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方运用——四逆散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7-28 17:20:10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四逆散治疗少阴病,是因为少阴病具有四肢发凉的临床表现。少阴病是由肝胆脾胃长期疾病,引起营养不良所致,营养不良引起四肢发凉。
     中医认为:四逆散属于小柴胡汤证是有道理的。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胰腺炎、阑尾炎、肋间神经痛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属于肝郁气滞,肝脾失调者。这些都是小柴胡汤证。
12
发表于 2009-7-28 17:34:05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好帖!好议论!
13
发表于 2009-7-28 17:46:54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主治:胸腹气滞疼痛,妇科杂病及内科杂病。
===========================================================================
    因为在《伤寒论》中热入血室是小柴胡汤证,四逆散归属于小柴胡汤证,治疗妇科杂症就有根据了!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7月28日 05:50pm 时添加 -=-=-=-=-
请却波渔翁 指导。
14
发表于 2009-7-28 18:30:30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转:试论四逆散证之病机为少阴阳郁
作者:李际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6月18卷6期 学术探讨

【关键词】 四逆散证 少阴阳郁 伤寒论
    《伤寒论》中四逆散证见于少阴病篇,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之”。四逆散证除四逆为主证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以“少阴病”冠于首句,少阴病的辨证纲要为《伤寒论》中281条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显然与四逆散之症状迥然不同。四逆汤所主为少阴阳虚证,而四逆散所主为少阴阳郁证。
  1 历代医家对四逆散证病机的理解
    对于四逆散证的病机,各家意见不一,所论迥然。其说主要有二:一是气郁阳遏不得伸达,为多数医家之观点;一是少阴阳虚失于温煦。倡“气郁阳遏”者认为四逆乃阳郁于里,不达四末,则表现四肢逆冷不温的四逆论。如清·张令韶曰:“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清·李中梓曰:“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倡“少阴阳虚”者认为四逆散证之主症四逆及或然各症,均可从少阴阳虚立论而得解。阳虚不能温达四末则四肢厥冷;脾肾阳虚导致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则为咳为悸;肾阳不足,膀胱失于气化,故小便不利;阳气不足,中焦失煦,升降失常则腹痛泄利。
  2 四逆散为少阴枢机不利而设,而非少阴阳虚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因此厥证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表现四肢逆冷。阴阳气为何不能顺接,无非是阳气被郁,或者阳气不足。少阴阳虚者,需姜附温之。而四逆散仅柴、枳、芍、草,无温阳之品,柴胡之升,枳实之降,芍药之收,甘草之益,重在调理枢机,疏解郁结之阳气。
    少阴者,心肾是也。心肾相关,心火下蛰与肾,肾水上奉于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相通,彼此制约,则心火不亢,肾水不寒,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心与肾的生理功能的相互关系除了依赖于各自功能正常,还依赖于少阴枢机的通畅。少阴之枢机不利,主要表现在阳气郁结于内。何以使阳气郁结,不外乎内外之邪气,无形之热、寒之邪,或气滞、血淤、痰饮,以上种种均可闭结阳气,不能外伸以发挥其温煦之功,而见四逆之象。而具体到每一脏腑,则见不同症状。概而言之,诸多或然之症,由于气机不畅,升降失司,阳气郁结,影响心、肺、脾、肾所致。以四逆散调整少阴之枢,则阳郁得解,枢机得利,心肾相交,诸证得除。
  3 四逆散证之病机为少阴阳郁
    陈修园云:“少阴上水下火而主枢机”,这是指心属火、属离,肾属水、属坎,正常情况下,水火要既济,心肾要相交,心火下降则能温肾水,即温坎中之阳,肾水上升则能济心阴,即养离中之阴。水火得以正常既济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二者间通路畅达,枢机灵活,即少阴经脉通畅。若水火相交之通路受阻,即少阴之阳气郁结,则升降失常,正如滑伯仁所言:“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病见矣”。人体阳气不能正常升降,则见郁而化火或气机逆乱。《灵枢·五乱》云: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侥首静伏;乱于肺,则侥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少阴阳气郁结,清气不升,浊气自会上逆,气逆乘脾犯胃,上及心肺,下累膀胱,升降气化失调,或然各症,皆由此发。
    少阴经病或脏病,简言之即为水火的问题,木生火,木郁生火,则火过旺,水涵木,木气过强,则水不涵木;故肝气郁结是少阴阳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心居上焦,肾居下焦,二者欲相通,必赖中焦,若中焦脾胃不能正常升降,心肾何以相济?故中焦气机郁结亦为少阴阳郁的一部分。欲解少阴之阳气郁结,当调理脾胃及肝肺,脾升胃降,肝升于左,肺降于右,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心肾交通,疾病得除。分述如下:
  3.1 肝肾同源,水不涵木,肝失疏泄,土气郁结。当以柔肝疏肝为法,方中芍药养肝阴,柴胡疏肝气为正治《素问·六微大论》曰:“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张锡纯云:“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可见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对于维持人之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性。若肝肾不足,肝气不能条达,进而郁滞,气机运行不畅,阳气闭郁。肝失疏泄,进而导致脾胃之气亦困,阳气内郁,不得伸展。脾主四肢、清阳之气不通达四末,故手足逆冷。正如张志聪谓:“凡论四逆皆主生阳不升,谷神内脱,此言少阴四逆不必尽属阳虚,亦有土气郁结、胃气不舒为四逆之证,所以结四逆之义也”;陈恭溥《伤寒论章句·方解》云:“盖仲景之意,凡四逆者,多属少阴阴寒。当知土郁,亦有四逆也”。
  3.2 阳气不足,阴气则盛,进而阳气为阴所郁阳不足则气行不畅,日久则气郁而不行,心肾阳气不足,中焦失于温煦,脾土壅滞,反克肝木,土壅木郁,肝失畅达。如舒驰远《新增伤寒集注》中所说:“腹痛作泄,四肢厥冷,少阴虚寒症也,虚寒协饮上逆而咳,凌心而悸……小便不利者,里虚寒不足以化其气”。
   
