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聽雨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药如用兵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1-18 14:39:08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多读<<孙子兵法>>,就知道中医与军事思想的关系.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20:53:48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中医本就和《孙子兵法》一体
13
发表于 2006-1-24 20:48:26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这么说到倒是很有道理,我先发个相关的帖子,大家讨论讨论
14
发表于 2006-1-24 23:29:36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1/25 07:26am 第 2 次编辑]


<<孙子兵法>>上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在本篇中论证了军事上“虚实”的可变性,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实也象“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样,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只要善于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就能变敌之“实”为“虚”,变己之“虚”为“实”,做到以己之实击敌之虚,以夺取战争的胜利。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感冒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运用辨证的方法分清二者那一个是风寒那一个是风热,才能确定是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的方法治疗。另外: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时时都在变化。
            
医圣张仲景说:“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明示了辨证论治大法。把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区别开来,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中有一段贾诩智追曹军的故事,就包含着军事辩证法的哲理。自张绣听从贾诩计策,在南阳打败曹操之后,荆州的刘表应张绣之约,乘机起兵欲断曹操后路。在安众一带,曹操施展计谋,打败了张、刘联军。就在这时,忽报袁绍欲兴兵侵犯许都。书中写道:细作报知张绣,绣欲追之。贾诩曰:“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曰:“今日不追,坐失良机矣。”力劝张绣引兵万余同往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还,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诩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往。绣乃自引一军往追。曹兵果然大败,军马辎重,连路奔弃而走。从这里可以看出,贾诩的辨证思维就在于他对敌我将帅的秉性特点了如指掌,并能够全面分析当时的情况,把握胜负转化的规律。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辨证地看待病和症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同一种证。因此,还可以在现代中医与<<孙子兵法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如麻疹因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初起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阴清热为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虽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中气下陷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医案认证无讹《北史.姚僧恒传》
           


姚僧恒二十四岁时即传其家业为太医,其辨证论治必然有超于一般人的地方。如梁武帝病发热,自以为须服大黄,僧恒以为不宜,不听而致病笃;元帝有心腹病,别的医生认为须使用太平药,僧恒认为宜用大黄,从之而疾愈。同服一方,一愈一危,面对患者,何去何从,全在于辨证论治无讹,从事医疗的医务工作者,不可不知,如大家所熟知的蒲辅周老先生在1956年治"乙脑"时用白虎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次年某地又发生“乙脑”再沿用白虎汤则疗效不佳,再经蒲老辩证指出1956年“乙脑”为热偏重,而次年则为湿偏重,加用苍术而提高了疗效,辩证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同一种疾病由于气候条件或体质等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证,治疗也就不同。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实质上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括着病机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有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政治家和军事家们都曾经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和分析,从中有的悟出死读兵书,照搬照套必打败仗的教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还可能从:“失街亭”中引出更多的经验教训。马谡称得上一个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的人,但在实际的作战中,闹出了一场因机械照搬兵法原则而损兵失地的大笑话。古人说死读书等于无书,马谡的思想僵化,并不错在他饱读兵书,而错在被客观现象迷惑,生般照套历史经验,这就让我们更不难理解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描述的书呆子的话:“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些“愚者”不知道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撑握病机,灵活用药与马谡在实际作战中不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而灵活运用兵法所犯的错误是相同的。

象这样的例子还有纸上谈兵的赵括等等。据《冷庐医话》记载:吴郡某医,得名医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奉为秘本,见其屡用麻黄汤,适治一妇子热病无汗,谓是足太阳表症,投以麻黄汤服之,汗出不止而殒。其实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盖南人少真伤寒、热病无汗、以紫苏、葱白、豆豉、薄荷等治之足矣,岂可泥古法。
         
古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如此刻骨铬心,可是事隔几千年,马谡、赵括,吴郡某医等这些误人害已,不知辨证墨守成归的思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燎原之势,街头巷尾随可见“祖传秘方”等一概不知辨证论治原则的人为人治病,可惜的是还有许多不明事理的人,竟将骗子视为神医,把生命拱手相送,正如医圣张仲景指出: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拿着可以活到一百岁的寿命,拿着极其宝贵的身体,委托交付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们摆布。他们生命已经死去,精神活动已经消灭。变化成为鬼魂,深深的藏于黄泉之下,才为自己的无知哭泣,痛心啊!全社会昏昏噩噩,迷迷糊糊,没有那一个人能够觉醒。
            

