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罗鸿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素问》和《灵枢》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12-26 14:03:06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3-12-26 09:49
支持裘沛然与干祖望对《黄帝内经》与《易经》、五运六气的认识。
确实是《伤寒论》才是中医的好书;运气算 ...

《易经》有价值是易经自身的,和中医无关。五运六气的荒谬,古人早就批判过了。要创立那一套理论真不容易,可是要否定五运六气,有小学文化水平就行。

这些中医在在5、60年代就有定论的事,这两年被人炒作起来,真是病急乱投医。
12
发表于 2013-12-26 15:08:33 | 只看该作者
斯人已去,言犹在耳

 上海国医大师裘沛然,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于今年5月3日溘然长逝(1931,1——2010,5)。上海《文汇报》2010年5月15日“特稿”用一整版面刊登了裘老一生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贡献,更有他对中医科学的思考和真知灼见,值得一读,你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先让我们品味裘老的几则小故事:

  1,“残酷剥削”!大师拒诊

 话说2008年10月的一天,裘老将他的专家门诊早早结束,进门把老花镜盒一扔,发火道,不要来找我了,残酷剥削!原来,他坐诊的医院借新装修之故,将专家的挂号费由200元提高到500元。其他专家都无异议,惟裘老坚决反对,裘老说:病家已经为病所苦,大幅提高挂号费,岂不是雪上加霜!随即,裘老拨通了卫生局领导的电话,态度仍然激烈。不久,医院电话来了,反复解释,但裘老决不松口,只是一句话:增加病人负担,我坚决不来!

 次日,医院来电再次磋商,裘老甘脆把电话搁下。医院无奈,只好妥协,病人感动至极。

  2,“我不是唱堂会的”!

 裘老是一个菩萨心肠的医生,平日为人,冲和温文,为人把脉,尤其仔细耐心。一次,一外地重病号在他那里就诊,电话响起,他接电话,说自己正在为重病人把脉,出诊之事容再商量。对方不知说了什么,裘老勃然色变,说,我不管你官多大,任何病人只要在把脉,就比你重要!到侬屋里开膏方?侬阿弄错?我不是唱堂会的!裘老气休休地挂断电话,原来是某区领导。如此骄横,早晚下台,果不其然,那人不久就被“规”了!

            摘编于《锁记裘沛然》一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1cd0c70100i782.html
13
发表于 2013-12-26 15:10:29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内容选自于《文汇报》5月15日第6版特稿: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相关报道:

中医的现状,是我们常议的话题,有过多次,我们深谈结束,他总要关照:慎勿多言,有的话等我死后再说,否则要被骂死!

   现在,大师去世了,“有的话”,可以公开了。

  首先是《黄帝内经》。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像“圣经”一样,其实它也就是当年的“诸子”书之一,反映了两千年前,国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真知灼见固多,谬误偏见也有,何必对它顶礼膜拜呢。

  比如《内经》说,天有日月,人有双目,一阴一阳。荒唐。还说,天有群星,人有列齿,天人对应,星齿感应。挨得上边吗?所以,真正的好书,还是《伤寒论》。

   其次是中医疗效。千言万语,惟疗效是硬道理,我们曾问他,怎么解释很多病,中药服下去,就是不死不活呢?

   裘老听了微笑,说,我有“三非”答你疑问。

  一非,今药非古药。中药的药效,讲究“地道”,大黄,肯定是四川的最好,山药,当然是河南温县的最好。可现在的药材,到处乱种,热带的,到东北拉暖棚也种,还大量地、偷偷地使用化肥,以缩短它们的生长期,你说这东西的有效成分会达标吗?疗效会好吗?

   二非,今人非古人。抗生素发明以来,已影响了四代人类,体质已经今非昔比,用药还按“老规矩”,怎么会有疗效?

  三非,今病非古病,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以来,病种病类(包括病毒)变化已大相径庭,你辨病下药还是“按既定方针办”,怎么会有疗效?

   记得他当年这番话直说得我们目瞪口呆:这就是说,像神农一样重新尝百草、像李时珍那样重新斟酌剂量的时代又要开始了?

  他笑而不答,说,现在的中医,说穿了,都靠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每年投入那么多,但你不进反退,叫人怎么说呢,而政策是要变的,“基本国策”尚且要变,万一变了,你怎么办?

