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杏林奇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2:5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二)气功的实验研究
1978年以来,我国大批的科技工作者,试图把传统气功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开始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气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科学测试,广泛开展了气功的生理、生物、生化、物理等各种效应的研究,诸如气功外气的物理基础和物理效应、气功现象对人体的生理效应、气功现象对人体的医疗效应、气功对现代医学模式的改革、气功在工农商业及体育军事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人体的熵与气功、人体的场与气功、人体的信息与气功等等,有力地证明了气功的客观性,把对古老的中华瑰宝——气功的继承与发展,推到了现代气功科学研究的新阶段。但气功科学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现象观测的探索阶段,虽然人们从热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等等方面提出了看法。这些看法乍一看来也十分诱人,而且确有其合理的方面,但都谈不上是科学的假说。与其说这是科学的理论,毋宁说是自然哲学的理解。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3: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三)气功研究的瓶颈
历史的研究告诉我们,任何历史时期的气功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气功的演变有着人类社会发展、物质文明进步的形迹。当今时代,人们之所以需要气功,是把气功看作认识人的整体的生命运动以及天人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把气功看作对自身生命运动实现自主控制,从生命的必然王国走向生命的自由王国的通途。至于把它当作“羽化登仙”的阶梯或“成佛作祖”的要道,显然已经不适合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背景,又身处于当今商业文化激烈竞争之中的人们生命修炼的需求,全人们求真的心,渴望健康、快乐、幸福、自在的愿望却始终都没有改变。随着笼罩于气功之上的“巫术”和封建迷信乌云逐渐消散,气功必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建立起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气功理论体系,正是气功科学的阳光才能驱散“巫术”和封建迷信的乌云。
回顾二十多年来气功现代研究的历史,很显然,它始终未能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那就是:理论的研究偏于自然哲学的理解和推理,实验的研究又偏于外在现象的单纯观察和测定,而没有挖掘出生命内在现象的本质规律。没有一个整合型的理论体系,而往往是一家之说和一派之见比较多。究其根源,还是现代科学本身的局限性和气功含涉面的广泛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现代科学是以研究物质世界的规律为目的的,尽管DNA的发现导致了生命科学的诞生,但分子生物学把一切生命现象最终都归结为化学作用,其中有三类分子是主角:一个是蛋白质,包括酶,一个是核糖核酸,一个是脱氧核糖核酸。认为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现了生命的奥秘,这未免太简单化了,难道没有电磁场、电磁波的作用?而且分子加电磁场都还是不够的,事实上,生命现象比这要复杂得多。这里关键的缺欠就是科学不承认“心”的存在,因为“心”没办法用现代科学的外求手段来证明。这样,科学的发展也遇到了自己的一个瓶颈:许多现象没办法了解、没办法解释,因为生命毕竟与一堆原子还是有些区别的。能知能觉的那个“我”到底是什么?大脑为什么会思考?意识究竟是什么?这些生命科学的尖端课题,正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认知科学的科学家们正在千方百计寻找办法努力攻关以求突破的难题。而这个难题也正是气功科学的关键问题。这正应了钱老所说的:“气功是人体科学的敲门砖”,气功科学的发展势必导致生命科学的革命。
怎样才能完成这样一次革命呢?需要那些既能涉足现代科学领域,又能深知气功三昧的“两栖”类研究者作桥梁,把科学家和高层次的实修者联合起来,共同攻关,集中突破。
本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说:“理论的意义在于解释已知的事实,也在于指出探求未知事实的途径。而这种未知的事实,则可以在实验的条件下得到观察、研究……没有理论的科学是盲目的,因为它无法组织事实而指示探索的方向……好的理论最实际。”
目前气功科学的研究缺乏的就是这样一个既可以解释已知的所有事实,又可以指示探索未知事实的方向的好理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气功态”的概念,中科院研究生院牛实为教授从“生物量子场”的角度,借用现代科学理论,探索了藏密内功的机理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开端,但好的理论的最终形成,还需要继续努力工作。这是突破气功现代研究瓶颈的希望所在。我国有藏密内功和道家内丹修炼为实践基础,结合系统科学、量子场论,升华神经生理学,对于解决这些难题,可能会得到一个新的途径。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4: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第三章  阴阳哲学:
             气功的理论基础
“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母题,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阴阳”是什么?“阴阳”不仅仅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对立思想,“阴阳”还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本体意识,一种宇宙法则,一种调控手段。
“阴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一、阴阳哲学的形成与结构
