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08:00:01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案例】
某女,40岁,半年前因与人吵架而致心烦不寐,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痛,头沉,五心烦热,半年来服用安定、静乐安定,效果不佳,给以半夏小米汤。
处方:半夏6克,小米适量,加水800ml,沸后小火热20分钟,喝粥,每晚1次。
七天后睡眠大为改善;继用七天,诸症若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张涛等.2004.草方治失眠.中医药临床杂志,
16(3):291]
【按语】
患者因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逆乱,扰动心神,使卫气行于阳而不得入阴,故心烦不寐,难以入睡;气郁化火,痰火上扰,蒙蔽清窍,故见头痛,头沉;火热伤阴,久之阴虚内热,故见五心烦热。《灵枢·邪客》篇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阴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本方源自《内经》十三方,已有2000余年历史,其药简便,疗效佳,《景岳全书·不寐》说:“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凡入睡困难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者可服。半夏味辛,能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卫气行于阴中;小米甘寒,两药合用,确能起到调和阴阳之功用。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31日 08:00am 时添加 -=-=-=-=-
铁落疗法

[日期:2009-02-09]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暴怒发狂、贼风流关节不能转动、狐臭、癞狂、扭伤、神志错乱、啼笑无常、狂躁不安)
        铁落疗法是用铁落或辅以其他药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铁落又名生铁落、铁花、铁娥、铁屎、铁液等。是生铁落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铁落疗法是随冶铁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古医家因铁落较为沉重,属金,而怒狂气上又属于肝木为病,所以取铁落入药治这一类的病证,意在重镇。最早的铁落疗法的记载,当属春秋战国时的《内经•病能证》的一段文字:“有病怒狂者,……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急也。”这里的生铁落饮,是用生铁落一味煎汤内服,为有名的“内经十三方”之一。汉代,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中,有一个方子也用到了生铁落。方中称铁落为“煅铁者灰”,与其他药物按比例组成复方治疗疾病。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收入了铁落,说它“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气在皮肤中”。以后历代的许多医书,都有过铁落疗法的记述。如《干金方》、《唐本草》、《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方脉正宗》、《本草汇言》、《医学心悟》等,有些疗法至今仍很有价值。
        据现代医学研究,铁落经火煅醋淬,容易吸收,能够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达到镇静强耳的目的,并可以促进红细胞新生。
        【操作方法】
        铁落的用法大体可以分为内服与外用、具体方法见主治病症。
        【主治病症】
        一、暴怒发狂
        铁落30g(研碎先煎)、甘草3g,水煎服。
        二、贼风流关节不能转动
        铁落30~50g炒热,趁热投入酒中,待酒温后饮酒。
        三、狐臭
        将铁落炒热,用布包裹、熨腋下。
        四、癫狂
        生铁落30g研碎,用水煎煮半小时,然后去渣存汁,放入天冬、寸冬各15g,知母12g,胆南星45g,化橘红、远志肉、朱茯神、连翘壳、白茯苓、黑玄参、钩丁各6g,石菖蒲3g,煎半小时,然后滤出药汁,加水再煎45分钟,然后滤出药汁,将两次的药汁混合后再分为2份,1次服1份,同时冲服1.5g朱砂,1天2次。
        五、扭伤
        取铁落500g,加醋200ml(以后每次加醋150ml即可)拌匀,按治疗部位大小,取适量铁落装入布袋,外加2层毛巾,包好,待温度开至60℃,即放患部治疗。1天1次,每次40~50分钟,5~10次为1个疗程。
        六、神志错乱、啼笑无常、狂躁不安
        先取玄参60g、清半夏24g、金礞石30g、青礞石30g、芒硝15g、天门冬15g、胆星15g、石菖蒲30g、茯神60g、琥珀24g、麦门冬90g、化橘红90g、黄连21g、朱砂15g、川贝90g、远志60g、钩藤60g、一同研为细末,然后取1200g生铁落,加水2000ml煎煮,煎取药汁500ml,加入上药药末,作成药丸,每个如梧桐子大,每日服3次,每次9g。
        【注意事项】
        1.用铁落熨敷时,要以患者能忍受为适宜,防止烫伤。可以增减包裹的毛巾或布来调节温度。
        2.用铁落伴醋治疗扭伤时,搅拌时动作宜轻缓,边加醋边搅拌,以免吸入铁末,患者与医生可戴上口罩。铁落重复使用10多次后温度往往下降,不合治疗要求,须再换新的铁落。
        3.要检查铁落中是否混有煤土杂质。去掉杂质后再用。
网络文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31日 08:01am 时添加 -=-=-=-=-
◆ 编于公元前的《黄帝内经•经筋》第十三方提出“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
 ◆ 五、六世纪,我国著名医师陶弘景著作《名医别录》提及马油可促生毛发;
 ◆ 明朝《本草纲目》记载:“马油可以预防冻伤、烫伤、雀斑、老年斑、手脚冻裂等皮肤病很具奇效”
 ◆ 1921年,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了必须脂肪酸的存在,而且人体无法合成,只能通过食物补给。
 ◆ 日本医学博士繁下竹太郎先生著书:“马脂奇迹般地解决了年龄所引起的肌肤衰老问题”
 ◆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利用马脂开发的化妆品供少数贵族人使用
 ◆ 2002年5月,马脂提取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须脂肪酸成功,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2004年5月,中国第一家生物马脂化妆品在新疆诞生,引起了新华社、中新社等众多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08:01:37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我国妇科最早的一张方剂  
本文所属类别:[医学之最] 发布时间: 2007-04-17  


