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鸿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0: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6 耗散结构理论
系统的分类:
孤立系统:与环境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封闭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
开放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交换,也有物质交换
因为自然界中,真正的孤立系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将孤立系统与封闭系统两个概念混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孤立系统都会因为热量的散失,而与环境达到热平衡而失去做功能的能力。物理学将散失的热量称为“熵”,这样,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可表述为:一个孤立系统最终都将达到一个最大熵的热平衡状态。(宇宙热死)。研究发现对于复杂系统物质来讲,虽然也存在热的散失,但系统并未走向与环境达到热平衡的状态,相反,复杂系统可以处在远离热平衡的状态不变。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复杂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除了向环境排出物质及耗散能量之外,还能不断地从外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的补充。负熵:物理学将从环境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称为“负熵”。因此,物理学给生命下的定义是:生命以负熵为生。这样得出耗散结构理论的第一条内容:开放系统:系统要想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不断从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以第一条内容为基础,得出第二条内容:远离平衡态: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能维持当系统接近平衡态时,功能状态逐渐降低,达到平衡态时系统彻底死亡。耗散结构理论的第三条内容:耗散结构中有正反馈存在。耗散结构的系统,要想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存在,必须允许系统内子系统之间有正反馈相互作用存在。正是这些正反馈的存在,才引起系统内各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涨落形成稳定的结构。耗散结构为系统发生质变、飞跃,即一系统向另一系统转化,新系统、新结构的产生打下基础:子系统不断接收外来的物质和能量后,不断加强的正反馈运动,最终会突破系统调节中枢的负反馈控制,这时,这些子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时原系统也就转化成新的系统,新结构也就诞生了。
以上三种理论,混沌论,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这是系统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理论主要是对系统作动态描述。即研究系统是如何维持存在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研究为人类认识系统功能,并最终介入系统运动,控制系统为人类利益服务打下基础。
7 复杂理论
复杂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相变、飞跃、质变的问题,即一个系统如何向更高一层次系统转化的问题。耗散结构理论为质变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只要给系统中某个子系统不断供给充足的物质和能量,使子系统正反馈运动逐渐加强,最终超过了系统平衡控制能力时,子系统的量变就会超出系统的组织框架,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建立一个新的结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混沌论为质变提供了动作模式:研究证实,子系统的简单的量变就可以引发系统的神秘而复杂的质变。这就把质变通俗化、数量化,把神秘的结果与可操作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是直接在混沌论研究的基础解决的。混沌论发现系统的“现状”是由子系统间简单的相互作用来维持的。现在,将这一条再继续向前推进一步,发现系统的质变,一个旧系统向新系统的转变,也是由这些子系统的简单的相互作用完成的。只不过这两个阶段中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大小在数量上有不同而已。质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作用的强度明显加大,超过了系统平衡控制的数值而引起的。协同学为质变提供了运作机制:在质变过程中,当一个子系统作为量变的主体发生正反馈时,其他周围相关子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相应发生各自的正反馈。以协同或制约那个首先发生正反馈量变的了系统。并最终使系统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这就表明,量变由一个了系统正反馈开始,但并不总是这一个子系统在变化,而是很快系统中所有相关子系统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参加到变化中来。使系统形成“一片混乱”的局面。然而,正是这一片混乱,正是多个子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才使系统得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并因此使系统继续保持存在。否则,如果系统中只有一个子系统在变化,其他子系统无变化,那么这个系统就将失去平衡,趋于死亡。系统平衡控制减弱:实验发现在质变发生前,会出现一个短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系统的负反馈平衡控制明显减弱,子系统因而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去建立自己的新结构。因此人们认为,中枢控制的减弱是有利于质变的,有利于新结构的产生。实际情况是,在系统质变时出现的这种中枢控制的减弱是子系统正反馈与中枢负反馈矛盾斗争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是被动的。但是人们正是从这里找到了介入系统质变的控制手段:人为抑制中枢负反馈控制,可促进子系统正反馈导致系统质变。混沌的边缘:研究者们认为,在冲破了原系统的控制,又没有建立新的控制之前的这个中间阶段,正是新结构诞生的地方。他们将这种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复杂结构都模拟为生命结构。这样,研究者就认为,这个阶段正是生命诞生的地方。因为这个阶段正处在原结构(一种旧的混沌状态)已经失控,新结构(一种新的混沌状态)尚未产生。所以,研究者们将这个阶段称为“混沌的边缘”。(新、旧两个混沌的边缘)。这些知识,主要是美国圣达菲研究所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研究的。研究人员将这些理论总称为“复杂”。这样,复杂科学也就成为诞生于秩序(新结构、新混沌)与混沌(旧结构、旧混沌)边缘的科学。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1: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三)系统理论的重要意义
1 标志着自然科学进入与机械论科学本质不同的新阶段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是还原论的一统天下,从文艺复兴算起,虽然数百年发展,内容层出不穷,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它的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直没有改变,即一直是按还原论思想进行研究的。所以摆脱新技术的迷惑之后,我们会发现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科学仍处在机械论自然科学阶段,而系统论的出现是自然科学研究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与某一项技术的出现不同,它具有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影响,它将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从来未有的广大天地,并因此带来一大批新的技术成果,而这些成果是在原来还原论思想指导下绝对不可产生的。因此,可以说自然科学将从此结束机械论阶段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世纪整个100年,就是从还原论向系统论的转化过程,20世纪结束的时候,这个转化才刚刚完成。而且还只是在科学研究的核心部门中完成的,目前甚至许多一般的科研人员还没有感觉到这一转变,更不要说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般社会公众了。就这样,20世纪已经结束,21世纪已经开始,所以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系统理论向科研各领域传播渗透,向技术、生产过程渗透的时代。而这种传播和渗透首先是使各科学学科从机械论科学上升为系统论科学,其次,科学的质变所带来的一大批新的技术成果,必将大幅度改变人类物质生活的面貌。使社会生活更上一个台阶。
2 表示着辩证法的回归。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系统理论就是辩证法,系统理论是科研工作中产生的,但它已经上升为对复杂物质认识的一般原理,故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原理,成为一种哲学。而这种哲学与黑格尔和马克思所创立的辩证法哲学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不仅内容相同,甚至所用的语言也十分的相似。马克思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在19世纪,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产生的。这个思想一经产生,立即在社会政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类社会在20世纪出现了社会主义运动,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辩证法是复杂物质运动的根本规律,它不仅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也应该同样适应于自然科学领域。可是,由于19世纪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滞后状态,所积累的材料还不足以对复杂物质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综合。因此,在20世纪中表现出辩证法无法介入自然科学的状态。然而,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积累,通过20世纪一百年的努力,自然科学家终于在自己的领地里再次地发现了辩证法,只是由于行业的区别和时间的区别,这次采用的是系统论的名称,并使用的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当然这并不影响其与辩证法的本质的一致性。与社会领域中辩证法在20世纪在人类社会政治领域所起的作用相类比,我们将会预见到系统理论在21世纪在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它将大幅度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其改变程度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设想。
与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回归相适应,最近为配合世纪之交各种庆祝活动,欧美发达国家在电脑互联网上进行一项活动,评选人类2000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也许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欧美资本主义世界,选出的这个人竟是马克思•这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预告。21世纪将是辩证法在人类社会再次显示其威力的时候。为了不使我们在21世纪不再落在西方的后面,我们现在应该更重视辩证法的学习,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自己的成长时期就已经深受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我们看问题的出发点。那么,只要用辩证法把系统论一对照,就会发现,目前西方自然科学界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辩证法规律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再发现。复杂理论所发现的概念,大系统,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产生的信息和控制,特别是突现的研究,混沌边缘的发现,不正是辩证法中矛盾论,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量变引起质变等理论的表现吗?只不过用的名词、说法不同。而这些不同名词所指的事情是相同的。然而,辩证法这个认识论早在150年前就已经由黑格尔和马克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完美的表述。一个理论能否在实践中应用,重要的关键是能否找到一个在实践中应用的突破口。即初步的操作方法,切入点等。马克思找到了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应用的突破口,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用这个方法,实现了一次无产阶级从被压迫者向统治者的飞跃。现在看来,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一个施加于无产阶级的正反馈。通过不断给予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对剥削者的认识和仇恨,积累力量,直到发生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革命。而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府所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度,特别是对内的民主集中制,是一个稳定无产阶级新社会的负反馈。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到,辩证法的操作性就在于扩展方法的应用,即正反馈和负反馈方法的应用。为了创造新生事物,推动革命的发展,就要使用正反馈的方法,一旦夺取政权,就要实行负反馈方法。关键的问题是选定切入点,找到在哪个子系统身上使用这些控制方法。
