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中的“天有日月,人有二目”是不是糟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2-10 01:35:3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0 01:25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

科学就一定正确吗?科学就一定是真理吗?未必皆然!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若认为既是文化,也是科学的话,那“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等,就不好说了。

点评

反映真理(事物本质及客观规律)的知识才称为科学理论,所以,科学知识就是真理的书面形式。  发表于 2015-2-10 11:18
12
发表于 2015-2-10 01:46:31 | 只看该作者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至今未找到十二经脉的具体实质,为什么?


十二经脉实际上是天人相应的结果,即以应“十二月”所推演而来。这样推演来的数目,是不可能得到生理解剖证实的。同道可能并不认同或不接受这个事实,甚至讥讽或谩骂,但至今尚未证实十二经脉的解剖实质。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五讲-经络学说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说道:“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该书又说道:“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

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的论述,可见于《内经》之《素问·阴阳别论》、《灵枢·阴阳系日月》、《灵枢·经别》、《灵枢·五乱》、《灵枢·邪客》等多篇中。如《素问·阴阳别论》:“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灵枢·经别》:“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者,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也。”

点评

真知!  发表于 2015-2-11 17:13
13
发表于 2015-2-10 01:53:37 | 只看该作者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是这样的吗?“节”指什么?


有关经文论述

《素问·阴阳离合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

《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

《素问·气穴论》:“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亦应一岁。”

《素问·气府论》:“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气。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树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月困jun)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世间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点评

节指什么?或指骨节、或指穴位等。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0 01:59
由上可见,“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穴、溪谷、络脉、骨节)”之理论,乃“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那么,妥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0 01:54
14
发表于 2015-2-10 01:54:37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0 01:53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是这样的吗?“节”指什么?

由上可见,“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穴、溪谷、络脉、骨节)”之理论,乃“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那么,妥否?

点评

很妥!  发表于 2015-2-11 17:14
15
发表于 2015-2-10 01:59:3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0 01:53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是这样的吗?“节”指什么?

节指什么?或指骨节、或指穴位等。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16
发表于 2015-2-10 02:03:03 | 只看该作者
先谈谈365腧穴
《内经》多篇论述人体共有365个腧穴,以应“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之数目,实际上人体之腧穴并非365个。

如《素问·气穴论》:“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听说人体上的气穴共有365个,以应一年之日数……以上凡365穴,都是针刺的部位。气穴:即腧穴,或称孔穴,乃经气输注之处,故名气穴。

对于上述经文的这一句话,请看历代医家之注释:

《新校正》云:“详自‘藏俞五十’至此,并重复共得三百六十穴,通前天突、十椎、上纪、下纪,共三百六十五穴,除重复实有三百一十三穴。”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通共计之有三百五十七穴,其天突、大椎、上脘、关元俱在内,天突、关元、环跳俱重复,想有脱简,故不全耳。”

吴昆《素问吴注》:“自‘藏俞’至此,并重复共得四百零七穴,除重复约得三百五十八穴,盖世远经残,不可考也。”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七》注云:“周身三百六十五气穴,周岁三百六十五日,故以应一岁……自‘藏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连前移附《针刺类》原文所列天突、十椎、胃脘、关元四穴,则总计三百六十九穴。内除天突、关元及头上二十五穴俱系重复外,实止三百四十二穴。盖去古既远,相传多失,必欲考其详数不能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自天突、十椎、上纪、关元、至厌中二穴,共计三百六十四穴,然内多重复,想有脱简,故不全耳。”

高士宗《素问直解》:“承上文而总结之,凡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之数,为针之所由行,皆气穴之所在也。自天突至天府下五寸,共三百六十六穴。一岁三百六十五而有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三百六十六数,相吻合也。按头上五行行五,及天突、关元、厌中、巨虚上下廉,穴有重复,而一岁之数,毫无错也。”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 吴云:‘自脏俞至此,并重复共得四百零七穴,除重复约得三百五十八穴,盖世远经残,不可考也。’马云:‘通共计之有三百五十七穴,其天突、大椎、上脘、关元俱在内,天突、关元、环跳俱重复,想有脱简,故不全耳。’张云:‘自脏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连前天突、十椎、胃脘、关元四穴,则总计三百六十九穴,内除天突、关元及头上二十五穴俱系重复外,实止三百四十二穴。盖去古既远,相传多失。’志云:‘自天突、十椎、上纪、关元至厌中二穴,共计三百六十四穴,然内多重复。’高云:‘自天突至天府下五寸,共三百六十六穴(此乃不除重复)。一岁三百六十五日而有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三百六十六数,相吻合也。’简按:以上诸说,纷纭不一,今查之,自脏俞至五里,凡三百五十七穴。”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绍]《太素》此二句在阴阳蹻四穴下,杨曰:‘以上九十九穴,通疗诸病也。’坚按:《太素》九十九穴,并藏俞、府俞、热俞、水俞、俱三百三十七穴,为数最不足。[劄]琦曰:‘为数不足,古文残缺讹衍,存其大略而已。’宽案:三百六十五者,盖一岁周天之数,此举其大较不必拘也。注家彼此纷纽,如实其数则失经旨,且《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亦此类矣。[眉]《灵枢·邪客篇》:‘岁有三百六十五,人有三百六十节。’《玉函·总例篇》:‘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又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孔穴。’”