    战国秦汉之际出现的《黄帝内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经验,而且还对方药方面作了一定的介绍。全书共载十三方。其中有一张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方名为:四乌贼丸一茜草丸。这是我国中医妇科最早的一张方剂。
    这张方剂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书中说:女子血枯闭经,治疗可用“四乌贼丸一茜草丸”就是用乌贼丸四分,茜草一分,二药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为丸,如小豆大,每次饭前服五丸,再服鲍鱼汤,以加强药力。
    乌贼丸,主补益肾脏之精血;茜草,属于生血通经之药;雀卵既补血又补气,且壮阳;饮鲍鱼汁,可以厚肠补肝。可以看出该方是补养精、气、血,益肺、肝、肾的有效方效,对血枯精亏症,有较好的疗效。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08:02:13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推荐到首页

□ 盛桐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年第07期
1/2页12


  关键词:顽固性失眠;温胆汤;半夏秫米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7-0025-01
  
  顽固性失眠是指以长期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笔者自2001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该病5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6例病例来自门诊及住院患者,男35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8.5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2月。轻者入寐不酣,多梦易醒。重者彻夜不寐,精神恍惚。
  1.2治疗方法采用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基本药物组成:姜半夏15g,茯苓20g,生甘草6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夏枯草15g,珍珠母30g(先煎),石菖蒲12g,远志10g,郁金12g,丹参15g,生薏苡仁30g,合欢皮15g,夜交藤30g。加减:肝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麦冬、琥珀;心气虚者加党参;有痰热之象者加黄连,彻夜不寐者加蝉衣。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恢复正常,精神、生活、工作学习均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有效:睡眠每日在6h以上,精神好转;无效,服药1疗程后无明显好转。
  
  2.2治疗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56例中,治愈32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
  
  3 典型病例
  
  马某,女,41岁,于2003年5月9日初诊,患失眠症已3年多,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甚则彻夜不寐。曾到多家医院诊治无效,一直靠服用安定片,方可微微合眼。近3月来,彻夜不寐。诊见:神情呆滞,精神恍惚,脘腹胀闷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微数,中医诊为不寐,证属痰热内扰,胃失和降。予以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药用:姜半夏15g,茯苓20g,生甘草6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夏枯草15g,珍珠母30g(先煎),石菖蒲12g,远志10g,郁金12g,丹参15g,生薏苡30g,合欢皮15g,夜交藤30g,蝉衣6g。服药3剂后,神情如常,语言流利,睡眠可达4小时以上,脘腹胀闷不适已除,舌苔黄腻已减,脉微弦滑,继服5剂,睡眠已基本恢复正常。上方去珍珠母,蝉衣,加柏子仁20g,麦冬12g,再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4 讨论
  