为什么辩证法已经出现150年却没有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发挥作用呢?原来,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还没有对复杂物质产生基本的认识,就更不要说对复杂物质进行控制了。因此,辩证法对于自然科学是陌生的。技术人员总觉得辩证法是社会科学的事情。
现在,自然科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终于走到了辩证法的大门口。可想而知,自然科学也将像一个世纪前的世界一样,发生巨大的变化。那时候,世界因为有了辩证法而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并且改变了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集团的对立。现在,当自然科学用辩证法武装自己以后,我们用类比的方法就可以知道,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出现一个世纪前世界社会领域曾经出现过的那样巨大的革命性变化。
3 系统论使辩证法具有可操作性
关于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其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中早有研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明确指出一个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转化。人们处理事物最主要的就是要促进这些矛盾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还留下了一个尾巴没有解决,即如何在系统中那么多矛盾中及时正确地找到这个主要矛盾呢?毛泽东说那就只好通过实践,多调查研究、总结、摸索。总之,在毛泽东那里,主要矛盾的发现还是一个感性的被动的过程。而这直接影响到处理复杂系统的能力和效益。是否能找到一个确定系统主要矛盾的科学理性的方法呢?非常可喜的是,后现代科学的研究真的找到了这个指针,这就是系统理论中“协同学”的研究成果。协同学除阐述了矛盾的相互协同作用决定系统状态的理论外,更突出的贡献是找到了在众多矛盾中确定主要矛盾的具体标准。协同学首先在矛盾的不均衡性中发现了慢变量和快变量的差别。有的矛盾很快衰减消失,有的几乎不衰减,可以长久地起作用。协同学指出,慢变量是系统演化的方向、途径和目的。各子系统、各结构单元和行为其本上都服从慢变量的指令,结果才有了整体上统一的行动有序的结构。慢变量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的思想正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相反。一般人们总认为在一个系统中,最先进的、运动变化最快的成分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协同学的这一贡献,填补了《矛盾论》的空白,或者可以说已经超过了《矛盾论》,最可贵的是它使辩证法由思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定量化、可操作化、变得简单可行。这就真正为辩证法在科学、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施行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2: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五  对系统科学的重新命名——“后现代科学”概念的出现
(一)机械论科学已经被称为“现代科学”
机械论自然科学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物。机械论自然科学催生出以分工和生产线为生产方式的大工业生产。并且因此产生了以资本家和工人为主要矛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把这样的社会叫资本主义社会,而那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自豪地称这样的社会是“现代社会”,同样,把这个现代社会的基础,即机械论自然科学称为“现代科学”。
(二)对现代化的认识
对现代化的认识有两种。一个是从先进性来认识,凡是先进的就是现代的。另一个认识认为现代化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和知识内涵。前一个认识具有群众性,但是不具有科学性。而对于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和知识内涵,在我国大多数人还是模糊的,甚至相关的行政领导和技术专家也是这样。因此在讨论现代化问题时,第一个要讨论的就是:什么是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就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时间),以机械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知识内涵)所表现的生产力水平和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状况(即资本主义社会)。 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技术内容,就是机械论科学和生产线式的大工业生产。另一个是社会生活方式,即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不给以特殊的说明,简单地说什么建设现代化,那么,这个现代化的内容就是机械论的技术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现在,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已经说明,我们不能要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而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即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这表明我们已经对现代化做了一个限制说明。现在我们要说明的是,只有这样一个限制是不够的。因为机械论的技术和生产线式的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结果必定是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如果我们只强调上面的一个限制,那么我们将会与我们自己制造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发生矛盾。我们现在已经陷入了这个矛盾之中。解决的办法,除了在战术上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外,在战略上必须要把机械论的生产技术改变为后现代的系统论的生产技术。
(三)“后现代”概念的产生
如果简单地说,“现代”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最早对现代化提出异意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由于他们是在资本主义早期提出的批评,所以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大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激发了发达国家人民的反抗。在法国发生了1968年的学生罢课和工人罢工,在美国出现了与现存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嬉皮士运动。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缺点的一种反思。意大利罗马俱乐部的出现,把这种反思引入科学界。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家指出机械论的生产技术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证明了这个思想的正确性,并使后现代主义思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进入后现代社会。因为同样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所以,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后现代主义就将马克思主义看作自己的鼻祖。正因为如此,2000年世纪更替的时候,发达国家把马克思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中国人把这件事看成不可理解的新闻,因为中国人不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主义在世界的发展情况。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产生于法国。法国的知识分子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资本主义仍旧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这样的批判。当然,因为时间的不同,这些批判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叫“解构”。这个名称形象地说明,法国的后现代主义是以对资本主义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批判为主要内容的。这也就是我们国家在理论层面所接触到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理论传向社会以后,主要表现为一种反对和放弃传统束缚的思想和行动。如后现代的美术、后现代的音乐、后现代的建筑,以及后现代的服装、发形、不拘小节的生活方式等等。这里要说明的是,因为一般人对“后现代”的“后”字无论如何总是有点不习惯,现在,人们喜欢仍旧用“现代”这个词,或者用“超现代”。总之,现在人们所说的那些突破习惯的“现代”和“超现代”的东西,实际上是“后现代”。曾经有一段时间用“后工业”这个词,现在是统一用后现代了,“后现代”是比较科学的用语。
(四)“后现代科学”概念的产生
1 总的说明
当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家认定机械论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目前所遇到的困难的原因之后,就想到要寻找一种比机械论科学技术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当人们这样去寻找的时候发现,原来这样的科学技术已经存在了。这就是系统论这门科学技术。
20世纪的一百年,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接着又出现了量子论,最后是系统论,这一系列理论,最终表明,人类在认识物质运动方面又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原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研究的只是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而现在人类发现,除这些运动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对于这些复杂运动,牛顿物理学已无能为力,必须采用新的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认识。因为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新的科学已与旧的牛顿物理学完全不同了,已发生了新的质的变化,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从相对论开始,自然科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牛顿物理学已经叫做“现代科学”,那么,这个发生在牛顿物理学之后的新阶段就叫做“后现代科学”。这就是说,自然科学并没有到现代科学而止步,而是在现代科学已经充分发展的时候,开始了新的后现代科学阶段。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虽然看到了这些科学的新发展,但把这些算在旧的现代科学的范畴内,没有认识到这些东西已经是新阶段自然科学的表现。造成这些人没有及时看到新阶段开始的错觉的原因还有,就是旧的现代科学并未到19世纪末结束,而是在20世纪中继续存在和发展,当然,基本理论已经没有大的成果出现,而只是原有科学理论向实用技术的转化,如无线电、电子技术、原子核技术、基因技术等。20世纪是这样的世纪,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向其最后顶峰冲刺,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已经产生并正在完善自己的基本理论,准备着在21世纪转化成技术,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2: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2 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1968年4月成立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并由此得名。罗马俱乐部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性的,非意识形态的,结构松散的学术研究团体和社会团体。它首创对当代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的研究,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有着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罗马俱乐部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工业革命的生态负效应及其严重后果作出了激烈反应。它也是为解救人类的生态困境而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团体。它认为,新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全球时代,人类的失控制引起的严重后果相互纠缠,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全人类的利益。所以被称作“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口问题,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罗马俱乐部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行动。罗马俱乐部追求的目标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有较为可靠和有深度的理解,在一切可用知识的基础上,鼓励那些能纠正现在状况的新态度、政策和制度。也就是在认识和实践上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行动方向。罗马俱乐部聚集了一批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天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未来学家等。他们围绕罗马俱乐部的宗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交了一系列专题报告:
1969年,贝切伊发表《深渊在前》
1974年,贝切伊发表《前途如何》
1977年,贝切伊发表《人的素质》
1981年,贝切伊发表《未来的一百页》
1972年,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
1974年,梅萨罗维奇《人类处在转折点上》
1976年,廷伯根等,《重建国际秩序》
1982年,弗里德里希与沙夫《微电子学与社会》
等等。
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这份最著名的报告中,清醒地提出了“全球性问题”,即前面所列的5个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米都斯等人在报告中的主要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经济矿山速增长的繁荣期,这是“一个充满巨大幻想的时期”。如果当前的这种增长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在今后几代,我们这个实际上很小的星球将要达到人类扩展的极限,从而使这个体系陷入无法控制的崩溃和瓦解的境地。如果能限制和控制增长,改变增长目标,还来得及避免最终的灾难。但是,如果时间过得越长,这种改变就越痛苦,成功的机会就越少。该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而使罗马俱乐部一举成名。对于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面临空前困境的天才预言,在当时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的西方世界,人们根本听不进去。同年,荷兰出版了《反罗马俱乐部》一书;1973年,塞塞克斯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出版了《毁灭的模型——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1973年,柯尔主编了《崩溃的模型》一书。反罗马俱乐部的势力迅速形成,人们思想一片混乱。但是,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同时,许多国家俗物欠收,导致物价上涨,饥荒发生,经济陷入严重混乱。“黄金时代”的经济奇迹结束了。西方流行的高速增长论的乐观调子难以为继,世界发展态势被罗马俱乐部不幸言中。罗马俱乐部的危机警报终于得到了广泛认同。报纸、传媒、会议室、研讨班、乃至跨国公司、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增长的极限问题。《增长的极限》一书,在发表后的短短几年内,被译成30多种文字,再版十几次,发行几百万册。
罗马俱乐部另一个影响很大的报告是美国学者梅萨罗维奇和德国学者佩斯特尔等人合作完成的《人类处于转折点》一书。该书指出,人类目前突然面临的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等是一场全球性危机。与过去的自然灾害不同的地方在于,现在的危机是人为的。人类首先要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不要认为自然的供给系统在所有方面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当避免过去那种在全球发展方面追求所谓的进步而越来越快地走上了不加区别的发展过程。报告还指出了危机的全球性、并存性和迅捷性这三种性质。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类必须从全球的观点和长远的观点从事世界范围的合作,否则,不能根本矫正世界现状和人类前景。由于拖延不及早作出决策所带来的后果,不仅对经济、政治方面,而且对人类本身的伤害方面都将极其可怕。该书指出人类要走有机增长之路,避免细胞分裂式的无差异增长,指数增长、走上全球性世界发展的新道路。为此要进行社会变革和个人价值观变革。发展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学,包括:发展一种世界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发展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伦理学,使人们不以浪费和丢弃为荣。发展对待自然的新态度,其基础是与自然协调而不是征服自然。人类为生存下去,养成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习惯,并准备以牺牲自己的当前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这一“有机增长”的观点比米都斯等人提出的“零增长论”更容易被人接受,从而为罗马俱乐部争取了更大的支持。
与此同时,罗马俱乐部还通过与各国政府首脑和高级政治家会晤、举行各种类型的会议等方式,广泛宣传他们的观点。推行他们的主张,其中有影响的有:
1976年4月,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人类新的地平线”会议。
1980年5月,与联合国培训和研究中心等机构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探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国际会议。
1982年10月,在东京召开的“通向21世纪——全球问题及人类的选择”会。
1983年9月,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世界粮食问题讨论会。
等等。
罗马俱乐部的这些活动,很快使生态意识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勿庸讳言,罗马俱乐部早期对未来预测有悲观主义倾向。然而,罗马俱东部的活动,在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唤醒当代人类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新的责任感,敦促人类共同行动等方面,影响深远,功不可没。不仅如此,它还直接触发了西方世界7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生态保护运动(环境保护)
周穗明《文明的震荡》P20-27
我们在这里引用罗马俱乐部的事例在于说明人类走向后现代科学的途径。罗马俱乐部的出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反思这个社会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个反思首先发生在法国,在法国是以哲学思考和政治冲突的形式表现的。这一反思在美国则表现为各个领域中出现的“反社会”的“西皮士”的表现。表面看来,这些行为没有任何意义,但这正是人们用“无意义”来抗议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性的压迫。罗马俱乐部的出现,表明这一反思已经从哲学家、普通市民,转向自然科学研究者。他们使反思又深入了一步。他们的工作指出,资本主义的危机原因,不仅在政治制度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技术层面,是由这些科学技术所制约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从罗马俱乐部之后,人们除了继续认识大工业生产方式造成的环境破坏之外,将进一步研究为什么现代科学会产生这个结果。研究发现,原来现代科学本身就是形而上学机械论的只看局部,不顾全体,因而才造成了人类局部经济的发展而整体前途却受到威胁的结果。由此,人们呼唤一种新的系统论的科学,并将这种新科学命名为“后现代科学”。当人们有了对系统科学的需要时,当人们为此而对现代机械论科学进行批判整理时,才发现原来系统论科学早已经产生,只不过象所有新生事物的早期发展形式一样,被“现代科学”这个大帽子压制着,还没有独立出来,而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努力,使人们认识,发现了后现代科学的存在,并使后现代科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 后现代科学的发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传布到科学界之后,自然科学研究者发现,现代社会是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的诸多弊端,均来源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机械论的思想。这样,反对现代性的社会运动就转变成在自然科学中如何反对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问题,要反对机械论,必须要有一个武器,当人们回顾科学发展史,希望在科学界找到一个能批判机械论的工具时,发现这个工具早已存在了,这就是系统论科学,而当后现代主义拿起系统论作为工具批判现代科学的机械论时,也就同时使系统理论与现代科学分离开来,使系统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人所知,并走了脱离现代科学独立发展的道路,后现代主义将系统科学命名为“后现代科学”。当后现代主义与系统理论结合之后,后现代主义就完全摆脱了对现代社会消极抵抗的破坏者形象,而走上用系统理论建设更美好社会的道路,因此,现在社会公认,这样的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目前,美国后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大卫•雷•格里芬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下面我们就依据由他主编的《后现代科学》一书,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进行初步介绍,从中也就了解到后现代科学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后现代科学在后现代主义发展前景中的重要地位。
下面就是他主编的《后现代科学》一书中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进行介绍的有关内容:
正是现代性及其在西方世界所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现实问题构成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存在依据。也正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奠定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存在价值。首先,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哲学的二元论和还原论。它认为,坚持二元论和还原论的现代哲学家是一种“祛魅的哲学”。正是这种哲学最终导致了世界和“自然的祛魁”,所谓“自然的祛魅”是指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由于这种否认,自然被剥夺了其丰富的属性,被抽象为“空洞的实在”。在这个过程中,由伽利略所创始,继而被笛卡儿所完善的分析的方法起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分析方法是一种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发展史上功不可设。但它毕竟是一种有限的方法。一旦将这样一种有限的科学方法非法地升格为哲学方法,夸大为无限的方法,就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还原论。还原论要求将事物从复杂还原到简单。从多元还原到一元。根据这种方法,要了解事物的真象,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构成事物的最简单的基本粒子或“终极粒子”。它是事物的最小单位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它代表着存在本身,是存在的存在。它的特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性。在终极粒子中是没有精神的位置的。它排除了色彩、声音、结构或质量这样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
这样一种理论和方法实际上是“机械的”。由此产生的世界观便是机械论的世界观。机械论的第一要旨就是尽可能地将世界还原成一组基本要素。第二,这些要素彼此之间基本上是外在的,它们不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而且每一要素的基本性质彼此之间也是独立的。第三,由于要素之间仅仅是通过彼此推动而产生机械的相互作用,因而其作用力难以影响到其内在性质。在过去的年代里,机械论一直是行之有效的,而且,现在在某些领域中也仍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并不能因此将它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实上,尽管机械论的拥护者们也承认这一原理是有局限的,它在许多方面有待改进,但仍不恰当地将之夸大为唯一普遍适用的方法。他们声称:所有事物最终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处理。并认为“如果我们运用了这种方法,我们便可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则向这种机械论哲学进行了挑战。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机械论世界观的挑战武器是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后现代有机论坚持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都具有哪怕是些许的目的因。一切事物都是主体,它们都有内在的联系。从目的论意义上看,所有的生物都是生命的核心,都有其自身的利益,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整体主义则认为,我们之所以对保持一个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健全的生命圈关怀备至,是因为这样一个世界远比一块溶化的岩石更有价值。但是,除非我们能够说出,从哪种观念上它更有价值,否则,这种信念很难于理解。这种使整体主义者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岩石的价值的观念,便是“整体的观念”。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进一步对机械论的还原论进行了质疑。生物学中的机械论认为,有机体从单个的受精卵发展为一个复杂的生物有机体,这一过程与汽车从零件组装成整车没有什么两样。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你在发育着的青蛙胚胎早期切下其肢体的雏形,摇散其细胞,然后随意把它放回原处,一条正常的青蛙腿还会发育出来。位于某一位置的细胞并不是注定要成为某一部分,任何细胞都可以依其整体环境而成为腿(但不是眼)的一部分。机器的零部件可以拆散和重新组装,而胚胎与此不同,它的各组成部分的形成似乎是由它们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刻的空间关系所决定的。据此,菜沃丁质问道:“如果发展真是事物间关系的产物,那么我们如何能将关系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性还原成为一组可操作的规则呢?我们又如何使用那种属于笛卡儿式分析的实验方法来达到这一点呢?”
