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鸿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3-9 22:40:01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论坛反应与交流》
《MTP医学信息网》
xsd777:文章写得相当不错,看过后受益非浅。
《医天地论坛》
逸湘:何不顺便谈谈中医观点与治疗
杨鸿智:在我后面的文章中有关于中医的内容.既然网友要求,现在就提前贴在这里:
后现代医学对中医的认识
   
一  中医学是否科学
关于经验医学第一个重要讨论的问题是:它是否科学?就我们中国来讲就是:中医是否科学?首先应该知道,这个问题是在现代西医产生并传入我国之后才产生的。在我国几千年、数万年历史中,有什么人会怀疑自己的中医学的科学性吗?经验医学是认识论中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的成果。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认识过程的某一部分给予否定。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提问者不明白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产生的正确过程。我们前面曾提到,因为医学不是原创科学,医学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直接派生出来的,不可能由经验医学直接上升为现代实验医学。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经验医学在认识史上的感性认识的地位及与现代实验医学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它是古代自然哲学的部分的身份,与自然哲学一起向近代实验科学转化,并成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基因与个体生命的关系作比喻: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以为是父母的身体变成了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父母的身体是由上一代基因增殖分化而来,这个机体一旦形成,只能走向死亡,只不过在父母的身体死亡之前,基因离开他们的身体,又发育成了我们。我们与父母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和父母都是基因的产物,是基因的依据,是基因的房子。这个观点,出自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与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相联系,产生了一种为许多人接受的流行的说法,即: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企图以中医与西医无关系来避免对中医的否定。既然无关,既然无可比性,可就无所谓谁科学,谁不科学。然而,研究科学的人都知道,任何结构的物质只能有一种与该结构相对应的运动规律。不可能有两个。这在哲学上也形成一个规律,就叫做结构与运动的相关性。如果我们现在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是说明同一个生命结构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理论体系,那就等于实际上承认,这两种医学中一定有一种是不科学的。而这种说法实际上增加了否定中医的可能性。为此,我认为,还是将中医学视为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以此来保证它的科学地位更好些。
二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这个命题是说,中医学作为一种经验医学,有数千年,数万年的历史,因而它所积累的经验,在数量上是非常巨大,非常丰富,非常全面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能解决眼前疾病治疗的需要,(即使尚不能给出完全清楚的解释),甚至可以为以后的医学研究提供启示,提供课题。具体来讲,与西医相比,在有些方面,中医所积累的经验是西医尚未触及的领域。与“宝库”的命题相对应的是中医学界提出的一个口号“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西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是不可能有这个口号的。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中医的一统天下。在改革开放之前,也不会有这个口号,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主要的口号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前提是承认中医的科学性和承认中医的存在。中西医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中医的保护政策。既然已经在保护之中,中医没有在“存在”方面受到威胁,因此,也用不着提什么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医学界进入市场之后的产物。医疗市场的逐渐形成,促使患者在就诊时又有了中医、西医的选择,这种选择,又将中医放在西医对立的情况下。事实上,由于这种人为的选择,中医界又受到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中、下层医疗市场上,特别明显。中医院或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同级别的西医院或西医科室。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口号被重点提出,并成为中医界办院、行医的主要方针。这个方针在保持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中医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是肯定有实际效果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医学是医学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这些感性认识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保持和发扬现在的中医学,使中医学停滞的目前的感性认识阶段,那就有些不合理了。我们对于宝库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它已经具有的眼前效益,更应当看到它的战略的长远效应。就是说中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起点。中医学这个大宝库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本身,而是为了未来医学的出现。这正如一个受精卵的价值,受精卵就是一个宝库,它包含着一个未来生命的全部信息。可是,如果永远保留着一个受精卵又有什么价值呢?只有促使它生长、发育成一个婴儿,再长成一个能创造生活的人才,那才真正体现出这枚受精卵的意义和价值。正是按着这个逻辑,我们认为,中医学只有在向着后现代医学发展时,才有意义,有生命力。后现代医学的出现将更能使中医学的宝库作用得以体现。离开了前进和发展,静态地死守宝库不改变,只能使中医学失去活力,最后宝库变成历史博物馆,失去了实用价值。
三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政府在卫生工作方面的一个基本政策。它除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思想外,更主要地是体现了国家对中医学的保护政策。几十年来,医学界,中、西医两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最大的成绩是不论在医学界内部,还是在一般的社会领域中,中医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中西医结合方针,在保护中医这方面来讲,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学术方面,这个方针却未取得同样的成功。最突出的标志是,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西医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宣布: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在学术上再一次肯定中医学的地位。然而,一个非常深层的信息表露出来:既然这两个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那么怎么会有相互结合的可能呢?这一共识宣布了中西医结合思想在学术上的终结。现在,我们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属早期为感性认识阶段,西医学属第二个阶段,即分析研究的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暂时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个阶段,使认识产生飞跃,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将两个认识阶段结合起来,这种思想在理论上是一种混乱,在实践中是缺乏可操作性。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经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最后到了老年。请设想一下,我们如何可以将童年和中年结合起来呢?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同阶段,最后,它们都将上升到后现代理论医学阶段。一旦到了这个认识阶段,中医和西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将只有后现代理论医学这一医学。但那时候,我们也不能说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中医和西医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后现代医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后现代医学的直接来源是后现代自然科学,后现代医学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后现代医学的出现同对医学的否定,也是对现代西医学的否定。当然,这种否定是科学和哲学意义的否定,不是生活中感情意义的否定。
四  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渊源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而现代医学是机械论、还原论。目前,我们所讲的后现代医学又提出了整体思维方法,即系统论。这样,医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朴素辩证法——机械唯物论——辩证法(系统论、整体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与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更接近,所以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转化更方便些。后现代医学的诞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0年10月4日《健康报》报道,周光召考察中医研究院时的讲话,其中特别谈到中医整体论符合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周光召在讲话中指出,中医药科技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人民卫生保健不可或缺的。目前,科学正处于还原论向整体论发展的趋势中,中医注意整体、系统的观点,符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中医药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中医要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以上观点不仅发自中医之外的研究人员,在中医界内部一些敏感的研究者也触及到这个问题。如现任天津市精粹国医研究所所长,南开区红十字会博爱门诊部主任张维耀,津门一代中医宗师邢锡波的传人,1994年出版了《中医的现代与未来》一书。在这部医著中,张维耀认为必须用自然辩证法和其他现代哲学流派的合理观点剖析中医经典著作,才能看清中医理论体系的真髓所在。正确地认识中医,首先要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古代哲学已转化成为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核心,在古代自然哲学发展初期有功可叙,而当今已成为中医升华的桎梏。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评价中医理论体系和要素构成,探讨中医学基本原理的合理内涵,确定严格的定义和原理核心。该淘汰的不能勉强固守,该保留的也要翻新。如对阴阳学说,要限定其外延,才能明确它的合理内涵;对五行,去除单一循环的生克关系,保留制度化原理,为引进系统论思想创造条件。张维耀鲜明地指出:探讨现代中医的方向,首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加强实验技术研究是战术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标”;突破基础理论,是战略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本”。他倡导以现代哲学作为发展中医的指导思想。
五  中医后现代化
中医保持经验医学本色不变,只能说是保持历史,不再前进。虽然有“落后”的批评,但仍能存在并与西医争衡。现在,后现代医学的诞生,它在更高层次上的整体理论,势必淹没中医学的低层次的整体论。因此,从现在开始,中医学再不前地是不行了。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前进,是中医学最好的出路。过去曾有过中医现代化的提法,但这种提法,在实践操作后,只能是西医化。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自从后现代医学诞生以后,现代医学也面临着自己的消亡。这样一来,中医现代化也自然不存在了。后现代医学是医学的理性思维阶段。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都将前进一步,达到后现代医学。届时,中医学也许仍将保存下去,但它的现实意义会越来越小,历史意义会越来越大。这对中医界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大多数中医工作者将在后现代医学的队伍里重新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现在可以预料,中医界向后现代医学的转化,也许会比现代西医学更早些,更快些。这也许就是周光召所说“中医药科技界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的内在含义。所谓“突破”,就不是“保持”而是变化,而且要大变化,本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后现代化。
     中医的“阴阳自和”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自组织理论。中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组织”这个名词概念,但是实际上中医已经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中医治病重在治本。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而这些是用后现代科学的混沌论和协同论才能认识到的科学道理。也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后现代医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医之门,同时也为中医在未来后现代社会的更大发展打开了一个更大的门。中医与西医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西医不能理解中医。通过对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对比分析,我们就可知道现代西医为什幺不能理解中医。因为现代西医所依据的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整体负反馈调节理论。而中医则是依据促进子系统正反馈调解从而达到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的自组织理论。只不过中医的这个自组织理论是扑素的原始的,而后现代医学则可使中医进入科学的理性的新阶段而已。后现代科学的理论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医学的语言。通过这个语言的桥梁,中医学才可能走向世界。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学懂后现代科学理论并把它作为我们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
      与“阴阳自和”、“自主调理”的中医理论相配合,中药的作用靶点也不是机体的临床症状,而是按中医所理解的这些症状后面的机体深层的变化。也就是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胞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完全苻合系统理论的。与此相比,现代医学用简单机械的思想来理解中要的作用,将中药的作用与临床症状直接相联。而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根据的对中药的研究,是希望在中药众多成分中找到一种与临床症状直接对应的成分。实践证明,这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理的歪曲。中医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中国医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半个世纪来,我国在中医方面走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并未真正解决中医发展前途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西医结合正是出于保护中医的目的提出来的。而目前医疗市场的重新建立,中医面对医疗市场的竞争,又处于不利状态。后现代医学的出现,为中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光明出路,中医的前途不是“现代化”,而是“后现代化”,中医将跳过现代西医一步到位进入后现代医学阶段,成为后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
     《华夏健康论坛》
dlyf :杨兄:欢迎多发这样的好帖子
   《中国科技论坛> 科技争鸣 》
     qf407  :癌?基因的突变引起的,为什么会引起基因突变?是我们人类为了适应我们现在的环境而引起的吗?说白点是不是我们人类的又一进化?适者生存才引起了我们的基因突变。有可能癌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我们为了适应我们现在的环境才引起的突变。人类从类人猿到现在不就是为了适应环境才让自身发生变异的吗!