   我们说,几十年来,中医界发了多少论文,报告了多少成果,难道……

   “大都是虚的……”他无奈地笑笑,我反复说过,只有疗效是硬道理!论文和成果必须转为临床疗效,社会才服你呀。比如癌症,我这一生,看好不少癌症,也看砸了不少癌症,过了九十才豁然顿悟:要和癌症“和谐共处”。唉,可惜觉悟晚了,设若再假我阳寿一纪,我当整理出一套中医治癌的高效疗法,胜于西医远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1cd0c70100i782.html
14
发表于 2013-12-26 16:21:3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刘志杰,何许人也?
15
发表于 2013-12-26 16:23:55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国医大师裘沛然,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此人是个人物。
16
发表于 2013-12-26 16:28:38 | 只看该作者
据说裘沛然国医大师有一篇批驳五运六气的文章,我一直想学习学习,可惜一直也没有找到。

点评

批驳五运六气的文章,裘老的我没看过。古人的有不少,我找到了贴出来,您参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8 13:12
17
发表于 2013-12-26 17:35:29 | 只看该作者

“无知则无畏未尝不是好事”,这个论点没错,事物都得辩证地看么。

“毛泽东的小米加步枪对垒蒋介石的飞机大炮何尝不是无知无畏”,这个论据却是极其荒唐的,因为毛泽东的无畏并不是来自无知,而是对战争有着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武器是战争的重要为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18
发表于 2013-12-26 19:2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2-26 11:32 编辑

       有人据说是援引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的话说:首先是《黄帝内经》。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像“圣经”一样,其实它也就是当年的“诸子”书之一,反映了两千年前,国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真知灼见固多,谬误偏见也有,何必对它顶礼膜拜呢。 ----真是“图穷匕首见”!某某人绕来绕去,居然拉着“裘沛然”的大旗,明目张胆的下结论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说内经“地位更“虚胖”,像“圣经”一样”。说内经像圣经一样,这不假。但是说内经虚胖,算不上经典,恐怕就有点心怀叵测了吧!开始有人提出来否定中医的辩证施治,说什么“乱来”才是中医辨证的最高境界。接着又发表否定中医脉诊的呼吁。现在又公然要否定内经了,真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按照此君的意图,把中医的辩证施治,脉诊,以及《内经》这些基本内容和依据都一一推翻了。中医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打也就自倒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死后居然变成了打击和捣毁中医的枪手。这个世界太精彩了!裘沛然先生地下有知,此情将何以堪!?

19
发表于 2013-12-26 19:33:06 | 只看该作者
裘沛然的人物生平生于1916年,原名维龙,男,汉族,浙江慈溪人。曾就读于国学专修馆,当时在国学馆任教的为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他童年时在施公处就学虽仅二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汉文的基本知识。其后他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特别对化学饶有兴趣,学习颇为勤苦。其叔父裘汝根通晓针灸学,为广西名医罗哲初之高足。裘氏在深读的同时,挤出一定时间从叔父学针灸,故对中医古籍及针灸临床亦粗晓其理。时值军阀混战,国是日非之际,他虽有匡时经世之志,而当时的时代思潮,革新者主张把中国古文化扫地以尽,另一面则力图维护封建礼制,均与他的理想不合,乃锐志于医学。

1930~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1934~1958年悬壶于慈溪、宁波、上海,以行医自给,临诊之余,勤研中医学和历史、文学、哲学等,家中藏书数万卷,寝馈其中20余年。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的教材,他就率领针灸教研室教师,并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并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编写出了六种针灸书籍,推动了全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他对教学重视启发式讲课,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他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对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他讲理论常常联系实际,如教授针刺手法,在临床亲自显示操作方法来训练学生,以及在临床带学生实习,还多次带领学生下厂,下乡,既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又以全心全意为工农群众服务的精神灌输给学生。他从早到晚,甚至在风雪交加之夜,奔走于泥泞道路到病家为危重病人治疗。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甩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广闻博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各家学说方面颇多建树。

裘氏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经常参加卫生部召集的论证中医工作和探讨医学的各种会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有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会议上,他作了“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的长篇学术报告,提出中医发展有三条途经:首先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学科发展中医学;三是中西医要求真正的结合。他的报告受到全国许多学者的赞扬,并为有关刊物转载发表。裘氏在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他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专业设置及对“中医法”的讨论等,召集院内外的著名专家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

1979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医药单位及教学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对振兴中医事业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经常为政府献计献策。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作出很多贡献。

自1958年以来,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其中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计950万字,对赵氏旧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议论精辟,见解高超,文笔优美而见称当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有《剑风楼诗文钞》为世所称。

裘氏是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学者,他以广博的文史和科学知识,被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虽已达八旬之年,仍深深感到自己知识浅薄,“名浮于实”而勤奋不倦地研究学问,裘氏能诗善文,曾感赋一绝:“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寥寥数语,体现了他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中虽寓有一些“才华迟暮”之感,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病人的痛苦,而对世界人民的幸福寄以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希望。

20
发表于 2013-12-26 20:03:21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2-26 19:24
有人据说是援引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的话说:首先是《黄帝内经》。他常说,《黄帝内经 ...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死后居然变成了打击和捣毁中医的枪手。这个世界太精彩了!裘沛然先生地下有知,此情将何以堪!?”

这一段话很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1:15 , Processed in 0.0733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