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医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5-10 16:38: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转贴]手足口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疫”和“温病”范畴[3],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此外亦有学者依据临床证候,认为手足口病属于中医学“湿温”范畴[4]。临床医家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该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我国自1981年上海始见本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1]。现西医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例如甲氰咪胍、阿昔洛维(无环鸟苷)、利巴韦林(病毒唑)、病毒灵及更昔洛韦等,均有一定疗效。此外,由于细胞因子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是最早出现的防御反应因子,也被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2]。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现对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述评,以便更好地治疗并控制该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  病因病机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疫”和“温病”范畴[3],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此外亦有学者依据临床证候,认为手足口病属于中医学“湿温”范畴[4]。临床医家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  主要由外感实邪疫毒而致
    张立秋[4]研究认为:本病由于外感时行邪毒,经口鼻而入,客蕴肺脾,波及营分,外发肌肤而成。本病感受的邪毒为特殊的疫毒之邪,这种湿热之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初期为毒热伤及肺脾,导致肺卫失和而见发热、流涕、轻咳、咽红等感冒症状,重者出现吐泻等脾伤证候,继而毒热入血、循行全身,而脾主四肢,开窍于口,邪伤脾则手足口受邪而热,热郁为疹,毒透成疱,引起手足口部位发生红疹,渐变水疱,并且出现口痛、咽痛、流涎、拒食、烦躁以及手足痒痛等症状。马爱军[5]指出本病属于温病中的风温,病因是感受春季或冬季风热病邪。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居高位,首当其冲。由于肺主气属卫,与皮毛相合,卫气敷布于皮毛,邪正相争,因而病变初起可有发热。风热病邪留恋气分,酝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皮肤的白色疱疹。肺受风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腔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破溃后呈现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
    1.2  内外因共同作用
    刘敏[6]通过大量临床治疗,认为本病多因内有湿热蕴郁,外感时邪疫毒所致。《难经·第五十八难》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1.3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因
    临床上也有部分医家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因。根据祖国医学认为心经热盛、发为口疮以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中“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的论述,周惠贞[9]指出因其发病部位不同,故疱疹、丘疹可出现于手、脚、臀部乃至全身,但以手心、足底多见。引发“口疮”的主要病因是脾胃积热或心火上炎而致,临床以实证为多。
    尽管各医家有关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未完全达成一致,但是基本认为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其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
    2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症状,中期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后期疾病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等一系列阴液耗伤及脾虚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的发展状况,辨证用药。
    2.1  内治方法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
    2.1.1  前驱期
    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马爱军[5]方用:连翘9 g、金银花9 g、桔梗9 g、薄荷9 g、竹叶4 g、荆芥穗9 g、淡豆豉6 g、牛蒡子9 g、生甘草6 g。治疗患者30例,用药3剂,治愈14例,好转16例,疗效满意。倪振华[10]在银翘散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地进行加减治疗,为使疱疹早透,可加升麻6 g、葛根10 g;若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3 g、浮萍6 g解肌透表;发热高者,可加野菊花10 g清热解毒。除此之外,对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证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疱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邪有所出,热毒得泄,疾病得愈。
    2.1.2  发疹期
    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可分为湿热并重、湿重于热以及热重于湿3种类型,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2.1.2.1  疏散风热,托毒外出
    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李小兰[11]采用自拟透疹汤治疗患者32例,方用金银花10 g、连翘5 g、栀子8 g、防风8 g、蝉蜕6 g、紫草8 g、桔梗8 g、滑石10 g、车前子6 g。发热咽痛者加柴胡、玄参;口唇干燥加芦根。结果痊愈27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96.9 %。钱焕洋[12]用解毒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54例,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蝉蜕、浮萍各10 g,黄芩6 g,木通3 g,滑石9 g,生甘草3 g。发热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黄;津伤明显者加天花粉、玄参。1周内治愈46例,8例因局部感染严重,于8~12 d内治愈,疗效显著。
