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宋滋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11-20 13:29:12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宋先生字很漂亮!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0:31:23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部分摘录)
  
    第一编:  伤寒门     伤寒病方
   伤寒症   伤寒转变症候繁多。大抵自霜降后春分前,寒邪所感者为正伤寒。春夏别感者,谓之四时伤寒、而兼杂证。惟得病之初,宜先审辨,则调理不差。夫伤寒证候,大类伤暑。但伤寒恶寒而身寒。伤暑恶热而身热。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伤暑脉浮大而散,或弦而迟。盖热伤气散,而脉虚也。外症见头痛,身热、烦渴、口干、面垢、自汗、倦怠、少气,或背寒恶寒,甚则迷闷不省,手足抽动,或呕泻、腹痛、下血、发黄,出斑等症。行路得之为中热。静得之为伤暑。又胸膈胀满、头痛发热,时有止歇者,劳复食积者,惟头痛、恶寒、发热、身足酸痛昼夜不歇,伤寒也。依此看过果系伤寒也。若无良医,幸莫用药。盖此症死于病者少,而死于药者多。惟宜密室避风,勿食粥米,谨自守。只以姜汁、热酒或姜茶等类与饮。待七日,传遍经络,虽不服药,亦自然痊愈。古云伤寒不药,得中医,正所谓也。至于过经传,隔经传,两感传之症,病本至危,尤非良医不治,若用药一误,是速之死耳,可不慎矣。
  
   1、阴症伤寒:
阴症伤寒即夹色伤寒,俗称夹阴伤寒。男女交合后,或外受风寒或内食生冷等物,以致肚腹疼痛,男子肾囊内缩,女子乳头内缩,或手足挛曲紫黑甚则牙紧气绝,谓之阴症伤寒。急用砖烧红,隔布数层在肚腹上熨之,或照前葱熨法治之,轻则用蛋熨法治之。
又方,胡椒四十九粒,边须葱头四十九个共捣成泥,加百草霜一撮,再捣匀分二处布摊,一贴脐上,一贴龟头,用锦捆住,少顷即愈。
又方,以布贴脐上取滚水一壶熨之。
又方,纯阳救苦汤,生姜一块,约二、三两者,切片,大黑豆三合炒热,用水三碗同煮数滚,沥去姜豆不用,取汁服之汗出即愈,神效。
又方,白术三两,肉桂三钱,丁香吴萸各一钱,水煎服一剂,而阴消阳回,不必再剂。此方名荡寒汤。妙在独用白术之多,则腰脐之气大利,又用肉桂以温热其命门之火,丁香吴萸更止呕逆而反厥逆则阴寒之邪自潜消,故一剂而即愈也。
又方,人参五钱,白术三两,附子一两,干姜生钱,肉桂六钱,水煎急灌之。此症最重最急,若不用此等猛烈炎热重剂斩关直入何以逐阴寒而追亡魂,祛毒气而夺阳魂。故人参犹可少用,而术附不可不多。况贫寒之家无力买参,故方中又特多用白术以驱驾桂附以成其祛除扫荡之功而奏返魄还之效。无人参以高丽参代之或用顶上党参一两亦可。
又方,蛸蛱虫七只(即鼻涕虫)擂烂,滚水冲,隔去渣,温服,有起死回生之功。
    2、伤寒阴阳易    本症多为男女伤寒病新差未平复与之交接而得。病者其在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妇人病新差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其状身重小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四肢拘急,不速成治多死。
   妇人阳易方宜用干姜四两,捣末汤和一顿温服,覆汗出得解。男子阴易宜用薤一大握,豭鼠粪十四枚,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尽饮之,温卧汗出便愈。
   3、 伤寒初起:  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炎即愈,若不解者至二日在( ) 可治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者至三日在肌,复发汗则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则愈。若更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视病未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复六日入胃,入胃则可也,又伤寒初起时用柴胡白芍茯芩甘草桂枝麻黄各一钱当归二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极效。
又方,伤寒初起头痛咳嗽发热憎寒可用淡豆鼓一两葱头七个煎服即愈。
   4、伤寒发斑:  伤寒内发斑,身热心如火,口渴呼水,气喘舌燥,是为阳火焚于胃口,宜用大剂寒凉扑灭之。方用元参三两,黄芩一两,麦冬三两,升麻二钱,防风、天花粉、青黛、生甘草各三钱、生地一两、桑白皮五钱、苏叶一钱,一剂即消大半,二剂全愈。
按此方虽传自神仙,惟升麻至二钱,余药变用者大宜斟酌河泥古(附注)
  5、伤寒口渴;    用百合一斤,水泡一夜煮汤洗身,并以百合食之能效。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0:37:55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6、伤寒发黄:生姜火煨去皮布包扭汁,蘸香油点两目大小眼角效。又方,用麻黄一握去节,绵裹陈酒五升煮取半升服取小汗春月可用水煎。

