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anne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11:19:19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40岁以上女性每年应检查乳腺
□衣晓峰 靳万庆 本报记者  孙理 通讯员
  黑龙江省农村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由2004年的36.7/10万增长到去年的40/10万。其中,25~35岁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7%。这一结果说明农村妇女防癌意识淡薄,加上医疗条件有限,使疾病得不到早期正确诊断,很多人延误了治疗。
  自200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卫生厅的指导和专项基金支持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免费为省内约一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宫颈癌及癌前疾病筛查。2000年,该省乳腺癌发病率为30/10万,而2004年、2005年则分别达到了36.7/10万和40/10万。其中尤以中青年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增幅速度明显。
  乳腺癌的病因至今尚无定论,可能与月经初潮及绝经年龄、生育、哺乳、饮食、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初潮年龄大于13岁者,其发病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两倍以上;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者危险性增加。
  专家建议,应加大在广大农村中的防癌宣传力度,同时各级医疗机构要定期为农村女性提供相应的体检服务,特别是40岁以上女性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乳腺专科检查,以降低农村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11:21:25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心脏支架术不能一劳永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一项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死亡率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人数的15%,患者总数已超过2000万人,每年冠心病新发病人数大约有100万人。目前心脏支架术已逐渐为广大冠心病患者所接受,按照原来要求,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大于70%以上的狭窄,可以采用这种手术方式。而最新的趋势是,当血管达到50%以上的狭窄也可以采用支架手术治疗。
  目前,黑龙江省每年需要接受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大约有3万人,心脏支架介入手术接近3000例。然而,由于多数患者术后在生活饮食及规律用药等问题上未能给予足够的注意,导致血管再狭窄状况频繁,比例最高时达到30%多,这给病人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专家呼吁,心脏支架不能一劳永逸,术后患者不应掉以轻心,生活饮食、用药仍需注意。
  国内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哈医大四院副院长李学奇教授介绍说,黑龙江省每年冠心病新发病例数约为3万人,半数以上患者得以实现正规的药物、心脏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接受支架手术的患者约在3000人,这个数字在该省根据卫生部文件于今年10月份下调支架价格后,又有了一定比例的增长。李学奇教授介绍,心脏支架手术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冠心病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或者闭塞,影响血液正常循环导致的缺血现象,支架简单来说就是在狭窄或者闭塞处置入一个支架,血管内支架可以保持有病变的冠状动脉节段处于伸展状态,血管拓宽,让血液正常流动。
  “从目前看,采用支架的治疗方式比用药效果明显。”李学奇说,但是他同时也表示,由于一部分患者以为在手术后可以“一劳永逸”,并没有按照医嘱规律用药、戒烟、食用清淡食物及规律作息等,如血脂控制不好,使脂肪沉积物仍旧能够不断产生并附着在支架内壁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术后3~6个月支架再次狭窄的发生,给病人自身及家庭都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李学奇教授介绍说,普通支架手术后的复发率大约在30%左右,药物涂层支架可以使再狭窄率下降到5%以下,但与之相比,患者自身提高防范意识更具意义,包括不要强体力活动,注意控制情绪、控制饮食,作息有规律,定期去医院检查,合理治疗等。(衣晓峰  靳万庆  岳金凤)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11:23:14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立足自我  继承创新  服务需求  致力贡献
2006国际中医药肿瘤大会召开
于文明出席并讲话  吴孟超致信祝贺
  本报讯 (记者陈  晨)2006国际中医药肿瘤大会昨天在北京隆重召开,卫生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孙隆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原组长、中国保健协会会长张凤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等领导出席。本次大会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为大会发来贺信表示祝贺。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内从事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专家、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周宜强代表本次大会组委会致辞,对前来参加本次大会的领导和国内外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全世界每年被癌症夺走生命的约670万人,有上千万人初次面对癌症的威胁,在中国就分别有160万人和220万人,癌症已占居城镇居民和65岁以下人群中死亡原因的首位。当前对恶性肿瘤治疗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三大原则。肿瘤的现代研究已从细胞学向肿瘤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中医药的抗肿瘤临床研究也从个案总结报道向大样本、规范化方向发展,中医药已成为当今肿瘤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中西医结合、传统疗法与现代治疗方法相结合、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正在形成中国防治肿瘤新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加强中西医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当前广大肿瘤防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吴孟超院士在贺信中指出,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伟大宝库,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西医较注重肿瘤的局部治疗,而中医则更强调肿瘤治疗的整体性,应该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有其潜在的全身背景的,因此在针对肿瘤局部治疗的同时,需要兼顾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综合治疗。根据西医、中医治疗上的特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可更好地提高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他认为肿瘤治疗就必须要中西医结合,不能偏废。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的交流,加快肿瘤中西医之间技术合作,优势互补,为世界早日攻克癌症做出贡献。
