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哲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2-28 17:12: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2/28 05:17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7 10:01pm 发表的内容:
小人的表述不清晰,“人经不同”并非是指不同的人经也不同,而是人和经不同,此处的人应该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或是阴阳,或是气血....
一是可见是实,一是所建之虚,所以人经不同。
血为可见之实,气为所建之虚,络脉异所别实为血气转化之异。
12
发表于 2007-3-6 10:0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古水流再次叩首,有请哲易老师开释人经之别,以解水流寝食不安之困扰!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21:46: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quote]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3/06 10:09am 发表的内容:
古水流再次叩首,有请哲易老师开释人经之别,以解水流寝食不安之困扰!
[/quote
回古水流先生:
    考《内经》全书,在《内经》中,“经”和“络”、“经脉”和“络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其中,“经”和“络”,只指经络,没别的含义。但“经脉”和“络脉”,并不专指经络,而是都有双重含义。比如:所谓经脉,一是指“经”,二是指“大而在里”的血脉。所谓络脉,一是指络,二是指比较浅表的血脉。这是因为,古代医家用经和络对全身的血脉进行分类,凡“大而在里”的血脉,则称经脉凡比较浅表的血脉,则称络脉。特别细小的血脉,则称孙脉或毛脉。关于这种分类方法,见于〈灵枢脉度篇〉。因此,《内经》有时说经脉和络脉可见,凡可见的都是血脉。并且,〈内经》所说的视络脉色泽也是观察体表的细小血脉,《内经》所说的剌络法,也是针剌浅表的细小血脉。因此,所谓“人经不同”、以及后一句的“络脉异所别也”,都是强调经络和血脉的区别。
    从元代以后,〈十四经发挥〉最后调整了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以上四个概念,就逐渐混淆了。不过,若认真解读〈内经〉,仍是可以分清的。
14
发表于 2007-3-7 09:25: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哲医老师的解释古水流心领神会,仍是强调可见与不可见之别,古人行文高深莫测,幸得老师的指点,谢谢哲医老师!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6:04: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7/03/07 09:35am 发表的内容:
开合为脉.
回董先生、兼复古水流先生:
二位好!!!
    在古代,凡物之贯通、联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皆称“脉”。如:地脉、山脉、水脉、血脉、筋脉等。
    在中医学的古文献中,“脉”字的应用很广。比如,“经”称“经脉”、“络”称“络脉”、“筋”称“筋脉”、“血管”称“血脉”、“肺经”称“肺脉”、“心经”称“心脉”、“肝经”称“肝脉”,手太阳之经称手太阳之脉,足太阴之经称足太阴之脉等,举不胜举。因此,阅读中医学的古文献,必须分清“经”和“脉”的区别。
   “脉”的本义是名词。但在中医学的古典文献中,有时“脉”字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的,代表“诊”或“候”的意思。如“欲别表里,当脉之”。再如:“脉之,反见浮数之象。”这里所说的“脉”字,是“诊候”的意思,属动词。这种语法,属于名词活用,即名词用作动词。
   属于名词的“脉”字,有时指“经”或“络”,有时指“血脉”,所以,必须分辨清楚。否则,若“经络”与“血脉”相混,必然导致概念不清。比如,《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言十一脉,指十一经。《内经》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指血脉。血脉是古代对血管的称谓。古代对血管的分类方法,是把“大而在里”的血脉称经脉,把比较浅表的血脉称络脉,比络脉更细小的血脉则称孙脉或毛脉。因此,古文献所说的经脉和络脉,具有双重含义,有时是指血管,有时是指经和络。弄清这个问题,对经络的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阅读古典文献,必须结合“脉”字的出处和上下文意,才能弄清词意。把“血脉”和“经络”区别开,才能准确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
   “血脉”和“经络”的区别是:“血脉”属于解剖学概念,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其实质,是运行血液的管道,即血管。“经络”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不属于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其实质,相当于现代方法论所说的论理工具。所以,“血脉”和“经络”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可以用“经络”对“血脉”分类,也可以用经络概括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若用经络概括全血身的血脉,则根据血脉的大小深浅,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孙脉或毛脉。若用经络概括人的脏腑,则十二经皆有对应的脏腑。