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仁海中西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2-5 20:03:45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我理论很烂的。
我只会探源,探伤寒杂病论之源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21:41:20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下面引用由DSAASD2008/12/05 08:03pm 发表的内容:
我理论很烂的。
我只会探源,探伤寒杂病论之源
愿闻先生高见。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21:55:17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利,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利、色白者,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伤寒论》282条)。”其中小便利、色白者,明言因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之故。阴寒凝结于下,故自利、小便色白;水精不能四布、水不能上承,故口渴;虚阳与实邪相争故心烦。阳虚阴寒凝于下为本,邪正相争之心烦为标。其治,重在回阳祛寒,阳回寒去,水精四布,下利口渴自止。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17条)。”下利厥逆,脉微欲绝,为阳气大衰、阴寒内盛所致。虚阳被格于外,故身反不恶寒;虚阳被戴于上,故面赤。此即内真寒外假热之证。此条与《伤寒论》11条的“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条完全相反,11条指的是‘常’,此条则指的是‘变’。“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言外表体温虽高,但必有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微细,溲清便溏等症;“身大寒反不欲得近衣者”,言体表虽发冷,但必有舌质红、苔或黄腻、脉数有力、溲赤便秘口渴等证。“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亦然。阳气郁而不伸故恶寒,阳气与邪相争故发热;虚阳不能抗邪故但恶寒而不发热,此亦病之‘常’也。曾治一中年女性,素来畏寒,小便时亦有寒颤,长期便溏。今加外感,证见面赤,口渴,身热烦躁,便溏,溲清长,四肢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即予通脉四逆汤加人参、天花粉,十余剂利止脉出,再给调理肠胃而已。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伤寒论》315条)。”此条论述了阴盛戴阳证,服热药发生格拒的治法。以白通汤加人尿、胆汁寒凉之药反佐之,导姜附之辛热下行。余友,青年,年20余,79年阴历3月19日赴内蒙古探亲,时江冰始融,行走一夜,于凌晨不慎落于江水中,落水时因急走而身上正出汗,上江岸后不久,即头昏,嗜睡,身痛重不能转侧。但该地为偏僻山区,缺医少药。不得已,只能喝热生姜汤数碗发汗,身痛重渐愈。自后阳气受损,经常嗜睡、便溏,再后即常畏寒,下肢冷痛,腹部易受凉而肠鸣,大便日二、三次,小便清长,日不渴,。82年春病渐加重,除上述症状外,更增口渴、目干,日间烦躁,中午益甚,烦时饮热水约500毫升即减轻,日将落时即安静,整日嗜睡。寻西医治疗无效,后到某医院请中医诊治,其医竟凭口渴、目干、烦躁,而处龙胆泻肝丸。服药数日,口渴、目干、烦躁略轻,而下利更甚,再过数日病如故。遂延余诊治。询其便溏且具腥臭味,小便日20余次,睡时肚脐部需加衣被,否则肠鸣加剧,明晨必便溏加重;察其舌质淡,苔薄白略腻,按其脉沉细而数。综观脉证,自是一派里虚寒证,下焦不得阳气温煦,水精不得蒸化上腾,但只下趋,故小便多而口渴;白昼属阳,虚阳得助,能与邪相争,故昼日烦躁;夜间属阴,阳虚不能与邪相争,故夜间安静。内真寒外假热既明,即予附子汤去茯苓,加五味子、天花粉(附子20g白术20g白芍15g干姜12g五味子20g花粉20g  水煎服)。三剂后渴即减,再服三剂竟无渴意,每觉似有一股清泉,自胸中上升至口中,下利亦轻,但腹中仍觉透风怕冷。再服二十剂烦躁、嗜睡除,大便尚不成形。即改服理中丸加五味子,服两月余体渐健。
“少阴病,始得之,二三日,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论》301条)。”此条为素体阳虚内寒,复患风寒者,只发汗解表,则更伤阳气;单纯温里则风寒不解,恐里阳未复而外寒又乘虚而入,故以此汤表里双解之。余治一老年男性,一向畏寒肢冷,胁下漉漉有声。今患外疾,症见无汗身痛较剧,舌质淡,苔薄白略腻,即予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剂汗出身痛愈,再服桂附地黄丸10余盒,畏寒肢冷渐差。
(未完待续)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8:46:03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六、厥阴病篇
厥阴病是邪正相争的危重阶段,临床证候多寒热错杂,而以上热下寒者居多。
“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论)326条。”此条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木火燔炽于上,津液被耗,故心中痛热而消渴;肝郁而消化液分泌排泄不规律,而影响小肠消化吸收功能,而必然出现下利,利久使阳气渐虚,则下寒已成,复经寒下更损阳气故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斩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伤寒论》338条)。”此条形象地阐述了脏厥的证候特点和治法。此条并应与326条(厥阴篇首条)联系起来理解。一般地说,蛔虫病患者不一定吐蛔,即使吐蛔并有腹痛,肢厥,也并非必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脉微等症。但二者均可用乌梅丸治之。余在吉林省遇一妇女,40余岁,面红整日如醉貌,口渴,烦躁易怒,胁胀,嗳气频作,心下痛,食欲不振,腹部常感不温,四肢畏寒。服凉药即下利、肢凉更甚,服热药即心烦加重,察其舌质红、苔少有裂纹,六脉沉数细弱。详问过去史,四年前得产后风,腹大如斗,治不得法,胀满虽消,然损伤阳气而增肢冷便溏,加之长期情志不遂,木郁更甚,因致此寒热错杂之疾。即予乌梅丸易丸为汤,加减治之。10剂去病大半,再将此汤加减变丸,服二月而病愈,嘱其调情志、节饮食,一年半后追访无复发。
