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3-31 08:47:0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辛苦了,版主!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08:49:3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谢谢关注!!!
13
发表于 2009-3-31 11:26: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类经  《类经》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他将《灵枢》、《素问》分作十二大类,三百九十节,共计三十二卷,全书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的理论来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人,深为后世所推崇。
  张景岳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个人体会,以类分门,撰成《类经》32卷。后又以图解形式阐述《内经》中运气学说,编成《类经图翼》11卷,阐发“医易同源”原理写成《类经附翼》4卷。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当时一般人“目医为小道",视《内经》为无用之物,甚至从医的人,也置《灵》、《素》为罔闻。张景岳认为,这种情况是严重的,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类经》自序)。造成这种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文奥衍,研阅较难。就是说,《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虽然《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是,遗漏处也不少。例如,有避难不注的;有注释与原义不符的;有注释不便检阅的。何况《灵枢》尚未注释,使人无不感到遗憾。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后来,不少医家注释《内经》也只是顺文敷演,难懂之处仍不能明断,精要之处仍得不到阐发。张景岳认为这样的注释没有什么益处。于是他专心致志研究《素问》、《灵枢》两书。开始他是把《内经》中的重要章句摘录下来,作为个人学习之用。日子久了,摘录多了,反而觉得《内经》中所言是金石,字字有珠玑,结果,竟不知哪句可摘,哪句不可摘。因而他奋起鼓念,决定自己来整理、注释《内经》,以便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使学者了然,一见便得趣,从而对研究《内经》能提高一步,深进一层,真正熟悉本原,不至于误己误人,使之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张景岳汇编注释《内经》的目的。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浏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经过长期的实践及摸索,张景岳打乱《内经》原来的体例,按性质将经文分类,然后加以注解。往往以《灵枢》启《素问》之微;以《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互通精义。同时,综核百家,剖析幽隐,把经文分成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共三百九十条,汇分三十二卷。此外,还附有《类经</B>图翼》十五卷,以佐诠释。此书由于把《素问》和《灵枢》两经“合而为一",并分类编注,所以叫《类经》。张景岳认为这样类编,可以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张景岳编写《类经》,据说是四易其稿,历时三十年而成。此书洋洋数十万字,出版后,盛行于世,影响颇大。西安叶秉敬赞叹此书为“海内奇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条理井然,易于寻览,其注亦颇有发明。这些评价,是符合事实的。在医史上,它不失为一部对《内经》的整理和注释比较好的著作。
  张景岳对古代医经,特别对《内经》钻研深透,所以,他临证明审,诊断准确,能抓住主要矛盾,用药精当。他强调看病施治,贵在精一,认为医生用药犹如用兵,治病如治寇攘,因而疗效很高。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张仲景、李东垣,甚至称他为“医术中杰士”。
  类经:医经著作。三十二卷。明·张介宾撰。刊于1624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二书的全部内容,以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重新加以组合,著成此书。每类又分若干小类。由于内容以类相从,故名《类经》。书中对《内经》作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内经》原文作了极为详尽的注释。在全面注释和分类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现存几种明刻本及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上文搜索自————百度!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1:49:4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3/31 11:50am 第 1 次编辑]

<黄帝内经直解>                  清.高士宗著
                     于天星按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附件2:耿鉴廷[撰]重整<黄帝素问直解>跋  己未四月谷雨
                                            简体字本
本书作者高士宗,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名医,他精研《黄帝内经》,著成《直解》一书,其阐发经文,深得门径;纠误正讹,严肃认真;注释诠解,深入浅出;探讨脏腑,独出创见;五运六气颇多发挥。为初学者导航引路指迷破疑,是学医者蹬堂入室的最佳读本,几百年来深受后人的推崇,被誉为:注解内经,汉后第一书。对于研究易经、气功、养生、天文、预测等诸多学科的学者,也均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而且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十分宏伟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文献。它汲取了古代科学家们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人类、心理、逻辑、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展开了古代丰富的科学成就,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勤斋藏书】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8:05:3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02 06:07pm 第 1 次编辑]

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任应秋 著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任延革 整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一月1版
节选】
前言