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对“有机”、“整体”、“内在联系”的强调昭示人们的是: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包含在他人中,而且包含在自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世界观的人类中心主义。根据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并有权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掌握和控制自然,甚至随心所欲地塑造自然。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对自然的理解基本是为了如何征服自然、超越自然,而不是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告诉我们:从思维方法上看,“我们首要的错误是假设我们能够把某些要素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可在分离的状态下认识它们的真相。”事实上,我们对于作为整体的宇宙的任何认识都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抽象出的结果,这种方式有时极为便利,也很有功效。但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它的局限性,陶醉于一时之得,便会导致盲人摸象的境地,其结果是可悲的。有鉴于此,奥德姆教授强调指出,任何一个层面上的发现,都有助于另一个层面上的研究,但绝不能完全解释那一层面上发生的现象。当某个人目光短浅时,我们可能会说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许,阐明这种方法的更好的方法是:“要理解一棵树,就必须研究树所构成的树林,和构成树的细胞和组织。”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来源于它所研究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一个有机体和无机体密切相互作用的无止境复杂的网络。”  《后现代科学》序言P4-10
后现代主义与系统论科学的结合,对系统论科学起了一个宣传作用,使人们认识到系统论科学与机械论的现代科学有什么不同,并促使系统论科学脱离现代科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当然,独立后的系统论科学已经被后现代主义者命名为“后现代科学”。现在,后现代科学还不为大多数人所认识,但后现代主义却已经为大家所熟悉(当然对中国来讲仍是陌生的),通过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科学的宣传,能帮助后现代科学的更快普及。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4: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六  两种不同的系统思想
有两种系统观。这两种系统观是:
1 “系统论”的系统观
2 “机械论”的系统观
第一种说法是指真正的系统观。第二种是指假的系统观。这种观点打着系统论的旗帜,实际是机械论。机械论的认识是”线性因果关系”即,一个原因决定一个结果。现在,知道这不对了,原来事物是多种原因和多种结果的复杂网络关系,于是就采用了系统论的方法,“从多种关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来处理系统事物。原来,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结果,因此,只需要一次处理就可以完成。现在,他知道一个事物由十个原因和结果来决定,那么,就来处理十次,问题不就完满解决了吗?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这个人在处理一个因果关系和十个因果关系时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他所说的系统论是多次重复的机械论。
现在,这种认为“多方面考虑问题”就是“系统论”的认识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很现实的。因为机械论是一个历史和现实,大家都是机械论教育的产物,我们只能从机械论出发才能理解其他事物。
所以,在认识“系统”时必须要有一个本质的飞跃。系统有许多矛盾,处理系统问题不能依次把每个矛盾都处理一遍。系统的多个矛盾中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处理好这一个主要矛盾,整个系统会自动全部处理好。为什么一个矛盾的解决会引起多个矛盾的解决呢?原来这里有一个“正反馈”问题。在你给予这个矛盾解决所需要的条件以后,这个矛盾会自动运转,影响其他矛盾的解决。这也是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所以,真正的系统论是抓一个矛盾来解决所有矛盾的学问。那种多抓几个矛盾就认为是系统论的思想是不正确的,是假系统论。
(一)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对于系统论的认识不正确。
1 把系统论变成多次重复的还原论
系统论的核心知识有以下几点:
(1) 大系统由子系统按等级层次原理组成。
(2) 大系统的功能状态由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
(3) 在众多子系统中,有一个子系统在决定大系统的功能状态方面起主要作用。这个子系统被称为“序参量”或“主要矛盾”
(4) 大系统的功能状态大于子系统的功能状态的简单加和,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对于系统论的认识,只是认识到系统是有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因此在处理系统问题时必须要多方面考虑问题。但是,没有注意的系统中“序参量”或“主要矛盾”的问题。这样,所谓的系统论,就变成应该数量变化的问题。我们原来机械论的还原论思想是线性因果关系,是一条线,现在,要系统论了,那么就是考虑问题时不要一条线,而是多条线。而在这多条线中,每一条线的处理方法,与原来是一样的,即,还是机械论的和还原论的。这就是说,我们现在许多人思想中的系统论,只不过是多次重复的还原论。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是机械论教育出来的人,我们思想中的机械论还没有改变,我们只能够用机械论了理解系统论,或者说,只能在把系统论改变成多次重复的机械论的时候,我们才容易理解和接受。现在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是普通群众这样想,而我们科学界的各层人员也是这样思想。
如最近科学院副院长陈竺组织成立的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其工作的内容技术要大规模提取生物信息,基因组信息与环境信息,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得到完整的生命信息。再以此为基础,认识和治疗某一个疾病。
这样的思想方法,把全部子系统信息平等对待,没有抓主要矛盾。违背了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虽然有计算机帮助,但是生命系统的海量信息就是计算机也不可能处理的。这样的工作方法,将是问题复杂化。更重要的是,这样希望用计算机把各种信息加和在一起的思想,明显是违背了“大系统的功能状态大于子系统的功能状态的简单加和,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理。最后的经过会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结果。这是我们对陈竺的预测,我们可以等待这个结果。
2 没有找到调整系统状态的具体方法
与对于系统论的认识不正确相对应,大多数人没有找到调整系统状态的具体方法。为了要找到调整系统状态的具体方法,必须对系统有进一步的认识。前面一条说大多数人对于系统论的认识不正确,是指对于系统的结构不认识,或者说是对于系统的存在方式不认识,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对于系统的运动方式的认识。知道了系统是怎样运动的,就能够知道如何调整这个运动。
关于系统的运动方式有以下的知识:
(1) 大系统由子系统按等级层次原理组成。
(2) 大系统中必然存在一个中枢调节系统,控制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
(3) 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正反馈性质,有破坏系统稳定,促进系统质变的趋势。
(4) 中枢调节系统控制子系统的方式是负反馈方式,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阻止系统发生质变。
(5) 对大系统中的被称为“序参量”或“主要矛盾”的子系统,给予物质和能量的补充,能够促进系统发生质变。在系统论中,把这些补充的物质和能量称为“负熵”。
(6) 中断中枢调节系统对子系统的控制,也可以促进系统发生质变。在系统论中,把失去中枢调节系统的控制,子系统正反馈活动高度活跃,系统即将发生质变的状态,称为“混沌的边缘”。
根据上面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得到调节系统功能状态的方法。如果是为了保持系统现状和稳定,就采取加强中枢调节系统控制的方法;如果是希望现在的系统发生质变,变成我们希望的新的系统,那么就给被称为“序参量”或“主要矛盾”的子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补充,同时中断中枢调节系统对子系统的控制。
(二)机械的系统思想
15世纪以来,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开始取代古代朴素地、系统地、整体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相适应的。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近代自然科学把系统地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这种机械系统,最著名的有从“哥白尼革命”中诞生的日心系统,有产生于第一次科学大综合时代的力学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生命机器系统理论。弗兰西斯•培根根据科学实验的成果,认为必须对一切可以获得的事实进行记录,然后再将这些记录的材料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出来,编成表格。这样就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后来被十七世纪初的哲学家霍布斯从哲学上加以概括,使其带有理论的性质。他把培根的理论系统化、极端化,用力学和几何学的原理来解释物质及其运动,认为物质运动纯粹是机械运动,是靠外力推动的。他认为把“物体——活的——理性”三个东西加到一起就是人。接着牛顿又把这种思想发展到顶峰,并贯穿到力学和物理学当中。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实验观测相结合,对物质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普遍有效的力学理论体系。他的另一部著作《论宇宙系统狈》把宇宙万事万物当作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来阐述。但是,牛顿同哥白尼一样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认为宇宙是没有任何发展变化,完全是机械的僵死的,这样便陷入了形而上学。
    一位被恩格斯称之为近代哲学中“辩证法的卓越代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9页。同时又是著名科学家的笛卡尔,把机械原理运用到有机生命上,在他的《方法谈》、《哲学原理》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观点。他说:“宇宙为一大机器,生命机体也是一精密机器”②。《医学与哲学》杂志,1980年,第1期,第26页。这反映了他的机械的系统思想。在机械系统思想阶段,有三个人的思想最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17世纪斯宾诺莎的实体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实体,它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实体内部是错综复杂的,无究无尽的因果联系,自然实体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在于实体本身,这是朴素的系统思想的发挥。再一个是狄德罗的思想。他认为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只有整体不变,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在灭,从来没有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他关于整体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这种思想,是可贵的。还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他的单子论同现代系统论比较接近。他认为“单子”是事物的元素,并且是“组成复合物的单元实体”。单子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实体,一切所谓事物都是单子的表现,单子的彼此不同,构成了干差万别的事物,表现为事物由低级向高级过渡,单于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了整体世界。他强调单子的整体性、不可分性和独立性,以及单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总之,莱布尼茨的单子理论具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思想,他的许多论述已经接近现代系统论,他的科学方法论也近乎系统方法论。所以贝塔朗菲赞赏地说道:“莱布尼茨的单于等级看来与现代系统等级很相似”(①。《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06页。)机械的系统思想虽然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是人类系统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其观点是“机械的”,即仅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不承认“整体大干部分之和”的原理而坚持“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因而作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这种思维方式虽然过分强调分析方法,但就思想的部分来说,它并不是完全否认事物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仍然承认从整体出发去认识自然体系,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为现代系统思想的产生也确实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说,机械的系统思想作为系统思想史上的承上启下的理论,为后来系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转载:乌杰文库——《系统辩证学》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4:4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三)辩证的系统思想
