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桂枝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秩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8 07:34:03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马克思后代开“的士”

(2003年7月下半月    作者:名裔)
《俄罗斯报》记者切尔卡希在伦敦大街上乘坐一辆出租车,发现司机的相貌很有特点,一脸又浓又密的黑络腮胡。最让记者吃惊的是车上挂的卡尔·马克思的小幅画像,镶在精致的铜框里。记者问道:“你是马克思主义者?”司机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递过一张名片。记者看到安东尼·马克思的名字,于是问道:“你们同姓?”司机笑着说:“您不觉得我们长得很像吗?”记者仔细端详起来,他与无产阶级学说奠基人的相貌的确有相似之处。司机淡淡地说:“他是我的高祖。他的女儿是我的曾祖母……”

记者提问:“您从他那里继承了什么?”

安东尼笑着摸了摸大胡子说:“就继承了这个。”他拿出一本夹有许多书签的《资本论》。

记者边翻书边问:“你还记得对马克思的一个调查表吗?在回答‘您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的问题时,他说是‘读书’,大概您也喜欢读书吧?”

他回答道:“不太喜欢。我喜欢收拾园子和汽车。我们俩只一点一样,那就是爱喝啤酒。”

“卡尔·马克思还有多少后人?”

“说不准,有很多……听说过卡塔琳娜·马克思吧?是个著名电影演员,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她喜欢穿红裙子,这是无产阶级旗帜的颜色。我们马上要路过海格特公墓,我的高祖埋在那里,想去看看吗?”

“不,我还有急事。”

“几年前凡是从俄罗斯来的人,都会去瞻仰卡尔·马克思的墓,现在大概只有我还带去鲜花……”

“在德国,卡尔·马克思的纪念像都还在,即使在柏林也是这样。”记者安慰道。

“那就好,砸掉纪念像就是毁掉历史,历史无论怎样都应当保留……”安东尼似乎陷入了沉思。

记者付过钱准备下车,安东尼递过一张名片,背面印有卡尔·马克思的肖像,他说道:“一天24小时都可以打电话叫车,随叫随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8 14:28:01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
孟庆云
  清代画家华翼伦在所著《画说》中说:“世间能画者寥寥,故知画者亦少”,他所说的“知画”,指的是对画意的深层次的了解。观画者如果对于画家创作时的动机与背景有所通晓,将能增益于读画。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博物馆里,展有著名画家蒋兆和画的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等人的画像。蒋先生缘何有此创意?除他是名医萧龙友的门婿外,还有历史的机缘。
  1955年,前苏联拟举办“东方科技成就展览”,对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苏联与中国商议确定,古代科技选择了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代表。当时苏方要求中国提供资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将此项工作交给中国科学院。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把提供李时珍资料的任务,交给北京医学院医史教研室主任李涛教授。文字材料随手可取,只缺一幅理想的人物像。征集资料的同志也曾寻访过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州,但也未能提供画像之类。遂请著名画家蒋兆和依李时珍的传记对像貌的描述来创作。蒋兆和(1904~1986年),四川泸州人,为现代水墨人物画宗师。他曾因1941年至1943年以三年时间,创作了震撼人心的历史画《流民图》及《一个铜子一碗茶》等现实主义名画而享誉画坛。当年他为建桥专家茅以升画像时,数易其稿,也还是觉得不甚满意,便和茅以升一同去赵州,参观隋代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通过在火车和一路上的交谈,以及在瞻览桥体时听茅以升的介绍,深入了解了茅以升的气质和胸怀,再行作画,顿生灵感,又以桥和彩虹为背景,诩诩如生地展现了茅以升的特质。20世纪50年代,苏联美术评论家切戈达耶夫称誉蒋兆和先生为东方的“苏里科夫”(俄罗斯著名历史人物画家)。据传记所载,李时珍气宇轩昂,聪颖健谈,清瘦颀秀,隽眉疏髭,蒋兆和按此立意构思形象,蓦地想到岳父箫龙友博学端直,高蹈典雅,与李时珍何其相似乃尔!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达·芬奇说过:“师法自然的写生是最重要的”,人物画的创作,如有模特当是最好不过,他便请告尊人,言拟为岳父画像,萧翁听后甚为欣喜,想到多年来门婿才言及为我画像,慨然应允。蒋要求岳父戴上老式帽子,身着传统服装,说如此才更为古朴真切。“模特”依言而行,画家则在取形的同时融入了画李时珍意念构思,画像得以顺利完成。完成以后把所画肖像拿给夫人即书法家萧琼品评,她见画中人物风帽朴服,目光炯炯,神采穆然,说道:“这画和我父亲似像又不像”。这也正是画家蒋兆和所要达到的,让萧龙友的气质展现在李时珍画像之中,便以实相告。此画在苏联展出后原画一直留在苏联,现国内所见均是复制品,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教授搜集蒋兆和先生当时作画的草稿,现存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博物馆。1955年邮电部曾发行中国古代四大科学家的纪念邮票一套4张(纪33),其中的李时珍像也是此画的版本。
  李时珍像完成以后,医史学家李涛教授希望蒋兆和先生能为中国古代医学家多画几幅,于是蒋兆和先生便又画了11幅。1986年4月5日,蒋兆和先生以82岁高龄病逝于北京,他的家乡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画家,在泸州玉蟾山为他兴建了“兆和纪念馆”。中医药学经数千年经久不衰在于学术的永恒性,蒋兆和先生的画具有艺术的永恒性,被画的医学家们从此容光焕发!半个世纪以来,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的故事在中医药界传为美谈,但也被认为有两点不足,一是没能从各自的服装上展现各人物生活的历史朝代,二是所画扁鹊为自己切脉时,其切脉的寸关尺方向没有和医生给患者切脉的方向相反。前者可能是我们对画家风格理解的不同,画家重视神似而不虑着装。对于后者,画家毕竟不是医生,画家对医学的理解,和世上其他人对医学的理解一样,总要有点遗憾。B05.4  
13
 楼主| 发表于 2003-11-3 15:02:50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亚洲华尔街日报》:
  胡锦涛女儿嫁科技业大亨
--------------------------------------------------------------------------------
  (香港讯)《亚洲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女儿胡海清今年9月秘密嫁给了中国最大门户网站“新浪网”前执行长、信息科技业大亨茅道临。
  报道说,40岁的茅道临出生于上海平凡家庭。1999年,茅道临从“华登国际投资集团”转任新浪网营运长,2001年升任执行长,但于今年5月卸职。
  报道说,他与胡海清的婚姻成为中国高干子弟和菁英圈中最新、最热门的耳语。
  根据“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者集团”,茅道临在中国信息科技企业家最新富豪排行榜中排名11,身价3500万至6000万美元(6086万至1亿434万新元)之间。
  报道说,茅道临与33岁的胡海清是今年9月在夏威夷完成终身大事。胡海清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学系。清华大学也是他父亲的母校。
  大学宿舍室友说,胡海清个性随和、亲切,周末常骑一部旧脚踏车回家探望父母。
  毕业后,胡海清先在上海上市公司“清华同方”任职,其后前往比利时深造及在两家外国公司工作。友人说,胡海清去年还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企管硕士班注册就学。
  这篇题为《财富与权势联姻》的报道并说,两人的婚姻代表中共从事市场改革四分之一世纪后,社会阶级的重大变化。过去,权贵后代不是与圈内人结婚,就是和工农兵三大阶级联姻,绝不会是不受尊重的商人阶级。
  目前并不清楚茅道临与胡海清如何相识相爱。
14
 楼主| 发表于 2003-11-6 17:20:12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雪藏8年的“水晶之恋”new!

