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ib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篇足以改变《伤寒论》史的妙文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5-17 18:00:11 | 只看该作者

一篇足以改变《伤寒论》史的妙文

值得学习
12
发表于 2007-5-17 18:09:06 | 只看该作者

一篇足以改变《伤寒论》史的妙文

标题: 伤寒整体观
人在北中医
潜龙勿用


UID 25914
精华 0
积分 3
帖子 5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6-10-27
状态 离线  #1  大 中 小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10-27 08: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伤寒整体观

      近日整理我的文档时发现了老庄的部分《伤寒得意集》残稿,老庄回福建快半年了,不知他的《伤寒得意集》是否已经完稿并出版了?现在重读他的文章,仍能受益不少,希望能和大家共享。未经老庄允许就将他的论文贴出来,对不住老庄了。
                                                伤寒整体观
      一部《伤寒论》包罗万象,但若按其发病过程来分,则可以分为“未经误治”和“曾经误治”两部分。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将《伤寒论》中“曾经误治”的条文摘出,单独分析其“未经误治”的部分,这样才能观察出伤寒病的自然演变过程。
     《伤寒论》研究的是外感热病,既然是一个病,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发病过程,包括发病、发展及转归等。《素问•皮部论》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可见,一个外感病的完整过程应包括邪在皮表、邪在经络、邪在脏腑三个阶段,故伤寒亦可以分为表证、经络证、脏腑证三个阶段。
     《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显而易见,《素问•热论》论述外感热病仅停留于“邪在经络”的六经热证阶段,而未再深入研究。张仲景不仅继承了《素问•热论》的六经热证理论,还远见地看到了六经热证的发展与转归,并对之进行研究,深入到“邪在脏腑”的阶段,补充了《素问•热论》的不足。
      一、邪客于表
    《伤寒论》以风、寒之邪统领自然界中的阴、阳邪气,风邪属阳,其性善变,着人后迅速化热,(故《伤寒论》中“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将发热列为首症);寒邪伤人后,因寒邪属阴,静而不动,故郁而化热,(故《伤寒论》中“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中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寒郁化热后方可内传。所以说在伤寒病中传递的是邪热,而非风、寒之邪。待邪气全部化热后,即形成表热证,《伤寒论》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就是表邪全部化热后的表热证。
      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表证与太阳病之间的关系。《素问•热论》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一般情况下,三阴三阳是六个由皮部、经络、脏腑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地位是平等的,因而在表热未传入经络之前,表证是三阴三阳共有的,只不过因为“巨阳…为诸阳主气”,因而习惯上将表证归于太阳,并非其他五者就没有表证。而且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与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诸症中均无太阳经、腑病特有的症状(“头项强痛”或“小便不利”),也可见表证并非太阳所特有。
      二、邪入经络
      表邪化热后须往里传,而欲入脏腑,则必先经过经络。但人体有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邪气先传入何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条经脉经气不足,则邪气就传入哪条经脉,如此而已。邪热传入六经即发为六经热证。
      太阳经热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经热上炎,伤及太阳津液,故头项强痛。
      阳明经热证:阳明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也。阳明经热逼津外泄,故身热汗出。
      少阳经热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经热上炎,耗伤津液,扰动清阳,故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经热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邪热内壅,故腹满;邪热犯胃,故吐而食不下;邪热扰脾,脾不升清,故发为下利;邪热伤阴,故时腹痛。
      少阴经热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少阴经热伤及少阴阴液,少阴肾水不能上济心火,故心中烦,不得卧。少阴咽痛诸证也属少阴经热证。
      厥阴经热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都是热证;至于“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灵枢•大惑论》云“胃热则消 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塞,故不嗜食也”。《灵枢•口问》云 “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可见,“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亦为热证。
      可见,三阴三阳皆有经热证,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历代医家却很少提及并进行论述呢?其实不难解释。《伤寒论》384条云: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可见,邪热传入阴经后必发下利,“腐秽当去故也”,三阴皆有下利;下利本可排除腐秽邪热,但若利下不止,则易转为虚证,即由经热证转化为脏虚证。故伤寒最忌下利。三阴经热随下利而去,因而,三阴经热证存在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也不容易引起注意了。
      三、邪在脏腑
      六经邪热,内传脏腑。其中,三阳属腑,主泻而不藏,邪热客之,则反藏而不泻,故发为腑实证,三阳皆有腑实证;三阴属脏,主藏而不泻,邪热扰之,反泻而不藏,故发为下利,久而成为脏虚寒证,三阴皆有脏虚证。
      以上三阴三阳伤寒病的全过程(即整体观)可用下图表示:
           表证---太阳经热证---太阳腑实证
           表证---阳明经热证---阳明腑实证
           表证---少阳经热证---少阳腑实证
           表证---太阴经热证---太阴脏虚证
           表证---少阴经热证---少阴脏虚证
           表证---厥阴经热证---厥阴脏虚证
      伤寒传变,由表及里。这个表里并不存在于三阴三阳之间,而是存在于三阴三阳之中,即三阴三阳各有一个表里。历代医家虽也知道伤寒病传变由表及里,但他们强行将三阴三阳按表里分组,以至于有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等说,因而多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伤寒论》。三阴三阳并列平等,亦无先后主次之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17日 06:12pm 时添加 -=-=-=-=-

