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东方医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李际均:《战略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6-14 18:49:3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李际均:《战略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1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转贴)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学术道路的“迷惘”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8:06:27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一、关于中医
    在中医医疗工作中一谈到现代化,立即就能让人联想到“中西医结合”,似乎只有在中医医院大量“结合使用”一些西医方法,就算实现中医临床现代化了。有的人甚至还偏执地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的发展方向”,这个提法本身就说明没有平等、公正地对待中医药。既然是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结合,为什么仅仅只说是中医药的发展方向,而不说是西医的发展方向或中西医共同的发展方向呢?这再次说明有很多人是抱着用西医去“改造”、“提升”中医的态度来搞“结合”的,这样真能结合好吗?现在很多中医医院的西医科室在不断增多,中医师开的西药处方也在不断增多,可以这样说,有的中医医院除了医院名称是中医外,它的主体医疗服务已几乎完全是西医了。因此,再这样迷迷糊糊地在中医医院搞现代化,要不了多久,中医将被自己给“化”掉。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其研究的主体都是人,将中西医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强强结合,优势互补”,理应找到可行的结合点。然而从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经历来看,事情却并非纸上谈兵那样简单。尽管中西医结合在过去和现在取得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成果,但从理论体系的构成和临床技术的积累情况来看,尚不足以证明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已经诞生。
  这并非是我们的专家不努力,而是当今支撑医学研究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还不能提供诠释沟通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语言的技术。虽然我们坚信,人类终归会探索到中西医在认识论上的“共同语言”,但很遗憾的是也许在我们这一代是很难想象的了。
  二、关于中药
  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科学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有个别极具民族气节的专家就曾慷慨激昂地说过:中药在数以亿计的人体上做了数千年的临床“应用”,难道这还不够?非要在洋人的实验室里做几个动物实验才叫科学吗?此话初听似乎还很有一些道理,我们的确在无数人体上应用过,但很遗憾的是却提供不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证实这些临床应用有多少成功的案例?又有多少失败的事实?它的成败之比如何?试想,在科技如此落后的古代,它的医疗技术真能有那么完美吗?它的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真的就有那么高吗?这些“故事”只能说明中药应用的历史悠久,但丝毫未能显示和证明古代中药有多高的疗效和使用是否安全。可见,无论你的临床“应用”数量有多大,只要拿不出客观可信的证据,也就难以在世界上推广。
  在中药材种植、中药生产工艺、中药剂型、中药包装等方面,都完全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增加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中药应用的精确性,改变中药产品的形象。在此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药按照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出来了,但疾病却并非按标准化的病理变化在发生,加之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性极强的中药用药方式如何才能体现出特色和优势?这种丧失了个性的中药产品能否满足患者个体的特殊需求?又如何来满足临床上辨证施治的需要?用解决共性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极具个性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能否突出中药特色的一个关键问题。
启  示
  目前继续争论维持传统化好,还是一切都要现代化才好,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不管用哪种方法创造的成果,都应统一纳入现代科技最高成就的参照系中来比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成果的先进性、现代性,也才具有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不必过于纠缠在一些不具有任何商业价值的“无聊的学问”之中,应从目前非常紧迫的世界经济形势的角度出发,来抓好入世后与中医医疗服务贸易和中药产品贸易有关的工作,也许这样更务实、更现实一些:
  1.建立具有国际性的中医药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中医药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要国际化就必须有一套符合国际贸易认可的标准。某些国家现行的规则虽然不一定很公正、很科学地对待中医药,但我们要进入这些市场,至少在目前还是只有尽量去适应它,并与其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沟通,以达到我们的贸易目的。这实际上就给中医药的“现代化”指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工作方向:我们必须尽快制定一个既能被多数国家认可,又符合中医药“利益”的质量认证体系,也就是说要在现行国际规则与中医药较为粗放的传统“认可”之间,找出一条路来,即使这条路不一定就很完美,但只要实用、有利于中医药的贸易进出口即可。
  2.规范现已获准生产的中医药产品。对现在已经批准生产的中药产品,按照新制定的质量认证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并根据不同的出口国家制定符合该国要求的相应检测数据,以保证它能够被各国药品主管部门许可进入该国的医药市场。
  3.提高中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用现代科技理论虽然还难以诠释和“改造”中医药理论,但采用现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来改进一些中医药产品的生产,还是有可行之处。这样既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又能提升产品的形象和附加值。
  4.开发能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中医药新产品。要站在国际医药市场的高度,以中医药临床经验为“线索”,用现代药品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开发新的中药产品。
  5.重新评估中药名方的临床价值。对已经生产上市的中药产品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要按照现代的临床诊断治愈标准,由权威机构对其重新进行临床验证,并给予客观化的数据评价。
  本节关于中医药的启示,将在后文有关部分讨论。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2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看洋人“审”中药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8:05:22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是一个隶属于美国政府健康和人类服务部公共卫生事务署的卫生管制和监控机构。由于该机构制定的食品药品管理法规具有很高的水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为完善和最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声望,由此有人认为医药产品获得了FDA的批准或认可,就相当于拿到了到世界各国去的“通行证”。

  美国国会于1994年10月25日通过的《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以更加完善灵活的态度来对待包括中药产品在内的尚无法列为正式药品的天然植物类健康用品。由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它对包括中药产品在内的天然植物药在政策上的开放,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它西方国家对中药产品“态度”的转变。这虽然有助于天然植物药产业的发展,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西方科学家眼中的这些天然植物药并不能等同于中药,因为他们对天然植物药的应用,即使利用了中药临床功效的“线索”,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多以“现代科学”或“化学药”的眼光去审视,与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应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中药的国际标准,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是按食品或饮食补充剂的方式来管理,很显然这种以食品标准来检测和监管中药的方式并不合适、也不科学。再则,无论从中药应用历史还是中药临床经验来看,美国都不具备检验审评中药的“技术资格”,用建立在化学药品检测基础上的标准来审评中药,犹如用美声唱法的标准来评判中国的京剧,这种并非客观务实且近乎“荒谬”的“科学评判方法”,确实难以让人心服口服。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科技检测手段的局限,就对尚未认识清楚、或自己认识不清楚的事实,统统打入“不科学”的冷宫。不同时代科学的真理性、正确性,只能相对于在此之前的历史,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的科学都有其不同的局限性。事实上现代科学至今还不具有能够“科学”诠释中医理论和“审评”中药的技术手段,因此用西方的那一套管理方式来检测中药,它的科学性、公正性确实值得怀疑。如果西方的药品审评制度都十分完美了,那么在其“严格”、“科学”审核下“出笼”的不少西药品种,怎么会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又会被不断发现其存在着的毒副作用呢?FDA们承诺的“安全性”、“有效性”又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应当看到,FDA的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够“风行世界”,除了它本身有一套现代科学化的检测、审评制度外,还与其背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不无关系,正是由于此它才可能任意“发号施令”、“指手划脚”,以维护公众健康利益和环保的名义,实现其构筑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真实目的。

