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1:22:2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9:22pm 时添加 -=-=-=-=-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著,中医药医话医案类著作。199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年出版该书的增订本。
  作者何绍奇(1944-2005)是我国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中医研究生,喜爱读书,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和近40年的临证经验撰成此书。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载文123篇,对中医理论、病证、方药、养生及书籍、人物、治学方法等予以阐发,颇多新见。下篇收录120个病例,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有得有失,实事求是,反映了作者的临证思路和方法。
  本书语言流畅,篇幅短小,说理透彻。且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对理解中医理论精髓及临床辨证论治均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9:23pm 时添加 -=-=-=-=-
2006-04-10 17:09:46   来自: 邢斌
  读《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杂感
  
  
  邢斌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出版。我于当年酷暑中得之,至今犹记得在那个没有空调的书店、电扇远离的角落里汗流浃背翻书的情景。何绍奇先生是我早已知道的,他作为主要作者而撰写的《朱良春用药经验》,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也就在那本书里,我知道了他的一些经历。他原在四川万山丛中做医生,当读书、治病遇到困惑时向远在南通的朱良春先生去信求教,得到朱老的热情帮助。1978年考上中医的首届研究生,以后在北京工作。在那动乱的年代、艰苦的环境,读书、看病,遇有不解之处而不轻易放过,确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读书看病,绍奇先生的前20年是这样度过的。他说,将继续这条老路子走下去,过20年再出这样一本书。静心读书、认真看病——当然这全是用脑子的,我看这样子要不成为一个好医生也难。而这读书、看病、思考的生活也正是我素来向往的。所以当在书店看到何绍奇和这样一个书名,再稍稍翻看了一下目录,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读后果然。绍奇先生读书勤,临证多,譬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中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正是读者所需要的。又美在作者文字好,这恐怕是现代的医书中所绝少有的,真是能带来审美享受的。
  
  本书分上下两辑。上辑是读书体会,收有文章数十篇,大多字数不多,言简而意深,涉及疑难析义、名医评述、医书探微、方药心得、医林掌故等内容。以前读权依经先生《古方新用》,有以甘露饮原方(天麦冬、生熟地、枇杷叶、黄芩、枳壳、石斛、茵陈、甘草)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验案。后依样画葫芦,倒也效果颇好。但对方中之茵陈不甚了然,虽则权依经先生已作过解释,但觉得有些牵强。后来见此书中有一篇《角蒿》,说《千金要方》称角蒿为“口疮圣药”,然不知其为何物。后读到《本经逢源》,始知即“山茵陈” ,为茵陈之一种, “治口齿绝胜”,于是联想到甘露饮之用茵陈其义或在于斯。而我读至此,大概也找到了答案。上辑中不少这样的小文章,读来饶有趣味,而多能启迪临床。
  
  下辑收录医案100余则,我较爱作者早年在四川治疗危重病症的医案,后来在北京、在国外的一些就没有那么精彩了。比如1969年3月治左某,晨起放牛上山,归即呕吐腹泻,四肢厥冷,昏睡不起,至夜忽转狂躁,胡话喃喃,脉则不绝如缕。当时有同道马君,认为狂躁不宁当属阳明,舍清下二途恐无生理。绍奇先生以为虽有狂躁,然以脉论之当属虚寒。此病属冬月中寒,吐泻,神昏,肢厥,为三阴虚寒,体内残存之阳气为阴寒所逼而上浮,心神受扰,故躁狂不宁。不然,何以扬手掷足而举动无力,其声虽高而不清,更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足证神明之乱而将泯。疏方:红人参10克,制附片24克(先煎),干姜15克,炙甘草6克。二剂。在场之同道议加白术、龙牡,作者许之。当晚抓药浓煎,一服即酣然入睡,最后以桂枝汤善后痊愈。绍奇先生当时不过25岁上下,临大证毫不慌乱,反能观察细致,辨证入微,并在前辈面前坚持己见,侃侃而谈,用药又有单刀直入之勇,实在难能可贵。反观今天在城市医院里,我辈用中药抢救危急重症的机会实在太少。
  
