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耀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12:05: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中西医是否能够很好结合?应该是的。只要寓医理于临床,本着临证少误诊失治、患者少花钱,疗效好。医者患者都会承认我们的治病水平的。否则只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好医生的唯一标准 医理通 疗效好 医德高
————————————————————————————
你说的是对的。我再补充一条:消除或减少毒副作用,杜绝医源性疾病。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9:22: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下面引用由王耀勋2008/01/08 00:00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应该是有机的结合、融合,而不是撮合、捏合、捆绑式的合到一起。正像有些人所说,应该是马与驴的结合生产骡子一样,效果一定要比二者好才是。
其实,有关马和驴结合产生骡子的比喻是科技部的贾谦老师谈论不同意中西医结合时所做的比喻,他的原意是:即使骡子再好,也不会产生后代,中西医结合也是不会长久的,是不可行的。
我正是援引了他的这段话,来说明中西医结合的好处:
第一,中西医结合是可以的;      
第二,他已经肯定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骡子比马和驴都更出色);
第三,其结合成功率很低,也符合中西医结合的困难;
第四,既然结合比不结合要好,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结合,不管是否可以产生后代;
第五,我们已经可以进行无性繁殖(比如克隆技术),那么,克隆骡子也会成为可能;
第六,玉米杂交的产量比其父本母本都高,虽然杂交品种不能产生好的后代,我们不是还继续杂交结合吗。
贾谦老师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中西医结合是能够成功的。我们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
13
发表于 2008-1-11 17:33: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下面引用由王耀勋2008/01/08 00:00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应该是有机的结合、融合,而不是撮合、捏合、捆绑式的合到一起。正像有些人所说,应该是马与驴的结合生产骡子一样,效果一定要比二者好才是。
好!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这三种医学形式在我国将长期存在,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现在是初级阶段,这条路很长,有志于中西医结合的大有人在做工作,,,,,,,,,,,,。
我认为有志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各尽所长,只要能提高疗效,就有生存的空间!
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人员要互相尊重,,,,,,,,,,,,,。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9:17: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谢谢南京陈斌先生,已经把我原来用户名“模糊思维”的帖子链接加入到王耀勋用户名下,这样更方便大家对我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佩服陈先生的敬业精神。
谢谢陈先生!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9:31: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8/01/11 05:33pm 发表的内容:
好!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这三种医学形式在我国将长期存在,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现在是初级阶段,这条路很长,有志于中西医结合的大有人在做工作,,,,,,,,,,,,。
我认为 ...
是的。任何医学都不能完全取代其它的医学模式,因为它们各有所长、所短。
中西医结合确实很困难,在我这样从一开始就直接接触中西医、学习中西医、运用中西医的医生来看,中西医结合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是半路结合,困难可想而知。从参加一些高层论坛和与一些学者交流看,这个问题确实不是很容易能解决的,因为中西医的“语言”不统一,尤其是中医药的语言比较难懂,很多中医对西医的“语言”也存在一些障碍,所以,结合起来就需要一个艰难的相互学习的阶段,好像一个成人学外语一样,是比较困难的。
不过,如果真的结合起来后,其威力是比单独使用中西医要好得多,我是有深刻体会的。我想,任何把中西医结合的较好的医生也是可以证明这些的。
我们一起努力吧。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9:33: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人员要互相尊重,,,,,,,,,,,,,。
++++++++++++++++++++++++++++++++++++++++++++=
这种做法也是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一种必要的、基本的条件。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3:46: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破解中医药》之三:
中西医能够结合吗?
