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中华草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6-8 20:46:58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沉痛哀悼王洪图先生!
12
发表于 2009-6-8 20:52:58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沉痛悼念王洪图先生!
13
发表于 2009-6-8 22:19:31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为了农民的孩子——记王洪图教授一家


作者: 林莎    发布日期:( 2008-04-28 )  

  王洪图近影

  近10年来,一种奇怪的病一直困扰着河南周口一个叫周庄的小村庄,仅2005年一年,这个不到1000人的小村子就死了4个孩子,都是由于某种神秘疾病很痛苦地死去的。同时,还有三四十个孩子有相同的病症,挣扎在生死线上。解放军某航空医院的张博士终于查出了伤害孩子的原因――癫痫。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报道了这件事。
  王洪图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直致力于攻研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神志类疾患(包括癫痫)是这部典籍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教育部认定供中医高等教育使用的教材《内经学》,就是王老主编的。他的专著《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台湾陈立夫医学著作奖。听说周庄的凄惨情况,出身农村的王洪图教授十分难受,这几十个孩子如果没人出手帮助,他们一生会很悲惨。他找到“走进科学”栏目组,探讨如何救助周庄的孩子。当时很多人作为志愿者参加进来,可是最缺资金。王洪图的小儿子王长浩自告奋勇地说,“这个钱我出!”实际他并不宽裕,正苦苦经营着一个不大的医疗诊所。
  2007年6月,王长浩和哥哥第一次来到周庄。与他们想象的大不一样,村里人并没有感激涕零地拥上来,而是很警惕地在远处观察着。原来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许多卖假药的假大夫到那里去骗人。许多父母也怕孩子得病的事传出去,会影响以后娶媳妇、嫁人家。
  “走进科学”栏目跟拍的那个患癫痫的小孩周朝枫是推托不了的,但是他的父母对北京来人也不热心。他们的孩子曾到北京的医院准备动手术,后来一检查发觉没法治。周朝枫西药越吃越多,人也不爱说话了。王长浩他们苦口婆心说服他父母:既然没有办法了,就用中医吧!会有用的,中药没有后遗症。
  第二个病人已经30多岁了,叫豫生,走路一拐一拐的,说话也不清楚。他们给他讲用《黄帝内经》治疗癫痫的办法。豫生爹是一个乡村医生,听出这伙人不是来骗钱的。
  似乎再也找不出第三个了,大家很苦恼,他们大老远跑来送医送药,而这个充满癫痫病人的村子竟突然一个病人都没有了!
  周朝枫的母亲想起一个亲戚家的小女孩,小琴,住在另一个村,一天要“抽风”七八次,“人都快抽傻了。”
  三伏天,王洪图教授带着自己的台湾学生高嘉骏博士和作为自己学术继承人之一的长子王长宇去了河南周口。这些被西医判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老专家面前,似乎是可救的。几千年来,癫痫就是中医的疑难杂症之一。依据《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王洪图教授独创了一套治疗神志疾患的方法和理论,开发了失眠、癫痫等神志类疾病的方药,针对这些河南孩子的特殊性,对药方做了一些加减。
  送药的任务就交给了小儿子王长浩。这个药方有许多成分是鲜生药材,要现熬现吃。王长浩在北京把这种药做成半干剂,密封,然后千里迢迢送到周庄,一次只能送服用两周的。每次送药,王长浩或者拉上哥哥,或者带着妻子,小心翼翼地提着珍贵的药剂,在拥挤的火车上晃荡十几小时后,再包一辆出租车行驶在颠簸的乡村小路上。他每次面见患者父母,都细心叮嘱。因为如果服用方法不对而没有见效,对学术也是一种损害。
  服药两周后,王长浩,王教授的学生、朋友等都来到这个小村庄,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又过了几周,疗效出来了。小琴过去每天犯病七八次,现在每天就“抽”一两次了,而且不会突然倒下受到损伤,事先就有感觉。过去形同怪物,谁也不愿理她,现在小伙伴渐渐跟她说话了,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当王洪图教授第二次去周庄的时候,大家围住12岁的周朝枫问话,他笑眯眯地不回答。当大家不注意的时候,他却突然清晰地说道:“我感谢王洪图爷爷给我治病。我要上学,要好好学习为社会做贡献……”逻辑之顺畅、语气之连贯,让大家很惊喜。他也性格开朗了,有了朋友了。挽救一个农村孩子,也就等于挽救了他的父母。周朝枫的父亲用力抱住调皮的孩子时,大家都能理解这个农民内心翻天覆地的感觉。
  豫生的变化最大,他说话清晰了,神情举止跟正常人无异,而且一个多月来没犯一次病。豫生爹看到王长浩他们,哭了:“俺儿有救了,我死也放心了。”
  王洪图教授一家资助癫痫孩童的事传开了,除了“走进科学”栏目,中央电视台许多记者、编辑、播音员也加入进来。全国总共有上千万的癫痫病孩子,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去救助。于是志愿者团队商量,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基金会。这个正在筹备中的基金会就是“春雨基金会”,这个将慢慢在全国崭露头角的救助行动叫“春雨行动”。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康辉一定要把周朝枫的费用包下来,这也是春雨基金的第一份捐款。今年元旦前一天,康辉和王梁两位著名播音员与王洪图教授共同怀着浓浓的情感,宣读了“春雨行动”倡议书……
  笔者问王长浩,你多次去那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闪动着眼睛说,“那个地方真的很穷,我很不忍心。但他们遇到真心对他们好的人,就想把所有的给你,虽然他们拿不出什么。有一次,下了很大的雨,原来的路没法走了,我们租的车出不了村。小琴的爷爷光着脚,满脸流着眼泪,在雨中奔跑着,带着我们走一条小路,出了村。我们的眼睛也湿了。大雨中一个越来越远的枯瘦身影站在那儿……这就是中国农民!”


