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痰浊的内涵[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8-22 18:51:22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4-8-22 11:22
必也正名乎,“无形之痰”这个用词不好。上面提到的几种物质,明明都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还说它“无形”? ...

而无形之痰,则是古人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知道有“痰”的存在?

有形之痰的痰,是症状的概念。无形之痰的痰,是病机概念。两句话里的同一个词(痰),概念发生了转移,大家也不在意,就这么多少年糊里糊涂传说下去。

点评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验证? 对古人来说,似乎是先有一个试错的案例成功(不成功的自然不说),然后再根据所用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2 21:20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19:53:5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8-22 10:51
而无形之痰,则是古人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 ...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知道有“痰”的存在?

——肉眼看不到,是指的研究对象在形态结构上看不到。但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有着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存在与运动所特有的属性与规律(如现象层面),而能够被研究者(包括古人)在一定程度上感知与认识出来。

点评

——个人以为,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 ----------------------------------------- 陈先生说的是。西医渗出液与漏出液在性质上有根本的不同,我前面说的不准确。 中医的痰与饮,不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2 21:24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19:56:5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8-22 10:47
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从病理角度分类的。前者是病理物的来源分类,后者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中医 ...

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从病理角度分类的。前者是病理物的来源分类,后者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中医这时候是清晰的。

——个人以为,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
14
发表于 2014-8-22 21:20:0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8-22 18:51
而无形之痰,则是古人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 ...

有形之痰的痰,是症状的概念。无形之痰的痰,是病机概念。两句话里的同一个词(痰),概念发生了转移,大家也不在意,就这么多少年糊里糊涂传说下去。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验证?

对古人来说,似乎是先有一个试错的案例成功(不成功的自然不说),然后再根据所用之药编(或曰“悟”)出一个病因或病机之“理”,把它说成无形更好,因为既然是无形,就不用担心要找出这个东西,但案例成功,就可以作为这个猜想或假设“正确”的根据。我们在另一个讨论茯苓丸的帖子里已经见到这个“创新”发展进程:明明在仲景那里,芒硝只用于下燥屎,基本不用于去痰饮;但到宋时,有人用茯苓丸治好肩周炎,因方里有芒硝,(即使最初用此方的病患可能确有燥屎),但突然芒硝内服的泻下功能就被扩展到有下痰湿的功能。

这肯定算是古代“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之一,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中医的“创新”发展还可以用这种模式吗?


点评

芒硝内服的泻下功能就被扩展到有下痰湿的功能。 ------------------------------------------------ 就我们这里(论坛里)各位见到的资料,治痰用芒硝,只有指迷茯苓丸,但中医书籍实在太多,是不是还有其他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2 21:36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验证? ----------------------------------------------------------------------- 这个问题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2 21:30
15
发表于 2014-8-22 21:24:01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4-8-22 19:53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知道有“痰”的存在?

——肉眼看不到,是指的研究对象在形态结构上看不到。但研 ...

——个人以为,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
-----------------------------------------

陈先生说的是。西医渗出液与漏出液在性质上有根本的不同,我前面说的不准确。
中医的痰与饮,不管按什么分,都是对病理产物的区分,不是对痰证和痰的区分。
16
发表于 2014-8-22 21:30:03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8-22 21:20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 ...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验证?

-----------------------------------------------------------------------

这个问题就说到所有中医理论的根本问题上来了。一句话,就是根据治疗结果来划分、来认定、来作为一切理论的依据。

举简单的例子,咳嗽咳痰的,服了二陈汤,病也好了,痰也没了。二陈汤就被认为有化痰作用。其他病,也用化痰的二陈汤治好了,就认为这种病是痰一起的,这一类病就叫痰证。

讲这个道理,大概能编几本书,往简单里说,就这么几句。

肾主骨、藏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等等,都靠这个办法来验证,是中医唯一的办法。现代科学的办法,是近一百年内的事,而且还在探索中。
17
发表于 2014-8-22 21:36:27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8-22 21:20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 ...

芒硝内服的泻下功能就被扩展到有下痰湿的功能。
------------------------------------------------


就我们这里(论坛里)各位见到的资料,治痰用芒硝,只有指迷茯苓丸,但中医书籍实在太多,是不是还有其他资料,还不好说。
芒硝外用,治痈肿,治肠痈脓肿,资料很多,我也用过几例,效果很好。但是否是“化痰”作用,还不能说明白。
18
发表于 2014-8-22 22:00:2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4-8-22 11:23
我建议应该用“广义之痰”去形容它,相对的“有形之痰”当然应该称为狭义之痰了。这不仅与中医其它的许多 ...

——狭义与广义的五脏,这个提法不错。狭义的五脏是解剖层面的;而广义的五脏则是功能性单位,是机体内一系列相关相近生理功能或过程的集合。在这里可以看出,广义是建立在狭义基础上,从狭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上,广义通常能涵盖有狭义,狭义是广义的一部分

我不大同意蓝色字的部分,即我认为广义和狭义的关系不一定要理解成狭义是广义的一部分,虽然我明白一般理解可能是这样。事实上,譬如狭义的肾,只有水液调节的功能,肾上腺和生殖都不入狭义的肾但却是广义的肾所指。又譬如脾,广义的消化功能实际上来自胰,故脾虚通常指消化功能低下并不涵盖狭义的脾。所以我一开始就定义狭义是指解剖上的脏器,但广义是指任何不属这个原来狭义的部分,当然就不是涵盖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一个词可以多义(所有人类语言的词都是多义的;电脑语言最初不明白这个道理,故最初的电脑语言很原始,结果人和电脑都累)。用语言沟通的双方能否正确解读对方用词所表达的信息,关键不在于要厘清其中各种含义之间的关系,而在于能够从前文后理(context)中有足够的线索从多义中可以判定(resolve)使用者的原意。这正是中医在解释自己的概念时非常需要改进的地方。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02:17:32 | 只看该作者
高脂血症与痰浊淤血的相关性研究依据
   
中医的痰浊、淤血与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虽名不相同,但痰淤与血脂的相关性不仅理论上有依据,现代医学已证明痰淤与血脂的相关性有其病理基础。

一一高血脂与中医的痰浊概念(主要指无形之痰)密切相关,但中医的痰浊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血脂。多数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产物,似都与痰浊密切相关。如肾功能不全中的尿素氮、肌酐;肝性脑病中的非蛋白氮、假性神经递质;肺性脑病中的二氧化碳潴留;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各种生化物质代谢的紊乱与异常……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230

20
发表于 2020-12-3 07:21:17 | 只看该作者
             在《中西医融合观续》这本书里已经论证了:水气病-皮下、粘膜下水肿证态;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漏出液、浆液性渗出液);痰-炎症渗出物证态;血瘀-血液凝固证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36 , Processed in 0.0506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