——世界羽坛“冠军情侣”高崚和陈宏的浪漫故事
(2003年11月上《知音》  作者:刘棨林)
高崚,中国羽坛第一个奥运会混双和上届世锦赛混双的双料冠军。2003年8月,在英国伯明翰世锦赛上,她又获冠军,而她那雪藏8年的爱情也随之灿烂曝光。原来,她心仪已久的男友是国家队男子羽毛球单打头号种子选手陈宏。陈宏近年来屡获世锦赛、马来西亚公开赛、全英公开赛等国际重要大赛男单冠军!这对冠军恋人的爱情故事,一如水晶般纯真而美丽……

朦胧爱意悄然萌发在“爱河”

高崚1979年3月出生在武汉一个喜爱体育的家庭。打篮球的父亲对她寄予厚望,高崚6岁时就开始打羽毛球,显现出了她的天赋,10多岁就考入湖北省羽毛球队。

1995年,16岁的高崚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女孩,被选拔到佛山参加全国羽毛球集训。集训中安排了一次拉练。那天,队员们背着行李包,斜挎着球拍,兜里装满了洁白的羽毛球,每到一处,就进行实战练习一次,步行到一条大河边时,流水湍急,白浪翻滚,必须乘船渡河到彼岸。高崚个子高,背的东西较多,最后一个上船。她刚一脚踏进船舷的刹那间船突然离了岸,她一个趔趄,就要掉进水里,这时,一个个头高高的男孩身手敏捷地一把搂住她,拉进船内。

高崚有惊无险,脸上却泛起了红晕——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和一个男孩如此“亲密接触”,实在很难为情。感激和羞涩之中,她偷瞥了那勇敢男孩一眼,只见他脸庞白净,浓眉善目。而对方也正好向她望来,两人视线交汇的一刹那,那男孩的眼睛亮了一下,高崚忙低下头,不敢再看了。

这少年便是陈宏。陈宏以为高崚刚才受了惊,安慰她说:“你别害怕,你就是真的掉进水里,我也能把你救上来!”很快,船就到了对岸。陈宏恭敬地问艄公:师傅,这条大河叫啥名儿呀?

“爱河。”艄公面带微笑,手指着岸边一块大礁石上的两个红字说。这时陈宏的队友调侃道:陈宏坠入爱河啦!

集训期满,陈宏回了福建,高崚则返回湖北。但在家短休的陈宏却怎么也休息不下去,脑子里总有高崚的影子晃啊晃。仅过了两天,他就迫不及待地给高崚打来了电话,两个聊得挺投机。有天一连来了五六次电话,高崚的妈妈就琢磨着这男孩的电话不寻常,耐心开导高崚:你年岁还小,又没出大成绩,男孩女孩关系不能过密。要搞对象也行,等你20岁以后,拿了世界冠军,再谈。高崚是孝女,听了妈妈的话,就不让陈宏给她来电话了,各自专心打羽毛球。

虽然两人互无音讯,但陈宏的形象也总未从高崚脑海里抹掉,不论走到哪里,她总会想起他。陈宏的形象无处不在,外出比赛,她看山,山就是他的影子;她看到水,水中也有陈宏的倒影——一颗爱的种子,从淌过爱河的那一天起,就悄悄地种在了心里。

水晶般的情愫在携手共进中慢慢成长

1996年10月,高崚代表湖北队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公开赛。那天,高崚正一个人默默地走在去赛场的路上,突然从身后远远地传来一声:高崚!她回过头一看,心中猛地一激灵,随即一颗心狂跳起来:喊自己名字的不是别人,正是陈宏!

原来陈宏也凭着出色的成绩代表省队来参赛了。久别重逢的两个年轻人都很惊喜,可真的并肩而行,高崚又觉得很不好意思,不知道该跟陈宏说些什么。陈宏看到高崚手上戴着水晶手链,便问:“这手链真漂亮,你很喜欢水晶吧。”高崚红着脸点了点头。最后,两人互相鼓励,争取在这次比赛中拿到好成绩。

女队正式比赛那天,男队轮空,陈宏在羽毛球馆当了一回观众。高崚一天连着打了两场,中间休息20分钟为午餐时间。她眼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却咽不下去,因为大运动量之后不想进食。这时,陈宏拿着一串香蕉和几瓶饮料,飞快地跑过来递给高崚。这真是及时雨呀,高崚吃着香蕉,对陈宏露出了微笑。陈宏赶紧对高崚说:“咱们还是继续联系吧!”高崚默默地点了一下头。

开赛时间到了,高崚的羽毛球打得真叫漂亮,国家队李永波主教练当即拍板让她直接进国家二队!进国家队是高崚的头等喜事,但同时她又多了一份担心:她没看陈宏的比赛,不知他成绩怎样,若他进不了国家队,两人再见面就更难了。

1997年2月,高崚正式调入国家队。不久,在一次高强度训练中,她的右踝关节韧带严重拉伤,脚面、脚踝肿得像馒头。到医院敷药后,她回宿舍躺着休息。但几天后队友们要去外地比赛,无法照顾高崚了。大家正为此发愁时,陈宏闯了进来。他刚调来国家队,听说高崚伤得不轻,马上就来看她了。

等队友们都出去了,陈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放到高崚手里,小心翼翼地打开,竟是一块玲珑剔透的水晶石!陈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见你喜欢水晶,我就买了一块。这种黄水晶有行气活血的独特功效,对你的伤可能会有好处,希望你尽快康复!”

从这天起,给高崚送病号饭的任务就由陈宏负起来。小伙子一有空闲就过来,搀扶高崚在楼道练习走路,送她去医院换药、理疗。陈宏不在身边的时候,高崚常常用那块黄水晶摩挲伤处及其周边,感觉对减轻灼痛有点效果,恍惚中那水晶简直成了陈宏的化身。在陈宏的精心照料下,高崚“痛并快乐着”,伤势在一天天好转,两人的感情也一天天加深。

高崚的母亲听说女儿受伤了,带上一大包营养品,从武汉赶来北京看望,天天熬鸡汤、鱼汤,为女儿滋补身体。高崚最爱吃妈妈做的水煮鱼,鲜辣可口,令她百吃不厌,她特别想和陈宏共享。

陈宏听说高崚妈妈来了,一直躲着没敢见面,以前她反对自己追求高崚,心有余悸。只过了两天,小伙子憋不住了,又来看高崚。高崚心直口快,高兴地介绍说:“妈,他就是陈宏,以前给咱家打电话的那个男孩。”高崚妈妈由上至下把陈宏看了个仔细,满意地笑着让他坐下,沏了一杯茶说:今儿的晚饭和我们一快儿吃吧。

陈宏告辞后,母亲欣慰地对高崚说:“这孩子不错,长得俊,懂事儿,你眼力不错。”高崚喜出望外,悬着的一颗心这才落了地。她向妈妈表态:“我们就是交个好朋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呗。”

在爱情的激励下,陈宏很快显示出超人的实力,拿下了国内外的几个冠军,成了种子选手。

不久,高崚伤愈归队,司职女子单打,备战1998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世界羽毛球公开赛。为了尽快提高高崚的竞技水平,教练选中的是男队最有冲击力的陈宏,与高崚搭档训练,以期“一帮一,一对红”。高崚和陈宏一样,心中窃喜,但她有两个顾虑:一是恋人加好友,怕陈宏迁就自己,进步慢;二怕自己拖累了他的成绩。但经过认真思考,高崚横下心来:爱情的事儿先放一边不谈,将陈宏当做竞争对手或伙伴,豁出去拼一把!