14
发表于 2009-6-8 22:28:36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五脏藏神 尤重脾胃——王洪图教授治疗精神疾病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者:彭妮 发布时间:2007-3-28  
  王洪图教授多年研究《内经》,提出“五脏藏神、尤重脾胃”的观点,认为《内经》五脏藏神理论中亦有侧重,其关键在于脾胃,故不论什么样的神志疾患,均应抓住五脏整体协调这一根本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脾胃枢纽的重要作用,这样临证用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效果。在神志疾患的治疗上,王洪图教授从虚实两途进行调治脾胃,屡屡奏效,下面引举病案以例之。
  实者,祛邪实不忘调脾胃以定神志
  王洪图教授认为在一些由于实邪引起的神志疾病中,如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或直接从调治脾胃入手或在辨治的基础上佐以调脾胃之药均可获得不错的效果。
  病案一:肝胆气郁,痰浊内阻
  张某,男,22岁。2003年12月28日初诊。其母陪来并帮助介绍病情。患者2001年自费留学新西兰。2003年初,在课余打工时因与当地工人发生争执,受到威胁恐吓,被迫跪地求饶,自感深受屈辱,从而心情压抑,逐渐出现恐惧,不愿见人,失眠,纳差,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稍有激动便全身战抖。想哭不会哭,想笑不会笑,看到带尖状物体,即感觉不能忍受。病情上午重,下午略减。遂不能继续学习。两月前由家人接回北京治疗,因恐化学药物有毒副作用,至中医门诊就医。现症如上述,但失眠已去,而一个月来嗜睡多梦,周身困重。尚有两事萦绕于胸,反复谋虑,难以决断:一是能否再去新西兰学习,以及是否改换专业;二是曾给女友买车、租房、购物,现女友已声明不再保持关系,但反复谋虑是否需要再向她示好以及应不应该讨还汽车及若干钱物。尽管家长再三劝说一切都不必考虑,些许钱物无需挂怀,但患者却因找不到合理的抉择而苦恼万分。脉象弦,舌苔薄黄腻。大便三日一行。
  证属肝胆气郁,痰浊内阻。治以疏泻肝胆,兼化痰浊。用菖蒲郁金汤方意。
  处方:石菖蒲15g,郁金10g,败酱草50g,苍白术各10g,黄芩12g,炒栀子12g,柴胡8g,赤白芍各10g,清半夏15g,夏枯草15g,枳实10g,淡竹茹8g,远志12g,浙贝12g,生甘草6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忌辛辣油腻。
  2004年1月4日二诊:视带尖状物压迫感明显减轻,睡眠基本正常,可以外出见人,曾自己驾车到外出。仍多疑、善恐,自云:听手机铃声即害怕。感情不丰富,觉得没有值得笑、值得哭的事。肢体易紧张,有僵硬、麻木感。大便二日一行。脉左弦细,右缓。舌质淡暗,苔水滑。
  气郁渐缓解,痰浊已去。改进调畅中焦气机之法,用封髓丹方意。
  处方:黄柏10g,砂仁10g,炙甘草6g, 白术10g,生晒参12g,茯苓12g,荷叶10g,败酱草40g,制香附10g,郁金10g,菖蒲15g,炒栀子12g,每周服五剂,连续四周。
  2004年2月1日再诊:舌淡红、脉弦缓。心情较平稳,偶有看带尖状物略感不舒服,但可以自己排解。仍不愿相信别人,自觉项僵不舒,缺乏热情。眠不实,大便二日一行。
  肝之俞在颈项,再议舒肝理脾为治,用逍遥散(汤)加味。
  处方:柴胡8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白术10g,炒栀子10g,薄荷4g,(后下)茯苓12g,浙贝12g,远志12g,杏仁10g,败酱草40g,葛根15g,生姜3片,炙甘草6g,六剂。每日一剂。
  2004年4月,患者告知:病已愈。三月份曾单独赴新西兰办理有关事宜。
  按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是正常生理,若肝胆气机失调为病,则可见不善谋虑而尤不能决断的症状,以致犹豫不决,终日惶惶。但若以“数谋虑不决”为病因而言,则人确遇有难于决断之事,久而久之,亦可引起肝胆之病。《素问·奇病论》指出以“口苦”为主要症状的“胆疸”病,即因于此,云:“胆疸……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用针刺日月、胆俞二穴以利胆气为治法。本案青年在生疏环境中遇到屈辱之事,肝胆之气不能畅达,且郁而化生痰浊,故王洪图教授在初诊时以疏泄肝胆为主,而兼化痰浊之法。二诊气郁渐解,舌上腻苔已去,且见脉缓、舌淡之象,已现正气不足,故当平补其气,用封髓丹方意。此方见于《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由黄柏、砂仁、甘草三味组成。原为“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而设。对此方的分析,前人多从黄柏苦寒坚阴着眼,固然有一定道理。王洪图教授则认为还当重视“脾胃转输”作用,是该方治病的机理所在。黄柏味苦,有健胃肠、去湿浊的功能;砂仁辛温而醒脾是其所长;甘草甘平,炙甘草则味甘性温,独善和中而补脾胃之气。故该方实有调补脾胃之功,脾胃健,气机通畅,则心、肾、肺、肝之气,因之而调和畅达,故心肾不交之梦遗、鬼交之证可愈,肝胆不调之病亦可随之而得到缓解。对本案患者二诊时用封髓丹的基础上,非独补益,尤重调脾胃以畅气机之用。本案自始至终治疗两月余,三易其方,但各方中均用较大量的败酱草。该药苦寒无毒,利大肠,去湿热之邪。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安眠作用。但忌久服,过久可见少数患者有白细胞减少现象。据王洪图教授临证所见,此药对脾胃虚弱而大便稀淌者应慎用,但大肠湿热腹泻者用之,则正其所宜。
  病案二:外伤血瘀,发为惊狂
  倪某,男,19岁。2003年7月31日诊。患者因脑外伤引发癫痫就诊。除时发抽搐、仆倒外,还伴有情绪易激动,狂躁不安,呼喊詈骂不休等精神症状。王洪图教授遂予治疗癫痫的中药制剂治疗2个月,抽搐倒仆之症减轻,但精神症状不减,乃予抵当汤加味为水丸,逐血行瘀,调脾固本。
  处方:水蛭25g,虻虫25g,桃仁50g,生军15g,昆布40g,玄参50g,夏枯草50g,清半夏50g,青礞石60g,石菖蒲50g,生龙牡各50g,炒枳实40g,天竺黄40g,淡竹茹40g,黄芩50g,炒栀子50g,浙贝母50g,茯苓50g,赤白芍各40g,柴胡40g,青陈皮各40g,炙甘草40g。一料。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滑石为衣,绿豆大。每服6g,日2次。
  两周后患者家属打来电话,告知患者服丸药后情绪平静,不再詈骂。
  按  癫痫之病,《内经》中称为“癫疾”。引起该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但其直接致病原因却多不易明确。外伤性癫痫,因有头部外伤史(出生时用产钳似属头部外伤范畴),是最容易确定病因的类型之一,此类患者表现出精神障碍,或称“癫痫人格”,当考虑其为瘀血证。患者初诊时,王洪图教授使用治疗癫痫的中药制剂,但其精神症状效果不佳。据《内经》“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及《伤寒论》125条“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4条“太阳病……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抵当汤主之”,及237条“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的记载,投以该方,逐血行瘀而获效,所用药物,除抵当汤成分外,又加用了调脾化痰,活血祛瘀中药为水丸长服,以增强疗效。王洪图教授经验认为对此类癫痫患者在使用活血逐瘀之法的同时佐以调脾胃之药效果良好。近代中医治疗癫痫之病,一般采用熄风、豁痰、祛瘀、重镇降逆诸法,而《内经》对治该病的记载,则以针灸之法为多,尤多用针刺法。《内经》根据疾病所属脏腑的不同证候类型,取用多经俞穴,但不论哪种证候,却多选有足阳明和足太阴两经之穴,说明脾胃在治疗癫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王洪图教授在临证诊治该病时,一般着重从调理脾胃入手,而结合其他诸法,效果尚属满意。但是,病情万变,毕竟不能仅用一二方,便可以治愈各种证候,须当随证选方用药。