    “《内经》研习拓导”的作者任应秋17岁学习中医,他的启蒙老师原是位
经方学家,故授以《公余六种》、《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书,任应秋
由于深受“先穷经、后证史”的国学学习方法的影响,于是提出增加学习《灵
枢》、《素问》的请求。即在他治学之初,就非常注重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
研究。
    任应秋读书很注重方法,光绪元年(1875年)做四川提督学政的张之洞所
著《辅轩语》一书对他的治学方法影响颇深,书中强调“读经宜明训诂,宜讲汉
学、宜读国朝人经学书,宜专治一经,治经宜有次第,治经贵通大义”,书中还
特别推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从中总结出治《内经》的门径。
    任应秋对《内经》的学习和研究首先从章句入手,再从理论体系的层面
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不仅贯穿了训诂、校勘、疏证、读破等基本的文献整理
方法,而且还对其进行了类分、语译、提要、索引等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在这
方面的成果享誉国内外,为此他也成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和中医文史学科
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晚年他和他在哲学界的朋友一起倡导并开展了多学
科研究《内经》的实践,并主编了《黄帝内经研究论丛》一书,受到国内外
学者的青睐。遗憾的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内经学》撰写计划没有来得
及实施。
    本书是根据任应秋1976年为某《内经》研习班所作的讲座手稿整理而
成,此稿的内容并不在讲解《内经》原文的具体内容,而是提出学习和研究
《内经》首先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具有拓导学习的意义。任应秋面对大多学
习中医的年轻人不能通读《内经》,即使是研究生要独立地读懂《内经》也非
易事的现实深感焦虑,他认为要想研究中医学或成为名中医,没有《内经》
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成功的,中医学的发展也必须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
上进行。这是任应秋之所以要在《内经》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下功夫的重要
原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内经》的文献渊源、《内经》的成书年代、《内经》引
用的古代文献、《内经》的校勘、《内经》的注疏、《内经》的分类、《内经》的专题
发挥、《内经》的学术思想、《内经》的理论体系、怎样学习《内经》等。这些内
容不仅反映了任应秋毕生研习《内经》的心得,而且还包括了他从学术的层面
对《内经》理论进行的梳理和对历史研习《内经》的文献进行的系统总结。这
些不仅是今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而且在中医学文献研究的方法
上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示范。
    任廷革
    2007年10月


【目录】
目录
一、《黄帝内经》名释…………………………………………………1
二、《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5
  (一)《素问》的成书年代………………………………………6
  (二)《灵枢》的成书年代………………………………………13
  (三)《素问》遗篇的年代………………………………………16
三、《黄帝内经》引用的古代文献…………………………………17
  (一)《五色》、《脉变》、《揆度》、《奇恒》………………………17
  (二)《九针》……………………………………………………18
  (三)《针经》……………………………………………………18
  (四)《热论》……………………………………………………18
  (五)《上经》、《下经》、《阴阳》、《从容》………………………19
  (六)《脉经》、《脉法》、《脉要》………………………………20
  (七)《形法》……………………………………………………20
  (八)《本病》……………………………………………………20
  (九)《阴阳十二官相使》………………………………………20
  (十)《金匮》……………………………………………………21
  (十一)《太始天元册文》………………,………………………2l
  (十二)《大要》…………………………………………………21
  (十三)《刺法》…………………………………………………2l
四、《素问》、《灵枢》的书名和卷篇………………………………23
  (一)《素问》、《灵枢》的书名…………………………………23
  (二)《素问》、《灵枢》卷篇的演变……………………………25
五、校勘《黄帝内经》诸家…………………………………………27
  (一)校勘对学习研究《黄帝内经》的意义……………………27
  (二)林亿等的《新校正》………………………………………29
     (三)胡澍的《素问校义》………………………………………30
    (四)俞樾的《读书余录》………………………………………3l
    (五)孙诒让的《札逐》…………………………………………32
    (六)顾观光的《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33
    (七)沈祖鲧的《读素问臆断》、《读灵枢臆断》………………33
    (八)冯承熙的《校余偶识》……………………………………34
    (九)江有诰的《先秦韵读》……………………………………34
    (十)于鬯的《香草续校书》……………………………………34
    (十一)日本校勘诸家…………………………………………35
六、注解《黄帝内经》诸家…………………………………………36
    (一)单注《素问》诸家………………………………一’.……一36
    (二)全注《素问》、《灵枢》诸家………………………………38
七、分类研究《黄帝内经》诸家……………………………………4l
    (一)兼收并蓄分类法…………………………………………42
    (二)选择性的分类法…………………………………………49
    (三)调整篇次分类法………………………………………一-52
八、专题发挥《黄帝内经》诸家……………………………………53
    (一)秦越人与《难经》…………………………………………54
    (二)张仲景与《伤寒论》………………………………………55
    (三)华佗与《中藏经》…………………………………………56
    (四)王叔和与《脉经》…………………………………………57
    (五)皇甫谧与《甲乙经》………………………………………59
    (六)刘完素与《宣明论方》……………………………………60
    (七)骆龙吉与《内经拾遗方论》………………………………6l
    (八)刘浴德、朱练与《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6l
    (九)陈无咎与《明教方》………………………………………61
九、《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62
    (一)阴阳学说…………………………………………………62
    (二)五行学说…………………………………………………64
(三)整体观……………………………………………………66
  (四)恒动观……………………………………………………69
十、《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71
  (一)藏象学说…………………………………………………71
  (二)病机学说…………………………………………………75
  (三)诊法学说…………………………………………………76
  (四)治则学说…………………………………………………80
十一、如何学习《黄帝内经》………………………………………83
    (一)内容提要………………………………………………83