现在有的医生不求辨证论治原则,以一方一药治某病,结果不是疗效不显,就是殒人性命,这只能归之于用之不当,自不能归罪于方剂。可是这些用方之人不知悔过,不罪责于自己用之不当,反而诬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药文化误人,甚至产生废除中医药的思想,此类忘宗树典的败类,真是可笑之极。
            

孙子兵法上说:“若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描述道:当时武当山处于十分危及的局面,张三丰当众传张无忌太极神功一节。在传功过后,张三丰问无忌记住多少,无忌说记得十之八九,张三丰大摇其头,再教,并当着来犯之敌细细比划,讲解,无忌说还记得十之三四,再教,无记说全忘记了,张三丰即让无忌持一木剑与持天下第一利剑的高手东方白过招。断来犯之敌东方白之臂,废其武功,大获全胜,张无忌之所以获胜,是通过许多死的招式而悟出了太极无形胜有形的道理,因敌招创我招,以无限对有限。中医治病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大量博闻强记、临床实验,才能掌握“无形、无限”的辨证论治大法,因证立法,据法组方,达到中医的最高境界。
     

中医有一种说法:医生有三等;最差的是经验之医,以方套病或以病套方,偶尔治愈一病,仰首戴面自谓天下无双。中等的为辨证论治之医,其实这类医生已达到较高境界,能对证下药且处方严谨,患者可信之,第三种为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即阴阳汇通之医,洞察天地阴阳,熟知万物属性,随取一物,即可为治病大药,愈病于无形之中。某日,清代名医叶天士正在梧桐树下饮茶下棋,有一妇人难产,众多医生的催生药都不灵验,其家人急请叶天士救治。是日适逢立秋,梧桐树叶纷纷落下,叶顺拾一把叶在诸医的催产药中,药下咽即顺产。叶天士之意,乃凋零之梧桐叶禀秋天萧杀之令,形似败絮,其气下沉,故可引诸药直趋而下,胎即得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枯萎欲落的梧桐叶根部含有类似催产素样的物质。
            

可见是否懂得辨证论治是中医是否入门的标志.而掌握辩证论治的程度,是衡量中医水平高低的标准。
15
发表于 2006-1-24 23:30:45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1/25 07:31am 第 1 次编辑]

兵家的知彼知已与中医的四诊合参整体观念
            

<<孙子兵法>>上说:"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已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已而不知彼,百战百殆.""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是著名的军事论断之一,它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是<<孙子兵法>>中的精华之精华.中医通过四诊合参,充分全面的获取病人的病情资料,对症下药,是中医达到知已知彼的有效手断.整体观念是中医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医生命力长久不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黑格尔说:"离开了人的一只手,它就不再是一只手."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而不忽略局部的思想是一种辨证的唯物主义.
            

大家所熟知的"退避三舍"这个故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成功典范.
           

公元前623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晋楚两个诸侯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战争之初,楚国实力胜于晋国,晋文公先扣押楚国使者,激怒楚子玉来战,后见楚国来势凶猛,就命令晋军后撤,避开它的锋芒.有的将领不理解,文公说:"我从前对楚王说过,如果两国交战,我一定退避三舍.我是遵守诺言."实际上晋军后退九十里后,就到了卫国的城濮,离晋国本土更近,后勤供应方便,又便于联合其它的合作军队,客观上麻痹楚国军队,取得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起士气,把晋军的许多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公元前623年4月,两军决战开始.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两军薄弱的特点,统帅子玉轻敌,不知虚实的弱点,发起了有针对性的攻击,楚右军迅速崩溃.接着又把大军指向楚左军,先把楚军引到中军阵地,然后断其左军归路,层层包围,基本歼灭左军.楚左右两军失败后,中军不能敌晋军,城濮之战终于以晋胜楚败而告终.晋军知己知彼,先退一步,再根据敌人作战部署以中军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是这次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其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面对一个患者,先要观其营养状况,面色如何;又要闻其五味,听其五声,然后详细追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再看脉象,舌象,并进行仔细检查,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资料,得出正确判断.另外,人体不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而且与自然也是统一的.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医生看病,为把握整体,力求准确,还应知道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诊疗时的季节气候.正如云南中医的奠基人吴佩衡就总结了云南的地区特点:“山高水深中焦湿”。结合辨证论治,加上该特点之外,灵活运用,治愈沉疴固疾无数,卓然成家。
            

整体观念要求我们治疗疾病不但要详细的掌握病情,还要从整体的大方向上把握病情的虚实变化。曾治一患者黄某,手背内侧起一圆癣,水泡族集,溃破流水,自擦皮炎平,双氧膏,达克灵等皮肤外用药无数,又内服“消炎药”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剂无数。笔者抓住患者少气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胎薄白,白带多而清稀的特点,给其服用:加减胃苓汤,拆除所有外用之药,三剂而愈.我们平常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正是不遵从整体观念的体现.部份因整体而存在,:"皮之不存,毛之安附焉?"只有从整体观念上根除了疾病发展的根本原因,局部才能得以恢复.
            

