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qn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17:28:4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4.肾系病的要素集合
好象国人最疼爱肾脏,也最关心肾脏,也最遭踏肾脏。记得前几年一些地方的电线杆上,贴满“肾虚”广告,污蔑中国男爷们“肾虚”、“阳痿” 。现在电视上肾虚广告,多得如满天星。我老是怀疑:一个生育率如此旺盛的民族,哪来这么多肾虚。
其实,中医的肾,说得科学一点,是功能性的器官,是反映本质的一种生命“源”的载体,是万物赖以生化的“活头源水”。唯独不是哪个器官,有这么大的胆承包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说白了,它是功能器官含义。
在古人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后,自然将男性龟头又射精、又泄水的现象,琢磨得上了瘾。从阴茎龟头上找其源,找到了膀胱;再上找,就找到了一对肾,于是乎得出了“肾主水、主精”。男性外生殖器的外在突出与夸张,肯定是古人认识生殖的特点的最佳载体。是男性贡献了这条理论。
水是什么?地是什么?
水,是男子之精,呈液态故类比水;地,是女子之精,承载男精而化育胎儿,如种子得水而生、得土而化。《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所以,水是生命之源,地是生命之根基或承载。在人类,水就是男性之精,地就是女性之月经。都是生殖细胞。
肾主精、主水,不在于是否真实,而在于由此炮制了一整套现在也有意义的认识方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于是,全中医最重要的一张肾系病清单,跃然纸上:北方、寒、水、咸、肾、骨、髓、黑、耳、恐。
你觉得可笑吗?
正好相反。我认为古人很伟大。地处北温带的中国人,捣鼓出这些玩艺,肯定是聪明的民族。冬天北方不寒吗?生命来源于水,精呈液态难道不能类比于水吗?咸,生命演生于古代的大海,海水是什么味?至于颜色,到青岛玩一下,从远从看到大海,海水难道不是兰中透黑吗?人老精亏,骨头变脆,得出肾主骨你有意见吗?恐则气下,吓得“屁滚尿流”,尿是什么,从哪里而来?
(1)寒之有理?
前天有个学生问我,说肾与寒联系在一起,不好理解。我说:你快热爬下了,想找水套近乎,还是想兜个火炉子“锦上添花”?用凉水洗澡,立刻有种寒风刺骨的感觉;用热水洗澡,洗后更有冷的感觉。无论热水冷水,都叫你偿够了寒的滋味。太阳,冬天主气。“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太阳病,最易由表入里,产生脏腑症。如感冒病大热引起蛋白尿、尿道炎、肾盂肾炎等等肾或尿道实质的病。太阳主开,阳气可外越,以防体热内蓄而火郁;外感寒流,太阳由开态,立即鸟枪换炮,转开为闭,使入侵寒流布于皮下,故有寒意。
至于有人问,太阳与阳明相比,太阳之“太”应该是“阳”气多,为什么还寒呢?其实,中医三阴三阳是一个与一年主气相对应的概念,不只是表面字意显示的内容。理解这点,对学好中医很重要。将在后章有详述。太阳与冬季相应。太阳之“太”,只是言其太阳经分布之大、之广、之表。它上达头顶之脑,行于背而分布于表,面积极大极广。太阳主气在冬季。部位在表在上,所以,易感受风寒二邪致寒性之病。因为它主外,所以《内经》说,“太阳主开”。这个开,意义重大,它指阳气出与释的双重含义。因皮肤肌表,卫阳主司开合。身体阳热,必夺毛孔而后出,使体温下降(凉);风寒之邪,亦必夺毛孔而后入,故易感寒凉。阳开者,蒸腾水气出、带走大量热量,故感冷也;阳闭者,多遇寒阴之邪入而布于皮也,故有寒意。太阳主开,一个“开”字,值千金也,指太阳经内蕴能量的释放与闭藏。阳气多时,冲破毛孔肤腠而散热,而体凉;阳气少者,毛窍关门不及时或无力关门,易招伤寒而获寒病。正因如此,人体需要卫气以固守其表。伤寒初期,多有寒象,与冬季相应。待当寒象消失,只剩下“但热不寒”的大热,太阳病就改朝换代了:阳明病。
(2)左归丸、右归丸,归到了八卦阵只剩下一塌糊涂
六味地黄丸,能大补肾阴,好象人人都能哼唧上一二。但左归丸、右归丸,到底是补肾阴或是肾阳,就没有理直气壮的胆了。因为我们有个惯性:男左、女右;男阳、女阴;左阳、右阴。顾名思义,左归丸,肯定入左肾补肾阳,右归丸肯定入右肾补肾阴。答对了吗?
