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刘亦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经络的本质——不过是古人对于神经系统的深入认识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12-13 10:06:4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3 09:33
我倒以为现在的问题不在西医,而是中医对于经络的认识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中医的经络究竟是什么?没 ...

同意。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3:15: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3
发表于 2013-12-14 16:05: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4 08:31 编辑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赞同这个观点。

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的,但十四经脉及其循环,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og/static/18885208120117278241786/。
14
发表于 2013-12-14 16:2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3-12-14 08:38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3-12-14 08:05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赞同这个观点。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的,但十四经脉及其循环,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208120117278241786/。

     这个观点恐怕要斟酌、深入思考。如果十四经脉“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那么,藏象怎么办?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任何一个概念的变更,都会破坏整个理论体系。实在是不好处理。
15
发表于 2013-12-14 16:30:28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真实存在的,就是古人对于神经系统的深入认识。

——首先,经络的本意是血管,这点可参阅赵洪钧先生之《经络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一文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081201172783022362/

二、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具体言,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如果说经络就是神经系统,或者说只是神经系统,则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对经络的定义有冲突,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我们谈及经络时,认为其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并不是运行“气”的通道。

三、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既往的研究偏重于骨胳肌及其躯体性神经的存在与作用,但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高级属性与经络的低级属性存在着根本而对立的矛盾。袁其伦先生则提出“血管及其神经学说”,认为应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为研究经络的物质基础,这个观点能很好的解释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及其生理功能作用与效应、
16
发表于 2013-12-14 16:34:44 | 只看该作者
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袁其伦)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208120117278406751/

笔者按:现将本人原创并曾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网络版的下文转载于此。有关经络实质及属性的讨论多矣。但在科学性(生理病理学)、全面性和深刻性等方面,下文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了。此文也是笔者的“经络实质主要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观点的实际应用和佐证。这样说也许有些网友并不服气,因此在敬请理解笔者发表在本网站的前五篇论文的一贯观点之后,可就相关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

----从蔡虹、朱兵的《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一文说起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摘 要] 在寻找经络实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着重于骨骼肌及其属性来探讨循经感传现象,多年来却事倍功半。笔者从经络所表现的古老特征着眼,又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着手,比较系统地认识了这种复合结构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也从皮层内脏生理学的角度比较深入地解释了其中的机理和原因。本文结合循经感传现象所表现的十二种特性及相关问题一一阐述之,对许多经络研究主攻方向的正确性提出质疑。

[主题词] 经络实质、循经感传;血管、交感性神经;皮层内脏生理学

在《中国针灸》杂志网络版2003年第1期上,蔡虹和朱兵发表了《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一文[1]。对于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笔者在此不作评论,只是对他们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表示疑虑。这是因为近些年来对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的大量研究[2,3]已经表明:第一,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高级属性与经络的低级属性存在着根本而对立的矛盾;第二,从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角度来研究循经感传特性是事倍功半、困难重重;第三,对骨骼肌及其属性的研究严重地脱离临床实际,对实践并未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由于理论研究未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近些年来经络研究及针灸临床逐渐步入低谷。

三十多年来,笔者坚持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和思路,即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为研究经络的物质基础,并在1986年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血管及其神经学说”[4]。由此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已知功能和未知功能入手,深入地认识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方方面面[5]。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已对几乎遍及全国十多万人的循经感传现象作了调查和观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根据笔者编著的现代针灸学[6]的归纳和总结,已将循经感传现象的特性归纳为如下12种:即循经性、变异性、可感性、可显性、慢速性、双向性、效应性、趋病性、可激性、可阻性、稳定性、重复性等。下面,笔者就各种特性的机理探讨和科学认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分析,以期促进循经感传现象和经络实质的深入研究。?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1 可激性、可显性、可感性

循经感传现象之所以被发现和应用,多半有赖于这种现象的可激发特性、可显现特性和可感觉特性。在研究和临床中,以针刺、艾灸、电针、划痕、叩击、化学药物等作刺激物,都可诱发出这类现象。例如以电针机的小圆形铅板电极置于经脉的井穴上,连续给予每秒数次的低频电脉冲刺激(电量酌情掌握),则就可能容易激发出循经感传现象。此时被试者也可能有循经感传现象的感受;甚至在某些人身上还可能观察到循经出汗现象或循经血管神经反应等。在人为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中,研究者用乙酰胆碱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而出现循经红线,又可用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而出现白线。