“阴阳”的思想观念,起源于远古洪荒时代。太阳、月亮的升起与降落,花草的荣枯,树叶的长落,白天黑夜的交替,等等,古人面对这种大自然的奇异现象,先是迷惑不解,然后慢慢地发现原来大自然的这么多奇异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大自然都有正反不同的变化,进而发现事物都有正反不同的两面,于是一个天才的概念产生了,这就是“阴阳”。
“阴阳”的观念至迟在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成熟。那时我们的先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并总结出来“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认识到向阳者丰收,向阴者减产,在“阴阳”之地向大自然要粮食、要丰收。
(一)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观念
殷周之际形成的《易经》是阴阳观念的第一次系统展现。《易经》虽然没有提到“阴阳”的概念,但却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达了阴阳观念。
《易经》是以卦象的方式表述其对阴阳的看法的。《易经》卦爻的符号系统是在长期的原始卜筮过程中,逐渐把数和象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通过对立面的排列、组合,反映出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八卦来说,分别由奇(—)、偶(--)对立两面,构成四个对立面。就六十四卦来说,又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象构成,构成三十二个对立面。就卦序来说,六十四卦又是“二二相偶”,成为对立的卦象互相配合的系列。这种思维是承认卦象存在着对立面,并由对立面所构成,其变化表现在其中的基本要素——两爻的配合上。体现了以对立面的相互关系说明事物变化的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易经》从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卦名到卦爻辞处处都体现了阴阳对立观念,在它看来,宇宙间一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态都是成对的。它以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相对性,还有卦爻辞中的“吉、凶”、“往、覆”等成组的对立阴阳观念,来表明诸如明与暗、热与寒、实与虚、动与静、显与隐、前与后、上与下、散与聚、开与闭、浮与沉、外与内等等事物的对应性态。
阴阳是宇宙的最基本构成,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每一事物也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从功能和属性上对万物所作的分类。“阳”代表光明、正向、运动、白色、刚强、外在、正数、俯下、实际、左边、德生、开放等一系列含义;“阴”代表阴暗、反向、安静、黑色、柔和、内在、负数、仰上、空虚、右边、刑杀、关闭等一系列含义。“阴阳”是从万事万物的普遍对峙——矛盾中概括出来的,是以广泛的对峙、矛盾现象和实际经验为认识源泉的。阴阳爻是上古初民对宇宙万物阴阳属性的最抽象概括,六十四卦尤其是乾坤、泰否、剥复、损益、未济既济等相互对立的卦象,为阴阳范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资料,是对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当然“阴阳”分类是有前提的,这就是必须是有关联的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有关联的事物如日和月,都是天体星球,日为阳,月为阴。而日和人、月与鸟就没有什么内在关联性,因而无法分阴和阳。此外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面,如人可分为男人(阳)、女人(阴);人有刚强、向上、光明的一面(阳),又有软弱、退却、阴暗的一面(阴);人分前胸(阴)与后背(阳)、上肢(阳)与下肢(阴)、体表(阳)与内脏(阴)、五藏(阴)与六腑(阳)等。
易学认为,宇宙万物万象具有的性态,无论多么繁复多样,总会有一方属阳,有一方属阴,永远逃不脱阴和阳的范畴。利用阴阳属性的关系可以描述和解说生命和宇宙中的任何变化。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4: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二)以《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哲学
《易传》一书,最后成书于战国末年,正是处于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基本完成时期。《易传》哲学的思想体系,完全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相适应。当它展示阴阳变化规律时显得非常有生气:它以阴阳对立统一的“道”为核心,扩展开来则形成两个侧翼。一是在矛盾和斗争性上深化,提示了阴阳互相争胜负和“贞夫一”,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应有忧患意识。最后在思想方法上提出坚持“两点论”,防止“过亢”和“知几”,以提高自我的决策和应变能力。二是在统一性上继续深化,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强调执“中”而协同,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归纳起来,《易传》哲学的核心可以具体地分为三个部分,即一阴一阳的“道”是规律;阴阳互相争胜负;阴阳的整体和谐。以下分别讨论之。
1、一阴一阳的“道”是规律
一阴一阳是“道”,普遍存在于天、地、人,即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物都秉受天地阴阳二气生成,万物都具有阴阳之共性,这种共性就构成了客观世界普遍性规律,就叫作“道”。
