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胡不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本清源,归真返朴——《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初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1:3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13-8-1 03:59 编辑
胡不群 发表于 2013-7-30 00:51
二:明宗:以气为宗
按天台宗之所谓“宗”,指的是一书之所宗所趣,质言之:即一书起用之基础。前言是书之 ...

未完待续。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2:03:41 | 只看该作者
三:论用:
一):正本清原、归真返朴
前述《以道为体》、《以气为宗》两节,皆正本清原、归真返朴之大节部分,而当今中医理论之异化或西化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程度之严重,已经不能仅用令人发指来形容了。因此,中医理论之正本清原、归真返朴的工作已经到了十分迫切、非做不可的地步了。是书作者有见于此,除本评介在上述两节所指出的内容外,还做了多个方面的工作:
1:关于阴阳,教科书将其放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并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7]而所谓阴阳学说,则定义为:“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8]诚如是,则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可知。而是书对阴阳的界定为“是那生天生地的太极中之两仪。质言之,就是天地万物始生时那相推相荡相反相成的两股根本力量或者说形式因,此就天地万物及其现象之始生而言者也,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并明确指出:“此生天生地生万物之相推相荡相反相成的两种始因,《易传》称之为‘两仪’,朱熹说‘两仪即阴阳也。’《内经》称之为天或地、阴或阳,所谓‘以天地为之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以向外向上主生发层面的动力因,称之为天或阳气,以向内向下主凝敛层面的质料因,称之为地或阴气。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也。”[10]此正本清原之一也。
2:关于五行,教科书也是将其放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1]所谓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12]所引当今教科书原文,对于五行之观点已十分明白,无需再引。而是书对五行的阐释则为:“五行,最初最本原的真实面目,是阴阳气化流行演化天地万物之运行情态或曰特性之比喻,其气化流行之向外扩张之力与天地间欣欣向荣向外向上不断长高长大之草木及春天之温性比之,命之曰木;其气化流行向上升腾之力与天地间一直向上升腾之火及夏天之炎热比之,命之曰火;其气化流行向内收敛之力与天地间凝敛沉重之金石及秋天之燥凉比之,命之曰金;其气化流行之向下沉降力与天地间一直向下沉降之水及冬天之湿寒比之,命之曰水;将能令上升下降外张内收无太过、无不及之焦点与悬浮空间不浮上至无际也不下沉降至无际不内敛而缩小也不外扩而增大,具有化生万物之大地及四季末月之多雨湿比之,命之曰土。”[13]其对五行学说之观点则为:“人禀阴阳五行之气化而生,天地万物承阴阳五行之气化而形成而出现。因此,人与天地,人与万物皆一气之所化也,是以皆相通相融。人禀阴阳五行之气全,万物禀阴阳五行之气偏,人之健,赖阴阳五行精气之调和,一有所偏,人即病焉。是以为中医者,不可以不通阴阳五行之学也。”[14]两相对照,异化与归真,洞若观火。
3:关于五运六气,当今教科书,是既不讲授也无需了解的内容,或塞在《中医基础理论》之附篇内,或作为《内经讲义》之附篇,仅供有兴趣的人参考而已。而对其定义则是:“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研究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对生物、对人体生命影响的学说。”[15]而本书对运气的看法是:“运气学说是古人发现天地万物包括地球在内的万事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生住异灭的演化规律,人的生命自然不能外此规律。中医学术是关于人的保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的学问,因此,运气学说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医学术的基础学科,所以鬼臾区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问•天元纪大论》)”[16]还说:“阴阳五行气化万物,端赖五运六气之升降出入,正所谓‘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非升降则无已生长壮老已’也。”[17]除此之外,是书还引当代运气学说研究卓有成效的学者杨力教授的观点:“运气学说的核心理论是气化理论,运气气化着重于揭示天地气化与人体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这个关系即是‘天道—气化—物候’(包括病候)的关系。气化便是连接天道(天地运动)与物候(包括生物体,尤其人体生理病理)关系的枢纽。因此,只有掌握气化理论才能把握天道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对天候应答的规律,这就是运气学说的精髓所在,也是气化理论的重大价值。”[18]其对运气学说的观点之回归可见一斑。
4:关于藏象,教科书是这样解释的:“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9]又说:“‘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20]而本书作者对藏象的认识却是:“《内经》所说的藏象,是站在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与广漠无垠的大天地相通相合相一的层面而安立的名言。是阴阳五行之精气在人体内的五个交汇中心,它依托于人体的藏器组织而行使其气化之能事。……其功用自以收藏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为生命所用并将生命自身所转化之精气输向天地之间为天地所有为能事。其收藏之道有三,一者通过脾胃消化吸收动植矿物所截留储存之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一者通过经络接收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一者通过鼻吸纳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而此三者之中,以心为主宰。其与天地广宇相输送之道,亦有三,一者,经络,二者七窍,三者心灵。”[21]