大量证据证明,中西医是能够结合的,是应该结合的,是可以有机地结合的。中西医结合,对人类的保健、调理、治疗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很多困惑将会释然,一些疑难病不再疑难。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办法,
中西医各有特点  长短互见
自从有了西医药,人们对中西医结合有过很多尝试和理论方面的研究,但是,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方法和理论得到认可和实施,甚至很多人对中西医结合提出了质疑,认为中西医不能有机地结合,而只可以捆绑在一起而已。
中医药调治身体、同时兼顾疾病,如果同时用西医药针对病因、病灶,用西医药控制比较明显的症状,效果一定会更好。身体出现不适或者出现疾病,身体脏腑不协调、不平衡了,用中医药的方法使得身体达到和谐状态,就有可能把疾病赶出身体。在治疗一种疾病的时候,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脑血栓、脑出血、心肌梗塞,完全可以用西药治疗,因为这种疾病用西医药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药着重处理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和他所存在的征候,比如肝气不舒、胃气不和、气血淤滞等,这些也是导致上述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是疾病调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注意这些因素在预防和调治疾病过程中的作用,疗效往往不会很好,疗效持续的时间也会较短,疾病容易复发。
中西医结合,把疾病的病因比如细菌的作用以及机体的生理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然后确定外因和内因在这个疾病中的大致情况,以及它们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中西医在治疗中应该承担的大致项目和比例,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来调治。西医看这个人得的是什么病,中医注重得这种病的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之一。
中西医结合体现的是“和”、是“合”。目的是一致的、目标是不同的;对象是相同的、方式是各异的。中西医药学的目的都是治疗疾病和调理机体的失衡,使人恢复或者趋向健康:西医作用的目标大多是疾病、中医药作用的目标是机体、是机体的失衡和证候;中西医针对的对象都是人,而调治方式是不同的:西医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中医以动植物等绿色生物调理证候、失衡为先。中医药的调治渗透着和谐、条理、温和,更强调合作:各种药物的合作(汤头)、联合应用、医生和药物、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合作;中、西医之间的合作。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个模糊(fuzzy)体,我们对人本身的认识还很粗浅,对疾病的认识更是如此。医学的发展还有赖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与支持,比如各种检测手段的更进一步精确、敏感,能够对疾病的早期(亚临床)有所反映,而不是等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发现。这样,对生命科学、医学发展将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疑难病,就是诊断和治疗都困难的疾病,另外主要的是疑难症状和征候不能用西医的疾病名称来套用,不能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其实,很多所谓的“疑难病”,对于中医药来说,只是常见的症状,是常见的征候而已,不是什么疑难了。
通过中西医结合调治疾病,包括很多疑难病,使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我甚至不敢想象,如果单纯用中医药或者西医药调治多数“疾病”,(当然,根据机体情况,中西医是应该有所侧重的。)我将感到非常“心虚”和没有“底气”,肯定也会感到有很多“疑难病”了。也可能是我从一开始就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来诊断和调治疾病,所以,在整个的医疗实践中,从来就没有对中西医有过什么偏见,总知道中西医是长短互见、利弊并存,只有灵活运用,扬长避短,才可能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中西医结合,更能体现这种法则的科学性。一些情况下,中西医结合、甚至是“西医治其标、中医调其本”;而更多情况下,“标本兼治”才是上策。患者刘某,男,五十六岁,打拼商界,经常饮食不节、起居无常、脾气暴躁,素有肝胆失调、气血淤滞。近几年患高血压、冠心病、肝肾虚。在一次剧烈的情绪波动后发生了严重心绞痛,出现了休克的早期证侯。
经过紧急西医药处理,病情缓解,症状、体征、血压、心电图都有改善。可是,轻度的疼痛、胸闷、心悸、乏力、胃部胀满等很多征候经常出现。在说服他服用中药后,给他开了瓜蒌、薤白、桔梗、柴胡、丹参、白芍、枸杞、太子参、冬虫草等药物调治,一个月后,诸证消失。遵医嘱进行适度锻炼,加强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状态的调整,身体恢复到几年前比较健康的水平。
标和本是相对的,是随着时间、病情和诸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这个病例,休克是疼痛的标(在心功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心输出量尚可满足机体灌注的情况下),疼痛是本;疼痛是心肌缺血的标、冠心病是本;冠心病是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标,动脉硬化是本;动脉硬化、高血压是劳累、紧张、饮食不节、不良情绪的标,诸因素是本、、、。     
中医的对症治疗往往也是对因治疗,因为中药的药性多数是调治结合的,中药有对因和对症调治的双重作用。比如止痛药物,有理气止痛、活血止痛、疏肝止痛,既对症又对因。西医的对症治疗是有限度的,而中医药的对症治疗是常规。
一个慢性病患者发生了伤风感冒,用葱白豆豉汤可以迫使风寒外出,非常简单的就可以达到目的;对于患者的慢性病则应该根据情况进行调治。再比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如果有剧烈疼痛,止痛就是当务之急,在积极控制症状的同时,采取其它的措施,当然,还是要个性化分析,制定个性化调治方案,标本兼治也是经常要使用的措施。