附言:这是从“医天地---北京中医药大学论坛”移过来的。
13
发表于 2007-5-21 17:15:44 | 只看该作者

一篇足以改变《伤寒论》史的妙文

沒搞清楚為何先傳"太陽"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7年05月21日 05:17pm 时添加 -=-=-=-=-
真能讀通傷寒論的人還不多
本文作者就沒讀通
才會下此標題
14
发表于 2007-5-24 22:25:33 | 只看该作者

一篇足以改变《伤寒论》史的妙文

在拙作<伤寒整体观>里提到"表证并非专属于太阳病",这一点你是同意的,你的问题是,既然表证不属于太阳病,那它到底属于三阴三阳中那一部分发病所成呢?
别忘了仲景虽然沿袭了《素问·热论》的方式将人体分为三阴三阳,但是有些部位是无法划归到三阴三阳里的,如奇经八脉、奇恒之腑等。而要形成表证,至少要具有以下2个特征:1.发为表证2.但发为表证,即不能入里形成脏腑证,亦即无对应的脏腑。也就是说至少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位于体表,故能发为表证;2.为诸阳主气,故能先于三阴三阳发病;3.无相应的脏腑,故能保证为三阴三阳所共有。
显而易见,能满足此三个条件的只有督脉。督脉总督诸阳,主一身之表,故感邪即发为表证;督脉无相应的脏腑,不能像三阴或三阳那样发展成里实证或里虚证,故但发为表证。且《素问•热论》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可见,太阳亦因与督脉连于风府,才能为诸阳主气。  
明白了?"表证属督脉为病",也就不难理解“太阳蓄血证”了。太阳蓄血,蓄于下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具体蓄于下焦何处,却未见有能够说的明白的,以致有蓄于膀胱说、蓄于肝脏说、蓄于冲脉说之争,其实,只要弄清了“表证属督脉为病”的本质,就可以很容易弄明白这个问题了。
表证乃督脉为病,《伤寒论》中所说的“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者,其实是表热随督脉入里。督脉源于胞中,与任脉、冲脉同源。表热循经入里,蓄于胞中:其中,任主血室,故发为蓄血证;督脉入脑,故其发病多见情志疾患,故太阳蓄血证有如狂、发狂等症。张景岳注《素问•气厥论》云:“胞,子宫也。在男子则为精室,在女子则为血室”。(血室即今之所谓子宫)。可见,太阳蓄血证即蓄于胞中也。因为男女有别,故不易定胞中的具体位置,所以才有“膀胱”、“小腹”等比较隐晦的提法。当然,要想完全弄清楚“太阳蓄血证”还必须把握“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这三个方证,现在研究《伤寒论》的都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理法阶段,我还没发现有谁深入到方药阶段的,所以我也还没发现有谁真正弄明白了这三个方证的,我在我的《伤寒得意集》里也有专文论述这个问题,因为篇幅太大,我在这里就不列举了。  
15
发表于 2007-5-25 01:35:16 | 只看该作者

一篇足以改变《伤寒论》史的妙文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5/17 09:34am 发表的内容:
未明傷寒大意
未明經絡順序
對傷寒論有一定誤解
然。
16
发表于 2007-5-28 11:53:1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足以改变《伤寒论》史的妙文

好文章!支持老庄!
17
发表于 2007-7-2 15:16:5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足以改变《伤寒论》史的妙文

有点夸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7:40 , Processed in 0.05430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