  作者医案不仅记得,也记失,这些记失的医案也颇有看头。如治一乙型脑炎,体温40.5度,具有白虎汤证之典型表现。即用原方加减,石膏用至120克,知母用至30克,再加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一帖体温即下降至38度左右,作者方自庆幸,患者体温忽下降至36度,且面色刷白、冷汗、肢厥、脉细如游丝、时时欲寐。乃急取红人参一支,砸碎,急火煮之,乘热喂服。一、二小时后,脉始起,汗始止,面色始转正常,调理数日始安。而作者也悟到这正是《内经》批评的“始为热中,继为寒中”,“热中为已,寒中又起”,是粗工的用药,从此吸取以为教训。又如治一女,左胁肋疼痛,断为气郁,用柴胡疏肝散。3日后复诊,患者诉药后更剧。乃令解衣视之,原来是带状疱疹,易方乃愈。这在绍奇先生又是难忘的教训。
  
  读书得来的用于临床,临床不解的求之读书,经验教训及时吸取,这大概是名医成才的必经之路吧。 因此《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实在值得一读。
  (注:我买的是初版,不是增订本)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9:28pm 时添加 -=-=-=-=-
读书临证,乐在其中——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读后

    中日友好医院 谷万里
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2月20日 总2490期
    何绍奇先生的遗著《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出了增订版,封面以墨竹作底衬,装帧设计淡雅,一如何先生之风格,书名由何先生亲笔题写,颇有文人雅士之风。捧读此书,感慨良多。
  我的博士导师史载祥教授与何绍奇、朱步先均是朱良春先生早年的学生,论及辈份,何先生当为我的师叔。正因为这层机缘,使我能有缘在去年6月底江苏南通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向何先生当面讨教。回京后,我整理出与何先生的合影,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但数日后即得到消息,何先生于7月7日晨不幸于香港辞世,听到此噩耗,当时我的震惊难以言表。哪知我与何先生的一面之缘,愉快交往,竟成绝响。
  何先生一向以读书临证为人生之至乐,堪称当代儒医。《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第一版出版于6年前,早已售罄。此次出版补充了部分新作和医案,仍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读书析疑篇”,共收录先生百余篇短文,对中医医理、病证、方药、养生以及中医医籍、人物、治学方法、各家学说等,予以阐发,颇多新见。在学术传承方面,特别对曹颖甫先生的高风亮节、章次公先生的学术思想、朱良春先生应用虫类药的经验加以论述。下篇为“临证得失篇”,收载了先生120例病案,所治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有得有失,实事求是,体现了先生的临证思路、方法和选方用药的风格特色。其可贵之处在于,所载医案不但收录了治疗效果好的,也将失误的医案收录,警示自己,提醒读者,以资借鉴。医案按语,要言不烦,切中肯綮。读先生之书,深感其既博览群书,又勤于临证,互相参悟,于医理多有阐发。
  是书虽分上、下两篇,但二篇之间并非孤立无关。中医医理与临证实践密不可分,没有深刻的医理指导,临证多难知常达变。如先生治疗痰证,多用生半夏,认为其止呕化痰之功,远胜于清半夏和法半夏。辨治阳虚证,注重舌脉,用药多重用附子,量多至60克。治疗急性热病,先生分析临床治疗中的得失,体会到须避免过用寒凉,以免热中未已,寒中又起。治怪证,多从痰入手,对痰热证喜在辨证基础上合用礞石滚痰丸。治便血,反对一味凉血止血,主张补虚健脾,益气固脱。治创口不敛,常重用黄芪至120克,配伍当归,以收托补之功。治痹症,用药颇多朱良春先生之风格。总之,何先生对各家学说颇有研究,临证擅长取法各家之长,不一而足,论治各科疾病,总以取得临床良效为准。
  读书、临证并非易事,正如何先生在其自序中写到:“读书苦,一字之辨,一义之析,十天半月还弄不出来。看病苦,费尽心思,没有疗效。”但先生是一个通达乐观,能苦中作乐之人,认为读书、临床之乐恰在其中,“一个字义弄明白了,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看好了,就真是其乐融融”。书末所附朱步先老师悼念何先生的文章中,忆及何先生早年经济窘困,寒假无钱回川探亲,赋诗言志:“同窗好友各西东,我无川资怨命穷,读书读到人静后,一觉醒来太阳红。”何先生以读书为乐的高尚情趣、豁达的生活态度,跃然字里行间,确实值得我辈学习。

12
发表于 2009-4-23 21:27:1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读读这档“书”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概况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概况
气概念的革命
  :
  气="信息,能量,物质"流
  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质"混合流统一体.
