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介入疗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11-29 11:08: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在学校可学不到这么多好东西呀,学习再学习!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9 11:17: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在学校可没人讲,也少有人懂.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9 11:29: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陈作霖医生简介(陈耀堂之子)
陈作霖,1925年8月,江苏武进人,中共党员。194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在中医学毕业后从父陈耀堂临诊实习中医内、妇各科五年。1955年参加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由于工作需要从事针灸工作至1995年。曾任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铁道医学院中医教研组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副理事长(第一、二届),上海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上海针灸杂志副主任编委、铁道部高级职称评审中医学科组评委,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有艾炎治疗高压61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81年第7期)。
运用脏腑经络辨证取穴经验介绍(上海针灸杂志82年创刊号)。远道取穴治疗急性腰扭伤300例疗效分析(中医杂志83年,第9期)。脾胃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中医杂志85年第11期),其它则分载于中国针灸临床精要,当代针灸名家医案,针灸临证指南等书中。学术思想则是以辨证与辨经同参。重后天治病以调脾胃,因为人之生,先天之精已成,需后天不断充养,以维持日常生活之需,尤其对体弱多病,气血生化不足者,在治病同时充养后天,以益气生血。
在针灸临床上,不应偏执特效穴、经验穴,所谓"治病必求其本",必须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喜、怒为最多忍的情志病,喜伤心、怒伤肝、二者属于手足厥沮,故在针灸临床涂针对病因外,多取内关,尽冲以调之。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9 11:3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附子浅议
董鸿涌

返回2003第三期目录
  
  附子一药,古而有之。此药乃毛莨科植物乌头的肥大块根。药书谓此药性味大辛,大热,有毒。可入心、脾、肾三经。一般认为此药有回阳救逆,温阳脾肾,散寒止痛之功能。
  此药的应用历史悠久,是一味十分难得的中药材。中医临床应用此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的,《淮南子》一书中已有记载:“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古之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汉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一书中, 用附子者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内有乌头,附子并用者未计算在内)。其中对附子的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者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著名的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应用得当,颇有立杆见影之功效。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也十分推崇附子,认为此药乃药中之“四维”,《景岳全书》有语指出附子与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热地为药中之良相。此语十分客观而有见地。好用温热药的窦材曾在《扁鹊新书》中曾言: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 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善用衰竭; 轻清药物著称的一代大医家叶天士在其《临诊指南医案》中也有应用附子为主方的医案。至于近代名医应用附子善治杂病者也是为数众多。而且对此药的配伍应用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衷中参西录》中云:审证既确,用药以胜病为主。用石膏附子,不必拘泥常规,有病则病当之也。近代医家陈耀堂也曾说:余临证40年,遇大症、危症,用附子每收到意外的疗效。近代名医祝味菊,众人戏称祝附子,临证善用附子治疗疾病,每获奇效。
