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张仲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5-31 21:28: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5/31 09:3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6/05/31 09:09pm 发表的内容:
是先有理论,还是先有实践,因毛泽东主席为了彻底肃清王明路线之流毒,而作《实践论》后,我们都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的。下面将即将出版的拙作——《回归中医》中有关这部分内容全部贴出来,供大家进一步批判。
理论只是来源于实践吗?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事实上也的确存在着这种情形……
[color=#0000FF]可不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您要表达的意思?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05:44: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几个更能说明问题的特例
当今时代,所有的专家、学者从小即接受“科学”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他们思考任何一个问题,通常都是基于“科学的态度”和从“唯物史观”出发来考察,无怪乎会得出人类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矿物的治疗作用的认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的结论,即吃了某种东西之后,不仅能够充饥,而且“偶合幸中”地发现了其具有某种治疗作用,由此而逐渐认识了草根树皮的药用效果。之所以被普遍、广泛地接受,是因为不仅符合“知识来源于经验”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这种说法也已经流传了近百年,已然成为不可置疑的“定论”了,即使对中医讽刺挖苦、谩骂有加的大文学家——鲁迅,也认同这种观点:“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积累下去,乃有草药的记载,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 因此,笔者深知,仅仅通过上述松散而不成体系的“形而上”的论证,或许还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肃清这种由积非成是、积习成常的思维定势所形成的错误和偏见。为进一步论证说明之,下面不妨再列举几个就目前来说笔者所掌握的证据和资料暂且尚未十分完备的“特例”。
“饥不择食”、“中毒识药”,即中药功效来源于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说法,用于草根树皮等植物药也许能解释得“通”,但也不尽然。众所周知,动物在选择食物时,总是先用嗅觉去辨别,对有特殊气味者,决不放入口中,这种现象不仅见于一般动物,也同样表现在哺乳的婴儿身上。大部分的中草药都有不被人喜爱的特殊气味,天南星科植物麻嘴辣喉的难过滋味也只会给人留下此物不可食的经验。更不用说有目的地去探讨其治病应用了。
《本草纲目•人部》虽然“其惨忍邪秽者则略之”,但收录的药物当中,我们今天一听就污秽不堪入耳,令人作呕,更不用说服用的药物仍有头垢、膝头垢、人屎、小儿胎屎,妇人月水、阴毛等。这些所谓的药物,李时珍都明确记载其主治,有的还附有大量的“附方”,说明古代确有用其治病者。这难道也可以说是经验的总结吗?是反复临床实践的结晶吗?更另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由人屎而人工造出了一味中药——人中黄。其制作方法也有二种:“震亨曰:人中黄,以竹筒入甘草末于内,竹木塞两头,冬月浸粪缸中,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破竹取草,晒干用。汪机曰:用棕皮绵纸上铺黄土,浇粪汁淋土上,滤取清汁,入新瓮内,碗覆定,埋土中一年取出,清若泉水,全无秽气,年久者弥佳。比竹筒渗法更妙。” 将人屎经过这么一番别有用心的处理,应该是先有某种理论推测,其后才有这种实践的。否则的话,“人中黄”本来不是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何以能谈得上以之治病,有“甚验”、“神效”、“神妙”、“能起死人”、“神验”、“即活”、“数日即愈”等临床实践呢?
