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聂文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2:20:27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之间的生克作用导致生命运动,生命运动的目标是寻求生命的平衡。中医学所表现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生命整体制约和促生同时存在,并在变化和运动中实现生命力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平衡。变化、循环、平衡,构成了维系人体稳定的中医学基本原则。朱熹以下的观点显然就是取自中医学:
“问: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如昨日是夏,今日是秋,为变。到那全然天凉,没有一些热时,是化否?曰:然。刚柔变化,刚了化,化了柔,柔了变,变便是刚,亦循环不已。正如刚柔变化相似,四者循环,周而复始。正是对那刚柔变化说,刚极便柔,柔极便刚,这四个,循环如春夏秋冬相似。”
朱熹讲的变化、循环、平衡,都是中医学理论。就连用四季变化来说明人体的变化的说理方式,也和《黄帝内经》完全一样,这都是和先秦儒家迥然有别的。朱熹还用阴阳理论来说明他的循环变化观点 。
阴阳理论,当然也出现在《易传》之中,但是如此细致入微的分析此前只有在中医学分析人体的时候才可见到。由此可以认为,朱熹吸收了中医学的阴阳理论成果发展了《易传》的阴阳理论 。这些都反应了中医学理论为儒学所用的情况。
第三方面是朱熹建立了比中医学更为积极的形神平衡理论。
中医学理论强调生命体内具有自然平衡的机制,形神平衡也依据这种机制来完成。这一机制的基本方法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种方法是阴阳五行哲学所阐明的生命体内部促进和制约关系的具体运用。朱熹则不满意这种自然的消长,主张通过加强个人修养来实现对形神平衡的控制  。
所以,朱熹的心性理论不是中医的心性理论,而是吸收了中医学的营养。
(六)形神运动的整体协同
从中医学出发,分析人体的形神运动的整体协同性,将会更加深入体会到朱熹很多心性理论的由来。这里从生命运动的方向性、习惯性、整体性、秩序性和能力可变性五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说明:
第一方面,生命运动的方向性。


-=-=-=-=- 以下内容由 聂文涛2007年09月04日 00:22pm 时添加 -=-=-=-=-
注释:
  《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阳化为阴,只凭消缩去,无痕迹,故谓之化。阴变为阳,其势浸长便觉突兀,有头面,故谓之变。问:‘化而裁之谓之变’。曰:‘化是渐渐移将去,截断处便是变。且如一日是化,三十日截断做一月,便是变’ 。”(《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今以太极观之,虽曰动而生阳,毕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是动。推而上之,何自而见其端与始。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虽是合下静,静而后动;若细推时,未静时须先动来,所谓如环无端,互为其根。”(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若能持敬以穷理,则天理自明,人欲自消。”(《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既知学问,则天理自然发现,而人欲渐渐消去者。”(《朱子语类》卷三十)
  《黄帝内经 举痛论》
  《黄帝内经 举痛论》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2:23:57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中医学认为,生命运动有着特定的方向,如同每个人都将从婴儿走向衰老而不是相反。在生命运动中,方向性和主动性随时存在。人体在怒、喜、悲、恐、寒、惊等各种刺激下,全身血气都将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生命运动的特殊方向调整。 生命的整体因为目标而发生协同运动,环境刺激和精神刺激都能引起人的血气变化,这正是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改变生命运动方式的医学依据。
朱熹提出“意”与“志”两个心性概念。“意者,心之所发”;“志者,心之所之”。 朱熹认为,意可以体现心的运动方向;志是心所向往的方向。
第二方面,生命运动的习惯性。
中医学认为,生命运动的习惯性可分为物种的习惯性和个体的习惯性。物种的习惯性,如人体普遍存在的对天地四时之气适应的问题。个体的习惯性,如一种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又如另一种人,习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 这是影响寿命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个体习惯。生命的整体因为习惯而发生血气的协同变动规律,提示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朱熹注重的是心理的习惯:人性的养成。可以看出,朱熹将人性与生命进行了类比。“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第三方面,生命运动的整体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周身血气相通,健康的状态是一身血气平和。所以养生防病必须以全身平和为目标 。周身血气贯通,浑然整体,一动俱动,正是阴阳五行哲学下的生命观念。生命整体的运动是协同运动的条件。
朱熹认为,人性是太极一样的浑然之体,内部有着整体的条理和间架。“所以外边才感,中间便应。”
第四方面,生命运动的秩序性。
中医学认为,人形成以后,是以整体的协同和自然发生沟通的。协同作用是中医学非常重视的一种生命运动形式,它否认生理结构的决定意义,视生命运动为一种与解剖结构关系很弱的、各组织间以协同方式运行的运动。因此,生命在发生生理变化时会呈现出“症候”变化的规律。生命运动的这种秩序性,是协同运动的的具体表现形式 。