    2.1.2.2  清热解毒除湿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肖诏伟[13]等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祛湿药,随证加减,自拟卤地菊汤治疗手足口病患者62例,取得很好的疗效。方药组成:卤地菊15 g,金银花、板蓝根各12 g,蚤休、萆薢各9 g,荆芥6 g,防风、苍白术各4.5 g,黄连、蝉蜕各3 g。清水煎服,每日1~2剂。若舌质淡红、苔白厚加佩兰、茯苓、白豆蔻;若舌质红、苔黄厚加茵陈、滑石、白豆蔻;呕吐加神曲、煮半夏;便秘加瓜蒌仁、玄明粉。服药3剂诸证悉者21例,4剂痊愈者20例,5~6剂痊愈者17例,疗程最短2 d,最长6 d,总有效率93.6 %。张同园[14]自拟蓝根解毒汤治疗手足口病患者30例,治愈26例,好转4例,能明显缩短病程,疗效确切。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各10 g,板蓝根20 g,大青叶、蚤休各15 g,生地黄、牡丹皮、芍药、竹叶各6 g,藿香、生石膏各20 g,甘草4.5 g。
    手足口病的病理变化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脾,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不同,分清湿热的轻重进行治疗。对于湿重于热者,临床症状除见大量疱疹显现,疱中含有脓液外,还伴有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滑。治疗应以化湿为重点,兼以清热解毒。刘敏[6]采用经方葛根芩连汤治疗44例手足口病患儿,基本方为葛根12~15 g、黄芩6~9 g、黄连2~4 g、甘草3~5 g、升麻3~5 g、赤芍7~9 g、浮萍7~9 g、薏苡仁12~15 g、白茅根12~15 g、竹叶7~9 g。大便干结加生大黄3~5 g(后下);发热无汗加青蒿5~6 g(后下)、荆芥5~6 g(后下);高热持续不退加石膏30~45 g、羚羊角1~2 g、水牛角12~15 g。同时对照组40例患者以病毒唑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7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5.5 %;对照组治愈23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75.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李巧香[15]选用银翘藿茵汤治疗手足口病患者68例,其组方为金银花9 g、连翘9 g、藿香9 g、茵陈6 g、薏苡仁12 g、厚朴9 g、石菖蒲9 g、黄芩6 g、板蓝根10 g、野菊花10 g。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玄参清利咽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以通便泻热;口渴明显者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热。同时用利巴韦林治疗64例作为对照,结果证明银翘霍茵汤对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
    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王有鹏[16]等自拟中药散剂进行治疗,基本方药为栀子50 g,生石膏、生地黄、牡丹皮、金银花各100 g,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各40 g,朱砂、冰片各25 g。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日服3次,温水送服。2月~1岁者0.125~0.5 g;1~3岁者0.5~0.75 g;4~12岁者0.75~1 g。在治疗的72例患者中,治愈58例,有效11例,有效率95 %。秦英[17]等选用生石膏30 g,金银花12 g,藿香、白鲜皮各10 g,牛蒡子、薄荷、玄参、紫草各8 g,栀子、防风、蝉蜕各6 g组成基本方剂,大便干燥加瓜蒌仁、大黄;溲黄加灯心草;口渴加石斛、天花粉;腹胀、纳呆、苔厚加厚朴、焦三仙、佩兰。100例患者经本方治疗全部治愈,其中服2~3剂治愈76例,4~6剂治愈24例,疗效明显。
    2.1.2.3  清泄心火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因此部分临床医家主张以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多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屈弘宇[8]使用凉膈散合导赤散治疗患者40例。其组方为:芒硝3 g(冲服)、大黄5 g(后下)、甘草10 g、山栀子10 g、黄芩10 g、连翘15 g、竹叶10 g、细辛3 g、黄连3 g、生地黄15 g、薄荷10 g(后下)。如病儿有发热加石膏50 g(先煎)、柴胡10 g、知母10 g。同时对照组患者40例口服新博林(利巴韦林颗粒剂)进行比较。服药5 d后,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4例,治愈率90 %;对照组治愈22例,好转18例,治愈率55 %。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肖达明[18]等自拟清心导赤散加减治疗患者30例,疗效满意。药物组成:生地黄、滑石、板蓝根各15 g,金银花、白鲜皮、苦参各10 g,牡丹皮、竹叶、通草各6 g,黄连5 g,灯心草5扎,生甘草3 g。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青天葵;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张民肃[19]自拟解毒泻心汤加减治疗患者30例,方用黄连、竹叶各5 g,黄芩、黄柏、栀子各10 g,大青叶15 g,滑石12 g,苦参8 g,生甘草3 g。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佩兰、薏苡仁;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同时对照组26例采用病毒唑或新博林加维生素C口服,重症患儿同时给予青霉素或先锋霉素V静脉滴注,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外,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若毒邪炽盛,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素体偏亢,则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危重证候。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而见壮热、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20]。
    2.1.3  恢复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李向东[21]使用陈皮6 g、厚朴6 g、苍术6 g、砂仁(后下)2 g、神曲6 g、麦门冬9 g、芦根9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00 mL,早晚分服,疗效满意。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手足口病在恢复期的治疗报道甚少,笔者认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2.2  外治方法
    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尚有不少医生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倪振华[10]在内服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外治,在78例患者中对63例采用局部外治法。其中26例仅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另37例除口腔用药外,对手足疱疹还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对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宋阿冬[22]采用舌疮散治疗口咽峡部的疱疹。方药组成:生石膏10 g、冰片1 g、青黛3 g、生蒲黄1 g。上药共研细末,先取金银花20 g、甘草10 g,加开水100 mL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清洗患处或含漱口腔,而后将以上药末涂于患处,每日3~4次,治疗后患者口腔疱疹明显好转,能进饮食。