   7、伤寒结胸:伤寒结胸者为热毒气结于心胸也,此乃病发于阳而早下热气乘虚而痞结不散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是也。可用蜀大黄半觔,葶苈子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令黑色)、芒硝半升,上四味捣击,二味杏仁含芒硝研如泥和散合剂凡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甘遂末一钱七,白蜜一两,水二升同煮取一升,温燉服之,一宿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要。或用瓜蒌一枚、搥粹入甘草一钱同煎服之极神效。
   8、伤寒无汗:  伤寒无汗凡初觉头痛身热脉洪者是也。用葱汤煮米粥入盐豉食之取汗极效。
又方,大梨一枚、生姜一小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汤煮热服。
凡伤寒一日至三日不汗者宜用葛根半斤、乌梅十四枚、葱白一握、豉一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初一服便厚覆取汗,汗出则愈。
   9、伤寒发狂:凡伤寒热极发狂,惊悸恍惚,可急用石膏二钱,黄连一钱为末煎甘草水待冷服下极效。
又方:大蚯蚓半斤去泥用童便煮汁饮或生绞汁兑童便饮亦效
又方:灶心土煎水日服三次即愈或用癞蛤蟆贴心上即愈。
   10、伤寒搐搦:  本症为汗后覆盖不密致腰背及四肢搐搦。用牛蒡根十条、加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剉细,再入陈酒一盅,于盆内同研,以新布绞汁,以炭火烧药至黑色,取出研细,每取一钱温酒下日凡三服。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6:41:40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11、伤寒中寒:生附子一两去皮脐,干姜一两,每服三钱水二盌煎至一盌,温服。
12、伤寒血结:胸膈胀满痛不可近,用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五钱共为末,每服二钱,鸡子白调下。
13、伤寒腹胀: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姜五片,水二盌煎服。
14、伤寒肋痛:本症为心下痞满,痛引两肋,以芫花、甘遂、大戟等分为末加大枣十枚,水一盌半煎取八分去滓,身强者取服一钱,弱者五分,宜平旦。
15、伤寒头痛: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桔梗、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一枚右为末,先食酒服一钱七,日三次。
又方;用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
又方;乌梅十四枚、盐五合,水一升煎半升,温服取吐,吐后避风最良。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7:41:27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16、伤寒喉痛:此为下部脉不至,阴阳隔绝,邪容于足少阴之经,毒气上熏故喉咽不利或痛而生疮。方用半夏、炙甘草、桂心三味等分各捣筛毕,更合捣之以白汤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用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入蜜丸含一杏仁大,咽汁甚效。
17、伤寒下痢:伤寒腹中微痛下痢不止,方用秦皮三两,黄连四两、白头翁二两、阿胶三两、先以前三味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令烊,适寒温先食饮七合,日二服,忌猪肉冷水。
18、伤寒小便不利;滑石二两、葶苈子一合,蒸,以水二升煮到七合,去滓,燉渴之。
19、伤寒便秘:大黄、厚朴(炙)各三两、枳实(炙)六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体强者服一升,弱者服七合。
20、伤寒舌出;以梅花片脑半分为末,搽之即收。
又方,巴豆一粒,研细去油,以纸卷纳鼻中,舌即收上,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7:51:27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21、伤寒气喘。以紫苏一把、水煮稍饮之,其喘立止。或以防已、人参等分为末、桑白皮煎水服二钱。
22、伤寒不眠:此病为阳独盛,阴偏虚之症,其候为不得眠,反覆颠,心内苦痛懊恸。方用肥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豉分温再服,得吐止服。
23、伤寒厥逆:其症为面青四肢冷、腹痛身冷,用大附子二枚炮制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送下,以脐下如火暖为度。
24、伤寒吐逆:荜茄、高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十沸,入醋少许服之。
25、伤寒咳嗽;知母二两、贝母、干葛、芍药各三两、石膏四两,黄芩三两、杏仁一两去皮,栀子仁三两,右八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为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
蒜、面七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17:29:51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26、伤寒食积:黄芩、大黄各五两,栀子仁十六枚、黄连五两去毛,豉一升熬、甘遂三两、麻黄五两去节,芒硝二两、巴豆一百枚去皮及心(熬、研),右九味捣筛,白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以吐下为度,若不吐则加二丸。