对妇女停经的调治,完全可以使用西药激素的方法来达到来经的目的,效果也一样。如果单纯用中医药调治,效果虽然慢一些,却是让机体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达到生理功能的回归,可以防止西药引起的身体不适等很多副作用,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人性化的调治手段。如果为了效果出现的比较快,而且稳妥,中西医结合就是很好的方法。
中医药的主要作用,就是调整人体内部的各脏腑的功能状态,运行方式,使各脏腑、经络、气血有序运行。患者李某,女,六十三岁,一个冠心病患者,后来又患上了肝炎、肝硬化,并且有较大量的腹水,病情很危重,家属也没有信心让她去医院住院治疗了,因为当地医院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他们找到我,乞求我给她治疗,我和他们说明患者的情况,告知他们病情的严重性和可能出现的后果,他们表示,对这些疾病已经很了解了,因为他们看到太多的类似病例已经不治。
我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对这个病人的详细了解、深入分析,运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进行调治,注意随时调整药物和剂量,在调治一个多月后,病人明显好转,腹水消失,食欲增加,肝功能改善,心电图ST/T波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心功能明显好转。继续调治数月,身体状况比患病前还好,至今已经有将近八年,仍然保持良好的状态。后来经过分析,她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你让我怎么着,我就怎么着”。就是她特别能遵照医嘱来把握自己的情绪、生活、饮食、起居、注意事项等,非常配合。这是患者病情好转和治愈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她非常配合医生的调治,协调着医生的节拍。
   中西医的比喻   
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关系好比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一样,中医药是道德,西医药是法律;中医药像思想工作,西医药像规章制度;中医药注重的是道德观念、道德范畴的调理、调治,西医药注重的是法律条文的贯彻、执行;中医药是引导人们远离违法,西医药是惩治人们违法行为;中医药针对道德的共识和约定,比较模糊宽泛,西医药参照的是既定法律条文,比较清晰明确(但不精确、不健全、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在用法律惩治罪犯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感化工作,对于罪犯的改造和预防再次犯罪有较好的效果,如果这些手段运用在犯罪之前,可以降低犯罪的发生率,因为很多犯罪往往是在一念之差间发生,打牢这个防范底线,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西医治疗疾病的同时,用中医药调治和愈后的调理,是预防疾病发展和复发的一个重要措施。
中医药的作用好像是在提高人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人的思想不是绝对纯洁的,随时都有私心杂念、善恶之争、甚至有犯罪欲望,犯罪心理,我们的目的是不让他滑向犯罪,不让他跨过道德底线、临界状态。所以,提高人的思想水平、思想境界,拥有高尚情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中医药的一整套预防、调理人体的理念、方法,不正好和我们的法制宣传、普法教育、思想工作、预防犯罪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西医药对病人的整个诊治过程,就好像公、检、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理过程。询问、调查、侦查(是否有前科)、取证、庭审、辩论、合议庭合议、第一审判决、第二审判决等和西医药的问诊、观察、病史病史采集、(是否有既往史)、化验、各种检查、思维、会诊、病例讨论、初步诊断、最后诊断等等,丝丝入扣、不谋而合。西医看病强调证据,抓“现行”,如果证据不足就“放人”,和公检法的做法非常相似。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中医药和西医药的关系也大概如此。
一般来说,对于人的“非正常”行为可以大致遵循下面的顺序来操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推动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诲之以德、绳之以法。首先是思想工作、道德教育、情理疏导、人性关怀,这是一个非常广的范围、非常大的工程,是对人的“非正常”行为最为关键的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应该加大力气来做好。然后才是依法治理、对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最后手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也不是唯一的手段。在对犯人依法惩治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思想教育工作,对提高犯人的改造效果和预防再犯罪也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违法和守法的一个临界状态,我们平常的生活和行为,不能以是否合法、违法为唯一标准,而应该把道德的最高境界作为行为指南,因为道德是有很大空间范围的,包括最低的接近违法的状态,一直到最高境界,这期间是有很长距离的,就像我们讨论的“亚临床”状态。
一个人要偷一部汽车,在他的手刚刚接触到汽车门的时候,他还不能被认定成是一个犯罪嫌疑人,还是一个“合法”公民。可是,当他非法打开汽车门的那一刹那,马上就成了一个盗窃犯罪嫌疑人了,这样,执法部门就可以根据法律条文对其控制、拘留、审判、量刑、治罪了,是比较简单、准确的。比较一下,西医看病与此何其相似。
而这个人在成为罪犯之前,他实施犯罪的酝酿时间、犯罪动机、目的、原因、方式、程度、地点都可能是不同的。比如目的:可能是因为穷困、应急,为了享受、朋友、对象,甚至是为了满足一种做贼的欲望等等。如果我们要对这个人进行教育、进行“调治”,就要比对他定罪量刑要复杂的多,不正是类似中医要做的工作吗?