《生命网论坛 → 生命科学论坛》
入海流:好文章!
《精品文化论坛>四海搜奇》
南郭先生总版主:不错!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3-13 19:52:44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2篇《后现代理论医学》写作方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后现代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理论和在这新的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个新的医学理论,从时间上来讲,是出现在“现代医学”之后,所以叫做“后现代医学”。如果脱离了“现代”一词所包含的特定的技术内容而言,人们通常将“现代”一词理解为“最新”,“最先进”的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总还会有下一批“最新”、“最先进”的东西出现,那么怎样来形容和文明这些新事物的性质呢?最好的歌颂之词已经用过了,不能重复使用,所以只好用一个最简单最补实的时间用语来说明,这就是一个“后”字。你的“现代”是最新、最先进的,而我是在你之后出现的,我当然是比你这个“现代”更“现代”的。除了时间概念外,就其实质内容来讲,后现代医学就是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为了使大家能够知道什么是系统理论,就要从人类最早的古代整体论、近代机械论、还原论说起。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医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多数局限在医学专业知识框架之内,为了说明并让大家接受系统理论的思想,我们不得不尽量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陈述许多事实,并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讲解各种理论知识。这就是说,《后现代理论医学》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说教,它首先是一部历史书,是社会史,特别是科学发展史,它又是一部传记文学,讲述为科学做出贡献的那些伟人的故事,它当然也是一部哲学书,讲述科学发展中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理论,它又是一本临床手册,要具体讲解如何用后现代理论医学理论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最后是《后现代理论医学》的写作方法。我采取笔记式。即主要事实内容以摘录有关著作为主,由我指出这些资料的作用意义,即事实是大家作出来的,我只不过有一些不同的心得体会而已。学术界最不好的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为此,我将尽量注明资料出处,有些为语言流畅等原因偶有未注明的,我在此一并提前说明了。有一些笔记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想到后来会认真引用,所以没有注明出处,在此也一并提前说明了。总之,事实方面的东西都不是我创作的,只是心得体会或结论性的东西是我的,我想,没有偏见的读者一定会很容易就看出哪些东西是我自己的。我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不能抹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我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为了表示是自己的原作,把别人的话换几个字再重说一遍。
我的这本书,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个新的理论,第二个是给大家灌输大量的知识,使大家有可能接受这个新理论。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须有知识量的保证。所以,我决定采取“笔记”的形式。整个书的内容的展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自己学习并建立后现代理医学的过程。我相信,读者按着我的这个思路学习下去,一定会接受和掌握这门新知识。
后现代理论医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统理论的内容,另一部分是用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知识的新的论述。系统理论的内容对于医学界人士来说是完全新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主要是介绍、引进、灌输。使我们的医学界人士发生一个从机械论现代医学向系统论后现代理论医学的转变。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就是各种系统论知识的转述,主要是强调知识性。为了使我们的读者能对系统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些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对于我们医学界的读者来说,由于对系统论知识比较生疏,会感觉这些知识的数量会更大些。对于系统论来说,我自己也是一个小学生。我自己也在学习。作为一个医生,我与其他医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有机会比较早地接触到系统论知识。我以一个医生的角度学习系统论,然后再将我对系统论的理解转达给其他医生。我想这样的转达对于其他医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是否能得到数学、物理、化学界的系统论专家的认同现在还不知道。我希望能够得到这种认同。如果认为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太表面、太浮浅,那么我希望这些专家能亲自向医学界讲授原汁原味的系统论,为建立系统论指导的后现代理论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与此相比,我现在的工作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由于科学的分科研究已经成为“思维定势”,许多人对于跨学科研究往往不能理解。如果你的研究是跨在两个学科上面,那么可能这两个学科的人都不能接受你的研究。金观涛先生在他的《整体的哲学--组织的起源、生长和演化》一书中说他自己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我这里引一段他的叙述,供大家参考:
金观涛在《整体的哲学--组织的起源、生长和演化》一书中的叙述:
“自从十几年前《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一书的手稿完成以后,我就不曾想到会再来写一本方法论的著作。我认为,在理论研究中运用新的方法比写方法论的著作更为重要。几年来,我和我的合作者一直致力于将现代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和社会学的研究之中。我们高兴地听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批评。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我们的历史研究不是历史,而是控制论在历史学中的运用:这确有一定道理,尚在意料之中。有趣的是一些研究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学者对我说:一你们所用的方法根本不是控制论和系统论”。“它们和国外的Cybernetics,Control theory或System theory都有很大不同。”这种意见开始时令我吃惊,但后来仔细考虑了一番,觉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的确,在我们所用的方法之中,经典的控制论,系统论已经被进行了消化,得到了某种适合社会科学的改造,特别是溶入了很多我们自己多年研究和思考的结果。这使我想到,系统地向读者展开一下我们经常运用的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似乎是必要的。
近几年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正在我国理论界掀起一股广泛的热潮,人们纷纷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尝试着新方法的运用。信息、反馈、控制、机制、稳定性等大量新概念和新名词破门而入,涌进许多传统的社会科学领域。灼人的形势甚至引起了不满和忧虑,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热症,确实,在这场方法论的革命中除了生气勃勃的四面出击,也还有着各种性质的混乱。人们的不满和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当上述崭新的方法开始涌入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时,饥饿的人们会来不及细嚼就把有关的概念几乎生吞了下去,种种表面的牵强附会也必然随之产生。这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另一方面,那些新兴的横断科学还十分年轻,它们成长过于迅速,基础不够坚实。老三论(人们常用它来统称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尚未被人们完全消化,新三论(指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又被迅速引进。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方法论中各占什么地位?不要说读者,即使有关领域的专家,包括新学科的创始者,也未必十分清楚。人们忙于建设和运用,来不及去深思它们共同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这一混乱而生气勃勃的建设景象,使人想起维纳在创立控制论时讲过的一段话:“这些专门化领域在不断增长,并且侵入新的疆土。结果就象美国移民者,英国人,墨西哥人和俄罗斯人同时侵入俄勒冈州所造成的情况一样——大家都来探险、命名和立法,弄得乱七八糟,纠缠不清。”维纳这一段话意在指出,各门具体学科的汇流,势必导致创立新兴的横断和边缘学科。富有戏剧性的是,维纳讲这段话以后四十年,同样的倾向居然出现在这些学科自身、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我们认为,这反映了一种向更高层次综合的需求。显然,时代需要把这些横断学科的成果综合起来,搞清它们共同的基础,产生一种严肃的带有哲学方法论意义的组织理论。” (摘录完毕)
《论坛反应与交流》
《经纬论坛》
Bear:"你的“现代”是最新、最先进的,而我是在你之后出现的,我当然是比你这个“现代”更“现代”的。"有趣!