于是,高崚加强平时的体能训练。练推举、哑铃、长跑,这些活动都是和陈宏一起做的。或许是两人一起训练的缘故,不但没感觉到累,还常常超过教练规定的训练时间,两人技术素质提高都很快,可谓比翼齐飞。公开赛的结果是陈宏男单第一,高崚女单冠军。美好的爱情让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冠军爱情”在情人节后浪漫曝光

1999年,为了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羽毛球队决定拼下混双金牌这个最难啃的铁蚕豆,实现我国在这个项目上零的突破,并选中了高崚担负这一艰巨任务。虽然她与陈宏配对非常理想,但是,队里有规定,男单不兼项,陈宏不能入选,而由男双的张军和高崚组合成混双新搭档。

一天,高崚和张军在女队羽毛球馆里训练,陈宏则在隔壁男队馆里训练。张军和高崚配对打得正起劲时,忽然听到隔壁传来一声大嗓门:陈宏受伤了!高崚立马心里咯噔一下,但训练又不能中止。高崚不清楚陈宏的伤到底有多重,心急如焚。

训练一结束,高崚直奔训练馆旁边的小餐馆。这家餐馆的厨师做得一手地道川菜,陈宏、高崚他们几个好友常在这儿进餐。高崚点了陈宏最爱吃的,拎着一大包东西乘车来到医院。恋人的关怀那么甜蜜,那么温暖,陈宏顿时感到伤痛减轻了许多。

陈宏的左脚韧带完全断裂,已经缠上厚厚的绷带,不能下地动弹。为了逗他开心,高崚乐呵呵地对陈宏说:“我以前伤的是右脚,你今天伤的是左脚,受伤也分男左女右啊。”而陈宏幽默地回应:“谁叫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来着呢。”高崚调皮地让陈宏闭上眼睛,等陈宏睁开眼时,发现自己掌心里静静地躺着那枚神奇的水晶石。高崚握着陈宏的手说:“这次你受伤了,希望水晶石帮你早日恢复……”

用过餐以后,他们的话锋一转,就谈起羽毛球来了。两人又研究起滑步、拉开、跳跃、扣杀等技术,几个小时过去了,仍意犹未尽。陈宏伤愈后,业余时间常常和高崚挑灯夜战训练,不仅提高了技术,更增进了感情。

2000年夏天,在赴悉尼奥运会前夕,陈宏向高崚提出公开两人的爱情,高崚不同意:赛场千变万化,一旦拿不上冠军,可能遭受非议。陈宏说了自己的理由:你一旦夺取奥运冠军,会名声大振,人家又不知道你有男朋友,到那时会给你介绍对象的,求爱的蜂拥而上,试想你招架得了吗?一席话,逗得高崚哈哈大笑:我有那么迷人吗?陈宏老实地说,反正你把我给迷住了。

21岁的高崚,首次征战奥运会,便和搭档张军一起合力拼下混双这枚宝贵的奥运会金牌,这是我国羽坛混双第一金,所以格外抢眼。

高崚夺冠归来,好朋友们在宿舍举办了小型庆功会。人逢喜事精神爽,陈宏、高崚一展歌喉,各自独唱完了,被大家又要求来首男女对唱《纤夫的爱》。陈宏落落大方地唱完“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高崚接着唱,她嗓音甜美动听,可唱最后一句“妹妹我让你亲个够”,即刻刹住了。大伙儿鼓掌要求关键词必须唱,高崚羞涩地笑弯了腰,陈宏则幽默地来了句:浪漫未遂。

之后,高崚和陈宏互相激励,在世界羽坛上拼搏。高崚相继获得世锦赛混双和女双冠军,而陈宏,除了夺得世锦赛男单冠军,且在世界各大公开赛上连续独占鳌头,荣登男单世界第一号种子选手宝座!事业上取得空前的成功,陈宏便渴望自己的爱情也有所突破。

2003年的情人节,陈宏和高崚是在英国的伯明翰度过的,他们一起参加全英公开赛。这是他们第一次过情人节,也是他们爱情大曝光的日子。

情人节那天清晨,陈宏的队友就提醒他快去买玫瑰花。可陈宏调皮地笑了笑,说有训练,没时间出去买,便和高崚并肩步入羽毛球馆。中午他们又一同进餐厅,形影不离。

到了晚上,训练结束了,陈宏情意绵绵地请高崚到他房间来,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精致的首饰盒,让她自己打开。高崚心儿扑腾扑腾地跳得厉害。手儿颤抖地打开首饰盒,顿时一道耀眼的紫色光芒迸射而出,原来里面是一条水晶项链!那是陈宏在国内早就买好的。高崚取出它,仔细端详,发现项链是选用一颗颗心形水晶石穿制而成,寓意溢于言表;而吊坠串连的两颗水晶心,无疑象征心心相印。高崚惊喜极了,情不自禁地送给陈宏一个吻……

随后的全英公开赛,陈宏也许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发挥不太理想,他只获得男单亚军,可他仍然十分开心。对他而言,情人节的甜蜜给他带来的幸福,远远不是一个冠军能比拟的!

而高崚在比赛中顺利地夺取女双冠军,陈宏由衷地为恋人高兴。颁奖的那天,高崚从领奖台走下来,陈宏从远处像离了弦的箭一样迅速冲到她的面前,两个年轻人热情奔放地拥抱在一起,中外记者纷纷把这一精彩镜头抢拍下来……

2003年8月,两人再次来到英国伯明翰,征战世锦赛。在秩序册上,印着他俩相拥的醒目照片。一对世界羽坛冠军的爱情以这样的独特形式曝光了,两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带着这种甜蜜,他们又双双获得了两个冠军!

接下来,他们又要备战明年的雅典奥运会。陈宏信心百倍地说:“如果不出意外,我俩拿3块金牌。”那将是男单、女双、混双,闪亮的3金,如同水晶石一样璀璨壮美!

编辑/杨俊枫yjf@zhiyin.com.cn

15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4 12:33:07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张爱萍:马上诗人渐行渐远new!

(2003年11月《财智文摘》    作者:吴志菲)
在北京什刹海的一所青砖平房小院,院前有一条百米斜街,车马喧嚣不绝于耳,院落周围居住的都是些平常百姓。张爱萍将军就居住在这个普通的院落里。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从热血澎湃的进步青年到文韬武略的军中名将,他已稳步地走完了自己第93轮的人生轨道。那个院落再也不能见到将军的身影了。回望来时路,其丰富的人生闪现着传奇色彩——16岁加入共青团,18岁正式加入共产党,19岁成为工农红军基层指挥员,23岁担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24岁参加长征,45岁被授予上将军衔。从排长到将军,从司令员、政委到国务院副总理,再到共和国国防部长;从善于战前指挥,到勇任前三次核试验总指挥,再到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地球同步卫星研制试验的组织者,世纪老人的人生履历就是中国革命历程的缩影。

退休“还俗”一身轻

1980年,张爱萍将军向中央提出退休。但是,年年打报告,年年无消息。1987年,中央批准将军退休。将军大喜,当日与家人欢庆至深夜。将军称在位为“出家”,退休为“还俗”。他解释说,当“和尚”就是撞钟,而且还总想撞得响一点儿。如今,“还俗”,一身轻松。退休后,他公开声明:“我是老百姓了。百姓,百姓,百事不管。”任何官方会议和活动,他都坚拒不出。