  虚者,益气阴尤重补脾胃以安神志
  王洪图教授认为神志疾病中的虚证,往往与气虚、阴虚有关,病位多与脾、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因此在治疗上尤其要注重补益脾胃,甚则脾肾双补。
  病案:脾肾两虚
  瞿某,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2004年年6月 13日诊。家长代述其上课时小动作很多,经常故意将文具、课本弄到地下,然后再捡起,乐此不疲,回家亦不能准时完成作业,经常发呆,考试成绩很差,厌学,老说“累”。口干喜饮水,睡眠不安、咬牙、说梦话,夜尿频。舌苔薄白,脉细弱,面色无华。
  此证属脾肾两虚,为“儿童多动症”,治以两补脾肾。以六味地黄丸(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生熟地各10g,丹皮8g,山药10g,云茯苓12g,山萸肉6g,党参8g,炒白术8g,女贞子8g,玄参12g,天门冬12g,炙甘草4g,知母6g,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6天后再诊:梦话、咬牙减少,睡眠较安,口渴减轻,已能坐下学习,仍不愿写作业。再以前方六剂治之。
  6月26日三诊:能在课堂上安静听课半小时左右,回家能主动做作业,夜间不排尿,精神较好。上方加石菖蒲10g,10剂,隔日一剂。
  7月15日再诊:精神健旺,无多动及发呆现象,主动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按  “儿童多动证”的病因尚不甚明,以中医理论分析,则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直接有关。有痰热内扰者,此类患儿多有偏嗜特点,即不愿吃蔬菜、水果,喜食肉、蛋、鱼类以及糖果,致使痰热内生,治疗之法当清化痰热,尤需嘱其家长注意改变患儿饮食习惯,方可防止愈而复发。此案王洪图教授认为是脾肾两虚证,于是见有“意”不能藏而思想多变;肾不藏“志”,因而不耐思考、不能坚持学习。肾气不足,固摄无力,于是夜尿频。其脾虚故用四君子汤补益脾气,而其肾虚则为肾阴不足,阴不足而生虚热,故见口干喜饮、梦惊咬牙,正如《灵枢·热病》所云:“水者,肾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故于方中用生地、知母、麦冬以养阴清热。
  人物链接
  王洪图,1937年生,天津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主任,学术带头人。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洪图教授先后侍诊于刘渡舟、印会河和赵绍琴教授,并尽得其真传。他擅长治疗顽固性失眠、头痛、癫痫、躁郁症、儿童多动症、男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并出版了《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内经新论》、《黄帝医术临证切要》等16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15
发表于 2009-6-8 22:39:02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这个贴子最后由wangmengyin在 2009/06/08 10:46pm 第 1 次编辑]

  王洪图传承人(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8-19 10:45:10 / 个人分类:《薪火传承集》
查看( 4287 ) / 评论( 0 )
  王洪图,1937年出生,天津市蓟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7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963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内经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先后侍诊于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内科学家印会河教授及温病大家赵绍琴教授,笃学好问,启幽发微,尽得真传。
  业医近50载,治学严谨,熟谙《素》《灵》,医理精深,学术颇多建树,主要研究领域为《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临床应用及"五脏藏神"理论的实质等,首次提出将"内经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擅长治疗顽固性失眠、头痛、癫痫、躁郁症、儿童多动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且屡屡治愈疑难杂证。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科普文章近30篇,并出版专著16部。其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反映了当代《内经》研究的最高水平,被学术界称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著作。
  王洪图教授五脏藏神尤重脾胃思想的探讨与临证运用
  继承人: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多年研究《内经》,他根据《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提出"五脏藏神尤重脾胃"的观点,并指出,调理脾胃是治疗多种精神神经性疾病的中心环节。他采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神志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分析
  《内经》的五脏藏神理论认为,五脏之精气与五脏之神密不可分,协同为用,最终归于以五脏为中心,内容即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可以从"中医整体观"来理解。神志疾病常表现为数种神志活动异常,而不是单一神志活动异常,这一现象正是《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内涵的具体表现。
  一、五神之间的关系
  五脏藏神理论后世一直将之理解为五神分别归属于各自所隶属的脏腑,然此于中医学理论、临床不符之处甚多。"心藏神"之神与其他四神并列不应指为总括诸神之概念。神、魂、魄、意、志虽然是对人类认知、思维、意志过程心理活动的概括,但各自所含的内容相互交叉包容,互为基础与前提,尤其是神、魂、魄、意之间更是存在这种关系,故难以严格界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正是因为其相互包容难以严格区分,因此,不同的神、魂、魄、意、志(或脏腑)的病变可以导致相同的精神症状,相同的神志活动(或脏腑)又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另外,由于各种神志活动互为基础、相互制约,具有整体之特性,故外表可见的某一种精神现象则是以多种内在的精神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因而即使是某单一的精神症状表现也包含着多种神志活动异常,故很难说清楚是其中的哪一种、哪一脏腑异常,如"登高而歌"一症涉及了神、魂、魄、意等;善忘一症《灵枢•大惑论》则将之归为肠、胃、心、肺病变。
  二、五神产生的基础
  五神以五脏整体协调关系为基础而产生。《内经》认为,人的神志活动的产生以精气、津液、血为物质基础。而精气、津液、血的充足与正常则是以五脏整体配合为前提条件的,任何一个脏腑均无法单独完成。故可以说,人神志活动的产生依靠的是五脏的整体配合,绝非某一脏腑产生某种精神活动,神志病变的产生也是以体内脏腑间协调关系被破坏为前提的。