  四逆散证中可有阳气不足,但非少阴阳虚四逆汤证之阳气大亏,简单的说四逆散证为功能性可逆性阳气不足,赖阳气的通达可治;而四逆汤证为危候,阳虚甚,必需以大剂量温阳之品方可收效。
  3.3 阳气郁久,郁而化热,可成热厥热厥是因邪热闭遏阳气,程知在《医宗金鉴》中谓:“盖只是热邪入结于里,而阳气不得顺行于四肢也”。其明确指出了“传经入里”之邪为“阳热”病邪。邪热内郁,一时不能外达,四肢虽也逆冷,但按其胸腹则热,故用四逆散疏通气机而散郁结,此证称为“热厥”,也称“阳厥”。诚如《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少阴全篇》说:“方名四逆散,与四逆汤均治手足逆冷,但四逆汤治阴邪寒厥,此则治阳邪热厥”。热郁乃病机之本,肢厥为病证之标。柴胡、枳实同用“以达阳气,散郁热”;“芍药、枳实酸苦涌泄之品以清之”。
  3.4 气郁阳虚,相互为病,亦为多见气郁克脾土,遏制阳气,日久生化乏源,使阳虚更甚。如此互累,症情必然加重,原文诸症,皆源于此二者,不可偏执。有时阳气不足是因是本,阳郁不能外达是果是标。由于此四肢厥逆是因阳郁不解所致,故厥逆程度不重,仅表现为手足欠温。本着“急则治标”的原则,用四逆散解郁行气为先为急。使气得伸展,诸证减轻,再缓补其阳,以固其本,必获痊愈。
  4 再析方义
    四逆散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物组成。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香质轻微微寒,本方用来疏利气机,畅达郁阳;枳实,行结气而降浊,理气消积,以利脾胃,气利则血自通;芍药,苦酸微寒,疏利血脉,调畅气血郁滞;有人经多方考证,提出《伤寒论》中所用之芍药,当指今日之赤芍,则更见其活血调血之性;甘草,甘平,炙则安中,生则泻火,能调和诸药。柴胡与枳实同用,一升一降,共奏气机枢转之能;柴胡与芍药同用,一气一血,共调气血郁滞;枳实与芍药同用,是取“枳实芍药散”配伍之意。枳实芍药散善治气血郁滞之腹痛,《金匮要略》用以治产后腹痛。理气剂中用血药,取“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其血”之义。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是以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诸药相合,共奏宣畅气血郁滞、透达郁阳之功。
  5 析其加减,谨守病机
    《伤寒论》中四逆散加减方法如下:“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煮薤白三升”。干姜为开上焦之壅而设;五味子既防干姜辛散太过,又可酸以收之,敛气降逆;邪郁胸中或心阳不振为悸,故加桂枝温通心阳,合甘草又可“辛甘化阳”,补阳气不足,平气机之逆乱;阳郁不达,气化不利之小便不利,故加茯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腹中痛可为寒邪凝滞中焦,阳失温煦,故用附子温阳散寒;阳气郁而致泄利下重者,在四逆散疏畅气机的基础上加用化浊通阳的薤白。从加减法中可知,虽加温阳之品如附子、干姜、桂枝等,但多为助阳补阳,使阳气充足得以外伸;而流通之品如茯苓、薤白等而为解郁滞之阳而设,茯苓淡渗利湿,正如“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说,而薤白亦针对阳气郁滞之弊。
    以本方加减,又创诸多名方。唐宗海《血证论》有言:”四逆散乃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后世之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均从本方加减而来。而血府逐淤汤则由桃红四物合四逆散而成,以四逆散解郁结之功,合用活血化淤之品,使得淤血除,气机畅。
    总而言之,四逆散为少阴阳郁而设,重要调理少阴之枢机,气机得畅,升降正常,水火既济,病即得除。

15
发表于 2009-7-28 18:30:41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一般认为:本方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16
发表于 2009-7-28 18:32:51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7/28 06:58pm 第 1 次编辑]