  看洋人审中药,不禁令人心酸泪流!面对这种苦涩、这种尴尬、这种无奈的现实,我们除了仰天长啸,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手捧着祖先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怎样才能让世界真正客观、公正地认识到它的价值呢?据报道日本厚生省对进口药品的管理,已给予植物药和传统药品以有别于化学药的管理办法。此外,美国也将颁布《植物药研究指南》,以有别于化学药品标准来审批中药类产品。而在中药的发源地中国,中药的命运至今还被“笼罩”在化学药品标准的阴影下,我们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让中药在自己的国度中“当家作主人”,拥有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呢?除了《药品管理法》,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一句广告台词:“中药品种保护,利国利民”,即使你看完了长长的一大串行政条款,也还是不清楚“保护”为何物,这种“保护”是否代表了中药企业和中药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呢?

  启示

  中国不仅应当拿出一套真正符合中医药长远发展“利益”的、现代的、科学的、崭新的中药管理规范和中药新药审评程序,而且这套办法还必须具有在国际上推广的可操作性,在中医药问题上必须让世界来与中国接轨,而不是中国去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展现作为传统医药大国的风范,也才对得起那些创造了辉煌的中医药文明的先辈医药学家。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2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医学模式的“盲从”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8:04:04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医学模式是人类医学思想和认识观的高度概括,它的形成来源于医学实践,反过来它又对医学研究和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变化的,在医学的不同发展时期,由于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深度,加之受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医学模式。早在数千年前中医药形成的初期阶段,“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即已出现,这可称得上是最早的医学模式。“天人相应”模式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这对中医药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医学曾长期遵循单一生物医学模式,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转向推行“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开始重视社会、心理等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这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进步。中医药的“天人相应”模式虽然还十分质朴、粗略,但其整体性的医学思维方式,却领先西方医学数千年。然而国内医药界却不假思索地盲从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其实这个模式并非完美而科学,在病因的分类上还存在一些混乱和漏洞,比如该模式将自然因素归入社会分类中,这并不十分恰当;心理因素虽然很重要,但在目前临床实际应用中还没能形成具有常规操作意义的技术;与人类个体有关的行为、生活习惯等因素尚难归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并按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周而复始地演绎着生命进化发展的历程。地球上有规律的春夏秋冬和昼夜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人体的生理病理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人类有了语言、有了思想交流、劳动生活空间逐渐扩大、社交活动日益增多后,社会心理因素也开始对人体的生命状态施加影响。自然界中的一些致病生物,更是不时地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和危害。人类生存在一个由自然、社会、生物群体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的立体时空之中,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产生、发展、转化,无不与来自于社会、生存空间、能量、心理、行为等诸种因素有关。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快速的工作节奏、复杂的人际交往、过度精细的食物结构、紧张的心理状态、日渐污染的生存空间等等复杂的因素,使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更显多样化、复杂化、无序化,同时也使疾病谱发生着改变,疾病诊治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了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广的视野来研究人类的生命现象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本文作者于1997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环境—能量—人”医学模式的新概念(详细内容请参见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毛嘉陵编著的《常见疑难病自然系统疗法》)。
  环境(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参与劳动和社交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着种种联系,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也就是引起物质运动所必需的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的摄取、吸收、转换、利用,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和生存活动需求。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食品营养物质、空气(氧气)、水以及能影响体内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的药物等几个方面。
  人(人类个体的生物属性,简称为人)主要涉及人体自身的一些因素,包括与其他动物一样的生物属性和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心理行为能力、个体行为、生活习惯等。
  启示
  研究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一方面可借鉴科学的医学思维方式,指导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了解和发挥学科优势,避免做一些“无用功”而贻误患者的病情。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3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市场追求的“虚空”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8:02:49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当前,全球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发展,世界上的技术、信息、金融等资源将被人类所共享,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必然会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中医药诊疗技术向国外的传播,虽然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等国家早已有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传统和习惯,但至今除韩国、越南、泰国以及我国台湾省外,很多国家都尚未将中医药纳入合法的医疗体系之中。没有“合法化”,就意味着不能报销医疗费用,也不能进行医疗保险,同时还会限制中药产品的进出口,其结果必将影响中医药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中医药的国际化现已成为了一种非常“时尚”而“神气”的话题,其实这无非就是一个向世界各国拓展中医药市场的问题。对待中医药的国际化问题,我们应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不要以为只有外国的市场才叫国际市场,中国的市场相对于外国来说,难道就不是国际市场了吗?