  由于五脏是一个整体,其间联系密切,故其虚实变化后所反映的不仅是本脏腑的病变变化,还兼有其他被影响脏腑的表现。因此,同一种精神症状所反映的往往不是单一脏腑的病变,而是多个脏腑异常所产生的变化。这也是某一精神症状不单独归属某一脏腑的重要原因。
  三、五脏藏神理论的具体表现
  中医学所论述的神志疾病众多,如癫、狂、痫、不寐、善忘等等,但每一种病证表现所反映的均非一种神志活动异常,而是常兼数种神志活动异常。如惊悸、怔忡指心中动悸不安,甚则不能自兼证,常见表现为心悸、善惊易恐,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心烦不宁,坐卧不安,常伴有失眠、健忘等。此即以感知觉及情感异常为主,但又常伴睡眠、记忆障碍。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常见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或精神恍惚,魂梦颠倒;或心悸易惊,善悲欲哭等。此即情感、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异常并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常见表现为性情急躁,失眠,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多言善惊,时而烦躁等。此亦为情感、睡眠、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障碍。痫证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记忆力差。此主要以感知觉、记忆、思维、意志等短暂丧失为主,并伴情感、睡眠异常。
  从上可见,每一种神志疾病往往见有数种精神活动障碍,说明诸种神志活动之间相互关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认知、思维、意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既不能孤立存在,又鲜有单独为病者。另外,单从神志活动而言,虽然神、魂、魄、意、志不同,但其病变却可以导致相同的精神症状;相同的神志活动(或脏腑)异常也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
  神志病证从脾胃调治的临床运用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五脏藏神理论中亦有侧重,其关键在于脾胃。《内经》把五脏按其功能特性分属五行、五方、四时。其中,脾胃属土,从五行排列次序看居五行之中央;从五方分布看居五方位置之中央;从一年四季时令而言居于中,或言其主长夏,或言其寄旺于四时;从五脏在人体分布来讲也居于中焦;从五脏气机运动来看,亦为中心。正因为脾胃居于中也就有了许多特殊的功能。如化生气血以灌四旁、主持饮食物的吸收与排泄、主持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被视为"后天之本";通连上下、斡旋气机而为五脏气机之枢纽等。五脏的功能以气血为基础,其代谢产物顺利排出才能维持自身的功能。五脏功能的实现、五脏之间的联系以其气机的运动为基本形式,故将脾胃理解为五脏之关键则不足为怪。《内经》将脾称为"至阴",并称其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王洪图教授认为,既然人体神志活动的产生与调节靠的是五脏之整体协调,脾胃又是五脏整体协调之关键,故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论什么样的神志疾患均应抓住五脏整体协调这一根本,掌握脾胃枢纽这一重要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具体运用上,调治脾胃可分为虚实两途。
  一、实者,祛邪实不忘调脾胃以定神志
  王洪图教授认为,在一些由于实邪引起的神志疾病中,如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或直接从调治脾胃入手或佐以调脾胃之药均可获得不错的效果。
  1?湿邪偏盛困脾--燥湿健脾以通阳
  【病案举例】
  王某,女,32岁,2004年3月27日初诊,自述近1年多来经常感觉头目昏沉、困倦,嗜睡,每夜熟睡十几个小时,白天仍犯困,甚至为此请假不能工作,兼见口苦、易出汗,舌红苔薄白,脉弦数。证属痰湿困阻,阳气不伸。治以开达膜原以化痰湿,予达原饮加味。
  处方:川厚朴8g,黄芩12g,北柴胡8g,花槟榔10g,知母10g,赤芍药10g,云茯苓10g,常山6g,草果仁10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忌食生冷、油腻及酸味饮食。
  二诊:白天困倦明显减轻,但早晨8点左右依旧昏沉欲睡,口苦、汗出均减轻,舌红,苔薄白,右脉弦数,左脉现弦滑之象。证属邪留脾胃未尽,当加重清泻脾胃之力。上方加炒栀子10g,丹皮10g。6剂。
  三诊:白天已不困,精神清爽,夜眠佳。惟两太阳穴处偶有1~2分钟胀疼,日发一两次。用温胆汤加白芷5g,3剂,善后。1周后来述,诸证减轻,无嗜睡症状,已能正常工作。
  按语:此案痰湿困阻,清阳不伸,因而困顿嗜睡。其阳气不伸,神失所养,因而不能精明聪敏。由于兼见口苦、汗出、脉弦数为半表半里征象,故选用达原饮加柴胡等药治之。王洪图教授认为,膜原位于半表半里之间,附近于胃,若邪气藏于其间,既可表现出脾胃症状,也可表现出胆经症状。本案与《伤寒论》少阳病的区别在于无明显的外邪侵袭传变病机,又无"往来寒热"的典型症状,而是以痰湿困阻为主要证候,故选达原饮,而不用小柴胡汤。复诊时症状大减,但表现出"辰"时仍有发病的特征,故于方中加重清泻脾胃之热的炒栀子、丹皮二味。三诊时主症全除,仅偶有头部两太阳穴处胀疼,胆经行于两侧,因而改用温胆汤加入脾经之白芷以善后。王洪图教授认为,达原饮、温胆汤二方虽能清化膜原及胆经的痰浊,但其中药物亦多归于脾、胃二经,组方依据正在于"脾为生痰之源"、"脾病多湿"。本案嗜睡症由痰湿所引起,是以用之而有效验。
  2?痰热阻滞阳明--化痰和胃以安神
  【病案举例】
  张某,男,46岁,2005年3月27初诊。主诉两年来严重失眠,经常彻夜难眠,即使偶有睡着也是多梦纷纭。食欲不振,每日入食甚少,记忆力减退,不能进行思考。曾到外地疗养,亦服中药逍遥丸等均无效。面色无华,舌苔薄黄腻,脉象弦滑。此属痰热失眠重证,参考前医用疏肝理脾之法治疗无效的情况,暂拟理气开结之半夏厚朴汤治之。
  二诊:服3剂后,病情无变化,改用调和肠胃、祛痰清热之法,方用达原饮加减。
  处方:川厚朴8g,槟榔10g,白芍药10g,肥知母12g,黄芩12g,草果仁10g,石菖蒲10g,远志10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症状明显减轻,已思饮食,每日能睡5个小时。原方再进两剂。1周后病人复诊,失眠已经明显减轻,且不影响正常工作。
  按语:《灵枢•邪客》所谓"阴虚目不瞑"是指阴分之中的卫气不足而失眠,亦即卫气不得入于阴,与通常所说六味地黄丸证之"阴虚"的概念完全不同。王洪图教授认为,虽然五脏六腑之病皆可引起卫气运行紊乱而失眠,但临床所见此证却多与胃及大肠不和有关,这是因为该两经位于卫气运行自阳入阴的关键部位。
  卫气自阳经入于阴经之前的"大门口"正是手、足阳明经,因此,二经之气不和最易影响卫气的顺利运行。若不能入于阴经,则出现失眠。后世医家虽创制了众多治疗失眠的方剂,但绝大多数都照顾到肠胃而用药。此案乃失眠重证,一两年不愈已经影响到工作生活。然其病机仍为痰热阻滞阳明所致,以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皆非所宜。若用滋阴之药也未必得当。王洪图教授使用达原饮治之,亦取此方开达痰浊之力强,且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谈到膜原"附近于胃"。试将此方药力与温胆汤相比较,草果、厚朴开痰散结之力大于陈皮、半夏;槟榔堕降之力大于枳实;知母善治阳明独胜之热力甚于炒栀子。因此,达原饮所治之痰热要比温胆汤所治之病为甚。
  3?脾热兼夹痰浊--清泻脾热以藏意
  【病案举例】
