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6-15 20:00: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这是我刚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6月12日的一篇文章:

疰夏的中医防治
□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西谭社区第二卫生室
  炎热夏季,有些人不想吃饭,整天无精打采,人们说:“你这是疰(zhù)夏了。”老百姓也称疰夏为苦夏。那什么是疰夏呢?为什么会疰夏呢?对此,中医有自己的说法。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也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不单指植物,同样包括动物,当然也包括人。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们从蛰伏的状态逐渐开始活动,人体的气血也随之开始升发,所谓升发就是气血从脏腑往体表升发,毛孔开始逐渐张开。
  到了夏天,气候炎热,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的营养从根部输送到枝叶,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输送到体表,这时脏腑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亏虚,脏腑失去了气血的濡养,机能也随之减弱,从而出现了疰夏的症状。脾胃少了气血的滋养,消化功能就变弱,所以厌食;肠道机能弱了,就容易受到寒凉的刺激出现腹泻;心脏机能减弱,则射血力减小,所以大部分人夏天血压偏低,有的人只有90/60mmHg,甚至80/50mmHg,整天头晕乏力,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有的人疰夏,而有的人不疰夏呢?这是因为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体质比较强壮,气血充实,基本不出现疰夏症状,而那些只从事脑力劳动,很少从事体力劳动或很少锻炼的人,就容易出现疰夏。
  治疗疰夏,中医更有优势,中国传统名方生脉散就是专门为此而设,此方乃药王孙思邈所创制,我常在此基础上加上其他几味药物,组成“加味生脉散”,做成茶剂服用,简单而又方便,处方如下:
  西洋参6g(或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银花15g,白菊花10g,淡竹叶10g,炒山楂15g。混匀打碎,每日取适量冲泡代茶饮,可连用5~7天,冲泡时可加入少量冰糖或蜂蜜,则味道更佳。此茶冲泡出来,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具有益气生津、消暑除烦、开胃消食的作用,对于平素体质较弱的人群尤为适合。另外,平素多注意锻炼,增强体质,自然也就不会疰夏了。
  “秋收、冬藏”也与疰夏有着直接的关系。
  秋天,气候凉爽,万物肃杀,草枯叶落,动物们的活动也少了,人体的气血也开始收敛,即由体表回归脏腑,毛孔也由张开逐渐转为闭合。俗话说,“春捂秋冻”,是指秋天不要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这是因为如果秋天穿得过热,则不利于气血由表及里,人体气血就会失去平衡。同样的道理,春天如果穿得太少,一阵倒春寒就把往外升发的气血给吹回去了,同样有损健康。
  而到了冬天,气候严寒,植物的养分完全回归到了根部,所以中医使用的根类中药一般都在冬天采集,如冬天采的泽泻,其利尿作用要比其他季节采的强数倍。这时候很多动物都冬眠了,人也要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的活动,出太多的汗,同样有损身体。这时候人们还常常做一些补品,女性要熬一锅阿胶核桃羹,男人要吃点桂附地黄丸,好好地补充一下体内的气血,以免来年夏天气血不足又要出现疰夏了。
12
发表于 2009-6-15 20:04: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2009/06/15 02:19pm 发表的内容: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一书的大方,很难理解与运用,不知谭先生对此有何独到之见解,笔者很想知道!
这个问题我也不好答复,我也只是在学习中,也有很多的疑惑与不解。我认为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及用药思路和今天的看法不完全一样,所以用今天的用药思路不容易理解。
13
发表于 2009-6-16 11:30:2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泰然清心好风格,居士自在千金得;思邈方药应天地,菩萨用物效为色.
14
发表于 2009-6-17 19:40:4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6/15 02:37pm 发表的内容:
久违泰然,恭听高论!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6/16 11:30am 发表的内容:
泰然清心好风格,居士自在千金得;思邈方药应天地,菩萨用物效为色.
感谢两位老友挂念!