“道”的阴阳变化规律并不深奥,而是简明易懂,谁都可以掌握的,阴阳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变化之理,就像天地的昼夜四时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说阴阳往来变化,因为是抽象理论,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日、月、寒、暑的变化人人都晓得。太阳落下去,月亮则升起来,日月往来相推动,才产生了光明。寒暑也是如此往来变化互相推动,积之而成岁。往是屈而退,来则是伸而进。对立的两个方面,此屈则彼伸,此进而彼退,一屈一伸,一往一来,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逼近又不相离,永恒地运动而互相交替,其发展变化则永无止息。通晓了日月寒暑的屈伸往来之理,也就领会了阴阳对立统一变化的规律;明白万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阴阳运动却是它的共性;明白往来交通的“道”,是从共性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规律,是无形的。因此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反过来讲,凡是有形的东西就不能叫“道”,只能说是具体的器物,故又说“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器”关系,也就是客观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也没有不受规律支配的具体事物,二者互相依存而构成对立统一。”(图3-1,引自《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东西方精神的对话》,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这样的一阴一阳的往来交通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系辞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自然成了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图3-1 阴阳对立统一图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5:0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2、阴阳互相争胜负
“吉凶不两立,日月不兼明”。天下事物运动的规律是成功者退,方来者进,对立的两方面总是互相争胜负。不是此方战胜彼方,就是彼方战胜此方,二者总是交迭相胜,这种交迭相胜又是经过长久的积累而后胜,谁居于正位谁就是胜,这样一来,矛盾虽然有两个方面,但它常常是以一个方面示现于人,而另一方面则隐伏着,这就叫“贞夫一”。
“贞夫一”,即“贞于一”。是说只能是一个方面居于正位,另一个方面当然就是居于偏位了。由于阴阳“贞胜”和“贞夫一”,事物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吉与凶,祸与福,生与死,治与乱,新与旧,兴与衰,正与反,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移位。《易传》哲学的这一观点相当深刻,几乎是承认事物没有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比如“生”就意味着“死”的开始,成功就意味着走向失败,一切都处在绝对的变化之中,好景不常,所以人一定要有“易”的智慧,懂得居安思危,懂得两点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这才是“易”的精髓的应用:
①坚持两点论。即要看到事物显现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潜伏的一面。知危才能久安,知亡才能久存,知乱才能久治。“不忘危”、“不忘亡”、“不忘乱”,这又是从潜伏着的对立面去把握现在,以便长治久安。这就告诉人们观察认识事物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即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在绝对的变化当中立足于现在而去展现未来。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
②“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处理问题一定要适度,“亢龙有悔,盈不可久”是《易经》奉献给我们的实用的人生哲学。乾卦上九的“亢龙”为什么走过了头?因为它只知进,不知进极就要转向退。只知存的一面就要转向亡。只知得的一面就要转向丧。一句话,它不懂得两点论,结果走过了头。唯有圣人才知道进退存亡得丧的相转化的规律,能随时变通而不失阴阳和之正理。这又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唯有坚持两点论才是正确的,而一点论必然过“亢”而走向“盈不可久”的穷极之地。
③要“知几”所谓“知几”就是坚持两点论,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问题,以达到高瞻远瞩而超前预知。《乾·文言传》说:“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几,即几微,指事物所显示出来的微妙变化,犹如说苗头。事物发展的“苗头”一般说是不容易觉察和捕捉的,因为它是事物潜在那一面所现出来的微小变化,然而它却展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深明阴阳争胜负和“贞夫一”之奥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和两点论,才能认识它、把握它、驾驭它。《系辞传》在援引鼎卦爻辞“鼎折足,覆公簌(sù),其形渥,凶”而后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其知几。几者,动之微,吉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这里神字作动词用。这段文字是说,知道事物呈现出某种“苗头”的人,他就能够测知极其微妙的变化了。君子对上交往不阿谀奉承,对下交往不轻视怠慢,因为他知道事物极其微妙的变化,心中早有了一定的准则。所说的“苗头”就是从事物微妙变化中得到吉凶之先兆。君子看到这种先兆就立即采取行动,决不等到明天。这一事例指明,“知几”,就是要找出和把握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从而在事变的过程中操有主动权。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5: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3、阴阳的整体和谐
如果说《易经》哲学对阴阳矛盾斗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较为彻底,那末正因为如此,这又使它的视角不能不转向另一个侧面,更注重对统一性的探索,强调阴阳的和谐与统一。阴阳和谐既是矛盾运动规律,又是生命之原理,还是事物稳定性的保证。这个问题,于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就明确提出来。《乾·彖传》说: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道变化”,即天道变化。天道规律的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由于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才使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乃是阴阳对立面正而不偏“大和”的结果。反过来从万物的自身来说,也唯有保持阴阳正而不偏的这种合和,才会使其自身能继续存在而不夭折。所以程颐解释说:“‘保’谓常存,‘合’谓常合。”朱熹又说:“‘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两人的解释都是很得当的。因此说,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故“大和”也叫“太和”(“大”、“太”一声之转)。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