《医学联盟论坛》
Qingqinghe:雨露加甘霖
《协和医学论坛联盟》
路久:这种写法有点经院哲学的味道.
杨鸿智:实用主义在我们中国一直是很重要的思想方法.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有个"方法"就行,也不管这个方法到底怎样.这个思想方法使我们容易在困难的时候继续生存,但是,也使我们失去追求科学真理的动力.这可能也是我们科学落后的原因.还有一个情况是,在我国,少数先进分子为了让大多数落后群众跟上自己的步伐,往往采取"急用先学,立杆见影"的方法,这也是实用主义在我们中国流行的一个原因.但是,这些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是不行的.实用主义象是运动战,但是,到最后,还是要有阵地战,要有三大战役解决问题.科学的事情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经院哲学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关键时候还是得有这样一点经院哲学.我所说的是指科学研究的阵地战.实用主义也表现了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浮躁心理.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反思,这才有可能在科学方面做出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脑病网》
Sixfeel头衔:管理员:杨先生学识非常渊博,佩服佩服
《大医精诚中医在线 >医理探源》
     聂文涛 :作者从本篇开始,是正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这种研究。对医学的执著。值得敬佩。
《大河论坛 → 生活论坛 → 健康地带 》
南池子:支持这样的贴子。西医无论认识的怎么样细微,它也永远代替不了中医。中医学的精髓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能从宏观上对人体进行调控,许多西医不能治疗的疾病,中医一治就好。这就验证了中医的先进性。什么是科学的?在治病方面,疗效就是科学。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1:35:04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3篇  学习态度(1)— 什么是“知识分子”?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一种专业的学习都是不能忽视的。对于《后现代理论医学》的学习尤其是这样。因为现实的情况是,许多现代医学的专业人员,他们没有一点系统理论的知识,但是,他们没有一点希望学习这些知识的愿望,而是对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后现代理论医学给予简单的拒绝。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不能理解一个自称为知识分子的人,怎么可以拒绝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而且,更有甚者,在已经知道自己知识有漏洞的情况下,还坚持认为自己是学术的权威。这就是态度问题。因此,我不得不用一些篇幅来说一下态度问题。另外,由于《后现代理论医学》牵涉到的知识面比较广,也许一些医务人员读起来会有困难,故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些学习的方法,或许会有所帮助。

许多人以为有知识的人就是知识分子,所谓有知识,就是读过基础教育和某项专门技术教育。具体讲,高中毕业,就叫做有知识,大学毕业就是标准的知识分子了。这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标准不能算错,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个标准应该有改变,人们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概念应该有新的认识。前面所讲的,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概念是在大多数人还没有知识,不能读书的情况下产生的,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有基础教育的水平,如中学(高中)毕业,而主要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是大学毕业生,即过去无文化、文盲或中学水平的体力劳动者已被大学毕业生取代,在企业起骨干作用,在科研中起带头人作用的人,不但要有大学毕业水平,一般要有博士、博士后的水平才可以,这是表面上看的变化,而在内涵意义上,因为高等文化的普及,特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要你有钱,并愿意学习,得到博士学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博士之多,博士也失业的事是很正常的事,这样,你不可能因为有了学历,有了某种专业技术知识就称为“知识分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含更强调总结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即更强调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能力。
创造性脑力劳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学能力。一个人要获得知识,必须要学习,而学习有二种,一种是向别人学,一种是自己学。在学历教育的时间内,学生们是以向老师学为主的,而学历教育之后,参加工作之后,不再有人主动教你知识的时候,你是否还在学习?是否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在不断地增加知识?一个人以为通过了学历教育,就可以自称为知识分子,这是不够的。现在的标准是,你必须能不断地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才可称为知识分子,这里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的积累数量日益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你不能自己学习,自动更新知识,那么学历教育所给你的知识很快老化失效,你还能称为知识分子吗?只能称为图书仓库,或旧书仓库。要想做到不要别人教,自己可以学到新知识,这就需要有一种能力,叫做“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也是在学历教育中,在被动学习中,逐渐学到的。这里就有一个辩证法,学历教育阶段,是老师教,学生学,对学生来讲属被动学习,但是,除了被动学习到具体的知识内容外,还应学到一种叫做“自学能力”的东西,准备着一但离开学校,自己可以独立地去继续学习,继续前进。对此事,学校也有责任,学校不但要教学生一些具体专业知识的内容,还要教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离开学校后,能成为独立泛舟学海的知识分子,自学能力,自学过程,所达到的目的就是更新知识,吸收新知识,即把已有的知识掌握到自己手中,很明显这还不能算作创造,所谓创造,就是推动科学技术前进,向未知领域进军,取得别人没有的新知识,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第二种能力,所谓创造能力,就是在吸收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现有知识的矛盾,漏洞,并沿着这个缝隙钻进去,分析出这个矛盾存在的原因,你就创造了新知识。
这样,我们就知道,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有两个标准:第一条,全面掌握现有知识。第二条,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只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些知识只不过是该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还没有达到知识分子的第一条标准,而第二条标准更是从未想过。如果我们现在每一个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能用以上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那么,自己就会更谦虚,就会更多地去学习,提高自己,使自己向真正的知识分子更加靠近,那么,你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也会越大。我们这本书要向读者介绍一门叫做“后现代理论医学”的新知识,如果读者自认为已经是一个专家、学者,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已经站在人类知识的最高峰,不需要再增加什么知识了,那么,就没有可能接受我这里所介绍的“后现代理论医学”。所以,我认为在看我的书以前,应该先讨论一下“什么是知识分子”的问题,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读书这个问题中矛盾的两方面,一个是书,另一个是读书的人。一本书能否被接受,除了书本身内容的好坏以外,读书人自己是否有接受这门知识的水平,或者是否有接受新知识的谦虚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知识分子是两个事情的载体:知识分子是科学发展的载体;知识分子又是生产关系的载体。知识分子是科学发展的载体,这就是说知识分子在科学研究中要按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科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现在,科学的主体还处在分析研究阶段。还原论是现阶段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对象都被分割成越来越小的部分,而与此同时,知识分子也就只能在越来越小的学科范围里工作。现在,许多研究认为这种只有很狭窄知识的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知识分子本来的资格,已经变为“白领工人”。知识分子作为生产关系的栽体,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时做出一些惟利是图的事情来。这种事情除了当事人本身的原因外,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客观原因。这样,有两个客观原因使知识分子越来越变得知识狭窄而惟利是图。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我们只能就自然科学的发展来提出我们的意见。我们认为,机械论科学的发展已经走到尽头,系统论科学的出现将使知识分子再一次从分析走向综合,也就是说,系统理论将使知识分子再一次走上综合知识的高峰。从这个意义上讲,系统科学是挽救知识分子的一个机遇。
面对一门新知识,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想知道这门知识是否正确,而不是想一想自己是否知道这些知识。如果在我们还不知道这门知识的情况下来讨论这门知识的正确性,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门知识一定回被否定。因为对于这样的评论主体来讲,他所依据的思维逻辑是:我是学术权威,所以,我头脑里的知识都是正确的,那么,凡是我不知道的知识都是不正确的或是根本不存在的。很明显,这样的思想方法和态度是不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一门自己不熟悉的新知识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知道这门知识。如果自己还不知道,那么,就先学习这门知识,待学习以后再来讨论这门知识是否正确。
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的同学没有见过山。那时北京的城市还小,环境污染也没有现在这样严重,因此,站在学院路上向西望去,就可以看到西山,高低不同的山峰连成一条曼延不断的曲线。文革时不上课了,我们到香山去玩,那同学登上主峰鬼见愁以后,看到周围连绵不断的山峰惊叹道:哇!原来山的后面还有山啊!这时我奇怪地问他,那你说山的后面是什么呢?他说,他原来以为山就像一片剪纸立在那里,在这片剪纸的后面应该还是一片平地。这时我告诉他,这就叫:山外青山楼外楼。
这句诗出自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原诗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原诗中只是一句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后来被用来说明社会中能人之上还有能人的现象,告诫人们不要有了本事就骄傲。我现在用这句诗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不要骄傲,只有这样,才能有学习新知识的可能。在我自己几十年的工作中,我提醒青年医生的方法是让他们到图书馆里去看一看,看那里有多少书,自己看过多少书。我常为一些人担心,因为他们所读的书不到书库存书的万分之一,却敢于以真理和权威自居。
《论坛反应与交流》
《佛山市一健康论坛》
秋月:不错的一篇发表!