  胜某,女,17岁,1988年11月26日初诊。1年来心烦失眠,幻听幻觉,常听窗外有人骂自己,感到会阴部有人触摸而疼痛,闭门独处,不停歌唱,或高亢,或低沉。喜欢异性,有男青年来时则出门接待而表情活跃,客人离去则仍闭门独居。不能读书,已停学1年。某精神病院诊为青春期分裂症。舌红苔黄,脉弦略数。初以清肝热泻相火之法治之。
  处方:醋柴胡8g,黄芩12g,赤芍药12g,云茯苓15g,肥知母10g,黄柏10g,生甘草6g,生石决明(先下)20g,生牡蛎、生龙骨各(先下)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周后,心烦及幻觉略减,脉舌同前,但病人自述"总想唱歌"。于前方加用清泻脾热之药:炒栀子15g,防风5g,生石膏20g,藿香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症状略减,已"不想唱歌"。此后又经3个月治疗,"分裂症"得到控制,"总想唱歌"症状未曾出现。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在声为歌"。后世有称"脾喜歌乐"者,言歌唱可以使脾气畅达而减少壅滞,对健康有益。不过若过分喜"歌"而不能控制则成为疾病症状之一当加以治疗。其治宜从脾脏入手。"意"即人之意念。人追忆某事或观察到某些事物均可产生一些想法,所谓"意念一动"。此"意"由脾而生,亦藏于脾脏。若脾脏病,意不能藏而随时流露于外,故亦当从脾而治。
  王洪图教授认为,脾主思,久思气结或思而有得,皆欲歌唱以舒散其气;脾藏意,人逢得意之事亦每欲歌之,此乃正常现象。但该患者则是脾不能藏意的表现。意既不藏,因而又有见异性便表情活跃、谈笑风生、喜爱之"意"溢于言表的情况。人至青春期皆有喜欢异性的倾向,但精神健康之人其"意"可藏,而无过分举止。此患者见异性青年便判若两人,当是病态无疑。《灵枢•本神》云:"意之所存谓之志"。其意不能藏,故"志"亦不能立,因而不能继续学习。王洪图教授在初诊投药时虽注意到清肝热、泻相火,但却忽略了从脾脏治疗,药后患者症状虽有所减轻,但"总想唱歌"未能控制。再诊时加入"泻黄散"以清泻脾脏之热。脾热既除,其"意"可藏,因而"想唱歌"的症状解除。
  4?肝胆气郁化热--疏肝调中以定志
  【病案举例】
  张某,男,22岁。2003年12月28日初诊。其母陪来并帮助介绍病情。患者2001年自费留学新西兰学习汽车专业。2003年初,在打工时因与人发生争执受到威胁恐吓,被迫跪地求饶,自感深受屈辱,从而心情压抑,逐渐出现恐惧、不愿见人、失眠、纳差等证,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稍激动便全身颤抖。想哭不会哭,想笑不会笑,看到带尖状物体即感觉不能忍受。病情上午重,下午略减,遂不能继续学习。两月前由家人接回北京治疗,因恐化学药物有毒副作用,至中医门诊就医。现症如上述,但失眠已去,而1个月来嗜睡多梦,周身困重,尚有两事萦绕于胸,反复谋虑,难以决断:一是能否再去新西兰学习,以及是否改换专业;二是曾给女友(中国留学同学)买车、租房、购物,现女友已声明不再保持关系,但反复谋虑是否需要再向她示好,以及应不应该讨还汽车及若干钱物。家长再三劝说均无济于事。脉象弦,舌苔薄黄腻,大便三日一行。证属肝胆气郁,痰浊内阻。治以疏泻肝胆,兼化痰浊。用菖蒲郁金汤方意。
  处方:石菖蒲15g,郁金10g,败酱草50g,苍术、白术各10g,黄芩12g,炒栀子12g,柴胡8g,赤芍、白芍各10g,清半夏15g,夏枯草15g,枳实10g,淡竹茹8g,远志12g,浙贝母12g,生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辛辣油腻。
  二诊:视带尖状物压迫感明显减轻,睡眠基本正常,可以外出见人,曾自己驾车到外婆家。仍多疑、善恐,自云听手机铃声即害怕。感情淡漠,肢体易紧张,有僵硬、麻木感。大便两日一行。脉左弦细,右缓,舌质淡暗,苔水滑。气郁渐缓解,痰浊已去。改调畅中焦气机之法,用封髓丹方意。
  处方:黄柏10g,砂仁10g,炙甘草6g,白术10g,生晒参12g,茯苓12g,荷叶10g,败酱草40g,制香附10g,郁金10g,石菖蒲15g,炒栀子12g。每周服5剂,连续4周。
  三诊:脉弦缓。心情较平稳,偶有看带尖状物略感不舒服,但可以自己排解。仍不愿相信别人,自觉项强不舒,缺乏热情。眠不实,大便两日一行。肝之俞在颈项,再议疏肝理脾为治,用逍遥散(汤)加味。
  处方:柴胡8g,当归15g,赤芍、白芍各10g,白术10g,炒栀子10g,薄荷(后下)4g,茯苓12g,浙贝母12g,远志12g,杏仁10g,败酱草40g,葛根15g,生姜3片,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
  2004年4月,患者来告知:病已愈。3月份曾单独赴新西兰办理退学,处理遗留之事,后顺利回到北京。现在某公司"见习"。
  按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为正常生理功能。若肝胆气机失调为病,则可见不善谋虑且尤不能决断之症状,以致犹豫不决,终日惶惶。以"数谋虑不决"为病因而言,则人遇有难于决断之事,久而久之亦可引起肝胆之病。
  本案青年在生疏环境中遇到屈辱之事,肝胆之气不能畅达,且郁而化生痰浊,故王洪图教授在初诊时以疏泄肝胆为主,而兼化痰浊之法。二诊气郁渐解,舌上腻苔已去,且见脉缓、舌淡之象,已现正气不足,故当平补其气,用封髓丹。此方由黄柏、砂仁、甘草3味组成。原为"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而设。前人多从黄柏苦寒坚阴着眼固然有一定道理。王洪图教授则认为还当重视"脾胃转输"作用,这是该方治病的机理所在。黄柏味苦,有健胃肠、去湿浊的功能;砂仁辛温而醒脾是其所长;甘草甘平,炙甘草则味甘性温,独善和中而补脾胃之气。故该方实有调补脾胃之功,脾胃健,气机通畅则心、肾、肺、肝之气因之而调和畅达,心肾不交之梦遗、鬼交之证可愈,肝胆不调之病亦可随之得到缓解。二诊用封髓丹非独补益,尤重调脾胃以畅气机之用。
  本案治疗两月余,三易其方,但各方中均用较大量的败酱草。该药苦寒无毒,利大肠,去湿热之邪。现代药理研究其有安眠作用。但忌久服,过久可见有白细胞减少现象。据王洪图教授临证所见,此药对脾胃虚弱而大便稀溏者应慎用,但大肠湿热腹泻者用之则正其所宜。
王洪图传承人(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8-19 10:50:59 / 个人分类:《薪火传承集》
查看( 3891 ) / 评论( 0 )
  5?气虚夹实上扰--通腑祛积以泄浊
  【病案举例】
  洪某,男,17岁,1989年6月初诊。其母陪来并代诉:病人因与同学不和而患"强迫症"两年,曾服西药镇静,效果不甚满意。现终日不断洗手,头发、衣物甚至书本,凡被旁人触及均反复用自来水冲洗,无分冬夏。课本被毁数套,冬季两手冻疮累累。每天低头不与旁人交谈,而口中叨叨念念,或拿筷子,或拿铅笔,两手相互打斗不停。询其口中所云何事,偶有回答说"编非常生动的武打故事"。因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又值"中考"临近,家长非常着急,乃求中医治疗。就诊时头发水湿,因适才用自来水冲洗未干。形体消瘦,低头不与医生交谈。脉沉而弦细,舌质淡红,苔薄黄。睡眠不安,大便干,10余日一解。谓嫌厕所不洁,大便更脏,便后洗手一小时,仍觉不干净。于是强忍大便,习以为常。阅其"医疗手册",知前医曾用健脾益气佐以化痰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此证属气虚而夹实浊,邪气上扰心神。急当治标,以通下为法。
  处方:生大黄(后下)5g,芒硝(冲服)12g,炒枳实15g,川厚朴12g,黄芩15g,炒栀子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个月后,其母陪来复诊:服上方两剂,每日大便三四次。后4剂,每日大便一次。精神能够集中,自语明显减少,两手不再互相打斗。洗手次数显著减少,时间亦缩短,能主动控制洗手,但仍不愿用手洗脚,怕手被污染。药后已主动要家长翻书,并已被某高级中学录取。家长认为上药效果较好,于是照方买药,服用20余剂。但服至10余剂时,此方已不再有泻下作用,至就诊时,虽仍服上方,大便不干,但二三日一行。病人感到乏力,编不出故事来很无聊,记忆力减退,思考能力差,不愿与他人交往。舌苔薄白,脉弦细,左寸弱。改用益气清肝兼理中焦之法,以图其本。
  处方:黄芪20g,当归15g,肉苁蓉20g,知母10g,草果10g,炒栀子15g,枳壳12g,川楝子8g,石菖蒲15g,泽泻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服天王补心丹,早、晚各1丸。