对于预防犯罪,要加强防范意识和措施,加强人们的法制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可是,现在好像还没有一个像法律条文那样的标准来指导、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道德的高境界到违法犯罪之间是一段很长的距离,对这段距离,还没有一个分级标准,就像亚临床一样。这样,道德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模糊(blurring)了,宣扬道德的效果好像也就不明显了,道德对犯罪的“治疗作用”也就更不好显现和清晰、精确和量化了。因为,还没有什么标准来给防范意识、法制观念、道德水平来定性和量化。
西医药好像是物质文明、中医药好像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程度有GDP指标、而精神文明程度没有GDP指标——虽然GDP指标也是很不科学的。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忽略了道德的建设、忽略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任何法律都难以完全胜任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而两者互为补充、则会相得益彰。中医、西医何尝不是如此?中医、西医结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上述有关中西医的举例,对中医药和西医药对比应该是一个典型范例,对我们认识中医药和西医药,对认识它们两者的作用部位和阶段,对两者的主要区别,对两者的相辅相成,都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如果站在人类和全球化的高度看事情、看中、西医药,任何抱残守缺的强调自己是如何完美、如何先进,都会被历史证明是可笑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一个人发生了不适、出现了证侯和疾病,没有西医药不行、没有中医药也不行;要保持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和谐,不能“少了法”、更不能“缺了德”。
中西医结合的又一切入点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还有,中医总是着眼于整体,找出人本身的“错误”进而纠正,西医则往往是注重疾病本身、寻找导致人体“差错”的其它原因;中医药注重自我完善、自我调治、自我和谐,西医则是借助外力、借助药力来治疗,认为疾病的发生大都是细菌、病毒等外因所致,针对外因进行治疗。这样,中西医就又有了结合的切入点了,中医药调理机体为主、西医药治疗疾病为先,取长补短、各尽所能、协同作战。比如肺炎,西医着重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像症状、体征、病变范围、程度等,而中医则分析肺炎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病的,发病后机体有什么变化,机体或脏腑有什么薄弱环节,脏腑有什么功能改变、其它全身因素对肺炎的制约、肺炎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中西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治,效果往往比较好。
中医更多的是用思维“看病”,看的“病”多数也与思维有关;西医多数情况下用仪器“看病”,很少把疾病与思维联系起来。西医更侧重器质性病变而忽略功能性改变,而且针对思维、情感、心理的仪器也很少。很多所谓现代化的仪器,其标准、灵敏度、分辨率、精确度,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例子:有典型体征和症状的人,检查可以是正常的,经过动态观察、跟踪监测,最后证实是有病。还有很多没有症状的或者症状轻微、最后证实没有相关疾病的人,仪器检查反而提示有病,也不少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像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检测功能性改变的手段相继出现,对人们的健康将会有很大帮助。功能性改变出现较早,中医抓住这些改变进行干预、调理,是很客观的。所谓功能性改变,除外一部分是亚临床状态下的表现外,其中有些也是由器质性改变而引起,比如癌症导致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食欲的改变等。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检测仪器是无法发现这些细微改变的,而则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
在很多证侯的调治中,我基本上都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效果都比较好,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证侯、疑难病。比如结肠曲综合征(Flexuren Syndrome),多数情况下只是局部结肠气体比较多,任何检查都很难有其它明显的异常发现,其发病与情绪有关。可是,它却给病人带来难以名状的苦恼和痛苦:腹胀、腹痛、胀满、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乏力、精神抑郁、失眠、食欲不振,没有特异性体征,容易导致误诊。