  笔曾师从当代名医陈苏生先生,其早年师从祝味菊,亦善用附子治病救厄,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笔者刚习医之初,在淮南山区学采草药,遇一老妇病危,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尤其,尿量减少,四肢欠温,神疲怯寒,面色灰滞,舌色淡,舌质胖,舌苔白,脉膊沉细,尺脉弱。辨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湿内盛。即予温肾利水,处以真武汤变化,重用附子而获奇效,使准备后事的家人欣喜若狂,备感惊奇。也曾重用附子为一旅日华侨治疗双下肢寒冷疼痛而获良效。
  附子单味应用有效,配伍应用则更显其将军之风。例如四逆汤中的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回阳救逆之功更胜一筹。《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徐洄溪在《兰台规范》中云:方之既成,能使药之症各全其能,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此成方之妙也,历代擅长应用附子的医家对附子的配伍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人参配附子(参附汤),温阳而益气,提高了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之症;黄芪加附子 (芪附汤),可促进固本之能,温阳而固表,治气虚自汗之症;白术加附子(术附汤),增加温中健脾之功,温脾燥湿,治脾虚泄泻之症;地黄加附子(地附汤),增强补血生血之功,治疗血虚低热之症;当归加附子(温经汤),增强温经养血之功,治妇人月经延期,血海虚寒之症;桂枝加附子,增强通阳疏络之功,温经通络而止痛,治风湿相博,肢体酸楚之症;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汤),起到了清热强心作用,用于治疗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确有良效。亦有取附子之温以抵消主治药物的消伐作用。如麻黄加附子(麻附细辛汤),温经发表而散寒。因虑麻黄发汗过度而惧其亡阳,加附子则汗出而阳不虚脱也,可治伤寒失表,心阳不振之症;大黄加附子(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而逐邪,使其通下而不伤中,可治伤寒心下痞实之症;黄连加附子(附子泻心汤),扶阳而泻热,取其黄连泻心,附子护阳,虚人汗出心下痞者宜用之;龙胆泻肝汤嫌其寒,可加附子以去其寒而强肝,方为柴牡附龙煎,对慢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此外,蝎附同用,可治小儿慢惊虚风抽搐;栀附同用,治寒热疝病;椒附同用,治中寒泛酸;气逆吐清水者;苓附同用,可温肾利水,治阴水浮肿,少腹账满;败附同用(苡仁附子败酱草)治慢性肠痈;羚附同用,治头风偏头痛久治不愈者。
  又如:麻黄附子同用,强心发汗,可用于心力衰竭而兼表证恶寒无汗者;杏仁附子同用,可用于左心衰竭而兼见肺有郁血、口唇紫绀者;磁石附子同用,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可抑制虚性兴奋,治神经衰弱之失眠者;枣仁加附子,辛通加酸收,有缓和作用,可治疗心动过速,心悸早搏者:知母加附子,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疗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附子与肉桂相配,可增加命门之火,以温煦全身阳气,以消阴翳,用于阳气虚衰者。
  以上为笔者临症与读书之心德,撰写如上,敬请指正为盼。
作者简介:董鸿涌,男,浙江镇海人,主治医师,擅长运用中西医二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

--------------------------------------------------------------------------------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9 11:43: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治疗臌胀的经验     
        先父陈耀堂老中医主认为膨胀之成因不外肝郁失疏,脾胃受伤,痰饮结聚,饮食之精华不能转输,浊气在下,营卫凝滞,化为血瘀,清浊相混,随道壅塞,形成臌胀。因此他认为肝气郁滞,脾虚失运,痰瘀交阻,水湿逗留为肝硬化腹水的共性。故治疗时宜用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行瘀,渗利水湿以消退腹水,改善肝功能,他认为辩证关键在于分虚实,但临床上实证甚少,大多为虚中夹实,故须在“补中去实。”他早年喜用下瘀血汤合四君子汤加利水剂以治臌胀,晚年则常分期论治,在腹水多时,以软坚化瘀,利水消胀为主。常用方为党参12克,白术12克,鳖甲15克,丹参15克,猪苓、茯苓各15克,泽泻15克,炮山甲9克,地鳖虫9克,桃仁9克,陈葫芦30克,虫笋30克,车前子15克等;腹水退后,腹胀减轻则以补为主,酌加理气活血药,常以下方巩固疗效:黄芪15克,当归12克,鳖甲12克,苍白术各9克,莪术9克,猪荟、赤茯荟各15克,泽泻30克,炮山甲9克。他认为肝硬化之腹水,与肾炎引起之腹水多属阳虚者不同,肝硬化易于伤阴,故宜在方中酌加生地、麦冬之类,利水而不伤阴。
      我在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早年常用十枣汤泻水,确有不少副作用,但在当时对顽固胶水用各种利尿剂无效时,不失为急救之一法,今天由于腹水机的应用,可把
   腹水抽出晚水除钠再把蛋白输回病人,故腹水的治疗,已可不必再用下法。而应发挥中药活血化瘀,疏通经脉,养血保肝,健脾益气之特长。使土能制水,腹水可不再复发,我曾观察过一部分病人,在腹水抽控后用中药与不用中药,其复发率大小一样。因此,我曾拟一处方,用黄芪15克,当归12克,白术9克,郁金9克,鳖甲9克,木香9克,桃仁9克。制成浓缩浸膏片,每天3次,每次5征,作为腹水消退后的巩固方,有一定疗效。
