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与科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萧铁在 2009/04/26 08:3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李振宽在 2009/04/22 04:38pm 发表的内容:
2、“阴阳五行”为中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
3、“阴阳五行”附会生理病因将导致认识的局限性
... 从梁启超那时说阴阳五行"爲二千年迷信之大本营"到现在称之为"科学的方法论", 看似是"平反", 但老实说, 已经辩了近一百年, 像这样可再继续争辩一百年也不会有结果. 问题在哪里? 我以为, 国人对"科学"这个标签太敏感了, 根本原因是大家习惯了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 好像世界只能二分为科学和非科学, 非科学的自然就是愚昧迷信的代名词, 在这样以科学标签决定"话语权"的环境下, 必然要非为这个标签争个"你死我活"不可, 无法走出在迷信<->科学之间返来复去的怪圈.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 这种几近制式反应的二分法是不是有些问题?
大学问家庞朴先生为此特别写了一本书《浅说一分为三》, 书题已讲得很明白, 就是专门针对二分法思维所做成认识上的偏差反思和提出解套建议. 受此启发, 我觉得如果将科学和迷信看成一条线上的两个端, 其实它们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叫"理性", 不科学不等于就是迷信, 更可能是理性. 上世纪有个叫"海森堡不可测原理"的发现, 在哲学上的意义远超其科学知识本身的意义, 因为它有力地说明, 作为理性最高形式的科学研究, 本身也不是无条件的. 在条件不具备时硬干是无意义的.
像阴阳五行和中医, 我认为就其学说本身而言是非常理性的, 绝不是迷信, 但没有达到科学的高度, 没有必要给它贴上科学的标签. 即使是作为医的前身的巫, 现在看上去当然觉得绝对是愚昧迷信, 但这是"离开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去强求古人". 我认为即使是巫,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很理性的. "卜筮以决疑", 疑就是理性的开始 - 即使到今天, 质疑、甚至批判仍是理性精神的重要表征之一. 动物中狐性最疑, 人和狐的分别就在于人发展出"决疑"的手段并将之制度化, 而狐狸没有. 在民智未开、生存是最大的挑战的情况下, 创立决疑的机制就是巫当时所作的"历史贡献". 别的不说, 光是已发现的十几万片龟甲就是无价之宝的历史见证. 自那时起, 先辈一路走来, 对决策(疑)的技术不断改进完善, 到今天, 当然不是说要"继承传统"用卜筮以决疑(虽然坚持这样做的亦大有人在), 但也不必否认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我拿巫来讨论还有另一层意思: 所有技术性的东西都会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变化, 决疑技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经历了从卜到筮到汉时的式盘等各种术数, 巫虽有历史贡献, 但如果不能随社会进步, 死抱龟卜"传统", 那就会从"先进技术"沦为落后迷信, 这对本质上同为"术"的医应有启示意义.
我比较认同李泽厚所说的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是实用理性的主张. 从天人阴阳五行到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到邓公的"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 无一不是实用理性这条主线, 一脉相承, 贯彻始终. "实用理性"我觉得挺好, 当然, 如果有条件, 应该往科学的方向追求, 但对历史上的中医和天人阴阳五行, 我以为"理性"的定位比较适合.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