  失眠多为情志所伤,肝郁化火,灼炼阴血,炼液成痰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为痰,蕴而化热,致痰热内扰,魂不归舍而致不寐。法当化痰清热,和中安神。以温胆汤为基本方,取陈皮,半夏,竹茹,枳实清化痰热,和胃降逆,茯苓宁心安神。半夏合秫米为《内经》十三方之半夏秫米汤,明·张景岳谓:“治久病不寐者神效”。近代医家张锡纯亦盛赞该方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因药房常不备秫米,今医多遵吴鞠通意代之以薏苡仁。半夏与夏枯草伍用出自《冷庐医话》卷3引《医学秘旨》。盖半夏生当夏季之半,即夏至前后,夏至一阴生,为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取象比类,格物致知,半夏可为引阳入阴而使阴阳交会的药物。夏枯草,朱丹溪认为“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行枯”,也是从阳引阴而使阴阳交会的药物,与半夏相须为用,则交通阴阳之力更宏。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对半夏与夏枯草之配伍亦甚为赞赏,认为加珍珠母30g入肝安魂则立意更为周匝。远志,菖蒲伍用,即为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远志辛温行散,宁心安神,菖蒲辛散温通,理气化痰安神,二药伍用开窍启闭宁神之力甚强。加入郁金行气解郁安神,丹参养血安神,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相得益彰,临床应用效如桴鼓。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08:02:53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黄帝内经》里的一张方子。 •   VOLIER SCHELD,他是剑桥大学的一位研究员,专门研究人类学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亚洲人类学以后,觉得中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体质都有很大的影响,就从人类学转到研究中医来了。后来他就拿到了剑桥大学的一笔奖学金,到中国来进修。他开始在北京中医学院医史系研究医学史、人类史。那么他来了以后,学习很用功,神经总是绷得很紧,最后发展到晚上睁着眼睛睡不着觉。 •   SCHELD一开始就试图用中药治疗,开始他吃天王补心丹,效果不太好。他对我说:“我胃口也没有。”我摸诊到他中脘这个地方,很拘痉,舌苔也有点黄。 •   我就对他说,中医讲睡眠,一定要阴阳结合才能睡好,中间如果有什么东西阻滞了,就不可能入睡。天王补心丹固然是养心安神的名方,但我能不能再为你换用半夏秫米汤试试? •   我考虑到他是用脑过度引起的失眠,因为他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思考嘛。中医讲起来就是食积胃中,化热生痰,中脘拘痉就是热痰阻滞的症状,食欲不好,胃顶住不舒服,这种情况下睡眠当然就不太好了。 •   半夏秫米汤是《内经》十三方之一,由半夏、秫米二味组成,专用于治疗邪气留滞,营卫失调的失眠证。营卫失调,阳气盛满不得入阴经,阴虚则目不暝,所以用半夏辛温通阳,祛邪降逆;秫米甘凉益胃,养营补阴而得大肠。两者共奏泻阳和阴之效使经络通畅,阴阳相和,营卫运行正常而病愈,“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   高粱,古代叫秫,也是五谷杂粮之一,高粱是红的,这个它入心,能补心气。失眠的人常常是由于心气不降,高粱补心气,半夏往下降,这样就引心交于肾。心气交肾气,人就会睡得非常好。现在我的学生,碰到这种情况都会用这张古方。 •   结果加上两味药,SCHELD就有睡意了,他后来对我说:“我不能光研究医学史,我还应该通晓临床。”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3394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7:07:13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原创】鸡矢醴
作      者: 世安     
发表时间: 2007/6/14 15:20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http://www.ngotcm.com/
====================================
   
《内经》第四十腹中论篇,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而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何谓“鸡矢醴”?一药酒而已。陈修园注:用鸡矢白一升,老酒二斤,炖热,渍鸡矢,乘热以布囊绞取汁服。
      
