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9-1 15:42:2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叔文在 2009/09/01 03:44pm 第 1 次编辑]

呵呵!自然奥妙先生,老朋友了。只要肯用功,以先生之才智,先生就是考个博士都没问题!谢谢先生,以后多交流!
12
发表于 2009-9-1 15:57: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叔文在 2009/09/01 04:17pm 第 3 次编辑]

                       
自学中医的经历与体会(3)
                           二、  攻读经典

      一九七六年底,红医班毕业,在本村当了赤脚医生,一接触实践,发现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只好干中学,学中干,开始了漫长的自学生涯。其间于一九七八年和一九八一年曾在赞皇卫校西学中班、中医班进修过两回,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尤其是赵玉辰老师所授学习《伤寒论》之方法,实为我自学经典指明了方向。自一九七八年九月起,我用了一年时间全文背诵了宋本《伤寒论》的398条经文,113首方剂(缺一),其中方剂是连药物组成,炮灸,服法和注意事项等一起背诵的。因为方剂用量,服法等不象经文那样有条理,所以背起来十分麻烦,并且方剂间相似处甚多,极易混淆,因而耗费了不少时间,但对后来临床帮助很大,只要准了证,临证开方时可以信手拈来,不必再去翻书本。
      一年后,《伤寒论》是背熟了,但对伤寒学的理论,仍不能明白,更不用说运用了,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而不用,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一九七九年,一个偶然的治验,成为我应用伤寒方的开端,同时也增强了我学习《伤寒论》的兴趣。
附:治验如下:
      太阳蓄水证:安右,49岁,客居城内,己未仲夏病伤寒,发热恶寒,头痛,经用解热药数日未愈,又增呕吐,再加爱茂尔等止呕吐,仍未见效,病人烦渴欲饮,小便不利,三日来饮食不下,滴水难入,察其舌苔微黄,诊其脉象浮而数,遂诊为太阳蓄水证,处方以五苓散,改散作汤:
     
