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古医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11-2 21:58:4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11/02 09:53pm 发表的内容:
非常感谢铁骨铮铮老师的点评!我将以的您话勉励自己,继续奋斗,不辜负版主和同仁们的殷切期望!
改:我将以您的话为动力,勉励自己,继续奋斗,不辜负版主和同仁们的殷切期望!
12
发表于 2009-11-3 09:39:2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中医基础知要》简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您传播博大的中医文化
●用深入浅出的笔触为您诠释精深的中医理念
●用快捷易通的钥匙帮您打开中医宝库的大门

中医基础知要
主审:国医大师  周仲瑛
作者:王惟恒  王赋斌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页码:254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509117372/9787509117378
·条码:9787509117378
·版次:1版第2次印刷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市场价:¥29.50
卓越价:¥23.00 折扣:78折
内容简介
纵观医学史,趣谈古今事,浓缩了的国学中医的千年辉煌历史画卷尽收眼底,学中医基础理论,身边犹有名家指点迷津,教你巧识阴阳五行之玄机,破解五脏六腑之奥秘,熟悉四通八达之经络,而后可知病之由来;读中医诊汉治法,犹有名师言传身授之感,教你洞悉中医识病妙理,领司呀知辩证要领,熟谙百病防治之法,勤读医书,开卷有益。
目录
第一章 趣说中国医学史
从神农尝百草说医药起源
黄帝与黄帝内经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起死回生话扁鹊
外科鼻祖华佗
药王孙思邈
针灸铜人与王惟一
开医学百家争鸣之先河的金元四大家
药物学家李时珍
免疫法的先驱人痘接种术
温病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中西医汇通派
伟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医之最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古典哲学的巧妙应用
从太阳和月亮谈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
认识世界说五行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人体的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都是官
奇恒之腑为何奇
官官相护的脏腑关系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奇莫测的气
营养身体的血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
濡养人体的津液
气血精津液相生性相依
四通八达的经络
独特的生理系统经络
奇经八脉为何奇
奇妙的经络现象
经络的生理功能
熟悉经络有妙用
使人生病的内外因素
外邪伤人话六淫
疫疠之气从何来
从范进中举说七情
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致病因素
话说痰饮与瘀血
邪正盛衰与疾病
阴阳失调与疾病
气血失常与疾病
津液代谢失常与疾病
精的失常与疾病
话说内生五邪
第三章 中医诊法述要
第四章 中医辨证述要
第五章 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附表
脏腑辨证选药参考表
脏腑辨证选方参考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发表于 2009-11-3 09:46:3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11/03 09:39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基础知要》简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您传播博大的中医文化
●用深入浅出的笔触为您诠释精深的中医理念
●用快捷易通的钥匙帮您打开中医宝库的大门
...
个别字打字时失误,特此更正:
纵观医学史,趣谈古今事,浓缩了的国学中医的千年辉煌历史画卷尽收眼底;学中医基础理论,身边犹有名家指点迷津,教你巧识阴阳五行之玄机,破解五脏六腑之奥秘,熟悉四通八达之经络,而后可知病之由来;读中医诊法治法,犹有名师言传身授之感受,教你洞悉中医识病妙理,领悟辩证施治要领,熟谙百病防治之法……勤读医书,开卷有益。
14
