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杨鸿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专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14:00:58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专集》

第137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和进行情况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
人类基因组计划,预期耗资30亿美元,历时15年。该计划从动议到实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84~1989)其主要内容是:基因组作图和顺序、信息和材料的管理、实施和管理的战略。
  (1)基因组作图 有两大类人类基因组图谱:遗传连锁图谱和物理图谱。遗传连锁图谱主要通过家谱分析和测量不同性状一起遗传(即连锁)的频率而建立的。物理图谱是通过对。构成人类基因组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化学测度而绘制的。它包括限制酶切图谱、排序的脱氧核糖核酸克隆库以及对表达基因或无特征(功能不清)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的低分辨图谱。所有图谱的目标都是把有关基因的遗传信息,按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线性地系统地排列出来。了解基因的位置及其相应的遗传性状,使我们能提示人类基因组结构模式的功能意义,并将其与其它哺乳类动物加以比较,以了解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2)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的核苷酸顺序是分辨率最高的物理图谱,它含有构成一个个体遗传装置的整套信息。就人而言,意味着要排出30亿个核苷酸的顺序。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人类基因组的顺序,还应对其它生物的基因组顺序进行测序,以便人类基因组进行比较研究。
  (3)信息和材料管理 作图和测序计划进行中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只有被有效地收集、储存和分析,并对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开放,才有价值。为此,需设立两类中心:收集及分发作图和测序数据的信息中心,收集和分发像脱氧核糖核酸DNA克隆及人继胞系这类材料的中心。
  (4)实施战略 由于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工作比现已进行作图和测序的生物基因组大好几个数量级,因而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生物科学学部的基础科学委员会成立的人类基因组的作图与测序委员会提出了该计划的实施战略:在该计划实施初期,虽大部分资金用于技术完善,但应加强业已开始的基因组的遗传连锁和物理作图工作;大规模的测序应在技术发展到合适时再开始;等等。
  (5)管理战略 为使此计划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人类基因组测序与作图委员会认为需要良好的组织和协调。为有效实施这一计划,应由国家卫生研究院、能源部或国家科学基金会中的一个部门负责这一计划的管理。这一领导机构接受专项拨款和依据同行评议而支付基金,并负责材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运行,协调该计划的众多实验室工作和起到情报交流媒介的作用,还应负责具体行政管理事务。
二  人类基因组计划13年大事记
  以下为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3年来的大事回顾: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正式启动。
  1991年,美国建立第一批基因组研究中心。
  1993年,桑格研究中心在英国剑桥附近成立。
  1997年,法国国家基因组测序中心成立。
  1998年,中国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国家基因组中心。
  1999年,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1%的测序任务,成为参与这一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
  2000年6月26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宣布首次绘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2001年2月12日,六国科学家联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1年8月26日,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工作宣告完成。
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已完成的序列图覆盖人类基因组所含基因区域的99%,精确率达到99.99%,这一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多。至此,人类基因组计划共耗资27亿美元,比原先预计的30亿美元有明显节省。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14:01:31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专集》

第138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向我们承诺什么?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的观点
《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医疗价值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1日 09:42 光明日报
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11-21/0942258813.shtml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一九六八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一九八二年在西安医学院获硕士学位。长期以来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等职。
目前人类染色体碱基对中约有9%的序列尚不能保证正确;基因的确切数目尚不能最后肯定,更没有全部得到克隆;对已克隆的基因也只有一半左右了解它们的功能;对基因数少于蛋白质数的事实尚不能解释。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来看看目前能够看到的几方面具体应用价值。
首先是基因诊断,最直接的是对遗传疾病的诊断。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有6000多种,抽取羊水细胞,甚至从母体血中都可获得胎儿细胞。检查这些细胞的该基因是否有缺陷,就能确定胎儿是否从亲体获得遗传性疾病,如是,则可立即终止妊娠。当前更先进的方法是进行体外受精,然后取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基因检查,选取正常的早期胚胎植入母体妊娠。通过对病原体DNA的检查,可以使传染病的检出率、检出速度大大提高。例如对结核杆菌感染的诊断,以前要靠痰、粪便或血液培养,耗时两周以上,现在用基因诊断的方法,不仅敏感性大大提高,而且在1小时内就能得出结果。基因检查对非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也有帮助。例如美国前总统杰佛逊曾因出现血尿,在膀胱内发现新生物,但经组织活检,诊断为良性息肉,遂做姑息治疗而愈。但是几年后发现膀胱癌,终因治疗无效而死。那时拿出当年的标本进行癌基因检查,发现当年的膀胱息肉组织中一种抑癌基因有突变。如在当年就能进行基因检查,就可避免以后膀胱癌的发生。目前基因诊断已扩大到疾病易感性基因的检查。有些基因改变本身并不致病,但这些基因改变的个体易受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得某种疾病,例如现在发现染色体上的BCR1基因发生突变的女性易患乳腺癌,据此可筛选出乳腺癌易感人群,加强预防。现在已发现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易感基因。
第二方面的应用是基因治疗。可针对疾病发生的各个关键环节导入相应基因。例如对于外周血管阻塞病人,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可使局部血管增生,形成侧肢循环来恢复血供。这在国外已有成功病例,我们的工作已进入临床试验Ⅱ期,不久可用于临床,并可能将此基因导入心肌坏死部位帮助心肌梗塞恢复心脏功能。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现在也已有不少临床试验,将一些细胞因子基因导入体内,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使肿瘤得到抑制。我们在实验室中证明,在破坏胰岛而造成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导入胰岛素前体基因,可使大鼠血糖持续显著下降。
第三方面的应用是基因预防。除上述检出易感基因外,还可将病原体的非致病部分基因导入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该病原的抗体,即基因疫苗。目前关于艾滋病与肝炎基因疫苗的研究已取得相当进展,不久可望广泛用于病患人群。
第四方面的应用是帮助用药个体化的实施。同种药物用于同种疾病的不同病人,有人有效,有人无效,有人副作用大,有人副作用小。这是由病人的基因差异造成的。服用同样剂量药物,不同病人的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也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肝脏中负责药物代谢的P450基因类型不同造成的。目前科学家们正努力寻找决定上述差异的基因差别,特别是单核苷酸多态性,当这一问题获得解决时,医师就能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征来选择药物及剂量,真正做到用药个体化。
二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项目负责人杨焕明的观点
人民健康网-->基因话题-->人类基因组计划
http://www.wsjk.com.cn/gb/paper124/1/class012400006/hwz90132.htm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1日 19:47 北京晚报
http://tech.sina.com.cn/o/2003-05-01/1947182815.shtml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科学上的目的,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遗传信息,揭开人类奥秘的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源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疾病问题是自然影响健康的首要因子,是每一个人、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政府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从来都不曾懈怠过。人类的遗传物质是DNA,它的总和就是人类基因组,人体估计有6—10万个基因,由大约30亿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用大撒网的方法,将人的所有基因一网打尽,即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从而解读所有遗传密码,揭示生命的所有奥秘。这项计划一旦完成,我们将清楚地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色盲,为什么会发胖、秃顶,易患这种疾病而不是另外的疾病等等。正由于此,它是一项改变世界、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科学计划。