回答:大错特错。
错误的焦点是:误把阴阳的人为界定,等同于生命之肾演化的阴阳界定。
在阴阳规定中,中医认为,左阳、右阴。这是五行的“左升、右降”五方说的认识惯性使然。古人认为,一个老皇帝面南而坐,左方是东,主日升为阳,右方是西,主日落为阴;面南太阳,背北为阴。左升(阳)右降(阴)、左阳右阴观念,于是产生。左男、右女的概念,也一起炮制而出。就误认为,左归丸,应该补阳,右归丸应该补阴。
其实,左升右降理论,从本质上就错误。都是“地心论”惹的祸。古人认为,地球是固定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它浑然之体,悬在太空,成为“浑天说”的中心。日月星辰,均围绕地球转动。尤其太阳,在视觉上造成了“东升西落”现象。其实这是种假象,事实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但由此而炮制的“左升右降理论”,却成了中医一条铁律。《内经》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并导出了“肝左升肺右降”的结论。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升降正好相反。心偏左,心肺主气血,以心的主动脉弓向下弯为证明。心肺相依,最终将全身所需之血,从偏左边导向身体下边。而肝在右边,将血直接从右边上承给心,完成了疏泄上达的功能。是“肝右升肺(心)左降”。
左升右降或左阳右阴的规定,是人为的,它在不同的体系中,规定可以不同。阴阳定性标准,时刻在变化着。如“有形为阴,无形为阳”,这只是个规定而已。如从密度看,无形物体密度小,应该为阴;有形物体密度大,应该为阳。
所以,阴阳的比较,应该涉入范畴概念,把要比较的属性,纳入可比较的统一范畴来比较,才科学。否则就会旋于自相矛盾的怪圈。再如,中医惯性说法,气为阳、血为阴,就是个似是而非的比较。气有阴气、阳气,与血怎样比?准确地说没可比性。但如果你把它们解析出相关要比较的范畴,立即产生了阴阳对待关系。如在运动范畴,气主动而动、血被动而动,所以气为阳、血为阴;在营养范畴,气温煦为阳,血滋养凉润为阴。如果离开了范畴而随便比较,就把科学的中医遭踏得如橡皮图章,只堕落得“自圆其说”。
而右归丸补肾阳、左归丸补肾阴,只能从肾脏演化中,得到科学的解释。自越人提出“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就代替了生命本源的东西,在生命演化中,倾注了无穷的想象。明代大家孙一奎,破天荒发现了命门偏右演化原则。认为命门是每个器官演化的核心或源头,常匿藏或潜在于它所演化出的右侧器官里。“言右肾,则原气在其中矣,盖人身之所贵者,莫非气血,以左血右气也。观《黄帝阴符经》曰:人肾属于水,先生左肾,象北方大渊之源,次生右肾,内有真精,主五行之正气。” [6]  
生命发动机的“原气”,或命门,在所化器官的右侧,这才是重大发现也。命门,永远不会消失,它永远在生命演化中,扮演着自始至终的作用。
命门是什么?是生命演化之源,之动力,之命门之火。它是一身阳气之本,却潜藏在器官右侧。肾,右为命门之火,左为命门之水(相对而言)。所以,右归丸,入右肾补的是肾阳,而非肾阴。左归丸入左肾,以补肾阴,而非肾阳。将在命门论中有详述。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17:29: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四.给脏腑号脉
确实应该从本质上,把握中医脏腑:
1.结构层次上的脏腑
在这个层次上,中医与现代医学心心相印,如出一辙:源于实体器官的解剖观察。如心主血、肺主气、肝藏血、胃为水谷之海,等等,都与现代医学认识雷同。但中医重功能轻实质的惯性,使它又极力忽略或简化实际脏腑的作用,或只述其大要而不详。如《伤寒论》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乍一看,觉得认为很荒唐,谁家的胃里有“燥屎”?其实,这里的胃,是模糊概念,指代“胃肠”。《伤寒论》是关于“三阴三阳”的论纲,关注的是无形之气血,忽略的是有形之脏腑。这恰恰是中医特点。
2.思维层次上的脏腑