       白术6g、泽泻15g、云苓6g、猪苓6g、桂枝4.5g,水煎服一剂。
       因其呕吐剧烈,恐药液难存留体内,嘱其将药微冷,徐徐饮入,半日服尽。服药后当天下午即饮稀饭半碗,至次日,诸症悉除,热退身安。
此案治验,始知仲景方疗效可靠,此后临床每多喜用仲景方。
      一九八一年,我再次进入赞皇卫校脱产学习,重点对经典著作特别是《伤寒论》进行了系统学习,对《伤寒论》理、法、方、药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先后写出了“仲景治疸八法”“《伤寒论》止利法”“肝寒内盛是厥阴病正局”“阳明治应清下、厥阴自当温补”等二十余篇学习心得,这是我学医生涯中的一次飞跃。
     毕业后,临床之余,仍攻读《伤寒》不断,认识也不断加深。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读郑板桥“竹石诗”后,偶有感触,曾写诗一首:
                                 效郑板桥
      壬戌冬读《伤寒论》,有感于仲景理法之奥妙,题此以自勉:
                 咬定书山不放松,立足原在一卷中。
                 千遍万遍犹觉少,雄文有数法无穷。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医生,不读书是不行的,应该咬定书山;但书多了,就不能都去精读,只有立足于一本书,才能深入研究其中的精华;对于《伤寒论》这部号称为“群方之祖”的经典之作,我们应该百读不厌;《伤寒论》的条文共398条,是为雄文有数,但其所体现的辩证论治精神“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没有穷尽的。
      三十多年来,我对《伤寒论》这部书情有独钟,而对其他经典则用功较少,常思应补上这些课程。所幸九五年以来我又参加了中医本科自学考试,于四大经典及各家学说,都不得不再下一番功夫,此时背诵之功虽不及十年前,但理解之力则较前有所加强,因悟《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不可不深究;《金匮》乃内科学之鼻祖,为临床所遵循;《温病》系《伤寒》之进一步发展,亦不可有偏见。重新学完四大经典,自觉治病较前思路开阔了许多。兹举一病案。
     尚某,男,58岁,严华寺中学教师,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初诊。主诉:身热恶寒,胸脘胀闷,身重肢倦九天,服康泰克及健胃药乏效。刻诊:头昏胀痛,自觉身热体温不高(36.3°c),恶心呕吐,足冷,小便短少而黄,午后热甚,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此证显系温病,遂用温病理法以治之。
辩证:湿温初起(湿重于热,邪遇卫气)
立法:宣化表里湿浊
处方: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白蔻6g、薏苡仁30g、苍术10g、厚朴10g、半夏15g、陈皮10g、佩兰10g、云苓10g、猪苓10g、泽泻6g。
        三月三十一日二诊:服药后,食欲增,头昏轻,口干,鼻干,欲饮水,舌淡苔白略暗,有齿印,脉略数,湿邪欲化未消之象。立法同上,稍加清热之品。
处方:霍补夏苓汤合五苓散
      藿香10g、厚朴10g、半夏15g、云苓15g、猪苓10g、白术10g、桂枝10g、泽泻10g、杏仁10g、苍术10g、薏苡仁15g、陈皮10g、白蔻10g、栀子10g。
                                            水煎服   三剂
      一月后随访,患者言服完6剂中药,自觉诸症消失,因工作忙,未来复诊,至今未见病情反复。后凡遇此类病症,在他处就诊未效者,辄用此法获效。可见作为一名临床中医四大经典必须通晓。
13
发表于 2009-9-1 18:12:5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感先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学中医,坚持临床实践,不断进取,令愚振奋!1
14
发表于 2009-9-1 18:23: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王叔文先生学中医的经历很有样榜价值。
      疗效是学习中医的动力,也是中医学数千年立于不败的根据!
15
发表于 2009-9-1 18:33:1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09/01 06:12pm 发表的内容:
感先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学中医,坚持临床实践,不断进取,令愚振奋!1
谢本家版主理解,欢迎随时交流!
16
发表于 2009-9-1 18:35:4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王先生身残志坚,笃志学习中医,取得令人钦佩的成绩,谁说中医当亡,中医一代不如一代?正所谓中医“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17
发表于 2009-9-1 18:50: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9/01 08:23pm 发表的内容:
王叔文先生学中医的经历很有样榜价值。
      疗效是学习中医的动力,也是中医学数千年立于不败的根据!
谢谢先生回复,常闻先生高论,发展中医药事业,既需要有力的推动者,也需要善意的批评家,先生恰好二者兼具。盼望时常指教!
18
发表于 2009-9-1 18:55: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9/01 06:35pm 发表的内容:
王先生身残志坚,笃志学习中医,取得令人钦佩的成绩,谁说中医当亡,中医一代不如一代?正所谓中医“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余虽不才,愿与版主共勉!
19
发表于 2009-9-1 19:02: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叔文在 2009/09/01 07:12pm 第 4 次编辑]

自学中医的经历与体会(4)
                           三、  自学方法
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说过:“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自一九八九年参加河北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以来,我开始注重自学方法的探索,并深感学习方法对路,对通过自学考试至关重要。但自学的方法很多,使用时因人而异。因教材而宜。今将我在自考中医时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聊作抛砖引玉之用:
1、重复法
此法虽尽人皆知,但如能坚持应用,自能收到良好效果,特别是对于哪些需要持久记忆的内容,更应该多次重复。我所自学的各门课程,几乎都应用过重复法。如在自考《医古文》时我用重复法朗读课文,自感获益匪浅。《自考大纲》指定自学四十篇课文,我每天读八篇左右,五天可读一遍,一月可读六遍,三个月下来,基本做到了随便找出一段话,即能指出原文出自哪篇课文。重复阅读不但使我将课文读熟了,而且在贯通上下文意、增强语感、正确理解语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2、分类法
《中药学》中,中药的功效是学习重点,但每章中许多中药的功用近似,容易混淆,为了迅速而准确地记住中药的功效,我对《中药学》教材(五版)中药物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将相似易混的放在一起分析比较。如活血祛瘀药中《大纲》要求掌握熟悉者约20味药,我曾为它们进行了如下分类: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药
①    活血祛瘀类(七味)
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
泽兰:活血祛瘀、利水消肿。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红花:活血祛瘀、通经。
牛膝: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下行。
降香:活血散瘀、止血定痛。
②    活血止痛类(五味)
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郁金:活血定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虎杖:活血定痛、清利湿热、解毒、化痰止咳。
③    活血行气类(五味)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川穹: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血。
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
三棱:破血祛瘀、行气止痛。