三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陈竺的观点
人民健康网-->基因话题-->人类基因组计划
http://www.wsjk.com.cn/gb/paper124/1/class012400006/hwz90132.htm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陈竺说,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推动医学进步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一般而言,某一致病基因被发现后,数月内即可用于诊断。疾病的基因诊断有可能发展成医学的重要分支和实现产业化。随着人类基因组向“完成序列图”的目标进行,以揭示基因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医学(疾病)基因组学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科学家预测,在未来10—20年里,人类将解读所有模式生物、模式基因组和代表生物的遗传密码。截至2000年4月15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对29种微生物、面包酵母、大肠杆菌和线虫进行了100%测序,对果蝇的测序接近100%,对小鼠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也全面展开。人类基因组计划还对几十种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了序列测定,如与胃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幽门螺杆菌,引起肺病的结核杆菌和引起梅毒的螺旋体等等基因组测序都已完成,为阐明这些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设计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四  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美国科学家弗郎西斯·柯林斯的观点
《 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描绘未来 》
人民健康网-->基因话题-->人类基因组计划
http://www.wsjk.com.cn/gb/paper124/1/class012400006/hwz88733.htm
2月8日,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美国科学家弗郎西斯·柯林斯在法国里昂召开的生物技术展望会上,描绘了今后30年遗传学发展的未来。他说,今后30年,人类基因组研究将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到2010年,科学家将开发出可检测10多种疾病的遗传检测手段。在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形成过程中,人体基因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利用遗传检测,医生们将可以对那些今后有患病危险的人及时采取措施,如劝告有可能患心脏病的人进行更多的锻炼和少吃含胆固醇的食物,以防疾病发作等。一种称为“植入前遗传诊断”的技术将广泛使用,以检查在试管中培育的胚胎植入母体前是否存在遗传缺陷。目前,这种技术已用来检查胚胎是否患血友病和肌营养失调等病症,今后还可用来检查更多的疾病。但使用这一技术会在社会上引起伦理方面的激烈争论。如去年美国科学家用该技术创造了一个婴儿,目的是为其患病的姐姐提供干细胞以拯救其生命;另有一对苏格兰夫妇,也希望用该技术检查胚胎性别,以便生一个女孩。这些都在社会上引发了有关设计婴儿是否道德的激烈争论。科林斯表示,当科学家可以用基因检测发现胚胎更多特点时,这种争论会越来越普遍。
今后10年,向患者体内输入转基因病毒来矫正患者基因缺陷的基因治疗,将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用以治疗复合性免疫缺乏综合症等疾病。现在,这方面的实验已经开始。但在美国的一次实验中,一名患者因植入病毒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而死亡,因此,目前许多人对这一技术的安全性表示怀疑。到2020年,医生们将可以用基因工程药物治疗几乎所有的疾病。根据对遗传因素在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人们将开发出更先进的药物,从根本上治疗这些疾病。癌症治疗将产生根本性变革。由于肿瘤通常是DNA受损后,健康细胞产生缺陷并无限制分裂导致的,因此,科学家通过解读其遗传机理,将可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普通医疗也将大为改观。届时,医生们根据储存的患者遗传数据即可开出处方,而不必像现在这样先进行检查后,才能确定治疗方案。对一些特定药物,还可事先确定是否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副作用。随着对精神分裂症、抑郁和孤独症等疾病生物学基础理解的加深和新药的开发,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将取得质的飞跃,这方面的进步不仅为治愈这些疾病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将铲除长期以来精神病患者所承受的污辱与偏见。
2020年,引起争议最大的将是种系(germline)基因治疗。它可改变一个人的基因构成,并使其将获得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这一技术需要利用一种病毒携带新的DNA进入人体细胞,对患有杭廷敦氏病等隐性遗传疾病患者的DNA进行矫正,以防将这种病遗传给子女。今后20年,如果人们能像实施外科手术般地对染色体上的单个硷基对进行操作,以清除病因,现代医学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到2030年,以遗传学为基础的健康护理将得到普及。每个潜在患者都可根据自己的遗传检测数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性医疗计划,以防因自身遗传缺陷可能导致的疾病。利用基因方面的广泛知识,人们还将进一步加深对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的了解,从而为改善公众健康状况开辟广阔的前景。2030年,如进展顺利,人们将建立起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综合健康护理体系,并根据不同人的遗传状况,制定出个人化预防性医疗方案。此时,人们已充分掌握了人体细胞和组织的有关知识,医学研究将主要利用计算机模型进行,而不再需要培养活组织或实验动物。人均寿命将达到90岁,并给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沉重压力。遗传学发展中的一些消极后果也将显现出来,反生物技术运动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多公众的支持。
然而,随着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将具备操纵物种未来演化的能力,并将最终掌握自身发展的未来。(郑晓春)
《科技日报》2001.2.12
五  小结
总结上面各专家的观点,可以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向我们承诺的事情有以下几点:
一  基因诊断。
二  基因治疗。
三  基因预防。
这就是说,关于疾病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基因来得到解决。除了这个具体的承诺的事情以外,更惊人的是时间。柯林斯说30年,陈竺说在未来10—20年里。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0:46:31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专集》

第139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承诺能够实现吗?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在知道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这个计划的承诺以后,人们一定会问:这个承诺能够实现吗?这个问题是肯定要问的,当然,同样肯定的是,人们一定会自己回答自己说:这个承诺肯定能够实现。
根据我一贯的系统论的观点,大家会知道,我认为这个承诺是不能够实现的。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进行过说明,在这里,我只是就基因问题再一次重复和强调而已。
在一个科学研究刚出现就给以否定,会被认为有点轻率和不负责任。而对这个由全世界科学家合作进行的研究给以否定,就会被认为是狂妄、愚蠢、和无知。其实,对基因理论持否定观点的人是有许多的,而且,许多是顶尖级的科学家,是诺奖得主。只是现在还原论思想影响太大,使人们对于这些不同意见充耳不闻。只有在实践确实证明基因理论的错误以后,人们才会重视这些不同意见的。
现在有两种思想,一个是机械论思想,另一个是系统论思想。基因理论是机械论思想的产物。所以,用机械论思想看,基因理论是正确的;而用系统论思想看,基因理论是错误的。说明这个情况的目的是提醒大家在讨论基因理论的问题时,不要对否定意见进行随便的否定。虽然现在机械论思想是科学的主流思想,但是,系统论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公开说系统论思想是错误的了。现在的问题是,希望有机械论思想的科学家能够认真听取系统论思想的说明。当然,最后解决问题肯定要靠数据证明。但是,那要有多少时间和物质的损失。如果机械论思想的科学家能够早一天接受系统论思想,我们就可以减少一点损失。
下面,再就基因理论的错误进行一个说明:
一  基因理论是比细胞理论更加错误的还原论
现代医学认为细胞就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人体的疾病所发生的位置就在于细胞。在人类寻找“疾病发生的位置”这个问题上,古代医学只看到整体人在发病,现代医学则从整体缩小到器官,再缩小至组织,最后缩小到细胞,用细胞的病变取代全身的病变,取代机体内各层次各系统关系的病变,这是典型的还是原论思想。基因理论是在细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原的结果。认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不是细胞而是更小的基因。因此,性别理论把还原论发展的一个最新的地步。
细胞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论是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贝尔纳认为机体生存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外环境,另一个是比较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细胞周围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组织液等。贝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贝尔纳还认为,身体内所有的活命机制,尽管种类不同,功能各异,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内环境保持恒定。因为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生命即告终止。这样,内环境不仅提供了一个供应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尾产物的媒介,而且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样,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实质上将宏观机体只看作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而生命的主体只是细胞,这与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思想是一致的。