15
发表于 2009-6-17 19:41:2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血府与气海辨
谭洪福  
  “血府”与“气海”是由不同医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关于“胸中”这一部位生理、病理的两个概念,它们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发挥了很大作用。
  1.血府
  “血府”之说见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书中称“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其“亲见改正脏腑图”据此制订血府逐瘀汤以治血府血瘀诸病,如:
  (1)瘀阻胸胁,气机阻滞,见肝郁不舒,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
  (2)瘀久化热,气郁化火,见内热瞀闷,或入暮潮热,或心悸失眠;
  (3)瘀血上扰,则为头痛;
  (4)瘀血横犯胃府,致胃失和降,见干呕呃逆,或饮水即呛。
  对此瘀血,一当行气滞,二当散瘀血,并以牛膝引血下行,桔梗、枳壳升降气机而宽胸。可见血府之血宜降、破而不宜停滞。
  2.气海
  “膻中为气海”,这是《内经》的说法。膻中即胸中,所云“气海”乃“宗气之海”,“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灵枢•邪客》)。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此论之甚详,张氏称宗气为大气,“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张氏认为宗气的主要病机是下陷,下陷之后行呼吸之力减,见“气短不足以吸,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证为:
  (1)咽干:津液不能随气上潮;
  (2)满闷:呼吸不利而自觉满闷;
  (3)怔忡:因心在膈上,原悬于大气(宗气)之中,大气即陷,心无所附也;
  (4)神昏健忘:大气不能上达于脑,而脑髓神经无所凭借也。
  引起大气下陷的病因,大抵有:力小任重;枵腹力作;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泄泻日久;服破气药太过;气分虚极自下陷。并列升陷汤以治之,药用黄芪补气、升气,用知母制约黄芪,以防动气太过,升麻举陷升阳,桔梗载药上行,气分虚极者加人参,欲散者加山萸肉收敛,升麻用量根据下陷程度斟酌。可见,胸中宗气宜升、补,而不宜降、破。
  3.气海与血府各有所宜
  在古代,许多医学理论的出现,都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等的影响,也有推测的成分存在。“气海”说就是由《内经》提出,后经历代医家不断扩充,由张锡纯氏将其详加阐述而形成了一套指导临床的理论,具有古代朴素的唯物主辩证思想。而王清任氏虽解剖过不少尸体,为他的医学理论提供了许多可靠的依据,但他所解剖的尸体由于死后发生了很多变化,并非正常生理现象,而王氏却没有认识到,如他所指的“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可能是尸体的胸腔积血。就此而言,或为王氏的理论有误?然历代医家多用其方而辄有良效,何也?王氏的主要着眼点是“瘀血”,他用了桃红四物养血活血,又用了桔梗、牛膝升降气机,使瘀血去,气机和,于瘀血之证实为妙方,是瘀血理论的集大成者。故为治疗胸中瘀血的良方。
  胸中属上焦,上焦内的脏器主要是心与肺,所以“气海”和“血府”理论中的病机、病症主要体现于心、肺两脏。当宗气不足时,其贯心脉之功能减弱,可见脉象迟虚或参伍不调,惕惕而动,动则尤甚。其行呼吸功能减弱,则见气短不足以息,呼吸不利而似喘,胸闷。气虚帅血无力,血流迟弱,故面色淡白或白光白。气虚不能统摄津液故自汗等。瘀血阻于心脉,则发为心痛胸痹,故胸痹患者多用血府逐瘀汤。由此可见,肺脏多见“气海”的证候,心脏多见“血府”的证候。
  总上所言,胸中是由气血二者共同维护的,既不能将胸中视为单纯的“血府”,也不能将胸中视为单纯的“气海”,只有气血调和,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诊治一定要分清。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相依托,相辅相成,不能将其分开理解。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5、10、13(总第2421期)
16
发表于 2009-6-17 19:42: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口腔用药致颈部皮肤红疹的治疗体会
谭洪福
在临证中,我碰到过2例因口腔用药致皮肤出现红疹者,经分析可能系同一病因病机所致,现报导如下。
  一例60余岁男性,有慢性气管炎及高血压史,平素服用卡托普利片、复方利血平片、维脑路通片等治疗高血压,服用甘草片治疗咳嗽气喘症状。因服甘草片疗效不佳改用痰咳净散(广州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含服,含服3次后,颈部及前胸部出现红色丘疹并伴瘙痒。来诊时嘱停服痰咳净,并用中药调理,红疹及瘙痒均消失,继用痰咳净,未出现上症。
  另一例系女性,28岁,因咽部疼痛用西瓜霜喷剂后出现前胸及颈部皮肤红疹,于他处按过敏治疗,予扑尔敏、息斯敏并外用肤轻松等药效不佳(患者平素并无过敏现象),予中药3剂而愈。
  分析以上病例发现,病人未用药以前皆有上火症状,所用之药皆有辛凉之性(痰咳净含冰片,西瓜霜主要成分为元明粉)。按治热以寒本无可非议,但两者药性皆较猛烈,如在短期内大量用寒凉之药,致火上炎之路不通,下方(胃)之火仍炽,火无去路,使之从颈部皮肤攻出而现此症。因此我在治疗上症时用“釜底抽薪”法以治胃火,使火之源断绝,并佐以辛凉解表之剂因势利导,处方为:黄连10g,黄芩10g,升麻10g,薄荷10g,连翘15g,生地6g,元参6g,甘草6g。水煎服。以上2例用本方皆愈。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师周刊》2004.9.20(总第2215期)
17
发表于 2009-6-18 06:59: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5 08:00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我刚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6月12日的一篇文章:
疰夏的中医防治
□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西谭社区第二卫生室
  炎热夏季,有些人不想吃饭,整天无精打采,人们说:“你这是疰(zhù)夏了。”老百姓 ...
泰然先生的疰夏的中医防治学习了,现在我们南方疰夏病人较多。
18
发表于 2009-6-18 20:39:5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南方疰夏病人除了脏腑气血亏虚的因素外,还有湿浊方面的因素,所以补养的同时要兼顾化湿。
19
发表于 2009-6-19 06:55: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8 08:39pm 发表的内容:
南方疰夏病人除了脏腑气血亏虚的因素外,还有湿浊方面的因素,所以补养的同时要兼顾化湿。
诚如先生所言:湿盛加苍术9 g、生苡仁30 g;挟暑加鲜荷梗1尺,鲜藿佩各15 g。
20
发表于 2009-6-19 20:38: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5 08:00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我刚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6月12日的一篇文章:
疰夏的中医防治
□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西谭社区第二卫生室
  炎热夏季,有些人不想吃饭,整天无精打采,人们说:“你这是疰(zhù)夏了。”老百姓 ...
先生经验用于暑热伤津之暑热症,确实很好,但疰夏更多的是暑湿为患,既有伤其元气的一面,又有湿阻的一面,岳美中经验,以东垣清暑益气汤,效果最好,我学用几十年,确如岳老所说,特此说明,以补疰夏论治之不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37 , Processed in 0.11171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