  美国可称得上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大国,其产品在国际上最大的一个市场,其实就在美国自己的本土上,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大国地位。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招摇撞市”,而是为了创造利润。因此我们必须以能否赢利为价值取舍的首要标准去考虑是否需要“国际化”,切不可盲目地去开拓国际市场,更不能片面地理解只要获得了某某认证,并将产品摆上了外国商店的货架,就算国际化了,因为还得看在这个市场上是否能够赢利。

  启 示

  中医药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拥有国内庞大的传统消费市场,可以这样说,中医药最大的国际市场就在中国。此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各种贸易壁垒、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等等,都给我们进入国外市场增加了不少障碍,至少在短时间内尚难有大的改观,即使在加入WTO后,也并不是立即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首先搞好自己国土上的市场,如果自己家门口的市场都做不好,那就更别奢谈国际市场。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要是针对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提出这个看法,希望提醒他们不要在不具实力时去盲从“国际化”,但这丝毫无意阻挡和反对有实力的企业去开拓国外市场。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3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新世纪初的“激动”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8:01:32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我国在新世纪之初加入WTO后,将更加严格地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因此国内不能再继续仿制国外专利期的药品,主要靠“仿制”为主的西药工业将陷入困境之中。如果要研制一个新结构类型的药物,不仅需要拥有先进的技术,而且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额的经费支持,很显然国内多数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
  于是就有人将中药与西药的开发过程作了比较,从而“发现”中药拥有开发周期短(只需几年、甚至几个月即可)、耗费的资金少(只需几百万、甚至几十万即可)、独具“自主知识产权”(此问题已在本文前部分讨论)等诸多优势,因此不无自豪地宣称我国加入WTO后,将迎来千载难逢的中医药发展大好时期,并为此而“激动不已”,国内不少媒体也不断兴奋地展望入世将给中药带来“利好”的美好前景。
  入世后我国的经济贸易活动将完全与国际接轨,关税税率的降低、非关税壁垒的逐渐削弱,将大大地促进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国外产品将更容易进入我国市场,广大消费者也将以更合适的价格享用国外的优质产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国货与进口货之间的市场竞争,但我们相信这种竞争的最终受益者必定是重质量守信誉的企业和广大消费者。
  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门坎降低了,根据贸易对等原则,我国产品进入到其他国家的门坎也会降低,由此是否就可以推论中药产品将获得一次大举进军国际市场的绝好机会呢?世界上各个国家是否都将向中医药敞开大门呢?只要我们冷静而理智地分析一下,也许就无法再激动起来了。
  中药是一种明显带有中国古代文化色彩的特殊商品,它绝不可能像其他现代工业产品那样很容易就能实现与国际接轨。即使西方国家政府特许“关照”中药产品进口,传统中药产品的剂型和服用方式,也并不符合西方人的健康消费习惯,加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而要打开市场并非易事。再则,我们的营销手段、商业运作规程要与国际接轨还有一个过程,比如在国外销售药品,是否也像国内这样派遣医药代表去疏通医院关系,去给医生付处方费?可见在短期内的确很难使其融入西方药品的主流市场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放弃加入WTO后对开拓国际市场的努力。
  目前世界上尚缺乏一个统一评定中药产品质量的标准,不同国家对传统医药不仅有不同的“尺子”,而且还有不同的认识观念、态度和政策。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讲,其实并不是中医药没有“标准”、没有“规矩”,而是现代科技手段还不能提供“度量”具有异常复杂成分的中药产品的技术和标准。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就将现行的化学药品标准强加于中药产品,以近似“苛刻”的方式来对中药产品“高标准”、“严要求”,因而也就引来不少国人十分愤慨地痛斥西方“歧视”中医药,这确实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情。用针对化学药品的标准来检验中药这样的非化学药品,这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反科学性。可以这样说,用人类目前所拥有的现代技术和已被深深固化了的“科学认识观”,根本就不可能彻底消除这种“技术”上的“隔阂”和严重的缺陷。
  由于中药产品还涉及到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过高等问题,因此我们还要在努力改善中药产品质量的同时,注意避免一些国家利用环境保护之名,筑起“绿色壁垒”进行贸易保护这类事情的发生。
  加入WTO后,虽然有望解决一系列常见的壁垒问题,这为多数产业的国际化铺平了道路,但对中医药来说,确实还存在着强大的“观念壁垒”和由于当今科学本身的局限性带来的“认识壁垒”等更为严重的问题,也许这才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最大困难所在。
  启  示