现代医学是细胞医学:生物学的细胞理论是由施菜登和施旺创立的,而将疾病定位在细胞,创立细胞病理学的是微耳和。但是,有了细胞病理学,医学却并没有进入细胞医学阶段。这表明细胞细胞理论还有一个“最后完成”的问题,没有解决。医学史的研究者们将细胞医学阶段的创始,完全归功于微耳和,这是不全面的。按现在系统理论的观点,细胞理论是机械论,还原论的产物,将复杂的生命运动归绍为细胞的活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细胞只不过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物质层次,细胞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些相互作用才反映了生命的本质。一个细胞自己的单纯的状态,并不能代表生命整体的状态。系统论与还原论是根本不同的两个观点,当我们站在系统论立场上指出还原论错误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还原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我们不能要求在当时科学水平上的人们产生系统论思想。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尽管当时的人们无法一步走到系统论的程度,他们还是在潜意识中感觉到单纯的细胞理论距生命整体较远,并缺少可操作性,无法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是为了解决细胞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法国的贝尔纳创立了一套“内环境平衡”的理论。这个理论以细胞理论为核心,解决了细胞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按机械论,还原论标准),使细胞理论得以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因为如此,才最终确立了细胞理论的存在。因为贝尔纳的工作,临床医学正式进入细胞医学阶段。现代医学接受细胞理论的指导,贝尔纳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所以贝尔纳是细胞理论的最后完成者,是现代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当然还有微耳和,现代医学创始者、定型者,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
我们反复指出,现代医学的细胞理论是还原论。而这个还原论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在临床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主要是有了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内环境平衡理论把细胞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生命整体,虽然这不是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但是,这毕竟使医学是在面对生命的整体。现在,基因理论的中心法则认为基因可以在不考虑环境作用的情况下决定生命的一切。这样,在基因理论看来,生命就是基因,我们原来所说的生命体只是“基因的房子”。从还原论思想来看,基因理论比细胞理论进步了,而从系统论思想来看,基因理论比细胞理论退步了。因为细胞理论还考虑生命的整体问题,而基因理论已经完全不考虑生命的整体问题了。
二  系统论对疾病原因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疾病发生的部位就在于细胞,这样,就是把机体整体只看作是众多单个细胞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如果有病,只发生在个别细胞,与其他细胞无关,治好这几个细胞,机体整体也即康复,而后现代理论医学认为多细胞有机体是一个别复杂系统,是由众多层次和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这其中包括各功能系统,各器官、组织及细胞,这些不同层次,每个层次中的不同组织,每种组织中的不同细胞之间都有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任何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这个网络系统后,都会经由直接受损细胞发出信息通过立体网络引发多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反应,所谓疾病,就是这些反应的综合表现,所以,在系统论角度看来,疾病都是机体这个系统复杂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而其中虽然也包含细胞层次,但它只不过是这个立体网络的一个层次而已,这个层次的病变肯定会影响到其他层次和机体整体,但影响有多大,完全要看立体网络反应的结果,并不由患病细胞所能决定,这样细胞的作用就下降到很次要的地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系统的立体网络式的内部相互作用,因此,系统论指导的后现代医学应称为系统医学,因为在系统论看来,生命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单一的物质。一个细胞也可以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如单细胞生物,但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一个细胞都只是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系统,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独立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在多细胞系统中,每个细胞只能按系统整体功能的要求完成自己分担的使命,这个系统已经无法替代多细胞整体生命所具有的功能。
与细胞比较,基因只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基因的改变对生命整体的影响应该是比细胞还要间接,因此也还要小。基因的改变要想在生命整体中表现出疾病,必须要有机体众多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作用才可以,在基因和疾病之间一般很少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现在,这已经是一个医学基本知识了。大家都知道,一般的所谓基因病都是“多基因病”。当然,现在也发现许多“单基因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讲话中就说:“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有6000多种”。我先不说这个说法中的把遗传泛化的错误,单就这句话所说的单基因遗传疾病的数量——6000多种,来发表一下意见。想一想,我们医学临床常见病有多少种?有一点是肯定的,这6000多种疾病是极少见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虽然有6000多种,但是发病的绝对数是少的。另一个是,虽然有6000多种基因改变,但是,这些改变不一定都表现为临床疾病。韩启德讲话中已经承认“有些基因改变本身并不致病,但这些基因改变的个体易受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得某种疾病”。为什么基因已经改变了,但是还不表现出疾病呢?这就生命机体还有一个整体作用,这个整体作用是比基因更重要的决定因素。
三  关于疾病的治疗
(一)  机械论思想在现代医学治疗思想中的反映
1 内环境平衡的调节:
现代机械论自然科学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面对的是一些简单物质的简单的机械运动。如均速直线运动,如碰撞。通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任何运动、变化,都是由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之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物质世界中,运动是绝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平衡与稳定只是运动变化中一个暂时的特殊情况。但这种暂时的稳定平衡状态,正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和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保持物质运动能维持在平衡稳定状态呢?人们根据物质相互作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道理,将一事物的平衡状态定为一个目标值。如果该物体达不到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促进的力,如果它的运动超过了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压制的力,使它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操作控制方法,在控制论中,就称为“负反馈”控制。即外力控制的方向与物质运动的方向相反。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就是将上述机械论的平衡、稳定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一套理论引进到医学中来,使机械论成为现代医学的基本病理思想,现代医学认为生命机体是一个巨大的平衡稳定体系,其中各项生命运动机制都有一个最佳的稳定数值、标准。这就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所谓疾病就是某一平衡的破坏,所谓疾病的治疗,就是采用负反馈方法使平衡得到恢复。体温高了,采取降温措施;血钾低了,补钾;细菌来了,用抗生素杀死;出现癌症了,就用手术摘除或放疗,化疗杀死。
2 决定论--线性因果关系:
机械论的决定论思想认为任何物质的相互作用一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且因果关系是直接相连的,不可能存在其它中间环节,当然更不承认有原因无结果相互作用,因此,决定论也常称为确定论。机械论的这种决定论,常表现在数学方程有解,而且这个解可以作成线性图表示出来,因此,又称为线性因果关系,贝尔纳内环境平衡理论所产生的现代医学的平衡调节方法也完全应用这种线性因果关系的指导思想,认为给机体一个作用,一定会产生一个确定的结果。在系统论未出现之前没有人怀疑这种思想有什么错,只有站在系统论的立场才可能发现这里的错误。比如 酸中毒时补碱的问题,从细胞内无氧代谢增加产酸增多,到这些酸外逸使细胞间隙组织间液酸化再到血液酸化,在众多环节和众多细胞组织相互作用下最后才产生了血液所表现的酸中毒问题,单纯的向血液中补碱,这些碱会按着原路一级一级的退回到细胞内吗?这些碱能改变各级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最终改变病变细胞产酸的原因吗?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办法只能在短时间内纠正血液的酸中毒问题,如果细胞病变不解决,最终血液的酸中毒仍会恢复,甚至在血液中酸中毒已经纠正的情况下病人却因为原发病因的作用而已经死亡,这与在试管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线性因果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3 内因、外因:
线性因果关系的决定论在至病原因的分析上也表现出来。现代医学将致病外因与机体内患病器官、组织、细胞直接联系起来,并认为去除这些致病外因,患病器官、组织、细胞就会康复。在现代医学的病因学中,很少考虑到机体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正是系统论的出现才使人们看到这里面包含的错误,比如炎症问题,现代医学认为是外来致病菌造成细胞坏死,用抗生素消灭细菌后,疾病就会得到治疗。但临床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治疗效果不好。一个是治疗时间长,另一个是有时时间长也治不好。现代医学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细菌耐药问题,这里当然有这个因素。但是,还有另外的因素。原来细菌进入机体后所造成的破坏引发了机体一系列炎性反应。在炎性反应中,组织细胞所释放的多种炎症介质又造成其他组织器官的破坏。这个反应过程在机体中以瀑布式级联反应进行。随时间进展,呈无限几何级数扩大趋势,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混沌状态,也就是说细菌进入人体后引发了人体内的一个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正是这个问题造成了机体多器官损害,这是仅靠抗生素消灭细菌无法解决的,因为体内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与细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不因为细菌因素的去除而自动终止。因此,就炎症而言,细菌是致病的外因,而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是内因,而且,细菌是早期原因,炎症介质是近期原因,现代医学忽视近期内因,只注意远期外因,这不能不说是决定论思想的后果。
