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易相通的5个层次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9-10 18:1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9-10 18:58 编辑

       两仪阴阳层次
      《易传·系辞》说:“太极生两仪。” “两仪”在形而上体现的是对立消长的天地阴阳二气,在形而下层次上体现的是对立矛盾的天地自然二象。如《吕氏春秋·大乐》说:“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
       太极生两仪,这个阴阳,是指阴阳的周期性变化 ,不能反映人体的阴阳变化,中医教材的阴阳学说所反映的才是人体阴阳变化。显然,谭先生不懂二者的区别。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在《周易》之中,乾为阳之本,象天;坤为阴之基,象地。乾坤阴阳交合制化,则四时六节六子阴阳之气生,天地自然万物成,乾坤阴阳不能交合则万物失生,所谓天地乾坤阴阳为“易之门户”,《周易》之中,否泰二卦专门对此作了详细阐述。
——————————————————————————————————
      这些说法与中医辨证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易以阴阳为本,中医学同样以阴阳为本。中医学认为,人体元气化生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经过不断复杂地合和制化,最终形成人体脏腑经脉百骸及其气血精液,所以不仅人体脏腑经脉百骸有阴阳之性,气血精液有阴阳之性,而且人体生命也始终以阴阳二气的合和制化为其存续维系的基础。
——————————————————————————————
        中医的阴阳与《易经》的阴阳不是一回事,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况中医理论从未说过“人体元气化生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经过不断复杂地合和制化,最终形成人体脏腑经脉百骸及其气血精液”。人体来源于先天之精。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其实这不仅是中医学所秉持的生命医道思想,也是《易经》所秉持的整个宇宙万物的生生之道思想。
——————————————————————————————————————
         人体的阴平阳秘,与《易经》不是一回事。《易经》中没有类似的语言。即使有,也不是一回事。瞎联系。


12
发表于 2014-9-10 18:2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9-10 18:42 编辑

       四时五行层次
    《易传·系辞》说:“两仪生四象”,所谓“四象”形而上层次上体现的是天地四时五行之气。“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有天地然后才有自然界,有天地阴阳之气交蕴制化才有自然界四时阴阳万象的推陈出新。四时之象根本上是天地阴阳之气所化,将四时阴阳之气和生化四时阴阳之气的天地阴阳根本之气并在一起,就是四时五行之气,所以四象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如司马迁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
         四时季节变化,自有人类开始就知道,早在《管子》一书中就说的很清楚,《易传》不过是引用前人的语言。



    《周易》以四时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创造出以乾、坤、震、离、兑、巽、坎、艮为代表的天地四时六节八气八卦之象,所以从卦象建构的理论思想及其思维逻辑基础看,四时阴阳五行学说无疑是其最直接的文化基础,离开了四时阴阳五行理论基础,《周易》的卦理模式很难建立。而中医学中最重要的脏腑理论也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建立的。
——————————————————————————————
       先天八卦创始于8000年前的伏羲氏,不是创于《周易》。这应是基本常识。


    《灵枢·本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中医脏腑的生理功能观、位置观、数象观、治疗观等只有首先立足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这个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理论基础上进行思辨解析,才能真实展现其思想内涵精髓,也才能真正洞彻其理论体系的合理性与自洽性。
————————————————————————————
       四时变化只是中医参考的一个参考因素,在辨证中处于次要因素。临床中医师,都有这个体会。要是以四时为主,那么每个病人都应用这一变化,事实上影响很小。

      
        所以民国著名儒医恽铁樵在其《群经见智录》中特别强调说:“不知五行生克之理即本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行之说不得;不知五脏气化亦由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脏之说不可得”,“《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
——————————————————————————————————
        恽铁樵这个说法,也只供参考。中医的五脏受环境一些影响,但也不是四时之五脏,而是功能的五脏。



13
发表于 2014-9-10 18:4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9-10 18:46 编辑

       先占个地方,待我有空接着批判。


      六气层次
    《易传·系辞》说:“四象生八卦”,《周易》在四时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将年周期划分为六节六气,形成以乾坤天地阴阳为父母,震、离、兑、巽、坎、艮为六节六子阴阳合气象的天地四时六节八气八卦之象。其中先天八卦主要模拟意会自然界四时六节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机制,侧重形而上思想内涵,体有两种不同时象模式。

    一种类似于《周易》,以一年六节时象为基础,将一年天地阴阳合和之气相应区分为六气,可以称之为六节六气模式。如《难经·七难》:“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如图1所示。