资料:
四逆散调和肝脾,开郁散滞,升降气机,行气和血,而能统治诸症。由于方药简洁,稍加配伍即可扩展原方效用,名方“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均是其演化方。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具有保肝、利胆、调节胃肠、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降脂、强心、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为该方现代运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本方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价值。
  临证用方经验:
  1.围绕原方证的病机增减:①调整药量:原方四味药量均等,但仍可根据具体证情中肝郁、血虚、脾滞及脾弱的偏颇,分别增调柴胡、白芍、枳壳及甘草的用量。②增减药味:阳郁重见发热四逆者,增柴胡用量,或加薄荷、桔梗以舒郁退热;肝郁甚见胸胁胀痛,加香附、川芎、青皮行气解郁止痛;气郁化热,见心胸烦热,加栀子、连翘、黄芩清泄郁热;脾滞重见脘腹胀满,便滞不爽,加陈皮、制薤白、郁李仁;脾虚湿阻见泻泄或小便不利,加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
  2.病证结合用方:①肝胆系统疾病:胆囊炎属肝胆气滞,湿热郁阻见右上腹胀痛牵连肩背,寒热往来,舌苔黄腻,加川楝子、元胡、八月扎;伴见黄疸,加茵陈、虎状、栀子;伴结石,重用枳实,加金钱草、鸡内金、大黄;胆道蛔虫,加制乌梅、苦楝皮、川椒;慢性肝炎属肝脾不调见胁下隐痛,食少神疲,加当归、炒莪术、白术、茯苓。②脾胃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属肝脾不调见脘腹痞胀,嗳气食少,情绪不稳,加白术、大麦芽、合欢皮;脾胃偏寒,可加干姜、炒乌药、煨木香;胃中郁热可加蒲公英、连翘、竹茹;久病程日久见疼痛较甚,舌暗或有瘀点,可加丹参、炒灵脂、蒲黄。③生殖系统疾病:女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属肝脾湿热见小腹或少腹痛胀,伴黄带腥臭,加苍术、炒黄柏、龙胆草、蜀羊泉;慢性盆腔炎属湿瘀互结见局部硬结痞块,加制附子、败酱草、苡仁;急性乳腺炎属肝胃郁热见局部红肿痛热胀,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青皮、桔梗;乳房小叶增生属肝郁痰滞,加夏枯草、清半夏、生牡蛎、橘核;痛经属肝郁血滞见经前少腹胀痛,经行不畅,加川芎、香附、郁金。男子阳痿不举属肝郁经滞,伴见心情抑郁,精神紧张,加茯神、制香附、合欢皮;早泄加潼蒺藜、芡实、五味子。④神经精神系统:心脏神经官能症属肝郁血滞见胸闷胁痛、心中烦悸、焦虑神情,加川芎、郁金、丹参、制乳香;早搏重用甘草,加元胡、桂枝、当归。小儿多动证属肝脾不调见肢体动扰不宁、挤眉弄眼,常伴腹痛食少,与桂枝汤合用,或加夜交藤、淮小麦、百合。癔球(梅核气)属肝郁痰滞,见情绪抑郁,喉梗胸闷,苔腻脉滑,可加旋覆花、赭石、姜半夏、合欢皮,或与半夏厚朴汤合用。
  使用注意:临床应用主以胸胁、脘腹或少腹的胀或痛,脉弦为依据。阳虚寒湿、阴虚肝郁之胀痛者,本方均不宜。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28日 06:34pm 时添加 -=-=-=-=-
四逆散是经方中运用广泛的方子,其所治之病涉及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的胃炎、胃溃疡、膈肌痉挛(呃逆)、胆囊炎、肝炎、痢疾、胃下垂、腹股沟斜疝、过敏性肠炎、结核性腹膜炎;呼吸系统的肺结核咯血、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泌尿生殖系统的阳萎、附件炎、急性膀胱炎、月经不调、遗尿、睾丸炎、乳糜尿、输卵管阻塞、子宫脱垂、不孕;神经系统的肋间神经痛、癫痫、外伤性头痛、发作性痴呆症等,涵盖了内外妇儿诸科,虽为小方,其用却不小。
  四塑散治疗范围如此广泛,那么其辨证要点又是什么呢?如何掌握其运用要领呢?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四逆散治疗以精神神经紧张为特征的疾病。这类疾病多见于“柴胡体质”者,疾病的发作多与情绪紧张有关。其方证之“四逆”,即是由于紧张或疼痛造成的四肢血管收缩而呈现发冷,但多伴有手心汗出,但多精神饱满,症状阵发性反复性出 现,这是与四逆汤证最大的区别。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具有镇静作用。其二,四逆散治疗疼痛、急迫、痉挛性疾病。原文或然证中有“腹中痛”,桂林古版《伤寒论》中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条文又有“胁下痛”的描述。方中用芍药甘草枳实,有芍药甘草汤和枳实芍药散之义,均有缓急止痛作用。因此认为本方为解除痉挛、急迫、疼痛之方。所主之疼痛,不局限于腹中痛与胁下痛。所主之痉挛也不限于胃肠痉挛,“四逆” 即是血管痉挛,哮喘即是支气管痉挛。所主之急迫,菌痢的里急后重是急迫,尿路感染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感,不尽感又何尝不是急迫!其三,四逆散治疗多为平滑肌疾病。不管是胃肠病,还是血管病、支气管病乃至子宫疾病,共同的病理解剖学属性都是平滑肌病变。平滑机的收缩与舒张极易受情绪影响,很容易出现痉挛状态,这种痉挛状态的反复发作,与柴胡证“往来”的特征相一致。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骨胳肌病变,只不过不是治疗的主流罢了。从上述治疗的疾病范围来看,也还是以内脏疾病为重点的。
  目前,关于四逆散还有很多争论。如有人认为所主不是少阴病, 应放于少阳篇;有人认为它是所主之证是介于大小柴胡汤,我认为研究者们不该在这些纯理论中纠缠不休,落实到具体的临床运用中来,探索用方的规律,那才是有意义的事。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28日 06:36pm 时添加 -=-=-=-=-
四逆散临床新用 刘健英 《家庭中医药》2005年第12期     本文字数:1241 小 中 大
  四逆散来源于汉代《伤寒论》一书。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组成。传统应用于手足厥逆、身热、脘腹胁痛、泄痢下重等病症。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又发现了它的许多新用途。
  冠心病早搏 管氏等用四逆散治疗冠心病房性、室性早搏31例,经用药7~14天后,其中28例心悸症状改善,早搏次数减少;7例心电图中房性或室性早搏波消失;3例症状体征无变化,有效率为90%。用法:是在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1天后,每日口服四逆散2次,每次9克,连服7~14天。临床治疗初步结果可见,四逆散对冠心病早搏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与它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有关。此外,还可能与它有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减慢心率等作用有关。……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28日 06:37pm 时添加 -=-=-=-=-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0年01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四逆散一方多用
  司惠琴
  
【作者单位】:开封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开封475001
【关键词】:四逆散;加减变通;治疗应用
【分类号】:R289
【DOI】:cnki:ISSN:1008-2867.0.2000-01-039
【正文快照】:
  四逆散系《伤寒论》方 ,仲景用治少阴病热邪传里、阳气郁遏不能外达而形成四肢阙冷的所谓“热阙”。笔者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变通 ,用治临床杂病 ,疗效显著 ,故简介如下。目前临床常用的疏肝解郁方剂 ,多从本方化裁而来 ,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丹栀逍遥散 ,血府逐瘀汤和会厌逐瘀  
   