  我国在加入WTO后,不仅在经济贸易上将与国际接轨,而且在药品监督管理上也将进一步与国际沟通。如果我国的新药审批程序按照国际上先进的方式改进后,我们要开发一个新药是否还是只需花费目前这么“神速”的时间和这么“划算”的资金?我们是否还拥有这么多自以为是的永远用不完的“自主知识产权”?由此看来,有些人乐观鼓吹的中医药优势还会剩下多少呢?如果不客观、科学和理智地认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只是盲目地乐观,那么当入世后的现实彻底粉碎目前仍漂浮在空中的五彩滨纷的“泡沫”后,我们就将尝到“自欺欺人”的苦果。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4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事业发展的“瓶颈”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8:00:37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中医药“独占”我国医疗市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近百年来现代医药的迅速扩张,已夺去大部分医疗市场份额,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最新公布的全国卫生统计数据也可证明:西医人员558.39万人,中医40.72万人,中医占11.4%;西医院1.68万个,中医院0.26万个,中医占15.47%。在一些发展得比较好的中医院的盈利项目中,西医项目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照此滑下去,要不了多少年,中医医疗的市场份额将趋于零,可以这样说:“中医药发展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难道中医药的市场竞争力真的就如此脆弱了吗?除现代医药迅速发展将不断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等客观因素外,中医药人才的“异化”、中药材的“变种”和中医药评价体系的“西化”,已成为严重制约甚至阻碍中医药发展的三大“瓶颈”,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缺乏”。
  瓶颈一:缺乏优秀人才
  中医药目前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与近几十年来的中医药教育的失误有很大关系。从表面上看,中医药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就从跟师带徒单体式“传宗接代”过渡到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批量生产”,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些人才产品中有多少是能够熟练掌握中医药技术的高级人才呢?有人说中医药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并不是这些人才的智商不高,而真正的原因却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现了问题。
  1.错选人才“种苗”
  中医药学在基本知识构成、学术思想、思维方式上,都不同于以数理化为学术基础,以原子论、机械论、实验、定量、现代逻辑为思维特征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不同的知识体系,应有不同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大学生都是从为培养现代科技人才的高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由于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知识这两种知识体系存在“不兼容性”,很难改变学生已初步形成的认识观和思维方式,因此不少学生对中医药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在学习中对中医药知识怀疑,在临床中对运用中医药技术治病缺乏信心。
  2.不尽合理的课程设置
  国家鼓励发展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在西医院校中,课程设置能保持以西医为绝对核心的完整教育体系;但在中医院校中,对中医的课程设置却只能保持相对的多一些,似乎已找不到一所纯粹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哪一所不是“中西混杂”?
  大学本科教育应当以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传播为主,如果将仍存在相当距离且在思维方式上十分冲突的中西医两种知识同时向学生灌输,必然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加之这些大学生是从已接受过现代知识体系训练的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因此在遇到学习思维冲突后很自然地就站到西医的角度来看问题,极易失去对中医药独有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的认同、理解,因而很难学习领悟中医学的知识精髓,更不可能运用中医药独有的学术语言、思维方式来进行知识创新和指导临床实践。接受过这种“中西混杂”教育的不少学生,在面对病人时首先想到的这是西医的什么病,往往忽略甚至丢弃了中医药最为重要的“辨证施治”。不辨证施治的中医师治病能有疗效吗?因此有人评价现在的中医大学生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
  本文无意反对中医的现代化高等教育,而是认为应调整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目前的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中医药知识的有效传授。
  瓶颈二:缺乏优质药材
  由于现代环境的污染、农药的大量使用,药材变性,农药、重金属残留量增加,使中药质量出现了严重问题。野生药材数量减少、濒危动植物药材的保护、优质药材作为资源的“优先”出口,使药源更加局限。不法商贩的唯利是图,更加扰乱了中药材市场的发展。据国家药监局2001年11月21日发布的“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抽验情况”的报告,对全国17个药材市场的5122个门店、摊位,1327批样品,167种药材,按《中国药典》2000版及相关标准检验,结果678批、109个品种不符合规定,情况较好的河北安国药材市场的不合格率也高达25%。主要存在伪品(如用小米染黄伪造菟丝子等)、劣品(如严重走油的火麻仁、柏子仁,茎多钩少的钩藤等)、掺假(如带梗、叶的金银花)、栽培质量变差(如变粗大、白心的丹参等)。
  药材质量难以保证,怎能稳定地发挥中医的临床疗效?又怎能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瓶颈三:缺乏合适的评价体系
  在世界上我国是最重视传统医药的国家,虽然已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和评价方式却是在西医药的“影响”下形成的。无论中医医疗还是中药产品,都要接受这种难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且并非十分合适的管理。
  在这种评价方式和管理体系的影响下,一些中医院不在发展中医医疗上下功夫,却在不同程度上积极扩大西医项目的经营,以致在不少中医院的盈利中西医占了多半。同时,还要求中医人员强化西医知识,将那些西医基础不好的中医师送去“进修”、“提高”,还美其名曰“要具备医学的基本知识”。须知,中西医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中医师须具备的知识首先应该是中医药理论和与之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这种情况多年来不断蔓延,不仅导致了中医医疗整体水平的下降,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它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医药的教育和中医药学生的就业,使本已问题严重的“中西混杂”的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找到了存在和延续的理由,因而有个别中医学院院长也认为,中医学生不学西医在医院里能行吗?中医药教育管理者们在接受了这种错误信号的影响后,在他们管理的学校中还能培养出精通中医药技术的人才吗?