4 治疗目的:
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内容都属于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而这并不是治疗的目的,只是治疗的手段。治疗的目的是在维持内环境平衡的基础上,维持功能细胞的正常结构和正常功能状态,后者才是目的。维持功能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在疾病治疗中肯定起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疾病急性危重期或临终抢救期更是这样。但是,从战略上,这种办法并不能使疾病得到根本的治病。因为多细胞生命体的功能细胞都是终极分化的细胞,自己不能再生,而且是寿命有限的,既使没有疾病损害到寿命时限也要死亡的。这样,使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思想最终落空。现代医学只看到疾病的最表面现象和最后结果,还没有发现疾病的最深层原因和治病办法。
5 基因治疗就是上面这些机械论思想的反映。我们认为疾病是因为基因改变造成的,就把基因再改变的正确的结构,疾病就好了。完全是直接的线性的因果关系。完全没有想到机体整体在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没有想到机体整体对基因治疗的反应。因此,当然回发生许多叫医生感觉意外的事情。
(二)系统论指导下的后现代医学的治疗思想
1 调节机制--从负反馈调节向正反馈调节转变
系统论指出系统整体功能状态是由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的,这个思想落实到医学上,可以看到,外界致病因子作用到机体某一子系统后,不会短时间立即在机体整体造成某种伤害,而是首先引发了机体内众多相关子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基本上均属正反馈性质,如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这些不断增长扩大的正反馈,最终对机体整体内环境平衡造成破坏。当机体内发生这种子系统的正反馈过程时,机体负责稳定平衡工作的神经、体液中枢调节系统便会立即采取相应的负反馈压制措施。如果正反馈的进展时间短,进展的强度还不够大,中枢负反馈控制尚能起到压制作用,那么这个正反馈就被压制了,机体总体平衡得以保证。这时机体也就不会表现出疾病状态。如果相反,由于正反馈已经强度过大,中枢负反馈已无法将其压制,那么,这些正反馈所造成的机体平衡破坏的结果,就在机体总体功能层面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就称机体已经进入疾病状态。面对这种局面,现代医学的理论是,既然是因为中枢负反馈措施强度不够,那么当然是要“加强负反馈”治病措施,但是结果往往失败。后现代医学发现,这里而其实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思维逻辑问题。负反馈的作用是保持平衡,那么在平衡得以保持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些负反馈作用是有效的。相反,如果系统平衡已经表明出被破坏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此时负反馈机制已经失效。所以,负反馈有这样一个特点,它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数值,即:“调定点”。这种机制只能在调定点之内起作用,一旦超过调定点,它就不起作用了。说个通俗语的语言,负反馈的作用有一个范围,不能无限起作用。也就是说在它能起作用的范围内它就起作用,反之,则不起作用。现代医学的困境,就在于企图在负反馈机制已经表现出失效的现象时,仍坚持继续让它发挥作用。结果当然是不能发挥作用。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现代机械论科学已经宣告没有办法,必须有新的思路,必须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需要面前,产生了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系统理论中的混沌论指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子系统的简单的相互作用经过量变的积累之后而形成的。表面上看,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总是在威胁和破坏系统的稳定,但从根本上,战略上来讲,没有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生机活力,系统根本就不能生存。因此,在系统平衡与子系统相互作用两上方面中,子系统是根本性的存在。系统总体平衡实际上是为子系统服务的,是子系统的表象,(内环境平衡是细胞生存的条件,平衡为细胞服务)。所以在解决系统稳定与子系统矛盾时,应支持、维持子系统,并放弃对原平衡的维持。并相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会在新的基础上重建系统的平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任何一个工作单位发生激烈矛盾混乱而影响工作的时候,上级领导采取的最终措施是换领导班子,而从来不会听说将职工群众都开除解散的。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系统论所揭示的复杂物质结构特点。一个复杂物质,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也不是哪个人可凭主观计划造出来的。任何复杂物质都是许多简单物质自己相互作用,自己组织起来的。即在复杂物质中有一个特殊的“自组织”特性。所谓“生命力”正是这种自组织特性给人的主观感觉。子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正是复杂系统的运动本质。所以在处理系统问题时,单纯地以加强负反馈压制子系统生命力,结果一旦子系统真的没有生命力系统整体的生命力也就结束了。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理论得出结论,在系统出现子系统正反馈突破系统平衡控制,使系统发生存在危机时,应采取措施促进子系统正反馈,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一原理落实到医学中就是在进行负反馈治病维持生命现状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促进细胞正反馈的治病措放,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后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是在正反馈方面,这是与现代医学的负反馈有本质不同的。
2 时间箭头
在牛顿力学中,在现代机械论科学范畴内,时间是绝对的概念。时间是永恒的、无尽的,而且是没有方向的。因此机械论的科学定律一个特点就是与时间无关。不论在何时何地,运动都以同样的规律进行。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可以重复的,因为它的上一次运动与下一次运动不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别是这一点竞成为现代自然科学评价一个研究成果是否科学的硬指标。即“可重复性”。如果你的实施能在别人的实验中得出相同的结果,那么,这就证明你的实验是正确的,相反,如果你的实验不能被别人重复,那么就证明你的实验是错误的。然而后现代科学在对复杂物质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与上述现象根本不同的现象。因为复杂物质内部呈现出多层次多子系统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限的和随机的。这样其中任何一个组成成分所受到的作用在不同的时间是绝对不同的,所有这些不同,最终反映在系统总的结构和功能上。即任何一个复杂系统,它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的时间里是不相同的,(一个运动员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复杂系统随着时间的改变,结构和功能也呈现出一幅不断变化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有开始,有高潮,也有结束。针对这个现象,后现代科学给起了一个概念,叫“时间箭头”。即,时间是有箭头的,是有方向的,这就是由复杂物质诞生的那一时间,指向它死亡的那一刻。把系统理论落实到人体,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时间箭头的,从诞生指向死亡。在人体中,现在时刻的结构和功能,与上一时刻的不同,也与下一时刻的不同。时间箭头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忽略时间因素,企图将机体的构造和功能完全拉回到发病前的平衡状态的负反馈调节治病方法,当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生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生命只能向前走,即使前面是死亡。我们所说的生命的不断更新,子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达成系统的新的平衡,正是指这种在生命前进过程中不停交替的出现的生命形态。随着每一时刻的逝去,他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所有这些汇集起来,就得出后现代医学新的病理思想。疾病发生本身已证明负反馈失效,按生命时间箭头的特性也不可能用负反馈恢复已逝的生命。治疗的根本措施应该是支持子系统的正反馈,使机体尽快完成新旧结构的交替,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3 慢变量--确定主要矛盾的定量方法
后现代科学不但指出在系统发生危机时,应支持子系统正反馈以使其在新的条件下重建系统新的平衡,而且指出在众多层次和子系统中,应重点支持对决定系统功能状态起重要作用的子系统,并且给出寻找,确定这个起决定作用的子系统的定量方法,这个子系统就是系统工程中的“慢变量。”关于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其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中早有研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明确指出一个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转化。人们处理事物最主要的就是要促进这些矛盾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还留下了一个尾巴没有解决,即如何在系统中那么多矛盾中及时正确地找到这个主要矛盾呢?毛泽东说那就只好通过实践,多调查研究、总结、摸索。总之,在毛泽东那里,主要矛盾的发现还是一个感性的被动的过程。而这直接影响到处理复杂系统的能力和效益。是否能找到一个确定系统主要矛盾的科学理性的方法呢?非常可喜的是,后现代科学的研究真的找到了这个指针,这就是系统理论中“协同学”的研究成果。协同学除阐述了矛盾的相互协同作用决定系统状态的理论外,更突出的贡献是找到了在众多矛盾中确定主要矛盾的具体标准。协同学首先在矛盾的不均衡性中发现了慢变量和快变量的差别。有的矛盾很快衰减消失,有的几乎不衰减,可以长久地起作用。协同学指出,慢变量是系统演化的方向、途径和目的。各子系统、各结构单元和行为其本上都服从慢变量的指令,结果才有了整体上统一的行动有序的结构。慢变量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的思想正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相反。一般人们总认为在一个系统中,最先进的、运动变化最快的成分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协同学的这一贡献,填补了《矛盾论》的空白,或者可以说已经超过了《矛盾论》,最可贵的是它使辩证法由思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定量化、可操作化、变得简单可行。这就真正为辩证法在科学、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施行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4 机体慢变量的确定--干细胞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复杂高级有机体是由多种生命形式的细胞、组织所组成的。这些细胞、组织有“原始”与“现代”之分,功能有“低级”与“高级”之分。现代医学认为“新”的组织,有特殊专业功能的高级组织是生命的重点。在治疗过程中,以保护这些组织,细胞的生存与功能的发挥为重点。系统科学研究证明,在一个由多层次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中,最终决定系统状态的是系统中最基层、最落后、最原始的子系统。把这个理论移植到医学中,我们就发现,决定生命能否存在的,不是具有特殊专业机能的高级组织,如大脑皮层细胞,而是那些原始未分化的组织细胞,如干细胞。比如在疾病的危重时期,机体常常放弃消化道而保护大脑、心肺等器官。我们的临床治疗也是加强这一措施。但是,时间稍长,由于消化道粘膜受损,机体发生内毒素血症,往往迅速致死。如果在治病中注意保护消化道粘膜这些落后组织,很可能争取更多时间,使生命得以保存。后现代医学就是在维持高级组织结构功能的同时,更加注意原始低级组织的维持。由此,从战略上使治疗有更多成功的保证。