中医极力夸张“藏者,象也”,以五行之属性,靠抽象联系,无限扩大了中医思维,让脏腑属性,几乎无所不包。如“东方、青色、怒、酸、目”等等,让现代人看晕了的“肝病”要素。这恰恰构成了中医藏象活的灵魂。如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让许多人费解。但要知道,吴茱萸入“肝肾脾胃”,尤其厥阴肝经。“巅顶之上,唯厥阴能到”。木者,主疏泄上达,树尖冲入云霄,一个绝美的比喻。巅顶处,唯有风木可上达。肝在五行属木,故吴茱萸能入肝经治“厥阴头痛”。中医讲究神似,讲究悟性。正象一个出色的枪手,随便手一挥,却枪枪命中。而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书生,狠着心描准,又是计算又是测量,嘴里还念道着“勾三、股四、弦五”,仔细得让你心疼,但枪法总是“一地鸡毛”。无它,神似与形似,相差九重天。以五行为联系纽带,将中医的脏腑,与宇宙许多看似奇奇怪怪的事物,发生了感情,于是织成了一张“五行网”,让人费解的,不再是脏腑本身,而是五行,它包含着的重大宇宙演化律。脏腑的研究,就是五行的研究,就是太极、道、元气、三才、五行、七行、九行,等等的数字规律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规律,就是数学规律。
3.无形层次上的脏腑
形而上,为之气;形而下,为之器。中医恰恰专注于“形而上学”的“为之气” 。
前天,一个读过我书的甘肃读者,在电话里说风谅话让我听:中医够歪门的,脏腑解剖研究得一塌糊涂,但治病效果却很好。其实朋友的话,恰恰说出了中医的妙处。正如臭豆腐,闻着臭,吃着却香。中医脏腑的结构,虽然没西医研究得一丝不苟,但治病的水平,却一向招人喜欢。原因很简单:中医在无形层次上,把握了脏腑。精、气、神,中医三大要素,尤其气,中医最活泼的小不点,它“其大无外,其细无内”,构成了每个脏腑、细胞结构的唯一本源。又谦虚地成为脏腑的守候者。气,是精的建筑材料,亦是神的精神食精。而五脏、六腑,演化同源精卵,又消耗相同气血。这种相同性,从肾阴、肾阳,为各脏腑阴阳之本,就知道,五脏六腑的阴阳是统一的,统一在肾阴、肾阳。只是此处的肾,仍然不是个具体的器官,而是一种生命本源意义上的模型指代。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就是对肾实质的认识。正如命门,中医从“眼睛”,追到“肾”,又一鼓作气追到下焦,对“生殖器”又发生了兴趣。说不定,人类基因的破译,中医人又把命门,追到“基因”,寻找这个“生命的门户”。
中医忽略或简化脏腑的结构,并没影响它在无形层次上,对生命最本质的把握。生命的本质,恰恰表现在最细微的“气血”上,表现在各个器官发生的联系上。精、气、神,恰好把握了生命本意。不知道化验单没关系,不知道蛋白质没关系,只知道将人体气血调整到“阴平阳秘”,就足够让中医自豪一万年。
结论: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的科学要义在于,它从“象”上,成功构织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它以有限人体解剖为参考,重点从“关系”上,从无形的“精、气、神”,准确而生动地把握了生命实质。器官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器官背后,那共同的一群活泼可亲、含情默默的“无形”英雄————阴、阳;气、血。同源性,产生了中医“异病同治”。如无论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治疗均雷同:补元气,参、芪等补气药为主。元气者,同源、同宗之气也。而不计较心、肺、脾三脏差别得不共戴天。中医脏腑有三大层次:结构层次、功能层次、信息层次。
忽略或简化结构层次,重点把握功能层次,切入“藏者,象也”的信息层次。在无形的精、气、神三要素中认识脏腑,中医脏腑灵魂也。结构认识正确与否已不显的重要,重要的是,把握好脏腑的“精、气、神”,并使之“阴平阳秘”。这点,对认识脏腑本质,至关重要。
脏腑,以五行为联系模板,将自然宇宙的许多内容物拷贝到“五行”网上。最后,形成了伟大的中医藏象学说。这种认识论特点,不是一般的思维所能达到的,正是“希声之妙,非开指所能知也。(《诸医论》)
13
发表于 2006-8-11 17:49: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细看后三思!