  既然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就应遵循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出有利于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政策法规和评价审批体系,使中医医疗和中药产业能够健康地发展。
  启  示
  一、中医药的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如果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对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不能认同和接受,那么,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寄希望于他去搞好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如果不从中医高等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学生来源上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不仅难以培养出真正精通中医药的高级人才,也许还会不断培养出中医药的“掘墓人”,这根本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参照艺术院校的方式,尽快开办中医学院附中,在中小学健康课程中加入中医内容,编印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中医药科普图书画册,“中医药教育,也应当从娃娃抓起”。
  二、严格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积极推广实施GAP,加大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药、劣药的不法企业和商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使广大患者能够吃上放心药。
  三、应开展国际执业中医师、国际执业中药师、外国留学生从业资格、国际传统医药考试、中药产品质量等一系列认证,并制定权威的国际中医药临床诊断标准、治愈标准。 B27
  结  语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本文作者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歧黄传人,出于对中国传统医药文明的崇敬和历史责任感,经过数日的“冷冷”思索,终于将多年来对中医药发展问题的若干思维片段“串接”了出来,拼凑成了这篇万余字的“一家之言”。
  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每每完成写作任务都很吃力,因而通常在写完一篇稿件后,总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然而这次却始终轻松不起来,反而愈觉心情沉重。
  中医药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磨砺、迈进20世纪后,却受到了来自现代科技的猛烈撞击和挑战,中医药将何去何从?这确实是一个已经折磨了我们几十年也还未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然而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的时候,更猛烈的知识经济巨浪又向我们扑面而来,全球经济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世界发展大趋势。因此在今天跨入21世纪时,我们必须对争论了几十年的中医药发展问题来一个“大盘点”,否则仍然带着“无聊的学术话题”和“徒劳的科研努力”,已难以再在这个世界上快乐地“活着”。
  炮制这篇“一家之言”,其初衷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务实地研究中医药的发展问题,以少一些民族情结、多一些客观理智的态度,来看待作为科学技术的中医药。
  我愿以本文作为“学术批判资料”奉献给同道,同时我也愿虚心接受大家的批判。本文所言,大家可以认为这是“哗众取宠”,但只要不被认为是在搞“恶作剧”,我也就满足了。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4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学科定位的“模糊”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7:59:16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对中医药学进行准确的学科定位,不仅有助于中医药的知识创新,而且也有助于尽量减少和避免学术研究中的弯路。
  人类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它们总是要依赖和借鉴同时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同时代医学发展的水平。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形成的一套防治疾病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其知识体系形成的方式和构成,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医药学利用的是中国古代的人文、自然、思维成果。而西医则充分利用了现代世界上一切最新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成果和技术,现代科技持续不断的飞速发展,为西医源源不断地输送了赖以发展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从中医药的理论“源泉”和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医药应该属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范畴;从科学技术领域的分类来看,中医药学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中国古代科技等相关知识体系为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随着近现代中国古代科技体系发展的停滞和“凝固”,不能再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输送“营养”后,中医药也就呈现出难以为继的状态,因而很难再出现《黄帝内经》式的理论成就、《伤寒论》式的临床技术,加之在短时间内又无法与现代科学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必然会出现理论无重大突破、学术缺乏朝气、临床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的被动局面。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打破这种僵局呢?在现代发展传统式的理论是不是就一点可能都没有了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大家来研究。
  尽管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曾经揭示过一些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中医药也有能力提供一些有效的、实用的临床诊疗技术,甚至某些成果在今天看来都还极具科学价值,但由于中国古代科学整体的时代局限性必定会反映到中医药学科中来,使中医药带上明显的时代烙印。
  客观地讲,中医药的一些“古老的先进思想”,并非我们古人有什么先见之明,比如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思想,是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具有支持中医药进行微观认识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规律的手段,加之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也抵制进行深入的人体解剖的情况下,我国古代医学家只能将人体作为一种“暗箱”,通过宏观上的“非常规性逻辑思维”,去推测疾病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了“整体观”思想。由于这种整体观思想不是在微观认识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宏观认识,因此它对临床应用指导的“精确度”就难以实现,故而它只能算作人类医学科学发展中的早期产品,就如同金沙一样,虽然其中也有金子在闪烁着光芒,但它周围却有着不少的泥沙。“整体观”与现代新的医学理念虽然可能有一些吻合之处,但这两者并不处于同一认识层次。
  启 示
  也许很多人早已认识到中医药学属于“古代科学技术”的学科定位,但不少人并非深刻地理解了学科定位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我们只有明确了中医药的学科定位,才能清楚地认识到中医药学术难有新的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也才可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现代科技文明的背景下,再继续努力创造“内经伤寒式”学术的“科研成果”,还有没有实现的可能。不具有创造性的“科研项目”,不仅会误导研究方向,白白耗费科研人员的心血,而且还会浪费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仅仅凭“弘扬民族文化”的一腔热血来感情用事,很难取得具有真正科学价值的新成果。