在人体所有细胞中,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干细胞。因此,干细胞就成为后现代理论医学所确定的决定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慢变量。所谓支持子系统正反馈,最终落实为促进干细胞的再生。人体作为一个多细胞的生命有机体,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的矛盾,即整体寿命的长期性与功能细胞寿命的短期性的矛盾。目前,通过干细胞的研究,人们已经公认,这个矛盾是通过干细胞机制来解决的。机体在从单一的受精卵细胞发育成多细胞有机体后,各种功能细胞大多数成为不能再分裂增殖的细胞。 这些细胞都是寿命有限的。与此同时,受精卵在最初的分裂后就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干细胞,使它们存留在各种功能组织中,通过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继续不断地增殖,分化,补充功能细胞的丧失。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将维持、恢复功能细胞的机能作为治疗的重点。按照后现代科学时间箭头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治疗大部分不会有好的效果。从功能细胞的有限寿命来讲,这些细胞治疗与否,肯定是要走向死亡的。从战略上讲,现代医学的治疗实际上根本达不到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后现代医学的治疗思想,以干细胞机制为基础,将治疗重点放在如何支持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时补充功能细胞的损失。这样就从战略上维持了生命得以存活。
5 器官重构
致病因素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使干细胞再生受阻。这个“受阻”的意思并非绝对的不生长而使功能细胞的数量形成空缺。事实上受阻的结果除了绝对不再生外(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包括数量和质量不正常的生长,(如各脏器的肥大、纤维化)甚至包括再生趋势失去控制(如癌症)。这样,受阻的意思实际是指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正常“程序”受阻,即不能执行,而不是绝对的不再生。干细胞再生受阻的结果,表现为组织器官结构的改变,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发生了“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改变相对应),而我们所说的支持干细胞再生,实际上是恢复干细胞再生的正常程序,这包括增殖、分化和凋亡全过程。凋亡过程的启动,可使已生长的不正常的组织细胞死亡,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又可重新补充到位,这样的一死一生,就使组织器官发生重构,即病变后不正常的组织结构经凋亡而消失,同时新生的干细胞又按正常程序再建了新的正常的组织器官。
后现代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不单是功能细胞受至病因子作用而加速死亡。只要干细胞能及时增殖分化补充功能细胞的死亡,疾病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后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干细胞在增殖分化过程中受阻,不能及时正确补充功能细胞形成的。机体器官的结构是由功能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的。功能细胞主要完成生理功能,间质细胞则造成器官的形态,给功能细胞的正常活动制造合适的空间环境。同时,间质细胞还有重要的生化作用影响功能细胞,向功能细胞传递重要的物质信息,指导、维持功能细胞的活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主要分化成功能细胞和间质细胞两类。干细胞增殖分化受阻,就表现为功能细胞和间质细胞两种细胞的生成受阻,表现为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各有不同,到底表现哪一种,由疾病特殊过程和组织具体环境决定。
后现代医学认为,正是这种情况形成了疾病中组织器官的不同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这也正是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前所述,所有这些复杂的临床表现,最终的原因只有一个,即干细胞再生受阻,而治疗方法也只有一个,恢复干细胞的正常再生程序。正是按照这个思想,后现代医学对现代医学所分类的数量众多的疾病种类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找到了它们形成的共同原因。这样,不但将疾病形成的原因简单化,统一化,同时也将疾病的治疗简单化,统一化了。在机体内部器官重构的实验将使现代医学引为骄傲的最高成就--“器官移植”技术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6 自休、原位、干细胞再生
干细胞机制发现之后,现代医学立即将干细胞作为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主要方法有:骨髓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值,自体干细胞移植。所有这些手段,不论收集的干细胞是异体还是自体,都必须经过体外环节后输给患者,为什么要经过这一复杂、危险、高投入的环节呢?就因为现代医学尚不了解干细胞在患者体内发生抑制的原因,也没有在患者体内原位激活干细胞的治疗措施。后现代理论医学利用系统理论认识了干细胞抑制的原因,找到了在患者体内原位激活干细胞的治病措施。这是后现代理论医学与现代医学在干细胞治病方面根本的不同,而后现代理论医学技术,在技术层面上,最终结果也就是“自体、原位干细胞再生技术。”
7 在疾病治疗中如何正确对待系统中枢的负反馈调节
系统理论研究指出,系统稳定的破坏是由于子系统正反馈增强的结果,此时负反馈已经失效,不宜再用。而要采取支持促进子系统正反馈的措施加速子系统相互作用,使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一个新的系统平衡。正是这种重建使生命在时间箭头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中枢负反馈机制除了“失效”之外,还起什么作用?研究发现,在系统处于质变,飞跃的过程中原系统平衡的负反馈机制,不仅是个简单失效的问题。所谓失效是指它不能达到它原来控制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就停止了作用,它就不起作用。实际上它仍象原来一样在继续工作。这些工作此时已不表现为平衡的维持,却表现为对新平衡出现的阻碍作用。因为这些负反馈机制的本来目的就是限制子系统自发正反馈运动的。为了更彻底地解放子系统,使它们全身心投入到创造新平衡的工作中去,就必须采取措施,彻底终止原中枢负反馈的控制活动。目前,这套理论在美国圣达菲研究所中正在研究。还没有形成最后的名称。而在我国则是相反,虽无理论研究,却早已付诸具体行动。在中国叫做“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承包责任”。中国长期来,在中央严密的计划经济控制下,却总也解决不了粮食的问题。实行改革后,中央决定放松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指挥、控制,种粮的事由农民自己作主,结果粮食问题很快彻底解决。将以上这些系统理论应用于医学,就得出一个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病理思想。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是机体健康的标准,但这个平衡不是表面的机械的平衡,而是动态的相对的平衡。运动的方向符合生命的时间箭头的指向,我们不可能使这个时间箭头逆转。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在外环境作用下机体某些子系统的正反馈运动突破了机体整体负反馈控制的平衡点,造成机体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此时采取解除环境致病因素和加强系统中枢负反馈控制都是无效的。应尽快使子系统在相互作用中,在新的时间,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系统平衡。最后,为了更有利于子系统的正反馈增长,应采取措施,减少神经体液调节中枢对子系统的负反馈干扰。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0:47:01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专集》

第140篇  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我对于基因问题的认识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说明了。这些只是理论的讨论,谁说的正确,还要时间和实践来证明。我们不缺少时间,也不缺少实践,所以,我们会平静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现在我要说的是,通过最近几年的时间和实践,人们已经开始对基因理论进行反思。当然,这不是系统论意义上的反思,这些都还是机械论思想的科学家自己的反思。这些肯定不完全说明了我的观点,但是,起码有一点,说明关于基因理论的问题不是不可以讨论的。下面我在网络上随便摘录一些文章,肯定是片面的,只是提供参考。为了阅读流畅,我略去了网络地址。文中的标题是我自己加的。
《前言》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自信地宣布,基因治疗将是一场医学革命,它能让现在所谓的绝症不再是绝症。如今15年过去了,基因疗法真如科学家们所预言的那样吗?不是!至少还不算是——经过900多项临床试验,科学家不得不承认,基因治疗发挥的作用让人失望;同时那些长期支持基因研究的投资商也抱怨到,基因治疗的进展比我们想象的要慢得多。正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遗传学会主席Ronald Crystal说,“每个人都知道用基因做药是个好主意,可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基因治疗的结果就像给基因做了一次手术,治病治根,所以有人又形容其为“分子外科”。我们可以将基因治疗分为性细胞基因和体细胞基因治疗两种类型。性细胞基因治疗,是在患者的性细胞中进行操作,使其后代从此再不会得这种遗传疾病。但实际上,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难以解决关键的基因定点整合(或称基因打靶)问题,加之勇于接受治疗的志愿患者甚少,还不能进入临床试验。体细胞基因治疗,是当前基因治疗研究的主流。截止1996年6月,世界上接受这一疗法的患者已达1537例,说明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技术路线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但体细胞基因治疗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它并没有改变病人已有单个或多个基因缺陷的遗传背景,以致在其后代的子孙中必然还会有人要患这一疾病。