《全球中医药论坛》
张流秀 :说得太好了!很多自以为是知识权威的人都很难没有所知障。
    《博客论坛>哲学与心理》
Morebps:恐怕“知识分子”问题,因各自定义不同,会有不同的答案。在春秋后(不含春秋)2300年的皇朝政治中,没有“知识分子”的称呼。有的是‘文人’和‘贤士’。这可能是妥当的。硬要官方地划出一条‘文人’和‘贤士’线,那大概是科举的秀才及格线。但这些人只学四书五经,想成为官员或其幕僚。这与背诵可兰经,充当各穆斯林苏丹(或酋长)的助手们并无二致。中国文人与穆斯林神职人员有相似点。中国还有一些出卖‘技艺’为生的人,能设计建造房屋,宫室,桥梁,船舶,兵器,丝绸织布或看病施医等等。但,这些人是属三教九流的市井之徒。绝对纳不到‘知识分子’之列。总之,2300年的皇朝政治中,中国只有靠为皇朝唱颂歌谋生的‘文人’,或靠出卖技艺谋生的‘工匠’。文人也好,工匠也罢,不是‘知识分子’。或许退出官本位,按苏格拉底年代定义的‘知识分子’,有没有呢?有粗茶淡饭,不用为个人衣食住行分心,一门心思以娱乐为目的,以公益为目的去研究学问的有没有呢?丘处机丘道长算不算?李时珍算不算?祖冲之,宋应星,徐光启,还有徐寿,李善兰,华衡芳,华世芳,严复等算不算?或许“有粗茶淡饭,不用为个人衣食住行分心,一门心思以娱乐为目的,以公益为目的去研究学问”的大概就是这些人了。到了现代中国,这‘知识分子’,可能算上是‘众多’了。但要是扣除那些唱颂歌谋生的‘文人’,扣除靠出卖技艺谋生的‘工匠’(挂了名的'工程师'等)后。有所成就和作为的,依然比例不大。有许许多多高级‘知识分子’,充其量,也只能冠以“老板欲用文人”和‘老板雇用的工匠’头衔。他们不可能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的研究精神。不因‘衣食住行’被控制,而仰人鼻息,有独立人格意识的知识分子,恐怕还是难求的。
《红网论坛 >> 科技纵横 >> 科海泛舟》
IT边缘 :很多自以为是知识权威的人都很难没有所知障。没错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23:54:12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4篇  学习态度(2)— 医生是不是知识分子?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目前,社会上的一般认识,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专业,象基因疗法与介入疗法等,简直就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因此,从事医学工作的人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高级的大知识分子。但是,实际上,医学专业是一个宏观的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包含多种成分和不同性质的工作。我们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指,研究性与生产性的区别。关于研究性,一般人都很理解,那么,在医学中怎么会有“生产性”呢?这主要是指临床工作的性质,实际上与工厂中生产线上工人工作的性质相同,因而说具有生产性。目前,临床的医生,掌握了一些疾病的症状表现和诊断标准,有患者来就诊,就将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各项检查结果与标准一对,对上了,再按该疾病应有的治疗方案给予处理。如果患者的情况与自己所掌握的一些疾病的知识不相符,就将病人推出,令其到其他有关科室再去诊断和治疗。这样,其实每一个科室就是一条生产线,这里面,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都是前人研究好、定好的,不需要医生再动脑研究,而且事实上,基本上是不允许医生随便改动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的。当然医生也要动一些脑子,这就是将患者的情况与标准对照,但这是每一个最简单的生产岗位都具有的基本职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医生与生产线上的工人没有什么两样,这就是医生工作的生产性,当然医生工作中也有属于研究工作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即总结以前的治疗经验,研究新的诊断标准和新的治疗方案,但是,这种工作,属于少数确有条件的医生,不是大多数临床医生的职责。总之,以上分析指出,医学工作有两方面性质,既有研究性,又有生产性,而大多数中下级医院的中下级医生,是属于生产性的工作。国家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按现在的医疗水平,将患者处理好,这就叫完成任务。也许有人心里不平衡,说我是大学毕业,我是有高级职称等等。但是,这也只不过是给自己获得了一个“白领”工作的机会而已,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大批无学历的“蓝领”工人的岗位被有学历的白领知识分子所取代。这部分人,虽是白领,但却是工人,所以叫白领工人。我们大多数临床医生,实际上属白领工人,我们明确这个概念的目的是打消一部分人盲目的骄傲心理,尽量使自己通过不断的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也使自己尽量能多做一些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作一个名符其实的知识分子。

《论坛反应与交流》
《湘雅园论坛》:
Laochai:我不赞成楼上兄弟的观点!什么是知识分子?
x.Love:我也不赞成楼主,医生是最典型的知识分子
windflowers:我是重复劳动者
圣武士*黑暗之光:每个生物个体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病人及其病情也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生诊治下一个病人的过程都与上一个病人不同,是在总结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对疾病的新的理解,也正是创造性脑力劳动
Joseph:我个人对知识分子的理解比以上各位更为狭义。是否为知识分子,知识的多少、种类和知识的层次并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KEY SPOT则是他要有独立的人格,进而他才能对自己的知识有独立的理解、运用和坚持,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趋炎附势,更不是一个熟练的匠人。无论在何种压力下,他都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至少不会欺人欺世欺己,就象布鲁诺、鲁迅、陈寅恪。
《漳卫网》
Zzaids:是不是知识分子真的很重要吗????
《120在线论坛 → 医学论坛 → 大众医学》
long_168:有道理!很多简直只能叫技工。。顶!!学无止境!
《丁香园> 《健康报-医生论坛》在线投稿  》
Sumish:我不同意杨鸿智先生的高论,如果你能稍微关注一下现在的医学教育和医院制度及医疗纠纷问题.你可能会认为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医生,真的什么都不是,现实中也来不及想医生到底是属于哪个阶层?仔细算一下,本科5年后,研究生再3年,现在大医院要博士生,请问哪个行业有如此高的要求.医生简直要成为一个投资最大,收益最少,要求最高,责任最重大,还有危险性最高的不知是白领还是兰领的职业,已经上了船,跳船会死的职业(专业性强).呼吁给中国医务人员多一点支持和帮助,不要要求太高.大家都是人啊,还要生活的!!!!
杨鸿智:我也是医生,对于医生现在的处境是知道的.我说的是:就是在这样的外环境下,我们也应该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不要为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放弃自己科学的理想,不要为满足世俗的要求而放弃知识分子高贵的人格.当然,这样的要求是高了一点,难道因此我们就可以不这样要求自己了吗?只有我们坚持过这个困难时期,才能够说我们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好好工作,把不愉快掩埋在自己的心中吧!