经络观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粗糙,非管,不平滑,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
  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
阴阳概念的现代化 1998年
  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阴阳分形维数,阴阳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现代化科学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数维数
藏象分形五系统
  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
  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   (第二中医哲学观--辩证观
   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中医分形集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1:29:1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欢迎参与!!!
14
发表于 2009-4-23 21:51:04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简史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英雄榜
  1996年,邓宇等: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既是“‘物质-能量-信息’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
  李德新: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
  1962年,危北海:,‘气的两义说’。
  罗石标:在六十年代初期‘气的功能说’(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气的物质说’1959年?。
  气是统一场说
  黄坤仪等:人体气场说
  李梢等:气与熵流说
  吴邦惠:气的序参量说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08:22:5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俗史
陈乐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11一版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08:29:15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跟周仲瑛抄方
顾 勤等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9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4日 08:30a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跟周仲瑛抄方—跟名医抄方丛书
《跟名医抄方丛书》以全国百位著名老中医的高徒随师抄方的第一手完整原始资料为素材,原汁原味地记录、再现随名医抄方的过程,从师徒不同角度充分挖掘名医的临证精髓,特别是名医诊治“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而不仅仅是“死的”四诊、处方、用药,让更多的中医学子能如同亲随名医抄方般学习到诸多名医大家的真功夫、真本领,弥补名医资源稀缺、无法跟师侍诊的缺憾。本书是此套丛书的开篇大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4日 08:32am 时添加 -=-=-=-=-
目录:
跟周仲瑛抄方—跟名医抄方丛书
抄方单元一 肺系病证
哮喘案1
哮喘案2
哮喘案3
咳喘案1 慢性支气管炎
咳喘案2
咳喘案3 喘息性支气管炎
咳嗽、肺痈案 支气管扩张
抄方单元二 心系病证
心悸案1 频发房、室性早搏
心悸案2 频发房性早搏
心悸案3 扩张性心肌病
心悸案4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心悸案5 高血压病
胸痹案1 冠心病、室壁瘤
