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3-13 15:32: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愿闻其详。
12
发表于 2004-3-13 15:35: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4/03/13 02:38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邮箱:zdhh759@163.com,欢迎联系
营卫学说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几乎每一锨下去,都能收获到沉甸甸的金子,这样的宝藏,谁会来当淘金者呢?欢迎有志于中医发展的开拓者加盟!
金子倒是人人都想要。不好意思,能看看你那能挖出金子的锹吗?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5:35: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8/04/08 07:48pm 第 1 次编辑]

营卫学说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古朴的,但它又是先进的,他的古朴表现在它陈述的简单,历史的悠久,甚至包含了很多不准确的地方,它的先进则是他深刻反映了人整体调节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在目前的西医视野之外的,这些规律的价值无法形容,这是被中医错误遗忘的一块宝藏。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6:35: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营卫学说的研究目前来说最紧要的是整理,整理《黄帝内经》营卫学说的内容,整理以后历代医家的研究精华,必须要有系统的继承,这样发展才有厚实的基础,这是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最紧要、最刻不容缓的任务
15
发表于 2004-3-13 16:35: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肉眼凡胎,看不出什么来。
16
发表于 2004-3-13 16:36: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营卫气血?
17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6:41: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谢谢安宁客!
营为血,卫为气,营卫气血,异名同类,但气血的概念不容易把握,营卫范畴比较明确,两者又可通有不可通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6:45: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4/03/13 04:48pm 第 1 次编辑]

阴阳本属于哲学概念,可是在《黄帝内经》中,在哲学与医学实践知识结合的过程中,阴阳却越来越多的被赋予具体的涵义,“阴阳者,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人之阴阳具体是指什么呢?《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曾对人之阴阳从功能上做了界定:“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并进一步指出:“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明确提出阳气主要指的就是卫气。从营卫来说,营属阴,卫属阳,营卫与阴阳在经文的许多地方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气血也是如此,《难经》就曾说:“血为荣,气为卫”,营卫血气在许多经文中也是可以互换的,笔者以为:
以功能言则为营为卫,以属性言则曰阴曰阳,以形质言则为血为气,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

点评

王不留行---周先生好 先生慧眼独具,以营卫为中医理论大厦之基础,余深以为然。先生用现代系统论思想认识和研究本就是系统的中医,路子非常正确。若能将营卫的理论研究,逐渐与现代技术找到对接点,让传统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6 23:23
19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6:53: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论卫气为百病母
卫气为百病母的观点出自于《灵枢·禁服》篇,原文如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调诸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卫气失常是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的基本论点,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惜数千年来,湮没久矣。另外《内经》关于卫气与疾病关系的论述亦散见于各章节,有进一步总结阐发的需要,故不揣浅陋,述之于次。
1外感六淫,首先犯卫
《灵枢·百病始生》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而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自外而入,始于皮肤,而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是抵御外邪,保卫人体的物质系统,正如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中所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故外邪入侵,首先犯卫。若卫气充盛,抗病能力强,则邪不得入,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卫气虚弱,抗病能力下降,则容易患病,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邪气入侵客于机体的某一部位时,卫气就会向该部位聚集,以驱邪外出,整个卫气系统层层设防,呈纵深防御,如《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疾病的发生发展无不存在着卫气与邪气的相互斗争,而“卫气为百病母”,卫气失常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反映了《内经》作者重视内因的学术观点。再以风邪致病为例,例如《素问·风论》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疟论》更有疟邪致病与卫气关系的详细论述:“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于邪气相合,则病作……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进一步说明了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并不仅仅是致病邪气的种类,更重要的是机体防御系统对它的反应,机体防御系统的紊乱才是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2饮食不节,所伤营卫
饮食不节是中医重要的病因之一,但是饮食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致病的呢?仔细考察《内经》关于饮食致病的论述,可以发现《内经》作者认为饮食不节是通过影响营卫功能致病的。例如《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五味》云:“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依据上下文推断此处所谓“气衰“、“气少”的“气“主要指的就是营卫之气,营卫来源于水谷精微,若饮食减少,就可以导致营卫之气化源不足而发病。若饮食过多或偏嗜,同样也会影响营卫而致病。如《灵枢·五味论》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饮食过于生冷,也可致卫气失常发病,例如《灵枢·水胀》云:“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 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因此《灵枢·寿夭刚柔》曰:“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喷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明确提出“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引起的“气痛时来时去,怫忾喷响”等消化道症状是由卫气失常引起的。
3七情失调,病由营卫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综合上面所述的这段经文,《内经》论述九气致病机理时明确提到“营卫”的就有三处,其余所论通过上下文推测也主要指的营卫之气。可见七情失调也是通过影响营卫功能而发病的。
此外,痰浊、淤血等病理因素既是营卫失常的结果,又常常是营卫进一步紊乱的原因,这些都可以在《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找到依据,兹不赘述。
综上所述,无论是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内伤七情还是痰浊、淤血等病因都是通过影响营卫功能致病的,正如《素问·痹论》所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这段话虽论的是痹证实际上是全书的总纲,仔细研究《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就可以发现,中医营卫学说是《内经》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建构的基础,中医营卫学说的重要性,怎么可以随便忽视呢?!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6:58: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黄帝内经》卫气循行浅析

关于营卫循行,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曾经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但有关的叙述却散在各章节,迫切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尤其对于卫气的循行,后世医家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卫气的循行也就成了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难点。因此笔者在此简单总结一下《黄帝内经》关于卫气在生理情况下循行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1、卫气的升降循行——“卫出于上焦”,“行脉外”,“常与营俱行”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矣”,认为卫气出于上焦胃上口以后,上布于肺,循经脉路线,行于脉外而与营气俱行一周后仍归于手太阴肺经,再开始新的循环。这是卫气循十二经脉次序循行的主路线,卫气主要籍此流注身体上下各处。与此可以互参的尚有《灵枢·胀论》“卫气之在于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等记载。这中间的问题是“卫行脉外”是不是只行脉外呢?大多数医家反对这种教条的认识,依据《灵枢·卫气》所说“阴阳相随,外内相贯”,显然《内经》作者认为卫气也可以贯于脉中,“卫行脉外”的说法只是强调卫气以行脉外为主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9:16 , Processed in 0.0544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