5:关于经络,当今教科书的观点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2]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本书作者的认识却是:“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化生万物之轨迹或曰化生万物并与万物相交通之通道也。前言五藏为人身与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的交汇中心,而经络则五藏与天地阴阳五行之精气交汇的通道。”[23]这样的解读,显然更深刻也更真实,因为对经络的这种解读,能更好更宽泛更精准地解释中医的各种治疗现象了,如通过静坐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就就变得容易理解得多了。
还有关于“审证求因病机”部分、“司外揣内诊断”部分、“以偏济偏论治”部分、“形神一体养生”部分,均有很多与时下教科书不同的地方,都是正本清原之论,归真返朴之言,限于篇幅,我就不在这里例举了,相信读者诸君,读后自有自己的判断,自然相信我评点之言不虚。(未完待续)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6:25:38 | 只看该作者
二):发遑古义,融会新知
    本节对古义之发挥,处处皆是。如释“气立”曰:“《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载:‘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外者,天地之生气也,生生之本。令生命立于天地之间而生生不息者,即此生气也。接收此生气而使生物生长化收藏、生命生长壮老已而有条不紊、有节有序者,谓之气立。”[24]又如释《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时说:“天地生成万物无不藉土五之数以化成之,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者,一加五为六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者,五加五为十也。中医治病,注重脾胃,理出于此。先师刘炳凡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脾胃之学术经验,其理论之渊薮以此。”[25]此数理之古义也,结合古义以释当代医家之临床经验,为临证者,提供理论支持,对推广此一派学术经验的广泛应用,有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再如释“气反”:“所谓‘气反’,谓病变部位与病气相反者也。如肾阳虚衰,阳气不能潜藏于肾中,反而飞腾于上,出现咽喉疼痛,口舌生疮,牙齿松动疼痛等症,病在下焦之肾,而症现上焦之咽喉口齿之间,此部位之相反也,此其一;其二,肾阳既然虚衰,于理当生寒证,而此咽喉口齿之症,皆表现为热象,此病性之反也。此处之病位反病性反,究其实,皆病气之反也。介宾 ‘本在此而标在彼’,此之谓也。为医者,于气反之证,当有所识,否则定难理疑难复杂之症。先师刘炳凡老,临证七十余年,于此‘气反’之证,深有所得,创柔剂养阳之法,治疗此肾阳衰弱,虚火浮越之‘气反’病证,投剂辄中。”[26]此古义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可谓要言不繁。
又再如释“少阳之阳,名曰枢持”说:“少阳为枢持,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为其主,则少阳不仅为持其阳枢,亦持其阴阳出入升降之枢也,故识得少阳不仅为阳枢,而且为阴阳之枢,始能识得《伤寒论》少阳病不在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而垫于三阳病之后列于三阴病之前,始能用好小柴胡剂。当代山西名医刘绍武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数十种疑难杂病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理即出于此。”[27]此以古义释《伤寒论》之少阳病主方,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对《伤寒论》少阳病的理解,对临床运用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又又再如释“阳阴和,故能有子”时说:“有子之道,黄帝、岐伯未论焉。介宾注说‘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此补岐黄求子之道也,求男女者,当留意焉。唯此欲字,当活看,非专指情欲,实物欲之欲,物欲不寡,则心不静,物欲横流,则罪错丛生,罪恶之人而欲得贵而寿之男女,何异于痴人说梦。近人张氏绪通先生说:‘过去心理学家曾主张过,人生之初如同一张白纸,以后所学所染,才塑造成型。这话现在已经很不妥当了。由于基因的发现,密码可能来自许多代以前,几乎垄断了一个人的性格,包括健康,差不多在那张白纸上就先占去了一小半,涂上了既定的色彩;胎儿在受孕的当时,父母的心态,行为与健康情况,又在白纸上添加了一些固定色彩,胎儿在母腹中,母亲的营养,思想,行为都对胎儿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又在白纸上加添了色彩(科学证明:从受孕到出生,父母若有不可告人的罪恶隐私,不但影响胎儿的心理状态,抑且影响到胎儿的长相和基本健康以及其性格);到了出生,小儿的人格、性格的一半都已初步决定了;以后就是后天的习染和教育,就到了孟母择邻的时期,这段时期在白纸上加添的色彩,更为重要。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以后活到老,学到老,恐怕那张白纸也差不多都填满了,也凭着这张纸来随时决定他的终结归属。’(美藉华人•张绪通《黄老智慧》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第一版。)”[28]发遑古义,融会新知,通观全书,处处可见,限于体裁,限于篇幅,本处就不多引了,留给读者诸君,自已去看。