“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辨“和”、“同”之别说:“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他举出清与浊,大与小,长与短,疾(急)与徐(缓),哀与乐,刚与柔,迟与速,高与下,出与入,周(密)与疏(散)几个对立面。对立面不相同,但是不相同的对立面却能“和”在一起达到“以相济”,起着互补的作用。阴阳之“大和”就是这个大道理,矛盾双方均衡而互补,具有同一性,因此才能发挥生生之功能。矛盾双方的这种“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作“中和”。清代著名易学家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三统历》曰:“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执“中”而协同,是《易经》理论思维的主要特征,而且,阴阳对立的统一和谐,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值得普遍应用的思想方法。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6: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二、阴阳哲学原理
《易经》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以阴阳范畴来解说六十四卦以及天地万物的运变,并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作为基本哲学原理。
(一)互根原理
阴阳的互根(互争)原理,也就是对立统一原理。有阴即有与之相对的阳,有阳即有与之相对的阴。阴阳互相依存,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阴阳是共存的,统一的,但阴阳同时又是对立的,矛盾的,也就是说,阴阳之间既有互依共存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推荡、相互排斥的一面。正是由于有对立,有矛盾,二者方能有统一,有和合。没有差异和对立,也就没有和合,而只能有简单的统一。简单的相同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在差异和对立之中求得的统一才能产生新的质,才能将事物推向前进。对于阴阳,既要把握统一的方面,又不可忘掉对立的方面,而且必须充分估计阴阳之对立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6:3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1、阴阳的对立斗争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对立着的阴阳两面,阴阳对立主要表现在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例如: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天气逐渐转凉,阴气逐次而生,用以制约炎热的阳,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天气逐渐暖和,也就是说阳气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又比如练静功的人,在入静一段时间后出现热、痒、动等所谓八触的感觉,谓之静极生动,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阳(八触)对抗阴(入静)的一种现象。从以上的例子说明,任何事物互相对立着的一方面,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作用的。气功锻炼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阴阳对立、互相制约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例如:从兴备亢进到安静并通过入静产生的气功功能,令气血和畅,扶正祛邪,达到练功的效果,使人体重新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中(即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只有阴阳的不断排斥与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阴阳的依存互根
阴阳的依存互根,是指阴阳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也就是说,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日常所接触的周围事物其例证比比皆是,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右,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又如气功锻炼中的呼吸吐纳,呼为阳,吸为阴,没有呼就不可能有吸,没有吸也不可能有呼。吐纳亦然,单一不断地吐出浊气而不纳入清气或者单是纳入清气不吐浊气,也不可能进行新陈代谢。可见相互的阴阳两方面是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中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即所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由于阴阳之间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故称互根。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7: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二)化生原理