14
发表于 2006-8-11 18:04: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沭河在 2006/08/11 06:05pm 第 1 次编辑]


跋————
祖国医学在其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代医家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就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日俱增。中医理论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揭示人类生理病理的客观规律,探求人类保健的真谛,作为防治疾病的指南。
王全年,原是我的学生,他以锐敏的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读出了新意,进而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脏腑演化。并著成《脏腑演化律》一书,实乃稀世之作。
太极、阴阳、三才、五行、三阴三阳……一串串中医承载的哲学概念,成了他谱写“生命之歌”的一个个音符。人体肚腹脏腑器官,演于原始腔肠的“太极”之点,生命器官,呈奇数而演。以脏实腑空,为阴阳定性;以“三才”为之初化;以“五行”为之大化。三才、五行,一体两制,是众多演化模式中的两个类型,却成了地球生命演化最佳选项。二者统一于“一”气真元。脏腑演化公式的推导,意义重大,人体五脏、七脏、九脏、十一经……一群勾勒出中医脏腑演化轨迹的“奇数串”,均毫无例外地落户于同一个公式中。并推导出中医安身立命的“三阴三阳”,是生命演化中,基于“三才”而演必然的六大时空态,是高于经络、脏腑之上的六组生命基元态势。合理可信地解释了六经的“开、阖、枢”。并从严格的逻辑学与生命演化事实中,对《易》的二值阴阳定律,提出了质疑。从多价阴阳定律,还原了中医阴阳演生中的实际。无论在理论,或是临床治疗都有重大意义。
该书别出杼机,妙趣横生,如浮云流水。思维放得开,又收得紧。能使内行读出新意,外行读出兴趣。在《脏腑演化律》即将付梓之际,有幸先睹。应其相嘱,聊作数语,以之为跋,以期为“点睛”之笔,此所谓“开张箧中宝,自可得津筏” 。
                                                班兆贤
                                      岁在丙戌季春既望,山东烟台
————————摘自《脏腑演化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22:00: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ADMINOPE=南京陈斌|wqn1|威望由 0 增加至 1|积极参与学术探讨交流。|1156507529]论中医脏腑命名原则

脏腑,是中医语汇中特殊的称谓,现代医学以器官赅之。它是生命演化出的具有相对独立、又宏观可视的机体形态结构单元。是脏是腑,中医有严格的命名原则,能透视出中医对生命演化许多本质的思考。
1.结构性命名原则
所谓结构性命名原则,是从器官形态学的结构特点,来命名脏腑。结构决定功能,这是现代系统论的主旋律。因此,脏腑命名,最重要表现于它的结构差异。脏腑结构性命名原则:脏实腑空。
这是中医几千年一直没有指明的大问题。脏是组织特化产生的实体器官。最大特点,器官内在充实而不空。根据生命演化的先后顺序,哺育类动物,一共演化出五大类实质的脏————胰、肾、肝、脾、肺。
腑,是组织特化产生的空腔类器官。最大特点,器官内在空虚而不实。中空性,是它的定义依据。如内源演化的五腑:肠、膀胱、胆、胃、心。
至于心,两室、两房的内在空虚性结构,定义为腑而不是传统认为的脏[1]。是脏是腑,有其统一的结构命名原则,与器官重要与否无关。参看图1
中医传统认为,有形者为阴,无形者为阳。所以就广义脏腑而言,内实者有形为脏,内空者无形为腑。这样看来,传统意义上的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观点值得商榷。骨、脉、胆、女子胞内化为空,应该叫夺恒之腑。而脑、髓内化为实,应该叫奇恒之脏。在此,从《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相对待规律出发,笔者在奇恒之腑的基础上,提出了奇恒之脏的概念。以性器官为例,女子胞内在空虚,是奇恒之腑;男子睾丸、女子卵巢内在充实,所以为奇恒之脏。性器官只是众多脏腑演化的一个特例,但却能体现脏实腑空的结构学特点。
2.功能性命名原则
结构决定功能,这是现代系统论最主要的结论。而传统中医的脏腑概念形成,专注于生理功能的差别,《素问·五藏别论篇》有:“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脏腑功能性命名原则:藏而不泻为脏;传而不藏为腑。
五腑内化为空,所以传化水谷;五脏内化为实,所以但藏精气。可见,功能性命名原则,亦是基于脏腑的结构而化演的。
3.方向性命名原则
