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哭中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8-9 22:54: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哈哈!中医之中的温热凉寒,干燥润湿,升浮降沉,发散收敛等等就是纯中医!有几人搞清楚了?哈哈!西医对中医的研究仅仅是单项指标而已,中医理论和技术一经组合就变化万千,神妙莫测,对于西医来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了。
即使是一个悟性极高的医者,虽经数十年的摸索,但是按中医知识百分比来说他又了解了多少呢?评价纯中医岂是常人所论。说句不多心话以一味中药就够你研究一辈子,而且不一定有成果出现。
12
发表于 2007-8-11 21:26:2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中医没那么神奇
人家好的也要学
13
发表于 2007-8-11 22:26: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只能说你无知不懂而已,差得远了!我用辛热之品治热毒之疮你会吗?这是神吗?你的思维只配去学西医。人生下来是好人还是坏人?中药也如此!中药和人一样随外因而改变内因,这就是中医。
14
发表于 2007-8-12 14:28:1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呵呵!3%{
下面还有一片叫好声!L;VJC
   文章的作者依靠自己狭隘的思维曲解了纯中医的内涵,反过来用自己曲解的含义来为纯中医进行判刑!/m&:
   何谓纯中医?o"
   这里的中医与西医分别指的是两种文化体系下的医疗体系,西医指的是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体系;而中医则是指在中国六经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体系.L|4Z7
   中医这几千年的发展从没有偏离自己的文化特征,那就是它始终是在自己的文化框架内演化的,这就是纯中医的涵义!dr<W
   从《黄帝内经》一直到《医宗金鉴》,这些经典著作的内容何层偏离过自己的文化特征之外?!iok`_
  中医和西医分别是两种互不兼容的理论框架,而我们现在的那些愚蠢的中西医结合论者抱着那种杂交的“骡子哲学”不放,硬要是把西医理论框架塞到中医理论框架之中。这种与自己本质不同的丝毫不能兼容的外来之物,如何能够与中医理论融为一个整体?Z..
  近50年的中西杂交实验,除了弄一些只能帮助那些学生和教授们升学历、晋职称的毫无临床意义的论文外,杂交出了什么东西?\&#35;!%u:
  杂交论者自己愚蠢却攻击别人心胸狭隘!这不是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浮夸虚妄就能取得成就的,我们必须遵循每一种事物自己的发展规律!Bzs
  所以,我们必须遵循中医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培养真正的“纯中医”,而不是半生不熟的两者都不精通的夹生货。uH
  不遵循学科规律得到的必然是衰亡的报应!Rv<o

说得好!!
15
发表于 2007-8-12 14:35: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楼主之言不敢苟同,因为楼主对“中医”的理解是有误的,不知何为“中医”,何谈什么是“纯中医”?难怪中医越来越衰,就是因为现在知道什么是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了。。。。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何以为证?“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医”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了“中医”一词,那时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医传入中国是在西汉以后又过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汉人连西医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为区别“西医”,而称中国的医学医术为“中医”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当然,今日“中医”一词指中国的医学,但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会明白大夫为何常说滋阴、补阳、调理……
    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
    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
    从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现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们都在等待下一个考验我们的疫情。会是什么?该如何面对?然而,在对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疗中间,人们发现有一样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中医。中医学有着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它和国画、诗词,以至于《易经》、风水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体系。同时它又是一门和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医学科学。
    2003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考察广东省中医院后说,SARS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后缩短了发烧时间和住院时间。专家们还建议,如果能把中医参与治疗提升到常规治疗层面对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将会很有帮助。这大大鼓舞了中医界,也为这上千年的传统医学注入了一股实证的新鲜血液。
    回顾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长达18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基础。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学体系影响下发展出了中医中药学。可以说中医拥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他与西方医学最重要的不同点。当人们开始懂得把从生活中学来的自救知识积累成一套医疗理论的时候,西方原始医学和中国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样的。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组成即火、气、水、土产生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间概述了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和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这四元素和五行,显示出了这时期东西方医学的概念距离还不是很远。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16
发表于 2007-8-12 22:50:5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纯中医很好理解:当你第一眼看到病人自然而然脑子浮现的是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脏腑的时候,即使你用清开灵、双黄连注射液给病人打点滴你也是一个纯中医
17
发表于 2007-8-13 07:22: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要知道 今日中医的颓势,确实于当代缺乏纯中医有关,很多人的所谓创新 创见大都缺乏中医实践之基础,更多的是暴露了所谓创新者知西不解中 不具基础谈何创新? 所以在今天 提倡纯中医还是很有意义的。
18
发表于 2007-8-16 13:22:3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讨论得不错,有理有据。建议把哭中医网名改一下。
19
发表于 2007-8-18 21:21: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下面引用由胡来元2007/08/16 01:22pm 发表的内容:
讨论得不错,有理有据。建议把哭中医网名改一下。
哭中医啊,用心良苦。没了生存的竞争能力,还要的哪门子“纯中医”?不管是纯,还是要杂,都是为发展。如果没了生存能力,那么,单纯的说教又有什么用呢?西医都过来多少年了,有些人还是很反感。什么中医、西医?都是治病救人的,为什么就不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呢?本以为干中医的人,最懂理、最讲理了,但从未想过竟有相当一部分中医,是如此地排斥现代科技,这不能不让人心惊,也不能不让人为中医的前途担忧,也不能不让人为中医的思想如此混乱而哭泣啊!纯、纯、纯,要纯到什么程度?就象在战场上,只是固守吗?为什么就不能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主动反改,主动出击呢?颅内压增高的头痛、呕吐,为什么就不能用甘露醇等快速降低颅内压呢?心衰、呼衰为什么就不能用西药纠正呢?剧烈呕吐的急性胃肠炎,为什么就不能输上几瓶子盐水呢?妇女怀孕为什么就不能做做妊娠试验,甚至做做B超检查呢?为什么还要去用三个指头去猜脉呢?有些人还把评脉说得神乎其神,事实上,评脉虽然有许多长处,但也不能说全凭评脉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中医为什么萎缩,一言以蔽之,是缺乏与西医的竞争力造成的。
20
发表于 2007-8-20 22:00:4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好文,好文,不顶就对不住这篇文章。
汉代之“中(读众音)医”与今之中医根本就是两回事,15楼根本没有必要扯到一堆来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4 15:26 , Processed in 0.0875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