点评

金栋按:从以上历代注家可知,无论如何计算,人体腧穴并非365穴,有失“天人相应”365日之经旨,何也?因人体腧穴本无365穴也。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0 02:04
17
发表于 2015-2-10 02:04:3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0 02:03
先谈谈365腧穴
《内经》多篇论述人体共有365个腧穴,以应“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之数目,实际上人体之腧穴并 ...

金栋按:从以上历代注家可知,无论如何计算,人体腧穴并非365穴,有失“天人相应”365日之经旨,何也?因人体腧穴本无365穴也。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古作“俞”,音恕shu。俞,《说文·舟部》:“空中木为舟也。”段玉裁注:“《淮南·范论训》:‘古者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高曰:‘窬,空也。方,并也。舟相连为航也。’按:窬同俞。”本义是挖空树木做的小船,音yu于,引申为中空之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背脊曰俞。’按:皆中空之义。”俞,后来写作腧,腧穴也。

在《内经》中,腧穴有“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气府”等不同名称。《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进一步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经络与腧穴是紧密相连的。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间的相互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关系。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十四经腧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二脉上的腧穴。目前现有经穴361个,绝大部分是晋代以前发现的。这个数比较接近365,但也并非365穴。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虽对十四经穴位作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然总数惟为349个穴位,也并非365穴。

18
发表于 2015-2-10 02:07:06 | 只看该作者
次谈谈365之络脉
《内经》还有365络,以应一年之日数的记载。

如《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

请看历代注家所释:

王冰注云:“孙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别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孙络者,其络尤盛,如子化为孙,不特十五络而已,言孙络亦会于三百六十五穴,亦以应一岁也。”

吴昆《素问吴注》:“孙络,小络,浮而支别者是也。……言孙络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八》注云:“孙络之云会穴,以络与穴为会也。穴深在内,络浅在外,内外为会,故曰穴会。非谓气穴之外,别有三百六十五络穴也。……三百六十五脉,即首节三百六十五穴会之义。孙络之多,皆传于十二经之大络,非独十四络穴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孙络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之气,孙络满则流溢于大络。……此复申明孙络与大络相通也。络脉之支别曰孙络,而孙络之脉又有与经脉相别而与大络相通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大络,复传注于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盖言十四络脉之外而又有十二络脉。十四络脉者,十二脏腑与督任之别,共十四大络也。十二脉络者,十二脏腑之经正也,是十二经正与十四大络相通,十四大络复与三百六十五络相通。”

高士宗《素问直解》:“经脉之外,是为络脉。络脉之外,是为孙络。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言周身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也。孙络与穴会和,故亦以应一岁之数。……此言孙络之脉,与经脉相别,与大络相通。”

由以上可见,孙络有365条之多而与气穴365穴相会,以应一岁焉。365小络脉(孙络)→十二经之大络,而十二经之大络→365孙络,皆相通也。

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检阅《内经》全书发现,其“三百六十五络”之“络脉”当是孙络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十二条经脉,365条(孙)络,它们的血气都向上注于面部而行走于孔窍。

那么这365孙络是怎么计算来的呢?也是“天人相应”,即以应一年之日数而来,并非实际解剖而得来。

19
发表于 2015-2-10 02:08:34 | 只看该作者
络脉者何也?
《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络脉有有大络与小络之分。

大络有十五条,即十二正经之大络脉、任督二脉之络脉和脾之大络。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注云:“十二经各有络脉,如手太阴别络在列缺之类是也。此外又有任脉之络曰屏翳,督脉之络曰长强,脾之大络曰大包,共为十五络。”  

又如《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云:“夫不曰‘络’而曰‘别’者,以此穴由本经而别走邻经也。”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五》注云:“十二经共十二络,而外有任督之络,及脾之大络,是为十五络也。”

小络指孙络(脉),有365条之多。而孙络之数目,显然是“天人相应”的结果,即“以应一岁”365之日数推演而来而已,恐非实际数目。

人体有365条孙络脉,后世医家并不认同。如元·窦汉卿《针经指南·络说》说道:“络一十有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横络”之名当始自《内经》,但无具体多少条。如《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张志聪《灵枢集注》注云:“而外出于皮肤横络者,经脉之支别也。”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横络,横行的络脉。”