发表于 2009-11-3 11:17:5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中药方剂精要》简介:
市场价:¥29.80
卓越价:¥20.60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中药学、方剂学常识及学习方法,谈常识简洁明了,教方法循循善诱,立足于“授人以渔”;第二章收载了近150味中药,常用药物归类述要,重点药物详分缕析,有“纲举目张”之妙;第三章收载代表方剂100多首,主要方剂择要释义,常用方剂分类明晰,学一方而明理法,可收“举一反三”之功。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诚为广大基层医生、医药院校医学生和众多中医药爱好者自学中医的良师益友。
目录
第一章中药方剂入门之道 / 1
中药学初识 / 1
中药与“本草”释义 / 1
中医眼中的“地道药材” / 2
病有阴阳,药分温凉 / 3
巧辨五味,各寻所归 / 4
用药有禁忌,三思再下笔 / 4
生病用药时,饮食重忌口 / 6
煎药器皿哪种最好 / 6
煎药用水与煎药“火候” / 7
区别药材质地,掌握不同煎法 / 7
用药剂量——中医治病的“不传之秘” / 9
服药方法——中医疗效的“决胜之机” / 10
如何学好中药学 / 11
中药记忆妙法多 / 12
方剂学初识 / 19
制方如治国——处方也有君臣序 / 19
变不离宗——浅议方剂的变化 / 20
法“制”方剂——谈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 21
选贵的不如选对的——选对剂型能增效 / 22
方药界的“向导”—— 谈谈“药引”的作用 / 24
学习方剂学的四个要素 / 25
方剂记忆有诀窍 / 26
第二章常用中药选议 / 31
解表药 / 31
麻黄——外感第一药 / 34
趣说紫苏的由来 / 35
白芷止痛又美容 / 36
幸得辛夷鼻病瘥 / 38
清热药 / 39
石膏与清代名医张锡纯 / 45
滋阴润燥“知母”情 / 47
巧得黄连救父命 / 49
黄芩——良药苦口救时珍 / 51
清凉解毒金银花 / 52
肺痈要药鱼腥草 / 54
蒲公英——内服外用治痈灵 / 55
泻下药 / 57
大黄——推陈致新猛将军 / 59
芒硝与玄明粉 / 60
祛风湿药 / 61
威灵仙——灵验赛神仙 / 64
桑寄生——擅治风湿瘫 / 66
芳香化湿药 / 67
苍术——祛湿明目消毒灵 / 68
砂仁——化湿行气安胎良药 / 70
利水渗湿药 / 71
茯苓——苏辙疗疾重茯苓 / 73
金钱草——利胆排石是良药 / 74
利尿通淋话车前 / 75
茵陈——三月茵陈治病神 / 77
温里药 / 78
附子——药虽有毒疗效好 / 79
吴茱萸——令楚王垂青的中药 / 80
理气药 / 82
陈皮——化痰理气功效良 / 84
佛手——理气良药仙女赐 / 84
消食药 / 86
山楂消积又降脂 / 87
神曲治愈光绪宿疾 / 88
止血药 / 90
三七止血效如神 / 93
血证良药仙鹤草 / 94
端午时节艾飘香 / 96
活血化瘀药 / 97
川芎——化瘀祛风善止痛 / 100
丹参——心血管病人的守护神 / 102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奇 / 103
妇科良药益母草 / 105
神农奇遇骨碎补 / 106
化痰止咳平喘药 / 107
化痰止呕半夏良 / 111
亦药亦食话桔梗 / 112
贝母家族成员多 / 113
杏仁——止咳平喘更美容 / 115
安神药 / 116
远志成就功名,妙得枣仁安神 / 116
安神良药柏子仁 / 120
平肝息风药 / 121
天麻——天赐圣物药神奇 / 122
治“龙体”之疾的地龙 / 125
补虚药 / 126
从“人参状元”,翁同龢谈人参功用 / 134
山药——转败为胜输者遇 / 136
常服刺五加,强壮有寿加 / 137
甘草——本草王国中之“国老” / 138
杜仲原来是人名 / 140
淫羊藿——中药中的“伟哥” / 141
当归——妇人调血为要药 / 142
熟地黄——难民获救遇名医 / 143
何首乌——乌发养颜益精血 / 144
益肾延年话枸杞 / 145
收涩药 / 146
桑螵蛸与海螵蛸 / 149
五味子与五倍子 / 151
第三章代表方剂节说 / 153
解表剂 / 153
麻黄汤——天然绝配之“经方” / 154
“和方之祖”的桂枝汤 / 156
温散肺饮小青龙 / 158
“辛凉平剂”银翘散 / 160
益气解表败毒散 / 162
附:解表剂类方 / 163
泻下剂 / 164
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 / 165
麻子仁丸以润求通 / 167
温阳通下的温脾汤 / 168
逐水峻剂十枣汤 / 170
附:泻下剂类方 / 171
和解剂 / 172
和谐表里保平安——小柴胡汤 / 173
肝气舒畅心也开——逍遥散 / 174
调和肠胃的半夏泻心汤 / 176
附:和解剂类方 / 177
清热剂 / 177
清气分热剂——白虎汤 / 178
清营凉血剂——清营汤 / 179
清热解毒剂——黄连解毒汤 / 181
外科痈肿良方——五味消毒饮 / 182
热毒血痢要方——白头翁汤 / 183
清肝火湿热剂——龙胆泻肝汤 / 184
清虚热代表方——青蒿鳖甲汤 / 186