    2.3  运用中成药治疗手足口病
    李桂花[23]用穿琥宁静脉点滴治疗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对病毒、细菌均有明显的灭活作用,尤其对病毒感染疗效显著,临床试验证实其治疗作用优于病毒唑。牛静[24]等采用以黄芩、金银花、大黄、栀子为主要成分的黄栀花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5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姚莉华[25]等人用“金莲清热冲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者46例,同时外用“金喉健喷剂”加强清热泻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疱上使之明显消退,既经济又方便,比用“阿昔洛韦片”疗效显著,缩短病程。清开灵注射液、炉甘石洗剂、金黄散中成药等也逐渐用于临床进行辅助治疗。陈红娟[26]等人研究证实: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和激光照射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3  结语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中医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由于本病病原体是呼吸道病毒[27],传染性强,易在幼儿园内造成爆发流行,且有发生变证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尤应引起临床工作者、幼儿园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手足口病的危害。
12
发表于 2008-5-10 16:40: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 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手足口病与EV 71感染有关的报导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 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CNS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1994年4季度暴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监测哨点共观察到952个病例,为该国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岁,大部分病人症状平和。该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资料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其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 次流行均为EV 71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均有分离,EV 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 岁,病程仅2天,100%发热,62%手足皮疹,66%口腔溃疡,28%病症发展迅速,17%肢软瘫,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暴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2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 71病毒。1998年EV 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 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2000年5~8月山东省省招远市暴发了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在3个多月里,招远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首例发生于5月10日,7月份达高峰,末例发生于8月28日。128例住院治疗患儿,平均住院天数5.1d,其中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二、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我国天津市1983年流行后,散发病例不断,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而且两次均为Cox Al6引起。
   (四)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三、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CoxA组的16、4、5、7、9、10 型,CoxB组的2、5、13 型,以及EV 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最常见为Cox Al6及EV 71型,有的报导埃可病毒及Cox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没获得到进一步证实。
   从有关资料表明,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的变迁。对药物具有抗性,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 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四、临床表现及病理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二)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 71较Cox 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二)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细胞接种和乳鼠接种。1998年人们开始用人肺系细胞(MRC-5)分离Cox A16等毒株,其敏感性好且接种病毒后出现细胞病变较快。人源细胞如W1-38、横纹肌瘤细胞(RD)也都可用于病毒分离。RD细胞支持大多数柯萨奇A组病毒复制,但一般要经过2次以上传代才出现明显病变,若在使用RD 细胞分离的同时再增加1株L20B或Hep-2细胞,可提高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为提高细胞对肠道病毒的敏感性,还可在细胞接种前用50μg/ml的5-碘脱氧尿嘧啶处理3天。对一些不能在细胞上生长的病毒,可用乳鼠接种分离病毒。埃可病毒一般不引起乳鼠发病,多由脑脊液分离,粪便中不易检出。
   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主要靠血清中和实验,LMB组合血清可大大简化鉴定过程,但是有些毒株的中和作用不稳定,仍需由单价血清来鉴定,另一要注意的是病毒颗粒的集聚会影响中和效果,如EV 71的中和实验就需要使用单个分散的病毒。
   近年来,PCR 技术已成为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PCR测序技术则可用于肠道病毒分型。
   手足口病抗体检测的最常用方法目前仍是中和实验,该方法精确且具有型特异性。
   六、预防原则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13