  推荐 下载CAJ全文           下载PDF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28日 06:39pm 时添加 -=-=-=-=-
张云鹏运用四逆散异病同治之经验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0-06 10:51:00 ]    作者:周晴 徐燎宇    编辑:studa20【摘要】  张云鹏主任乃首届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临床上注重辨证论治,尤擅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内科诸症。本文整理其活用“四逆散”治疗心悸、不寐、胃痛、胁痛等不同疾病的临床经验,以示审证求因、精确辨证的重要性。
【关键词】  张云鹏 四逆散 名医经验 异病同治
   张云鹏主任医师,乃首届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组专家,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肝胆疾病临床诊疗指南课题组顾问。在50多年临床生涯中,张老遵循“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精神,擅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内科杂症。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对张老的临床经验得以管窥一二,现将老师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经验整理如下。
    四逆散汤证索隐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原文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原文以“四逆”为辨证指征,他症皆称或然症。
    由于四逆散原始方证论述简单,且治法与少阴病不符,因此古今医家歧见颇多。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方解:“方名四逆散,与四逆汤均治手足逆冷,但四逆汤治阴邪寒厥,此则治阳邪热厥。热厥者,三阳传厥阴合病也。太阳厥阴,麻黄升麻汤、甘草干姜汤也;阳明厥阴,白虎汤、大承气汤证也。此则少阳厥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1]直指四逆散属少阳厥阴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沈济苍教授指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四逆,一种是四逆汤证的四逆,这是少阴寒证。……另一种即本条四逆散证的四逆,此证由于邪热内郁,一时不能外达,四肢虽亦逆冷,但按其胸腹则热,故用四逆散疏通气机而散郁结。这是热厥,亦称阳厥……热厥明明不属少阴,因有四逆一证,故列于《少阴篇》,其目的在与少阴病四逆相互鉴别,……本方属大柴胡汤变法,按理当属少阳阳明。”[2]
    成都中医学院郭子光教授认为:“然此四逆,绝非寒厥、热厥之厥逆,乃是阳气郁于里,不能达于四肢,即所谓气郁致厥。‘其人’以下各症均为气机不疏所引起。……上焦气郁,或咳或悸,中焦气郁,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下焦气郁,小便不利,故主以四逆散调气机之郁滞。”[3]将四逆散纳入厥阴病范畴。
    分析以上各家论述,首先,无论是热厥还是气厥,无论是归属于厥阴、少阳阳明,还是少阳厥阴,其基本病理都是以“郁”为主,郁而气机不畅。第二,从药物性味看,除甘草性平味甘外,其余三药均味苦微寒,全方略偏凉润,故又可辨阳气内郁,气机不畅。其三,从药物的归经和功效看,柴胡、芍药君臣皆归肝经,能疏肝解郁,平肝止痛,而枳实能助柴胡行气导滞,甘草调和诸药,所以疏肝解郁是四逆散的治疗大法。因肝气郁结造成的或有症非常多,故凡具有肝气郁结证候,皆可用本方化裁主治,只要以辨证论治为宗,临床上不必拘泥于一症一病。
    病案举隅
    心悸案:纪××,男,64岁。2003年8月18日初诊。
    胸闷、心悸反复5年,近1月来加重。外院诊断为冠心病,时有房早、房颤,近一月频发房颤,服用多种药物无效,神情焦虑,烦躁失眠,自汗盗汗,神疲乏力,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整日愁眉不展,时胸闷如窒,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脉细偶结。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诊断:心悸。病因病机:肝失疏泄,气滞心络,兼有痰浊。治疗原则:调理气机,活血和络,清心化痰。投以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6g,白芍12g,枳壳12g,生草6g,陈皮9g,姜半夏12g,丹参15g,檀香3g,黄连6g,淮小麦30g。服14剂后,已有兴趣看报及电视,夜寐稍安,偶有烦躁,无自汗盗汗,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无结象。上方减淮小麦续服,服中药近3月后,胸闷基本消失,未曾发房颤,精神振作,情绪乐观,每晚睡眠时间延长。
    按:患者素有心系之病,心系病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临床辨证时要详辨虚实,《证治汇补·惊悸怔忡》篇云:“血虚者调养心血,气虚者和平心气,惊结者降下之,气郁者舒畅之。”本例患者情绪之症突出,时时焦虑,烦躁失眠,愁眉不展,易诱发宿疾,如明代龚信《古今医鉴·心痛门》中指出:“素有顽痰死血,或因恼怒气滞……”都是诱发本病的因素。肝主疏泄,有舒通调节血管的作用,如长期精神刺激,情志变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脉络失养,疏通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心血不通,可致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脉而发生心悸,这与现代医学观点认为高级神经系统活动障碍以及体液内分泌紊乱所致脂质代谢和血管壁运动障碍的看法相似[4]。故辨证审因,投以疏肝之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寐案:张××,女,42岁。2006年3月10日初诊。
    失眠多年,平日工作紧张,压力较大,夜间难以入睡,入睡后常于梦中惊醒,醒后不能再寐,伴心慌,白天困倦,记忆力减退,自服枣仁安神胶囊、养血安神胶囊等药无效,遂用舒乐安定片维持。近日不寐时间延长,舒乐安定片1次口服3mg仍无睡意,伴头昏,胸闷,烦躁易怒,纳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西医诊断:神经衰弱,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气郁结。方用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9g,白芍12g,枳壳12g,生草6g,玫瑰花6g,莲芯9g,柏子仁20g,茯神15g,琥珀末3g(分吞)。服28剂后,睡眠时间延长,每夜可睡4小时,梦少,白天精神好转。遂原方加炒枣仁、夜交藤,继服28剂后,患者每夜入睡可达6小时。
    按:不寐之症原因很多,然大多与情志失调,也就是心理因素有关,属心因性疾病。尤其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复杂的人事关系导致种种不愉快,势必造成睡眠质量下降。本案患者因工作压力导致失眠,又因失眠而导致烦躁不安,周而复始,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灼肝阴,肝失濡养,神魂不安,如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说:“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说明肝郁气机不畅,魂不归肝可致不寐。用疏肝解郁宁心法,取四逆散或逍遥散加减,疏肝理气,解郁缓急,郁散生火无源,热去神宁而寐[5]。
    胃痛案:杨××,男,41岁。2006年7月21日初诊。
    胃脘胀满不适7年余,外院胃镜提示:胃黏膜有中度充血及水肿,可见散在少量糜烂及小出血点,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部糜烂。幽门螺旋杆菌(+)。患者近来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劳则痛甚,脘痛引胁,嗳气频繁,泛酸,纳呆,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沉弦。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气犯胃。投以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9g,白芍12g,枳壳12g,生草6g,木香12g,绿萼梅6g,煅瓦楞15g,蒲公英30g,川连9g,炒鸡金20g。14剂后,患者述矢气频繁,但脘痛明显改善,纳可,泛酸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方已应手,不再更易,上方续服14剂后,患者诸症基本消失。
按:《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现代医学也发现情绪应激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引起胃酸分泌过多,胃粘膜保护功能下降,从而导致黏膜糜烂、出血甚至溃疡形成[6]。所以治疗当以《临证指南医案》中所指出“治肝可以安胃”,治胃毋忘调肝,以四逆散立方。本例患者加用木香、绿萼梅乃加重理气之意,瓦楞子制酸止痛,蒲公英、川连能清热解毒,兼以抗菌,鸡金消食健胃,全方共奏疏肝解郁,通阳散郁之功。
    胁痛案:严××,男,54岁。2007年9月5日初诊。
    右胁肋下胀闷5月余,伴恶心欲呕、纳差。乙肝病毒指标检查:抗HBs(+)。肝功能正常。外院B超检查显示:胆囊内胆固醇结晶,胆囊壁增厚。胃镜显示: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近来患者右胁肋下胀闷发作频繁,牵扯至背部放射痛,恶心纳差,腰酸,夜寐不安,舌质尖红苔薄黄腻,脉细弦。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胁痛,肝胆郁结,横逆犯胃。运用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9g,白芍12g,枳壳12g,生草6g,蒲公英30g,黄芩9g,黄连6g,佛手15g,玫瑰花6g,八月札15g,竹茹15g。服用7剂后,诸症缓解,但食后时觉上腹部胀闷,舌质尖红,苔仍薄黄腻,遂予原方加重黄芩、黄连剂量以清其热,并加用小陷胸汤以消其满。服用14剂后,诸症缓解。
    按:胆囊炎属中医的“胁痛”、“胆胀”范畴,中医学将胆列为“奇恒之腑”,主要是贮存胆汁并输出胆汁以帮助消化,它不与外界直接相通。肝与胆互为表里,肝胆二经之脉皆循胁肋,如果肝气郁结,将影响胆的疏泄;湿热蕴结,壅滞胆道,将导致肝气不舒,胁肋疼痛,影响消化,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治胆病必应疏肝气、解肝郁,以四逆散为基础方。本案患者服药后,虽右胁胀闷缓解,但食后上腹胀满,舌红苔黄腻不解,遂加用小陷胸汤治疗。《外感温热篇》中指出:“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凡是上腹部痞胀,只要舌苔或黄或浊,都是湿热内聚之候,均可用小陷胸汤[7]。四逆散、小陷胸汤合用,既增强了疏肝解郁、消积导滞的作用,又清利肝胆湿热,消除胆囊的炎性反应。
    异病同治析要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应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要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可以采取“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方法来处理。如姜春华教授常说:“各种不同的病,出现在相同机制下,用相同的方法,可以获得缓解或痊愈。”[8]
    《伤寒论》经方四逆散虽药味精简,却妙在配伍变化。原文中就提到:“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上焦气郁或咳,可加五味子、干姜治之;或悸可加桂枝治之;中焦气郁或腹中痛加附子一枚;或泄利下重,煮薤白三升;下焦气郁小便不利,加茯苓治疗。可见上、中、下三焦的气郁均可用本方配伍治疗。
    我们在临床中,根据四逆散或有症多和擅长配伍的特点,发展四逆散的可治范围,虽然心悸、不寐、胃痛、胁痛等,病种不同,症状不一,但只要发病机理相同,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就都可采用四逆散进行治疗,即使后世的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也都是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见四逆散是治疗肝气郁结证的宗方。
【参考文献】
  1 清·吴 谦编,郑金生整理.医宗金鉴(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1~202.
2 沈济苍.伤寒论析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84~186.
3 郭子光,冯显逊.伤寒论汤证新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318~320
4 张云鹏.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云鹏[M].北京: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4.
5 陈晓蓉,徐 瑛,王江蓉.张云鹏论不寐治法[J].中医研究,2005,18(7):56.
6 侯仁好,初晓艺.情绪应激致急性胃粘膜病变30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药,2002,3(7):44.
7 朱大明.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80例[J].四川中医,2002,20(1):38.
8 张云鹏.姜春华学术经验精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4.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28日 06:45pm 时添加 -=-=-=-=-