附:清热剂类方 / 187
温里剂 / 189
理中汤——疗中焦脾胃虚寒 / 189
小建中汤——“治腹痛如神” / 191
四逆汤力专救逆扶危 / 192
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 / 194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虚风痹用之良 / 196
附:温里剂类方 / 197
补益剂 / 198
益气升提除大热——补中益气汤 / 199
补益心脾治血虚——归脾汤 / 201
补阴基础方——六味地黄丸 / 202
补肾之祖方——肾气丸 / 204
附:补益剂类方 / 205
固涩剂 / 207
涩肠固脱治久痢——真人养脏汤 / 207
补肾涩精用金锁——金锁固精丸 / 208
附:固涩剂类方 / 209
安神剂 / 211
天王补心丹何以冠“天王” / 211
治脏躁良方——甘麦大枣汤 / 213
附:安神剂类方 / 215
开窍剂 / 216
“凉开三宝”之一的安宫牛黄丸 / 217
苏合香丸——温开代表方 / 218
附:开窍剂类方 / 219
理气剂 / 220
半夏厚朴汤,专治“梅核气” / 220
苏子降气汤——上实下虚喘咳方 / 222
旋复代赭汤治胃虚痰阻 / 222
附:理气剂类方 / 224
理血剂 / 225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治偏瘫 / 226
生化汤宜产后尝,恶露腹痛服之良 / 227
小蓟饮子治尿血 / 228
附:理血剂类方 / 230
治风剂 / 231
川芎茶调散——风邪头痛服之良 / 232
消风散——风湿痒疹用之康 / 233
镇肝熄风汤,功专制亢阳 / 234
附:治风剂类方 / 236
治燥剂 / 237
杏苏散——轻宣凉燥方 / 237
百合固金汤——肺燥咳血保安康 / 239
附:治燥剂类方 / 240
祛湿剂 / 241
燥湿健脾的平胃散 / 242
治黄疸良方——茵陈蒿汤 / 243
独活寄生汤,久痹服之康 / 244
附:祛湿剂类方 / 246
祛痰剂 / 248
二陈汤——治痰通用之方 / 249
仲龄止嗽散,救其一条命 / 250
附:祛痰剂类方 / 252
消导剂 / 253
保和丸——保“胃”和平 / 254
附:消食剂类方 / 255
驱虫剂 / 256
乌梅丸治胆道蛔虫症 / 257
附:驱虫剂类方 / 259
附表1常用中药性味组合与功用
附表2中医临床新方选录
……
[看更多目录]
--------------------------------------------------------------------------------
文摘
第一章 中药方剂入门之道
 一、中药学初识
  (一)中药与“本草”释义
  从中药房抓的、需要熬的药是不是就叫中药呢?或者中国从古到今都在用的药就叫中药?这都还不够准确。我们也无需多加深究,只讲中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性——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比如,植物药五味子,中药理论认为它味酸,具收敛之性,可以止咳,各种寒、热、虚、实咳嗽都可以用。如果一个医生用它治肺气虚的咳喘无力,它就是中药,因为它是在中医、中药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如果另一个医生用它来治肝炎,目的是降低一种肝脏中转氨酶的释放量,那是在西医病理、药理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它便不是作为中药来使用了。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是因为中药中草类植物最多,也因为这个缘故,《说文解字》把“药”解释为“治病草”。自从西药传人我国以后,人们为了表示区别,便将我国传统应用的药物称之为“中药”。
中药一般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其中植物类中药又可分为草类、木类、果类、菜类、谷类等多种类别。动物类中药也有虫类、鱼类、贝类、鸟类、禽类、兽类等之分。矿物类中药则包括可供药用的天然矿物、矿物原料的加工品及动物化石等。
如果按照药材的生产来源区分,中药又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之别。还有一些中药属天然药物的加工品,如神曲、阿胶、枯矾就是分别用植物、动物、矿物原料加工制成的药物。
我国传统药物除了有“中药”、“本草”的名称之外,近二三十年来,“草药”或“中草药”的名称也流行一时。但实际上,草药也是中药的一部分,它一般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而医者应用较少,文献资料比较简略,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天然药。应该说,现在的中药也是来源于以前的草药。还有民族药,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是与中药完全对等的,甚至药材都有部分重叠,只不过指导理论不同,各有所长。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5