Lwpang:有些不同意杨大夫的意见,难道从事生产性的就不能算知识分子,只有研究人员才是?医生大多数是从事生产性工作的,即使三级甲等的附属医院也是如此,即使医疗水平最发达的美国医院也是如此,但是这种生产的前提就是生产者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不仅有面的要求,还有深度的要求,例如专科医师。当病情不明朗的时候,更不可能一推了事,而是要通过鉴别诊断,为下一个专科的工作做好准备。在治疗中,对知识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内科医生对生理、药理的理解需要多少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啊,外科医生对手术指证的衡量,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的处理难道真象照搬照套似的那么简单?要真是这样,那还会有纠纷啊。这些医事的“产品”即疾病的康复是凝集着每个参与者的知识和研究,而不独是诊疗常规之功,甚至与之无甚关系。有时候诊疗常规简直给实习生看还太简单(举例:上海市卫生局的外科诊疗常规,客气一点就不称它为狗屎了),照这里边的做的确不太需要动脑筋,也省事,可临床医生在实践过程中有多少人是以此为参考的呢,恐怕实习生是不太看的吧。而搞研究的呢,可以说在中国的医院里,如果要谈创造性的话,有几个真正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的突破是原创的呢(当然还是有的)。失败的实验室人员难道就列于知识分子队外了?这样算来,中国医学界知识分子就屈指可数了。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医生的生产到底在知识档次上有什么不同要求呢?其实研究和临床是知识在实践中的两个不同侧面,互相出题,互相促进,研究为临床所用之后,知识就为人类服务了。知识分子的是与否,不看工种,不看学历,只看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拥有知识并以此为主要的劳动方式,就是知识分子。
Hanyun:看了杨先生的高论,才知道自己不是知识分子。为自己悲哀下!也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清高。哈哈。
piao_100000:我常常跟开玩笑说:我们是知识 分母。实际上不在于你是知识分子或知识分母,而在于你做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
Wwpwzh:我也是医生,知道为什么自己不清高。不是知识分子
Wwpwzh:祝大家过年好,不要贬低自己。不知大家看了有何感想
lzs1995: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什么?老杨应该先把这点明确!!!!!!否则美国的医生基本学历是博士,按照老杨的观点,博士大部分也不是知识分子啦.哈哈哈哈哈,我忍不住笑了.笑他啥好呢?!
Whitewolf:其实,是或不是知识分子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把医生这个职业定位在社会的哪一档次的问题!杨先生的理论大有将大部分(基层医院)医生“安抚“之嫌。是不是让这些医生懂得 “自己是蓝领”,就不要为自己的待遇和地位叫不平了!鄙人观点有不同。对一个社会来说,某个的职业经济收入应与取得这个职业资格所需的成本、劳动过程中的付出以及这种职业的风险决定。这极象经济规律里面的:在一定时间内,卖苹果的多了,利润不高,苹果商自然会转向卖梨子,否则,商人会挨饿的。中国的现状是政府和社会联合来 “打击”医生,这使本来就缺人的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有好多医生去买药、买器械了!!!医生是多么崇高的职业呀!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哀?
《系统科学论坛>系统科学谈天说地》
走向整体 走向存在:关于知识分子,俺看过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大意是:
知识分子是那些频繁地使用抽象符号表达他(她)对宇宙,人类,人生的思想和看法的人。俺认为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征:一直保持思想状态。
《120医学经典 &raquo; 内科系统讨论区》
deep-fly:我赞成~~~ 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啊~~~~
开心:作医生是我的理想,我热爱这个职业!
《精品文化论坛>四海搜奇》
Guojun论坛管理员:支持学术理论!收录:
http://www.009bbs.com/books/xueshu/
《五绝医学论坛 → 论文发表》
Nameask:医生应该高贵,如果不这样,是社会的倒退,试想,救别人生命的还在战战兢兢,还在考虑自己的饭碗,怎么完成使命?
《泸医附院论坛 → 学术讲座》
张剑5592:我赞成楼主的观点,我也是医生,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体力劳动者,我有点儿极端??我非常同意杨先生的观点,我已经早就不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了。因此,我也没必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了,也就可以为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放弃自己“科学的理想”,也就不存在什么“为满足世俗的要求而放弃知识分子高贵的人格”之类的问题,因为不是知识分子,就不需要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还是把“高贵人格”留给那些自认为“高贵”的人吧。为什么要我们独自坚持过这个困难时期,谁能理解和支持我们,政府和它制定的法规早就把绞索套在了医疗事业的脖子上,并且已经越绞越紧,媒体已经把“白衣天使”改称为“白狼”,患者和其家属在它们的影响下已经把能够拯救他们的医护人员看成了对立的敌人。医院之所以还能够存在,完全是因为没有人能永远健康的缘故,所以他们必须依赖和利用医护人员。假设有一天,科技的发展,当然最有可能的是医疗科技的发展到达了一定程度:人们都不生病了,都永远健康了。那时,我想这个社会一定会首先关闭医院,把医护人员赶紧杀绝吧。我还不知道这世上有哪一个职业比中国的医生更悲哀。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汗水、鲜血、甚至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了那么多的性命,可最终得到了什么-整个社会的指责和猜疑。因此,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要求我们“把不愉快掩埋在自己的心中”!做什么医生啊,真没劲!!!!
《中国寻医问药网 → 医学文萃》
萍水相逢(版主):以上言论简直是狗屁不同!知识分子这种陈旧的概念现在还有人来提,试问谁不知识分子,请先给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概念先?没知识谁能干活?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4-1 00:00:47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5篇  学习态度(3)— 学习的目的是创新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学习,按其原有的字面的意思,当然是学习前人已经创造的知识,就是把已有的知识装进自己的头脑中去,这个过程如同向计算机中输入资料的过程。资料输入的量的多少,是评价一个人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标准,然而,这种学习方法,其最高结果是什么呢?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达到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能做到这一水平,已经是很好的,但是,正如前面第一个问题中所讲的,这其中没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作到这一点,只能算个“白领工人”水平,还不够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研究人员,专家的水平,而这个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标准就是突破旧知识的束缚,进行“创新”性质的脑力劳动,继承旧知识,和创新新知识两者的关系是什么?许多人认为创新很神秘,好象天上掉馅饼,不知从何下手。我们这里所要指出的是:①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基础的,不可能脱离旧知识,所以,要想实现创新,首先要学习、继承、掌握好旧知识,掌握旧知识的过程,就是通常大家所知道的被动学习的过程。但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完全、彻底的被动学习,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达到旧知识领域中的最高水平,而不会出现创新。这就引出我们要说的第②个问题。我们对旧知识抱着什么态度的问题。和我们学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对旧知识的态度是,以为旧知识已经非常高级,非常现代,对旧知识非常崇拜,对旧知识领域的专家非常崇拜,以那样的权威梦寐以求——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学习的最后结果,当然是旧知识的继承人,你当权威的理想会实现,一但头脑中灌满了旧知识,你当然就是旧知识领域的权威。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首先在学习之前,就不知道,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差别,不知道知识会老化,知识会变旧,旧知识会被新知识代替,而这个知识老化、新知识必将取代旧知识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实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思想产生,即:旧知识,不论现在看起来多么高级,多么现代,它肯定有缺点、有漏洞,还能再发展,否则,它怎么会被新知识代替呢?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在学习旧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不会完全平静,不会真正专心一意,我们就会时刻注意发现旧知识的缺点和不足在什么地方——既然旧知识,客观上是有缺点的,那么这些缺点一定会被有心人发现,那么当你发现了这些缺点,同时,你也就有了一个比旧知识进步的新的想法,要不然,你怎么会发现旧知识的缺点呢?到了这个阶段,学习即告结束,这时,你已经掌握了旧知识,而且还发现了它的缺点与不足,下一步你会专门研究这个缺点,完善你自己的新想法,一旦这个工作完成,你的一套比较成熟的新知识就出现了。总之,很简单,同样是学习,有两种态度,两种目的,两种方法。抱着创新目的的人他的方法就是一边学习旧知识,一边给旧知识挑毛病。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要提倡的学习方法。
《论坛反应与交流》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论坛>脊柱论坛》
孤帆远影 :我同意,顶一下~~
《天一健康论坛 → 天一健康论坛 → 求医问药》
清茶:喂,你在这里上课吗?让你不回帖!!让你禽流感!!!