  中医药既然是“古代科学技术”,我们虽然不能按现代科学技术的标准来过分地要求它,但还是应面对现实,理智地探寻出一条中医药在现代的生存发展之路。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5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研究兴趣的“奇异”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7:58:13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说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句名言,我们更多的只是理解了对中医药学赞扬的这部分含义,其实这句话也指出了中医药的不足以及中医药也要发展变革。如果这个“库”里遍地都是“宝”,那又何须去“发掘”;如果都是“纯金”,也就没有必要去冶炼“提高”。因此只有深刻地领悟领袖语录,才能明其精妙所在。
  中医药界的每一个人都会呼“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学”这句口号,也都知道只有通过继承才能将历代医家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拷贝”延续下来,进而才谈得上发扬,这本来是一件极为普通的常识性问题,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话题居然成为业内最引人关注的“学术热点”,而且众多管理者、研究者们对此“高深”的课题,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地不断发表“学术见解”,其专研精神确实让人佩服。至今似乎都还没能搞清楚这“继承”和“发扬”中的深奥学问,如有的专家认为我们现在继承还不够,还根本谈不上发扬的问题;也有的专家认为如果不发扬,中医药只有死路一条;还有的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见解”,继承就是最好的发扬;也有调和派认为我们现在继承和发扬都没有抓好,应继承发扬两手一齐抓,两头都不能误。不过,强调继承的观点虽然看上去有些保守,似乎没有与时俱进,但现实中存在的不少问题,确实与没能很好地继承有关。
  没有哪个学科行业的发展不需要继承与发扬,但十分有意思的是,似乎只有中医药行业才特别热衷于此,难道我们真的误入学术海洋的“百慕大三角区”了吗?争论了这么多年,谁也没有说服谁,谁也拿不出一个可行的标准或解决方案,由此不禁使人感觉到了这种学术论争存在着某种酸涩的“幽默”,如同正玩着一个“有趣而无聊”的游戏,这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很难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比如中药颗粒剂问题,我国大陆的专家学者已从理论上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更多的时候则陷入“搞与不搞”和“如何命名”的论争之中,由此还进行过无数回合的“科学论证”,至今却只有少数几家生产,而且市场开拓得也并不是很好。在我国台湾省,虽然他们没有多少“学术理论”,但却已有上百家企业生产,并大量出口,早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启  示
  “继承”、“发扬”这类常识性的问题,看似“学问高深”,但它有多少值得探讨的价值呢?往深处想,也许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即使把它分析研究透彻了,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中医药的学术研究人员还是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具体的诊疗技术上去,老百姓患者最关心的还是疗效,他决不会管你是用继承下来的方法,还是发扬出来的技术来治疗疾病,只要疗效可靠、见效快、价格合理,大家就接受。如果没有疗效,你无论怎样宣传它具有多么辉煌的历史,都无济于事。尽管中医药队伍从上到下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目前中医药界的“兴奋点”,还是让我们难以预料,“继承”、“发扬”这个学问还将高谈阔论到何时才能一罢方休?⑤B14
  人物链接
  霍艳明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曾跟随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廖家桢教授、郭维琴教授及著名西医心血管介入专家袁重果主任医师学习、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高脂血症、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置入、临时及永久起博器置入等介入治疗,主管CCU及心血管病房工作多年,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论著多篇。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6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有疗效才是硬道理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7:56:55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中医药是最具历史感和影响力的古老医学体系,人们一谈起中医药,总爱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神奇”等等一连串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描述给人一种“辉煌灿烂”的印象,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传统医药态度的转变、全世界植物药消费热的兴起、入世后社会各界对中医药产业的关注,更给中医药发展的前景增添了不少绚丽色彩。
  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中医药来说“有疗效才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医药不仅具有疗效,而且对一些疑难病的治疗还有很好的疗效,正因为如此,在历经几千年临床检验后的今天,还能被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地向全世界推荐。
  近年来中医药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医药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中医医院已很难再以“独立”的、“纯粹”的中医药技术支撑门面,要么“门庭冷落”病人减少,要么逐渐被西化,从不少中医院的西医科室不断增多、西医项目的盈利在一些中医院的收益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药使用率下降就可证明。
  一面是辉煌的历史和诱人的前景,另一面则是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中医药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下,正经历难以言喻的“痛并快乐着”。这种缤纷而令人酸楚的状态,使很多人在兴奋之余又茫然不知所措,在忧伤之后又不明路在何方。究其原由,一个个看似普通甚至还十分简单幼稚但却争论了很多年的问题,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中医药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中医药学到底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形态?面对现代竞争激烈的世界医药市场,中医药究竟有多少优势?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语言能不能“催生”中医药的现代化?谈了这么多年的“继承”、“发扬”,究竟我们已经继承了多少优秀的学术精华?又发扬创造了多少学术理论和科技成果?如何“继承”、又如何“发扬”这类现代经典式的“学术问题”,我们要穷究到什么时候才能取得成果?中医药的现代高等教育是否培养出了真正精通中医药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目前令人担忧的中药质量,如何来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正常发挥?……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尽快解决,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如果按照近几十年惯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也许再过若干时日仍然可能还是“含糊不清”,本文也不具有向大家奉献大智大慧的实力,更谈不上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仅筛选出与中医药发展有关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一番剖析,从而组合出几句“闲言冷语”、“一家之言”,供大家批判。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都能理智地认识和解决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延续和提升中医药技术,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6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科学概念的“再认识”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7:55:33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无论从学科关系上,还是从学术借鉴、技术应用上,都很难将霍金理论与中医药学联系在一起,但如果换个角度,将二者作为东西方两种学术的不同境遇联系起来作一番考察,也许还是能从中找到一些话题来讨论。