对于其中机理,躯体性神经观点以非特异性影响来认识,显得十分勉强;以骨骼肌的兴奋和传导来解释,更是说不通。如果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观点,则是顺理成章的。大家知道,外周血管的交感性神经属于内脏性(植物性)神经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它的传入冲动都不被大脑皮层(意识)所感知。例如心脏的搏动和胃肠的蠕动皆是如此。皮层内脏生理学认为这是大脑皮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性,即平时将内脏性神经冲动置于感觉阈值之下,而优先接受较为迫切的躯体性神经的冲动[7]。但如果以连续的低频电脉冲或以重复的提插捻转针刺为刺激条件,那么将激活存在于皮肤及深层血管上的,以及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交感性神经的感觉末稍,并形成兴奋冲动向中枢传导。如果这种冲动仅仅是提高了脊髓相应节段的兴奋性,那么这些区域会出现反射性的神经活动或敏感现象。其中当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密切相关。前例的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都是作用于血管神经的药物,因而易于激发循经红线或白线。又如相应的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以及血管神经支配区域的内脏器官反应等等,也都是可能的。这是在一个生理系统内的特异性反射,因此易于实现,特别是内脏性神经敏感者更易发生。这为临床那些循经皮肤病如皮炎、扁平苔藓、色素痣等所证实。

在一般情况下,内脏性传入冲动都不进入主观意识,但却每时每刻都在把内环境信息传向中枢乃至皮层。可以说这是隐性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如果内脏器官的冲动强烈到可以到达皮层意识领域,那么也可能产生内脏性感觉,如心较痛和胃的膨胀感等等。又如用热的生理盐水作静脉注射,也可以形成沿静脉径路出现一条热的感觉线。再如前述在井穴用电针诱发的循经感传现象,可理解为低频电脉冲激活了该处的交感性神经,并强烈到进入到了皮层意识的结果。这就是显性循经感传的机理所在。研究还表明,可感觉的循经感传有流水感、蠕动感、热感、凉感、蚁走感等等,也都具有内脏性感觉那种不明确的、暧昧的原始觉性质。因此,从皮层内脏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循经感传现象是完全可行的。

2 循经性、变异性

尽管循经感传现象中的具体循行路线在学术界颇多异议,但其中所谓的超节段性问题大都是认同的。许多研究者从躯体体节段、躯体性神经节段和骨骼肌节节段等方面来认识,未能有满意的答案。从循经感传现象分析可知,经络的径线大都与干线血管的纵轴方向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简单的认识未必没有道理。笔者认为其中与血管的交感性神经的主干分布也是基本一致的。通过比较低级的轴突反射,就可形成沿血管纵轴方向的红线或热感等循经感传现象,也可“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灵枢》)。(若从交感性神经的特性和节段性来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是很必要的。生理解剖学告知,头颈部和上肢(主要是外侧面)的血管的交感性神经节段主要是在胸2~胸9的上几个脊髓节段有重合,在相同节段内发生反射活动,甚或再一致向脑中枢投射,也是非常合理的。这就解释了古代论述及现代研究都证实了的循经感传可沿三阳经上头面的现象,尽管表面看来它们是超节段的。这种血管神经节不同于其它节段,其未知的规律性倒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循经性还可从心理学方面来认识。虽然循经感传是客观存在的,但作为一种感觉现象,仍然有心理因素在参与。例如经常应用的“注意”(“意守”),可提高感传区域那些本来就不够清晰的交感性传入冲动的皮层敏感性;“联想”或“语言诱导”可以帮助那些不够连贯的感传线实现循经的由此及彼;“经验”更可以先入为主地加强循经感传中的感觉和传导的体验。如此等等,在气功的“大周天”“小周天”中,通过长期练功或意守所实现的循经感传,就存在着明显的心理机制。在这些情况下,皮层因进化具有的融合、精炼功能使外周的所有节段性都不够明显了,所以此时再谈论经络的超节段性就很自然了。