张爱萍将军平素最喜欢摄影、书法、诗词等。战争年代,他不但自己拍摄照片,而且极为重视新四军的战地摄影工作,对当时的新闻摄影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退休后的张爱萍谢绝了官场应酬,过着一种闲适的生活。不过要是什么地方举办摄影展览,特别是当有人邀请他去看看时,他是非去不可的。老伴李又兰怕他身体吃不消,但总也劝不住。1992年,将军著作《神剑之歌》出版,该书收录将军60年来所创作之词160余首、摄影和书法作品100余幅。1993年,一生冲锋在前的将军担任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并在给民政部的社团登记报告上慎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张爱萍将军擅长书法,尤其擅长行草,其书法艺术虽没有专业书法家那样格律严谨,却不失从容超脱,显示出独到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气质。但是,每次有人称赞将军的书法时,他总是自嘲又略带调侃地说:“我这是鬼画桃符。”

匹夫不可夺志

将军出生在四川达县张家沟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小时候,看到地主欺压百姓,在他幼小的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为尽快增长真本事,惩治、铲除世上的坏人,他一头扎进书堆里,常常读书到半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各界民众纷纷举行悼念活动。才上中学不久的张爱萍第一次听到“国父”这个词,也第一次听到“孙中山”这个名字。从此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特别是听到有关孙中山临终的“国事遗嘱”,他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沉重,将“国事遗嘱”全文抄到自己的笔记本里。通过上图书馆查资料,他终于了解到“三民主义”指的是民主、民权、民生,还知道了孙中山要建立一个博爱、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国”……他的心底升起一种使命感。15岁的张爱萍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当年6月1日,达县城爆发抗议“五卅惨案”的游行,张爱萍便是首发运动队伍中的一员。因其敢作敢为,几个月后,张爱萍被推选为达县中学学生会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当年即把学校里的反动学究、校长万如璋赶下了台。中学毕业后,张爱萍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共产党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并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地方军阀刘存厚发布通缉令,张爱萍萌发了走出去,轰轰烈烈地上战场,与敌人面对面地搏斗的念头。他决定将目的地定为上海,如果找不到党组织,就考大学。从此,他将名字改为“爱萍”。

1929年6月中旬,张爱萍告别家人,与同学来到上海,进入中华艺术大学临时安身,并与上海的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当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宣传、组织群众。当年底,张爱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十四军。从此,踏上职业军人的战斗历程。

将军有则“座右铭”:“将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门忘乡,出阵忘身。”这以后的几十年里,他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坐过牢,负过伤,“文革”中还被打断了一条腿。在一次批斗中,造反派要对张爱萍将军用铁链鞭打,将军呼地站立起来,与造反派怒目相对,并举起板凳自卫。事后,将军愤然地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即使那时他也从未对革命、对前途失望过。用将军的话说:“我根本不懂得‘灰心’两个字怎么写!”也许正是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闯过了重重的艰难坎坷。

粉碎“四人帮”后,张爱萍将军三度出山。率领国防科研大军出色地完成了三项国防科研任务:1980年5月18日,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洲际导弹;1982年10月,在太平洋海域完成潜艇从水下发射潜地火箭任务;1984年4月,成功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静止通信卫星。

“冤家”相见路不窄

张爱萍与李又兰相识相知于新四军军部,相恋相许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殊不知,他们最早的会面竟是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年初,李又兰同10来个浙江学生,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见周恩来副主席,而时任值班参谋的张爱萍考虑到周恩来工作太忙就挡了驾,可这些同学非要见周副主席不可。不管张爱萍怎么解释,包括李又兰在内的这些学生就是赖着不走,等了一整天,直到深夜才见到了周副主席。后来在延安,张爱萍与李又兰相熟后,两人在一次偶然聊天的时候,张爱萍听李又兰回忆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怎样磨着见周恩来一面的往事,也心有感慨地说:“当时,这些学生真叫人没办法。”“我就是真叫人没办法的那十几个人中的一个!”张爱萍有些惊异,稍后才明白过来,“我也就是那个值班参谋。”二人开怀大笑,真是“冤家路窄”,难怪一见如故……

1942年1月下旬,华中局召开由所辖9个区的党委书记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也出席了会议。李又兰在新四军军部当巡视员,因她参加过速记的专门培训,也被抽出来负责速记。会议上,刘少奇让张爱萍专门谈谈九旅从当地游击队武装发展成为主力新四军的情况。对此,张爱萍感到很突然,但还是理了理思绪,并实事求是、不加任何修饰地作了发言。

第二天,端庄文雅的李又兰找到张爱萍,递给他一份文稿,说,“这是你昨天讲话的记录,请你审定,需要修订和补充的请写在旁边。”这份字体清秀、书写工整的文稿马上引起了张爱萍的注意。他发现,通篇整洁、正规,连标点符号都清清楚楚,而且是他讲话的全部内容,就连个别的习惯用语,凡是正确的,都用上了;不规范的,还给予了纠正。顿时,张爱萍萌发了一种莫名的爱意。

后来,张爱萍经打听、观察,发现这个名叫李又兰的姑娘不仅上台能演、挥笔能写、集会能讲,而且在速记方面,甚至是漫无边际的讲话,经她记录、整理,居然就是一篇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又颇具文采、还不失讲话者特点的好文章。

而张爱萍英武的军人形象也引起了李又兰的好感,他没用讲稿却能滔滔不绝,而且主题集中、层次分明、广征博引又语言生动,记录下来不用整理就是一篇好文章。

随着对李又兰了解的加深,张爱萍在心里默念:“这是位有才华又很贤淑的女性,可以成为知音,可以结为终生伴侣。”于是,就不由自主地常常约李又兰见面。而李又兰对张爱萍的邀约也是欣然接受,和张爱萍在一起,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一切都很自然。

将军对夫人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总是于百忙中用自己的摄影、诗词、书法作品给夫人以美的享受。他们相伴走过了一个甲子,他们用彼此的坚贞迎来了生命中的灿灿晚晴。有诗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张爱萍将军就是前者,是活在历史中的开国将星,他永远被人们缅怀……

(摘自《新一代》)

16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5 11:26:02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六位国家元首的打工生涯new!

(2003年12月《财智文摘》    作者:吕莉)
在很多国家,政治家是一种职业,因此,能从普通的劳动者成长为一国元首实属不易。不过,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从贫穷的劳动人民家庭中走出来、从事过普通的蓝领工作、后来经过自己艰苦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国家元首的例子了。

英国首相梅杰 打过杂工

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是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平民首相”。他是一名马戏团演员的儿子,也是英国历史上读书最少的首相。迫于家境,16岁时他离开了学校,在社会上打杂工挣钱补贴家用。他凭着自己的实力和运气入主唐宁街10号,执政时间位居上世纪英国首相第四。

不过,执政的辉煌也让梅杰有诸多无奈之处。比如他任首相期间每月工资是9500美元。他下台后,立即喜获新职,出任一家汽车零件公司的兼职董事。每月只需工作1天,年薪就达48000英镑。

韩国总统卢武铉 干过建筑工

2002年12月19日,韩国总统大选落下帷幕,新千年民主党候选人卢武铉击败了大国家党候选人李会昌,当选为韩国第16届总统。这位被誉为“庶民政治家”的韩国新总统是怎样从一个出生在贫困村落里的农民,成长为韩国当今的一号人物呢?