  三诊:精神较好,能随班学习,无自言自语现象。脉弦细,苔薄白,大便两日一行,较爽。以上方为基础配制水丸服用。
  按语:王洪图教授认为,大便是否正常不仅反映着脏腑的功能状态,同时还可以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的发挥。因此,对于因脏腑之病引起的大便失调(泄泻或便秘),要治脏腑之病,以求其本;但在大便失调直接影响脏腑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则应急先调治大便,以治其标。如本案虽系情志不遂所致"强迫症",病本当在心、肝两脏为主,但因其大便不通,十数日一行,五脏之浊气无法排泄,浊气上扰,清空为浊气所蒙,此时用任何调治心、肝之药恐难奏效,需通畅腑气,使气机运转,方有使病缓解之望。于是先以攻下为主而获效。大便得通,再缓图其本。
  此案以便秘为临床重要表现之一,王洪图教授施以疏肝理脾之逍遥散为基本方,两剂便通,4剂便调。此足以证明魄门与肝之疏泄、脾胃之升降有密切关系,其为肝脏之"使"毋庸置疑。其余各脏亦是如此,如临床常见的脾气虚证,既可出现气虚推动无力的便秘,亦可出现气虚不能固摄的久泻脱肛,两者均可以用益气升阳的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而治愈。
  二、虚者,益气阴尤重补脾胃以安神志
  王洪图教授认为,神志疾病中的虚证往往与气虚、阴虚有关,病位多与脾、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因此,治疗此类疾病尤其注重补益脾胃,甚则脾肾双补。
  1?补气以治
  【病案举例】
  詹某,男,26岁,1989年3月2日初诊。其姐代诉:6年前开始发癫痫,初时每月一发,后渐频繁,近1年来几乎每天发作1~2次。临发前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经胸至咽喉时则眩晕昏仆,两目上翻,口流涎液,发出哼哼之声。发作时面色先见苍白,后呈紫青,发作数分钟至半小时,醒后困倦乏力。经用中药、针刺多方治疗无效,遂来京就医。就诊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投以调理脾胃兼化痰开窍中药,20剂。
  二诊:药后病情无变化,仍每日发病,脉舌同前。始注意到其发病的前兆症状,有气从小腹上冲的特点,结合舌脉,改用温阳化水、降冲逆之法,选用仲景苓桂剂进治。
  处方:茯苓30g,猪苓30g,炒白术12g,桂枝12g,泽泻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干姜6g。7剂,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
  三诊:患者自述1周,前两天仍发病,后数日未发,脉舌同前。效不更方,原方再进18剂。
  四诊:服药1个月后,癫痫始终未发,脉象渐有力,舌质渐转正色,苔薄白。仍用上方,嘱隔日1剂,服药1个月。半年后,患者姐姐专程来告知其弟病已愈,健康状况良好。
  按语:近代中医治疗癫痫之病一般采用息风、豁痰、祛瘀、重镇降逆诸法,《内经》治疗该病则以针灸之法为多,尤多用针刺法。根据疾病所属脏腑的不同证候类型,《内经》多取用经俞穴,但不论哪种证候,多选有足阳明和足太阴两经之穴,说明脾胃在治疗癫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王洪图教授诊治该病着重从调理脾胃入手,并结合其他诸法,效果尚属满意。但是病情万变,毕竟不能仅用一二方,当随证选方用药。
  此案患者其证虽然与脾胃不无关系,但总以脾肺气虚为主,以致水饮内停,气逆上冲,故用一般调治脾胃之方无效。须依据《内经》"厥成为颠疾"之论,改用降冲逆之法。又依《伤寒论》之论,选用方药而获效。《伤寒论》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65条云:"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两条均云伤寒误治伤阳,而见气从小腹上冲之症。本案虽并非因伤寒误治伤阳而发病,但其手足不温、面色苍白、舌淡系脾肺阳气不足。又见气从小腹上冲之症,恰与《伤寒论》所述之候一致,故用"异病同治"之理,选用上述二方。恐温阳化水之力不足,而合用五苓散;复因手足不温从"脾主四肢"考虑加用干姜,以温脾阳。
  2?双补气阴以治
  【病案举例】
  瞿某,男,7岁,2004年6月13日初诊。家长代述其上课时小动作很多,经常故意将文具、课本弄到地下,然后再捡起,乐此不疲。回家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发呆,考试成绩很差,厌学,老说"累"。口干喜饮水,睡眠不安,咬牙,说梦话,夜尿频。舌苔薄白,脉细弱,面色无华。此证属脾肾两虚,为"儿童多动症",治以两补脾肾双补。以六味地黄丸(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生地、熟地各10g,丹皮8g,山药10g,云茯苓12g,山茱萸6g,党参8g,炒白术8g,女贞子8g,玄参12g,天门冬12g,炙甘草4g,知母6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梦话、咬牙减少,睡眠较安,口渴减轻,已能坐下学习,仍不愿写作业。再以前方6剂治之。
  三诊:能在课堂上安静听课半小时左右,回家能主动做作业,夜间不排尿,精神较好。上方加石菖蒲10g。10剂,隔日1剂。
  四诊:精神健旺,无多动及发呆现象,主动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按语:"儿童多动证"的病因尚不甚明,以中医理论分析,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有关,亦有痰热内扰者。此类患儿多有偏嗜特点,即不愿吃蔬菜、水果,喜食肉、蛋、鱼类以及糖果,致使痰热内生,治疗之法当清化痰热,尤需注意改变患儿的饮食习惯,以防止愈而复发。
  王洪图教授认为,此案是脾肾两虚证,故"意"不能藏而思想多变;肾不藏"志"因而不耐思考,不能坚持学习。肾气不足,固摄无力,于是夜尿频。因脾虚故用四君子汤补益脾气。其肾虚为肾阴不足,阴不足而生虚热,但见口干喜饮、梦惊咬牙,故于用生地、知母、麦冬以养阴清热。

16
发表于 2009-6-8 22:54:18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内经》是中医临床的基础——王洪图教授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阐释
2007-12-15 22:40:57
□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著名老中医王洪图教授业医已近50载,治学严谨,熟谙《素》、《灵》,医理精深,学术颇多建树,临证则师古不泥,立足《内经》,融会贯通,屡屡治愈奇难杂症。我等有幸成为王洪图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侍师临床实践,耳提面命,加之王洪图教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我等得其真传,受益匪浅。
  王洪图教授认为《黄帝内经》为“医家之宗”并非虚名。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等古医籍,才著成《伤寒杂病论》而为“医圣”。医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立足运气学说,在潜心钻研《内经》病机十九条理论的基础上而提出火热论;张从正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提出攻邪应就近而祛之,因势利导,分别予以汗、吐、下三法;李杲受《内经》“人以水谷为本”及“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等观点的影响,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而为补土派之先驱;朱丹溪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的“阳道实,阴道虚”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现代中医若要顺利发展,亦不能脱离《内经》,同时要熟读精研后世医家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