发表于 2009-11-4 12:22:2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然居士在 2009/11/04 00:35pm 第 4 次编辑]



本人曾通过论坛短信向王惟恒老师购得《国学中医研习》全套及《画说中医》已出版部分。王老师给我打折供书,并有亲笔签名,同时还赠送给我两册新出版书籍。
《国学中医研习》是一套供临床医师研读并提高临床技能的书籍,不同于教材枯燥的条文,处处体现出中医的国学文化底蕴,纵横古今,深入浅出,使人由衷产生一种热爱中医、学习中医之情。
《画说中医》则是一套面向普通读者的科普之作,虽曰科普,在我看来,也有不少受益之处,更有趣味的是,本套书是以文图互诠的形式排版,好像读连环画,在轻松愉快中巩固复习了原先所学的中医知识。
既得此佳作,又有王老师的签名,我定当作为我的橱中珍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6
发表于 2009-11-4 12:24:3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
发表于 2009-11-4 14:05:3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11/04 00:22pm 发表的内容:
本人曾通过论坛短信向王惟恒老师购得《国学中医研习》全套及《画说中医》已出版部分。王老师给我打折供书,并有亲笔签名,同时还赠送给我两册新出版书籍。
《国学中医研习》是一套供临床医师研读并提高临床技能 ...
谢谢泰然居士点评!谢谢各位版主和论坛同仁的支持!
18
发表于 2009-11-4 16:56:0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中医临床备要》介绍:
【内 容 提 要】
    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临证技能是基本功,是检验学习中医成效的唯一依据;治病疗效是硬道理,是检验中医水平高低的金指标。因此,学习中医的最终目标是做一个临床好医生。
    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重点阐述了中医临证与读书的关系,选书与读书的诀窍,学习临证基本功的途径,临证时应具备的要素,中医辨证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等,意在交给学习中医者一把临床入门的钥匙。
    本书第二章主要介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证治;第三章有选择性地介绍了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的多种杂病证治。所选病种从当前临床实用考虑,从读者易于学习、理解和掌握的立足点出发,联系临床实践的独特经验进行分析,强调分型合理,立法严谨,辨证清晰,治法新颖,形成了中医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每个病种标题醒目切要,名称以西医病名为主,中西医病(证)名互参的形式列出,有利于初学者及西学中人员查阅,有利于临证时能在辨病的基础上学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指导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是本书一大特点。书中证治述要,点击要点,述证治之准绳,体现其指导性性作用。分型论治,不囿于教科书,而是根据临床实践需要,着眼于常见证型,既有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又在分型论治中详述治法、方药及药物参考用药剂量,理、法、方、药齐全,切合实际,易于掌握,便于应用。

    “精方选议”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每一病(证)所列入的经验方大多出自名家真传,也有作者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真知灼见,专病有专方,百家之精华,更适合中医初学者和西学中人员在辨病的基础上更便捷地运用中医药疗法。对每一精方、医案解析之按语,释疑解惑,意在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启发临证思维。
    本书具有普及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特点,既可作为医务人员学习和掌握中医诊疗技术的一本实用性教材,又是基层医生的临证备要和广大医学生难得的参考书,而且还是指导众多中医药爱好者自学中医的良师益友。
19
发表于 2009-11-4 17:01:5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中医临床备要》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中医临证指要