17世纪上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成就使辩证的系统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41-242页。)到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认识的根本转向。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生物有机论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而系统思想的发展同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着最直接的渊源关系。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是在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选择下,相应改变本身内部结构的系统。达尔文的有机进化思想冲击了机械的系统思想,使系统思维方式有了长足的发展。系统思想分为两个发展过程:第一个是唯心的系统思想;第二个是马克思主义唯物的系统思想。德国“先验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对唯心的系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影响。他把人类的知识理解为一种有秩序、有层次,并由一定要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他还强调整体高于部分,把自然科学界中的整体划分为机械整体与含目的性整体两大类,认为运用系统整体的目的观点来分析事物,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对此,贝塔朗菲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康德的观点中包含着系统的要素,具有丰富的系统思想。作为世界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看成一个过程。他的哲学理论充满着深刻的系统思想。黑格尔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正(肯定)、反(否定)、合(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有机的整体,它“作为自身具体,自身发展的概念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957年.第1卷,第32页。)黑格尔把人们的思维能力看成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系统过程:即知性——消极理性——积极理性的系统发展过程。他还把真理和科学作为有机的科学系统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了这种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真实性和层次性。他说:真理的存在要素只在概念,真理的真正形态是科学体系。“科学只有通过概念自己的生命才可以成为有机体的系统”(②《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第277页。)他认为范畴体系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地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就是一个独特的科学领域并组成一个系统,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过渡,反映了科学认识的扩展。由此可见,黑格尔的概念体系就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当然,也必须承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就是说是用概念的系统发展来颠倒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系统发展过程。但是我们也同样必须承认,他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关于系统过程的整体的思想是伟大的,正如恩格斯赞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9—240页)
19世纪中叶以来,以细胞学说、进化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扬弃,汲取了其“合理内核”,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开拓了系统思想的新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从哲学的高度来明确使用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如“系统”、“有机系统”“总体”、“整体’、“过程的集合体”等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系统理论的哲学表达方式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 相互联系的宇宙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2 系统整体的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事物、过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与依赖,相互作用与制约的系统整体,“思维的本质都在于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0页。)
;“要认识这个体系,必须先认识整个自然界和历史”(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3页。)
    3 运动形式和科学分类的系统层次。
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认识水平,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认为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秩序的分类和排列。
   
4 社会运动的系统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看作为一定经济形态的社会有机系统,认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个统一的整体”(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4—145)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完整地体现系统观念和运用系统方法的重要典籍。他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商品出发,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机体进行系统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列宁也有关于系统的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a)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②《列宁全集)}第35卷,第238页)又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③(《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斯大林也曾指出:“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④《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5—426页。)都强调了认识系统的重要性。以上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关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系统科学概念的奠基人,是对系统性原则最早进行了广泛而具体的科学研究的学者。这一点连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也认识到了。乌杰文库——《系统辩证学》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5:0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四)辩证的系统思想的核心是正反馈
系统理论中的混沌论指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子系统的简单的相互作用经过量变的积累之后而形成的。表面上看,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总是在威胁和破坏系统的稳定,但从根本上,战略上来讲,没有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生机活力,系统根本就不能生存。因此,在系统平衡与子系统相互作用两上方面中,子系统是根本性的存在。系统总体平衡实际上是为子系统服务的,是子系统的表象,(内环境平衡是细胞生存的条件,平衡为细胞服务)。所以在解决系统稳定与子系统矛盾时,应支持、维持子系统,并放弃对原平衡的维持。并相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会在新的基础上重建系统的平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任何一个工作单位发生激烈矛盾混乱而影响工作的时候,上级领导采取的最终措施是换领导班子,而从来不会听说将职工群众都开除解散的。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系统论所揭示的复杂物质结构特点。一个复杂物质,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也不是哪个人可凭主观计划造出来的。任何复杂物质都是许多简单物质自己相互作用,自己组织起来的。即在复杂物质中有一个特殊的“自组织”特性。所谓“生命力”正是这种自组织特性给人的主观感觉。子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正是复杂系统的运动本质。所以在处理系统问题时,单纯地以加强负反馈压制子系统生命力,结果一旦子系统真的没有生命力系统整体的生命力也就结束了。根据以上分析,系统理论得出结论,在系统出现子系统正反馈突破系统平衡控制,使系统发生存在危机时,应采取措施促进子系统正反馈,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五)哈肯的《协同学》
1 系统论指出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整体的功能状态。
2 哈肯用“协同”代替“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在牛顿经典力学中是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在系统论中主要强调为保持系统整体功能状态的负反馈调节,而负反馈是以压抑、限制子系统为目的的,哈肯指出,相互作用除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和压抑,限制之外,还有合作共同促进的一种,哈肯将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协同作用,其实协同作用就是维纳在控制论中已经提出的正反馈。但维纳在创立控制论时主要目的是如何实现系统的稳定、平衡。如何维持现状,因此,主要研究如何发挥利用负反馈控制的问题,而对正反馈问题未予重点研究。啥肯在研究了这些正反馈之后指出,这些协同作用在系统处于平常正常稳定状态时不表现出来,只有在系统发生相变、质变、飞跃时才表现出来,而且正是这些正反馈协同作用促使了系统发生质变。因为这些协同关系在平常时不存在,故科学界称这正反馈协同作用为“影子系统”、“第三只手”(我们中国的“非政府组织”)
3 序参量:
即决定系统有序程度的参量,也即决定事物状态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哈肯发现在影响系统状态的众多参量中有快变量和慢变量两种,而慢变量决定系统演化的过程,决定演化结果出现的结构和功能,因此称慢变量为序参量。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了主要矛盾和矛盾转化的理论,但毛泽东没有得出确定主要矛盾的客观指标,因此,限制了辩证法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而哈肯用慢变量的方法解决了确定主要矛盾的客观指标,这也就为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普及落实开辟了可行性。
4 支配原理:
以上条为基础得出结论:在系统中快变量服从于慢变量、快变量受慢变量支配。“支配”现象也是社会生活中和科研、生产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普遍现象,而这个现象一直没有客观指标进行研究和控制,协同学为此提供了客观工具。
5 正反馈
正反馈在相变中起主要作用的理论,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打下基础。
(六)《慢变量》是确定主要矛盾的定量方法
后现代科学不但指出在系统发生危机时,应支持子系统正反馈以使其在新的条件下重建系统新的平衡,而且指出在众多层次和子系统中,应重点支持对决定系统功能状态起重要作用的子系统,并且给出寻找,确定这个起决定作用的子系统的定量方法,这个子系统就是系统中的“慢变量。”
关于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其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中早有研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明确指出一个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转化。人们处理事物最主要的就是要促进这些矛盾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还留下了一个尾巴没有解决,即如何在系统中那么多矛盾中及时正确地找到这个主要矛盾呢?毛泽东说那就只好通过实践,多调查研究、总结、摸索。总之,在毛泽东那里,主要矛盾的发现还是一个感性的被动的过程。而这直接影响到处理复杂系统的能力和效益。是否能找到一个确定系统主要矛盾的科学理性的方法呢?非常可喜的是,后现代科学的研究真的找到了这个指针,这就是系统理论中“协同学”的研究成果。协同学除阐述了矛盾的相互协同作用决定系统状态的理论外,更突出的贡献是找到了在众多矛盾中确定主要矛盾的具体标准。协同学首先在矛盾的不均衡性中发现了慢变量和快变量的差别。有的矛盾很快衰减消失,有的几乎不衰减,可以长久地起作用。协同学指出,慢变量是系统演化的方向、途径和目的。各子系统、各结构单元和行为其本上都服从慢变量的指令,结果才有了整体上统一的行动有序的结构。慢变量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的思想正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相反。一般人们总认为在一个系统中,最先进的、运动变化最快的成分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协同学的这一贡献,填补了《矛盾论》的空白,或者可以说已经超过了《矛盾论》,最可贵的是它使辩证法由思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定量化、可操作化、变得简单可行。这就真正为辩证法在科学、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施行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七)小结