  于文明副局长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多年来辛勤工作在肿瘤防治战线并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感谢。他说,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他希望广大从事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同志们,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科研工作思路,要“立足自我,继承创新,服务需求,致力贡献”,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辨证关系,紧紧围绕服务于临床、服务于需求,以提高疗效为目的,努力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度,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难和看病贵,为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为了加强肿瘤的中医药临床诊疗规范化研究,宣布成立了“中国中医肿瘤诊疗专家委员会”;为了加强日中肿瘤临床科研合作,日中健康科学会决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附属北京普祥中医肿瘤医院设立“中日肿瘤临床研究交流基地”,并聘请周宜强教授为首席专家;为了加强与香港长江集团的合作,决定将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实验中心设在长江集团所属的北京德瑞堂生物健康制品有限公司内。香港长江集团首席科学家、长江生命科技研究所所长张令玉,日中健康科学会会长泽宏纪、理事长戴昭宇,日本中医健康促进会会长佐滕珂津,加拿大太极中医院院长卓同年,美国肿瘤整合疗法中心主任王守东,美国中西整合肿瘤学会会长杨伟林等出席了大会。
http://www.cntcm.com.cn/text/2630.htm
14
发表于 2007-2-12 11:36:27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color=#DC143C]《人民日报》只能反映中国政治的变迁历程
但它不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指南针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21:01:43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千万元助中医药研究
  本报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2007年度项目申请工作日前启动。本年度资助方向将集中在中成药(中药注射剂)有害物质的相关基础研究、有关重大疾病证候病机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预计提供1000万元经费资助。
  据悉,该计划目标是综合运用当代科技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方法,揭示中医药科学内涵,解决证候特征、证候病机以及证候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复方配伍研究、不同药量配伍的类方量效相关研究,方证相应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针灸经穴配穴效应机理及其与证候、疾病的相关性基础研究,针灸不同刺法的效应机理研究;研究经脉/穴位的特性,探讨针灸效应的生物学基础及经穴的效应规律,探索针灸效应的信息传导机制、规律及其途径等核心科学问题。(王  轩)
http://www.cntcm.com.cn/2684-b.htm#%B9%FA%BC%D2%D7%D4%C8%BB%BF%C6%D1%A7%BB%F9%BD%F0%CE%AF%C7%A7%CD%F2%D4%AA%D6%FA%D6%D0%D2%BD%D2%A9%D1%D0%BE%BF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21:02:20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卫生部公布1月传染病疫情 狂犬病居死亡人数首位
  本报讯(记者厉秀昀)卫生部2月10日公布了2007年1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2007年1月(2007年1月1日零时至1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共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300261例,死亡479人。1月除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余 22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
  1月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肺结核、乙肝、梅毒、淋病、痢疾,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7.22%。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狂犬病、肺结核、乙肝、艾滋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占报告死亡总数的83.72%。
  1月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72542例,死亡16人。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他9种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5.97%。
http://www.cntcm.com.cn/2684-b.htm#%B9%FA%BC%D2%D7%D4%C8%BB%BF%C6%D1%A7%BB%F9%BD%F0%CE%AF%C7%A7%CD%F2%D4%AA%D6%FA%D6%D0%D2%BD%D2%A9%D1%D0%BE%BF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21:02:58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韩国再次暴发禽流感疫情
  新华社电(记者李拯宇)韩国农林部2月10日证实,韩国中部安城市的一家养鸡场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这是自去年11月以来韩国发现的第6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韩国农林部在当天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在暴发疫情的养鸡场周边3公里内的25万只鸡鸭和附近500米范围内饲养的9500只猪将被扑杀处理。检疫人员已经将暴发疫情的养鸡场周边10公里范围划为检疫区,禁止该范围内的家禽养殖场运输禽类产品。韩国政府官员和军警将在疫区周边设置25个流动检查站,禁止禽类产品进出疫区。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21:03:44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冠心病心绞痛血浆标记物研究进展
□ 李 军  王 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第一作者简介
  李军,中国中医科学院2004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冠心病诊治。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急性事件。因此,在研究心绞痛发病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血浆标记物,对于心绞痛诊断、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及治疗至关重要。笔者检索了近10年来的文献资料,就反映冠心病发病机制中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纤溶和凝血系统异常及炎性反应的血浆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血栓素A2与前列腺素2(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