酒之为物,五谷所酿,肆饮有害,少饮养性怡情。而“醴”又为何物?《释名》醴,礼也,酿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玉篇》醴,甜酒也。《本草纲目》记载:醴,一宿初来之酒醅也。今湖湘地区也有“糍粑、甜酒”,皆糯米加工而成,糕则为糍粑,蒸则为甜酒,此甜酒即为醴。与众酒不同,馨香甘甜,微有酒气。且酒与糯米之醅同用,并不象其他酒类,酿后其醅即被丢弃。鸡矢白,矢即屎,《神农本草经》载其微寒无毒,主消渴,伤寒寒热。实一臭秽之物,以色白者入药。《本草纲目》记载:雄鸡屎乃有白,腊月收之。而陈修园先生亦附会人说:“屎中之白者,精也”。皆谬也,余居乡间时,常蓄鸡于庭院内,无论雌雄,饲草则屎青且稀,饲米则屎白成块。至于《本草纲目》“腊月收之”一句,尚能佐辨,寒冬腊月,草虫匿迹,只能饲以谷米,乃有白者。
      
今以被风木之禽所化至浊至阴五谷之遗屎,渍入至甘至纯五谷之精酿,此升降补泻神来之药食方。         
      
心为阳宅,腹为阴地,因于中之健运而上下和畅、水火既济。若因饮食不节,中气受损而升降失常,心火难下,气乱于胸则满;肾水难升,阴凝于下则胀。平旦阳气盛,中气得温,故虽胀满而略能食,入暮阴气重,中气失温,故胀满且不能食。投以辛甘化阳五谷之精华、稍佐咸苦微寒之五谷遗屎而成之鸡矢醴,是温暖中焦,和其上下之气,助其运化疏泄也。《内经》续其后话:“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从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鼓胀一病,缘于饮食不节而伤于中焦之气也。
      
明蕙先生问,能否用鸡矢醴方治疗其家母之“脾大”、“肝纤维化”。余以为与此方相比,另有一方更为合适。鸡矢醴其治在于调气,此治肝脾之用,不足以治肝脾之体。肝脾二脏,皆成于肾中之精,谓为血库,体阴而用阳。脾为太阴湿土,太过曰敦阜,不及曰卑监。此症脾大即是敦阜,为邪实太过而伤体,当泻其实邪补其体。厥阴肝为乙木,土之栽培,水之灌溉而成,液竭则木枯,治在滋水。皆非鸡矢醴之能事。故肝脾之伤于气者,可与鸡矢醴,其伤在体者,可与“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其方即在鸡矢醴之下文。《内经》如此编排,很有意思!学者当细心领会,如无字处读之。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7:08:27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内经十三方,当是现今已知最早之古方,其中半下秫米汤,生铁落饮诸方为临床所常用,且疗效可靠.而鸡矢醴一方鲜见运用,观内经原文而又言之凿凿,治效非常,如: 《素问·腹中论》说:“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近阅杏轩医案,竟有治验,且疗效甚佳,今录之供诸君欣赏之.
文曰:莱佣某,初患腹胀,二便不利,予用胃苓汤之属少效,渠欲求速功,更医目为脏寒生满病,进桂.附.姜.萸胀甚,腹如抱瓮,脐突口干,溲滴如墨.揣无生理,其兄同来,代为恳治.予谓某曰:尔病由湿热内蕴,致成单(腹)胀,复被狠药吃坏,似非草木可疗.吾有妙药,汝勿嫌秽可乎?某泣曰:我今只图愈疾,焉敢嫌秽.令取干鸡矢一升,炒研为末,分作数次,每次加大黄一钱,五更清酒煎服,有效再商.某归依法制就,初服肠鸣便泻数行,腹胀稍舒;再服腹软胀宽,又服数日,十愈六七,更用理脾末药而瘳.众以为奇,不知此本内经方法,何奇之有?予治此证,每用此法,效者颇多.视禹功神佑诸方,其功相出远矣.
按:本案用方,乃<素问>鸡矢醴方加大黄,鸡矢利水泄热,大黄荡下湿浊,药虽两味而效力颇专.尤其五更服药,取其空腹,更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故疗效卓著.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7:12:09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鸡矢之性,能消积下气,通利大小二便,盖攻伐实邪之剂心,本剂可佑其效,二剂可巳其病,凡鼓胀由於停积,及湿热有馀者,皆宜用之,若脾肾虚寒发胀及气虚中满等证,最所忌也,误服则恐,按普济方云,治脾虚不能制水,水反胜土,水谷不运,气不宣流,故令中满者,宜鸡矢醴主之,此说不明虚实,殊失经荀,不可不察,○鸡矢醴法按正传云,用羯鸡矢一升,研细,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汤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本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空腹服,以平为度,○又按医鉴等书云,用乾羯,鸡矢八合,炒微焦,入无灰好酒三碗,共煎乾至一半许,用布滤取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绉纹,又饮一次,则渐绉至膝上而病愈矣,此二法,似用後者为便。
《类经》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7:27:54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鸡粪”入药考趣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字体: 放大 还原 缩小  
  