杨鸿智:为了不禽流感,我还是回帖吧!什么形式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为了交流知识
《潜科学论坛》
lu :不错
《天涯虚拟社区>科学论坛》
papatu:我们寝室就有个同学搞组织工程的,她主要研究用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血管。医学对干细胞的了解虽然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仍然不很充分。诱导干细胞分化成正常组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一是诱导因子,一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二是有效的支架,例如受到破坏的肝脏,在修复时不能形成正常的肝小叶,即使再生也是个肝硬化的肝。组织工程是非常热门的前沿医学,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和财力物力人力支持研究,只要是医学界的人就会知道一些组织工程的原理,原理并不复杂,但难的是实现,不是说几句话,吹几句玄的就能实现的。
杨鸿智:组织工程方法是典型的机械论方法。它把干细胞从体内自己原来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再给它制造一个人为的生长环境。系统论思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事物都是它自己环境的产物。离开这个环境,就不可能有这个事物。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科学家想人为制造一个干细胞所需要的环境,并且认为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实在是太高地估计了我们自己。这实际上就是要首先人工制造一个“人”,然后再让这个“人”去制造干细胞。说到这里应该明白这个思想方法的错误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制造干细胞还是制造人。如果我们已经有了制造人的技术,我们还制造什么干细胞?这是“脱了裤子放屁”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没有制造活人的技术。现在,许多科学家对于事物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认识不足,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系统论知识。我现在所宣传的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要利用人体这个现成的自动机器自己在自己的体内制造干细胞。对于那些虽然有病,但是自己制造干细胞的功能还存在的人,这个方法是有效果的。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00:39:03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6篇  学习态度(4)— 学习内容的选择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前面已经提到,要想做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能以学历教育为满足,因为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必须要不断在工作中自学,学习的目的,不单是要掌握现有的知识,而且还要抱着一个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继续创新的目的。现在我们讲,如何评价现有知识,如何正确选择学习的内容,即选择学习的“课本”、“教材”。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东西,这样,现存的知识就成为一个按时间,按技术水平不同而组成的系列,但是,任何知识自身却是说自己如何先进,如何正确,这个“新旧”,正确与错误,是由我们主观排列而成的,这样,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对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的评价,实际上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是由科学技术自身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认识水平决定的,所以,这就又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学习之前,还有个“教材”的选择问题,这个选择又与自己的学习水平有关,因此,在学习开始之前,应对学员进行教育,使他们知道对现存的知识而言,哪个知识是最先进的,是应该学习的。学习内容是有时间性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先进知识,所以,不同时间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在我们说的,就是在世纪之交,对于医学来讲,什么知识是最先进的,我们按以下思路分析这个问题:
①知识的出现、发展、成熟,即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研究,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医学宏观上说,也是一个认识,因此,它也应该有这三个阶段,现在看来,中医学属感性认识阶段,西医学属分析研究阶段,那么,还缺少一个理性认识阶段。
③现在,大部分人都把西医学看作是医学的最高理论,甚至于向基因技术介入技术,被看作整个科学技术中最先进的,可以作为高技术的代名词,难道这样的科学技术还不算作“理性认识阶段”吗。目前,人们把现代西医称为医学的最高“理论”这“理论”二字混淆了“高技术”与认识论中所讲的“理性认识”的界限,如果我们把现代西医看作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那么,这些技术再高,再说它是什么理论,它也是属于第二阶段,就不是认识史上的“理性认识”阶段。
④再有需要强调的是:医学是应用技术,不是原创科学,医学不能自发地产生更不能“自发”地发展,医学是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的产物,具体讲是人们首先要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些学科内研究出一定的成果,然后应用到医学中来,才产生了医学,一切的医学“理论”,不过都是当时自然科学相应理论在医学中的反映、表现而已。这就是说,中医学,是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物,现代西医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这样,思维敏感的人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西医不是中医的产物。这个说法从来没有人提过,也没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是在这个不存在的命题的背后,揭示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前面讲,医学,作为一个认识,可分三个阶段,感性——分析——理性。按此逻辑,西医就应是在中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西医分析之后,就会产生一个医学的理性阶段,可事实上,西医不是在中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这样一来,医学的认识发展过程就没有联系了,这个问题的造成就在于医学是“应用科学”,它只是自然科学的表现而已,完成认识转化的地方不在医学,而在自然科学中,即:
自然哲学——现代科学——后现代理论科学
这才是认识发展的主线,将医学与自然科学发展主线联系起来,就是:
   
   自然哲学 —— 现代科学 —— 后现代理论科学
  (中医)       (现代西医)  (后现代理论医学)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是非常普通而常见的,因此,也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如我们家里用的电视机,一开始是9寸黑白,后来发展成12寸黑白、14寸黑白、14寸彩电、20寸彩电、29寸彩电、34寸彩电、背投影、数码系列、液晶、等离子等等。在我们的客厅里,电视机不断的更新换代,然而,电视机的这种更新,并不是在我们家的客厅里完成的,它是在电视机厂完成的,甚至于也不能说是在电视机厂,而应该是在电子科学研究所完成的,电视机厂是技术的用户,我们是生活中的用户,电视机厂用技术,家庭用功能。
⑤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范围局限于医学内部的研究,无法推动医学的发展,这就如同我们家庭用户无法使电视机从黑白变成彩电一样,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现代西医的阶段,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所能作的事有两件,一个是看一看现代科学中还有些什么技术能够应用到医学中,而暂时尚未应用,那么,我们将这个转化工作完成,就会对医学有重要发展。第二个,看一看现代科学是否已经向后现代理论科学阶段发展,如果发展了,后现代理论科学已经出现了,那么就看一看后现代理论科学的基本理论如何向医学引进,这个工作,现在尚属空白,空间无限,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也正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⑥总之,现在有两件事可做,一个是继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现代医学中引进,如基因技术,介入技术,但是,这个空间已经不大了。第二是研究现代自然科学向后现代理论科学发展的问题,并将后现代理论科学向医学引进,创立“后现代理论医学”,这是全新的新工作,前途无限。
《论坛反应与交流》
《红网论坛》
孤独的时针:楼主挺有才华的
greenbird163 :楼主,你应该写本书!
《中国健康网健康社区 → 医生频道 → 自由讨论》
妇科圣手:杨鸿智和李鸿智是什么关系
《华西医院名医坐堂  -> 医师交流 》
东木申羽:有点深奥哦,好读书不求甚解
杨鸿智:我们都是机械论思想教育出来的医生,对于,系统论是很生疏的.因此会感觉深奥.希望继续看我后面的文章,随着对系统论的介绍,思想会逐渐清晰.感谢关注这个主题!