发表于 2008-5-10 16:42: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中医专家开出手足口病中药预防方案
    目前正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最近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专家开出了手足口病中药预防方案。
    专家指出,作为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手足口病并不可怕,一般患儿一周即可痊愈。中医认为,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应归属中医“湿温”范畴,引起手足口病的原因是感受湿热疫毒,湿热疫毒由口鼻而入,内犯肺脾,外发肌肤,因而基本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化湿透疹。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专家为此开出手足口病中药预防方案:黄芪12克,防风9克,苍术9克,升麻9克,藿香6克,板蓝根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5天。
    另外,大青叶合剂、板蓝根颗粒等中成药也可用于预防手足口病。
14
发表于 2008-5-10 16:45: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中药治疗肠道病毒EV71的方案及用药2008-05-06 11:58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该病一年4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鲜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蒲公英,白头翁,秦皮,山豆根,贯众,黄芪,大黄,苦参,虎仗,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可以根据“清瘟败毒饮”和“黄连解毒汤”的加减,主要是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来下药。



-=-=-=-=- 以下内容由 杏林奇葩2008年05月10日 04:46pm 时添加 -=-=-=-=-
以上为转贴
15
发表于 2008-5-10 16:48: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转贴
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效果好2008-05-09 10:00近来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肠道病毒(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疫情,特别是安徽省比较突出,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医药防治工作,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进疾病控制,特制定《安徽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供各地在防治过程中参考。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目前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的手足口病病原体被确定为肠道病毒71型(EV71)。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头痛、身楚、咳嗽、流涕等,由于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如果毒邪没有及时祛除,耗伤气阴,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邪毒炽盛,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危象。     一、预防(第一方案)    在社区、公共场所、学校及普通健康人群,尤其是婴幼儿中,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预防措施:组方:金银花6g 芦根10g 淡竹叶3g 生甘草3g。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    适用对象: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服用时间:连续服用7-10天。    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二、治疗    在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使用以下中医药治疗方法。手足口病在发病初表现为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随后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少数甚至可见心悸、气促、胸闷,或高热、神昏、抽搐等危象,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等一系列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用药,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尤其对于危重变证,适时调整治法治则,随症加减。    2.1 临床分证论治    2.1.1 邪伤肺卫证:本证处于疾病早期阶段,以卫分证为主,全身症状不严重为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微恶风、头痛身楚、咳嗽、鼻塞流涕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清凉解表,疏散风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    主要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豆豉、甘草、桔梗、芦根等。    加减:可加升麻、葛根,促进疱疹早透;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浮萍解肌透表。    中成药可用精制银翘解毒胶囊、维C银翘片等。    2.1.2 卫气同病证:本证处于疾病发疹阶段,且以发热、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为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较甚,持续不解,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粘膜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烦躁不安、口干口渴、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疹。    方剂:甘露消毒丹加减。    主要药物: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白寇仁、藿香、石菖蒲、滑石、茵陈、板蓝根、射干、贝母等。    可以根据临床表现,酌情加入野菊花、蒲公英、大青叶、茯苓、薏苡仁、紫草等药物,以加强清热解毒,化湿透疹作用。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芦根、竹茹;高热不退者加葛根、柴胡、生石膏、知母;肌肤搔痒甚者加蝉蜕、白藓皮。    中成药可用痰热清注射液等。    2.1.3 气营两燔证:本证处于疾病发疹重症阶段,是病情演变关键时刻。    临床主要表现:壮热不解,夜晚尤甚,头痛剧烈,口痛剧烈难忍,手足甚至四肢皮肤、臀部疱疹斑疹密集,色泽紫暗,或成簇出现,疱液混浊或脓液,伴有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营祛湿。    