有些动物的粪便是很好的中药材,它们不仅药效确凿,而且多数还名字动听。如望月砂是野兔的干燥粪便,可治疗眼病、疳疾和痔瘘;白丁香是麻雀的粪便,有化积、清目翳之功;夜明砂、五灵脂分别是蝙蝠和飞鼠的干燥粪便等等。但是,如果告诉你,鸡的粪便也是中药,你相信吗?
清代名医程杏轩有—则鸡屎治病的实例。那年,有病人蔡某,初患腹胀,二便不利,先用胃苓汤之类治疗,稍效。但患者愈病心切,更换了医生,认为是“寒”,投大剂桂、附等温热药,服后腹胀更甚,肚大如瓮,脐突口干,尿黑如墨,病势危笃。只好复求治于程。程杏轩说:“你的病乃湿热内蕴所致之单腹胀,却被热药所害,常药恐难见功。我有妙药,请勿嫌脏秽。”蔡某泣说:“病已至此,我只求愈病,别不敢嫌。”于是,程令其取干鸡粪若干,炒研为末,分作数次,每次加大黄一钱,五更清酒煎服。患者依法制用,初服肠鸣便泻数行,腹胀稍舒,又接连续服,次日腹遂软舒,最后用调理脾胃末药而愈。病家皆疑其治法,程说,此方早见于古籍,而非己独创。他甚至体会说,此方治疗腹胀比禹功散、神佑丸等峻猛泻下药更佳。
可见,鸡屎入药确实理效凿凿。早在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载有“鸡矢醴”一方,云治“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名为膨胀”,且有“—剂知,二剂已”之良效。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载其“主消渴,伤寒,寒热”。后在《别录》、《本草经集注》、《千金方》、《本草拾遗》、《日华子本草》等本草学著作中均有鸡屎入药的记载,特别是明代《本草纲目》认为,鸡屎有下气、通利二便、治心腹膨胀、消症瘕等特殊功效。考诸名家所论,鸡粪有“鸡矢”、“鸡屎白”、“鸡子粪”等名,多取用雉科动物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晒干,焙炒(可洒入少许白酒),研细或过筛,入丸剂或散剂内服用。其性味苦咸而凉,入膀胱经,有利水、泄热、祛风、解毒之功,除多用来治疗各种原因的腹胀外,还治疗小儿血淋、黄疸、耳聋、瘰疬、中风失语、男子石淋和女子产后中风、小便不禁、乳痈等病。近些年来,有报道用之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破伤风、角膜斑痕等病,而获得了明显效果。
当然,用现代医学观点及卫生角度看,鸡粪当药用叫人难以接受,目前也鲜为所用。但古代医家既然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这一经验,且其理法方药和验案自通,值得我们思索和探讨,就像喝自身尿疗病一样,不能率而否定。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7:31:16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内经》方医案三则 育龙网校  WWW.CHINA- B.C0M   2009年02月25日  来源: 互联网育龙网核心提示: 摘要从心悸、失眠、经闭三则典型案例,举例阐述《内经》方在临床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内经;医案;心悸;失眠;经闭3MedicalCasesinInternalC摘要从心悸、失眠、经闭三则典型案例,举例阐述《内经》方在临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医案;心悸;失眠;经闭
3MedicalCasesinInternalClassic
HeRen
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
Abstract:From3typicalcasesofcardiopalmus,insomniaandamenia,itexemplifiesthedirectingmeaningofInternalClassicinclinic。
Keywords:InternalClassic;medicalcase;cardiopalmus;insomnia;amenia
《黄帝内经》共有十三方。一般常说的《内经》十三方就是指的这些方。曾有人作过统计,这些方中运用的25种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组方简炼严谨。其制方剂型多,服法也多种多样。这些古方,仍为现代医家所乐用。下面举医案三则。
1心悸(风心、房颤、心肌损害)
患者,女,43岁,初诊2007年10月26日。行动气促、心悸、咽喉干燥,时有泡沫痰,手足感冷,脉结代。心气虚亏,心阴不足。处方:北沙参9g,麦冬12g,五味子6g,炙甘草6g,党参12g,麻仁5g,桂枝6g,生地黄12g,焦枣仁10g,生铁落18g,大枣30g,煅龙牡各9g,4剂。二诊2007年11月1日,10月26日药后,气促心悸等见瘥,大便略干,咽喉燥见轻减。脉结代尚见,处方:党参12g,麦冬12g,五味子5g,炙甘草9g,麻仁9g,桂枝6g,焦枣仁9g,阿胶9g,生地黄12g,生铁落18g,煅龙牡各9g,生姜2片,7剂。