·中医中药·2006年11月第3卷第32期杨家林教授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谢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摘要】杨家林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近43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总结了杨家林教授灵活运用疏肝理气法.以四逆散为主方随证化裁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关键词】杨家林;四逆散;妇科痛证杨家林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届名中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第二批师带徒老中医专家,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经数十年辛勤耕耘和求索,潜心钻研。在中医界特别是中医妇科领域颇有造诣,其学术思想自成体系。笔者有幸从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老师灵活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总结如下。l疾病繁多。病机相通妇科痛证可见于中医妇科疾病的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妇人腹痛、徵积等,以及西医妇科疾病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证、肿瘤等病。其涵盖的疾病种类繁多,但导致疼痛的病机却有其共性。老师认为由于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肝主藏血,主疏泄,调节血流,调畅气机.肝的功能失常,如肝郁气滞血瘀,阴血亏虚肝失所养,肝经湿热蕴结等,均可造成肝失疏泄,气血失调,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故妇科痛证的发病与肝关系密切。其病机可概括为肝郁气滞、肝郁血瘀、肝郁阴虚、肝郁血虚、肝郁脾虚、肝郁肾虚、肝郁湿热、肝郁湿毒等。治疗多从肝论治,重在疏肝行气,以调畅气机为主,达通则不痛目的。临证常以四逆散为主方,根据不同病机随证加减,常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2分型论治.四逆散加减四逆散原为伤寒少阴病阳郁厥逆证而设,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柴胡轻升,疏达肝气,枳实苦降,理气行滞,两药一升一降,达到疏理气机之效。白芍柔肝养阴,甘草缓急,两药配合缓急止痛。现代药理研究其治疗拘挛痛证有类似阿托品的作用。临证共分八型论治,随证加减.疗效甚佳。(1)肝郁气滞型:临床多见于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等证。症见£‘腹胀痛,胀甚于痛,按之不减,伴见胸胁乳房胀痛不适,脉弦,治以疏肝行气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制香附、郁金、姜黄、青藤香、广木香等疏肝行气止痛。若疼痛偏热、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者合金铃子散加牡丹皮、黄柏、栀子等疏肝清热。组成金铃丹栀或金铃丹柏四逆散。疼痛偏寒者证见少腹疼痛有冷感,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脉弦紧,酌加乌药、艾叶、小茴香等温经散寒;寒甚者加吴茱萸、桂枝、炮姜。(2)肝郁血瘀型:临床多见于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妇人腹痛、徵积等证。证见少腹疼痛或刺痛、痛处同定拒按,多伴见月经后期量少,经色紫黯或夹血块,经血排出不畅.舌质暗红或见瘀点,脉弦涩,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四逆散合失笑散加益母草、鸡血藤、山楂、乳香、没。106巾国医药导报C}tlNAMEDICAL.}tERAL.D药。瘀血重者加桃红四物汤组成血府逐瘀汤以增强活血镇痛之力。(3)肝郁血虚型:临床多见于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妇人腹痛等证。腹痛呈绵绵痛,隐隐痛,喜温按,头晕眼花,面色少华,气短懒言,神倦嗜卧,可伴见月经延后量少,经色不鲜.有长期失血或突然失血病史。方用四逆散合四物汤加减,具疏肝行气,养血调经止痛之效。老师强调重在培补阴血,气血足则痛自止。(4)肝郁阴虚型:临床多见于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妇人腹痛等证。肝郁气滞兼阴血不足,腹痛呈绵绵痛,隐隐痛,伴见咽干口燥,形体瘦弱,舌红,脉细数,方用四逆散合一贯煎化裁,具疏肝理气、滋水涵木之效。(5)肝郁脾虚型:临床多见于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妇人腹痛等证。临床证见少腹胀痛,胃脘胸胁乳房胀痛不适,呃逆嗳气,胸闷叹息,食欲不振,食后脘腹作胀,大便稀溏,舌正,苔白,脉弦细弱。方用四逆散加健脾药化裁成逍遥散,肝脾同治。(6)肝肾不足型:临床多见于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妇人腹痛、妇产科术后腹痛等证。腹痛呈绵绵痛,痛连腰骶,月经将净时或经净后腹痛,喜按,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正,苔白,脉沉细弱。方用四逆散合左归饮加减,滋养肝肾,调气止痛。偏虚寒者加巴戟天、补骨脂等温补肾阳。(7)肝郁湿热型:临床多见于痛经、产后腹痛、妇人腹痛、妇产科术后腹痛、徵积腹痛等证。下焦湿热者平时可见小腹疼痛不适,经期明显加重,按之不减,经血暗红,夹黏液,或淋漓不尽,白带量多色黄味臭,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西医所称的附件炎、盆腔炎多属此型。方用四逆散加四妙丸清热利湿,加炒贯众、炒地榆、茜草、益母草等清利湿热,凉血止血。若月经过多去川牛膝。(8)肝经湿毒型:临床多见于产后腹痛、妇人腹痛、妇产科术后感染腹痛、徵积腹痛等证。可见发热腹痛,或低热起伏,带多如脓,下腹徵积,腹痛拒按,经期加剧,西医所称的附件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等多属此型。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调气止痛,方用银翘四逆四妙散加败酱、红藤、蒲公英、炒贯众、丹参、桃仁之类,或四逆四妙五味消毒饮加减。若瘀积成徵则加蒲黄、鳖甲、土鳖虫等软坚散结之品。3典型病例(1)患者,女,23岁。初潮后经行腹痛10余年,服减肥药后经量减少1年。12岁初潮后即痛经。Lmp4/10,量少,色暗,夹少许血块,经前一周小腹隐痛,经行痛剧,按之痛减,疼痛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28日 06:48pm 时添加 -=-=-=-=-
四逆散运用解析