《精品文化论坛 -> 四海搜奇》
南郭先生(总版主):好帖!需要科学的理论。

17
匿名  发表于 2005-4-10 18:01:39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小弟不知道哦
请杨先生原谅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8:17:07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这个贴子最后由杨鸿智在 2005/04/23 01:45pm 第 1 次编辑]

第17篇  学习态度(5)— 现代自然科学还会继续发展吗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指出,我们今后学习,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看一看现代自然科学是否已经向认识的第三个阶段,理论自然科学发展了,如果已经是这样,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看看如何将这些理论自然科学的成果引进到医学中来,使医学也进入到认识的理性阶段。这样,我们就需要宏观地回顾一下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一个重要问题,即现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今后没什么可发展的了。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科学已经走到尽头,我们前面所讲的一切都已无意义,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这个“科学终结”问题:了解科学终结论是怎么回事,分析它的错误之所在,以坚定继续前进的信心,明确继续奋斗的目标。
    最近,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发表了一本书《科学的终结》。这本书是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写作的,作者采访了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数十位科学家。这几十位科学家包括了科学研究的各个学科。这些科学家在讲述本学科研究的成果的同时,都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悲观情绪,而约翰•霍根将其总结为一个结论,即:科学的发展已经终结。在书中,霍根雄辩地论证说:那些最优秀、最激动人心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历史。他认为,今天的众多科学家,特别是他在这书中所采访的那些人物,正被一种深重的忧虑所困扰。这种败落感,部分地源自我们久已耳熟的社会——政治刺激;财源的缩减,恶意的抵制,来自动物保护主义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和技术恐惧症患者刺耳的反对声音,等等。但霍根却坚持认为,更令人丧气的是,连科学家们自己,也开始意识到,“科学发现的伟大时代已经过去了”,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终极的,根本的,纯粹的真理,已经被描画出来。在描述宇宙的基本特性方面,从夸克到总星系的超级结极,科学一直都是极为成功的,“将来的探索已不可能再产生什么重大的新发现或革命了。”科学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剩下的只是那些不可解的问题。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安身立命之所何在?他们可能继续追求那些琐屑、浅显而又枯燥的科学,如修订人类DNA图谱的工作,可能就落入到了这一类别。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象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落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科学一向被评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使人们得以乐观地面对现实和未来。但如今,42岁的霍根跳了出来,高呼:进步终结了!哲学终结了!科学终结了!如果这几声呐喊传自疯人院高墙之内,闻者大可一笑置之,疯子的流言而已,何必较真?但这位呐喊者却是著名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作家,而这几句口号,是他在与数十位科技界(也包括哲学界)名人广泛探讨了科学的现状和前景之后,方才咕出的。这就使得人们无法不严肃待之。在美国,此书上架后不久,它所引起的争论便波及到社会各界,连向以严谨著称的《科学》杂志上,也刊发了书评,作者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戴维•古德斯坦。其评论之言当然也是严谨而又平实的;在肯定了科学是否已终结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之后,又提醒读者注意此书的主题是多么冷酷!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科学是否已经“终结”的争论。从我们现有的思想水平来看,当然不会同意科学终结的结论。可是,这个问题能够引起争论,说明还是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科学已经终结,特别是,这个争论不是发生在普通人中间,而是发生在顶尖级的科学家中间,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影响也就更大。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情以及选择科学专业的方向。这个问题在我国不会引起争论,因为我们还没有到那个水平,我们把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还没有达到,能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最大的快乐,至于这个目标达到之后还会有什么烦恼,那不是我们现在所关心的事。然而,事情总不是绝对的,这件事毕竟传到了中国,并引起少数人的关注,我希望我们就是这少数人之一。我们关注它,是因为要为我们学习的目标定一个方向,而定方向就必须解决对科学是否终结的认识。实际上,这个问题对于受过多年辩证法教育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并不复杂的问题。问科学是否终结?答案有两个,一个是“终结了”,另一个是“没有终结”。为什么会有两个答案呢?因为这件事可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从宏观的、抽象的、整体的“科学”概念而言,科学是不会终结的,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总有人会研究这些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作为一个认识,它有一个从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阶段性。一个问题,研究完了,它就结束了,又有第二个问题出现,又需要研究,从科学研究的节段性而言,一个阶段总有开始有结束,所以,说一个阶段结束了,这是应该的、正确的。但人们为什么会发生争论呢?原因不在于科学自身,而在于研究科学的人们,他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从宏观认识和从微观局部认识的人发生了矛盾,局部认识的人认为科学终结了,宏观认识的人认为科学还会继续。这正如坐公共汽车一样,当汽车到了一个站时,该站下车的人会说:“汽车到站了!”(内含是他要下车了,他不会再继续前进了)而下一站才下车的人会说:“汽车还会开”。这样就联系到,现在科学研究在局部上是否已经到了一个阶段的“结束”?我们讲,现在,正是“现代自然科学”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而下一个阶段,即认识的理性阶段,“理性自然科学”已经开始。因为理论自然科学阶段是在现代自然科学阶段的后边,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后现代科学”。所以,现在关于科学是否终结的争论,其实质是如何认识科学发展的阶段性与科学发展的无限性的关系,实质是对现阶段科学发展的认识,是否看到现阶段的“现代科学”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阶段的“后现代科学”已经开始。
我们现在要告诉大家的就是,现代科学,作为科学认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分析研究、积累资料的阶段,已经结束,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理性认识的后现代科学阶段已经开始。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说,提出科学终结论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意见是对的,但有不足,应该给这个结论加一个前提,应该明确指出,是现阶段,是现代科学阶段已经结束,而不能含糊地说整体科学研究都结束了,没有这些限制,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同样,基于这个基础,我们认为那种认为科学没有终结的意见也是对的,但也要加一些限制说明,即要指出,不是现代科学不会终结,不能把现代科学看成永恒真理、永垂不朽,而是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有了后现代科学的出现才使“科学”没有终结,应该在科学没有终结的范围内加强科学阶段性的概念,不使这种观点成为维护旧科学,阻碍新科学产生、发展的阻力。实际上,关于科学已经终结的想法,并不是现在的新东西,早在整整1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在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时的物理学大厦以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支柱,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物理学家们都深信,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工作不过是解微分方程和具体的应用了。比如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经典力学和经典物理学已“结合成一座具有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而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更是踌躇满志地说:“绝大多数重要的基本原理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下一步的发展看来主要在于把这些原理认真地应用到我们所注意的各种现象中去。”在当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以后的物理学家只要到小数点的后面做做修订之类的工作就可以了。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开尔文勋爵于1900年4月27日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新年献辞》中,一方面宣告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以后只需对这座大厦作点小小的修补工作就行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存在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开尔文所说的两朵乌云,一是指迈克逊——莫雷试验没有测出的太风,二是指黑体辐射的理论与实验的冲突。对第一朵乌云,他忧心忡忡地说:“恐怕我们还必须把第一朵乌云看作是很浓密的。”而对第二朵乌云,他则放心,认为“人们在20世纪初,就可以使其消失。”应该说,开尔文还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洞察力的,在别人还陶醉于成就之中时,他已看到了这两个严重威胁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但他总是希望能在经典的物理学框架中解决危机。然而后来的事实却是,这两朵乌云不仅没有在经典物理学的领域消失,反倒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引发了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种全新的物理学理论,使得人类的物理学大厦在经典物理学上又出现新的景观。
