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三七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5-2 21:35:11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下面引用由一鹤2004/05/02 08:46pm 发表的内容:
因附片需要先煨三、四小时,方能煨透无毒?
李可老先生用药经验:
1、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对心衰病人来讲,附子之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曾有24小时用附子500g以上者,从无一例中毒
2、重用附子100g以上时,60g炙 ...
破格救心汤没有什么新意,比起祝味菊先生之思想理论还是差距太远。
就此方制方思路而言,送其两字:呆板。
至于能否达到这样高的疗效,也甚为怀疑。
临床当中抢救病人不是那么简单的。
温通,温滋,温潜,温镇,温摄,温下,温补.....都需全全综合考虑为是。
12
发表于 2004-5-2 22:11:09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温通,温滋,温潜,温镇,温摄,温下,温补.....
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熟练掌握如上之法,这样,抢救病人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13
发表于 2004-5-3 14:58:20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祝味菊先生之思想理论?您能否详细发挥一下?
14
发表于 2004-5-4 13:33:31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祝味菊先生之思想理论?您能否详细发挥一下?


(一)温  补
   祝氏用温药施温补法为最多,内外科皆常用
之。如:肺结核用温补剂、阴疽溃疡施温补等。
曾谓:“中医治肺结核无特效药物,予之所以能治
愈肺病者,全恃大剂温补药物,补阳培阴,增气
养血,鼓舞自身正气力量,以包围病灶与扑灭细
菌,因而获得成功。”如赵君年五十许,身体虚弱,
咳嗽不休,痰中带血,形消骨立,颧骨高耸,眼
光锐利,令人望而生畏,病人自认为不起矣,尤
以每晚低热,更令其烦恼不已,见医则问死朗。祝
氏诊曰:肺结核病情深重,非不治之症,病人必
须与医生配合,振起精神,防止消极,用药改弦
易辙(前医多用养阴润肺之晶),首重鼓舞元气,
汝病可望转机。处方:附子、黄芪、熟地,党参、
当归,桂枝,炒白芍,磁石、炒白术、菟丝饼、仙
灵脾、苏子,炙百部、炙紫苑,淮山药、麦芽,
杏仁,3剂水煎服,另眼紫河车粉每日3克,连
服7剂,诺症大喊,精神转佳而向愈。后嘱其每
逢冬季,眼6—7剂补药及紫河车粉,随访健如常
人。
(二)温潜
温潜之法,系祝氏根据仲景方桂枝龙骨牡蛎
汤而立,即用附子之温与磁石龙齿之潜而成。凡
见咯血。失眠、心悸怔忡,男子遗精、女子梦交
等症,用之甚验。尤以突出的是祝氏在辨伤寒证
见神昏谵语时,能正确区分开是虚阳上浮而致,
还是热人心包而生,前者用温潜之法,投附于、枣
仁、磁石、龙齿之晶,而忌用后者之安宫牛黄丸
及清宫汤之届。如祝氏洽—男患徐某,20岁,患
伤寒,高热不退,渐至谵语,神志昏迷,名医皆
用清宫汤合紫雪丹治之,罔效。邀请祝氏诊治,经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谓:“神已衰矣,下能
作热人心包之冶法”,遂以温潜法拟方:附于,活
磁石,生龙齿、川桂枝,生白芍、酸枣亡,茯神、
石菖蒲、仙半夏,远志等药,逐渐治愈。
   (三)温凉并用
   古方资寿解语汤(附于与羚羊同用)系治中
风之妙方,祝氏常用之。曾谓:“羚羊冶瞄,附于