无论哪一种基因治疗目前都处于初期的临床试验阶段,均没有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这是当前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可以说,在没有完全解释人类基因组的运转机制,充分了解基因调控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理之前进行基因治疗是相当危险的。增强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提高临床试验的严密性及合理性尤为重要。经十多年的发展,基因治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在技术方面、伦理道德方面以及安全性方面仍然面临着众多困扰。尽管基因治疗仍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但总的趋势是令人鼓舞的。据统计,截止1998年年底,世界范围内已有373个临床法案被实施,累计3134人接受了基因转移试验,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开发潜力及应用前景。正如基因治疗的奠基者们当初所预言的那样,基因治疗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将推动下一世纪医学的革命性变化。
一  基因治疗的早期尝试
将遗传物质(DNA)植入细胞中以治疗人类疾病的第一次尝试是在70年代的早期,那次试验中,德国医生Terheggen为两姐妹治疗精氨酸血症(由精氨酸酶水平太低引起的),他用SPV(shope 乳头瘤病毒,能在体外培养的缺精氨酸酶细胞中增高该酶的水平),去感染倆姐妹,结果未能获得成功,不过,也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次实验引起医学界的广泛讨论,最终引起NIH召集并组成了一个重组DNA委员会(Recombinant DNA Advisory Committee ,RAC),制定了一系列有关DNA重组研究的守则。因而在1989年5月,美国政府才批准了第一个对人体的基因转移(只是一个标记基因,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基因治疗)方案,而各次的研究都提示这种基因转移技术对患者的伤害极少。从此以后,基因疗法才逐步发展起来。1990年7月31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首次批准了Blease等人的基因治疗的第一个方案。9月14日,他们使用改造过的老鼠白血病病毒作为载体, 移植一个DNA片段到病人的淋巴细胞中去治疗癌症。紧接着,他们又用类似的技术治疗一对患有因腺苷酸脱氨酶突变而引起的复合性免疫缺陷症(ADA缺陷症)的姐妹,疗法显著。自此以后,基因治疗才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二  克莱恩事件
基因治疗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单基因缺陷的遗传疾病,目的在于用一个正常的基因来代替缺陷基因或者来补救缺陷基因的致病因素。美国医生马丁·克莱恩闯入禁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丁·克莱恩教授已经在医学界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但是他一心希望能够攀登基因治疗领域的顶峰,摘得诺贝尔奖桂冠。为此,他忘我地投入研究工作中。
1980年7月10日,血液研究所主任马丁·克莱恩在以色列为B-地中海贫血病人莫达克进行了世界首例基因治疗的尝试,接着他飞抵意大利为另一位同样的病人阿德拉洛塔进行这种治疗。克莱恩未征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批准擅自改动了治疗方案,并因此受到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强烈谴责,《洛杉矶报》更将其作为丑闻向美国公众报道。1981年5月21日,国立卫生研究院特别委员会在报告中宣布,克莱恩违反了条例,应该受到处分。从此,克莱恩便从临床研究领域消失了。(更详细的报道提到克莱恩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终止了科研基金,并且规定再申请科研基因时必须做出专门的书面保证,恪守研究守则。幸运的是克莱恩没有触犯当时的法律,未受到更加严厉的制裁。若干年之后,克莱恩又重新取得科研基金,并且保持着相当先进的研究水准。)
克莱恩事件在医学界触发了很多人的意见,他们认为基因疗法还不成熟,在进入临床之前必须做更多的工作。公众对基因重组的技术极为敏感,事实上,在1989年之前,医学界对人的基因疗法形成禁令。直到当年5月,罗森伯格等人谨慎地将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小的标记基因转移细胞成功地输入人体后才有所改观。(1989年首次进行人类基因标记)
三  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审批机构与审批程序
美国是最早开展基因治疗的国家,在美国每个用于临床基因治疗的方案需经过几个机构的审查。先通过一个地方伦理小组和一个地方生物安全小组,再呈送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重组DNA顾问委员会(RAC)下属的人类基因治疗小组委员会(HGTS),HGTS审查后呈送RAC,RAC审查后再送交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RAC的审查要点是治疗方案对受治患者与大众的安全性,对患者的预期疗效与潜在危险相比较。从接受基因标记实验的患者主要希望得到有用的信息,而对接受基因治疗的患者必须提出预期临床疗效。对于具体的基因治疗方案,RAC考虑以下问题:临床治疗程序相关的质量是否保证,治疗的最终目的与具体检测指标,对副作用与潜在危险的检测指标,治疗开始后长期随访的措施,开始与终止治疗的指征,所治疾病是否非致命性及有否其它替代疗法。FDA审查内容部分与RAC重复,其主要考虑治疗程序的特点,用于基因转移的生物制品的产品质量控制与鉴定。RAC与FDA审查要点是有交叉的,但对于基因治疗这一全新领域,这种多余被认为是合理的。
四  首例基因标记与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在得到RAC与FDA批准后,第一例基因标记始于1989年5月,接受基因标记实验的是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采用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向直接从肿瘤组织分离的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IL)转移新霉素抗性(NEO)基因。标记与非标记的细胞分别培养,两种培养细胞均输回患者体内。定期细胞采样可反映TIL细胞在循环血液中的存在时间,定期肿瘤组织活检可反映肿瘤组织是否存在TIL细胞及标记的TIL细胞的量。通过这次基因标记实验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1、外源基因能安全地转移到患者体内;2、从患者体内取出的细胞能检测到转移基因的存在。接受标记实验的患者不一定直接从治疗受益,其主要目的是得到对于进一步临床基因治疗有用的信息。
五  泡泡孩子-- 德茜尔瓦的梦想
在首例临床基因标记成功的基础上,RAC与FDA于1990年七八月间批准了首例临床基因治疗。在几千种遗传病中精选出因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严重免疫缺陷综合症作为基因治疗首选疾病,因对突变的校正或功能补偿可产生显著疗效且在骨髓移植中已发现DNA正常的单一T细胞可用于治疗且有生长优势。受治患儿为4岁女孩,于1990年9月14日开始接受白细胞透入,用梯度分离患儿离体血细胞得到单核细胞,培养这些细胞并刺激T淋巴细胞分化,与携带正常ADA基因和NEO基因的载体共培养数日,然后将T细胞输回患儿体内。受治患儿在其后的10个半月中共接受7次自体细胞输注,患儿免疫功能增强,临床症状改善。ADA基因校正的T细胞相当于正常人的20—25%,其后六个半月未接受基因治疗,然后三至五个月接受一次基因治疗。1991年1月起第二例患儿(9岁女孩)接受同样基因治疗并取得类似疗效。两例患儿在接受基因治疗奏效后较少感染,从密闭环境转人正常人生活,并均已入学。
德茜尔瓦从小只能生活在特殊的病房里,在这里,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非常小心翼翼,刚刚四岁的德茜尔瓦只能望着病房外的郁金香静静地开放,也许她的一生也将象这些美丽的花儿一样,静悄悄地度过。医生告诉德茜尔瓦的父母,可爱的小女孩天生缺乏一种腺苷脱氨酶,因而免疫功能极其脆弱,或许一次普通的感冒就能夺走她幼小的生命,所以,德茜尔瓦只能这样待在特级病房内,甚至连空气都必须经过特殊的处理,因此,可怜的德茜尔瓦被称做"泡泡女孩"。
尽管当时刚刚出现了一种药物可以用来缓解小德茜尔瓦的症状,但是,这样的治疗并不能令她的父母放心。最终,医生告诉他们或许基因治疗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从原理上来说,德茜尔瓦的病是因为一种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如果能够用正常的基因来替换失效的基因,应该可以在她体内重新产生这种至关重要的酶。这样,小德茜尔瓦就有可能走出泡泡,到大自然中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德茜尔瓦的父母经过反复的考虑,终于决定让德茜尔瓦接受基因治疗的试验,毕竟,这是唯一有可能让她享受生活的自由快乐的办法,尽管在当时这仍然被视为医学界的危险区域。
1990年9月14日,科学家们(安德森Anderson 布雷兹 Blaise 和 考佛Culver)采集了德茜尔瓦的血液样品,从中分离出一些白细胞,并把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含有正常腺苷脱氨酶基因的病毒注入这些白细胞,然后又输回德茜尔瓦的体内。手术结果显示较为满意,但是,医生仍然给德茜尔瓦开了治疗药物,因为,谁也无法肯定地回答基因治疗究竟能否保证德茜尔瓦永远安全。现在德西尔瓦能够制造ADA正常量的25%,获得更正的细胞数量并不多。安德森说:"我们被残酷地唤醒,将基因注入细胞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并且即使进入细胞,基因在几天或几周后就被排斥了。"因此,在两年的时间里,基因治疗反复了十几次,德西尔瓦的症状得到缓解,但尚未治愈。即使是这样,德茜尔瓦的父母仍然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读书,这样,德茜尔瓦就跟同龄人一样,能够自在地游戏甚至参加体育比赛了。德茜尔瓦最喜欢骑着自己鲜艳的蓝色自行车在克利夫兰郊外的林荫道上兜风,甚至还打算参加学校的越野赛跑队,她仍然保持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药物,除此之外,她和别的伙伴们完全一样。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本书筹划期间,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美国马里兰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在99年底(12月9日)召集一批科学家,研讨"一位接受基因治疗的孩子的死因。"我们不敢肯定,德德茜尔瓦是否是不幸的牺牲者,即使真的悲剧发生,对于她的死因也持谨慎态度。基因治疗毕竟刚刚起步,类似德西尔瓦这样的"泡泡孩子"们仍然期待着享受健康生活的幸福。



六  临床试验项目审查松绑及其效应