  血栓素A2是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和释放,有强烈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促血管收缩的作用。前列腺素2是由血管内皮合成,有强烈的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2在体内的半衰期短,临床上通常测定其代谢产物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来反映它们在体内的代谢情况。研究表明,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血栓素A2合成和释放增加,血浆血栓素B2水平相应升高,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陈旧心肌梗死血浆血栓素B2并未增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期间,主要以血栓素B2显著升高及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比值增高为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是纤溶过程的主要启动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主要抑制因子。目前已发现3种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其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来自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起着主要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且均随着不稳定性心绞痛分级增加而增加,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存在纤溶与凝血功能异常,同时也说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共同参与了不稳定性心绞痛病情进展。进一步研究表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是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血栓活化的分子标志,也是体内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升高,提示冠脉内有血栓形成及纤溶活性改变。研究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含量可以反应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含量,而且,血中D-二聚体含量随冠脉病变程度而变化,病情越重,病变支数越多,心功能越差,D-二聚体含量则越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则与健康者无差异。所以,D-二聚体是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血清学指标,同时也是提示患者近期预后较差的预报因子。
  CD62P,CD63
  CD62P,CD63为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研究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血CD62P,CD6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即出现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研究还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CD62P,CD63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C-反应蛋白(C-RP)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随心绞痛分级增加,CD62P,CD63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C-RP均有增加趋势,三者改变相一致,提示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过程中伴随炎症反应,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CD63,CD62P可望成为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判别的指标之一。
  内皮素与降钙素相关肽
  内皮素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冠状动脉对内皮素1最为敏感。降钙素相关肽是体内最强的扩血管物质,具有强烈的扩张冠脉的作用,并对缺血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内皮素1增加,而且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血内皮素水平对冠状动脉病疾发病预测和严重性判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血清降钙素相关肽水平变化可以用于判断心绞痛病情的变化。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诱导的、只能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在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含量是正常人的2倍,心肌梗死患者是正常人的4倍。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而病情稳定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上述研究提示,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炎症急性相反应物,其水平一方面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负荷的大小,同时也反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重要的炎性因子,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促凝血的作用。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6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且与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一致。另有研究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30天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31~180天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 <0.01),证明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升高提示短期预后不良,而且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幅度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有关。白细胞介素6可作为心绞痛不良事件的发生的预报因子。
  白细胞介素8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多项资料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明显增高,病情越重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浓度越高,因此,白细胞介素8血中水平能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状态。有报道,白细胞介素8对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敏感性为100%,急性心肌梗死为67%。目前认为,白细胞介素8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局部炎性激活和凝血异常反应的标志,也是敏感的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的信号。临床上测定血白细胞介素8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
  上面各项心脏标记物对于反映冠心病病理变化、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判断冠心病预后等均有着重要价值。目前,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已经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来的研究资料表明,心脏标记物联合应用会大大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心脏标记物联合应用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心脏标记物在临床中得到评价,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21:12:59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
鱼和两栖类动物也存在经穴