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主要药物: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水牛角、羚羊角等。    加减:大便干结难解者可加大黄;烦躁不安者可加莲子心;口渴甚者可加麦冬、芦根等。    中成药可用痰热清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药物。    2.1.4、变证   上述经过积极治疗,可出现热退疹消,病情进入了恢复阶段。少数病例如毒邪没有及时祛除,耗伤气阴,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或邪毒炽盛,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变证危象。本阶段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2.1.4.1 邪毒炽盛,内陷心包证:本证处于疾病出现脑炎、脑膜炎、脑水肿等中枢系统改变的严重并发症阶段,死亡率高。    主要临床表现: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神志改变。    治法:清热解毒,醒脑开窍。    方药:清开灵注射液。    2.1.4.2 气阴两伤,阴阳两竭证:本证处于疾病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阶段,死亡率高。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口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或四肢不温,不能平卧,舌质红、苔黄,脉数或微欲绝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2.1.5 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证:本证处于疾病恢复阶段。    临床主要表现:身热消退、神疲乏力、口渴、纳差、手足皮肤、口咽部疱疹消退或未尽,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主要药物: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白扁豆、生地黄、生黄芪、太子参、茯苓等。    中成药可用生脉饮口服液等。    2.2 中医外治法    2.2.1口咽部疱疹治疗: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等,选用一种吹敷口腔患处,每日2次。    2.2.2手足皮肤疱疹治疗:冰硼散、金黄散、青黛散等,选用一种用蒸馏水稀释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涂患处,每日3-4次。    三、调护    3.1患病期间,宜于清淡饮食或流质,多饮水,保证液体和营养充足。    3.2注意保护皮肤清洁和疱疹处理,防止溃破感染。    3.3注意精神、神志、呼吸、心率、心律、体温、血压等变化,观察舌苔、大小便等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附(第二方案)
处方:生黄芪8,生白术5,荆芥4,关防风4,竹叶3,甘草3
常用加减法:本方主要以疏散邪气,扶助正气,提高儿童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的目的,服用同时可以按下列方法加减变化。
体质较差的小儿加党参6;    痰多者加陈皮6;
容易生热疖者加蒲公英6;      容易生皮疹者加西河柳6;
容易发热者加银柴胡4;       容易汗出者加生白芍5;
容易咳喘者加坎脐1条或者款冬花5;  容易腹泻者加茯苓6;
常流清涕者加辛荑3;        常头痛者加羌活3;
遗尿者加益智仁3;         厌食或食少者加谷芽10;
2008.5.5新安晚报载:金银花6,芦根10,竹叶3,甘草3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不宜过用寒凉戕伐阳气,且此方益气扶正之力甚差,故不建议服用。
用法:每包药水煎二次,每次用大火烧开后再小火煮10-15分钟,每日分2-3次服完或者频喂。3岁以下的婴幼儿可以1-1.5天喝完一包的量;3-6岁的儿童按本剂量服用;6岁以上的儿童用量加倍。
服用时间:连服7-10天。

药  浴  预    防

有不少小儿,喂服中药即吐或服之即吐,将服药视为受罪,可以采用中药外用,同样可以将药物纳入体内,起到预防作用,故对于小儿使用药浴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亦可以和中药内服同时使用。
药浴处方:
蒲公英10,络石藤10,桑枝10,荆芥10,桑叶10,桂枝10,白芷10,黄芪10,厚朴花(或苏叶)6,艾叶6,薄荷3。
用法:
水煎2次至2000-3000ml,将煎好的药液倒入清洁的浴盆里,加入适量热水,然后把水温调到适当的温度,全身洗浴,每天1次。
注意事项:
1.小儿宜喂服20分钟后再开始洗浴,洗浴时间不宜过长;
2.药浴加水后,温度要适中,不能过热以免烫伤;
3.洗浴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 洗浴完后应立即拭干皮肤,不必再用清水冲洗并注意保温,避免受风寒侵袭。
EV71感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疫苗,那生活中又如何做好预防呢?还可以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地避免被感染。
主要防护措施有:
(1)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2)室内保持经常通风,做好家庭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小孩的衣物等要经常日光晾晒。
(3)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还应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4)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5)发现孩子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以免延误。
(6)预防以及消毒最好的办法就是通风,不要盲目熏醋。熏醋如果浓度过高、时间过长,不但会引起呼吸困难和恶心等症状,还会对小儿皮肤和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


16
发表于 2008-5-10 17:1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转贴]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当疫苗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
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的医生们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
小儿手足口病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该科主任中医师张铁、何桂华、王英等人认为,尽管小儿手足口病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故治疗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铁医生等人自拟了羚凉通散和平脾羚散,两大散剂类型又各含有三个不同药物组成的散剂。在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型的急性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色红,发热,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为主。采用羚凉通散,主要成分为双花、连翘、豆豉、大黄、石膏、防风、荆芥、黄芩等。在脾胃失运、阴虚火热型的恢复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散在或消退,身热渐退,口唇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原则。采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为陈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芦根、麦冬、苍术、砂仁等。两期均以三种散剂互相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热去疹自退,脾运正常,虚火自灭,养阴津自生。