(4)   其他类(三味)                           

蔗(上庶下虫)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
穿山甲: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这样的分类,不能说尽善尽美,其中也许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对记忆则大有益处。如在记第十二章第一类“活血祛瘀类”时,我仿照公因式法将其共同功效“活血祛瘀”略而不记,这就节省了时间,该类最后一味药降香功效中“活血散瘀”与共同功效“活血化瘀”的一字之差,也因有了分类而变得明显而易记,以降香的“止痛定痛”功效结尾,又与下边的“活血止痛”类相呼应。记得做中药试题时有一多项选择题:“下列药物哪些具有活血止痛功效”其备答案正好是我所列的活血止痛类的五味药。可见,好的分类,对于自学考试具有直接帮助,如果按上述分类记住了功效,本章中具有止痛作用的十味药;具有止血作用的三味药;具有通经作用的三味药;具有利水作用的三味药等等。均可不费力气而联想起来。
20
发表于 2009-9-1 19:2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期——王叔文

自学中医的经历与体会(5)
3、提纲挚领法
   自考者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同等分量的学习内容,纲目分明者要比杂乱无章者容易学习得多。在学习中,如能抓住重点,提纲挚领地记忆,就能取得纲举目张,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学习《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时,我曾编“妇科病症主方歌”,欲提纲挚领地记忆妇科病之病因,分型与主方。举月经病开头几句歌诀:
先期清补两丹,后期大艾温乌;
不定逍遥固阴,延长两地桃红;
过多保举失笑,过少桃苍归滋;
闭经一人归血苍,经间清肝两逐瘀。
首句“先期清补两丹”中之“先期”,指月经先期。“清补两丹”分别指月经先期中分型论治的四个代表方,即清经散、补中益气汤、两地汤、丹栀逍遥散。以前我记妇科病症,老是记不住分型,因一病多证,且病与病之间在分型上多有重复。现在记住了上述歌诀,记起来就比较容易些了。从“先期清补两丹”一句所包含的四个方剂,还可以联想出月经先期有气虚,血热两大证型(这也是月经先期的两个致病原因和病机)。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血热者又分虚热、实热。虚热用两地汤;实热又有阳盛血热与肝郁血热之异,分别用清经汤和丹栀逍遥散。当然,不能说记住了这些歌诀就万事大吉了,应该在全面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用些歌诀去加强记忆,记牢后自可执简驭繁,举一反三。
    不独《中医妇科学》,对其他课程,我也常采用提纲挚领法,在《中药学》各论的学习时,我以为抓住了中药的功效这一纲领,上可推溯性味,归经,下可提示其应用。如麻黄之功效为发汗,平喘,利水。发汗可知其辛温;平喘反映其微苦;发汗平喘则归肺经,利水归膀胱经。由此可见,从功效出发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至于应用方面,教材所列麻黄的三个应用均与其功效相对应。麻黄发汗,故可应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平喘可应用于风寒束肺之咳喘;利水可用于水肿兼表证者。虽然每味药的功效与应用之间,不一定都象麻黄那样一一对应。但若仔细分析,仍可找出其对应关系,其中有的两种功效,合为一种应用;有的一种功效,可有几个应用。因此抓住了中药的功效去深入学习,自能收承前启后,事半功倍之效。
4、 重点背诵法
中医学有不少内容是需要终生记忆的,因而应该重点背诵。如中药的功效、方剂组成、针灸配方等。临床治病,如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对这类内容,我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有计划地重点背诵。即每日背诵一定量的内容,不要贪多,次日在背诵新内容前,将以前所背内容重复一遍,直至将所学内容全部背下来为止。这一方法无诀窍可言,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然后再用重复法,多次朗诵,自能入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3 14:15 , Processed in 0.17118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