  霍金是英国剑桥大学具有极高学术地位的“卢卡逊数学教授”,由于他与彭罗斯一起提出了“黑洞”理论,1988年获得了沃尔夫物理奖,并因此成为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传人”,而真正使他风靡世界的是他写的那本小册子《时间简史》,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卖出了2500万册。霍金虽然获得了很多很高的殊荣,但很遗憾的是,他的那些异常“神圣”而深奥的理论,却几乎就是一个难以获得验证的“预言”、“假说”,难怪有人戏称其为“一颗空对空导弹”。据说,霍金理论如能得到验证,霍金可能早已获得诺贝尔奖。
  由此,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没有得到验证的霍金理论,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巨大的“肯定”和“荣誉”?而经过了几千年无数人体验证的中医药学,又为何难以获得“共鸣”和“认可”?西方科学提倡的“客观真实性”、“可重复性”的原则又到哪里去了呢?我们无意也没有足够的学术能力去责难霍金及霍金理论,同时,我们也知道科学研究需要“幻想”、“预言”和“假说”,但问题是无论多美好的“幻想”、多好听的“预言”、“假说”,在没有得到验证之前,都不可能具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那么,霍金理论又为何能被如此“吹捧”呢?这实际上是东西方两种文明所处不同地位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人们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局限。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医药学,就不能回避对“科学”的反思和再认识。《辞海》对科学下的定义为发现和认识自然、社会、思维发生发展的知识体系,但在实际应用中,科学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一种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建立在西方文明背景下的对知识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强调要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知识为学术基础,以原子论、机械论、实验、定量、现代逻辑等方法论为思维方式,具有数量化、可重复性等特点。
  由于复杂的历史变迁,西方现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强势地位,一切似乎都应以它的标准来评判,如果不符合以上学术基础和思维特征,就不予认可。甚至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局限,一些无法认识的东西都被统统列为“非科学的”、“不符合标准的”、“待验证的”。如现代化学药品检测技术面对中药复方束手无策时,它不去找自身检测技术局限的原因,而是草率地认为中药没有“可控性”、“稳定性”,并要求中药研发尽量以单味药或少味药为“宜”。复方应用是中药的一大优势,如果仍然固执地推行这种“科学标准”,那么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疗效将荡然无存。
  这种学术“霸权”思想难免会使那些看似科学的评判标准出现偏颇和不公平,只要是在西方文明基础上产生的东西,即使存在不完善甚至不符合最基本的“可验证性”原则,也能大行其道。如不具“可验证性”的霍金理论也仍然可以作为一种“科学”来传播,而中医药学这种经过验证且具有相当可重复性的医学成就,只是因为没能用现代科学概念来转换它、没能用现代通用的科学术语来描述它,仍然难以在世界上顺利推广。这就是霍金理论与中医药学学术地位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承认现代西方文明对当今世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是这种贡献才使其在与东方文明的竞争中取得强势地位,但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古代文明仍不乏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奇珍异宝。
  你可以从学科分类上来认为中医药不属于以数理化知识为基础的现代自然科学范畴,但你绝对无法否认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因此,准确地讲中医药学应该是一门中国古代的科学(在后文中还将详述),它与现代科学只是在认识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程度上存在一些区别,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一样具有客观性、唯物性和辩证法思想等重要特征。
  如果一定要以数理化为基础的知识才称得上是科学,那么,这个科学的概念本身就已存在问题,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认识疾病和健康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个知识体系,具有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它符合“科学”的基本定义。既然是科学,就要讲“标准”,中医药治病有没有个“准”呢?虽然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个灵活性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没有标准,没有认识到疾病诊治的规律性,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疗效。张仲景《伤寒论》的398条经文,就是一个典型的辨证施治“标准”,只是在表达方式上以文字描述为主,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数字化表述,现代人掌握要困难一些而已。其实西医除辅助检查有数字指标外,对症状的记载仍然要运用大量的文字描述,至少在目前仍难以做到对症状的描述数字化。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2年夏天霍金在北京演讲中认为,目前还不太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能协调和完善地描述宇宙的理论。就此观点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世界是多元化的,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宇宙也应该是多层次和复杂的。目前,人类刚刚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我相信物理学家们也已逐渐理解到宇宙是多元化的,因而不可能用单一的理论描述它”。这一系列具有哲学意义的论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多元化的学术发展图景,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医学领域也很难仅仅只采用某一套医学体系,就能彻底阐释和解决一切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因而中医与西医将继续并存下去。
  启  示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科学的标准、模式,也应当是多形式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知识体系,只要它认识到了客观世界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和真实有效性,就应承认它的科学性,享受同等的学术地位。同时,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概念、科学的范畴和科学的标准也应与时俱进,时时更新。
  霍金等物理学家面对浩大的宇宙,中西医等医学体系面对复杂多变的人体,都只能以多样化的方式去解读它们。在目前世界医药体系中,中医药学虽然处于弱势地位,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的生存发展,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但它拥有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今后相当时期内不可能被其他医学体系所取代,因而必须在建立自信的基础上,更加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成功地运行了几千年的轨道继续走下去。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7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成果权力的“误解”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7:54:23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知识产权 自主知识产权
  二十世纪末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人创造的知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转变为知识的竞争,因此人们对知识有了一个空前的全新认识,同时也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什么是知识产权呢?
