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dmydxyaf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11:06:53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日: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院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之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藏之脉者①,肝至是绝②,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是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是绝,四日死。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履厥惴痕,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颗迹。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喷、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瘦易,四支不举。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口弦,鼓阳至而绝口石,阴阳相过口溜。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端鸣。阴之所生,和本日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民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明少阳日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明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仅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仅搏,十日平旦④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 以下内容由 dmydxyaf2006年03月20日 11:09am 时添加 -=-=-=-=-
①真藏之脉:原作“真脉之藏脉”,据(太素)改。
②悬绝:此下原有“急”,删。
③已:原作“死”,据《太素》及新校正改。
④平旦:原无,据(太素)加。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11:11:25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日: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日: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漠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膀航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成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肖①者溜溜,孰知其要?闽闹之当,孰者为良?恍炼之数,生于毫起,毫是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谁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日: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回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 以下内容由 dmydxyaf2006年03月20日 11:13am 时添加 -=-=-=-=-
①肖:原作“消”,据(太素)改。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11:15:14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日: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②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八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日: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之节③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为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日: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日:请遂闻之。岐伯日: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春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 以下内容由 dmydxyaf2006年03月20日 11:15am 时添加 -=-=-=-=-
②地:原作“人”,据下文改。
③之节:原无,据上文加。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11:21:49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股,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股?岐伯日: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股?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调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日气淫①。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股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调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日: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阻,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敢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呈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阻;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仅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②,不能板子夭地之精气,则死矣。

-=-=-=-=- 以下内容由 dmydxyaf2006年03月20日 11:23am 时添加 -=-=-=-=-
①此下原文有“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十字,王注以为错简,据文义删。②赢:胡本、赵本、吴本、周本并作“赢”。
15
发表于 2006-3-20 13:06:30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先生发的帖子中所用底本错误比较多,尤其是这篇文献,极为重要的。这里有一个底本稍好些的,只是缺些注释,可以互参: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
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
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
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
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
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
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
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
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
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
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
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
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
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
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
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
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
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
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
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
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
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
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
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
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
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
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
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
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
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
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
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
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
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
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
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
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
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
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
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
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
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
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
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
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
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
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
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
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
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
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
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
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
一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
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
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
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
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
矣。
另外,还有一种繁体字本,几无错误,亦附于此,备参:

09-0    素問  第9篇     六節臟象論
09-1    黃帝問曰  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  人以九九制會  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
        以為天地  久矣  不知其所謂也
09-2    岐伯對曰  昭乎問也  請遂言之  夫六六之節  九九制會者  所以正天之度  氣
        之數也  天度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氣數者  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09-3    天為陽  地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行有分紀  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
        度而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  積氣餘而盈閏矣  立端于始  表正于
        中  推餘于終而天度畢矣
09-4    帝曰  余已聞天度矣  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09-5    岐伯曰  天以六六為節  地以九九制會  天有十日  日六竟而周甲  甲六復而終
        歲  三百六十日法也
09-6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于陰陽  其氣九州九竅  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  其
        氣三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  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  九
        野為九臟  故形臟四  神臟五  合為九臟  以應之也
09-7    帝曰  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  夫子言積氣盈閏  願聞何謂氣  請夫子發蒙解惑

09-8    岐伯曰  此上帝所秘  先師傳之
09-9    帝曰  請遂聞之
09-10   岐伯曰  五日謂之候  三候謂之氣  六氣謂之時  四時謂之歲  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  終期之日  周而復始  時立氣布  如環無端  候亦同法
        故曰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矣
09-11   帝曰  五運之始  如環無端  其太過不及何如
09-12   岐伯曰  五氣更立  各有所勝  盛虛之變  此其常也
09-13   帝曰  平氣何如
09-14   岐伯曰  無過者也
09-15   帝曰  太過不及奈何
09-16   岐伯曰  在經有也
09-17   帝曰  何謂所勝
09-18   岐伯曰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所謂得五行時之勝
        各以氣命其臟
09-19   帝曰  何以知其勝
09-20   岐伯曰  求其至也  皆歸始春  未至而至  此謂太過  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
        命曰氣淫  不分  邪僻內生  工不能禁
09-21   至而不至  此謂不及  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命曰氣迫
09-22   所謂求其至者  氣至之時也  謹候其時  氣可與期  失時反候  五治不分  邪僻
        內生  工不能禁也
09-23   帝曰  有不襲乎
09-24   岐伯曰  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  氣之不襲  是謂非常  非常則變矣
09-25   帝曰  非常而變奈何
09-26   岐伯曰  變至則病  所勝則微  所不勝則甚  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  故非其時則
        微  當其時則甚也
09-27   帝曰  善  余聞氣合而有形  因變以正名  天地之運  陰陽之化  其于萬物  孰
        少孰多  可得聞乎
09-28   岐伯曰  悉哉問也  天至廣不可度  地至大不可量  大神靈問  請陳其方
09-29   草生五色  五色之變不可勝視  草生五味  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嗜欲不同  各有
        所通
09-30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09-31   帝曰  臟象何如
09-32   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  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  通于
        夏氣
09-33   肺者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為陽中之太陰  通于秋氣
09-34   腎者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髮  其充在骨  為陰中之少陰  通于冬
        氣
09-35   肝者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氣  其味酸  其色蒼
        此為陽中之少陽  通于春氣
09-36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  倉廩之本  營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而轉味入出
        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其味甘  其色黃  此至陰之類  通于土氣
09-37   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09-38   故人迎一盛  病在少陽  二盛  病在太陽  三盛  病在陽明  四盛以上為格陽
09-39   寸口一盛  病在厥陰  二盛  病在少陰  三盛  病在太陰  四盛以上為關陰
09-40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  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  則死矣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17:18:09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感谢先生提醒,因版本较多,内容可能有些出入,尽量使其准确。
还请先生多多关注。
17
发表于 2006-3-28 18:11:33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盼续.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3-28 19:06:37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3-28 19:08:37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3-28 19:09:41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及其注解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36 , Processed in 0.08887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