卢武铉出生在庆尚南道金海郡进永邑本山里烽火村。小卢武铉头脑聪明,6岁时就把父亲教的《千字文》倒背如流,被周围人夸为“卢天才”。

1959年他考入国中时,因为没有学费,他的母亲找到校监求情,说到了夏天卖了桃子后再补交学费,但却遭到校监的断然拒绝。卢武铉的大哥跑到学校抗议,结果,校监道歉,卢武铉才得以上学。

初一时,卢因反对李承晚总统的非法选举而被视为异类。1966年,卢武铉从釜山一所有奖学金的商业学校毕业,在一家公司工作,随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一直在一家建筑工地上靠打工来维持生活。

在服完3年的兵役后,1975年,他通过司法考试,并经过两年见习,于1977年出任韩国大田地方法院法官。为了快速赚到钱,7个月后,他又改做律师,办理会计、税务等业务。

1981年,釜山发生“学潮”,30名被捕入狱的学生惨遭酷刑。出于义愤,卢武铉接手此案并竭力为学生辩护,与全斗焕的军事独裁政府周旋、对抗,遂获“人权律师”美誉。此后,卢武铉投入民主人权运动,对劳工帮助尤多。

2002年4月,当选执政党总统候选人。同年12月19日当选总统,创下了贫农之子入主青瓦台的神话,也是韩国惟一一位没有大学学历的总统。

印度总统卡拉姆 曾是“卖报郎”

阿卡杜尔·卡拉姆于2002年7月25日正式宣布就任印度第12任总统。卡拉姆1931年生于泰米尔纳德邦特努付戈迪,小时候曾在一个印度圣城卖报纸。

经过奋斗,在获得航空工程学博士学位后,卡拉姆到了班加罗尔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做工程助理,开始了他的运载技术研究生涯。1963年,因为工作突出,卡拉姆被调到“印度空间组织”从事导弹研究。在卡拉姆的努力下,导弹研制成了印度国防科技领域最大的亮点。大地、烈火、三叉鼓等一系列导弹的点火升空,为他赢得了印度“导弹之父”的美名。因为在印度国防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1997年,印度政府最高文职奖“印度奖”颁发给他。

卡拉姆现在正致力于一个名叫“印度千年任务2020”的计划,其目标是将印度带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巴西总统卢拉 当过擦皮鞋工人

卢拉1945年出生于巴西落后的东北部伯南布哥州的加拉尼温斯。他的父亲是圣保罗的桑托斯港一名码头工人。由于他有7个兄弟姐妹,家庭生活非常艰辛。

卢拉小小年纪就开始沿街擦鞋,帮助邮差送信。上学后,他经常在课余时间兜售花生和橙子,补贴家中生活。卢拉14岁时辍学,进入一家仓库工作。随后他又成为一家钢铁厂的车床工。18岁时,因工伤失掉了一个手指,但只获得相当可怜的赔偿,这使他认识到保护工人权益的重要性。

这段艰难的生活在从政生涯中拉近了和穷人的距离。

1989年,卢拉首次作为劳工党候选人参加大选,获得了3100万张选票。

从街头走来的总统卢拉走马上任后,在国会发表就职演说时强调,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消除饥饿。他说:“如果在我任期结束时,全体巴西人都能吃上早餐、午饭和晚饭,我就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了。”

面对参加就职仪式的约20万支持者,卢拉满含热泪地说:一个像美国那么大的富饶国家,没有理由养不活5000万生活在贫困中的巴西人。但卢拉承认,在一个面临严重经济困难、通货膨胀率为两位数、当地货币对美元贬值35%的国家里,实现人人温饱不是件容易的事。

波兰前总统瓦文萨 出身电工

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组织船厂工人罢工的波兰前总统瓦文萨原是小格旦斯克造船厂的电工,以组织船厂工人罢工起家。此后,他组织成立了“团结工会”,并于1989年同政府签订了“圆桌会议”协议。瓦文萨在1990年当选为波兰剧变后的第一任总统。1995年在竞选连任失败后,瓦文萨重操旧业。

瓦文萨下台后,又回到格旦斯克造船厂当电工去了。后来,瓦文萨曾主持电视台的钓鱼节目,当然,他的生活是无忧的,全家居住在波兰政府提供的一幢位于海滨城市格旦斯克的别墅内。

秘鲁总统托莱多 卖过彩票

少年时的托莱多就有一个当总统的愿望。

50年前,全家由秘鲁中部的安第斯山区迁入渔港城市博特“讨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他排行老八。他曾上街卖口香糖、替路人擦皮鞋挣钱帮父亲养家。

50年后,他实现了这个梦想——在秘鲁2001年大选中击败对手前总统加西亚,当选新一届总统。亚历杭德罗·托莱多是秘鲁首位具有印第安血统的总统。

托莱多以其平民色彩赢得了秘鲁大众的支持。尽管他曾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过着多年优裕的现代化生活,但其安第斯山民风格却丝毫没有改变。他脖颈上总是戴着一块古旧的印第安护身符,走访乡村时也常常用手掬起河中的水畅饮一番。同时,托莱多经常坐在路边与擦皮鞋的小童聊天。

他很乐意选民叫他“哈佛来的乔洛”——“乔洛”最初是对具有印第安血统的秘鲁人的称呼,现在则更多地用来指代过去50年间从贫困的乡村涌入城市“讨生活”的秘鲁贫农阶层。他认为,这是选民们对其将印第安血统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的一种赞许。

(摘自《决策与信息》2003年第10期)

17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5 11:28:48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大胡子卡斯特罗铁血柔情new!

(2003年12月《财智文摘》    作者:拉拉)
10封情书征服名门闺秀
步入晚年,卡斯特罗逐渐向人们揭示他的秘密,47岁的巴西女记者和历史学家克劳迪娅·富里亚蒂想撰写一部内容丰富的关于卡斯特罗的传记,她被允许查阅其相册和文件集。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表面看来颇有硬汉形象的古巴领袖卡斯特罗也有非常温柔浪漫的一面。50多年前,在狱中服刑的卡斯特罗曾给一位名叫娜蒂·雷芙尔塔的女子写过数十封炽热无比的情书,并以此征服了这位名门闺秀。

“亲爱的娜蒂,我在黑暗的牢房里向你问好!”这是卡斯特罗每封情书的开场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比如你留在我心中的美好记忆,它们将忠实地陪伴我,直到最后一天。”

一开始,两人之间的交往纯粹属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卡斯特罗有关古巴社会平等和思想革命的言论在雷芙尔塔和她丈夫奥兰多的心里引起了共鸣,奥兰多后来甚至自掏腰包资助卡斯特罗从事革命事业。几个月后,在一次带头攻击国家陆军兵营的行动当中,卡斯特罗不幸被捕,被关进监狱判了15年徒刑。

幸好在狱中卡斯特罗还能与外界通信,这样在入狱的头两年,他与雷芙尔塔鸿雁不断,一封封炽热的情书飞出了监狱的高墙。

在此之前,卡斯特罗已和一位名为米尔塔·巴勒特的农村姑娘成了婚。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婚姻,卡斯特罗并未对雷芙尔塔进行隐瞒,而是坦承了这段婚姻的不幸和失败。

1954年,因为有一次卡斯特罗写给雷芙尔塔的情书被误投给了他的妻子,从而导致这对恋人之间的联系被迫中断。

与中情局刺客的刻骨挚情

1953年,卡斯特罗认识了后来成为中情局间谍,并受命刺杀卡斯特罗的玛丽塔。

1940年玛丽塔出生于德国不来梅,父亲是一艘游船的船长,母亲是美国特工。1959年,父亲的游船“柏林号”中途停靠在古巴的哈瓦那港,随船同游的玛丽塔在那里遇见了卡斯特罗。