    经络学中任督及手足十二经理论等即采用了《难经》这种与《周易》八卦六节六气模式异曲同工的六气理论模式,其中督脉类乾,任脉类坤,少阳类震,阳明类离,太阳类兑,太阴类巽,少阴类坎,厥阴类艮。

    中医学中的另一种六气时象模式则是按照天自为天,地自为地的对立观念将一年四时阴阳之气各自区分为三节三气。《素问·脉解》中的六气模式就属这种情况:“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少阳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少阴者,申也,七月万物阳气皆伤。……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 如图2所示。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等的三阴三阳六气模式及其病理生理学思想即以这种三节三气理论模式为基础。三节三气六气理论模式貌似与《周易》八卦六节六气模式截然不同,但实际上二者在思想基础上及其内涵特征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正因为这一点,《伤寒论》曾多次讨论六节八卦阴阳之气的时空消长关系及其对人体生命的影响。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8:5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4-9-10 12:28 编辑

锡民教授对中医研究深,且长期从事中医理疗实践,分析文章有一定权威性。但是作者作为中医大学教授,国学基础应该说深厚。所以他们站的角度不同,应该得出不同结果,也是正常的。研究中医需要各学科人才配合。王教授应该不提XX医词语。因为这只不过是马版主一句戏言,(也是扮的角色不同),不必像有的人拿来当令箭!
15
发表于 2014-9-10 19:0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4-9-10 12:25 编辑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9-10 18:57
锡民教授对中医研究深,且长期从事中医理疗实践,分析文章有一定权威性。但是作者作为中医大学教授,国学基 ...

刘主任既然提出不用“XX医”这一词,我看也有道理,这样利于团结。

好!我就把此三字删掉。

关于中医传承,我认为传承的是中医治病技术,因为治病技术是中医立足之本,其它都是为技术服务的。


面对中医的疗效参差不齐,我们应当努力挖掘这一技术才对。

此文作者,一心到易经里去找答案,已经与中医的发展方向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不宜提倡。

此人的文章我看过,全是虚头八脑、没有根据的臆猜臆断。引用的一些一些文献,没有什么证据价值。

16
发表于 2014-9-10 21:14:17 | 只看该作者
太深奥了,偶看不懂
17
发表于 2014-9-10 21:45:1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并不是从无到有衍生出来的,所以中医的根不在无极那里。
中医说到底只到了太极的状态。并没有接触到无极
太极整体是气一元论,化为两仪
才有阴阳二气
所以纠结于无极怎么生的太极,无极和太极的异同关系根本不重要
那不是中医要研究的问题
李宗吾说过,天下所有宗教,思想理论无有出道家其右者,说的很有道理
中医是实践化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一座大山,有人去捡到了一块金子,化为儒教,有人捡到银子,化为法家,有人捡到钻石,化为医家
诸子百家,不需要去研究道家思想之全貌,只要能懂得自己捡的这个东西,并且研究透发扬光大就足够了



以上是和其他老师的聊天记录里的一部分。我认为,周易与道家思想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中医之源。不过增加了医的实践部分。争论周易抑或道家思想与中医之关系,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争论无极与太极之关系一样。都是舍本逐末。中医思想说到底也只到了太极之状态。无极是博大的,它适用于万物一切,自从偏得一隅化为太极之后,就失去了无极之博大,但是相比无极,太极更具体了。中医生于周易抑或道家,但是周易抑或道家,并不是之衍生了医家一门学说。假如一人不但会医术,还会数术。有两个儿子,各得一说。懂医术的儿子非拿自己的医术去比对父亲数术的那些理论,肯定对不上。这都是一个道理。
18
发表于 2014-9-10 22:05:56 | 只看该作者
孤狼啸月 发表于 2014-9-10 21:45
中医并不是从无到有衍生出来的,所以中医的根不在无极那里。
中医说到底只到了太极的状态。并没有接触到无 ...

好   说的不错   支持。
19
发表于 2014-9-10 22:13:56 | 只看该作者
孤狼啸月 发表于 2014-9-10 21:45
中医并不是从无到有衍生出来的,所以中医的根不在无极那里。
中医说到底只到了太极的状态。并没有接触到无 ...


20
发表于 2014-9-10 22:25:02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其纳入中医容入人体就是一种思辫的诊疗技术。如果中医不套入那么多虚空飘渺的东西可能反而简单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0:36 , Processed in 0.0549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