-=-=-=-=- 以下内容由 聂文涛2007年09月04日 00:25pm 时添加 -=-=-=-=-
注释:
  《朱子语类》卷五
  《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
  《四书集注》,《论语 卫灵公》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黄帝内经 至真要大论》)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八《答陈器之》。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黄帝内经 六节藏象论篇》)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2:27:31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朱熹认为人性这种内部的秩序性,是无法通过声闻、鼻嗅、目见来观测到的,而只能在人性所表现出的具体作用上体现。人性在遇到具体的情景时所发出的仁义礼智,表现出了人性内部存在的条理,表现出太极一样的浑然之体,因而具有了从宏观到微观的错综秩序 。
第五方面,生命能力的可变性。
中医学认为,人的能力总是在不断产生,也需要不断加以制约来完成转化。如果不加以制约,任何能力增长太过都会因为亢盛而构成危害 。生命力不断生成,并在制约力的作用下不断转化,形成生命的正常运动。
朱熹认为,人性的成长也是这样。当人欲萌动的时候,要加以遏制,不使其悄然增长而为乱 。朱熹把不过分的人欲看成是正常的天理,把过分增长的人欲看成是洪水猛兽,所以人欲需要正常的制约力来实现升华和转化。
综上所述,朱熹理学在天人关系、心与性关系、心与身关系、心性本质认识、形神平衡、形神运动等方面的观点,与《黄帝内经》所代表的中医学观点一致。这表明,儒学对心性的认识来源于对生命的认识。
儒家心性学说始终把心性看成具有生命的特征:心性具有发生、发展,直到毁灭的过程;环境会改变心性的形态;心性的发展需要特有的新陈代谢存在;心性具有生命一样的等级结构,感受不同的环境信息,并会按照这种等级结构做出反应;心性的平衡是功能的平衡,结构服务于机能。
心性的生命特征决定了儒家心性学说的研究方法。心性的自主性、成长性、自我维护性等,使研究者自身也是被研究的角色。这些都导致了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区别。相对现代心理学研究方式而言,中国传统的心性学说没有区分出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是一体化的。感知、觉悟、慎独、内省、虚静等大量心理生活内容,都是心理研究者针对自己的研究,心理指导者针对自己的指导。
心性的生命特征决定了儒家心性心理学的心性干预方式。在中医学观念下,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生命的特征,并参与生命的整体运动。心性是人生命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心性的特征决定了心性干预方式。传统的心性干预包括心性激发、心性引领、心性疏导、心性遏制、心性安抚等直接心理干预;还包括躯体活动的心性疏散、心性宣泄、心性培养、心性磨练等身心健康的干预;还包括茶道、食饵、本草等营养和药物干预。这些传统的心性干预方式,都符合儒家对心性特征的理解,长期以来有效地解决了中国人心理生活中的问题,并至今仍然被广泛接受。明确这些干预方式的具体含义,使心性干预更加准确有效,正是儒家心性学说研究的任务。


-=-=-=-=- 以下内容由 聂文涛2007年09月04日 00:28pm 时添加 -=-=-=-=-
注释: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能动,动而能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错综无穷是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黄帝内经 六微旨大论》)
  “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朱子语类》卷十四)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4:23:48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聂文涛评论:心身医学,是中医学发展最有前途的一个方向。所以,有献身中医的网友应该关注一下这个方向。
15
发表于 2007-9-5 17:34:13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阴阳五行其分类与生克制化原理分析很好。然精与神其心身与物质转化运动原理有相同处也有异同点。如魂与魄尚待、、、
16
发表于 2007-9-5 20:53:33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人的心理活动与脏腑紧密关联,故可归纳进阴阳、五行之中。
17
发表于 2007-9-5 21:10:19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精与神和魂魄即可代表心理功能活动,也可代表物质转化另一部份。如意与志和智应深一层、、、、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23:57:30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胡来元 司马南方人 二位仁兄的的评论都是关键处。
19
发表于 2007-9-6 07:50:58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应思深一层。、、、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9-8 11:38:20 | 只看该作者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节选[转帖]

吉林大学网上推荐信息:
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  

作者:王英  
价格:20.00 元/
ISBN:7-5601-3582-3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修养理论和中医学理论,二者在健康认识方面基本吻合,合称为儒医理论.儒医理论对当代心身疾病的研究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从人类心身疾病的研究角度,儒医理论的研究范式补充了西方心身疾病研究的某写空白,使人类心身疾病研究具有更多角度,因此也更加全面,从中国人身心疾病的研究角度,儒医理论研究能够更多地揭示中国人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特点和解除途径.  
http://www.jlup.com.cn/yjcs2.php?id=1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1:26 , Processed in 0.04886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