两年前治一女性,74岁,自述下利后重20余年,询其始因身心劳累过度,致下利后重、便脓血,腹中热如火烤,便时肛门灼热,至今未行正规治疗。现腹冷,常觉脐中透风,睡时常两手握脐,喝热汤口觉烫,但腹中不觉热,尚后重腹痛,下利白赤,并见口苦,心烦易怒,嗳气觉舒,舌质淡,苔黄厚腻,右手寸关脉沉弦,左手寸沉关芤,两尺沉细,证属上热下寒,显而易见为厥阴病。即予乌梅丸变丸为汤加粟壳、白芍,三剂利减烦轻,再服三剂利止烦除,更予逍遥散加减善其后。
(未完待续)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9:06:13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论》357条)。”此条所论,无疑为上热下寒证,而以下寒为主,大下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者,为肾阳虚衰,且利久伤阴之征。唯咽喉不利,唾脓血为热郁于上,肺受热灼。然其治用麻黄升麻汤,方中只有干姜6珠、桂枝枝6珠、白术6珠之温,岂能敌石膏6珠、黄芩 18珠、知母18珠之大寒,更加葳蕤18珠、白芍6珠、天冬6珠之甘寒,此证以下寒为主,此方剂以发越、清热滋阴为主,故方证不合拍。清、柯韵伯“重汗散而畏补,乃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之意,值得重视。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22:27:01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余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116----117页)中记载为:
“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逆冷,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此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人参附子汤条值得重视。以愚之见,方中附子、干姜回阳救逆,以治厥逆脉沉迟;热郁于上,故咽喉不利,唾脓血,故用半夏降逆利咽,柏叶清热凉血止血;泄利不止使阴伤太过,故下部脉不至,人参、阿胶滋阴补血以复脉,阿胶尚能助柏叶止血,干姜炮后亦有止血之功。诸药合用,回阳救逆、养阴为主,清上热为辅,则诸病可愈。由此可知,该证是否以人参附子汤主之较妥?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2月06日 10:27pm 时添加 -=-=-=-=-
未完待续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11:21:16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2/08 11:27am 第 1 次编辑]

六、综述
六经中皆有寒热错杂病,但各有特点。
太阳病中的寒热错杂证,为外热内寒、或外寒内热,但总以表症为主。
阳明病中的寒热错杂证较少见,或阳明里实已成而外寒未解,或下之过早,或上下阴阳不调而成,但总以热渴便秘为主要矛盾。
少阳病中的寒热错杂证多见,多表现为上热下寒,或寒热往来,但总以上热之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为主。
太阴病之寒热错杂证,总由素体阴盛,水气不能正常运行,复加风热所致。
少阴病中的寒热错杂证病势危笃,其内真寒外假热之证较为难辨,但以下利肢厥脉微细、舌淡苔白为主,甚或戴阳于上,或格阳于外。               
太阴病与少阴病的病理性质很相似而易混淆,若腹满而痛,便溏或下利,口不渴即为太阴病,若更见畏寒肢冷,下利较甚,口渴,脉微细,则为少阴病。太阴病多为寒邪伤而致阴寒内盛,阳气、阴津未见大伤,故脉多不细;少阴病多为太阴病下利日久,或下利过甚,更损阳气,阴津亦受损耗而来,故脉微细。
厥阴病中的寒热错杂证亦为上热下寒,易与少阳病的上热下寒相混淆。厥阴病之寒热错杂证,上为木火燔炽,下为肾阳虚衰之下利、厥冷,但以下焦虚寒为甚,少阳病中的寒热错杂证,则以在上枢机不利之烦热,胸胁苦满为主,而以胃肠虚寒较轻微,脉可细数而弦,但无厥逆畏寒之证。然二者皆与肝郁有关,即现代医学称之为胆囊炎肝胆结石之属。
总而言之,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读仲景书、用仲景方,都要体现出一个“活”字来,要以证测方,以药释方,以方审证。要站在全书精神的高度上,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纵向、横向对比分析,综合研究,然后即可活泼泼地读仲景书,活泼泌地用仲景方。在诊治疾病时,若能“知常达变”、“举一反三”则每能得心应手、丝丝如扣、克病有期。


主要参考书目:
《伤寒论讲义》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
《金匮要略讲义》同上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广西人民出版社 1960年第1版
18
发表于 2009-2-14 23:30:01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不错!矛盾的统一性普遍存在。合病、合证、兼证和统一性的部证(并病)是不同的,但都是“寒热错杂”。
19
发表于 2009-2-15 17:51:15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果然,高手如云,各怀绝技。学习了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0:16 , Processed in 0.0844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