27、伤寒肢痛:煮马屎与羊屎汁渍之,日三度或以猪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28、伤寒目翳:秦皮、升麻、黄边各一两,上三味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用三合,仰眼以绵绕筋头取汤以滴眼中,如屋漏状。尽三合止须叟复,日五六遍乃佳,忌猪肉冷水。
29、伤寒口疮:升麻(炙)、甘草各二两,竹叶五分、麦门冬三分去心,牡丹一分、干枣二十枚。
30、伤寒烦渴:知母六两、石膏一觔、梗米六合、人参三两、甘草二两,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熟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17:39:27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31、伤寒衄血。衄血者鼻出血也。此由五脏热结所为,方用左雇牡蛎十分(熬)、石膏五分上二味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
32、伤寒吐血:青柏叶三两、干姜二两、艾三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别绞取新出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绵滤之温分再服。马通汁是马屎汁也。
33、伤寒下血:用釜灶下黄土半升棉裹、甘草三两(炙)、干地黄三两、白术三两、附子三两(炮研)阿胶三两(炙)、黄芩三两、右方先以水八升煮六味取三升去滓,内胶令其烊,分三服,忌海藻、莱芜、猪肉雀肉桃李等。
34、伤寒劳复:本症为伤寒病新差,津液未伤,血气尚虚,苦劳动早,更复成病,故云复也。宜用鼠屎二十枚、香豉一升、栀子七枚、大黄三两、右方以水五升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微汗即愈。屡试异验。
35、五胜散秘方:专治伤寒冒风,身热头痛昏倦、寒痰咳嗽及中满,伤寒三日以前服无不效。甘草石膏白术五味各一两干姜三分炮,右方同为细末,每服以药二钱加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中满以盐煎、伤风头痛加荆芥煎。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18:27:35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伤寒外治诸方:
1、点眼法;粉甘草六分、顶上梅片四分共研细末,凡伤寒病起一日至六日用此药点眼内角,男左女右,点之出汗而愈。如过七日不论男女两眼并点,神效。
2、葱姜熨法;治伤寒胸膈不宽作痛一切寒结热结食结痰结痞结水结等症,并中气虚弱不堪攻击内消者,如熨之则滞行邪散其效如神。连须葱头一大把,老生姜二大块,生罗卜四五个,无则以罗卜子一合代之,三味共捣烂,炒热酒炒更妙,用布作两包,轮换掩熨心胸协下痛处,自能豁然开散,汗出而愈,干则加酒炒,不宜太热,恐炮难受,若大便结兼熨脐腹。又饮食停滞熨之亦效。
3、葱熨法:寒中三阴、口禁失音、四肢强直、挛急疼痛、两手无脉、似乎中风者,或厥逆()青,男子肾囊缩入、妇人乳缩入。或与妇交合后气绝等症俱用葱白一斤,微捣炒热分二包轮换熨肚脐下,久久俟暖气透入自愈。并以葱白三寸
捣烂酒煎灌之阳气即回。此华陀救急方也。或用罐装热火或装滚水放炒葱上熨之更妙。症重者更以艾丸如豆大烧气海穴脐下一寸五分关元穴脐下二寸各七次,则胀渐现手足渐温可得生矣。
4、蛋熨法:伤寒症不能分阴阳,医生不识不能下药,目定口呆不省人事及身热大小便不通,面无汗者,用鸡蛋十个熟留壳,切去一头,留七八成,合在病人脐上,用银()插入鸡蛋内取出黑色,蛋冷即换。俟银()不黑,病人大汗即愈,用神仙粥见备用诸方调养可无后患。此秘方也,或照俟阴症伤寒外治各方亦妙。
5、吴萸熨法:治法同上,用吴萸一升捣碎酒拌,湿布袋二个分包,甑蒸透、多熨两足心兼熨肚脐下,俟气透手足暖为度。或加麦面食盐葱白等分同炒热熨亦可,冷则再换。
6、紫苏熨法:伤寒内伤积食,小腹硬胀、大小便不通,不能言语,神思欲脱,两目直视,手足强直,症侯危笃难以下药者,用紫苏数两煎滚汤,将手巾在汤内泡扭热干,乘热摊病人肚上及小肚上令人以手在手巾上盘旋摩擦,冷则随换,如此数次,一切宿粪硬块积血自下。其效如神。如肛门闭结不通,以蜜糖和猪胆煎成条子,徐徐插入,此屡效,但积粪下后须用药调理。
  又方,土熨法见备用诸方亦妙。
  又方:野芋头切片磨擦背上第三节骨,如觉痛痒即非伤寒。若不痛痒即是。仍用野芋头片周身骨节用力擦匀并用芋片炒热煎浓汁服二三次即愈。忌食晕并饭。
又方:急取巴豆十粒捣烂,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上以小艾火炙五次,气达即通。
                  (第一编:伤寒门 完)
第二编:内科门
第三编:外科门
第四编:妇科门:
第五编:幼科门
第六编:伤科门
第七编:急救门
第八编:眼科门
第九编:喉科门
第十编:牙科门
第十一编:耳鼻口门
第十二编:皮肤门
20
发表于 2009-11-30 09:39:09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手抄本《华陀神医秘方》 (无内容)

先生志士仁人也,你辛苦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2 17:47 , Processed in 0.08288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