  知识产权指知识创造者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力,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三大类。这种权力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必须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和在其保护范围之内,并且须事先经过一定的程序被认定和授权。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智力劳动创造出的成果都能被保护,要想得到保护就得“依法”行事。
  我国是一个传统医药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形成了系统的传统医药学理论体系,总结出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留传和积累下了数以千计的医药文献和至少数十万个记载完整的中药方剂。由此有人就以为我们已享有所有这些中医药成果的“主权”,并以此提出我国独具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这种说法现在早已充斥各种媒体,成为大家引以为自豪的“骄傲”,甚至已经把它作为了我国入世后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的“秘密武器”。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并不能因为中医药是我们祖先“自己”为“主”研究出来的知识成果,就以为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因为它缺乏一个“依法”这个重要的必需条件。如果说某一个产品是由某人自主研制并已取得了专利证书,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人拥有了这个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由于他是“依法”获得的,也就能受到保护。
  我们祖先虽然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知识财富,而且这些智力劳动成果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医疗实践并以千千万万个生命的代价换回来的,确实弥足珍贵。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尊重祖先的智力成果,也有义务去爱惜它、保护它,但在法律上却不能感情用事,必须依法行事。我们应理智地面对现代的法律制度,比如我们现行的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期只截至作者死后的50年,因此并不支持对古代医药学文献内容进行版权保护。再如我们虽然有数十万个留传下来的中药方剂,但它们并没有向专利局申请专利,因此也不可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即使有人要去申请,也并不是一提出申请就授予专利权,还必须经过对其技术的新颖性、先进性、独特性进行审核。况且世界上主流的专利制度(涉及医药部分)是由发达国家针对化学药品而建立的,本身就缺乏对中草药的认识,因而也没有太多对传统医药技术和产品有效的操作方法。
  启  示
  我们不应轻率地没有法律依据地宣称中医药最具“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有可能成为一个大笑话,而且确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没有法律依据,也就不可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 作者: 思考中医
-- 发布时间: 2004/08/06 10:09am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学科形态的“移位”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7:52:45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中医药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智慧财富,国家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予以重视和保护,这在无意之中使本属于自然科技范畴的传统医药,“移位”到政治和狭义的文化领域之中。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也曾重视过中医药,在历史上还进行过数次由官方主持编纂整理医药图书文献的活动,但他们更多的是看重自身的健康和长命百岁,整个中医药行业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清朝中晚期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外来文明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开始滋生,祖国传统文化受到轻视,以至在二十世纪初曾经出现过几次“废去中医,不用中药”、“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事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大力的支持,中医药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我国多年来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虽然大家都知道中医药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但当中医药被贴上“文化”、“政治”标签后,又有谁还敢去指出这个“伟大宝库”存在的问题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从科学学的角度发表了对中医药学科性质的看法,尽管这些言论并没有谩骂中医药,但也分明不是一首业内权威喜欢听的“赞歌”,因此很快就遭到了强力“反击”和“痛骂式的大批判”。著名科学家要对中医药发表一些不同意见尚且如此,而一般普通的研究人员就更难作为“百家”去“争鸣”了。因此在我们的报刊媒体上充满了颂扬的言论和满怀激情的展望,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虚浮的“莺歌燕舞”局面,对学术的发展到底带来了多少好处呢?中医药学术是否在一片“欢乐颂”的乐曲声中就能“突飞猛进”呢?
  在中医药这门古老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学科形态,逐渐异化成为文化、政治与技术的杂合体后,中医药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发展条件,如增加事业发展经费、扩建机构,但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好学术的发展问题,这除了其自身的学科局限性的原因外,还与其学科形态的“漂移”不无关系。我们必须承认中医药是一门科学技术,是技术当然就不要怕别人来“挑刺”,因为只有发现了技术的缺陷,才可能去改进技术、创新技术、提高技术。
  邓小平同志有一个著名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说明了只要是科学技术,就要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创造出生产力的价值。中医药作为一门科学技术,不管它是“古老的”还是“现代化了的”,其体现价值的惟一方式就是疗效,没有疗效何来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将它从作为文化政治形态的观赏保护中剥离出来,努力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去发展它、利用它,否则如长期陶醉于被特别的“关爱”之中,其前景将更加令人担忧。
  在过去的年代中,国家曾提出要振兴中医药,为何要“振兴”?就因为中医药已濒临衰亡的境地,需要将其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这在当时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拯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药必将失去这种带有政治文化色彩的“保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不是纯粹的“文物”,因而它不具有观赏性。中医药仅仅只是一门防治疾病的技术,因此它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其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这就是它自身的技术价值和以此表现出来的疗效。



12
发表于 2005-6-15 18:10:0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李际均:《战略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东方医学君辛苦了,这份文帖很有价值。
13
发表于 2005-6-15 18:10:3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李际均:《战略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决定中西医结合事业成败的,首先是战略的问题。
14
发表于 2005-6-15 18:11: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李际均:《战略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转帖:战略决定成败——樊景
      长期以来,人们对战略存在着很深的偏见和很大的误会。一提起战略,人们会认为太抽象,太空洞了。何学林的《战略决定成败》对这种传统的战略观念无疑是一种颠覆。
      提到战略,人们会认为战略是老板和领导的事,细节是员工的事,员工就应该在细节上下功夫。在这种错误的战略观念的指导下,一个时期以来,“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广为流行,“细节主义”大行其道。何学林的《战略决定成败》是对“细节主义”的当头棒喝。
      在《战略决定成败》一书中,何学林旗帜鲜明的指出,“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是不全面的。细节决定成败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战略正确的前提下。只有战略正确,细节才会有意义。如果只顾细节,忽视战略,盲目执行,不管方向,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战略错误,细节再完美也无济于事,细节越完美,危害越大。
因此,何学林认为,正确的观应是战略决定成败。
      战略性错误是不能犯的,一个战略性错误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全军覆没,整个人生一败涂地,而且永无东山再起之日。大失误是战略,小失误是细节,战略错了回天无力,细节错了还有改进的余地。对于一艘驶错了航向的航船来说,任何来风都是逆风;同样道理,对于一个犯了战略性错误的企业和个人来说,任何细节上的改进都没有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1:19 , Processed in 0.08579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