在调治时,我以西药控制部分症状,用中医药调治机体机能,在用西药的时候还比较辨证地联合使用胃复安和阿托品,这两种药物一般是不应该同时服用的,尤其是在有些药物学、药理学专著里,明确规定它们不能联合使用,因为它们的作用会互相拮抗。可是,我联合应用它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病例数以万计,效果比分别应用它们二者都要好的多,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它们的副作用都大大减少。没有因为联合用药相互拮抗降低药效,而是降低了它们各自的副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同时应用中药和针灸进行调治,基本方剂如下:柴胡  瓜蒌  桔梗  香附  郁金  茯苓  山药  香橼 太子参,根据个案情况随证加减。针灸穴位一般取天枢、内关、足三里,还可以配合足底自行按摩。
对于复杂的病例,对于药物作用机理的深入了解,肯定是有很多内容需要深入研究的。这是任何事物的共同规律,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方法都是必要的、是科学的,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总结出来的一套通用的方法。如果碰到个别情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也会少走弯路的。很多人的证侯或者疾病,医生如果单纯用中医或者西医的理论、方法去分析,往往产生一些困惑,不能区别中西医认识证侯和疾病的必然联系和非必然联系,因果关系和无关的、并行的出现在了一个人身上的现象。这是中西医不能相互认识的主要原因、是中西医结合的焦点。
经过临床实践和破解中医药可以发现,中医药对于保健和调治疾病,也有很多不理想的、无能为力的地方,都是需要西医药和其它的方法和领域来参与,在临床上都有充分的体现。中医药和西医药一样,是很难单独完成对人类的保健和调治疾病的任务的。破译中医药在处理功能性障碍方面是基于什么变化、理念和方法,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和西医药的方法结合起来,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之一。比方头痛的分级以及相关对应的脑部细微变化、症状和体征的较精确量化、药物适应症以及药物的精量使用等。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3:47: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接上)
中医药调治机体为主,治疗为辅;西医药治疗疾病为主,调理为辅。中西医结合,多一点互相尊重、学习、取长补短;少一点门户之见、自以为是。中、西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是在不同的层面,是逥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可以这样说,西医在一些情况下用的是比较粗暴的超过机体承受能力的、杀伤力很大的、大大超过机体所感染细菌、病毒的最小有效剂量的药物来治疗疾病的,所以,对机体造成一些危害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疗效也是高度可重复的。正是这些超过最小有效剂量的药物,才可能有更大的可重复性、如果用最小有效剂量来调治疾病,则可重复性就大大减少了。中医药调治的原则是适可而止,所以可重复性减小,可是其人性化程度就大大提高了。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对人体、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就像一个京剧演员一样,要对西皮、二黄、导板等,甚至其它剧种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否则,肯定不是一个好的京剧演员。一种西医的疾病,可以有很多对应的中医征候,比如同是冠心病,中医看起来可能在每一个病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很多征候,调治也就不能千篇一律了。试想,如果把西医药的方法按照中医药的做法进行模糊定量,来设计每个人、某种疾病的个性化调治方案,其可重复性当然也就很少了。可是,疗效和副作用都将大大改观,只是西医药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所以,也正是在强调可重复性前提下的初级阶段,才有这么高的可重复性和毒副作用,可同时恰恰失去了个性化、个病化调治的机会,导致很多差错、事故,造成一幕幕人间悲剧。
善待细菌(包括病毒)
讨论中西医结合,很容易想到细菌和病毒。医学对细菌、对疾病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感染细菌的具体种类、数量、毒性等都不能做出尽可能精确地判断,不能比较精确的确定用药品种和剂量,随时进行比较精确的检测和治疗监测,以特别有针对性地比较精确用药和最小剂量用药。抗菌素的应用尤其是滥用导致了菌群失调,破坏了体内的菌群平衡,给下一次的细菌感染“优化了”环境、创造了条件。
如果我们把每个病人的致病菌种群、数量、毒性、药敏等指标都能够做到比较精确的检测,用最敏感、最有效、毒副作用最小的最小有效剂量来治疗,做到对病人的伤害最小、疗效最佳是最理想的;假如把剂量加大几倍、几十倍,效果仍然很好、其可重复性还是很高,可是这种用药显然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野蛮的,是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粗暴地摧残,是非人性的,是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