通过上面的说明可以知道,辩证的系统论的研究成果已经使我们有能力在复杂系统中找到那个主要矛盾,并且通过支持这个主要矛盾进行正反馈运动的方法,使系统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我们不需要盲目地吃许多烧饼了,我们能够找到那个最重要的烧饼,只吃这一个就可以饱了。辩证的系统论可以使我们不再做那种吃了许多烧饼还不知道是哪个烧饼使我们吃饱的傻瓜。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5:3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第五部分  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哲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感性阶段,第二是分析研究阶段,第三是理论研究阶段。医学是人类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这个认识也离不开哲学所揭示的这三个阶段。与认识过程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医学也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感性认识阶段对应的是古代经验医学,与分析研究阶段相对应的是现代实验医学,与理性认识阶段相对应的应当是系统医学(后现代理论医学)。
一  古代经验医学
许多有悠久历史民族都有自己经验医学,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我们中国的中医学。经验医学就是将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而对医学机制的说明,不是用医学这门自然科学,而是用物质运动的一般理论,即用哲学理论来解释。古代的这种容自然科学与哲学为一体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从原因到结果之间的一段空白,只能用哲学推理相联系。人们公认,这种理论属“黑箱理论”。经验医学所产生的时代是在人类社会的古代,它所研究的物质对象是人体的整体,它所用的研究方法是黑箱理论,它思维方法是朴素的辩证法。
本文在《 二  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的《 (二)感性认识阶段——古代自然哲学——朴素辩证法 》一节的论述中,已经对:
1 古代整体论科学。
2 关于整体论的说明
(1)整体论的特点:
(2)整体论的局限
3 朴素辩证法不是辩证法
等内容进行了说明。中医学作为一个古代经验医学,完全符合这些论述所说的内容。这里就不再重复。中医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的方法是在准备了必要的知识以后再开始讨论。我们为大家准备的知识,是关于科学发展和医学发展的过程和内容的全面的宏观的知识。知道了科学技术总的发展情况,知道了医学技术总的发展情况,也就知道了中医在宏观科学技术和宏观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位置,也就知道了中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我们传统的讨论中,大家往往是就事论事,就自己的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每个人知识面的不同,意见也不相同,并且因为没有共同的知识结构,也不能使自己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讨论变成盲人摸象,不了了之。关于中医问题的讨论,我们放在分析了现代西医,和已经开始面世的系统医学(后现代医学)以后再来进行。
二  现代实验医学
(一)总的说明
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在医学中的应用,“黑箱”逐渐被打开,人们看到了人体内各种精细的构造和各种复杂精密的功能。这样,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实验医学开始了。这时期的代表有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巴期德的微生物学等等。这期间发明了听诊器、体温表、X光、心电图,以及临床化验的出现,使诊断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消毒、应用全身麻醉和输血及吸氧技术的出现,外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初,抗疟药、磺胺药,以及后来青霉素药出现,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和大部分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感到空前的解放。人类平均寿命和全世界人口数也空前延长和增长了。这时,人们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通过这些,人们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机体是由不同功能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组成的。细胞是组成机体的共同的基本结构物质。所谓疾病是细胞结构、功能改变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整个的机体,而是细胞。因此,现代医学又称“细胞医学”。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的方法,从大体解剖到细胞显微镜观察,以及进一步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实验,或者再包括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因此,现代医学又称“实验医学”。而正如本文前面分析指出的,现代医学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由现代自然科学那里继承下来的机械论和还原论。
(二)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
1 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
微耳和认为细胞就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人体的疾病所发生的位置就在于细胞。在人类寻找“疾病发生的位置”这个问题上,古代医学只看到整体人在发病,现代医学则从整体缩小到器官,再缩小至组织,最后缩小到细胞,用细胞的病变取代全身的病变,取代机体内各层次各系统关系的病变,这是典型的还是原论思想。
2 凡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
贝尔纳认为机体生存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外环境,另一个是比较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细胞周围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组织液等。贝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贝尔纳还认为,身体内所有的活命机制,尽管种类不同,功能各异,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内环境保持恒定。因为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生命即告终止。这样,内环境不仅提供了一个供应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尾产物的媒介,而且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样,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实质上将宏观机体只看作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而生命的主体只是细胞,这与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思想是一致的。
3 现代医学是细胞医学:
生物学的细胞理论是由施菜登和施旺创立的,而将疾病定位在细胞,创立细胞病理学的是微耳和。但是,有了细胞病理学,医学却并没有进入细胞医学阶段。这表明细胞理论还有一个“最后完成”的问题没有解决。医学史的研究者们将细胞医学阶段的创始,完全归功于微耳和,这是不全面的。按现在系统理论的观点,细胞理论是机械论,还原论的产物,将复杂的生命运动归结为细胞的活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细胞只不过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物质层次,细胞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些相互作用才反映了生命的本质。一个细胞自己的单纯的状态,并不能代表生命整体的状态。系统论与还原论是根本不同的两个观点,当我们站在系统论立场上指出还原论错误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还原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我们不能要求在当时科学水平上的人们产生系统论思想。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尽管当时的人们无法一步走到系统论的程度,他们还是在潜意识中感觉到单纯的细胞理论距生命整体较远,并缺少可操作性,无法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是为了解决细胞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法国的贝尔纳创立了一套“内环境平衡”的理论。这个理论以细胞理论为核心,解决了细胞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按机械论,还原论标准),使细胞理论得以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因为如此,才最终确立了细胞理论的存在。因为贝尔纳的工作,临床医学正式进入细胞医学阶段。现代医学接受细胞理论的指导,贝尔纳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所以贝尔纳是细胞理论的最后完成者,是现代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当然还有微耳和,现代医学创始者、定型者,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
4 内环境平衡的调节:
现代机械论自然科学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面对的是一些简单物质的简单的机械运动。如均速直线运动,如碰撞。通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任何运动、变化,都是由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之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物质世界中,运动是绝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平衡与稳定只是运动变化中一个暂时的特殊情况。但这种暂时的稳定平衡状态,正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和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保持物质运动能维持在平衡稳定状态呢?人们根据物质相互作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道理,将一事物的平衡状态定为一个目标值。如果该物体达不到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促进的力,如果它的运动超过了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压制的力,使它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操作控制方法,在控制论中,就称为“负反馈”控制。即外力控制的方向与物质运动的方向相反。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就是将上述机械论的平衡、稳定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一套理论引进到医学中来,使机械论成为现代医学的基本病理思想,现代医学认为生命机体是一个巨大的平衡稳定体系,其中各项生命运动机制都有一个最佳的稳定数值、标准。这就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所谓疾病就是某一平衡的破坏,所谓疾病的治疗,就是采用负反馈方法使平衡得到恢复。体温高了,采取降温措施;血钾低了,补钾;细菌来了,用抗生素杀死;出现癌症了,就用手术摘除或放疗,化疗杀死。
5 决定论--线性因果关系:
机械论的决定论思想认为任何物质的相互作用一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且因果关系是直接相连的,不可能存在其它中间环节,当然更不承认有原因无结果相互作用,因此,决定论也常称为确定论。机械论的这种决定论,常表现在数学方程有解,而且这个解可以作成线性图表示出来,因此,又称为线性因果关系,贝尔纳内环境平衡理论所产生的现代医学的平衡调节方法也完全应用这种线性因果关系的指导思想,认为给机体一个作用,一定会产生一个确定的结果。在系统论未出现之前没有人怀疑这种思想有什么错,只有站在系统论的立场才可能发现这里的错误。比如 酸中毒时补碱的问题,从细胞内无氧代谢增加产酸增多,到这些酸外逸使细胞间隙组织间液酸化再到血液酸化,在众多环节和众多细胞组织相互作用下最后才产生了血液所表现的酸中毒问题,单纯的向血液中补碱,这些碱会按着原路一级一级的退回到细胞内吗?这些碱能改变各级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最终改变病变细胞产酸的原因吗?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办法只能在短时间内纠正血液的酸中毒问题,如果细胞病变不解决,最终血液的酸中毒仍会恢复,甚至在血液中酸中毒已经纠正的情况下病人却因为原发病因的作用而已经死亡,这与在试管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线性因果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6 内因、外因:
线性因果关系的决定论在至病原因的分析上也表现出来。现代医学将致病外因与机体内患病器官、组织、细胞直接联系起来,并认为去除这些致病外因,患病器官、组织、细胞就会康复。在现代医学的病因学中,很少考虑到机体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正是系统论的出现才使人们看到这里面包含的错误,比如炎症问题,现代医学认为是外来致病菌造成细胞坏死,用抗生素消灭细菌后,疾病就会得到治疗。但临床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治疗效果不好。一个是治疗时间长,另一个是有时时间长也治不好。现代医学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细菌耐药问题,这里当然有这个因素。但是,还有另外的因素。原来细菌进入机体后所造成的破坏引发了机体一系列炎性反应。在炎性反应中,组织细胞所释放的多种炎症介质又造成其他组织器官的破坏。这个反应过程在机体中以瀑布式级联反应进行。随时间进展,呈无限几何级数扩大趋势,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混沌状态,也就是说细菌进入人体后引发了人体内的一个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正是这个问题造成了机体多器官损害,这是仅靠抗生素消灭细菌无法解决的,因为体内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与细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不因为细菌因素的去除而自动终止。因此,就炎症而言,细菌是致病的外因,而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是内因,而且,细菌是早期原因,炎症介质是近期原因,现代医学忽视近期内因,只注意远期外因,这不能不说是决定论思想的后果。
7 治疗目的:
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内容都属于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而这并不是治疗的目的,只是治疗的手段。治疗的目的是在维持内环境平衡的基础上,维持功能细胞的正常结构和正常功能状态,后者才是目的。维持功能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在疾病治疗中肯定起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疾病急性危重期或临终抢救期更是这样。但是,从战略上,这种办法并不能使疾病得到根本的治病。因为多细胞生命体的功能细胞都是终极分化的细胞,自己不能再生,而且是寿命有限的,既使没有疾病损害到寿命时限也要死亡的。这样,使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思想最终落空。现代医学只看到疾病的最表面现象和最后结果,还没有发现疾病的最深层原因和治病办法。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6: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三  系统医学(后现代理论医学)
(一)系统医学(后现代理论医学)的一般说明
正象现代科学产生现代医学一样,系统论科学向医学的渗透将使医学也发生阶段性的新变化。这个新医学因为是在现代医学之后,故可称“后现代医学”。后现代医学不仅在思维方法上进入了辩证法阶段,而且研究的物质层次也进入分子或超分子层次。后现代医学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它不仅象现代医学一样,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同时更增加了将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向医学领域引进的工作。因此,后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工作方面,是理论的整理工作和用理论指导临床医疗的形式。因此,可以将这种形态的医学称“理论医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第一次真正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也终于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这种意义上讲,后现代医学也有理由称为“理论医学”。总之,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综合,思维方法是系统理论或称辩证法。
(二)系统医学(后现代理论医学)是《理论医学》
系统理论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20世纪的整个一百年里,首先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宣布机械论科学在宏观宇宙中不适用。几乎与此同时,量子论宣布机械论科学在微观高速运动中也不适用。这两种科学的理论意义主要是说机械论科学不是绝对真理,还有不正确的地方。什么地方不正确,这两种科学没有说。直到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才使问题得到突破性进展。原来,世界上的物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简单物质,另一类是复杂物质.机械论只研究了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而不适用于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必须用系统论来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系统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最早的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现在被称为“一般系统论”了,在这个“一般系统论”以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关于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信息论(申农)、控制论(维纳)、混沌论(洛伦兹)、协同学(哈肯)、耗散结构理论(普里高津)、复杂理论(圣达菲研究所)等。以上这些理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界已经研究成熟并继续深入研究的理论。其中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已经获得诺贝尔奖。因此,我这里所说的后现代理论医学不是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我所做的工作是学习这些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引进到医学中来,指导医学的临床工作。这样,所谓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研究工作实际上是如何用成熟的系统论来指导医学实践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方式与原来医学的实验方式不同。这种方式可以称为“理论医学”。我们的这个新的医学全称是“后现代理论医学”,其中“理论”二字就是要表现出“理论医学”的意思。
后现代医学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它不仅象现代医学一样,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同时更增加了将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向医学领域引进的工作。因此,后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工作方面,是理论的整理工作和用理论指导临床医疗的形式。因此,可以将这种形态的医学称“理论医学”。“理论医学”不仅说明了这个医学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强调了这个医学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这个“指导意义”是现代医学所缺乏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第一次真正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也终于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这种意义上讲,后现代医学也有理由称为“理论医学”。很多自然科学都有理论研究部分,如:理论数学、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等等。这些自然科学有理论研究部分,说明这些自然科学的成熟,医学研究一直没有理论部分,说明医学研究的不成熟。我们每一个医学研究人员都希望医学研究能够早日从经验积累的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论研究的理性认识阶段。我们把这个医学称为“理论医学”,是希望我们的这次努力能够成功。
(三)系统医学(后现代理论医学)是《正反馈医学》
系统论指出系统整体功能状态是由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的,这个思想落实到医学上,可以看到,外界致病因子作用到机体某一子系统后,不会短时间立即在机体整体造成某种伤害,而是首先引发了机体内众多相关子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基本上均属正反馈性质,如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这些不断增长扩大的正反馈,最终对机体整体内环境平衡造成破坏。当机体内发生这种子系统的正反馈过程时,机体负责稳定平衡工作的神经、体液中枢调节系统便会立即采取相应的负反馈压制措施。如果正反馈的进展时间短,进展的强度还不够大,中枢负反馈控制尚能起到压制作用,那么这个正反馈就被压制了,机体总体平衡得以保证。这时机体也就不会表现出疾病状态。如果相反,由于正反馈已经强度过大,中枢负反馈已无法将其压制,那么,这些正反馈所造成的机体平衡破坏的结果,就在机体总体功能层面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就称机体已经进入疾病状态。面对这种局面,现代医学的理论是,既然是因为中枢负反馈措施强度不够,那么当然是要“加强负反馈”治病措施,但是结果往往失败。后现代医学发现,这里面其实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思维逻辑问题。负反馈的作用是保持平衡,那么在平衡得以保持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些负反馈作用是有效的。相反,如果系统平衡已经表明出被破坏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此时负反馈机制已经失效。所以,负反馈有这样一个特点,它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数值,即:“调定点”。这种机制只能在调定点之内起作用,一旦超过调定点,它就不起作用了。说个通俗语的语言,负反馈的作用有一个范围,不能无限起作用。也就是说在它能起作用的范围内它就起作用,反之,则不起作用。现代医学的困境,就在于企图在负反馈机制已经表现出失效的现象时,仍坚持继续让它发挥作用。结果当然是不能发挥作用。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现代机械论科学已经宣告没有办法,必须有新的思路,必须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需要面前,产生了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系统理论中的混沌论指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子系统的简单的相互作用经过量变的积累之后而形成的。表面上看,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总是在威胁和破坏系统的稳定,但从根本上,战略上来讲,没有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生机活力,系统根本就不能生存。因此,在系统平衡与子系统相互作用两上方面中,子系统是根本性的存在。系统总体平衡实际上是为子系统服务的,是子系统的表象,(内环境平衡是细胞生存的条件,平衡为细胞服务)。所以在解决系统稳定与子系统矛盾时,应支持、维持子系统,并放弃对原平衡的维持。并相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会在新的基础上重建系统的平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任何一个工作单位发生激烈矛盾混乱而影响工作的时候,上级领导采取的最终措施是换领导班子,而从来不会听说将职工群众都开除解散的。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系统论所揭示的复杂物质结构特点。一个复杂物质,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也不是哪个人可凭主观计划造出来的。任何复杂物质都是许多简单物质自己相互作用,自己组织起来的。即在复杂物质中有一个特殊的“自组织”特性。所谓“生命力”正是这种自组织特性给人的主观感觉。子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正是复杂系统的运动本质。所以在处理系统问题时,单纯地以加强负反馈压制子系统生命力,结果一旦子系统真的没有生命力系统整体的生命力也就结束了。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理论得出结论,在系统出现子系统正反馈突破系统平衡控制,使系统发生存在危机时,应采取措施促进子系统正反馈,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一原理落实到医学中就是在进行负反馈治病维持生命现状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促进细胞正反馈的治病措施,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后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是在正反馈方面,这是与现代医学的负反馈有本质不同的。
《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理论内容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医学,通俗地讲可以称为“系统医学”。但是,为了与现代医学的负反馈平衡指导思想相对立、相区别,并显示出后现代医学的特点,我们又把它称为“正反馈医学”。正反馈和负反馈是系统调节的两种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种调节之间不存在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的区别。这两种调节是系统调节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负反馈调节更容易被机械论的平衡观所接受。现在,许多自认为是系统论者的人实际是机械论者,而他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因为是负反馈调节成为机械论和系统论之间互相转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反馈调节是系统论区别于机械论的特点,因此,我们这里突出正反馈的概念,称系统医学为“正反馈医学”。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17:2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四)系统医学(后现代理论医学)是《自体原位器官重构技术》
