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石之轩笑谈中医(转过来不就结了)
{转}
在感慨关于中医(中医理论和中医哲学)的认识方面今人不解古人,甚至与古人背道而驰的情况下不得不说说我的学习心得,来供大家参考.
末学认为从大方面说:中医的基础是活的,西医的基础是死的;中医的规律是死的,西医的规律是活的。以下就中医来说说:
中医的规律来自于哲学上的至理,是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可以依靠他而推演应用,取相比类是在具体事象上回归理论后进行的跳跃式的思维,采用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跳跃式的,很灵活,但是必须符合道理。所以说“中医的规律是死的”,再说基础,中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关系。关系是活的,变化的,彼此依存的,如果一方消失了,那么另一方就不存在了,关系就是“标本”,“标本”不过是前人的名词,没有实质。“标本”是相对而设立的,就如“阴”、“阳”这对名词一样,无阴就无阳,无阳就无阴;没有实质就没有没有“阴阳”,没有“阴阳”又是什么?老实说古人认为“没有阴阳”就是一体。比如说:病毒与人体免疫体系相对立,没有相对立就是病毒与人体是一体,那么又为什么有生病的事,就是因为有所分别而不能调和,有所分别是形态和功用的不同,不能调和是在一个时空里不同的形态和功用的对立矛盾关系的产生,治病就是调节矛盾达到平衡。
再说“心主神明”,应解释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思大体说:心是形体的主管,关于形体的神秘、明智的变化都来源于他。所谓“神秘的、明智的变化”是指相对于“大自然施加在形体上的变化”而言的。
心与形体是一对关系,而形体是父精母血的结合,加上大自然的精气组合形成的,心是这些物质组合的主管,这些物质组合就是心的现象,形体物质组合是有所分别的,然后在一个时空里不同的形态和功用的对立矛盾关系产生了,就称为病。
所谓“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争论,如果仅就部位来讨论,那是离开古人本义的,因为心为君主主管形体,脑、心脏和其他的部位一样都归于形体,而心没有体,不在脑部,不在胸部,所以讨论没有落在实质上。古人认为相对与“大自然施加在形体上的变化”在形体上还产生了“神秘的、明智的变化”,比如说“产生防御修复的变化”。“大自然”因素不能成为同时对人体的形体产生破坏和产生防御修复的惟一因素,而人体那神秘的和明智的变化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于是,心作为主管人体形体的根源就被作为一个概念(名词)产生了.可以看出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灵活的,是相对的,是为解释现象而产生的,但是由于古人对大自然人体的观察的普遍和深入,使得其所描述的规律到达一个统一的深度,一切大自然和人体关系的现象被合理的解释,并且能够加以调节,从而满足了人们解除痛苦的要求.如此,只要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任何方法和工具,都是中医家们所愿意学习和掌握的,不过,必须有所继承,方能有所发展这是不变的道理啊!望全世界的有志于习医救人的仁者同勉!!
在此大慨的说说西医。为什么说西医的基础是死的;因为西医所依的基础不是人体与大自然的关系,而是大自然中的某一物质或其他致病生命体,如此偏见产生了“头痛医头”的理论,凡是有病就有东西在作怪,消灭了它才是最正确的方法,对比而言,中医就中庸的多,要根据情况选择对治、反治、调和等许多方法。于是就有了“头痛医脚”的临床治疗现象。再说西医的规律是活的。因为西医的理论依靠许多不同学科的理论,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这些理论都是人们通过不同的现象归纳实践而得出的,但由于缺乏一个高度统一的理论来概括,因此没有办法贯通,加之物质形体的高度多样化和复杂化,多层次多维次,所以不得不从各个理论、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解释,于是就有了西医关于疾病规律灵活多变化的现象出现了。
----把“心主神明”的“神明”解释为“形体的神秘、明智的变化”。真不知道“五行阴阳”先生的医古文是怎么学的啊。如果连简单的“神明”这个词也理解不了,可以肯定对中医所有的经典就更是一塌糊涂。
“头痛医脚”又何足道哉!西医还有“心痛医胆”甚至“牙痛医心”!(有的心梗单纯表现为牙痛,只有做心电图才知道是心梗,望闻问切是搞不出来的)更多的“甲痛医乙”在西医里只不过是常识而已!西医从来就不是“头痛医头”,如果不懂就多看看书,不要拿不懂医的老百姓的话来论理啊。
-----
关于“神明”从古自今认识不一,中西认识也不同。末学认为不宜仅解释为大脑的思维意识活动,这样就太局限化了。更不能说有个精神体在体内控制,这样就太唯心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古人对形体不可思议的变化的归纳与思索后提出的概念,假设有个统一的主管,就象君主一样,主持着形体与大自然的沟通事务,包括感官上与思维上高层次的,还包括形体与大自然物质交换上低层次的。在这些事务中由于其不可见且难于通过思考弄明白,所以称为“神”,实际上是对形体中各个组织器官、脏器的功能的赞叹,“明”是能辨明的明,明白的明,就是说对于感官与思维的对象有分辨的能力,有分别比较的能力。举例来说:目视物,在外不见物有令目能见的能力,在内不见形有见物的能力,在中不见目有见物的能力,不见光有令目有能见的能力,而又见到“目视物”这一现象,并且还有“辨别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现象,所以称赞这种能力为"神”"明".而"心"就是这些"神”"明"现象的根源,虽名为心,却没有一物来比拟,其广无有边界,其深无有始终,说为"神明出焉",其实那里有个神在进进出出呢?如果我们简单理解为心脏主管人体的意识活动,就有遗漏,把其他功能忽视了.
末学学浅,不敢大论,但关于"心"的认识,自认为诚非心脏一物所能赅,更非"脑"一物所能赅.古人对心的定义是谨慎的,对现象认识是深刻的,其在哲学上的思辨是伟大的.至于我上次所说的,主要是想说明:第一'心的定义问题,第二'中医理论对比于西医理论在统一意义上值得依靠的优势,在治病方法上灵活多变的特点.楼上仁兄举例“心痛医胆”“牙痛医心”以驳我说西医治疗上的"头痛医头"的特点,实际上未能明白我的意思,虽然我随后作了补充说明--"凡是有病就有东西在作怪,消灭了它才是最正确的方法,对此而言,中医就中庸的多,要根据情况选择对治、反治、调和等许多方法",可还是令他产生了误解。其实,我要表明的是由于理论上的不同,产生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同;首先疾病存在有形的病因,这是中西医所共同认同的,但是,对于无形的病因,中医认同,西医不全认同,指导治疗的原则也因此有了不同.很多时候,对于无形的病因,西医是不承认的,甚至是反对的,其更愿意相信"离子,化学键,病菌",并在这些层面上加以调节,对于疾病的成因解释可以用原因不明来推搪;在治疗上产生了所谓的"神经官能症","安慰剂","姑息疗法"等,偏差小的找中医可以治,可是误治重的试问谁来为病人回天呢?现在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中医在理论上是空洞和主观臆测的,在治疗上是纯经验的,甚至妄言中医是伪科学,这种人实在荒谬无知了.
因为古人文字常常义在言外,我辈后学诚难尽解其真实义,理解不到甚至错解是平常的事,但愿见此文,能引发同仁们对中医的理论和哲学思想的学习和探索更深的兴趣.不当之处,望能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