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聂文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29:15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然而,这样的平衡观念,说开了就是要正好——不多不少。
我们中国人膳食有很多优点,但缺钙,中国人差不多99%缺钙,缺改导致三个结果:第一骨疼。缺钙的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腰疼、腿疼、老年抑郁忧虑,反正浑身疼;第二鬼背;第三骨折。我们碰到一个病人,病人一咳嗽就感觉疼,最后不咳嗽也感觉疼。他很奇怪自己是不是得了肺癌,结果到放射科照片子,放射科医生一看吓了一跳,他光咳嗽就咳断了三根肋骨。住院以后,他不能翻身,我帮他翻身,啪!又断了一根,断了四根,全身骨头都松了。那么为什么会缺钙呢?因为每人每天需要800毫克钙,而我们的饮食里仅有500毫克钙,每天一代牛奶,正好补奇了。牛奶什么时候开始喝呢?终身喝奶。西方人都高大健康,实际上因为他们喝奶喝得多。现在日本人也变了,同龄中小学生,日本孩子超过北京孩子,比广东、福建人高得多。为什么呢?很简单,“二战”后,日本政府每天中午给小学生一袋牛奶。就这么一袋牛奶,日本人一代比一代高,现在超过了中国人。所以日本有句话“一袋牛奶振兴一个民族”。英国孤儿院做过专门研究,孤儿没有爸爸妈妈,吃得一模一样,甲组每天加一袋牛奶,乙组不喝奶,就这么一点差别,结果到了15岁,都要离开孤儿院,进行工作前的培训,结果一看,一天喝一袋牛奶这组小孩的身高比那组不喝牛奶的小孩子平均高2.8厘米,更重要的是喝奶这组,皮肤细腻、眼睛头发有光泽、个个肌肉发达而且聪明。人家外面来挑人,第一批挑选,一看名单,全都是喝奶这批。可见喝牛奶和不合牛奶不一样,一天喝两袋牛奶的要高4.8厘米,更明显。(殷大奎等:《健康大巡讲》,27~28页)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30:33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二、现代的运动平衡
在运动方面,平衡代表着运动量的适中,代表着能量可以得到预期的消耗,代表着预期行为的必然发生即养成锻炼的习惯:
进行体育锻炼要取得成就,不在于锻炼项目的多少,关键在于坚持。在恰当掌握运动量的基础上,最好每天坚持锻炼,实在有困难时,每周锻炼不应少于3次,每天锻炼30分钟即可。因此,参加锻炼要有决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养成按时锻炼的好习惯。(严忠浩等:《平衡膳食与健身锻炼》,168页)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31:21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对于体力劳动不能代替运动的论述,表达了现代健康学家对人体锻炼的均衡的理解:
有些老年人认为,劳动也是一种活动,也能增进身体健康,就不需要体育锻炼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实践证明体力劳动虽然对身体锻炼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他不能代替体育锻炼。
从事体力劳动对肌肉、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往往局限于某些组织和器官的活动,这种锻炼是不全面的。任何体力劳动都具有专业性质,这就必然使身体保持一定的体位或局限于某种固定姿势,重复做单一的活动,这就使某些器官和系统利用多些,而其他器官系统活动就少一些,例如机械工人上肢的活动多,往往都重复一种单调的动作。长此以往将造成身体某些器官的不平衡发展,也会出现过度疲劳或劳损,甚至发生某些职业病,如站着干活的工人就容易患腰腿痛、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因此每天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从事体力劳动时心律虽然也加快,但幅度不大,一般在70-90次/分左右。而从事体育锻炼时的心律可达110-120次/分,这样就使心肺受到更大的锻炼,新陈代谢旺盛,使人体得到更多的营养,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得到改善和提高。
体育锻炼可使体力劳动产生的疲劳得到恢复。体育锻炼会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新的强烈兴奋灶,而将体力劳动时产生的兴奋点抑制下去,使活动较少的神经细胞进行工作,原已疲劳的神经细胞就可以得到休息。如下肢疲劳时,活动一下上肢,下肢就比不动时恢复得快,有助于迅速消除疲劳。(严忠浩等:《平衡膳食与健身锻炼》,146~147页)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31:53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三、现代的心理平衡
万承奎教授主张通过乐观的情绪来获得身心健康:
乐观的情绪是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
