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2-25 00:26:27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24 09:13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 ...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
++++
应该是中医认识到了西医所尚没有能认识到的人体另一层面人体的生命规律。或者是中、西医两者所涉及到的人体层面不是在同一层面上。差异和不可通约是由此而起。也是两者“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而至。不是你的什么所谓的“参考系”不同而致。
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一根本点,必致中医理论所涉至的人体的“客观真实存在”层面的生命规律认识知识的丢失。
在以现代目光审视中医理论学术科学价值时,注意必须是在中医理论框架的原则之内。否则必重蹈否丢中医之辙!
你似乎认识到了西医之病与中医之“证”是不在相同的层面上。当然这一认识是你的难得重要认知的进步。
但你对“伤寒论”的解读或都是在主观而为。

12
发表于 2009-2-25 00:45:48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在以现代目光审视中医理论学术科学价值时,注意必须是在中医理论框架的原则之内。否则必重蹈否丢中医之辙!
---------------------------------------------------
有道理!
13
发表于 2009-2-25 08:15:42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2/25 00:16am 发表的内容:
不知先生对中医传统的“运气学说”作何种观?
     我对于中医基础理论诸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运气学说”、取象比类、辨证论治确实是一知半解。不敢妄加评论,我的态度是:需要一部分学者继承他,而且是地地道道的 继承,另一部分学者在继承的基础上研究他,不能抛弃与完全否定。
     我所谓的中西医融合,是寻求中西医理论中的共性部分,因此,必须创新,创新就是寻求一个新的、涵盖包容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创新必须建立新的原基概念,由此原基概念派生出次级概念,一级一级派生下去,形成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来源于中西医,但是又区别于中医或者西医的理论。他不可能完全{在中医理论框架的原则之内}运行。
      我认为:医学是研究疾病的,中西医的融合只在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相关的理论范围内进行。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运气学说”;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哲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医学基础课程,是为研究疾病服务的,严格地讲,他们不是医学研究的对象。
14
发表于 2009-2-25 08:22:34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5 08:24am 第 1 次编辑]

我感觉,先生“  我认为:医学是研究疾病的,中西医的融合只在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相关的理论范围内进行。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运气学说”;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哲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医学基础课程,是为研究疾病服务的,严格地讲,他们不是医学研究的对象。”的论述,有自闭于“象牙塔”之嫌。恕我直言!
15
发表于 2009-2-25 08:54:50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9/02/25 00:26a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 ...
     应该是中医认识到了西医所尚没有能认识到的人体另一层面人体的生命规律。或者是中、西医两者所涉及到的人体层面不是在同一层面上。差异和不可通约是由此而起。也是两者“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而至。不是你的什么所谓的“参考系”不同而致。
================================================================================
    许多朋友对于参考系这个概念不感兴趣,把参考系改为不同角度或者标准也可以。
    中西医观察到的疾病的“客观真实存在(客体)”,是没有差异的,是认识上的差异。一个病人看医生,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痠困无力、脖子运动僵硬,患病2天。这就是疾病的“客观真实存在(客体)”,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中医认识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西医认识到的是:体检没有发现阳性体征,体温38°C,血常规白细胞下降,尿常规正常,肺部透视正常。于是中医诊断为:太阳表证,使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西医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使用解热止痛剂(现在用输液)。
    “客观真实存在(客体)”是没有差异的,而对于“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认识,有非常大的差异!北京与郑州的连线在地球上看,是一条直线;而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看,就是一条曲线!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在地球上看是园形或者椭圆形;在太阳上看就是螺旋形!都是科学的,也都是正确的!
   
16
发表于 2009-2-25 08:56:42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我所理解的中西医融合方法实质上是黄煌先生所主张的方证对应思路的扩大应用,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一种初级形式,具有简便易学因而具有临床可操作性,不知我的理解对否?
17
发表于 2009-2-25 09:11:20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2/25 08:22am 发表的内容:
我感觉,先生“  我认为:医学是研究疾病的,中西医的融合只在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相关的理论范围内进行。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运气学说”;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哲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医学基础课 ...
    对于中西医的基础课程,需要认真刻苦学习,但是,作为医生必须明白自己的目标是看病。基础越深,看病效果越好。作为医生,生命科学我们可以学习,但是不能研究。这是我最近的看法,来源于三部六病学说对于内经的看法。《伤寒论》是研究疾病的,而《内经》不是研究疾病的。
    我支持,一个医生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特别是搞理论研究的。
18
发表于 2009-2-25 09:17:46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李先生的中西医融合方法不同于中西医结合,后者实际上到目前为之还没有形成完整方法论或指导性理论,而中西医融合观却具有一定的理论化模式与具体的可操作性,如果这种方法被更多的基层医务人员了解认识,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19
发表于 2009-2-25 09:18:13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2/25 08:56am 发表的内容:
我所理解的中西医融合方法实质上是黄煌先生所主张的方证对应思路的扩大应用,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一种初级形式,具有简便易学因而具有临床可操作性,不知我 ...
   方证、病理状态及其治疗对应 就是中西医融合。而且这种对应是连续动态的,符合逻辑、可以推理的对应,不是对号入座。按照我的说法,就是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你流易。  
20
发表于 2009-2-25 09:18:27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应该注意的是,中西医融合观方法是在不改动中医理论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李先生比某一些西化的中医们更重视学习与维护传统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出身的许多同志们却往往用西医理论来解读中医理论,往往持有改造中医理论的主张,因而也同时遭到中医人员的激烈反对,两者的不同即在于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02:22 , Processed in 0.05261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