□ 晋志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经络理论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现,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石,从《黄帝内经》问世至今,几千年来为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经络的实质是什么,穴位是否有形态结构,是一直困扰我国医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的重大课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经络和针灸的研究,先后制定了“七五、八五、九五、973”等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也对经络的研究给以大力资助。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笔者用荧光染色技术,将活的鲤鱼(黄色锦鲤)、斑马鱼、扯旗鱼、月光鱼、东方蝾螈和金蛙置于荧光染料水溶液中染色,麻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上述动物穴位和经络结构的存在。月亮鱼躯体部,腮裂以后,可观察到呈亮圆点状染色的感觉器官,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六条线,两侧共12条线。一条线上最多的亮点可达25个,少则有8个。在10倍或更高的物镜下,可观察到每个染色亮点顶部染色较鲜亮,呈菊花状,有若干花瓣样结构组成,花瓣围绕一个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每个花瓣为一个感受器细胞。一个点由若干个感受器细胞及其下部的支持细胞构成,基底部染色较淡,有神经纤维相连,其传导方向趋于嘴侧。感受器细胞,支持细胞核神经末梢共同构成感觉器官。金蛙表皮也观察的类似的结构,只是所形成的线的数量不同,金蛙的一侧表皮的感觉器官形成5条线,其中外侧三条贯穿于躯干全长,腹部一条邻近腹正中线,分布于下腹部,从肛门向嘴侧走行约占躯干全长的三分之一,背部的一条则从肩后部起始斜向后向正中线延伸,终止于上胸背部。双侧为10条,基本对称。其它几种实验动物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黄色锦鲤一侧10条线,斑马鱼一侧6条,扯旗鱼一侧8条,月光鱼一侧6条、东方蝾螈一侧3条。
  《黄帝内经》描述了穴位的数量及部位,全身分布有160多个,两千年来流传至今的所有经典著作,均没有明确地描述记载穴位和经络的生物学结构是什么。近代对经络和穴位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无形态学方面的肯定报导。但对穴位的主要功能,认识上相对统一。针刺穴位所产生的酸、麻、胀、痛、热等针效均表现为感觉器官的反应。课题组的发现与中医经典所描述的点状和线状分布非常相近,其功能上类似于穴位。由此笔者认为穴位是感觉器官在动物躯体特定部位集中有规律的点状分布,若干点又有规律地沿躯体长轴排列成若干条间断的线便形成了经络。该研究结果为祖国传统经络理论首次提供了实验生物学的依据。同时该结果不仅为经络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也为感觉机理研究、神经网络及生物模拟研究提供新的前景。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21:13:39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弘扬中医药原创思维 加强科研顶层设计——首届全国中医中药现代科研方法讨论会掠影
□ 王 敬  本报记者    王燕平  本报通讯员
  为适应中医中药科研发展新形势,针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统一认识以更好地完成 “十一五”中医药科研任务,由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倡导,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医中药现代科研方法讨论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高思华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 10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专家多角度介绍中医药科研情况
  王永炎院士首先以“中医药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研究”为题做了引导发言。他指出中医药系统内部应当自立、自强、自新,弘扬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加强科研的顶层设计。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结合,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进行还原分析。真正的系统分析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信息积累以及对于初始条件计算参数的有益提示。复杂性疾病有回归不到线性上的状况和问题,应让其自然存在,允许超越“病”的“证”而进行有效干预。
  浙江大学程翼宇教授就美国FDA构建生物芯片评价规则做了介绍,他认为FDA国家毒理研究中心目前所建立的生物芯片评价规则对于目前的中医药研究规则和标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医药在科研思路与新药创制等方面存在原创的思路与方法,应与国际上的同行加强交流与合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教授认为目前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存在改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强调随机对照试验(RCT)不是临床试验的惟一方法,中医药临床研究应根据试验目的应用多种方法分别进行研究;目前新的临床试验中的一些随机方法有实用型随机、单病例、集团随机、技能随机、最佳与最差病例分析、定性研究等。研究中要明确试验的影响因素。
  张伯礼院士认为医学的目的已从疾病的治疗转变为健康保障,延缓衰老。我国的医疗投入在全世界排第138位,总体投入不多,其未来的卫生策略是防治重点前移,建立大卫生理念,注意养生与保健,因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将得到重视,历史为中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应反思中医药在社会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抓住机遇,提炼整体科研假说,寻找突破的切入点,提高研究的水平;应重视分析数据工作,关注数据关系的研究。
  刘保延教授针对中医临床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目前科研中应用的多种研究方法和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分析了临床研究方法的多向性,强调中医临床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发展的基石,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临床与科研一体,以事实(数据)为导向,以假设和模型驱动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的构想和实践,指出应从个体化、复杂干预的临床评价方法建立等方面开展有中医特色的评价研究。
  清华大学季梁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广成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高颖教授等相继进行了专题发言。
  明确概念,加强科研顶层设计
  参会人员在认真听取以上专题发言后,经过充分、自由的发言与深入讨论,与会专家达成以下共识。
  方法学与方法是两个概念,应分清科研方法学与方法是有差异的,中医药应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由于科学研究的不同层面,目前中医药的研究中科学与技术层面融合不够;研究内容上应注意中医药研究结果的认同度,要考虑对学科的贡献,在理论上要力争创新。
  RCT不是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惟一方法,应考虑方法的多样性与适宜性(如个案研究亦有现实意义),应按试验目标设计选择方法。目前临床研究中方法较多,但也要研究与发展新的方法,并保持中医特色,强调个体化和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研究中必须加强数据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目前要集中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应以症状为核心,分清症与证的差异,探索症的现代科学基础及疗效基础,把证候研究清楚了就是发展。证候研究要与疗效评价结合起来,复杂问题要简单化,要能回答和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设计要求严谨,应从方法学、临床研究过程等多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力争做出有影响的工作。
  中药研究重点是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作用强度、作用定位,特别是有明显疗效的中药的疗效机制研究,如丹参等,要敢于和西药对比。尽快阐释中药增效、减毒的明确机理。
  中药研究要注意中医属性,寻找中药对应的合适人群,强调对证用药是提高中药效果、降低副作用的前提条件。
  王永炎院士在会议总结时强调要清楚认识还原论与系统论的关系,研究中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与选题。临床研究中要关注伦理问题,加强《赫尔辛基宣言》相关文件的学习。研究中要着眼于人,充分利用资源,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团结多学科人员,尊重老师,建设好团队,稳定研究方向,勤奋工作,在理论与技术上要力求创新,为中医药科研的进步做出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21:25 , Processed in 0.09362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