按:此病例,为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证。患者咽嗌干燥为心阴虚;动则气促,口多痰沫、手足冷感又为心气不足。故以生脉饮、炙甘草汤、桂甘龙牡汤、加生铁落四方组成。前3方均为常用方。生铁落为《素问&middot;病能论篇》中方,原书意思指怒狂之病,由于阳气被抑郁而不得疏散所致,宜禁减其饮食,并以生铁落为饮。铁落一物,其基原为生铁锻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之铁屑。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王冰注《素问》谓味辛,微温平,此味功能为平肝、镇惊、治癫狂、心悸易惊等。《现代实用中药》称其能镇静、补血,用于神经性心脏病、心悸、睡眠不宁及狂妄惊&hellip;&hellip;。余多用此味于重症心悸。本例之四剂见效,虽有其他方剂之力,而此味亦有厥功。
2失眠
患者,女,31岁,初诊2007年1月24日。头晕心悸、胸闷多痰、口苦泛呕,夜不安寐,舌黄,脉数。阴虚阳亢,痰热中阻,以清热和胃为主。处方:陈皮6g,姜半夏9g,茯神12g,枳实6g,北秫米12g,姜竹茹12g,生草6g,远志5g,红枣6g,生姜2片,4剂。二诊2007年1月27日。药后呕泛已平,夜寐较安,头眩胸闷减轻,惟痰尚多,厚方加减续进。处方:陈皮6g,姜半夏9g,茯苓12g,枳实6g,北秫米12g,浙贝9g,生甘草6g,生姜2片,4剂。
按:头眩心悸,胸闷多痰,口苦泛呕,夜不安寐,眽数苔黄,显然是痰热中阻。所谓无痰不作眩。口苦泛呕则胃不和、卧不安也。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清热和胃化痰,故效果亦明显。半夏秫米汤为《灵枢&middot;邪客》篇方。又名半夏汤。认为不眠是内脏受邪气的干扰,卫气行于阳而不能入于阴。治用半夏秫米汤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其卧立至。认为这是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其新发者,覆杯即卧。本例合温胆汤之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用于不眠、呕吐、口苦和或惊悸不宁具有袪痰、镇吐、镇静的作用。
3经闭
患者,女,27岁,初诊5月13日。面色白光白,初潮为15岁。初未能按月行。继而或停闭二三个月。饮食为常,舌质淡脉虚,素体虚弱,血少气滞,宜养血、活血、行气化滞。处方:当归身15g,川芎12g,制香附10g,益母草20g,鸡血藤15g,泽兰15g,柏子仁10g,赤砂糖1匙,另,鸟鸡白凤丸,每日1丸,14剂。二诊2007年7月16日。服5月13日方14剂后,月经已行,量不多,腹痛稍微,时感头眩,四肢不温。但本月经又未行。舌质较常,脉虚。血少气滞,续予处方:益母草20g,制香附10g,当归15g,鸡血藤15g,泽兰15g,柏子仁10g,川芎12g,赤砂糖1匙,14剂。另配下列丸方:乌鲗骨200g,生茜草50g,研末,以麻雀卵适量调和成丸。如黄豆大,每日3次,每次5丸,并嘱多饮鱼汤补养之。服药以后,月经已行。以后遇月经未如期行时,即配服以上汤药及丸药。
按:经闭症,一般认为有血枯、血瘀、寒凝、气滞等数种病因,故而有补血、行瘀、温中、解郁等治法。而实际上此症往往并不由于单纯一种病因引起。血枯往往兼有气郁;气郁往往兼有血瘀等。余常用治经闭者为香草汤。方用制香附、益母草、鸡血藤、当归、泽兰、川芎、柏子仁、红糖或赤砂糖。具有养血、活血、行气、化滞之功,疗效显著。以本方为主,再加乌鸡白凤丸(治月经不调、带下、身体消瘦)。患者服用本方后月事行。而2诊时,除仍以香芋汤为主外。又用了《素问&middot;腹中论》的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此丸用乌鲗骨及茜草(藘茹),以四与一之比例以雀卵为丸,饭前鲍鱼汁送服。其适应症是血枯之经闭。主治妇女精血亏损,血枯经闭、或出血、胸胁胀满,不思饮食、目眩等症。乌鲗骨即海螵蛸,补肾益精、收敛止血、通血脉,治女子血闭。茜草能活血通经脈,治女子经水不通,亦能凉血止血;麻雀卵能益精血,调冲任;鲍血汁养肝化瘀配合成方。(本例病人无法用鲍鱼汁,故嘱多饮鱼汤补养之。)徐灵胎谓:血枯经闭,气竭肝伤,故肝血内结,月事衰少不来焉;乌鲗骨涩血和血,专治血枯,藘茹根行血散血,能开血结。二物一涩一行,咸为入血之品。全赖雀卵养血益阳,鲍鱼养肝涤垢,俾血结顿开,则血枯自润,而经闭自通,何气竭肝伤之足患哉!此濬血调经之剂,为血枯血结之专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之安冲汤(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大生地、生杭芍、海螵蛸、茜草、川断)治经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赤白带下。方中都用海螵蛸、茜草,取其收敛固涩,兼能化滞之功效。
张璐《张氏医通》说:雀卵功专暖肾,如无,雀肉煮捣可代。鸡卵及肝也可代。可见前代名医对《内经》方药之推崇和关注。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07:33:24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十三方研究资料辑