一、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
二、中医临证四要素
三、中医辨证论治要领
第二章 内科临床诊疗
一、治疗感冒,勿忘辨证
二、感冒流行,防治并举
三、慢性支气管炎重在扶正固本
四、病毒性心肌炎治宜扶正祛邪
五、冠心病心绞痛注重标本兼治
六、治疗高血压病勿忘调整阴阳
七、治肥胖病重在清痰祛湿
八、治糖尿病勿忘清热养阴
九、消化性溃疡辨病之中重辨证
十、辨治慢性胃炎抓住“四要点”
十一、治胃下垂以健脾升阳为要
十二、治呕吐勿忘和胃降逆
十三、疗泄泻重在升清降浊
十四、治溃疡性结肠炎当分标本缓急
十五、细菌性痢疾当注重清利调气
十六、便秘治疗不可专用通下之法
十七、病毒性肝炎重护肝
十八、肝硬化当标本兼治
十九、降脂化浊治脂肪肝
二十、治急性肾炎以疏风利水为先
二十一、慢性肾炎当扶正培本为要
二十二、清利下焦治尿路感染
二十三、治失眠首当调神安神
二十四、偏头痛扶正祛邪并重
二十五、明辨虚实治梅尼埃病
二十六、治自汗莫忘益气固表
二十七、治盗汗最宜清热养阴
二十八、治“类风关”应标本兼顾
二十九、坐骨神经痛从气从血论治
第三章 杂病证治节录
一、慢性胆囊炎宜舒肝利胆
二、泌尿系结石当清化通淋
三、急性乳腺炎首当疏肝清胃热
四、乳腺增生病重在理气调冲任
五、前列腺炎实则清疏虚则补
六、前列腺增生症皆“以通为用”
七、阳痿为病,实者在肝虚责肾
八、不射精症,实则通利虚则补
九、女子痛经,“通则不痛”
十、女子倒经,“逆者平之”
十一、闭经之治,虚者补之实则通
十二、妊娠剧吐,调气和冲兼降逆
十三、先兆流产,止血安胎宜治本
十四、治不孕症,求嗣之道重调经
十五、急性盆腔炎宜先行清热解毒
十六、慢性盆腔炎当调理冲任气血
十七、子宫颈炎重在清解湿毒
十八、子宮肌瘤不离行气化瘀
十九、小儿遗尿重补肾
二十、小儿厌食当健脾
二十一、小儿百曰咳,化痰降逆贯始终
二十二、小儿夏季热,清暑养阴是大法
二十三、神经性皮炎,宜疏风养血
二十四、中医治斑禿,养血兼调心
二十五、复发性口腔溃疡清火辨虚实
二十六、耳鸣耳聋,分虚实而治法有别
二十七、过敏性鼻炎,病在肺窍本于脾肾
附录 中西药配伍禁忌表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医临证指要
  一、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
医界有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原意可能是指学医人不要只是死钻故纸堆,而要多多临证实践,理论结合实际。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今天,新生代的中医人理解错了。他们认为,除了读好几本教材,可以不读书。事实上,太多的中医学子甚至连几本基本的教材都没有读好。不读好书,拿什么去辨证施治?书到用时方恨少,你不读书、书读得少或不熟读书,临床诊疗时,脑子一片空白,那会是什么结果。因此,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就曾强调指出:要想成为一名好中医,必须“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二者不可偏废。
 (一)临证须读书。活水源头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大法门。历代医家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文献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亦是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和提高临床技能的必由之路。
“十阅春秋,然后有得”。举凡有成就的名医,尽管他们的成长道路各有千秋,或家传,或师承,或自学,都离不开读书。自唐代以来,“学医必须读书”,就已成为医家之共识。宋代史崧叙《灵枢经》日:“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日: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清代名医徐灵胎在《慎斋刍言》中说道:“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并开列出了“学医必读之书”的名单,如《灵枢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外台秘要》、《干金方》等等。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
发表于 2009-11-4 17:06:2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看了王先生著书的目录,应该是继承先贤智慧的良友,待到鲜花盛开时,他在丛中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1:43 , Processed in 0.0532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