强心,阳气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他在蜀时,曾
用此方治—老翁中风抽陷,数帖而愈。至于附于
与石膏同用,更是屡见不鲜,祝氏曰:“附子性热,
可以扶阳而固本;石膏之凉,既可以制炎而解热,
又能中和附于之性。阳气不足,炎热不过盛,可
重附于而轻石膏,阳气略亏,炎热颇盛,又可重
石膏而轻附于”。可见祝氏温凉并用之妙。
   (四)温下与温润
   肠胃积滞,医用凉药下之,此其常也。而祝
氏刚用温下,用附于之温热,配大黄之攻下。尤
其对阿米巴痢疾,附于大黄加芍药黄芩汤效若桴
鼓,即附于、大黄,芍药、黄连、黄芩、当归,槟
榔、木香、甘草、肉桂,桔梗。对于湿疹,祝氏
认为与肠胃不清有关,治疗时以附子,大黄温下,
白鲜皮,海桐皮、生姜皮、地肤子,苦参、生薏
仁、陈皮祛湿,效果显著。对于老年便秘,祝氏
常用温润之法,附子、桑椹、黑芝麻、活磁石、火
麻仁、制首乌。陈枳壳、酸枣仁、并另服半疏丸,
屡眼屡效。
   (五)温  散
   冶阴疽要方阳和汤,方由熟地、鹿角胶,炒
白芥于、肉桂、生甘草,姜炭、麻黄所组成。祝
氏于方中加附于、磁石效果甚佳,如冶穿骨流注,
缩脚朋痪、阴寒痹症等均效。祝氏曰:“盖此方能
振奋阳气,祛寒消肿也。但方中缺乏附子,为美
中不足,余每次用阳和汤均加附子”。如沽马君,
年六十有一,左膝部肿胀疼痛,服活血化瘀之药
无效,祝氏即用阳相汤加附子治之.肿胀渐消而
愈。另李君,年三十许,经常行水湿作业,久则
右小腿连及腘部,有硬块不能下地,医谓气滞血
瘀,投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姜黄,三
棱等药治之,无效。祝氏改用阳和汤加附子,服
药5帖,自觉患部有热气上下,不久腿即能动,继
服数帖而能下地行走,槐其腿部之硬块均消失。
   (六)温开
   对胸痹之症,况氏常用温开法治之。并引
《金匮》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
冲胸间,则胸痹”,夫虚者,虽不明何种虚,余意
为阳虚气短。是以仲景均用温开法,如括蒌薤白
白酒汤、括蒌薤白半夏汤等均属妙方。胸痹之病
颇多,根据病情用附子,功效尤捷。
   祝氏认为:疾病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
病原繁多,随时代而变异;本体惟一,人体自
然疗能虽百年而不易。故既病“则病变之逆
顾,预后之吉凶,人体抗力亦实左右之”;是
则“体质之论,实为中医精神所寄”。所谓伤
寒六经病证,仅为利用以代表人体各个抗邪
程序之代名词。但病变万端,六经所固定的
证候并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遂不囿于前
人之说,融纳新知,续予发挥,据其平生研究
经验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自成一家
之说,“虽叛古逆今,勿顾也”。他谓一切外感
性热病,无论其为六淫之袭,菌毒之激,人体
未有不起抵抗者,抵抗之趋势,即证候之表
现,总不出五种阶段;所谓伤寒六经病匠,亦
不出此五种范围:即开始抵抗(太阳),抵抗
不济(少阳),抵抗太过(阳明),抵抗不足(太
阴、少阴)及最后之抵抗(厥阴)。要之,人体
抗邪反应“不外体力之盛衰,抗力之消长”;
五段者,抗力消长之符号也。祝氏“五段”之
说,以变革的精神脱出泥古不化的传统禁
锢,为进一步探索伤寒六经的真谛拓展思
路,对临床治疗迄今仍具启迪、指导意义。
   1.太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开始合度
之抵抗。囤其先驱症状多见于表,故前人称
太阳为表病。祝氏曰:太阳为六经证候之首,
对其研究透彻,治外感之大要可思过半矣,
故阐释不厌其详。表病之主症为畏寒发热,
发热之原因系邪正相搏,体温调节中枢受
激;或为六淫外激致放温障碍,或为菌毒内
激致生温亢进。发热之动机,对六淫之邪,欲
酿汗而解表;对菌毒之邪,欲令产生抗体,以
消内在之菌毒。诊视之要:外观表机之开合,