谈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对《内经》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首席医学网      2009年07月28日 21:20:40 Tues 作者:李翠娟,张登本,孙理军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加入收藏夹
【摘要】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这些药物治疗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虽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文献追溯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内经》作者是如何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为今天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奠定基础的。
【关键词】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内经》 理论体系建构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处于自发的、体验式的经验积累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称之为“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内经》正是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
  1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中国人民认识和运用中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野果、植物种子和根茎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某些植物吃了对人体有益,能治疗一些疾病,而有的服用后则会中毒,引起呕吐、腹泻,甚至昏迷等。这样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了一些辨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更注意识别、采集、选择和栽培各种植物,因而发现了更多的植物药,古代有“神农氏乃教人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说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药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已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益于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一百余种药物,如芣苢(车前)、卷耳(苍耳子)、葛、艾、芩、芍药、蒿、苓、杞、蝱(贝母)、蓷(益母草)等,可谓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周礼》中载有“五药”(指草、木、虫、石、谷),可能为当时对药物的初步归纳分类,同时,《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 “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药味、功能已有了很深的了解,并已作了初步总结。《山海经》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部古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到处进行渔猎,寻找草木,从而见到了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鸟兽及一些奇花异草,进一步尝其性味而总结的一部著作。此书亦非医药专著,但里面收载药物达126种,除记载了植物药,还发现了很多动物的药用价值,如“河罗之鱼食之己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都是古代人从使用动物中发现动物药的例证。据《中药简史》作者统计,《山海经》里记载的药物可分4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不详类属者3种,共126种。对每种药物,《山海经》都明确记载了药物产地、效用和性能,反映出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这些药中既有常见病多发病的药,还有滋补药,如“食之多力”的櫰木,“食之不忘”的枥木,“食之不夭”的蒗草等。而且其还记载有美容药,如《山海经·中山经》云:“荀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服之美人色。”其又云:“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菟丝),服之媚于人(为人所爱)”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药物的种类已比较广泛,有矿物(21种)、草(51种)、木(29种)、果(5种)、谷(15种)、菜(10种)、待考植物(5种)、禽(6种)、兽(23种)、鱼(3种)、虫(16种)、器物(30种),此外还有后世所谓人部药9种,泛称的药物(如五谷、鸟卵等)和待考药24种,共计247种〔1〕。而且此书还是现存最早的方书,其医方总数达283个,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如治疗疽病,主要用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等7味药通治,但症状不同,用药分量亦有区别。从其治疗内服药剂型看,当时煎煮服用的方法尚主要是用于食物类的药物,而一般药物大多是采用研末吞服之法。
  2 《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内经》正是在古人对药物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理论。其认为药物具有各自不同的气味特点和阴阳属性,“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内经》有较系统的药性理论。对于“药性”,《内经》是以“气”的概念提出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此处“气”即指与属阴的药味相对的药性。其将药物的性质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把用药物四性针对寒热温清予以对抗性治疗作为用药的基本方法之一,云“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所利”《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治温以清”“治清以温”(《素问·五常政大论》)。《神农本草经》及后世将药性寒、热、温、凉称为“四气”即导源于此。同时《内经》在《周礼·天官》等对于药味性能认识的基础上,将药物口尝时的味觉感知概括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认识到五味对五脏有着特殊的亲和性,指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运用五味对五脏的亲合性及选择性作用作为中药的理论依据调节人体脏腑气机。
    《内经》认识到药物不但具有不同的性能,而且在不同配伍情况下,其作用大小强弱缓急不同,因而提出了方剂的组方原则和分类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即君(主)药对疾病起主要治疗作用,臣(佐)药对君药起辅助作用,使(应)药与臣药相互应使,三者相辅相成,这是《内经》组方的基本原则。《内经》还据组方中所使用药物性味的厚薄、有毒无毒、作用缓急、强弱及药味多少,将方制分为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重方。大方数少量重,小方数多量轻,缓方药性和缓,急方药力峻猛,奇方作用较缓,偶方作用重急,重方即复方。
   