胸痹案2 冠心病
胸痹案3 冠心病、房颤
失眠案1
失眠案2 癔病
失眠案3
癫狂案
痴呆案 一过性失忆
健忘案
抄方晕元三 脾胃系病证
胃痛案1 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痛案2
胃痛案3
胃痛案4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痛及血证案
胃痞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痞案2 慢性胃炎
胃痞案3 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胃痞案4
泄泻案1
泄泻案2 溃疡性结肠炎
泄泻案3 肠易激综合征
泄泻案4 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案1
便秘案2
便秘案3
便秘案4
抄方单元四 肝胆系病证
胁痛案1 乙型肝炎
胁痛案2 乙型肝炎、肝硬化
胁痛案3 乙型肝炎
胁痛案4
疲倦乏力案1 乙型肝炎
疲倦乏力案2 乙型肝炎
黄疸案1 急性重型肝炎、胆道感染
黄疸案2 胆囊炎、胆结石
黄疽、症积、鼓胀并见案 肝硬化、胆囊炎
鼓胀案 肝硬化腹水
头痛案1 低颅压综合征
头痛案2 三叉神经痛
眩晕案1
眩晕案2
眩晕案3
眩晕案4 高血压病
中风案1
中风案2
中风案3
中风案4
中风案5 高血压病
中风案6
抄方单元五 肾系病证
遗精滑泄案
关格案 慢性肾功能不全
抄方单元六 气由津液病证
梅核气案
脏躁案
血证案1 血小板减少症
血证案2 鼻衄
血证案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增多症案
皮肤瘙痒案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痰证案
悬饮案 乳糜胸水
消渴案 糖尿病
癌病案1 肺癌
癌病案2 肺癌
癌病案3 肺癌
癌病案4 食道癌
癌病案5 食道癌
癌病案6 胃癌
癌病案7 胰腺癌
癌病案8 胰腺癌
癌病案9 原发性肝癌
癌病案10 鼻咽癌
癌病案11 悬壅垂肿瘤
癌病案12 腰骶椎占位
癌病案13 多发性骨髓瘤
癌病案14 脊索瘤
癌病案15 脑瘤
癌病案16 膀胱癌
抄方单元七 肢体经络病证
痿证、睑废案 重症肌无力
痹证案 类风湿关节炎
雷诺病案
痿证案1 运动神经元病
痿证案2 格林巴利综合征
颤证案1 肝豆状核变性
颤证案2 高血压病
颤证案3
肢麻案
抄方单元八 其他病证
气短案
恶风畏寒案
风湿在表案
发热案1
发热案2
发热案3
发热案4
阴阳毒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
泛吐涎唾案
口干涩案
口干案脂肪肝
咽喉疼痛案慢性咽炎
痛经、带下案 附件炎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08:39:1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籍考
(日)丹波元胤
郭秀梅  周田研吉  整理
学苑出版社2007.4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08:43:2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爱上中医
何裕民 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08:49:2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伤寒论通释
李心机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4日 08:50am 时添加 -=-=-=-=-
简介
《伤寒论》系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习医者必读之书.但该书年代去远,文字古朴,医理深奥,自汉唐以降,对该书疏注者不下800余家,但歧义较多,阅读殊为困难.有鉴于此,作者乃积研读《伤寒论》30多年心得,结合临床实践,对该书进行通释,名曰《伤寒论通释》.
本书以刘渡舟等于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进行通释.
全书特色:①保持《伤寒论》原貌,不随己意篡改原文;②让《伤寒论》自己诠释自己,体现仲景原意;③突破"注不破经","疏不破注"之旧例,继承前贤成就,又赋注释以新义,独见;④以《神农本草经》为依据,探讨仲景组方用药规律,思路;⑤医理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文义畅达明晰.
书末附录了条文提要与索弓l,关键词索引,药方索引,方剂索引,咀备读者检索.