在临床上,如果把细菌的数量和毒性分成十个级别,在一群病人当中,这十个级别可能都有,如果所选择的药物以最高级别为标准来用药,那么细菌级别低的疾病肯定会有效。就是说,以这个方法得出的药物和剂量是可重复的。那么低于最高细菌级别的这些人,肯定不需要那么大剂量的药物,如果还以最大药物剂量来治疗所有病人,那么,对这些病人的用药显然是不科学的。按照个性化、个病化来处理病人才是最佳方案。可是,在药物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做又是比较科学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肯定又是不科学的了,因为这种方法对很多病人来说,药物的剂量大大超过了疾病治疗的所需剂量,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动态情况来设计调治方案才是最科学的、最人性化的。
我们身上的细菌种群和数量不计其数,很多情况不是单纯针对本病致病菌来选择抗菌素的,而是同时对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不是导致本病的致病菌,而非有益菌)产生作用(其实,现代的科技水平还是不能完全精确地对细菌进行个性化干预的)。这样,就有可能对非致病菌和有益菌造成伤害,有可能导致其基因突变,成为致病菌或者有抗药性的病菌、其它的细菌甚至是超级病菌,这无疑是助纣为虐,无辜造成对身体的伤害。还可以用人们常说的“杀人偿命”来比喻抗菌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的应用。比如,按照“杀人偿命”的标准就可以把任何杀人犯判处死刑,而不管他是故意杀人、过失杀人、正当防卫杀人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我们在使用抗菌素的时候,往往和这个现象相似:不管你是什么细菌:是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是敏感细菌还是抗药细菌、是有害细菌还是有益细菌,通通接招,碰到谁是谁,那个不行那个完蛋,到头来,很多我们不想杀灭的细菌被无辜杀掉了。甚至还有的医生美其名曰:老太太骂街,就这一片儿。试想,如果这些细菌有思想的话,它们作何感想?尤其是有益菌,成天在为我们的健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到头来被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杀掉,残害了很多与我们休戚与共、和平共处的好朋友、好伙伴,造成无辜地牺牲。或者由于我们的不正确用药,促使某些细菌的基因慢慢发生变异,转变成人类的敌人,培育出众多的超级细菌和病毒,再回头进攻人体,使之患更加难治的疾病,人类就又需要研究出更强力的抗菌素对抗,进而又有一批超级细菌产生,造成恶性循环。将来可能有一天,人类将失去对细菌的控制,反而可能成为细菌的美味佳肴。
中医药在于调理机体的抗病能力,来适应、抵御这些致病菌,这样不但不会造成伤害,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得非致病菌和有益菌正常生活,而对致病菌的毒力有一个中和作用。必要时联合应用有效的抗菌素,效果应该是很理想的。
细菌和病毒,别看它们个头小,可是,在人类面前,绝对不是什么弱势群体,我们不应该小看而尽量善待它们。否则,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的可能就是这些“小东西”。
情感是中西医结合的纽带
西医药针对治疗的对象好比是硬件、是主机;中医药针对调治的对象是软件、是操作系统;这一比喻显然有些牵强,因为人的软件和操作系统比计算机的软件和操作系统要复杂的多,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人有着及其丰富的情感(包括:心理、情绪。下同)、思维,情感和思维对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有着极大的、决定性地影响。中医药的伟大之处,在于把软件和硬件看作是有机的结合,在于针对人的机体、心理、情感和思维进行全面地调治,而不是针对个别的脏腑、局部或者单纯的硬件治疗。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3:48: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人的情感、情绪、感情、心态等是模糊(fuzzy 非精确)的。西医着重的是机体而不是情感,机体基本是可以明晰、明确、具体的;中医药则是以注重心理、情感方面的问题为主,而心理、情感只有在模糊思维和模糊数学处理的情况下才可能趋向精确。可是,它们也确实是明晰、明确、具体的,只是不够精确罢了。
只要我们研制出能够测量人的心态、情感和思维的仪器,把情感等进行分级,把情绪好与坏的种种变化,以及对机体的良性和不良的影响进行具体、明确地描述、测定和分级,然后再把中医药对情感、心理调治的力度进行比较精确的测定和分级并且明确地显示出来,那么,中医的病因、病理、诊断、调效便是等级清楚、泾渭分明、趋向精确了。很多疾病比如癌症、糖尿病、肺炎、颈椎病、溃疡病、心脑血管病等,只是身体全部征候的一部分,在发生这些疾病的前、中、后都有很大一组征候出现在病人身上,只是不符合西医某种疾病的诊断标准而往往被忽略。而中医是注重这些征候的调理和治疗的,中西医只是在一个人身体上的不同的侧面、机体不正常的两种表现形式上发挥调治作用。西医是以治疗为主,是在成为病人以后,来发挥作用,这个过程、方法、理念、理论和中医药不一样,中医药是在疾病时和/或疾病发生的前后对机体出现的失衡和征候进行调理、调治。所以,中西医结合是顺理成章、没有矛盾的,其优势是无可争议的。