  《内经》中载治疗疾病的药物计有26味,方仅有十四首,后人虽然多称之为“十三方”,实乃一十四方〔2〕,分别是:汤液醪醴(《素问·汤液醪醴论》)、鸡矢醴(《素问·腹中论》)、四乌鲗骨一藘茹丸(《素问·腹中论》)、生铁洛饮(《素问·病能论》)、泽泻饮(《素问·病能论》)、兰草汤(《素问·奇病论》)、左角发酒(《素问·缪刺论》)、小金丹(《素问·刺法论》)、寒痹热熨方(《灵枢·寿夭刚柔》)、马膏膏法(《灵枢·经筋》)、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豕膏口服含化方以及豕膏疮疡外敷方(即外涂豕膏引流方,后世改良为油纱条法)两方(《灵枢·痈疽》)、陵翘饮(《灵枢·痈疽》)。方剂虽少但代表了当时药物、方剂的应用情况,其所用药物种类有动物、植物、矿物;剂型有汤、丸、散、膏、丹、酒等;方制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临床操作时既有内治,又有外治;既用于治疗又用于预防,为祖国医学方药学确立了雏形,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新法.略述中药的起源及其早期典籍〔J〕.药学教育,1998,14(3):61.
  〔2〕张登本.《内经》的思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7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1:13 , Processed in 0.05127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