杨立之食鹧鸪病喉痈
            


杨立之从黄家来到楚州后,喉间生痈,又肿又痛,脓血如注,寝食俱废众医毫无办法.刚好名医杨吉老经过此地,杨立之的两个儿子急忙把杨吉老请到家里,杨吉看了很长时间,通过整体观察,四诊合参,然后说:"此病与别的病症有所不同必须先吃生姜一斤,才可以用别的药,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立之的儿子不信,立之却十分相信,果然一斤生姜吃完后,病情大有好转.第二天请教于杨老,杨老说:"你在南方做官,鹧鸪吃得太多,而鹧鸪又特别喜欢吃半夏,时间长了,半夏在鹧鸪体内的毒发作,根据生姜杀半夏之理,所以昨天我用姜来治疗.今天病源已经清除了,已不用再吃别的药."<<医说>>
      

杨老治其病注重整体,前后联糸,明察秋毫,知其食鹧鸪,又知鹧鸪爱吃半夏,故知患者生喉痈是知彼,杨老谙熟药物性能,通晓药物相生相克之理,用生姜解半夏毒是知己。故能出此奇方,服之顿愈。有的患者,不但不陈述自己所病所苦,医者一再追问,还不想说,仅伸出双手,意为让医生凭脉诊病。依脉下药,并以此来判断,衡量医生水平的高低。若能遇到医疗水平较高的医生,兼医德高尚者,或许会对其细细解说,结合望,闻,切诊做一些估计性的治疗,不过只能如〈〈孙子兵法》所说;“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若是遇到为迎合病人口味,骗取钱财,信口开河的庸医,则只能:"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患者告穷归天,束手待毙是谁之过呢?患者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实质上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天地一大宇宙,人体一小宇宙。人体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地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医生看病的时候应多留心,多联系,把握整体,注重局部,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6
发表于 2006-1-27 12:06:59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孙子兵法>>强调致胜之术,中医强调治病之术.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孙子兵法>>对干好中医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如: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胜敌而益强."
"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以上是<<孙子兵法>>的至理名言,好好品味,对干好中医 ,大有益处.
17
发表于 2006-1-27 12:07:44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才胜。”对中医师来说,医贵自知之明,知道哪些疾病可冶好,哪些疾病不可冶好。(知道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或几剂 或一个疗程等较短时间内)医生可以冶好,或冶不好。明确告诉患者,赢得患者的心。
18
发表于 2006-1-27 12:08:30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以虞待不虞者胜。”《孙子兵法,形篇》说“:胜兵先胜而后求败,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怎样做到有准备?怎样做到有取胜的条件?对于中医来讲,就是夯实基础,扎牢实。我是一个自学中医的人,我用不10年左右的时间从以下三方面夯实中医基础:
1,千方百计熟读和精读原著,不受译者观念所局限。《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龙本草经》,《千金方》,《脾胃论》《,伤寒瘟疫条辨》,《温热经纬》,《医宗金鉴》,〈〈血证论》,《医林改错》,《增订通俗伤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还读一些中医月刊杂志,当代名家所著书籍等。
2,参加自考,系统完整地学习中医。
3,中医特别强调哲学。我对《老子》,《孙子兵法》,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黑格尔的〈〈小逻辑〉〉和〈〈精神现象学〉〉,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等进行了精心的研读。
夯实基础是枯燥,是寂寞。但李白说”自古圣贤皆寂寞”。圣贤都能耐寂寞,何况我是凡夫俗子。
19
发表于 2006-1-27 12:09:18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践黑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门;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根据患者症状轻重的不同和体质的不同,医生掌握好俊方与平和方,猛药与平和药的尺度,该用俊方,绝不用平和方;该用平和方,绝不用俊方。
20
发表于 2006-1-27 18:59:32 | 只看该作者

用药如用兵

在中医理论,没有与现代人体的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条件下,全局性的用药如用兵,是一句空话,成功的治疗案例,依据还是由经验来推断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20:32 , Processed in 0.05111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