两例腺苷脱氨酶缺陷患者临床基因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媒体开始报道两例受治患儿进入正常生活与上学的情况,基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管理也发生一些改变。1992年2月NIH撤消了人类基因治疗小组委员会,基因治疗临床项目仅需经过RAC与FDA审批。同时RAC的审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简化。1994年与1996年NIH进一步削弱了RAC的权力。在这一连串松绑的情况下,基因治疗临床实验项目迅速增加。截至2000年初,已有300个项目。就受治疾病而言,其中肿瘤(216),单基因遗传病(49),感染性疾病(24),心血管疾病(8),风湿病(2),肘管综合征(1);就载体和基因转移系统而言,其中反转录病毒(159),腺病毒(58),腺相关病毒(4),痘病毒(19),单纯疱疹病毒(1),DNA直接注射(16),脂质体(40),基因枪(1),电转移(1),RNA直接注射(1)。上述300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项目,多进行小范围的I/II期临床研究,共有3500多名患者参与临床试验,主要获得的信息是安全性、基因转移与表达、生物学效应与临床疗效,并为II/III期试验打基础。多数项目临床疗效不尽人意,有些项目尚未给出明确的结果。载体与基因转移系统和表达调控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结果均从反面说明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需谨慎从事而对其审批应更加严格。
七  杰辛格事件及其教训
首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患难事件由«自然»杂志于1999年9月公布于众。18岁的亚利桑那州高中毕业生泽西·杰辛格因患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部分缺陷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接受基因治疗。该校基因治疗研究所的研究者采用导管经腹股沟动脉直及肝血管,将携带校正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导入肝脏,外源基因的表达可望校正OTC缺陷所导致的高血氨症。基因治疗4天后,杰辛格出现发烧、凝血而死亡。杰辛格在基因治疗后所发生的意外如此迅速是基因治疗研究者所始料不及的,这就是所谓的“杰辛格事件”。杰辛格绝非是基因治疗试验中唯一的不幸者。«循环»杂志1999年报道过一位患者在接受诱导血管新生的基因治疗40天后死亡;«自然»杂志于2000年报道NIH前任主任Vamus透露的信息:有691例采用腺病毒进行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发生的严重事件,事发后立即向NIH汇报的只有39例。由此可见美国在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研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杰辛格事件及其它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不测事件所引发的教训是深刻的。在基因治疗研究中,首先要继续探讨安全有效的基因转移载体系统。腺病毒载体诱发免疫反应破坏受感染的细胞使外源基因不能持续表达,因此二次基因转移一般无效,同时受治者体内易发生与腺病毒有关的严重炎症反应。其次,杰辛格通过导管直接接受的腺病毒颗粒为3.8×1013,所用剂量过大可能是原因之一。在使用安全有效载体的前提下,需采用安全剂量和基因转移途径,并采取密切观察、必要的检测与长期随访,同时需不断完善审查与评估体系,需在基础研究中系统回答一些基本问题,才能考虑临床应用。换言之,需严格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审查标准。
在随后数月的死因调查认为,这不是基因治疗本身带来的厄运,而是责任医生违规操作的后果:在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已有两只狒狒出现类似毒性,前17例接受同样治疗的病人中,曾有两例出现肝脏应激症状,均未引起高度重视。死者在治疗前正在发烧,他的用药剂量超过了FDA批准的标准……
美国监察基因疗法部门已收到近700宗基因疗法实验中发生的事故报告,包括病人发高烧、血压骤降、血栓不正常等症状,与格尔辛格死亡症状相似。
八  法国的基因治疗
2005年3月,10个曾经接受基因治疗的儿童,成为法国新闻媒体的报道焦点。这10个儿童的故事恰恰给人们对基因治疗抱有的巨大期待浇了一盆冷水。从1999年到2002年期间,巴黎医院接纳了这10名患者,他们都患有一种少见的基因疾病——导致他们先天丧失免疫功能。尽管骨髓移植可以治疗这种疾病,但是很多患儿都找不到和身体匹配的骨髓捐献。于是医生们想到最治“根儿”的方法——植入正常的基因到患儿体内,修复有缺陷的免疫系统。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儿科与医学伦理教授Theodore Friedmann说,“这种治疗可以让他们恢复健康,找回正常的儿童生活,他们可以外出,可以和伙伴们在泥里打滚,这些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但是,事情发展得并不像理论上那么完美。医生发现,基因治疗有使细胞快速“增殖”的危险。 Crystal认为它们有可能变成致癌细胞。Crystal的担忧不幸被言中,最近,法国医生已经宣布,在这些接受治疗的儿童中,一名已经死亡,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了类似白血病的征兆。
九  科学家还不能完全控制基因治疗的方向
两个监控基因实验治疗的联邦机构 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NIH(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要保证:即便将基因导入生殖细胞中会阻止病人的下一代患同样的病,也不允许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的卵子或精子这些生殖细胞中。这两大机构认为,改变人类生殖细胞的这一步非同小可,因此没有深入讨论之前不应该从事这方面的尝试。从事基因治疗实验的公司们因而不得不控制新基因导入体内的部位,去年12月Avigen公司宣称,这种限制已经推迟了该公司在血友病方面的研究,因为该公司发现基因的病毒载体( vector)出现在病人的精液中。 Vector是基因治疗学家用来将正常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中失去毒性的病毒,把外来基因导入人体的细胞核是一大技术难点,某些病毒已经在进化过程中掌握了这一诀窍。在 B型血友病试验中, vector携带人体基因对 I X因子的正确译码, IX因子是一层涉及致使血液凝固的蛋白质。
甚至在精液中也发现 vector,非常令人吃惊,因为在对狗进行实验时并没有出现这种迹象,当然这种治疗方法对狗非常有效。 Avigen公司主管临床事务的副主席说,现在还没证据表明 vector已经渗透进精液中。Avigen公司向NIH的主管基因治疗问题的 DNA咨询委员会征求意见,管理该委员会的 NIH官员 Patterson博士说,“我们全体委员都建议实验应该继续进行,但是实验者也应该尽力先得出结论: vector是否到达了精液中。” FDA接受了该委员会的建议, Avigen公司说它已收到明确答复,可以继续实验。自始至终参与这个实验的唯一的病人被要求戴上避孕套,以避免生出一个在遗传学上被改变的孩子。FDA主管基因治疗实验的官员 Noguchi博士描述了他们作出这一决定的基本理由:对 B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可能非常有意义,当然我们也会衡量相对的风险包括对人类生殖体系的偶然改变。但是如果实验就这样停止,我们将无从得知其潜在的价值。 Noguchi博士说:“我们的全部计划就是让实验谨慎地进行,同时监控精液中载体序列潜在的不利后果,并在实验结束后将结果公布于众,让大家来讨论。”
并不是每个人都对此表示欢迎,伦理学家 Juengst博士表示,批评家可能会认为这一政策将带来灾难性的滑坡效应。如果血友病治疗被证明有效却又伴随不可避免的生殖体系改变,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就会通过“旁门左道”深入人心并获得接受。他还说:“如果在这些试验中偶然有一次被证明有效,那些从开始就主张生殖细胞基因疗法观点的人必定会利用来作为一大卖点进行炒作。”虽然目前大多数基因治疗实验让人失望, Avigen公司还在用一种全新的更有把握的 vector———腺样联合病毒,并且血友病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基因治疗候选疾病,因为只需少量的正常 IX因子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除了IX因子的基因,这个 A vigen病毒还携带一种DNA片段给细胞发出信号,从而激活基因并合成其产物。这个信号只能被肝细胞识别,以便IX因子仅在肝脏中合成。将 vector导入精液可能会阻止血友病遗传给下一代,但也存在危险:如果 vector落在含有基因的3%染色体中的某处,它将毁坏该基因并引起新的疾病。



十  投资商撤资
在基因治疗领先的美国,到1995年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基因治疗方案有100余个,接受治疗的病人数为79例。由于美国科学界一部分人的盲目乐观和企业系统的参与,产生了盲目性和过热现象。实际上,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未获解决前,不能期待基因治疗在旦夕之间会有重大突破。事实上100多个已批准的方案中,有肯定疗效者寥寥无几。目前全世界只有四种病例是初见成效的:联合免疫缺陷症(ADA),血友病B,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遗传性肺气肿。这与需要治疗的几千种病例相比简直太少了。专家们提出,现在是基因治疗回到基础研究上来的时候了。
首例基因治疗一定程度的成功和相关研究进展使卫生行政部门弱化了审查程序与标准。与此同时,工商界参与基因治疗研究的投资,使本应非常严肃的临床医学研究掺入了商业目的。在美国,某些过于敏感的媒体、一些有虚荣心的科学家和急于赚钱的商人把基因治疗炒得很热,使公众对基因治疗寄予过高的希望值。同样由于商业目的驱动,他们不愿阐明基因治疗的难度,尤其不愿说出基因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挫折以免影响股票。一旦这些问题暴露,公众则难以理解以至无法忍受。
但是那些投资者已经没有耐心继续等待科学家来解决这些问题,曾经资助Katherine的投资商都已经撤资,Katherine现在必须为研究室能否继续生存而奔波。事实上投资者的谨慎也不无道理。1999年十几岁的Jesse Gelsinger 注入携带新基因的病毒后在费城大学死亡,这件事让很多投资商对基因治疗理性起来,以前,在美国基因的临床试验最多的时候一年曾经达到91起,但是现在已经大大锐减了。但是理性也不意味着放弃,科技投资公司现在纷纷把目光投向那些市场潜力更大、患众更多的疾病,比如癌症、失明、帕金森氏症等,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中心的协调人Sonia Skarlatos说,现在只有10%的力量集中在单基因疾病的研究和实验中,而近70%的人都在搞癌症方面的实验。目前用基因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是修改和重组病毒基因。病毒的某些基因片段保留下来,使其仍旧具有高度感染的能力,而它那些具有复制、毒素、分泌蛋白质等特性的基因片段,则被替换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的抑癌基因片段,或者其它我们所需的片断。最后将病毒注入人体。
90年代,美国生物技术有关公司投资基因治疗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约10亿美元,占总的研究经费60%以上,其中重点是癌症及AIDS病。至于何时能有基因治疗的产品问世,目前估计要到2003年。虽然1995年6月后有降温趋势,但国际上如瑞士CIBA公司已买下美国Viagene,Sandoz买下GTI,Shering.Plough公司买下了Canji公司,投资仍在继续。基因治疗的热与冷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因素有三:①长期禁锢后解冻。从1980年开始,美国已开始研究基因治疗,但受到宗教、伦理等方面及社会各界的指责,直到1989年才开禁。这时候不少实验室把前阶段的技术积累全拿出来,急于投入临床试验。急功求利,不少方案设计很不成熟。②企业界介入。自1990年后,工业系统纷纷介入。其资助金额占总数60%以上。工业界为了赢利,某些科学家也随之作了不少不切实际的宣传。③对基因治疗的难度估计不足。这三种因素造成了从1989年到1995年的基因治疗热。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H .Varmus任命了两个小组进行检查。媒介宣传又来了一个从“沸点”到“冰点”的变化,把前阶段基因治疗几乎大部否定。这种大起大落的现象在美国这种社会并不奇怪。我本人在1994年曾作过一种估计,提出了美国的盲目性,而且预期会进入一个“冰冻期”。但问题在于国内一些科学家前阶段也受国外盲目热的影响,把基因治疗的困难估计过低。现在国外从表象上来看,似乎是“冷”了,但实质上却进入了一个理性化阶段。目前美国NIH已采取措施,如加强基因导入的载体系统。1995年美国NIH院长H.Varmus决定资助建立三个国家级载体实验室,加强基因导入系统的研究,第一年投资350万美元。这三个实验中心分别为:Indiana大学,Kenneth Cornetta,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Michigan大学,Gary Nabe1,脂质休、裸DNA、DNA披复的小颗粒等;Pennsylvania大学,James Wilson,腺病毒及其他DNA病毒。这些措施看来对发展基因治疗十分必要。国际上企业财团于1996年加强投资,其年度投资额相当于1989年至1995年的总和。这正是基因治疗从狂热的盲目性走向理性的一种正确道路。正视存在的难关,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逐个解决问题,基因治疗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突破。