再一个“特例”是药物炮制。李东垣《用药珍珠囊》有黄连、黄芩“酒炒则上行”,生地黄、草龙胆“酒浸则上行及外行”,熟地黄、当归“治外治上须用酒浸”,知母“若欲上头、行经,皆须用酒炒” 等记载,这些经验的取得也很难说是实践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如:“黑豆,颖曰: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盖豆乃肾之谷,其形类肾,而又黑色通肾,引之以盐,所以妙也。” “熟地黄功力与生地黄相等,性稍减,补肾相宜。所以然者,蒸熟,则甘中之苦味尽除,故寒性稍减,蒸熟则黑,故补肾相宜。” 很明显,之所以想到要对药物进行炮制,则是缘于阴阳五行理论作指导也。
另外,在本草典籍中,不乏煎煮治疗不同疾病的药物也应选择不同类别水质的记载。“如治湿肿浮胀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则取长流水,以流长源远,其性通达,直引四肢之间也。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胫以下风湿,则取急流水,以其湍纵峻急,其性速下也。如治痰饮郁滞,而欲吐发升散,则取逆流水,以其性逆倒流,洄澜涌决也。如治中气不足,则取春雨水,有阳道发生之意也。如治下元不足,则取井水,盖清晨井中天一之气浮结于面,以磁器轻取之,殊有补阴之功也。如治火热阳证,则取雪水,能大退热也。如治伤寒阴证、奔豚等疾,则取甘澜水,盖盛之于缸,扬过千遍,水珠沫液,盈溢于面,其性柔顺,其味甘温,大能和气也。如治脾胃虚弱、泄泻不食等疾,则取池潦水,盖土池中停蓄既久,不流不动,殊有土气,能助脾元也。如治阴不升、阳不降,乖隔诸疾,则取阴阳水,河、井各半,阴阳相成,可升可降,而使气平者也。” “湿肿浮胀之疾”用“长流水”,乃是因为“湿”有重浊粘滞之性,其为病多缠绵难愈,而“长流水”“流长源远,其性通达”,故用之;“中气不足”用“春雨水”,是因为“春雨水,有阳道发生之意”,凝含着春升之气的雨水,自然可以治疗“中气下陷”之证。凡此等等,均不能说是源于实践的“用药知识”。而是反过来,先有认识后才有实践。不承认这一点,才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
总之,究竟是先有理论还是先有实践,就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也许是永远也难以水落石出的不解之谜。但就本草学而言,“根据某种表象进行推理,就是许多本草知识的发生学机制。这不仅仅体现在东汉时期问世的《神农本草经》之中,也—直存在于后世医药家的认识过程中。似乎可以这么说,先有这种基于巫术思维的同类相从观念触发所产生的认识,而后加以经验检验、印证或修正、摈弃,是中医药学知识形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05:48: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这个贴子最后由张仲景在 2006/06/02 05:49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6/05/31 09:28pm 发表的内容:
可不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您要表达的意思?
看来,你连标题也没看。
理论只是来源于实践吗?
14
发表于 2006-6-2 06:54: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6/06/02 05:48am 发表的内容:
看来,你连标题也没看。
理论只是来源于实践吗?
这个话题,如果深入探讨下去,三天三夜也只怕讲不完……
只是不知道,对提高实际的病症诊治能力,能够有多大的帮助?
如果张君愿意的话,不妨结合具体的诊治实践,给大家讲解讲解。因为再好的理论,最终只是为提高指导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提高指导临床实践水平之目的,这样的理论与话题,不谈也罢。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07:54: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6/06/02 06:54am 发表的内容:
这个话题,如果深入探讨下去,三天三夜也只怕讲不完……
只是不知道,对提高实际的病症诊治能力,能够有多大的帮助?
如果张君愿意的话,不妨结合具体的诊治实践,给大家讲解讲解。因为再好的理论,最终只是为提 ...
我已经在以前的贴子中指出过: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基本原理是用药物之偏调疾病之偏,最大的指导理论就是人与天地相参。我看,你这习惯于“中西结合”思路的人,是很难理解的。
16
发表于 2006-6-2 11:18: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6/02 11:42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6/06/02 07:54am 发表的内容:
我已经在以前的贴子中指出过: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基本原理是用药物之偏调疾病之偏,最大的指导理论就是人与天地相参。我看,你这习惯于“中西结合”思路的人,是很难理解的。
人与天地相参,就能认清病症的内在的病理本质了?就能把病症的病因病机弄明白了?就能去预测病症的转归预后了?就能指导治疗、指导药物的应用了?我这个习惯于“中西结合”思路的人,还真是难以理解,从这点来讲,你的分析倒是正确的。
17
发表于 2006-6-2 12:52: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6/06/02 07:54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基本原理是用药物之偏调疾病之偏,最大的指导理论就是人与天地相参。
这没错。
问体是:在具体行动上,该怎么样才能做到“人与天地相参”???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17:2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下面引用由老山羊2006/06/02 00:52pm 发表的内容:
这没错。
问体是:在具体行动上,该怎么样才能做到“人与天地相参”???
医者,意也。
19
发表于 2006-6-2 18:19: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张仲景先生
您说的不错!!!!!!!!!!!!!
我支持
南京陈斌先生.还是对中医知道的不太多的原因
接着介绍

20
发表于 2006-6-3 00:02: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理论发展的辩证关系

下面引用由老山羊2006/06/02 00:52pm 发表的内容:
这没错。
问体是:在具体行动上,该怎么样才能做到“人与天地相参”???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6/06/02 05:20pm 发表的内容:
医者,意也。
1,这是回复吗?
2,“医者,意也”与“人与天地相参”有直接关系吗?
3,“人与天地相参”只能意会吗?
4,先生不是佛祖,山羊也非迦叶,请先生明示可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2 01:22 , Processed in 0.05001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