若用经络概括人体内的气道,古时称气道为“隧”,故称“经隧”。若用经络概括人体的“筋”,则称“经筋”。若用经络概括腧穴,则称“经穴”或“经外穴”。若用经络概括人的病证,则称“经病”或“经证”。若用经络概括药物,则称某药归某经。所谓某药归某经,是说该药对归属于该经的病证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其药物作用的靶点,最终都要落实到脏腑组织器官,而不是治疗经或络本身的疾病。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才能全面体现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指导意义。相反,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内生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则不仅看不见、摸不着,反而越说越玄乎。其指导意义也不能发挥出来。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素问热论》用十二经概括外感伤寒病,〈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难经》根据寸口脉在十二经的重要意义开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灵枢》和〈针灸甲乙经》把全身腧穴分别归属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各经都有腧穴。到元代,〈十四经发挥〉把全身腧穴改为归属于十四经,其余诸经则成了无穴之经。以上这些史实,都是充分发挥了经络学说的方法论作用,无一不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
   目前,中医学界对经络的争议,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经络并非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二是认为经络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有一点应该是统一的,整个中医学术,是在〈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发展下来的。所以,探讨经络究竟是什么,应以经典文献的记载为依据。只有解读中医学的经典文献,才能把经络学说的所有问题从根本上弄清。
16
发表于 2007-3-7 21:47: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探討經絡應以"經絡本體"為依據
文字有時而窮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22:35: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3/07 09:47pm 发表的内容:
探討經絡應以"經絡本體"為依據
文字有時而窮
逸湘先生你好:
首先,向先生问候,新年好!
如先生所说,“探討經絡”,确实“應以"經絡本體"為依據”。但是,这和根据文字记载进行探讨没冲突。现时存在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医界对《内经》和其他经典文献的理解,并没穷尽其文字含义,而是远远不够,甚至,由于年代久远,受语法和语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逐渐违背了经典文献的原意。因此,中医经典文献对中医学的学术发展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8
发表于 2007-3-7 22:48: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03/07 10:35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界对《内经》和其他经典文献的理解,并没穷尽其文字含义,而是远远不够,甚至,由于年代久远,受语法和语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逐渐违背了经典文献的原意。
哲医先生一番话,彻底地道出了现在中医的致命伤,感慨万千呀!就算歧伯在世,难难保被逼到实验室里分析药理了。
19
发表于 2007-3-8 00:54: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哲醫先生,新年好!
我很敬佩你研究經典的精神與成果
但誠如你所說"由于年代久远,受语法和语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逐渐违背了经典文献的原意"
可人的身體還在
經典所說的東西就在我們自身
與其去做訓詁學
何不也花點時間在自身上
這不必實驗室
解剖學也沒用
經絡是在活體才有的
我的弟子沒學過經絡學
我也從不先告知經絡的路徑以免引起"幻覺"
但都能在自身感覺到經絡
再與古籍參照
自不會有誤會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3-8 01:14: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3/08 00:54am 发表的内容:
哲醫先生,新年好!
我很敬佩你研究經典的精神與成果
但誠如你所說"由于年代久远,受语法和语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逐渐违背了经典文献的原意"
可人的身體還在
...
逸湘先生你好:
按历代以来对经络学说的记载,与心脏相连的经和络,左侧有十条,右侧也有十条,合起来是十二条经和络与心脏相连。请你真实地告诉我,你和你的弟子,真能体会出确实有十二条经和络与心脏相连吗?在什么状态下,才可以有这种体会?请你详细说一下。我是真心想求教的。决不是与你争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39 , Processed in 0.11115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