      自1997年以来,该院应用上述散剂共治疗观察大量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疗程平均缩短至4天。而西药对照组,疗程达6天。
17
发表于 2008-5-10 17:13: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天津中医儿科专家制定手足口病中医防控方案





2008-5-9 11:07:09
    简要内容:人民网·天津视窗5月9日电: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天津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融教授昨日对记者表示,中医药预防手足口病有优势,但应强调要根据小孩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药物。
    人民网·天津视窗5月9日电: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天津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融教授昨日对记者表示,中医药预防手足口病有优势,但应强调要根据小孩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药物。目前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已经组织全市中医儿科专家制定了儿童手足口病中医防控方案,以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实现防控关口前移,消除疾病于未发阶段,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马院长介绍说,根据中医理论,手足口病属温病范畴,由湿热病毒所引起。中医对温病治疗素有成效,早期干预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除了采取“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市民可以采用适当的中药进行预防,但应强调要根据小孩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药物。市民可用板蓝根或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给小孩服用预防感染。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可用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清心火;选用西瓜霜或冰硼散、珠黄散中的一种,吹敷口腔患处,每日2次,可治疗口咽部疱疹。(徐杨 苏晓华 韩莉)

18
发表于 2008-5-10 17:14: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防治手足口病中医"药方": 胸前挂香囊 房间熏艾草
2008年05月10日 07:16:4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日报杭州5月9日讯 端午节即将来临,佩香囊、焚熏艾草这些节日里的老习俗,也能用来防治手足口病。今天,省卫生厅发布了《浙江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技术指导方案》,向全省公众推荐简便好用的中药“方子”。
  省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说,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表明,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有着较好的特色优势。这次组织省内有关中医药专家紧急制定的防治方案,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价格也比较低廉,广大中医药人员和普通群众都可以照方抓药。
  参与制定方案的省级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俞景茂教授说,对于有手足口病发生的区域,个人和幼托机构及小学可以采取这样的预防措施:把藿香、艾叶、肉桂等烘干磨成细粉做个中药香囊,每天让孩子挂在胸前(离口鼻要近一点),睡觉时放在枕头边,半个月到一个月后香味消失再换一个;用藿香、艾叶等中药加入到敞开的容器里,每天加热熏蒸房间30分钟,或直接买1支艾条焚熏房间10至15分钟;用白菊花、金银花、生甘草等沸水冲泡再加点冰糖当茶喝,用米仁、扁豆、绿豆煮粥食用,等等。
  对于还没有发生手足口病的区域,预防关键是“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儿童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勤洗晒儿童衣被等。
  对于方案提供的治疗方剂,俞景茂说,要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手足口病的症状特点、临床变化来辨证施治,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剂。例如,对于发热、咳嗽的早期病人,可以用“银翘散合甘露消毒丹”方剂每天煎服;对于持续高热不退的重症病人,可以用“清瘟败毒饮”每天煎服。
  据了解,目前这一方案已经下发到各市卫生局和省级医疗单位,有关单位和个人还可以登陆浙江省中医药网(www.zjtcm.gov.cn)查看。此外,我省还将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和病房的中医医师配置,加强中药的采购与供应,确保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顺利进行。
19
发表于 2008-5-10 18:38: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少阳少阴病的思路可以应对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


-=-=-=-=-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2008年05月10日 06:40pm 时添加 -=-=-=-=-
中医专家开出手足口病中药预防方案对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究竟如何???!!!

-=-=-=-=-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2008年05月10日 06:43pm 时添加 -=-=-=-=-
希望中医同志辨证是关键!

-=-=-=-=-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2008年05月10日 06:45pm 时添加 -=-=-=-=-
医源老师 的观点值得重视研究!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21:55: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整体观念-少阳病:病案分析·阜州少儿春季病


     谢谢君竹先生的资料,谢谢大千世界的鼓励!
     君竹先生的资料就是对少阳阳明病-温病、少阳太阳-火病、少阳厥阴-暑病的分析和用药的过程;这些疾病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按照这个顺序传变;当传变到少阴时,阳气虚衰,也能出现少阳少阴病。
     医源将以网络上的死亡患儿临床表现分析少阳少阴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8:36 , Processed in 0.09700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