  《内经》是临床的重要基础
  王洪图教授一直强调《内经》学习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治服务,学好《内经》可以熟能生巧,在临床上游刃有余。由于《内经》内容浩繁,文字古奥,即使在隋唐时期也并非一般医生所能尽懂,而宋代以至明清,有较多医学家个人甚至是皇家组织进行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毕竟受到时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研究大多限于文字校勘、句读注释、理论探讨,而对于切实指导临床实用的内容,却明显忽略。这也给许多临床医生造成了一种误解,以为《内经》只是一部古奥的纯理论性经典著作,以至于《内经》的研习者越来越少,也越偏离临床了。王洪图教授力倡“内经学”,并指出临床防治疾病的理论与技术正是内经学之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王洪图教授也总结出将《内经》理论运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的几个方法:
  理论运用——学说不同,贵在选取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一时之作,带有“各家学说”的性质,尽管各篇经文在总的理论体系上一致,而具体观点上常有不同,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病证选取适宜理论。如王洪图教授曾治皮肤刺痛一案,患者全身皮肤刺痛,不能触摸,尤以腰及颈项部位为甚,自觉“腰带好像一根草绳”,内衣必须翻穿,以免衣里缝制的线棱磨擦皮肤。时有心慌,心烦,夜晚盗汗。睡眠不佳,食欲尚可,二便调。皮肤颜色无明显异常。舌稍暗,苔薄白略腻,中间有剥落,左弦细略数,右弦滑。王洪图教授依据《素问•刺禁论》“心部于表,肾治于里”理论,用凉血清心之法而治愈,若此时用“肺主皮毛”理论则恐难治愈。可见经典理论的运用不能偏执一端。以上案为例,“皮表”同脏腑经脉的关系,与心、肺及膀胱经最为密切,但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从心论治或从肺和膀胱经论治呢?就需要从此三者与皮表不同的联系来分析选取,在辨证基础上施治,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治法运用——朴素无华,效果奇佳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所提到的治法如果能正确施用则效果奇佳。如王洪图教授曾治一患者,诉每至秋季均喘息,已28年。每发病约百余日,至深冬方止。多年来一入秋即服用扑尔敏才略能缓解。过敏原检查有数十项均过敏。舌红,脉略数。王洪图教授辨为脾肺郁热,恶埃烟之证,治以清泻脾肺,用“振埃”刺法。取穴天容、列缺、三阴交(均双侧)、廉泉。留针20分钟。2诊即愈大半,令人称奇。所谓“振埃”刺法,《灵枢•刺节真邪篇》有云:“振埃者,刺外经……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噎不得息……”取之天容”,“其咳上气……取之廉泉”。外经,指适用此病的四肢上穴位。病恶埃烟,言遇尘埃之类物质即发病。愤瞋肩息、噎不得息,均是描述喘息的症状。用针刺法可以治疗对尘埃等物“过敏”所引起的喘息,如同振去埃烟,所以叫“振埃”刺法。此案就是运用经典著作中方法得效的典型。
  文字运用——一语多意,不必胶执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中的文字概括性极强,一语常含多意,应灵活掌握。如《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一语,古今注解不一。前人对“因于气”有两说,一谓“气虚”,言气虚浮肿之证;二谓“气”指“风”邪,与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体例一致,即指感受风邪而肿之风水证。“四维”指四肢,四维相代即四肢相更代为肿,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解节》云:“阳气盛,则四肢实而挥霍乱动,阳气虚,则手足浮肿,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是相代也。”近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内经讲义》(五版)和高级教学参考丛书《内经》两书中,虽然也认为“气”指“风”而言,但句读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即认为“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是对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气”一节的全面总结语。同时认为“四维”是指“四季”,“相代”言四季气候紊乱,天气更代无常,相应人体的阳气也受到严重伤害而衰竭。以上诸说,各有依据,但在临床上因风邪而肿,用越婢汤治之获效者也是常见,而王洪图教授也以此理论治愈过“气虚为肿”,且见有手肿已而足肿,足肿已而手肿;左足肿已而右足肿,右足肿已而左足肿的患者。可见对于经典中文字的把握运用,不可胶执,需灵活应对。
  综合运用——研习《内经》,效法仲景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一书为“医家之宗”,所以常以《内经》之理而悉用仲景先师之方,临证收效显著。如曾治某女患者,因失恋而抑郁失眠,强迫性打电话与旧友联系。为控制自己打电话,常以胶带自缠双手。抑郁日益加重,坐卧不安。服用抗抑郁药而疗效不显,辨证属痰浊壅阻,气机不畅,拟涌吐浊邪,取瓜蒂散方义,用甜瓜蒂5g捣为末,以水煎汁服之,吐后使患者感觉精神清爽,再予和胃健脾、转输气机之剂调理而愈。医圣仲景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气味……酸苦涌泄为阴”之理,制瓜蒂散,以瓜蒂之苦、赤小豆之酸涌吐上焦有形之实邪。王洪图教授多次以瓜蒂一味为散,用于精神疾患久治不愈者,得吐后可使疾病发生转机,从而逐渐康复,诚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倘若痰浊等邪气阻滞,气血不能正常运转而紊乱(回),则必将失去生机;去除其邪,则神转不回,方能使病向愈。可见,以《内经》之理,取法后世经典,是将经典运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的又一好方法。
17
发表于 2009-6-8 23:08:52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王洪图教授时间证治临证赏析
□ 翟双庆  王长宇   
  日中为夏病在心与小肠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日中为夏。”《素问•脏气法时论》谓:“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金匮真言论》云:“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言心气与夏气相通应,而一日之中的“日中”(巳、午时)与夏季相应,是以此二时辰与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相配属。若二脏病,则可在巳、午时发生病情变化。
  [临证应用] 张某,男,36岁,中医师,1986年4月诊。1986年王洪图教授赴河南省某市讲学,休息时座间张医生求治。其数年来每至暑夏季节,均犯阵发性喘息,每日中午和半夜12时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2小时而喘止。诊病时,身体状况尚好。舌红,苔黄。辨证属心火过盛,不能下交于肾,气逆而喘。治以交通心肾,泻心火为主,兼化暑湿。