人体作为一个多细胞的生命有机体,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矛盾,即整体寿命的长期性与功能细胞寿命的短期性的矛盾。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个矛盾是通过干细胞机制来解决的。机体在从单一的受精卵细胞发育成多细胞机体后,各种功能细胞大多数成为不能再分裂的终末分化细胞。这些细胞都是寿命有限的。与此同时,受精卵细胞在最初的分裂后就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干细胞,使它们存留在各种功能组织中。通过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继续不断地分裂、增殖、补充功能细胞的丧失。
致病因素之所以造成人体疾病,是因为致病因素,使功能细胞提前死亡或加速死亡,并且,致病因素,抑制了干细胞的再生过程,使受损致死的功能细胞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因此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只要能恢复干细胞正常的再生过程,使组织器官结构及时得到修补,该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就能得到恢复,疾病也就得到治疗。通俗地讲,只要能维持干细胞的正常再生机制,人体就不会得病,得病后,也能得到治疗。干细胞机制可以治疗一切疾病。
近年来现代医学广泛应用干细胞技术治病多种疾病,取得良好效果这证明了干细胞机制确实是正确有效的。现代医学应用的干细胞技术,主要形式有:1、骨髓移植;2、脐血干细胞移植;3、异体外周干细胞移植;4、自体外周干细胞移植。现代医学的干细胞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移植技术是在不了解体内干细胞为什么不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将外源性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的机械论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输入患者体内的干细胞不是患者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作为“药物”在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客观上在存在着风险大、费用高、效果无保证,排异问题未解决等。
后现代理论医学是系统理论引进医学后出现的新一代医学理论,应用系统理论这个工具,发现体内干细胞不能正常再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细胞核DNA复制所需的原料供应不足,另一个是致病因素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限制了干细胞的再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了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及恢复体内环境激活干细胞的方法这些综合起来,就形成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特有的干细胞技术。这个干细胞技术与现代医学干细胞技术的根本不同点就是在于体内原位、激活干细胞,不同体外移植技术达个技术的手段是激活干细胞,而最终目的,是在体内原位,实现病损器官的“重构”所以除了称为“自体、原位干细胞再生技术”外,还可称为“自体、原位、器官重构技术”。这样,就在不进行体外干细胞移植,不进行器官移植的情况下,只通过内科治病手段,就能达到病损器官的重构和再造,这个技术与现代医学干细胞技术和器官移植技术相比优点是风险小,用费少,效果好。最关键的是,后现代理论医学找到了疾病发生的深层原因和治疗方法,这是现代医学的干细胞技术和器官移植技术所不能体现的。
(五)系统医学(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病理思想
1 生命系统的确认--细胞医学向系统医学的转变。
现代医学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疾病发生的部位就在于细胞,这样,就是把机体整体只看作是众多单个细胞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如果有病,只发生在个别细胞,与其他细胞无关,治好这几个细胞,机体整体也即康复,而后现代理论医学认为多细胞有机体是一个别复杂系统,是由众多层次和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这其中包括各功能系统,各器官、组织及细胞,这些不同层次,每个层次中的不同组织,每种组织中的不同细胞之间都有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任何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这个网络系统后,都会经由直接受损细胞发出信息通过立体网络引发多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反应,所谓疾病,就是这些反应的综合表现,所以,在系统论角度看来,疾病都是机体这个系统复杂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而其中虽然也包含细胞层次,但它只不过是这个立体网络的一个层次而已,这个层次的病变肯定会影响到其他层次和机体整体,但影响有多大,完全要看立体网络反应的结果,并不由患病细胞所能决定,这样细胞的作用就下降到很次要的地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系统的立体网络式的内部相互作用,因此,系统论指导的后现代医学应称为系统医学,因为在系统论看来,生命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单一的物质。一个细胞也可以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如单细胞生物,但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一个细胞都只是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系统,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独立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在多细胞系统中,每个细胞只能按系统整体功能的要求完成自己分担的使命,这个系统已经无法替代多细胞整体生命所具有的功能。
2 调节机制--从负反馈调节向正反馈调节转变
系统论指出系统整体功能状态是由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的,这个思想落实到医学上,可以看到,外界致病因子作用到机体某一子系统后,不会短时间立即在机体整体造成某种伤害,而是首先引发了机体内众多相关子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基本上均属正反馈性质,如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这些不断增长扩大的正反馈,最终对机体整体内环境平衡造成破坏。当机体内发生这种子系统的正反馈过程时,机体负责稳定平衡工作的神经、体液中枢调节系统便会立即采取相应的负反馈压制措施。如果正反馈的进展时间短,进展的强度还不够大,中枢负反馈控制尚能起到压制作用,那么这个正反馈就被压制了,机体总体平衡得以保证。这时机体也就不会表现出疾病状态。如果相反,由于正反馈已经强度过大,中枢负反馈已无法将其压制,那么,这些正反馈所造成的机体平衡破坏的结果,就在机体总体功能层面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就称机体已经进入疾病状态。面对这种局面,现代医学的理论是,既然是因为中枢负反馈措施强度不够,那么当然是要“加强负反馈”治病措施,但是结果往往失败。后现代医学发现,这里而其实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思维逻辑问题。负反馈的作用是保持平衡,那么在平衡得以保持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些负反馈作用是有效的。相反,如果系统平衡已经表明出被破坏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此时负反馈机制已经失效。所以,负反馈有这样一个特点,它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数值,即:“调定点”。这种机制只能在调定点之内起作用,一旦超过调定点,它就不起作用了。说个通俗语的语言,负反馈的作用有一个范围,不能无限起作用。也就是说在它能起作用的范围内它就起作用,反之,则不起作用。现代医学的困境,就在于企图在负反馈机制已经表现出失效的现象时,仍坚持继续让它发挥作用。结果当然是不能发挥作用。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现代机械论科学已经宣告没有办法,必须有新的思路,必须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需要面前,产生了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系统理论中的混沌论指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子系统的简单的相互作用经过量变的积累之后而形成的。表面上看,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总是在威胁和破坏系统的稳定,但从根本上,战略上来讲,没有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生机活力,系统根本就不能生存。因此,在系统平衡与子系统相互作用两上方面中,子系统是根本性的存在。系统总体平衡实际上是为子系统服务的,是子系统的表象,(内环境平衡是细胞生存的条件,平衡为细胞服务)。所以在解决系统稳定与子系统矛盾时,应支持、维持子系统,并放弃对原平衡的维持。并相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会在新的基础上重建系统的平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任何一个工作单位发生激烈矛盾混乱而影响工作的时候,上级领导采取的最终措施是换领导班子,而从来不会听说将职工群众都开除解散的。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系统论所揭示的复杂物质结构特点。一个复杂物质,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也不是哪个人可凭主观计划造出来的。任何复杂物质都是许多简单物质自己相互作用,自己组织起来的。即在复杂物质中有一个特殊的“自组织”特性。所谓“生命力”正是这种自组织特性给人的主观感觉。子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正是复杂系统的运动本质。所以在处理系统问题时,单纯地以加强负反馈压制子系统生命力,结果一旦子系统真的没有生命力系统整体的生命力也就结束了。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理论得出结论,在系统出现子系统正反馈突破系统平衡控制,使系统发生存在危机时,应采取措施促进子系统正反馈,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一原理落实到医学中就是在进行负反馈治病维持生命现状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促进细胞正反馈的治病措放,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后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是在正反馈方面,这是与现代医学的负反馈有本质不同的。
3 时间箭头
在牛顿力学中,在现代机械论科学范畴内,时间是绝对的概念。时间是永恒的、无尽的,而且是没有方向的。因此机械论的科学定律一个特点就是与时间无关。不论在何时何地,运动都以同样的规律进行。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可以重复的,因为它的上一次运动与下一次运动不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别是这一点竞成为现代自然科学评价一个研究成果是否科学的硬指标。即“可重复性”。如果你的实施能在别人的实验中得出相同的结果,那么,这就证明你的实验是正确的,相反,如果你的实验不能被别人重复,那么就证明你的实验是错误的。然而后现代科学在对复杂物质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与上述现象根本不同的现象。因为复杂物质内部呈现出多层次多子系统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限的和随机的。这样其中任何一个组成成分所受到的作用在不同的时间是绝对不同的,所有这些不同,最终反映在系统总的结构和功能上。即任何一个复杂系统,它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的时间里是不相同的,(一个运动员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复杂系统随着时间的改变,结构和功能也呈现出一幅不断变化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有开始,有高潮,也有结束。针对这个现象,后现代科学给起了一个概念,叫“时间箭头”。即,时间是有箭头的,是有方向的,这就是由复杂物质诞生的那一时间,指向它死亡的那一刻。把系统理论落实到人体,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时间箭头的,从诞生指向死亡。在人体中,现在时刻的结构和功能,与上一时刻的不同,也与下一时刻的不同。时间箭头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忽略时间因素,企图将机体的构造和功能完全拉回到发病前的平衡状态的负反馈调节治病方法,当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生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生命只能向前走,即使前面是死亡。我们所说的生命的不断更新,子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达成系统的新的平衡,正是指这种在生命前进过程中不停交替的出现的生命形态。随着每一时刻的逝去,他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所有这些汇集起来,就得出后现代医学新的病理思想。疾病发生本身已证明负反馈失效,按生命时间箭头的特性也不可能用负反馈恢复已逝的生命。治疗的根本措施应该是支持子系统的正反馈,使机体尽快完成新旧结构的交替,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6:32 , Processed in 0.07225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