内察正气之盛衰。释曰:“开之太过,名曰表
亢;合之太甚,名曰表闭。气之太过曰亢,有
余曰盛,不足曰怯,怯甚曰衰,不盛不怯曰
和”。其治开表以辛,和表以甘,制亢以凉,扶
怯以温。故放温障碍,发热无汗:表闭甚而里
气不亢者,法主辛温,麻黄汤;气怯而甚者加
附子,即麻附细辛汤;表闭而里气盛者,法主
辛凉,银翘散;气亢而甚者加石膏,即大青龙
汤;表闭而里气和者,辛平宣散,葱豉荆防之
属是也。放温激进,发热自汗;表亢而里气怯
者,法主甘温;桂枝汤;表亢而里亦亢者,法
主甘寒,白虎汤;表亢而里气盛者,法主甘
凉,芦豉之类是也;表亢而里气和者,法主甘
平,桑菊之类是也。要之,太阳伤寒首重解
表,解表者,解除人体因抗邪诱起之反应,调
正其本身营卫之不和。据此,祝氏评曰;前人
以寒热顼楚,谓邪客于表,汗以散之,一若体
表有实物可解,此皆抽象之词;“表何尝有
邪,又何尝有风可祛,有寒可逐,有热可清
乎!”从而否定千百年来指六淫之邪为实有
其物之沿误。现代研究认为所谓“病位在
表”,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抽象,其本质是机体
对病邪诱袭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这与
祝氏上述涵义类同,即此亦可见其卓识深远
之一斑。祝氏并释解表主用汗法之机理曰:
“汗法可以调节亢温,可诱导血行向表,协助
自然疗能,一举而数善备矣。”于简括中寓
灼见。但指出:-倘汗而不解,则为汗之不得
其道也”;其或为“肠有宿垢,或菌毒内踞,或
身体之一部遭遇炎性之刺激,或代酣之废物
引起自身之中毒”,要之,必有内激之因也。
其治:“诱因但治其反应,主因必去其病原”,
若无祛除病原之特效专药,则时时扶持其抗
力,维护其自然疗能,亦可令正胜而邪却,祝
氏并进一步提出“治疗外感疾病,不必待病
至深入而后方行之”,而应“观察邪行之趋
势,以施早期疗法”的设想。当代名医姜春华
氏所创”截断扭转”理论,或即循此思维的具
体发挥。
   2.少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抵抗持续
不济,未能协调也,但正气有可胜之潜力。其
成因为内有障碍,脏腑功能不能自由发挥。
如晌有积饮则汗出不达;肠有积滞则府气不
宣。水饮成于三焦之不利,积滞因于脾胃之
不适。但此处之积滞,为传化失职,仅令妨
碍抗能,未见抵抗太过之象,与阳明腑证有
别;故虽曰府实,亦当归于少阳,“此仲景柴
胡汤所以有硝黄之加也”。其治:去其障,则
正伸而邪达,法用和解;和者协和其正气,解
者解除其障碍。喻谓“譬如行旅,征马踟蹰,
非马不前也;荆棘瓦砾障于途也;去其障,则
昂然奔逸而莫能自制矣”,可称形象。如湿重
而脾运受困者,茅术半夏宣发中阳,助麻佳
以收和解达表之功;大便溏薄,则气怯无汗,
麻桂柴葛之外,重与木附益果之属以固之,
溺频而多,则液阻无汗,麻桂柴葛之外,兼与
故纸覆菟之类以摄之;胯胱满而不能下者,
法当渗利,五苓散主之等。障碍当视其性质
之不同各予专药,如柴胡有宣畅气血、散结
调经之效,故为少阳和解去障之专药。要之,
正气未能协调者,则善为诱导。诱导者,损有
余,补不足,以求机体动态平衡。
   3.阳明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之反应失
之过激也。其成因:体实气盛之人,抵抗太过
一也;非寒而温,未虚而补,应汗失表,宜攻
失下二也。历来医家都称阳阴证有入经、入
腑之别,主用清下二法。祝氏则曰:“入经入
腑”乃从药效反溯而名之,皆为想象之词;以
高热而用清,以排滞而用下,亦似是而非之
说。阳明证为伤寒至于极期,正邪双方各为
其生存而作殊死之战,抗力岂皆有余哉!清
而下之,抑低其抗力,愈虚其虚矣。故阳明虽
有可清可下之证,而无必清必下之理。体壮
气盛之人,抵抗太过,兴奋太甚,方可制亢以
凉,一清而愈,白虎汤为正治。腑实之候,非
必承气之证,其有宿滞陈积在上则宜消,在
下则宜导;府实而体虚,宜用温通;府实而气
盛,必具见仲景可下之证,方可假手于一下
而愈”。下滞之药,为去病之用;温凉之性,为
疗人之方,不可治病而忘人!”