时 间:2009-05-18 18:01:34  阅 读: 次     责任编辑:


  四逆散组方选药寓意深奥,广泛运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临床辨证化裁疗效颇彰。此文通过分析四逆散的药物组成,以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与运用本方。
  四个方根
  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
  柴胡 甘草 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
  芍药 甘草 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
  枳实 芍药 《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
  柴胡 枳实 芍药 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此三味配伍功用全在肝脾气血阴阳上求之,合以“国老”甘草,功宏力强。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芍药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芍药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芍药疏通经络,甘草和调脏腑;在阴阳,柴胡、甘草行阳,枳实、芍药走阴。阳主升,阴主降,升降相宜,气机无碍,流通百骸,四药相合,可疏升肝木,理通脾滞,和解枢机,条畅道路,宣布阳气。
  运用要点
  柴胡证与柴胡体质 柴胡证与柴胡体质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提出的,中医学将药物的应用指征称为“药证”,柴胡的应用指征即为柴胡证,而柴胡体质则是指柴胡证及柴胡类方方证出现的频度比较高的一种体质类型。黄煌教授认为柴胡证由两部分组成:①胸胁苦满;②寒热往来或休作有时。柴胡体质包括:①外观特征: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青白色,缺乏光泽,皮肤比较干燥,舌质坚老,暗而有紫点,舌体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②好发症状: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痛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③体质倾向:多气滞,多血瘀。
  四逆散属于柴胡类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张方子,所以柴胡证与柴胡体质的应用指征亦适用于四逆散,但是四逆散也有自己特异的使用指征:腹痛,多偏于胸胁或两少腹部,疼痛为胀痛。另外日本汉方医家细野氏提出“患四逆散证的人,其性格是内向的,多为消极的,善于担心的,非常注意细节的,神经质性格的人,特别是对自己体内的不调颇为敏感,而且具有向不好方面考虑的性格特征。”也可作为临证使用四逆散的参考依据。
  四逆散证的腹诊 腹诊是从公元16世纪末起在日本医学界逐渐兴起的一种独特诊法。现今临床上亦有广泛运用,《腹证奇览》载四逆散腹证:“胸下左右,心下或胸下之傍皆实满,犹大柴胡之腹证,胸满而实,逆满,苦痛亦甚,心下痞硬者,多属本证。”日人藤平健从临床出发认为:“这个处方用于实证比例弱,体力、腹力中等程度的人,在左右两边大致有相等程度的胸胁苦闷,腹直肌宛如两根棒子柱立着,从上到下都呈强烈的紧张状态,压心窝时有抵抗力和疼痛的腹部症候,这是处方的重点”。临床随证施用,恰如其分。
  四逆散证的舌脉 四逆散证最为常见的是弦脉,弦脉为郁结不畅之征。引起郁结的原因甚多,若为痰湿水饮凝聚,则见弦滑;若为瘀血结滞,则见弦涩、弦细等;若为郁火闭伏,则见弦数、弦硬、沉弦等。这些脉象必于两关脉中取之时最为明显,但是无论何脉,沉取不会太弱。至于舌质常为坚老而干,色稍暗,或有点紫,苔薄,薄白或薄黄,多为少津不润。
  合方运用
  四逆散无论用于何病,其病机里都有肝失疏泄,脾失通达一面,故而临证常根据肝脾郁结的原因不同而随证合方为用。
  四逆散合二陈汤 主要用于痰气郁结而致肝脾不调之证。若脾失健运,水湿聚而成痰,痰湿郁结,气机逆乱,故以四逆散合二陈汤恢复一身气机的畅通。四逆散调滞治气,二陈汤顺气治痰,痰气并治,郁结得通而肝脾调和。
  四逆散合五苓散 此方主要用于水气弥漫三焦,内侵肝脾而致肝脾失调之证。五苓散整体调治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伍以四逆散助其行散气化,升降枢纽气机,使水气归于常道。
  四逆散合升降散 此二方功效相似,皆能升降气机,疏宣气滞,但是合方主要用于火气郁结而致肝脾不和之证。升降散疏散宣泄三焦火热,正如杨栗山所云:“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四逆散加强其升降上下,疏宣表里邪热之力,如此,热郁得以宣散,气机流通,肝脾功用自复,诸疾得愈。(王兵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28日 06:49pm 时添加 -=-=-=-=-
王俊槐运用四逆散复方经验
  王俊槐系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四十余年,临证善用经方,对四逆散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王师认为本方方中寓法,法中寓方,方外有方,法外有法,故名曰四逆散法,并强调,经方治病,须临证变通,方能推陈出新,故常在四逆散法的基础上,将四逆散与经方或时方合用,诊治内、外、妇、儿科等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疗效显著。
  四逆散与经方合用
  王师临证运用四逆散皆灵活变通,并主张复用经方以成新法,用于治疗复杂病证以提高疗效。王师依法选方,常用四逆散复方甚多,其中调经完带汤(自拟名),即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复用,方从疏肝养血、调经止带之法。因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藏血,胆气调之,肝郁气血不调则女子易患经、带、胎、产、不孕等疾。故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当归芍药散滋阴养血,调经止带,气血调和而诸症得消。王师亦常随症选加海藻、昆布、牡蛎、夏枯草、丹参、香附、乌贼骨、浙贝母、玄参、橘络、橘核、橘叶等品,并吞服金铃子散或失笑散治疗妇人崩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颈癌等,每获良效。
  四逆散乃理气之祖方,凡遇气郁而致突发晕厥、昏仆、胸痹、肝胃气病、癫痫等病,王师每以四逆救急汤(自拟名)急救之。方由四逆散与桂甘龙牡汤复用,以疏肝理气,醒脑安神为法。盖厥阴、少阳同主疏泄,疏泄肝胆以升降气机,疏泄脾胃以纳谷进食,疏泄三焦以通调水道。若肝郁不达,胆郁化火,津液代谢失常,气血逆乱则厥必生焉。如“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故以四逆散复用辛甘复阳之桂甘龙牡汤,用治阴阳气不相顺接、因肝郁致厥者收效颇佳。
  肝脾主升,胆胃主降,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故王师常以泻心四逆散(自拟名)以治脾气不升、胃失和降,见脘腹痞满、腹痛绵绵、呕恶纳呆、肢软乏力、泻利不爽、舌苔白腻或黄白相兼、脉弦缓,方由四逆散和半夏泻心汤合用以宗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法。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健脾和胃。诸药相伍,可使肝脾升,胆胃降,枢机利,阴阳和,呕利止,痞利消而腹痛必自止。此方适用于肝郁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久治不愈等,多获显效。
  四逆散与时方合方
  王师重视经方,但也不偏废时方,将经方与后世疗效卓著的时方合用,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疗效,常用方如:四逆散合一贯煎、四逆散合三金汤、四逆散合温胆汤等。
  四逆散合一贯煎 厥阴之脉上系于肺,木失条达,肺失宣降,则咳喘引胁下痛,王师常以此作为诊治肝郁致咳的要点,以疏肝清肺汤(自拟名)从肝治之,方由四逆散合一贯煎复用,对于咳嗽牵引胁痛、低烧、纳少、舌质淡苔微黄,脉弦细带数等症颇为奏效,临床治疗咳唾胸胁下痛的肺脓疡、干湿性结核性胸膜炎以及肝肾不足的咳喘少痰、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等疾病,只要辨证准确,疗效较佳。
  四逆散合三金汤 胆藏精汁,依肝之疏泄而出入,助饮食消化而排泄。王师用疏肝利胆汤(自拟名)以治肝郁而胆汁排泄不畅,不通而痛,痛引胁肋或脘腹,常口苦咽干目眩,甚则寒热交作,呕吐泛酸,大便偏干,排泄不爽,舌边红苔腻,脉弦数等症。方禀疏肝利胆、缓急止痛之法,用四逆散疏肝,三金汤清胆,加用泻腑攻实之品,对于因湿热疫毒瘀阻肝胆引起的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等,随证加减化裁,可获速效。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28日 06:52pm 时添加 -=-=-=-=-
王日希星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肿瘤经验
[日期:2008-08-11] 来源:  作者:王悟云 [字体:大 中 小]  
        作者:杨丽芳 郝淑兰 王惠媛