十一  美国医生对基因治疗的评价
美国基因治疗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Gene Therapy)主席Katherine High认为,不能否认医生还不能完全控制局面,那些植入新基因周围的细胞会出现被孤立趋势。
一名费城儿童医院医生的Katherine,数年来,一直在治疗那些严重的血友病患者。5年前她已经开发出一种针剂,并在狗的身上试验成功。但是对于人的临床试验却才刚刚开始,Katherine说,人体试验比较困难,首先我们在人体植入携带新基因病毒后,人体有抵抗现象,另外,即使新基因进入人体,人体排外现象也很严重。
“优后原则”的争议。事实上,世界各国对基因治疗产品、方法等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都进行过反复严格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在我国,1993年就将“人的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控制要点”纳入正规化管理。专家认为,如果医生没有违规操作,杰辛格之死是有可能避免的。当然,基因治疗是新技术,从理论和技术上的确尚有一些关键问题急需解决和发现,例如靶向性的高效表达的基因导入系统,对导入基因的表达调控系统,以及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致病基因等均有待发现。因此,有人提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基因治疗应采用“优后原则”,即当其他传统治疗方法无效或微效时,再使用基因治疗。但很多专家认为这个提法不够全面,基因治疗将成为很多单基因缺陷遗传性疾病首选方法,例如血友病B是人凝血因子Ⅸ缺陷导致的严重出血性遗传病,如能将Ⅸ因子导入病人体内,就可以取得根治性的疗效。通过“基因搭桥术”为心脑血管梗塞病人重建侧枝循环,改善缺血组织供血,解决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等问题,已成为临床上令人鼓舞的新技术。即使是对恶性肿瘤,基因治疗也可与其他治疗手段协同,例如相当一部分病人对放化疗不敏感,如果导入某些基因,可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疗效将会明显提高。
简单的基因缺失一般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在细胞培养中便可纠正,但临床应用上却是另一回事,反映出in vitro和in vivo, 基础技术和临床应用间的差异性。因此,目前的基因治疗,只可能在少数单位进行基础研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少量的临床试验。
《论坛反应与交流》
《北大生物医学论坛 » 蛋白质组学专场》
Biopromoter  (Newbie):文章很不错!看了很有同感,基因治疗是热,但是目前肿瘤免疫学发展更快,说明人们已经将外来的治愈疾病的药物转回头再向自身寻找。而这个方向,早在90年代科幻小说中有读过,感触颇深,当时是想象着有一种刺激免疫系统的药物发明出来, 经骨髓注射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对外来病毒或者细菌的抵抗,达到治愈。现在,我们正在通过各种实验手段找到自身的肿瘤抗原,从而制造肿瘤疫苗,注射后产生对肿瘤的强大免疫力记忆,避免肿瘤的发生。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能够让我们对治愈肿瘤的期望不会落空。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0:47:44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专集》

第141篇  对基因理论的反思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下面引用网络上的一篇文章,表达现在已经有人对基因问题进行反思。供网友参考
《基因技术正被庸俗化 缺乏科学责任与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 16:1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5-04-05/1613572306.shtml
购物基因、同性恋基因、数学基因等等,几乎每时每刻,人们都能听说发现了一种新基因。基因研究泡沫已经显现。基因研究的商业泛滥与普通大众的基因迷信是相伴相生的,因为这两种“基因泡沫”的共同特色都是缺乏科学责任与理性精神。购物基因、同性恋基因、数学基因、善良基因、运动基因、奴隶基因……现在几乎每周,人们都能听说发现了一种新基因。然而,在对一些离奇古怪的基因发现唏嘘感叹之后,疑惑丛生:某些基因研究对整个人类的意义究竟何在?纳税人的金钱真的富余到任由这些研究人员胡乱挥霍的地步?也许,这应验了2000年6月科学家在宣布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同时提出的警告:遗传学在为人类攻克疾病开辟光明前景的同时,也将在法律、伦理和社会等方面带来许多严重问题。时隔5年,英美等国又兴起了一种“简易基因测试热”,大有取代传统算命技术的趋势。这让人不禁要问:基因研究是否泛起了泡沫?
一  “基因就是钱”
基因是控制人类等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含有很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有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和化合物的“蓝图”。特定的蛋白质和化合物决定人体的特定细胞和器官的形成和运作,包括人类的生老病死。掌握人类基因图谱,了解基因、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机理,能全面解决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使人类征服各种疑难病症,使延年益寿成为可能。基因技术取得的每个进步,都应是让人欢欣鼓舞的事。然而,在众多对未来的憧憬中,人们也听到一声叹息:“对于基因,我的快乐远远小于我的忧虑。”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说。在趋利的社会里,只要有可能,一切都会被商业化。“基因专利”、“基因隐私”、“基因歧视”、“基因圈地运动”、“基因掠夺”、“基因殖民”等概念层出不穷。看看全球公司的“基因淘金”热,以及近年来基因研究引发的种种争议,不难理解这声叹息后的深重忧虑。“基因就是钱”,杨焕明一语道破。即便尖端的、严肃的基因研究也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总协调人、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柯林斯博士指出,“基因技术的发展、应用依赖科学家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国际社会要共同防止技术滥用,尊重生命的自然发生过程,尽快制定法律和制度来制约商业竞争,避免对基因资源的垄断,以及对基因技术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二  一边泛滥 一边匮乏
2001年2月,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将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告上法庭,控告这家公司从部分雇员身上采集血样进行基因缺陷检测,把基因检测结果作为招聘人员基础。在美国,这是首例与基因隐私和基因歧视有关的法律纠纷。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曾在去年预言,针对个别基因的武器有可能在数年内研制成功,届时可能引发基因战。基因武器足以导致种族清洗。十分明显,以寻找疾病疗法的名义,基因研究正被滥用。然而,即便拥有合法身份的基因研究,也不见得就是合理的。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制定2005年预算框架时,专家批评一些基因研究不值得进行。目前,基因研究的安排普遍缺乏一种合理框架。基因研究的投资回报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类似烟瘾、酒瘾等完全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更有效地解决的问题,也竟在花费大量资金寻求“基因疗法”。持理性态度的专家指出,基因疗法的最佳研究对象,应该是那些不受环境控制的疾病,如孤独症、Ⅰ型糖尿病等。与基因技术被滥用相对的是,面向消费者的专业基因服务匮乏。于是,价格在几百美元左右的网上基因测试乘虚而入,这对国外一般消费者而言很容易接受。越来越多的英美新兴公司利用因特网,大肆推销简易基因测试。这些简易测试称,能帮助人们预测可能患何种疾病,或能帮助人们开发自己的潜能,例如判断你是否具有运动基因。
  但专家指出,提供简易基因测试的网上公司不具备专业素质,无法对复杂的测试结果提供正确解释,因而这种测试的准确度自然无法得到保证。在美国,目前能提供基因咨询的基因专家只有2000名左右,而且其中大多数只和孕妇打交道。
三  基因迷信孰人有责
专家分析,消费者对网上基因测试的日益迷恋其实类似迷信占星术。在占星术中,如果别人告诉你,因为冥王星在上升,属于双子座的你今天将遭遇一个黑脸大汉。这种说法激起了你的兴趣,你一整天都在寻找这个人,当你在人群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人后,你对占星术的预言能力顿时增加了信心。类似地,如果别人告诉你说你有运动的基因,你也会得到心理暗示,买许多运动器械,每天锻炼,这种基因预言从而自圆其说。然后,你把这种“准确”的预言告诉朋友,基因测试的预言能力在你自己和其他人心中的“准确性”自然会增加。购物基因、同性恋基因、数学基因……只能在理论上暗示你拥有某种倾向或者能力,但这种学问究竟有何用呢?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十分深刻的相互作用。基因在纸上所做的预测,在现实中也许永远无法得到证实。基因型与显型,虽然形似,但存在本质区别。因此,这种意义上的基因测试只像星座命理一样,给人们增加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消费者的基因迷信,科学家和媒体应负一定责任。2001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创建者兰德博士来华访问时曾表示:“从现在起,就要加强对基因技术的科普宣传,科学家和媒体要共同承担责任”。可惜,科学家在进行基因研究的同时,并没能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传递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有些媒体则出于猎奇和求新的浮躁心理,给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扣上各种华而不实的帽子,让普通大众分不清孰轻孰重,迷惘于各种新奇的概念。可见,基因研究的商业泛滥与普通大众的基因迷信是相伴相生的,因为这两种基因泡沫的共同特色都是缺乏科学责任与理性精神。
(作者:新华 )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 → 医学专科 → 内科》
老林同志(管理员):好!!!!!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 》
hill-27:大哥,打包再发上来也好啊,还是多谢,真是有心。
16
发表于 2005-12-5 20:55:52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基因理论的再认识《专集》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6:45 , Processed in 0.07415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