《素问·阴阳别论》记载:“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从方向上命定阴阳。“一辟一合”、“一出一纳”,去者离开,至者进入。比喻脏器产生的物质在相表里脏腑间的流注方向,可以开拓出脏腑方向性命名原则:流出者为脏;流入者为腑。
脏内化充实,分泌的精气物质,一定要流出,纳于其相表里之腑。如,肾泌水出,下纳入膀胱,故肾为脏,膀胱为腑。男子交合,男精出,入女阴道。故男子阴茎为奇恒之脏,女子阴道为奇恒之腑。
其实,脏腑方向性命名原则,是中医阴阳定律中的相对待属性,在方向范畴里的简单外延。植物花开结果,雄蕊授粉,雌蕊受粉。授受方向相反,故雄蕊为阳,雌蕊为阴。元素化学反应,失电子一方获正电;得电子一方获负电。获正电一方为阳,获负电一方为阴。这种阴阳在方向上的反映,显然以其间的物质流注为研究切入点。
4.运动性命名原则
所谓运动性命名原则,是从脏腑在演化过程中习得的运动禀性,为研究对象并推求脏腑。它的脏腑运动性命名原则:相对运动强者为脏,相对运动弱者为腑。五脏内在谦虚充实,本性喜静故为脏;五腑内在虚浮空虚,本性善动故为腑。
如五腑善动:肠,蠢蠢而动;膀胱微微而动;胆、胃如蠕而动;心勃勃律动。五脏均善静文雅,除了肺因胸廓收缩而被动而动,其余脏多按兵不动。
五腑运动程度,还与生命进化时间的积累度成正相关。越是最早进化出的腑,其运动程度越弱,反之越强。如心腑 ,是内源性各腑最后一个演化器官,它强有力的收缩,是其它四腑“肠、膀胱、胆、胃”望尘莫及。心腑当仁不让成为人体的动力泵而冠以“君主之官”的美名。
5.序位性命名原则
《国语·周语》:“天下之气,不失其序”。适应重力而演化出的相表里脏腑,位置井然有序,脏腑序位性命名原则:上位者为脏,下位者为腑。
这种雷同的表现如下:肺上位、心下位;脾后上位、胃前下位;肝上位、胆下位;肾上位、膀胱下位;胰左上位、肠右下位。这种井然的定位顺序,是生命长期与重力适应而化演出的空间位格。也是脏腑生命功能顺利实现的唯一服从条件。脏上腑下,脏产生的精气才能最顺利下纳于其相表里的腑。如肝上胆下,肝汁才易下流于胆。其余类推。
6.奇偶性命名原则
   《灵枢·根结》:“阴道偶,阳道奇”。推论,脏为阴,所以演化多呈外在的偶数存在,如左右两个肾体、左右两个肺、两个睾丸、两个卵巢等等;腑为阳,所以演化多呈外在的奇数存在,如一个心、一个胃、一个胆、一个膀胱等等。奇偶性命名原则:
呈奇数存在的器官,多为脏;呈偶数存在的器官,多为腑。
结论:中医思维里的脏腑,有天然的演化禀性,有诸多差异性的特殊要素表述。它们构筑了脏腑命名的六大原则,从高端定位上,反映了中医理论对生命演化非同寻常的壑智。
     参考文献:
[1] 王全年·心为腑之商榷·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4(29),302
16
发表于 2006-8-13 21:14:1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现象之间的衔接关系不一定等同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如太阳东出西落,本质上是地球的自转。
17
发表于 2006-8-13 21:16:1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下面引用由黄河龙君2006/08/13 09:14pm 发表的内容:
现象之间的衔接关系不一定等同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如太阳东出西落,本质上是地球的自转。
于是才需要理论,
才需要对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做出解释。
18
发表于 2006-8-13 21:51: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中医理论中,形成系统现象的物质运动。
19
发表于 2006-8-13 21:54: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下面引用由黄河龙君2006/08/13 09:51pm 发表的内容: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中医理论中,形成系统现象的物质运动。
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
应该受到鼓励。
20
发表于 2006-8-13 22:05:5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急需要你的飞毛腿, 中医界第一本以研究脏腑演化律为已任的书!

    其实也不难,要拆开西医学理论结构。西医学理论是沿物质组成的次序,连接关系形成的理论结构。中医学切入点是现象,把形成现象的功能活动重新统筹安排,很有指导治疗价值。
    我的口号是“为中医学理论方法的复兴而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8:29 , Processed in 0.06319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