20世纪的一百年,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接着又出现了量子论,最后是系统论,这一系列理论,最终表明,人类在认识物质运动方面又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原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研究的只是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而现在人类发现,除这些运动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对于这些复杂运动,牛顿物理学已无能为力,必须采用新的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认识。因为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新的科学已与旧的牛顿物理学完全不同了,已发生了新的质的变化,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从相对论开始,自然科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牛顿物理学已经叫做“现代科学”,那么,这个发生在牛顿物理学之后的新阶段就叫做“后现代科学”。这就是说,自然科学并没有到现代科学而止步,而是在现代科学已经充分发展的时候,开始了新的后现代科学阶段。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虽然看到了这些科学的新发展,但把这些算在旧的现代科学的范畴内,没有认识到这些东西已经是新阶段自然科学的表现。造成这些人没有及时看到新阶段开始的错觉的原因还有,就是旧的现代科学并未到19世纪末结束,而是在20世纪中继续存在和发展,当然,基本理论已经没有大的成果出现,而只是原有科学理论向实用技术的转化,如无线电、电子技术、原子核技术、基因技术等。20世纪是这样的世纪,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向其最后顶峰冲刺,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已经产生并正在完善自己的基本理论,准备着在21世纪转化成技术,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样,科学是否会终结的问题已经明白,我们应该在全面掌握继承现代科学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后现代科学的理论,后现代科学已经有100年的积累,它已有相当可观数量的知识可以学习,最后,还要将其引进到医学中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5-4-19 11:34:17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这个贴子最后由杨鸿智在 2005/04/23 01:46pm 第 1 次编辑]

没有文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05-4-23 13:42:55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8篇  学习态度(6)— 科学终结论在医学界的反映:关于医学模式的转化的讨论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前面对科学终结问题进行了讨论。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理论与医学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不然,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具体来说,医学界近年来提出的医学模式的转化问题,实质上就是科学终结论在医学中的表现。医学模式转变说认为,过去医学的传统模式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即主要是将人视为“自然人”、“生物人”,用自然科学的办法,用生物学的办法治疗人类的疾病。新理论提出者认为,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形成疾病的原因已不是单纯生物性的,还有很多是“社会性的”,因此,诊断、治疗疾病不能单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理论,还要用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这是一方面意思。另一方面意思是说,以生物学原因为主的疾病已经基本解决,而社会原因造成的疾病越来越多,因此,医生诊治疾病的重点应从生物学原因,向社会原因转移,这样,就总结成一个总的方针,叫做生物医学模式要向生物——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我们现在要指出的是,这个理论的背后,潜意识中即认为生物医学已经发展到了顶端,医学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单纯的自然科学已无所作为,必须要向社会学转化,将社会学引入医学。我们不反对将社会学引入医学,但要坚决反对那种认为生物医学已经发展到顶峰 ,已经解决了能解决的一切问题,已经大功告成的思想。首先,这种认识不符合事实,最突出的事实是,我们原以为用抗生素可以控制的细菌性疾病,现在越来越难以控制,花在抗生素的药费,几乎占全部医疗费的1/3,目前,全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感到医疗费无法承担,并把医疗改革作为各届政府的重要任务,其中,细菌性疾病不能解决就是一个重要内容。这其中还包括已经控制的结核病又快速曼延开。关于病毒性疾病,生物医学还从来没有找到特效治疗方法,这一点比细菌性疾病还不如,早期一些流行较广的病毒性传染病曾用疫苗的方法控制了,但是,新一代的病毒性传染病更加疯狂地袭来,埃博拉病毒O157,艾滋病疯牛病等等,现在疫苗的办法也不能见效,人类完全被动地暴露在这些新病毒的进攻之中,这些难道能说是生物医学已经大功告成了吗?这些难道能依靠社会心理的方法可以战胜的吗?另外,像癌症、心血管病、神经紧张、饮食不当、生活方式不科学等等。然而,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我们就不能设想,那是因为我们对生命运动的内在规律还没有发现的结果吗?正如美国的著名医生刘易斯•托马斯所讲的,他认为这些将疾病的推给社会的说法,实质上是“现代巫术”。
我们这里不进一步讨论科学向医学引进的方法和尺度,我们只是强调指出,事实表明,生物医学还没有大功告成,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靠现代医学的思想指导,是无法解决,出路只有一个,学习后现代科学,将后现代科学的新的理论引入医学,为医学的诊断治疗开创新的可能性,这样,目前生命所面临的许多疾病威胁将被解决,那时,人们将会发现,生物医学在解决疾病过程中,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生物,如人类,它的生命确实会受社会这个层次的影响,但是,生命,就是生命,它有自己的物质层次,它的问题,主要是靠在生物学这个层次内解决,所以在治病方面,生物医学还会起主导作用,在后现代医学建成之后,生物医学的作用就会再一次大放光彩,那时,人们就会体会到,所谓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向生物——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议论,实际上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已无能为力的基础上的一种推托而已,正如当初人将治疗肺结核的希望寄托在温泉和阳光上一样,链霉素的出现,立刻使温泉和阳光退出了医生的处方。
《应该注意胡大一教授的猛醒》
   
200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教授在《健康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全文如下:
《隔离的经历与思考》
胡大一  (2003.05.21)
4月初,我在芝加哥开美国心脏病学院每年一届的学术大会,所读当地华人报纸的头版仍是有硝烟的战争———聚焦伊拉克,第二版才是有关SARS的报道。4月初我坐在回北京的航班上,发现每人可以有整整一排的座位睡觉。
  回医院上班不久,急诊室不通风的天井中收治了一位隐瞒了病史的非典患者,使这个天井成了疫源。仅仅两周的时间,医院紧急开设的两个收治非典的病房已收满病人,在发烧门诊和急诊就诊的患者日趋增多,有一天医院内竟有112例非典或可疑非典的发烧病人留观。显然,这时的人民医院已成为非典传播源头之一。
  4月23日2点左右,接到医院正式通知,西城区政府公告对人民医院实行隔离。这是北京惟一一所不是专门收治非典的三级甲等医院被隔离,大家心情非常沉重。
  无论平时还是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我习惯尽快明确自己的阵地和角色。听到医院隔离的通知,我立即确定我应进入隔离区,因为我是主任,院内有心内科的病人和在岗工作的医护人员。4月24日7点20分我走入医院的东门,开始了一段十分难忘的隔离经历。
  我们心内科先后收治过4位非典确诊病人和1位疑似病人,他们均患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或外周血管疾病。其中3人死亡,均死于基础的心血管疾病。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专业医师,我多年来坚信传染病威胁人类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今天与未来主要应对的是生活方式疾病的挑战。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幡然猛醒,意识到人类与重大传染病的生死搏斗远未结束。而多年来,无论从医学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医院的科室设置、对传染病的防护措施都忽略了这部分不应忽略的内容。突发的疫情,对我们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法律体系、道德标准甚至生活方式,都是严格的检验与挑战。
  “隔离”会给单位和个人带来暂时的不便,但它是切断疫情传播的关键。人民医院的隔离,要比人民医院家属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的隔离复杂得多。院内存在与非典接触的密切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人群,在开始隔离约2~3天,虽然医院与社会隔开了,但院内各类人群之间的交叉依然存在。诊室与部分病房临时转成工作人员的住宿地点,有些人住宿比较拥挤,电梯等公共通道也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通道。
  院内的领导与群众很快认清了隔离医院的特点与现状,明确了严格院内小环境的划分是成功完成隔离任务的关键,决定将科室和人员分别隔成三个区,“白区”———小儿科、泌尿科等医护病患均无非典感染,无人发烧的区域。“黑区”———与非典密切接触的人员和科室,包括直接参加急诊、发烧门诊和非典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灰区”———介于白区与黑区之间的地带。对新出现的发烧者,在专门区域隔离观察。更多的诊室与病房被开放,将住宿拥挤的人疏散开
来。院内的会议减少了,大家通过电视与网络互通信息,实现了“无纸张”办公。
  说到纸张,真不可忽视。为了切实切断传染途径,隔离期间任何纸片都不许递出医院。这段时间正值研究生答辩高峰,我无法收到众多请我审评的快件专递的论文。邮局只能通知我,我请外面的同志代收,再递送进医院。只有认真隔离,才能尽快走出隔离,这成为大家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隔离的21个日日夜夜,我告别了平时的忙乱,除了积极思考,给指挥组提建议,身体力行做好隔离,安排好病人的日常治疗外,有了较多时间坐下来读书。读了《闪烁北大思想》、《清华精神》的讲座系列,读了近期的美国循环杂志与美国医学会杂志,对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思路有了更多的想法。隔离期间也增加了我与这个我工作不久的医院还有同事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生是一个连续的时间过程,以积极的态度走过和积累一段一段的人生经历,方能不虚度每寸光阴。在这短短21天的隔离经历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觉得十分充实。这段经历将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
我在这里引用胡大一的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引用他所说的“猛醒”二字。他原以为传染病威胁人类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今天与未来主要应对的是生活方式疾病的挑战。但是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幡然猛醒,意识到人类与重大传染病的生死搏斗远未结束。胡大一教授以他自己亲身经历认识到生物医学还有好多事情要做,现在就说生物医学已经到头,将来的疾病必须用社会医学来解决,为时尚早。许多人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在危难时的高尚思想品质,但是,我认为比这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一名医学专家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幡然猛醒。我想,如果专门让胡大一教授写一篇关于医学模式转变的文章,他肯定会写社会医学如何重要之类。他一定没有想到,在这一篇文章中他竟然表达了对生物医学的重视和敬畏。我想,正因为是在不经意间表达的,所以这篇文章就更加真实,更加可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2:26 , Processed in 0.05635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