      在临床上体会肝硬化腹水病人确易伤阴,用双氢克尿塞,速尿等利尿剂,只要一周后即可见舌质转红,舌苔剥脱,停药早可恢复,如继续应用,则易诱发肝昏迷,此点十分重要,宜速用养阴生津,益气活血之生地、首乌、
      肝硬化并发之肝昏迷,在早期仅神识昏糊,我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有很好的疗效,对较重之肝昏迷,可用犀角地黄汤合安宫牛黄丸,常用方:广犀角3克(或用水牛角10~15克代),生地15克,赤芍12克,丹皮9克,川连3克,胆星6克,石菖蒲15克,远志9克,加安宫牛黄丸1粒(分吞)。疗效甚好,曾治一例反复发作肝昏迷5次,均以此方救回,其它病例也挽回不少。
      对肝硬化并发之反复发热,有些是体内类固醇物质堆积
      肠道细菌由侧技循环进入血液引起的一时性茵血症所致,此种病人常在方中加入红藤,败酱草各30克(因多属草兰氏阴性杆茵),既可治冶,对肝硬化之肝脾肿大,宜长期鳖甲煎丸,持之以恒,常可使巨脾缩小,但近来此药经常缺货,自制一方以代z。鳖甲12克,鼠妇6克,大黄6克,地鳖虫6克,蜣螂6克,莪术9克,柴胡6克,桃仁6克。以上药5倍为末,炼密为丸,每服6克,每日2次,有效。
    陈泽霖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9 12:03: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天府之国”多名医
    美丽富饶的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因历代名医辈出而享有“名医之乡”的美誉。据初步统计,截至民国年间,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达1000余人,他们中有的名噪乡里,有的誉满全川,有的驰名华夏;众多医家,或以医德著称,或以医技扬名,或以著述传世,显示了四川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早在《山海经》中即记载有被盾人称为“神医”的巫彭、巫咸等医家,《华阳国志》和《后汉书》中关于涪翁、程高、郭玉师徒和李助等医家事迹的记述更是确切地反映了当时四川医学发展所达到的高度。
    唐代成都人咎殷精于妇科、幼科,所撰著的《产宝》一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北宋时名医华阳人唐慎微,所撰《经史证类本草》集来以前药物学成就之大成,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李明珍的高度评价:清代德格县藏医德玛·丹珍蓬卓撰著《晶珠本草》,集历代藏药本草之大成,被喻为藏族医药学中的《本草纲目》。此外,明代沪州人韩懋、清代中江人郑钦安、华阳著名女医曾懿以及我国中西医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彭县人唐容川等都在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国时期,一批四川名医,或北上京畿,或南下昆明,或东去上海,或远渡台湾,在各地悬壶济世,或兴教办学,以其卓越的成就展现了四川名医的风采。其中,有跻身京城四大名医之列,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并任院长的三台人肖龙友;有行医沪上,善治疑难杂症的华阳人刘复和曾执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任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的成都人祝味菊;有行医昆明,屡起沉疴,名著滇昆,曾创办云南中医药专科学校的会理人吴佩衡:还有行医台湾,盾发起成立台中市药用植物研究所并任首届理事长的三台人吴国定等。
    及至建国初期,1955至1956年间,冉雪峰、蒲辅周、杜自明、李重人、沈仲圭、叶心清飞王朴诚、王伯岳、龚志贤、任应秋、方药中等著名医家先后奉调进京,分别在国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等单位主管或担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无不成绩斐然,声誉卓著,传为美谈。1955年,四川省卫生厅向卫生部呈报的四川省著名中医计有47人,除上述进京者外,尚有成都中医学院首任院长、著名中医学家李斯帜,曾任成都中医学院名誉院长的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以及著名伤寒专家邓尚先、妇科专家卓雨农、针灸专家薛鉴铭、蒲湘澄、儿科专家胡伯安、痔漏科专家黄济川、内经专家吴棹仙等。(肖林)
     
    新华社 2002年10月31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9 12:05: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试述祝味菊用温经验
admin?2004-09-14 21:15
? 祝味菊老中医系浙江山阴祝家桥入氏,先祖世代业医,其耳濡目染,自幼即喜阅中医书籍,一生治学严谨,博览群书.上溯内难,下逮明清,且能融汇贯通,悟出新意。祝老擅用温药建功,常能应手而愈,现就笔者记忆所及之一二,介绍如下。
?(一)温?补
?祝氏用温药施温补法为最多,内外科皆常用之。如:肺结核用温补剂、阴疽溃疡施温补等。曾谓:“中医治肺结核无特效药物,予之所以能治愈肺病者,全恃大剂温补药物,补阳培阴,增气养血,鼓舞自身正气力量,以包围病灶与扑灭细菌,因而获得成功。”如赵君年五十许,身体虚弱,咳嗽不休,痰中带血,形消骨立,颧骨高耸,眼光锐利,令人望而生畏,病人自认为不起矣,尤以每晚低热,更令其烦恼不已,见医则问死朗。祝氏诊曰:肺结核病情深重,非不治之症,病人必须与医生配合,振起精神,防止消极,用药改弦易辙(前医多用养阴润肺之晶),首重鼓舞元气,