点评

 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  发表于 2014-2-19 16:09
外,远也。——《说文》  发表于 2014-2-19 16:08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6:26:38 | 只看该作者
本文从“体”、“宗”、“用”三个角度对是书进行了粗浅的评介,其中,“用”的层面又分为“正本清原,归真返本”和“发遑古义,融会新知”二个部分。主体内容,都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主要内容的分类解读,期以对中医药理论的西化或异化有所纠正,从而达到对中医理论的正本清源、归真返朴的厘定。作者开篇即说:“是编乃有感之作,非寻常寻章摘句之比。盖当今之世,中医西化或异化十分严重,是编之作,欲正本清源,返朴归真,还中医理法之本来面目,”[29]真可谓用心良苦,若不是有强烈的使命感,深重的危机意识,是不可以做出如此卓越的成就的。当然,我在这里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评介,挂一漏万,是在所难免的,诸多新解,尚待有兴趣的读者诸君自己去发现、去领悟。此外,这部书,也不是没有瘕疵,如“选注”项,在我看来,就可以再简洁些,而“按语”项则可以再多一些。我听过作者讲授的《黄帝内经》课程,如果能将课堂上的那些发挥,都写进本书的“按语”中,本书之“用”,当更大。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在此提出来,既是向作者本人请益,也是借此机会与读者诸君一起讨论,当否,尚望本书作者与读者指教。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
[2]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
[3]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7.
[4]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
[5]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6.
[6]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
[7]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3.
[8]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
[9]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
[10]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
[11]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7.
[12]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7.
[13]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4.
[14]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7.
[15]  程士德•《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43.
[16]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2.
[17]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77.
[18]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2.
[19]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
[20]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
[21]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8-119.
[22] 孙广仁•《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4.
[23]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77.
[24]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1.
[25]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0.
[26]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95.
[27]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25.
[28]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35.
[29]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前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5
发表于 2013-8-5 20:40: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为什么总是在哲学这个圈圈里头打转转呢?为什么就总是跳不出哲学这个圈圈呢?奇怪。
16
发表于 2013-8-7 15:07:18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3-8-5 20:40
中医理论为什么总是在哲学这个圈圈里头打转转呢?为什么就总是跳不出哲学这个圈圈呢?奇怪。

如果不奇怪,中医早就走出困境了。目前中医的迷局根本的原因在中医界本身,转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目前惟一的出路,对吗,先生
17
发表于 2013-10-12 11:08:3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杨丽的大作,写得太好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2:20: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14-2-19 04:27 编辑

“中医理论为什么总是在哲学这个圈圈里头打转转呢?为什么就总是跳不出哲学这个圈圈呢?奇怪。”

为什么一看到元气阴阳五行之类的就认定是哲学呢?中国古代的应用学科都是在这里起步的啊!我不反对用当代学术共同体的语言建立新的中医学术,但对古代中医学术不理解的话那所谓的建立也是空中楼阁啊!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2:22:0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杨丽的大作,写得太好了!”代杨丽谢谢你的赞叹!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2:25: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14-2-19 04:26 编辑

“如果不奇怪,中医早就走出困境了。目前中医的迷局根本的原因在中医界本身,转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目前惟一的出路,对吗,先生”

我同意“目前中医的迷局根本的原因在中医界本身”,但对此题的理解可能与你不同,“转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目前惟一的出路”,我也赞同,但不认为是唯一方式。再者,你认为该如何转变呢?可以写出专文来讨论啊!

点评

中医理论的文字本义就理解错误,经典成了自己想当然的经典  发表于 2014-2-19 16: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19 , Processed in 0.0525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