   或谓邪重而发之暴者,每能直接造成阳
明证候,必须用寒凉清下之法。祝氏辩曰:邪
无论轻重,必待机体之反应而后症状方显,
故疾病为病原与人体合成之产物。人之受
邪,邪体虽同,后果各异。以疟疾为例,定期
剧寒高热,烦渴引饮为当然病型;然发热后
或体力自如,或困顿不堪,或发而自休,或发
而不已,其转归亦因人而异。其治,如疟发而
虚,即不得用清,仍当用温。俗言疟为。睥
寒”,截疟七宝饮即是温药。
   4.太阴、少阴伤寒,同为人体对于邪毒
抵抗不足。它与少阳伤寒的区别:“大凡具有
抗力而未能发挥者,谓之少阳;无力反应则
谓太阴,少阴。故少阳不足在标,太阴、少阴
不足在本”。其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
困于痼疾,或伤于新病,其素秉虚弱则一也。
久眼寒凉,滥于攻下,发汗过多,伤于药物,
致阳气日困,心用日衰二也。如“太阴之为
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此言胃肠消化功能不足,“少阴之为病,
脉徽细,但欲寐也。,此言心脏功能之不足。
形质指阴,功能指阳,故太阴、少阴伤寒,咎
在阳气抗力之不足。不足曰怯,怯者温之,温
药有扶阳助正、强壮之意。故其治。不足在
表,温以卫之;不足在里,温以和之;形不足
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仲景
之理中、吴萸、四逆,真武等,何莫非温阳之
方,
   或谓正虚为病可用温,菌毒炎症为病
则不可温。祝氏力斥其非:狭义之伤寒,病
菌所致,其治可用温否,方书有载。急性肺
炎,其体力不足者,麻膏疗病,枣附强心,此
干金越婢汤也,可用温否?痢下赤白,细菌原
虫之为患也,实痢用清,虚痢用温,为治痢之
要则,温药治疟,已见前述。以寒凉之药治菌
毒炎症,用之于体虚之人,无异抑正纵邪,反
碍其自然疗能。要之,无论六淫、菌毒,其为
病而正属虚者,总不离乎温法,此祝氏之心
旨。
   5.厥阴伤寒,最后之抵抗也。厥者极也。
病危而人体抗力不能作最后之凋正,则惟死
而已:如阳亢不降,热厥不回,则燔灼而死;
阴极不回,寒厥不止,则销沉而亡。热厥而身
热渐退,为正胜邪衰,其厥自止;寒厥而手足
转温,为正胜阳复,为疾病转归之佳兆。寒
厥治以回阳救逆,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见
虚脱之状用四逆加人参汤。热厥治以清法或
下法,直折其亢,白虎汤或承气汤类。所谓得
凉则安,承乃制也;失凉则危,亢则害也。现
代中西医结合抢救感染性休克,即常运用治
疗热厥的清、下二法,确有一定效用。
   病邪既退,得养则昌:“真阴虚者,滋以
养之;心阳衰者,温以养之;神惫者,养之以
酣寐;心劳者,养之以恬淡。毋滞其阴,毋扰
其阳,醒脾开胃,以纳谷浆,此外感热病善后
之法也。。
   祝氏总结曰:外感性热病,阳气为抗邪
之先锋。“阳衰一分,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
邪却一分,”因此主张未病重阴,既病重阳,
喻为。承平之时,修文为主;荒乱之世,崇武
为尚”。故称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得其要
矣:。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碍,重在通
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太阴、少阴不足,重
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这对当前治
外感热病恣用寒凉的偏见,不失为一有益的
启示。

15
发表于 2004-5-4 14:47:50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谢谢 不错
16
发表于 2004-6-15 23:44:42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
17
发表于 2004-6-16 10:15:21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二)温潜
温潜之法,系祝氏根据仲景方桂枝龙骨牡蛎
汤而立,即用附子之温与磁石龙齿之潜而成。凡
见咯血。失眠、心悸怔忡,男子遗精、女子梦交
等症,用之甚验。尤以突出的是祝氏在辨伤寒证
见神昏谵语时,能正确区分开是虚阳上浮而致,
还是热人心包而生,前者用温潜之法,投附于、枣
仁、磁石、龙齿之晶,而忌用后者之安宫牛黄丸
及清宫汤之届。如祝氏洽—男患徐某,20岁,患
伤寒,高热不退,渐至谵语,神志昏迷,名医皆
用清宫汤合紫雪丹治之,罔效。邀请祝氏诊治,经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谓:“神已衰矣,下能
作热人心包之冶法”,遂以温潜法拟方:附于,活
磁石,生龙齿、川桂枝,生白芍、酸枣亡,茯神、
石菖蒲、仙半夏,远志等药,逐渐治愈。
======请问====
如何正确区分开是虚阳上浮而致,
还是热入心包而生?