是书是中医医教研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4日 08:55am 时添加 -=-=-=-=-

李心机教授,师从伤寒巨匠李克绍先生,从事《伤寒论》研究40余年,颇有心得,见解独到,并跟从杂病家刘献琳侍诊三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六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三部专著——《伤寒论疑难解读》(1999年3月出版,2000年7月重印)、《伤寒论通释》(2003年11月出版,2004年9重印)、《伤寒论图表解》(2004年7月出版),是先生40余年对《伤寒论》学习、讲授、研究、临证体会的全面总结。其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正本清源的研究方法,独特鲜明的学术主张,勤奋严谨的学术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独树帜的学术体系,由三部著作所架构起的《伤寒论》诠释新体系已初步完成。
从成无己全面注解《伤寒论》开始,历代注家常常恪守“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传统,不求甚解地承袭人注解,因因相袭,并且把后人的想法主观地强加于《伤寒论》。而且后世注释《伤寒论》的书籍,东抄西袭,前后矛盾者比比皆是,严重地阻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理解。
先生积40年研究之体会,正本清源,分辨是非,洞悉百家争论,寻求仲景原旨,另起炉灶,在六年内连著三部专著,深入浅出,由博返约,论据确凿,方法科学,观点独到,发聋振聩,基本架构起《伤寒论》诠释的新体系,有助于促进《伤寒论》学术研究从低水平的重复走向深入。   
1.回归文化医学背景,运用东方传统思维——诠释新体系的理论根基
  先生认,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处处弥漫和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伤寒论》的产生,首先是以先秦文化为经纬编织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大背景,其次是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文献融汇成的医学背景。《伤寒论》的基本理论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放大了《黄帝内经》等医学文献的理论质点。因此,只有把《伤寒论》置于上述两大背景中去认识,对其进行文化与医学层面的纵深阐释和挖掘,才有可能探测到其理论深度。
  《伤寒论》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思维方法,因此要读懂《伤寒论》必须依靠和运用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先生用“琢磨”两个字来概括,只有通过“琢磨”,才能还原张仲景的想法,才能追寻到张仲景的理论思路。
  这种“琢磨”思维方法先生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空中飞舞”,只需通过“飘带”去想像;这与欧洲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中,飞舞中的“天使”必须有“翅膀”不同,在那种思维方式中,没有“翅膀”是飞不起来的。要理解中医学和《伤寒论》的真谛,主要依靠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从“象”中求“意”,宛若从“飘带”中理解“飞”的含义,而不是从“形”中求“实”。
  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概括为“悟”字。“静能生悟”,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对中医学的真谛有所体悟。先生可谓深谙此理,潜心十年,静悟《伤寒论》之理,才有今日之成就。
2.用校读之法,从仲景原著找答案——诠释新体系的核心方法
  为打破《伤寒论》的“误读传统”, 先生提出的“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的学术主张。“在对《伤寒论》六病诸篇等出自仲景(或叔和)之手的文献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找出由于误读而导致的疑点和难点,尽量从仲景书中找出无可辩驳的确证,在这些确证的支持下,作出符合仲景理论思路的解释。”即主张从《伤寒论》自身找答案,只有遵循这个原则,破译难点,解读疑点,才有可能寻到《伤寒论》的理论思路。
  在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先生进一步指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要学会运用校读的方法,要学会利用本证本训的方法。校读法,如邵冠勇先生所言:“乃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即寓校于读中,将有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读书方法。”与一般阅读方法比起来,这是一种深入扎实的读书方法,是带研究性质的读书方法,是弄明白《伤寒论》的重要方法。本证本训,是指从原著中找出固有之证据和训释,它是解释《伤寒论》中有关疑点、难点的重要依据。与今本《伤寒论》关系密切的资料,莫过于各个不同的传本。因此《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冀方》以及《太平圣惠方》中有关《伤寒论》的内容,还有赵刻宋本《伤寒论》中的《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以及诸可诸不可各篇,都是研读《伤寒论》不可少的校读资料。从这些文献中寻找根据,通过分析、比较、推演,得出合理的、客观的结论,而不是盲目沿袭后人之说,不求甚解,以讹传讹。另外,在药物和方剂方面,要与几乎和《伤寒论》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及稍晚于《伤寒论》的《名医别录》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校读。