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来创新、发展,超越狭隘的中医药和西医药范畴,建立起更先进的医疗体系,为更多人服务。我们要发现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长处发扬光大;发现自己的劣势、自己的弱点,运用各种可以应用的手段取长补短,纠正缺点、改变劣势,以它山之石来为我攻玉。
纵观中药的药性,多数是起调理作用的,体现中庸思想、和谐理念,少数是起治疗的作用,这就是中药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药和西药最大的区别之一。
中西医离人们的要求还很远、路还很艰难,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为人类健康服务。即使是很完善的全医学,对于人来说,也是滞后的,单就人的思维和情感来说就可以肯定地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人的思维和情感是永远都不可能精确量化的,何况制约和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不胜枚举。全医学不单单是中西医结合的医学,而是囊括各种手段的医疗体系,包括民族医学,以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甚至需要研究“巫医”的一些处理“病人”的方法,他们在暗示方面对某些病人是有良好效果的,这提示我们应该注意某些心理疾病的另类治疗方法,是我们探讨其它疗法的一个有价值的启示。
一个女性病人,五十多岁,当我看到她的时候,正躺在床上优美地吟唱着京剧,而且曲调很标准,可是,根本不能与其他人交流,神志很朦胧。这是她第一次发病,我纳闷:这个人平时沉默寡言,从来就不会唱京剧,他的丈夫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来不知道她会唱京剧!我诊断为癔症(歇斯底里),给以镇静、针灸等方法,治疗了一天多,虽然有些好转,有时会正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可是,很少吃饭,意识朦朦胧胧,有时还是唱京剧片段。我提议,附近有一个“老巫医”,经常烧香磕头、装神弄鬼地给人看病,可以让他来试一试。他丈夫把这个人请来,拿着一支鞭子,几根针灸针,一小卷黄裱纸(一种用来烧着驱“鬼”的纸)。他摆好香案,点着香,给患者针灸了几个穴位,然后点燃黄裱纸,绕患者全身转了三圈,最后绕头部转三圈,突然大吼一声:“呸,走!”,旋即,患者慢慢睁开双眼,只有几分钟,神志清醒,对答顺畅,不能不让人称奇。可是,他只是顺应了病人的思维状态和患病因由,一个强烈的暗示足可以把病人拉回到“正常”状态。而病人知道我不做这些手法,所以,即使我用相同的方法来给她“治疗”恐怕也无济于事。
中医已经应用多年的随机、对照、双盲、大样本、可重复,以及应用更多的是模糊思维和后来外国人总结出的模糊数学,虽然中医经常使用,虽然史籍没有明确地记录和总结这些方法,我们还是应该把它们提出来并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应用。从这个角度讲,西医药学在某些方面不是太稚嫩、太初级、太粗放了吗?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3:52: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是能够很好结合的,但是很困难。

(接上)中西医有着各自的优势、自己比较成熟的理念、理论和方法,也都有不成熟或者错误的地方。只有发挥各自的长处、摒弃短处,才可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不管是中医药还是西医药,都不应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因为它们都不能单独满足人们保健、调治的需要,不能担负起这个重大任务。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协调,建立起没有中西医之分的、完全融合的全医学,才可能是理想的医学。中医药的发展应该借鉴西方的、世界上任何可以借鉴的、对中医药发展有利的方法和手段,但不能亦步亦趋地步人后尘,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丢掉自己的精髓和灵魂,这样中医药永远不可能有大步的发展、跨越式提高。中医药只有发扬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精神,积极地借鉴各种检查、治疗手段、思维方法和理念,以及其它各个领域对保健、医疗有用的所有东西,中医药才能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立世界医学之林而不败、为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对现代和后人做出更大的贡献。才有可能把不断被攻击、污蔑、排挤的历史终结,洗刷蒙受的耻辱和不公正待遇,挺立于为人类保健强身、调理祛病的舞台。
通过上面的讨论,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应该是比较明确的了,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也比较清晰了 ,方法也会自然产生了。在临床上,我们还应该对个案进行深入地、辩证求是地分析、研究,进行辨证调治,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中西医结合是人类维护健康的必需、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9:50 , Processed in 0.05519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