18
发表于 2004-6-16 10:28:47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引用】祝氏总结曰:外感性热病,阳气为抗邪
之先锋。“阳衰一分,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
邪却一分,”因此主张未病重阴,既病重阳,
喻为。承平之时,修文为主;荒乱之世,崇武
为尚”。故称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得其要
矣:。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碍,重在通
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太阴、少阴不足,重
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这对当前治
外感热病恣用寒凉的偏见,不失为一有益的
启示。
=============
【评】祝老先生生于恣用寒凉之时代,故此作推重阳气之说。
王孟英老先生生于滥用温补之时代,死于滥用附桂者十之六七,故医案中多寒凉之药。
二者合参,乃知温补与寒凉皆应对病而论,圆机活法不可先有成见。
三七之案,如虫御木,偶尔成文,不可以此助长骄气,否则死于三七之孟浪者多矣。
19
发表于 2004-6-16 12:12:07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下面引用由一鹤2004/06/16 10:28am 发表的内容:
祝老先生生于恣用寒凉之时代,故此作推重阳气之说。
王孟英老先生生于滥用温补之时代,死于滥用附桂者十之六七,故医案中多寒凉之药。
这个观点有点欠妥。
祝老用附子治疗温病,是最能分清阴阳,附子好比是一把刀,用的好了,切肉,手术,切水果,砍柴......都可以,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把握和运用的问题,与附子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至于粗工附子用量大了,怕伤阴,用少了,不解恨,真是左右为难,上下不是,心中懊恼,十日不更衣无所苦,难受之极:)
中医就是这样,谁家没有《伤寒论》?真正读懂有几人?那祝味菊先生医案都悬挂了快三个月了,真能解其中奥秘者,又有几人?这就叫:面壁而立。
什么层次的人,读什么样的书,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连温病一概不知的人,甚至否定温病的人,要和他们谈什么叶天士,王梦英.....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结果。甚者,反目为仇,一下就上升到阶级斗争的角度上来,鲁迅先生的一则笑话很能说明问题:在浴池洗澡的男人,看到一件短袖上衣,就容易联想到女人的胳膊,再联想到女人的身体,再联想到“香蕉”......结果没完美了:)  这就叫:心态的问题。纯属意淫!
再则:伤寒温病本是一家,似乎不必细分。
20
发表于 2004-6-17 09:27:17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引用】附子好比是一把刀
是啊 ,所以不可以滥用,刀快了,救人也容易,杀人也容易。
【引用】那祝味菊先生医案都悬挂了快三个月
在哪里,没看到啊,指点一下
【引用】祝老用附子治疗温病,是最能分清阴阳
能否赐教发挥一下,小弟对祝味菊不了解:) 祝老如何分清阴阳的啊?
【引用】
(二)温潜
温潜之法,系祝氏根据仲景方桂枝龙骨牡蛎
汤而立,即用附子之温与磁石龙齿之潜而成。凡
见咯血。失眠、心悸怔忡,男子遗精、女子梦交
等症,用之甚验。尤以突出的是祝氏在辨伤寒证
见神昏谵语时,能正确区分开是虚阳上浮而致,
还是热人心包而生,前者用温潜之法,投附于、枣
仁、磁石、龙齿之晶,而忌用后者之安宫牛黄丸
及清宫汤之届。如祝氏洽—男患徐某,20岁,患
伤寒,高热不退,渐至谵语,神志昏迷,名医皆
用清宫汤合紫雪丹治之,罔效。邀请祝氏诊治,经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谓:“神已衰矣,下能
作热人心包之冶法”,遂以温潜法拟方:附于,活
磁石,生龙齿、川桂枝,生白芍、酸枣亡,茯神、
石菖蒲、仙半夏,远志等药,逐渐治愈。
======请问====
如何正确区分开是虚阳上浮而致,
还是热入心包而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5:34 , Processed in 0.1013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