3.理论联系临床,诠释合乎文理、医理、事理——诠释新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伤寒论》是仲景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一部奠定中医学辨证体系的临床著作。因此,研究《伤寒论》要紧密结合临床,那种离开临床,闭门造车,学究式的研究方法必然是错误的。先生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始终坚持诠释合乎文理、医理、事理的思路。请看下面的例子。
  “潮热”这一术语在《伤寒论》中出现10次,自成无己释为“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后,历代因因相袭,直至今日的教科书仍然承袭此误,解为“发热如大海涨潮一样,多于午后定时而发”。先生指出,此说不合医理,阳明病除了午后潮热,其他时间发不发热?上午发热就不叫“潮热”了?通过对《伤寒论》前后条文的校读,演绎仲景思路,先生认为潮热不含有发热与时间的关系,而是表述病人发热的感觉,即是在持续发热的同时,有一阵阵的如潮水上涌的烘热感,其时病人发热加重,反映里热外蒸的病势。这种发热的现象可以不定时的出现,由于天人相应,故以午后尤甚。先生解释顺应医理,符合事理,确能为临床诊病提供依据。
  对54条“先其时发汗”一直解为在发汗之前给药,有人甚至以治月经病为例解释。先生联系临床,认为此说大误,月经定期来潮,其时可定,发热汗出,其时不定,何谈其先?所谓“先其时”即在发热汗出初露倪端时径先发汗,含有急汗之意。在临床上开完处方嘱病人于汗出前服药,病人肯定不明白;告诉其于感觉将要出汗时赶快服药,病人一听就明白,合乎临床实际。
其他如“寒在骨髓与热在骨髓”、“桂枝不中与之”、“呕吐与咳吐”、“麻黄去沫”、“瞑目与目瞑”、“渴与消渴”、“脾约与脾弱”、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方后注“渴去半夏”等等问题,先生理论联系实际,论说合乎文理、医理、事理,其思路与方法尤有创新性与启发性。
  《伤寒论》历代注家无数,至今争鸣尤酣。但都难以超越前人,少有新见。先生潜心研究数十年,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释,从原则方法到内容形式,不袭他人成法,不落他人窠臼,独树一帜,以深入准确地体悟经典精义为基础,建构起全新的《伤寒论》诠释体系。新诠释体系具有原则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新五个鲜明的特点。
此外,先生在《伤寒论图表解》里,采取图文并用的形式,在《伤寒论》研究史上第一次把深奥的理论用浅显明白的图文表述得淋漓尽致,以简洁直观的结构图演绎原文的内在逻辑,把症状病机、治疗思路、组方用药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清二楚地展现出来。在《伤寒论通释》中,每条原文之后附列《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相对应的条文进行校读。对每条原文进行诠释,内容包括释义、解词、阐发、书证、前后连贯、比较、互相印证等,根据不同的条文,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这种用各个不同传本进行系统、全面、深刻地校读、训释、诠解,是古今《伤寒论》研究中少见的新颖形式。先生还精心编制了“条文分类速览”表,抓住关键词,便于查找、记忆,一目了然。
总之,由《伤寒论疑难解读》、《伤寒论通释》、《伤寒论图表解》所建构起的《伤寒论》诠释新体系已初步完成,从而形成了先生自己的在国内学术界独树一帜的、棱角分明的、原创性的《伤寒论》研究、诠解新体系。学术界专家评论认为:其特点是全新的诠解原则,清新的诠释思路,独到的学术见解,不落俗套的诠解内容,新颖的表现形式,考究理论背景,追求条文本义,透析百家争论,在《伤寒论》的研究方法上辟出一条新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李心机教授所创建的《伤寒论》诠释新体系,必将在《伤寒论》学术史乃至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中医药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2:03:0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中药趣话
王焕华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4日 00:23pm 时添加 -=-=-=-=-
作者简介
     王焕华,1946年7月生,别名王水,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南京市第八、九、十届市委委员。 197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后,投身杏林,潜心治学,从事中西医诊疗和研究工作三十多年。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勤于著述。 其代表性学术论著有: 《常见综合征中医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中医疗法指南》(香港:读者文摘远东有限公司,2003.) 《中国药话集》(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 《中药趣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 药粥疗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对中医养生学,尤其是对中医食疗食养理论颇多研究,其代表性著作有: 《实用健儿药膳》(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 《长寿药粥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和《新编长寿药粥谱》(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家庭保健饮料》(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 《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完全健康饮食手册》(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 《教你活到100岁》(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7:20 , Processed in 0.05556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