汝病可望转机。处方:附子、黄芪、熟地,党参、当归,桂枝,炒白芍,磁石、炒白术、菟丝饼、仙灵脾、苏子,炙百部、炙紫苑,淮山药、麦芽,杏仁,3剂水煎服,另眼紫河车粉每日3克,连服7剂,诺症大喊,精神转佳而向愈。后嘱其每逢冬季,眼6—7剂补药及紫河车粉,随访健如常人。
(二)温潜
温潜之法,系祝氏根据仲景方桂枝龙骨牡蛎汤而立,即用附子之温与磁石龙齿之潜而成。凡见咯血。失眠、心悸怔忡,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用之甚验。尤以突出的是祝氏在辨伤寒证见神昏谵语时,能正确区分开是虚阳上浮而致,还是热人心包而生,前者用温潜之法,投附于、枣仁、磁石、龙齿之晶,而忌用后者之安宫牛黄丸及清宫汤之届。如祝氏洽—男患徐某,20岁,患伤寒,高热不退,渐至谵语,神志昏迷,名医皆用清宫汤合紫雪丹治之,罔效。邀请祝氏诊治,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谓:“神已衰矣,下能作热人心包之冶法”,遂以温潜法拟方:附于,活磁石,生龙齿、川桂枝,生白芍、酸枣亡,茯神、石菖蒲、仙半夏,远志等药,逐渐治愈。
?(三)温凉并用
?古方资寿解语汤(附于与羚羊同用)系治中风之妙方,祝氏常用之。曾谓:“羚羊冶瞄,附于强心,阳气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他在蜀时,曾用此方治—老翁中风抽陷,数帖而愈。至于附于与石膏同用,更是屡见不鲜,祝氏曰:“附子性热,可以扶阳而固本;石膏之凉,既可以制炎而解热,又能中和附于之性。阳气不足,炎热不过盛,可重附于而轻石膏,阳气略亏,炎热颇盛,又可重石膏而轻附于”。可见祝氏温凉并用之妙。
?(四)温下与温润
?肠胃积滞,医用凉药下之,此其常也。而祝氏刚用温下,用附于之温热,配大黄之攻下。尤其对阿米巴痢疾,附于大黄加芍药黄芩汤效若桴鼓,即附于、大黄,芍药、黄连、黄芩、当归,槟榔、木香、甘草、肉桂,桔梗。对于湿疹,祝氏认为与肠胃不清有关,治疗时以附子,大黄温下,白鲜皮,海桐皮、生姜皮、地肤子,苦参、生薏仁、陈皮祛湿,效果显著。对于老年便秘,祝氏常用温润之法,附子、桑椹、黑芝麻、活磁石、火麻仁、制首乌。陈枳壳、酸枣仁、并另服半疏丸,屡眼屡效。
?(五)温?散
?冶阴疽要方阳和汤,方由熟地、鹿角胶,炒白芥于、肉桂、生甘草,姜炭、麻黄所组成。祝氏于方中加附于、磁石效果甚佳,如冶穿骨流注,缩脚朋痪、阴寒痹症等均效。祝氏曰:“盖此方能振奋阳气,祛寒消肿也。但方中缺乏附子,为美中不足,余每次用阳和汤均加附子”。如沽马君,年六十有一,左膝部肿胀疼痛,服活血化瘀之药无效,祝氏即用阳相汤加附子治之.肿胀渐消而愈。另李君,年三十许,经常行水湿作业,久则右小腿连及腘部,有硬块不能下地,医谓气滞血瘀,投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姜黄,三棱等药治之,无效。祝氏改用阳和汤加附子,服药5帖,自觉患部有热气上下,不久腿即能动,继服数帖而能下地行走,槐其腿部之硬块均消失。
?(六)温开
?对胸痹之症,况氏常用温开法治之。并引《金匮》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夫虚者,虽不明何种虚,余意为阳虚气短。是以仲景均用温开法,如括蒌薤白白酒汤、括蒌薤白半夏汤等均属妙方。胸痹之病颇多,根据病情用附子,功效尤捷。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9 12:08: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15、祝味菊
  祝味菊(1884~1951),别号傲霜轩主。浙江绍兴人。祖上世代业医。后祝氏投考军医学校,学习两年,乃随教师石田东渡日本。次年返蜀,供职于成都官医院,1917年移居上海。曾执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后受聘担任上海新国中医学院研究院院长。祝氏治病首重阳气,认为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临证好用温热剂,因擅用附予,人咸称“祝附予”。祝氏学贯中西,学学术生颇多创见。其有关伤寒病理观及邪正、阴阳之见,与世医颇不相同。1944年与门人陈苏生质问难,阐终其学术观点,成《伤寒质难》6卷
19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9 12:20: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名词,但有其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在《医林绳墨》说:“仲景治伤寒,……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王执中在《伤寒正脉》中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有“阴阳篇”、“六变篇”之称,即所谓“二纲六变”,并以二纲统六变,他说“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正式提出了“八纲”之名。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9 13:09: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苏生
作者:陈熠   
    中国中医研究院元老、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陈苏生先生,是闻名遐迩的当代名中医,从事中医工作60多年,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教学方面均有所建树。 本书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医家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20:27 , Processed in 0.0735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