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在一起的日子令玛丽塔永世难忘。在她眼里,卡斯特罗是个略有自恋情结的绅士,幽默而富有情调的男人。玛丽塔记得,有一天卡斯特罗从记者招待会归来,他向玛丽塔吹嘘说:“我被一群漂亮的女记者包围,我敢肯定她们爱我爱得发了疯。”说完,卡斯特罗站在镜子前自我陶醉起来,他摆出基督受难的姿态,自言自语道:“看那,我和基督长着同样一部大胡子,我现在基督受难时也恰好同岁。”

卡斯特罗还是个很幽默的人,无论私下还是公开场合,他总有说不完的笑话讲给玛丽塔听,他喜欢在公开场合贴在玛丽塔的耳根讲应景的笑话逗得她开心。

玛丽塔的古巴之行让她销魂,回到美国时,她已经怀上了卡斯特罗的骨血。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央情报局已经秘密掌握了她与卡斯特罗之间的一切隐私。

中情局的手段高超而残忍,他们想办法用药物打掉了玛丽塔肚子里已经7个月的孩子,并布下圈套让玛丽塔相信这一切都是她亲爱的菲德尔指使手下人所为。然后中情局对玛丽塔进行长时间的“思想教育”,给她洗脑,再把她送到佛罗里达的训练基地,教会她全套特工技能。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中情局毫不怀疑地认为,玛丽塔已经变成了他们所需的工具,他们要让玛丽塔自觉自愿地去找卡斯特罗算账,为自己的不幸复仇。

玛丽塔以美国特工身份重返哈瓦那,中情局交给她的任务简单明了——她只须把随身携带的致命的毒药悄悄倒进卡斯特罗的水杯里就算大功告成。

卡斯特罗凝视着玛丽塔的双眼,问道:“你这次来是想杀死我,对吗?”

玛丽塔做不到对自己心爱的人撒谎,回答说:“是的。”她倒在卡斯特罗的怀抱里,爱情使她忘记了一切,她没能完成中情局交给的任务。

如今,这位年过花甲的女士看上去与同龄的老人没什么两样。4条可爱的小狗是她晚年生活的伴侣,和她形影不离。如果她偶然愿意聊一会儿天,她告诉你的第一件事就是:“我最亲爱的伙伴与我隔海相望,我曾带着毒药去刺杀他。”

晚年婚姻终稳定

然而,卡斯特罗生活中最重要的女人是他的革命同志塞莱莉亚·桑切斯。她来自曼萨尼约,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卡斯特罗对她极为信任,她也经常为卡斯特罗出谋划策。但是这位革命者始终拒绝与她结为连理:“因为他不愿意人们认为他是受一个女人摆布的人。”

由于卡斯特罗厌恶正式结合这种方式,因此他的婚姻生活始终不稳定。曾与卡斯特罗共同生活的米尔塔·迪亚斯·巴拉特来自古巴上流社会,他们的关系最终破裂,米尔塔现居住在西班牙。而卡斯特罗出于对塞莱莉亚的尊敬,直到1980年她去世之后才把自己跟达莉亚,也就是他现在的夫人的关系合法化。卡斯特罗是1961年在一次扫盲活动中结识这位来自特立尼达的女教师的。

“卡斯特罗现在过着极为普通的生活。”他与达莉亚居住在哈瓦那西边海马尼塔的一所海滨别墅里。

卡斯特罗和达莉亚生了5个儿子——亚历克斯、亚历史西斯、亚历杭德罗、安东尼奥和安赫尔,他们现在都居住在古巴。

除了上述5个儿子外,卡斯特罗还有和发妻米尔塔生育的两个儿子:菲德利托和豪尔赫·安赫尔。卡斯特罗有很多儿子,但女儿仅有一个——跟纳蒂·雷韦尔塔所生的阿林娜。阿林娜1993年逃离古巴,现住在美国的迈阿密。

(摘自《青岛画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5 13:49:11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列宁遗体保存内幕
  20世纪末,俄罗斯曾有人提出,将列宁遗体从莫斯科红场迁往圣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公墓。据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实现列宁希望和母亲安葬在一起的遗愿,然而,这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事实证明难以兑现。这是因为:一,列宁临终前未曾有过这样的表态;二,列宁墓是克里姆林宫的一部分,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任何人不得破坏人类文化遗产;三,列宁遗体的保存在世界殡葬史上是个奇迹,创下了遗体防腐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随意终止研究,会给生物医学界带来莫大损失。为此,普京总统于2001年7月正式宣布: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团结,迁葬暂不进行。时至今日,红场上的列宁墓依然如故,水晶棺内的遗体未曾离开地下墓宫,就像高大的列宁塑像仍旧矗立在圣彼得堡市政府所在地、矗立在当年十月革命的指挥地斯摩尔尼宫广场上一样……
  
最后一页日历

  叶利钦时代的总统助理格·萨塔罗夫曾在俄罗斯近代史档案研究中心(以前称为苏共中央档案馆)查遍了几乎所有资料,也无法寻找出列宁想安葬于圣彼得堡的点滴依据,甚至在列宁亲友的封存档案中也未发现相关的书面遗言。
  那么列宁会不会口授过类似的遗嘱?看来也不可能。真有此事的话,他的夫人康·克鲁普斯卡娅不会不知道。据俄罗斯最近一期《列宁与祖国》杂志披露,1924年,克鲁普斯卡娅在参加完隆重的追悼会列宁仪式后,曾给密友伊·阿尔曼特的女儿写信:“当有人提出将列宁葬于克里姆林宫内的方案时,我发了火,因为那不是列宁的遗愿。当时列宁想的是,和同志们,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们葬在一起,葬在红场的克里姆林宫墙边。”
  据医生诊断,列宁最后死于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但他在患病期间偏偏没有一刻停止过用脑。1922年10月18日是列宁在莫斯科工作的最后一天,在医生的执意请求下,他同意去位于首都郊外的哥尔克村休息治疗。然而,列宁并没有停下工作,有资料表明,单从10月20日到12月16日他就写了有关外交、政务方面的信函224封,接见了来自人民委员会、劳动与国防委员会、政治局等部门代表171人……
  1924年1月21日清晨,列宁亲自撕下一页日历后,忽感体力不支,两侧太阳穴剧烈疼痛,便身不由己倒在了床上。17点30分他的血压突然下降,18点45分脸面滚下大大的泪珠,偏瘫使他一句话也说不出,18点50分,一代伟人带着最后的遗憾溘然长逝,年仅53岁。
  次日,500万份印有噩耗的报纸一售而空。苏共中央、中央执委、部长会议等部门成员500人冒着摄氏零下40度严寒,赶到哥尔克村与列宁遗体告别。他们用双手托起灵柩,为护送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去火车站,步行整整4公里,整个祭奠仪式持续了6小时,共有50万人参加。1924年1月6日,苏共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庄严决定:列宁陵墓建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边,与十月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在一起。谁知人们仍然无法抑制铺天盖地而来的巨大悲痛,1.2万封电报和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向克里姆林宫,要求政府永远保存列宁遗体。
  