【关键词】  四逆散;食管肿瘤;胃肿瘤;癌, 肝细胞;脑肿瘤
  四逆散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近世方书将其列入和解剂中,作为调和肝脾之剂加以阐发,功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四逆散有1个主症和5个或然症,在实际 应用 中只要病机相符就可运用,而不拘泥于四逆一症。山西省中医药 研究 院王日希星老师临床经验丰富,运用四逆散加减 治疗 肿瘤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om
  1  食管癌、贲门癌
   
  例1  王某,女 ,78岁。2004-10-03初诊。4个月前出现吞咽不畅,症状逐渐加重,于1个月前在某院行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7~35 cm处食管中段右后侧壁可见一形状不规则隆起,约3 cm×3 cm,质脆,僵硬,触之出血。诊断:食管中段癌。病理诊断:鳞癌。来诊时患者未行手术、放疗、化疗。刻诊:吞咽困难,只能进流食,进食后呕吐黏液,精神差,大便偏干,2~3日一行,舌质红,苔黄略厚,脉弦滑。辨证为肝脾不调,痰瘀互结。治宜调理肝脾,化痰活血。予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白芍药30 g,枳实30 g,瓜蒌15 g,半夏10 g,黄连6 g,胆南星15 g,瓦楞子30 g,莪术30 g,威灵仙30 g,急性子15 g,旋覆花15 g,代赭石15 g,甘草6 g。28剂,水煎服,日1剂。同时建议患者行放射治疗。二诊:患者放疗结束后20日,吞咽不畅,胸咽部灼热、疼痛,口干,呃逆,二便正常,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辨证为肝胃阴虚。治宜柔肝养阴。予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10 g,白芍药30 g,枳实15 g,生地黄30 g,沙参30 g,麦门冬15 g,当归24 g,瓜蒌15 g,郁金10 g,砂仁10 g,守宫15 g,莪术30 g,白及30 g,甘草6 g。再服28剂。三诊:患者吞咽顺畅,纳食佳,精神好,二便调。继续调和阴阳、气血,辨证施治予中药调理2年,病情稳定。
   
  按:食管与胃相连处为贲门,大多数贲门鳞状细胞癌均为食管癌播散的所致,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只要病机相同,治法亦相同。
   
  食管癌属中医学噎膈、嗝噎、噎塞等范畴,以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或闷胀不适、呕吐黏液为主要临床表现[1]。中医学认为,食管癌病变关键在胃,与肝、脾、肾亦密切相关。饮食不节损胃,劳累过度伤脾,情志不畅伤肝。脾胃受损、肝气郁滞,则水湿失运,湿聚酿痰,痰气交阻,久则致血瘀、气滞、痰浊互结,阻于食管,食管狭窄,饮食不下而成噎嗝[2]。四逆散调和肝脾,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而升清,枳实理气降逆而泄浊,清升浊降,气机调达;白芍药敛肝和营,甘草缓急和中,两药合用又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方中胆南星清化痰热;瓦楞子消痰化瘀,制酸止痛;莪术破结行瘀;旋覆花、代赭石下气消痰涎,降逆以除噫;守宫攻毒散结;威灵仙消痰涎,散痞积;急性子破血消积,软坚散结。诸药合用治疗食管癌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二诊患者经放射治疗,肝胃阴虚,食管干涩,哽咽不通,方中四逆散调和肝脾,加生地黄、沙参、麦门冬养阴生津润燥;瓜蒌、郁金行气解郁,清肝利胆;砂仁健脾和胃;白及收敛生肌。诸药合用,使气机调畅,食管得以濡润,则诸症缓解。有报道表明,四逆散可增强下食管括约肌功能,调节食管运动,加速食管 内容 物的排空[1]。
  2  肝癌
   