“有丝络一万八千”,不知从何而来,按照当时的医学发展情况,不可能是解剖而得。

“有孙络不知其纪”与《内经》之数不吻合,并非365条。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络脉论》说道:“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此孙络亦非365条,而是不计其数,似现代解剖之毛细血管,按此理推算,当过亿矣。按照当时的医学发展情况,不可能是解剖而得,也是推演而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先生在其著作《络病理论科学求证》中说道:“上述记载末端孙络已逾百亿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观察到,古人所言不知何据?或许是天才的预测。”

由上可见,《内经》365之孙络,当是“天人相应”的结果,并非实际数目。与后世之“孙络”,名同实异。

20
发表于 2015-2-10 02:11:24 | 只看该作者
再谈谈365之溪谷
《内经》也有365溪谷,以应一年之日数的记载。

如《素问·气穴论》:“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气,以会大气……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亦应一岁。”

请看历代注家所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气穴》:“分肉相合之间,自有大小。大者称谷,小者称溪,更复小者以为沟洫,皆行营卫,以舍邪之大气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应一岁者,言也有三百六十五也。‘肉之大会为谷’,故有合谷、阳谷、阴谷、通谷之类;‘肉之小会为溪’,故有解溪、后溪、天溪、夹溪之类。凡溪谷者,所以行营卫而会大气也。即宗气。”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八》注云:“肉之会依乎骨,骨之会在乎节,故大节小节之间,即大会小会之所,而溪谷出乎其中。凡分肉之间,溪谷之会,皆所以行营卫之大气者也。愚按:溪谷之义,《说文》:‘泉出通川为谷。’又《诗》有‘谷风’,《诗诂》‘风自谷出也。’宋均曰:‘无水曰谷,有水曰溪。’故溪谷之在天地,则所以通风水;在人身,则所以通血气。……有骨节而后有溪谷,有溪谷而后有穴俞。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而溪谷、穴俞应之,故曰穴会亦应一岁之数。”

又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太素卷第十七·证候之一》:“小曰溪,大曰谷。溪、谷皆流水处也。故十二经脉名为大谷,三百六十五络名为小溪,据前后体例,无五十四。”

王冰注云:“大经所会,谓之大谷也。十二分者,谓十二经脉之部分。小络所会,谓之小溪也。然以三百六十五小络言之者,除十二俞外,则当三百五十三名,经言三百五十四者,传写行书误以‘三’为‘四’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大经所会谓之大谷,十二分者,十二经脉之部分也。小络所会谓之小溪,穴有三百六十五,除十二俞外,只有三百五十三名耳,曰五十四名者,其四字主误也。十二俞者,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厥阴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也。”

吴昆《素问吴注》:“大经所会谓之大谷,十二分,十二经脉之部分也。小络所会谓之小溪,三百五十三名者,经穴之名也。‘俞’,十二经之俞也。十二俞不在三百五十三名之内,故言少十二俞。古穴总之三百六十五名,以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后世益之,遂多其数。”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一》注云:“大谷者,言关节之最大者也。节之大者无如四支,在手者肘肩腕,在足者髁膝腕,四支各有三节,是为十二分。分,处也。

溪谷者,何也?

《中医大辞典》:“①指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②泛指经络穴位。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内经词典》:“[溪谷] 10次。①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称谷或大谷,小的称溪或小溪。素69‘外在溪谷踹膝。’王冰:‘溪为肉之小会也。’”②指肌肉。素5‘溪谷属骨。’张志聪:‘溪谷,大小之分肉。’”

金栋按:溪谷,乃自然界、天地之间的自然景物、现象而已。溪谷之义,本指两山之间的水流,或流水道。如《尔雅·释水》:“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宋·刑昺疏云:“水注川曰溪,是‘涧溪之水注入于川也。’故李巡云:水出于山、入于川曰溪。注溪曰谷,谓‘山谷之水注入涧溪也。’”注,灌入、流入之义。川,水道、河流之义。《说文·谷部》:“泉出通川为谷。……溪,山渎无所通者。”《古今韵会举要·屋韵》引《书》注:“谷是两山间流水之道。”

溪谷乃自然界中山涧之流水道,所以杨上善说道“小曰溪,大曰谷。溪、谷皆流水处也。”《内经》作者引用至人体,来说明溪谷是流通气血之道也。因经络是气血循行之道,如此来说溪谷则等同于经络,其大者为十二经、为谷,其小者为三百六十五络、为溪,或为腧穴。故《经》言:“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而《中医大辞典》则云:“泛指经络穴位。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此《内经》溪谷之一义也。

又,《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指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因肌肉附于骨,而骨与骨之间有关节相连接,如此说来,溪谷,即肉之大会、小会后的缝隙、凹陷之处,正骨关节之处也。如《类经七卷·经络类八》注云:“肉之会依乎骨,骨之会在乎节,故大节小节之间,即大会小会之所,而溪谷出乎其中。……有骨节而后有溪谷,有溪谷而后有穴俞。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而溪谷、穴俞应之,故曰穴会亦应一岁之数。”妥否?请看如下所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1:32 , Processed in 0.05428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