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中药
一、急性发作期
风寒内饮证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
药用麻黄12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10g半夏12g甘草6g白芍12g五味子10g。
方中麻黄、桂枝发表散寒,麻黄并能扩张支气管改善肺通气;干姜、细辛温肺助肺内毛细血管血液运行;五味子、白芍、甘草松弛支气管管壁及肺泡壁,有利于肺组织血流灌注与血气交换;半夏降逆化痰和胃,可改善肺内环境。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针灸疗法:头痛用阿是穴如风池等,用泻法;前胸后背肺区取穴,可用泻法,可平补平泻。
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味。
药用麻黄12g石膏30g半夏12g生姜10g甘草6g大枣4枚 栝蒌50g黄芩30g。
方中麻黄扩张支气管,改善肺通气;半夏、生姜一升一降化痰散饮,改善肺内环境;栝蒌化痰去结;石膏、黄芩清热;甘草、大枣调和诸药并补益。便秘腹满者,加大黄、风化硝通腑泄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若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麦门冬以生津润燥。
针灸疗法: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可用泻法,可平补平泻;有热者加大椎(斜刺)、合谷用泻法。
痰瘀阻肺证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紫,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二陈汤加栝蒌、枳实。
葶苈子30g大枣4枚茯苓12 g半夏12g陈皮12g栝蒌30 g 枳实12g
方中用葶苈子化痰利水;栝蒌开胸化痰;茯苓、半夏、陈皮去湿化痰;大枣和诸药补益。痰热者可用清气化痰丸。
针灸疗法: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可用泻法,可平补平泻;可加肝区期门等穴,平补平泻以疏肝理气。
肺与下气虚证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下益肺,降气平喘。
方药:参蛤散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人参10g黄芪20g蛤蚧3g五味子20g茯苓12g甘草10g干姜10g半夏12g细辛6g杏仁10g红花10g生龙骨30g。
方中用人参、黄芪补气强心;干姜、细辛温肺并能强心;蛤蚧补下纳气;半夏、茯苓化饮去痰;五味子、甘草松弛支气管管壁与肺泡壁,有利于肺组织本身的血供及血气交换,并能润肺;杏仁止咳;红花活血化瘀,改善心肺血流再灌注;生龙骨镇潜虚浮之气。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可用参附、参附青、生脉、参麦注射液等回阳固脱。
针灸疗法: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平补平泻;可灸涌泉,以补下纳气;或针或灸气海、关元,调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增强气血化生之源。
阴伤火旺证
症状:干咳少痰,甚或无痰,低热,面红赤,舌红苔少或无苔,
治法:滋阴润肺,降逆止咳
方药:麦门冬汤加味
麦冬50g半夏12g甘草20g人参10g粳米20g大枣4枚 五味子20g
方中用麦冬滋阴润肺;五味子、甘草酸甘以松弛肺内组织并止咳;半夏降逆气;人参补元气,粳米健胃肠,大枣补益。
针灸疗法: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平补平泻;可用吴茱萸、生姜敷涌泉,或用热水烫脚,以引虚火下行。
阳虚水泛证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或腹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
附子20g(久煎) 桂枝12g茯苓15g白术20g猪苓12g泽泻20g生姜10g白芍20g红花10g 。
方中用附子强心改善微循环,可消除痰饮水肿产生之源;白芍缓和附子药性,又能解除小动脉痉挛;红花活血化瘀,加强心肺肾组织血流再灌注,从而改善微循环;桂枝、生姜助附子温通行气血;茯苓、白术健胃肠,从营养方面以保证心肺肾之需;猪苓、泽泻利水以暂治标;还可加红花、泽兰、益母草行瘀利水。水肿势剧,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麻黄增强心功能,栝蒌化痰、制南星燥湿化痰。
针灸疗法:灸气海、关元,回阳强心,并调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增加气血化生之源。四肢按摩,以增强静脉回流;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平补平泻。
二、缓解期
姜辛五味夏杏汤加味,可为丸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肾虚者,加山萸肉、怀牛膝;咳嗽重者,加栝蒌、贝母;有热者,加黄芩。
针灸疗法:或针或灸气海、关元,调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增加气血化生之源,提高抗病能力;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平补平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