寒冷赢得了时间

  工农大众对领袖的拳拳之忱深深打动了卢那察尔斯基,他向斯大林提出永久保留列宁遗体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当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列宁遗体保存专家小组,专门负责遗体防腐研究并限时三个月完成任务时,绝大多数医生、专家都犹豫起来,他们担心试验万一失败会遭不测,纷纷借故推脱。惟独生物化学家,犹太籍的兹巴尔斯基接手了这项史无前例的工作。
  为了尽快得到一个理想的处理方案,他使用不同方法在几具不同年龄的男女尸体上作试验,谁知一次次的试验都告失败……一个月过去了,列宁的皮肤开始起皱,身躯略有走样。哈尔科夫大学的解剖学教授沃洛比约夫闻讯赶来相助。他曾为沙皇博物馆成功试制出保持丝织品长期不变色、不变质的防腐药。应兹巴尔斯基的请求,他们以此为借鉴,日以继夜反复试验,一种神奇的药液终于产生。兹巴尔斯基和沃洛比约夫先将遗体解剖、清除内脏,接着将药液注射入周身血管,以便在抑制细菌的同时,用溶液取代肌肉组织里的水分。
  列宁陵墓的设计与遗体防腐研究同步进行。最初的“陵墓”实际上是一座白色的木质结构厅堂。1925年底,苏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重新建造的倡议。据档案记载,当时共收到百余份千姿百态的设计方案,如陵墓应该充分体现全党时时刻刻团结在领袖周围的主题,将其建成高26层的塔形建筑物,内设党中央和部长会议各大机构,塔顶安置巨型探照灯,以象征列宁巍然屹立,光辉永存;陵墓应反映列宁的世界意义,将其建造成地球状,让巨型列宁像高高矗立;建成巴黎埃菲尔铁塔型,反映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这一切尽管均出自人们对历史上第一位工农领袖的爱戴之情,但客观上给人以与其说建列宁墓,不如说是建教堂的感觉,不同的只是把十字架换成了红五星,耶稣像换成了列宁像而已。最后,斯大林决定仍由构思木“陵墓”的休泽夫出主意。目前的赭红大理石陵墓便是休泽夫的杰作。
  
“活着的遗体”曾被搬出陵墓

  在苏联时期,每天从清晨起,红场上始终站满参谒的行列,周围肃静得几乎听不到一点声音。列宁遗体被安放在精致的水晶棺内,他安详地闭着双眼,一手握拳,一手随意地搁在胸前,人们甚至能看清他脸上的皮肤毛孔。在淡红色灯光的映衬下,列宁那充满智慧的宽大脑门显得特别突出,有一种伟大的思想还在不停活动的感觉。“他还活着!”是苏联人当年常爱说的一句话。时至今日,只要陵墓开放,瞻仰者在门前排起的长龙依然如故。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多年的随从秘书斯·德里兹多回忆道:“克鲁普斯卡娅不常来陵墓,每年大约一次,我总伴随着她。”第一次是在1924年5月26日,当时尚未准许外人瞻仰。她和列宁家人德·乌里扬诺夫看了进行过特别处理的列宁遗体后,对在场的防腐专家兹巴尔斯基教授表示了感谢。最后一次是在1939年,克鲁普斯卡娅来到这里,离自己去世仅几个月。
  为了让列宁永葆生前模样,为了让这具尸体必须永存,70多年来,耗去了几乎三代科学家无以估量的精力和心血,苏联政府更是像致力于航天、核武器研究一样不惜工本,不计代价。别的不说,光为了保证棺内始终保持摄氏16度恒温、湿度不超过70%这一项,便需要由12名生物医学家组成专门实验室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防腐秘方的研制也一直属于国家一级机密,尖端科技项目。
  最富传奇色彩的事,要数卫国战争期间列宁遗体的转移。1941年战争刚打响,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布了打击法西斯动员后,没过几天,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突然接到转移遗体的通知,准备时间只有两天。兹巴尔斯基只能随身携带遗体保养用的主要器械和药液,匆匆上路。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是在7月3日夜幕降临后秘密出发的。我记得很清楚,一列苏共政治局专用装甲列车在开往乌拉尔方向的铁路小站上等着大家。专家及家属伴着列宁遗体的车厢居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居中由410名全副武装警卫组成的护送队压阵,在最后的车厢内。5天后火车驶抵秋明,连当时的州委第一书记库普佐夫都不知道是什么要人乘车到此。包括兹巴尔斯基教授一家在内的所有被护送的对象,均被安置在市区的一所农学院内。水晶棺放在一幢叫‘白宫’的二楼会议厅内。”那年夏天非常闷热,为了预防列宁遗体受热,他们在遗体四周放上冰块,一路上还不断用酒精为列宁擦拭皮肤,以防感染。由于旅途中食品匮乏,他们不得不在车站用酒精换食物充饥。
  这次历险为这些医学专家提供了自由进行各种新试验的机会,不用像在莫斯科那样受到种种清规戒律的限制。沃洛比约夫尤其在对列宁面部保护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奇迹般清除了所有因防腐处理而产生的色素斑点,并填高了已塌陷的鼻子和眼睛。然而遗憾的是,在秋明期间,由于受战火影响,他们不可能按标准要求将遗体始终保持低温。1943年12月,遗体开始腐烂,即便搬迁到地下室,也无济于事。专家只得忍痛截去列宁的一条腿和部分左肢,以人造假肢代替。1945年3月,列宁遗体从秋明重返莫斯科时,参观者只是感到他的容貌似乎比去世时还年轻,却不会发现深色西服里的肢体实况。
  
每况愈下

  战后几十年来列宁的遗体究竟又是怎样保护的呢?医学教授德尼索夫说,每星期一和星期五列宁遗体都要进行两小时的护理保养。德尼索夫先要换上白大褂,将涂了香料的列宁遗体运入消毒室,而后借助显微镜进行常规检查。据德尼索夫说,遗体上出现任何细小蚀变,必须征得卫生部同意,才能作出处理,哪怕是极小的组织移植手术也不例外。检查完毕后,负责室温和湿度的工程师便会把计算机每10分钟存储的数据向他汇报,作出相应调整。实质性的护理操作尽管看似简单,但必须细心,往脸部和双手涂抹药液,轻不得,重了也不行。德尼索夫教授的最后一道工作是整理列宁所穿服装和纠正其睡姿。春去秋来,专家们一直严格按照这样的程序工作着,每隔一年半他们还需为列宁洗澡,把遗体放在秘方配制的药液里浸泡整整两个星期。
  西方曾有过列宁遗体是蜡制模型的谣传。兹巴尔斯基教授为证明其真实性,曾当着记者面,打开水晶棺,用手触摸列宁的肌肤,以证明里躺着的不是“物”,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然而,腐烂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为此采取过不少应急措施。早在30年代,他们就曾将遗体的部分皮层和双手指骨进行过置换。1961年,当斯大林的遗体被从列宁墓搬出后,列宁的遗体再次腐烂。可惜此时,被授予列宁勋章的权威,兹巴尔斯基教授已去世,他的接班人在遗体紧急防腐处理方面经验尚不足。赫鲁晓夫出于无奈,同医务人员商定,暂时将尚未腐烂的头部同躯干分开。为防止大面积腐烂的躯干影响头部,不得不将头颅取下,安装在人造躯体上,再将列宁的肉身躯干火化。手术十分成功,一切都天衣无缝,普通参观者不可能看出破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不再为护理列宁遗体拨款,“列宁墓实验室”改名为“全俄药用植物科学生产联合体生物结构医学研究中心”,情况越变越差。目前仍在继续地护理,完全出于包括兹巴尔斯基教授的儿子在内的研究人员、工作人员的自愿。
  列宁墓和他遗体今后的命运,看来还真难以预测。
  (摘自《海上文坛》2003年第12期,麒麟文。)