人有喜怒哀乐,但不能过度。马克思讲:一种美好的心情胜过十副良药,更能解除人们的疲惫和痛楚。对人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假如长期压抑,可是人致病、致癌、致死。要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防治不良情绪的伤害,不作情绪的俘虏,要始终保持良好、欢快、乐观的情绪,当情绪的主人,养生的核心是养性,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殷大奎等:《健康大巡讲》,216页)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32:38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洪昭光教授对心情的主张和万承奎教授有些区别,他指出: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殷大奎等:《健康大巡讲》,17页)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33:12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然而从健康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如对应激问题的研究:
由拉扎络斯(Richard Lazarus)及其同时所构建的这一应激模式是指认知——交互作用模式。这一模式是在70年代早期提出的,虽然它一直不断地演变着,但它一直是非常有影响的理论。在这一模式中较准确的一种应激定义把应激描述为“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个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映,而是在需求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应激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之时才存在。如果某人应对能力很强,应激便不会产生,即使是旁人可能把这种需求看成了应付的极限。反过来讲,如果某人应对能力很弱,应激就会产生,即使在旁人看来这种需求会轻易解决。(Phillip L.Rice:《健康心理学》,胡佩诚等译,144页)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34:02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健康心理学这样的研究,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心情好就是心理平衡的水平。Solomon(1977)对药物成瘾所作的解释,使我们看到健康心理学家对平衡的理解正在进入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水平:
使用多数成瘾药品都会首先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称为愉悦情绪。对于酒精来讲,这种情绪可能被描述为放松或甜美。对于安非他明,这种情绪可能被描述为欣快或愉悦伴有精力充沛。不管哪种情况,药物都可能产生于原发过程相关的情绪。当药物作用消失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后效应,称之为戒断反应情绪。对于酒精,可能会产生头痛、恶心、失望或忧郁。对于安非他明,可能会有轻度的抑郁与疲劳。不管哪种情况,总会出现对立过程理论所预见的双向过程的一种。(Phillip L.Rice:《健康心理学》,胡佩诚等译,170页)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34:51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药物带来的欣快感会因为习惯化而降低,而人对欣快感的追求会使他们更加可望通过加大药量来维持这种快感出现,和避免戒断效应。这种解释已经把人当成一个自我维护和具有生命追求的人,从而摆脱了最初自然科学家的直观精神所带来的那种机械观念束缚。
19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35:32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从思维方式上看,健康心理问题研究已经逐步变成多种思维并存的模式。类型的、机械的、环境的、机体的,这些思维模式的交错存在,把健康心理问题的研究不断推进,人们考虑问题的内容已经即包括机体内部的因素,也包括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远因和近因、先天因素和突发因素,都纳入研究范畴。素质-应激理论体现了现代保持健康模型的复杂性、多因性、多效应的特征。
该理论认为,先天因素与突发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先天因素以体质的强弱设立了患病的阈限,或高或低。而弱点是否会暴露取决于个体经受的应激量——突发因素。在良好的环境中,由于没有细菌与接触病原体的危险,即使很虚弱的人也不会患病。相反地,在不断的严重的伤害下,即使是先天很强壮的人也可能病倒。(Phillip L.Rice:《健康心理学》,胡佩诚等译,111页)
20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18:36:21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1.2.平衡需要人来有意识地维护——干预
营养学家通过精确的计算和细致的安排,来指导人们对营养的补充;运动学家指导人们建立起生命的时间反射,使生活更加规律化;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指导,消除不良情绪,实现心情的稳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30 09:01 , Processed in 0.04940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