  例2  奥某 ,男,36岁。2004-08-20初诊。7个月前行肝癌右叶切除术,病理为非典型性肝细胞腺瘤,瘤内可见结节状肝细胞癌。甲胎蛋白(AFP)正常,肝功能正常,介入治疗2次。1个月前行B超检查示:右肝后叶实性占位病变,考虑为肿瘤术后复发,大小约5.4~7.2 cm。刻诊:右胁肋部憋胀疼痛,腹胀,胃脘部痞硬,纳差,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脉弦细。辨证为肝脾不调,痰瘀互结。治宜调和肝脾,化痰活血。予四逆散合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18 g,白芍药30 g,柴胡10 g,白术15 g,茯苓15 g,郁金15 g,枳实30 g,白花蛇舌草30 g,延胡索30 g,鸡内金15 g,太子参30 g,莪术30 g,蜈蚣4条,甘草6 g。日1剂,水煎服。14剂后诸症均减轻,继续加减治疗,6个月后复查B超示肝脏肿物未见增大。上方随证加减服药2年,病情无进展。
   
  按:肝癌的确切病因 目前 尚不清楚,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和饮水污染是肝癌的三大发病因素。只有15%的肝癌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因肝癌易侵犯肝内门静脉与肝静脉,从而导致肝内播散与远处转移,是目前预后较差的肿瘤之一[1]。肝癌属中医学肝积、积聚、黄疸等范畴。《灵枢·五变》记载:“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指出了积聚的成因、病位。其病位主要在肝、脾,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虚肝郁,肝脾不调,功能失常,标实为气滞、痰湿、瘀血相互搏结,痹阻于肝,故临床见两胁憋胀、疼痛、纳呆等肝脾不调之症[2]。四逆散合逍遥散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化湿,使痰湿无滋生之源;柴胡入手、足少阳及厥阴经,味苦性平,畅郁阳、化滞阴,能疏肝解郁;白芍药、当归敛阴养血柔肝,与柴胡合用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用使气机升降和调;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花蛇舌草解毒利湿;莪术活血化瘀,软坚;蜈蚣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现代 研究证明其对肝脏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3,4]。

[中医中药] 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血管紧张性头痛56例【摘要】慢性血管紧张性头痛发病率较高,属中医“头痛、脑风、首风”范畴。该病头痛剧烈,病史较长,现代医学常无特效药物治疗,笔者试从祖国医学调和肝脾,解郁、透风着手,应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该病56例,取得...
[中医中药] 四君四逆散治疗老年性萎缩性胃炎46例【摘要】目的观察总结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味对老年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治疗老年性萎缩性胃炎46例,经内窥病理确诊,采用四君四逆散加味治疗。结果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为89.13%。结论四君四逆...
[中医中药] 四逆散加减治疗胁痛的体会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为临床所常见。笔者依据临床经验,多年来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而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分型1.1肝气郁结型胁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每因情志的变动而增减,胸闷不舒,饮食欠...
[2004年第2卷第6B期] 四逆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11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共收治198例消化性溃疡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以四逆散加味组方内服治疗;对照组88例,予雷尼替丁胶囊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7%...
[2005年第1卷第2期] 四逆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摘要】目的探讨四逆散加味对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四逆散加味,遵循中医辨证论治规律随证加减。结果治愈26例,总有效率92.86%;无效2例,占7.14%。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肯...
[2006年第3卷第1期]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加味四逆散治疗,对照组口服吗叮啉、胃炎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两...
[2006年第2卷第3期] 从肝的疏泄失调论治小便不利仲景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笔者认为:此方专为调理气机所设,其意在于疏畅肝气。因人身之所以生,皆为“气化”所然。气化在人体升降出入,各行其...
[2006年第7卷第22期] 浅谈四逆散运用于盆腔炎治疗体会四逆散为张仲景《伤寒论》中方,原文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有疏肝解郁,透达阳郁之功,原为治疗少阴病阳郁不伸所致热厥证而设。现代中医妇科将此方...
[古方八阵] 仲景四逆散二八方剂组成柴胡,芍药,甘草,枳壳,各等分主治功效治阳气亢极,血脉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胫之下者.若是阴证,则上过于肘,下过于膝,以此为辨,乃不当用此也作者见解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嗽加五味子...
[卷八] 四逆散柴胡(三钱)、枳壳(二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盖虚寒固有四症,亦有热遏于内,不得...
[2007年第3卷第3期] 四逆散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四逆散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过敏性咳嗽患儿,以四逆散加减治疗,同时设对照组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2007年第19卷第14期] 四逆散加味的应用体会【关键词】四逆散;妊娠恶阻;乳癖 四逆散一方源于《伤寒论》少阴病四逆:虽手足冷重,但程度上并不严重,寒气上逆则咳,饮邪凌心则心悸,水不化气则尿不利,虚寒内攻则腹痛。肝木侮土,热结于内,则下利而外见厥...
[2006年第2卷第9期] 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脘痛30例笔者近3年来,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脘痛3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肝胃气滞型胃脘痛...
[2008年第5卷第1期] 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摘要】目的探讨四逆散等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疗效,研究疏肝解郁法在乙肝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加味四逆散,对照组服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3...
[2007年第8卷第16期] 莫沙必利联用四逆散合保和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莫沙必利联用四逆散合保和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方法将8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2例,分别观察疗效。结果莫沙必利联用四逆散合保和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2008年第5卷第2期] 自拟芩芨四逆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18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芩芨四逆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8例服用自拟芩芨四逆散,每次100ml,3次/d;对照组118例服用多潘立酮片10m...
[2008年第4卷第3期] 四逆散临床应用进展【摘要】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方中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
[名家医案] 王俊槐运用四逆散复方经验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18:54:52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以上各位同仁,师长所论均很有见地,不过余以为,该方仲景用散剂,现代基本上已改用汤剂,再叫四逆散显然不通,当然也不可能叫四逆汤。因此,可宗桂林版《伤寒杂病论》,叫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为好。
18
发表于 2009-7-28 19:00:08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呵呵,叫“枢机散”如何?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21:50:31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仍然汤冠散名呀。
20
发表于 2009-7-29 08:57:19 | 只看该作者

名方运用——四逆散

     不管是胃肠病,还是血管病、支气管病乃至子宫疾病,共同的病理解剖学属性都是平滑肌病变。平滑机的收缩与舒张极易受情绪影响,很容易出现痉挛状态,这种痉挛状态的反复发作,与柴胡证“往来”的特征相一致。
===========================================================================
     平滑肌接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
     看来,先生中西贯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7:57 , Processed in 0.06114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