《易·系辞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与阳又是太极所生的“两仪”。因此,“太极”与“道”是同义的最高范畴,又都是“阴阳大化”之源。所有“天、地、人”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大化之“道”的体现。这一点可以说是“阴阳化生论”的核心要义。
《易·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就是说,阴阳相交兴万物,就《易经》本身而言乾与坤两卦相交而生六十四卦,《易传》也多次论述阴阳相交的问题: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泰·彖传》)
“天地交,泰。” (《泰·象传》)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否·彖传》)“天地不交,否。” (《否·象传》)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咸·象传》)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归妹·象传》)
天地是宇宙中阴阳的总汇。言天地,则可推认一切阴阳关系。所谓“感”,与“交”同义。交,即沟通、融合、结配,指阴阳双方在物质、能量、信息诸方面相互交流、通融、影响,以致使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产生顺性而通和物物相通的效果。
阴阳交感是天地正常化生、万物嘉盛繁祉的必备条件。阴阳之间有互依共存、睽对相薄和消长转化的关系,而阴阳相交却是全部阴阳关系的核心,是其他所有关系的基础。诚然,阴阳交感在阴阳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是阴阳协调至极的表现,就是说,阴阳交感并不贯彻阴阳矛盾的始终,但是,没有阴阳交感就不会有阴阳消长,更不会有阴阳的和合与转化。这样,阴阳的互依共存、对立统一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依据易学,事物在永恒循环运动中不断生化,阴阳相交意味着前一轮循环即将结束,新一轮循环将要开始。而在新一轮的循环中,可能有新的要素或全新的事物产生,它们正是阴阳相交的结果。《易传》反复强调,唯有阴阳相交,万物方能通达兴盛,这就足以说明相交在阴阳矛盾过程中的重要性。对立面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对于促成对立面的和谐、转化和新事物的诞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7:3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三)中和原理
尚中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行为准则,在《周易》和后世易学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中即正,正即中。尚中就是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的法则和规范,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与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依据易学,中是恰如其分,切中其理,和是阴阳协同,和调制化。中与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本性,而中为理,和为表;中为因,和为果;中为质,和为文。事物合于中正,方可能和调制化;要想使事物时时处处美好和谐,就要时时处处恪守中道。在易学看来,太和与中正是事物的理想状态,如果阴阳双方能够保持中和,则事物即可长久。
易学所谈的“和”,其原义是指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保持协调统一并产生积极的成果。阴阳“和”显然是以阴阳对立为前提,但是这种对立不是无限制的。阴阳的正常关系是,阴阳双方既发生矛盾,其差异、对立、排斥的程度又限定在一个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域限之内,从而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使阴阳双方达到并保持和谐、协同、相同、相成、合作的关系。阴阳相和为阴阳相交创造了条件,阴阳交是阴阳和的最高成果。易学认为,这种关系是有利于事物的正常生化的。朱熹曰:“和则交感而万物育矣。”(《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依《易传》的理论,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会自行性地趋向于“和”。“和”是阴阳结构本身追求的目标。《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肯定阴阳矛盾的变化定将导致“通”,而通必和,和方通。《易·系辞上》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的前题是“和”,人只有阴阳和才能生,而生又是天地的本性。可见,天地阴阳必定能通过自行调节而达到和,否则就不能实现其以生为核心的大德。《谦·象传》:“君子以衰多益寡,称物平施。”衰训取,称训权衡,意思是对事物进行权衡,通过取多补少,使矛盾达于平和。这里所谓的“平施”不是平均,也不一定均衡,而是平和、和谐、协同、合理。王夫之在解释萃卦时说:“阴阳之用以和,而相互为功。” (《周易外传》卷三)意思是,自然界的阴阳矛盾,其一方如果出现太过或不及,另一方就会利用对立统一的相互制约关系,而对对方加以调整,使之平复。阴阳双方这种互相调节的功能,使阴阳矛盾总是依一定轨迹,以协同的方式互依共存,消长转化,因而在整体上表现出和调制化。
《易传》还提出了“太和”的概念。“太和”又称“大和”,指至高、永恒的调和适中。《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道即天道。天道正常运行而发挥作用,则万物各自禀受其性,得天赋之命,纯正而不相离,并始终维持协调平和的关系。这种和调的关系既表现在阴阳消长、事物渐变的过程中,也表现在阴阳转化、事物的极变的过程中,就是说,事物平稳和谐地消长,发展到极点又平稳地过度到另一个运动阶段或另一种事物,永远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此之谓大和或太和。例如春夏秋冬四时节气正常地运行和接替,即是太和的表现。“保合”是指阴阳双方保持在一个统一体中,结合而不分离。只有阴阳不离,才有可能实现阴阳和调;只有阴阳始终和调,才能永保阴阳不离。故保合与太和互为前提。这种状态有利于万物生存,也使万物得到正固,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贞”。有了“保合太和”,于是万物嘉祉,天下太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9:36 , Processed in 0.05157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