当然,不遵循古典经络路线的感传也是大量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循经感传现象中的变异性。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论者未能更多论及。如果从“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角度,则比较好理解。例如,外周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解剖方面的变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感传出现者因神经敏感程度和体会的差异也会对循行路线颇有影响;特别是在感传中出现的趋病性特征更使其循行路线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目前已研制出了一些以交感性神经电生理学为基础的探测仪或诊断仪,可以早期发现疾病,就是在经络循经性和变异性方面的临床应用。

3 效应性、趋病性

我国古代医家所总结的“经、穴——脏腑相关”现象和理论,已经被大量的现代研究所证实。通过循经感传实现某些靶器官或组织的效应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并且可以产生良好的疗效。许多表面看来或者按照躯体性神经理解的穴位与脏器相距甚远,但按照“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认识,它们的神经节段实际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例如“心胸内关谋”中心脏与内关穴之间,二者的交感性传入神经在胸2~胸9的下几个节段有重合,针灸内关所产生的良性传入冲动,可以特异地调整心脏的病理状态[8]。在针灸刺激达到某种程度时,交感性传入冲动也可能到达皮层意识领域,与此同时脑中枢参与的复杂调节反应也启动了。如是,显性循经感传现象的效应作用也就发生。当然,临床最常见的却是隐性感传的效应性,可以说每一次针灸穴位都有这种现象在发生。

在效应性中,还有一种趋病现象。临床医生常以“气至病所”为指标应用循经感传现象的这种趋病特性。其中机理可理解为循经感传在皮层所形成的良性灶,与患病器官或组织所形成的劣性灶之间的相互诱导。如果两者的神经节段在实际上相同或相近,则趋病现象很容易发生;不同神经节段者,也可通过良性灶的扩散及总合达到与劣性灶的接通。因此临床趋病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医者“当引某许”(华佗语)以达到治疗的需要。这是有治疗经验的医生常能办到的。

4 慢速性、双向性、可阻性

许多研究者已经证明感传速度明显低于各类神经的传导速度,即前者以厘米计,后者以米计。其实,循经感传作为一种感觉现象,不能与神经传导速度相提并论。笔者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认为,这是在一定外因的激发下,交感性传入神经末梢对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理化因素感知的意识反映。例如生理学已经明确:人体静息时血流的速度在主动脉弓内约为18~22厘米/秒,毛细血管内约为0.3~0.7毫米/秒,干线血管内平均约为10~20厘米/秒。这些速度与感传速度不谋而合,并且在感传时还出现流动感、热感或凉感,也都极大地支持了上述论点。研究者们还注意到加温可加大流速,也能加速感传;降温可减缓流速,也能减慢感传,它们二者的规律也是相同的。进一步说,人们主观意识能感知到机体内环境的流速问题(典型者如对“小周天”、“大周天”流注的感知),甚至能“返观内景隧道”(李时珍语),则是经络学说对生理科学的又一大贡献。

研究指出,循经感传中的双向性包括回传、或以某点为中心的背向传导、甚至多向传导等现象。笔者认为其中与下列因素相关:交感性传入神经末梢对动脉或静脉的血流方向的不同感知;对淋巴液或组织液多向流动的感知,在按压后还可改变方向;对激发轴突反射后相应血管舒张及回复(收缩)过程的感知;还有大脑皮层感传优势灶的双向扩散或多向扩散以及它们的消退过程,也是双向性的重要原因。

循经感传现象的可阻性调查表明,除了机体有疤痕或病变等内在因素外,许多外在因素如普鲁卡因阻滞、压力棒、冰袋、甚至局部注射和毛刷都可阻断感传。笔者认为麻醉药可使交感性传入神经丧失感受功能;压力可阻滞相应区域体液的流动;冷冻不仅使相应区域体液流速减慢,也使感觉末梢感受功能降低;注射使局部增压而影响感受原先的体液的流动;触觉属躯体性感觉范畴,它在皮层优先于内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因此毛刷也可以阻断感传的传导过程。

5 稳定性、重复性

循经感传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是这种现象的最根本特性,也是所有研究的基础。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人体调查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和长期存在的。笔者认为其中从交感性神经的进化过程及其特点来认识更具有说服力。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论者也尚少涉及此范畴。