  川黄连10g,上肉桂3g,黄柏10g,杏仁泥10g,六一散12g,(包煎)白僵蚕10g,佩兰10g,缩砂仁5g,净蝉衣6g。
  嘱其夏初时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数日,然后斟酌情况,隔1日或隔数日1剂。
  次年秋冬之交,又遇该患者,询之病情,谓服上方约15剂,已两夏未发喘息。
  [发挥]  子、午二时辰,正是肾、心二脏当值,而盛夏亦与心脏相通应。参合其身体盛壮,舌红苔黄,认证以心火亢盛为病之本。心火本盛,又逢夏季之时,内外之火相合,是以病作。方用交泰丸(汤)为主,泻其心火,使之下交于肾,则气不浮;肾水得心火之温,自能纳气而不喘;加用六一散、佩兰者,防其暑火之气助长体内之邪;黄柏、砂仁兼化中焦之湿,以使气机运转;僵蚕、蝉衣疏散风气,使邪气透达而出。
  疾病有在相应时辰加重的情况,如本例心火过盛而在夏季、午时发作,当遇其所不胜之子夜(五行属水),本应减轻,但若水不制火,火反侮之,因而亦发喘息。此外,也有某些病证,当其所主之时往往缓解或痊愈。《伤寒论》中某经之病其“欲解时”与症状加重可以在同一时辰,例如“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可见“欲解”在申、酉时,而阳明病又有“日晡所发潮热”等届时症状加重的特点。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总结说:“正气于是复”、“邪气于是发”。正气“复”自然向愈,邪气“发”必会使症状加剧。虽然疾病有在其相应之时或者发作、或者缓解的两种可能,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究竟在哪种情况下加剧、哪种情况下缓解,以及其机理所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日暮为秋病在肺与大肠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日入为秋”’“夕则人气始衰”。认为申酉(15~19时)时与秋气相应,自然界与人体中的阳气,开始内敛。《素问•金匮真言论》谓:“西风生于秋,病在肺”申、酉二时辰,与四季之秋气相应,系于肺与大肠,是以二脏之病,可在申、酉时发生变化。
  [临证应用]  例一  刘某,男,60岁,退休工人,1985年诊治。2周来每至下午4~5时头晕欲倒,不能站立,舌红苔薄黄,脉实有力。大便干,数日一行。
  阳明燥金之气旺于申酉,治以清泻。
  炒山栀10g,炒枳实10g,生大黄3g(后下)。2剂,水煎服,每日1剂。
  1个月后该患者因患感冒就诊,观其病历,询问日暮眩晕之病,谓服上方后即愈。
  例二  孙某,男,36岁,1987年3月9日来诊。患者因左肩臂三角肌处生“纤维瘤”手术切除后1年,左上臂及肩胛处疼痛不能劳动,且于每天下午3时许周身乏力,肩背处痛楚难忍。其脉弦滑,右寸独弱,舌质偏红,苔薄黄。兼见眠差、纳少、心烦、大便调。
  辨证为少阳郁热,肺气不利,治以调理金木之法,先用柴芩温胆汤加减,加味中重在贝母、杏仁,待其少阳之气得伸、郁热基本退去之后,乃加用生黄芪15g,以固护肺气。经治后病愈。
  [发挥] 午后3~5时为“申”、5~7时为“酉”,申酉二时应秋金之气,内通于肺与大肠,因而根据疾病的时间特点,有助于辨证。
  前例头晕欲倒,病在酉时,加之舌红、便秘,其属大肠实热无疑,所以用清泻阳明之药2剂而病愈。此证若依《伤寒论》辨证,以其“日晡所”发晕眩,当属阳明胃家实证,我们今以大肠实证论之,是否与《伤寒论》相悖?其实并非矛盾,盖《伤寒论》所论六经之病,重在足经,亦有医家论证为“足经已包含手经在内”,因而仲景所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这个“胃家”的含义,实际包括大肠,非单指“胃”之一腑而言。又《灵枢•本输篇》明确指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可知仲景所说“阳明病”、“胃中有燥屎”,其阳明与胃,当包括大肠于其中。
  后例以“肩背痛”为主诉就医,其脉右寸独弱,午后3时许(申)症状加剧,皆属病在于肺之征。之所以先用柴芩温胆汤疏泄少阳兼化痰热者,是因为症见脉弦、心烦、眠差等,因有实邪,不宜补气,待其邪去才重用生黄芪于方中,以收全功。
  不过根据时辰辨证仅是辨证的方法之一,疾病千变万化,并非每一病例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性,因此,依时辨证是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前提,其有时间特性者,方能用之。
  夜半为冬病在肾与膀胱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夜半为冬。”《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金匮真言论》谓:“北风生于冬,病在肾。”冬季与肾气相通应,故谓冬季为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主时。而一日中之夜半与四季之冬相应,故亥、子二时与肾及膀胱相配属,二脏之病可于此时辰发生变化。
   [临证应用]  例一 邸某,女,31岁,1987年5月诊治。胃脘痛10年,每夜23时30分至零时发作半小时,虽痛势不甚,但亦因之不能睡眠,某医院诊为慢性胃炎。因左侧卵巢囊肿,于86年手术切除,腰痛,月经正常。舌尖红,苔薄白,尺脉弱。证属土壅水虚,治以和胃益肾。方用:浙贝母10g,干荷叶8g,黄连8g,熟附片8g,女贞子10g,续断12g,旱莲草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服药1剂后胃脘疼痛即明显缓解,数日来疼痛未作,睡眠安。
  再以前方加减进治,收效后继续调理。后询问得知,胃脘痛已解除。
  例二  王某,女,34岁,1987年秋季诊治。王洪图教授到内蒙某地会诊,当地医院派医生作为助手。会诊之余,该医生述其本人每至深夜零时左右发生心慌、心跳,遂不能继续睡眠,轻时需坐起、重时需走动始能缓解。约1小时许逐渐平静,方可睡眠。
  乃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之。
  云茯苓15g,杏仁10g,生苡仁15g,炙甘草6g,肉桂2g,熟附片8g。l剂,水煎,午、晚2次服之。
  次日询问病情,当夜心慌即未发作,睡眠安稳。乃嘱其日后若仍有发作如前者,继以此方服之。
  [发挥]  亥、子属水,应于肾与膀胱,此3例论治均在一般辨证论治基础上,考虑到时辰与脏腑的关系,加用入肾经之药,而获得满意疗效。
  例一虽患胃脘疼痛10年,自当治胃,但由于其症状以子时发作,再参合其腰痛、尺脉不足等临床表现,显系其病与肾虚关系密切。因而治疗时,除以黄连苦降和胃、贝母与荷叶开散胃土之郁外,重点则放在益肾气、补肾阴方面,则不但胃疼立止,余症亦有明显改善。
  例二以心慌、心跳为主要表现求治,但其病之发作亦恰值子时,知必与肾虚不能摄纳有关。是以在通常宣畅心肺气机、使胸中大气正常旋转的茯苓杏仁甘草汤之外,加用肉桂、附子以温化肾气。肾气充则水饮痰浊得化,气机自然畅通无滞,因而l剂病止。
  “因时制宜”是古人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虽未用现代统计学原理加以说明,但其合理性已经被许多实践证明,惟在于人们正确理解、恰当运用罢了。
18
发表于 2009-6-8 23:52:34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沉痛哀悼!
19
发表于 2009-6-9 04:02:17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与其负大师之空名,不如活在千万后学与病人之心中。---王洪图先生千古!
20
发表于 2009-6-10 13:40:05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大家王洪图逝世

      《内经》为千年宝藏,宏图是逐日夸父。
       一书源远流长,一人泽被后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4:22 , Processed in 0.09139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