(责任编辑:孤松)
19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16:57:09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邓小平出访美国历险记
□凌云
  20多年过去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仍深深印刻在担任过邓小平特别助理、负责安全事务工作的凌云同志的脑海里。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在《共和国重大决策出台前后》中,准确、真实地描述了邓小平同志1979年访美那场历险的经过。
  1979 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和夫人卓琳应美国总统卡特和夫人的邀请赴美进行了为期8天的正式访问。中美关系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开端。我当时在公安部工作,作为访美先遣组的负责人,先期赴美进行安排;随后又以特别助理牗负责安全事务牘的身份随行出访。访问前传来警报:台湾一高级特务称要在邓小平访美时“给一点颜色看看”。反华势力策划收买“意大利枪手”。美国一个极左组织扬言:“要做一些使邓永远难忘的事”。邓小平访美受到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极大重视和热烈欢迎,美国官方竭力宣传这次访问的重要性,强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国际舆论也认为,这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促进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里程碑”。然而,中美建交和邓小平访美,对台湾国民党当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美国国内一小撮反华势力也做出反应。据我有关方面的信息:———台湾一高级特务称要在邓小平访美时“给一点颜色看看”;——反华势力正策划收买“意大利枪手”;——美国一个极左组织扬言:“要做一些使邓永远难忘的事”;——旅美的台独势力准备收买流氓打手,并胁迫一些台湾留学生和侨民在华盛顿等地组织“游行示威”,进行挑衅。对于邓小平访美期间的安全问题,中央极度关注,知情的党内高级干部更是忧虑不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国务院副总理耿飙、方毅、陈慕华和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黄华、韩念龙、伍修权、朱穆之、罗青长等以及中央警卫局的负责干部开了几次会,研究有关情况和应对措施。一致的看法是:敌情严重,切不可掉以轻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中央常委决定,派先遣组先期赴美进行安排。先遣组与美方的会谈在白宫举行。负责国宾安全的官员泰勒问我:代表团有多少安全人员?我告诉他:除我以外共7人,其中包括方毅副总理的一名警卫。这样少的安全人员美国人难以想象。1979 年1月6日,外交部长黄华通知当时的公安部长赵苍璧,由我负责安全事务随邓小平出访,并先期赴美打前站。先遣组行前,对安全警卫有一个初步设想,要点:1.在美访问期间的安全责任必须由美方承担;2.近身的安全警卫由我们随行的警卫人员严密部署,并争取美方的合作;3.安全警卫工作要与外交礼宾活动安排紧密结合。先遣组抵美后受到我驻美联络处柴泽民主任等的热情接待。当晚,使馆党委和先遣组一起开会研究了有关情况。先遣组与美方的会谈是在白宫举行的。柴泽民主任和驻美联络处的同志和我们一起参加了会谈。美方由国务院礼宾司司长杜贝尔夫人主持,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助理奥克森伯格,联邦安全局负责国宾安全的官员泰勒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官员参加。会谈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要美方承诺负责安全保证的问题。我们态度诚恳,表示信赖美方,相信他们一定会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邓小平的安全和这次访问的圆满成功。泰勒表示,感谢中方对美方的信任,美方将对这次访美的安全负责。泰勒还透露:卡特总统已下令联邦安全局负责安全;整个安全工作将在安全局的统一计划和指挥下,组织警察、情报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在会谈中,泰勒问我:代表团有多少安全人员?我告诉他:除我以外共7人,其中包括方毅副总理的一名警卫。这样少的安全人员对美国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记者群里突然冒出一男一女,挥舞拳头,大声呼叫。秘密特工立即上前把他们架了出去。卡特没有中断讲话,仪式照常进行。在旅馆大厅,突然有人插到安全人员凯利的前面奔向邓小平。凯利把他击倒。邓小平在我方随行人员的护卫下安然出门上车。美方的警卫部署升级。防暴队和大量的警察手拿木棍和催泪弹。骑警封锁了路口,旅馆周围和参观现场处於戒严状态。1月28日,邓小平乘中国民航专机离京赴美。同行的有方毅副总理和黄华外长等陪同人员20人,其余为工作人员和随行记者。当地时间28日凌晨1时抵达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安格雷季埃门多尔夫空军基地。我驻美联络处柴泽民主任和夫人,美驻华联络处伍德科克主任和夫人,美国务院礼宾司司长杜贝尔夫人,安全官泰勒和凯利等从华盛顿赶来迎接,并登上专机陪同到华盛顿。从安格雷季到华盛顿飞行约7小时。为期8天的正式访问开始了。邓小平的到来,受到美国官方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但是,一小撮敌对势力却一直在蠢蠢欲动。1月29日上午10:00,卡特总统在白宫南草坪举行正式欢迎仪式。正当卡特总统致欢迎词的时候,离讲台左侧四五米处的记者群里突然冒出一男一女,挥舞拳头,大声呼叫。这时夹杂在记者群里的秘密特工立即上前把他们架了出去。卡特没有中断讲话,仪式照常进行,在场的人们也都不动声色。处置这一突发事件前后只有几分钟。2月2日,邓小平在休斯敦访问。事先估计,反华势力将在这里搞较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访问车队去宇航中心时,路旁约有200多华人和美国人集结;在旅馆附近2日约有600人,3日减至150人左右集结在对面马路一侧,都是学生模样的年青人。出访期间的一次险情恰恰出现在这里。2月2日下午18:00许,邓小平应邀去西蒙顿市竞技场晚餐并观看竞技表演。当他从旅馆楼上下到楼下大厅准备出门乘车时,我方的随卫人员在前面和两侧,后面相距数米跟进的是美方安全警卫人员凯利,我的位置又在他的后面。突然有一个人插到凯利的前面奔向邓小平,只见凯利急步抢上前去,胳膊一挥将那人击倒,在附近的警卫人员一拥而上把他捉住。邓小平在我方随行人员的护卫下安然出门上车。瞬息之间,化险为夷。事后,据美方通告,这是美国最老的恐怖组织三K党的党徒,名叫路易斯·比姆,他被拘捕后还有几个同党举着要求释放的标语牌上街“示威”。当晚,我约请泰勒喝咖啡。我对他说:“鉴于今天发生的险情,还有3天的访问必须严密部署,确保安全。我们的要求是要有百分之百的保证。”泰勒笑了,说:对邓的安全绝不许有万一,他们一定会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第二天,美方的警卫部署显然升级了,动用了防暴队和大量的警察,一个个手拿木棍,还有催泪弹,高头大马的骑警封锁了路口,在旅馆周围和参观现场实际处於戒严状态。2月5日,邓小平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乘专机离开西雅图,飞经安格雷季、东京牗在东京停留访问两天牘,于2月8日安全回到北京,安全顺利地结束了这次出访。(摘自《共和国重大决策出台前后》)

    《人民文摘》 (2004年 第一期)
  

(责任编辑:孤松)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09:30:54 | 只看该作者

《名人秩事》

哲学名人的幽默new!

(2004年1月《财智文摘》    作者:沈农夫)
无需再锦上添花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晚年退休后,每年能拿到1000英镑的退休金和印书稿费。他在爱丁堡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写的《大不列颠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畅销书。周围的人劝他再写续集,一直写到当代。

哲学家摊开两手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先生们,但我不想再写了,理由有四点: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懒了,太富了。”

河面上的告示

英国哲学家威廉·休厄尔是一位幽默能手。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剑桥的卡姆河只是一条被用作城区排水的排水沟。有一次,女王访问剑桥,在河上的一座桥上停了下来,对簇拥着她的剑桥要人说,河里漂着的废纸太多了。

威廉·休厄尔接口说:“陛下,它们并不完全是废纸,它们的每一页上都写着告示,通知来访者这条河是不适于游泳的。”

富翁的价值

英国哲学家、诗人贝恩斯在泰晤士河上看见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了起来。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富翁的穷人,竟只得到一个铜板的报酬。围观的人被这富翁的吝啬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

这时,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说:“放了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价值!”

难成亲戚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g,意为“猪”)和“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

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独身的解释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

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3年第1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7:44 , Processed in 0.05971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