在环节动物如蚯蚓,开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经节组成的链状神经系。由此形成了初步的中枢分析,并在保持内外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内现存的交感神经干(链)就是这一进化的痕迹。与此同时,血和血管也在环节动物才开始构成为一个闭锁性的循环系统。所以,就充任经络物质基础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雏形来说,在进化上定在环节动物水平是有相当道理的。这也就是说,如果要追溯经络的古老特征,应该从环节动物的血管和神经的进化特征中去寻找。

例如与进化较晚的躯体性神经系统相比,交感性神经的外周分布稀疏,但又相对集中于血管和淋巴管的纵轴方向;交感性传入通过交感神经链的集纳作用而使其节段性不够明显;在脊髓内可有一定“自主性”的反射存在,但向上主要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也主要到达比较古旧的边缘系统。这些固有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生物稳定性和实验研究的可重复性。

进一步分析还可知,交感性神经的感受器要求比较适宜的刺激,否则容易形成痛觉;另外还有感觉阈值较高,分辨率差,感觉性质暧昧等原始感觉的特点。特别是皮层内脏生理学认为,进化较晚的新皮层为了适应和对付外界复杂的变化,总是以抑制状态对抗着内脏性(包括交感性)传入冲动的种种投射[7]。由此,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循经感传中的诸多现象,而且皮层抑制的发展还形成了针灸针麻术中良好疗效的基础。关于后一问题,读者可参阅笔者最近在网上发表的“经络科学本质与针灸诊疗规律及原理”一文[9]。

6小结

循经感传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我国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但多年来基本上是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探讨的一花独放,致使问题未能得到突破性的解决。百花齐放才是春。笔者认为从循经感传的角度来研究经络实质不是不可以的,但应具有中国特色和具有创新性。本文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充任经络的主要特质基础为出发点,比较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种种属性、机理和原因,应该说是科学而合理的。这对于当前经络实质研究举步为艰的状况来说,不啻是吹进了一股春风。笔者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在归纳和创立的现代针灸学中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应用已有了整套的见解和理论,敬请参阅专著和论文的相关部分。

参考文献

1 蔡虹,朱兵.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中国针灸(网络版),2003年第1期

2 韩秀珍,朱兵.脉·经脉·经络——细筋·系·神经,中国针灸,2002;22(11):779

3 中国针灸学会经络专业委员会.“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转题验收.中国针灸,2002;22(4)

4 袁其伦.经络概念剖析和与血管及其神经的关系,中国针灸(网络版),2003年第3期

5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概论.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6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

7 K·M·贝柯夫(姚承禹等译).大脑皮质与内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151~158

8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9 袁其伦.经络科学本质与针灸诊疗规律及原理,中国针灸(网络版),2003年第2期

17
发表于 2013-12-14 16:41:1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4 08:29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 ...

这个观点恐怕要斟酌、深入思考。如果经络“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那么,藏象怎么办?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任何一个概念的变更,都会破坏整个理论体系。实在是不好处理。

——个人的观点,是说经络的存在形式(十四经脉)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并没有认为,经络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恰恰相反,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经络的本质自然也是客观存在的。
18
发表于 2013-12-14 16:45:1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4 08:29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 ...

这个观点恐怕要斟酌、深入思考。如果经络“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那么,藏象怎么办?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任何一个概念的变更,都会破坏整个理论体系。实在是不好处理。

——至于脏象学说,个人认为,中医的脏象概念,源于解剖,而又高于解剖。是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而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生理过程的集合。

中医五脏之我见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081201161002242689/

我对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081201152414142531/
19
发表于 2013-12-14 17:00:43 | 只看该作者
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袁其伦)

回复:
    这个学说的最大障碍是:交感神经是个传出神经,而不是传入神经。我曾经请教过著名的生理学家,我问: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系统有传入神经,为什么四肢的交感神经没有传入功能。他的回答是:这是上帝回答的问题。
   
20
发表于 2013-12-14 17:44:3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学说的最大障碍是:交感神经是个传出神经,而不是传入神经。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当年袁其伦先生在本论坛发了一系列的关于经络本质及针灸现代化研究的帖子,也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过专门的答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2:38 , Processed in 0.0553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