    (二)阅读方法………………………………………………85
    (三)选本……………………………………………………87
    (四)选注……………………………………………………88
    (五)精读……………………………………………………90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02日 06:10pm 时添加 -=-=-=-=-
书价:18元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8:19:3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凌耀星内经讲稿
凌耀星 著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周国琪 陈 晓 施晓芬等 整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1版
【勤斋藏书】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凌耀星教授,1919年生,主籍浙江湖州,古称归安,“归安凌氏”乃名闻遐
迩的中医世家,这一家族数百年来名医辈出,第一代名医为明代御医凌云,与
李时珍同载于《明史》。后人世传祖业,尤以针灸负盛名。《明史》中赞誉:“海
内称针法者,归安凌氏。”凌教授之父凌禹声,字铿冰,为凌云十五世嫡传,青浦
名医,前清廪贡生,学识渊博,凌耀星乃十六代传人,且为第一个女医家。
    凌耀星教授秉性颖悟,好学敏求,早年高中毕业于著名的江苏省松江女
中,为该校高材生之一,数理化成绩名列前茅,这使她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
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凌耀星教授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为中医家族传承,
舍弃大学深造机会,18岁即随父侍诊,达八年有余,既精心研习《黄帝内经》为
主的经典理论著作,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1946年,南京考试院举行全
国国医资格鉴定考试,当时包括台湾省在内,共设13个考场,考生达3000余
之多,合格者仅362人,而凌耀星教授却名列第2l位,为女中魁首,取得中医
师资格,开业行医。
    1956年,从上海中医学院创建伊始,凌耀星教授就从事《黄帝内经》教学
和研究,历任内经教研组副主任、主任、顾问等职,兼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
专业试用教材编审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中医杂志特约编
审。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教学组长,岳阳医院特
邀专家;上海市非典型肺炎治疗中医专家指导组成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中医
基础分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顾问。第七、
八届徐汇区人民代表。
     凌耀星教授对《黄帝八十一难经》的校注整理,六年磨一剑,成《难经校
注》、《难经语译》二书。由于研究成果卓著,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
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务院津贴。凌耀星教授50年来先后主编《难经校
注》、《难经语译》、《实用内经词语辞典》等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其主要学术贡献是:创建了三焦两个系统学说;总结出《黄帝内经》脏腑辨证
补泻规律;十二经脉病候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善于剖析阴阳五行理论中的唯物
论观点,等等。她在校注《难经》的同时,总结出《难经》的“以肾(命门)一元
气一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独取寸口,脉证相参的整体辨证观”、“以五
行生克规律为指导的整体生命观”等一系列学术观点。
    凌耀星教授注重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为《黄帝内经》课程建设倾注了毕生
的精力,担任历版全国统编教材主编、副主编、编委、主审。她的讲课常能理论
联系实际,剖析精微,阐发新意,深受学生爱戴,教学效果全国闻名,并有相关
教学研究论文发表。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和上海市卫生局表彰其30年来
为我国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作出杰出贡献。她被列入上海市高级专家名录;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特邀先后赴日本、美国、香港讲学,被聘为
日本内经医学会、脉学会、古典针灸研究会顾问;并获得美国洛杉矾市荣誉市
民称号。
    凌耀星教授在长期从事《黄帝内经》教学的同时,从未脱离临床研究,她
善于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并总结临床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进
而充实教学内容。这种有机的结合,使其在理论修养、医疗水平、教学效果等
方面均有所提高。在临床上她擅长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治疗癌症及疑难病,
颇有特色。先后出版了《中医治癌秘诀》、《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纪实》、《中
医药治疗小儿多动症》等临床研究学术专著3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
医院为继承其临床经验,2005年建立了“凌耀星名医工作室”。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8:48: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王洪图内经讲稿
王洪图 著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王长宇 整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1版
【勤斋藏书】
王洪图内经讲稿

  作者:王洪图
  ISBN:10位[7117093870] 13位[9787117093873]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49.00 元
编辑本段内容提要  本讲稿突出了对《内经》有关医理部分的讲解与诠释,在“理论阐释”项下,采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指出某理论中所包函的若干要素;并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由此及彼地相互印证,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抓住其要领,为临床运用打下基础;以生动而浅近的古今医案为论据,讲解“临证指要”。其中贯穿着本人的临证心得与体会,多数医案理法方药兼备,不仅可以验证有关理论,也可以直接用于临证实践。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洪图,男,1937年出生于天津市蓟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奖章。
编辑本段目录  上篇 概论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1~2讲)
  第一节 《黄帝内经》课的性质与学习方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第3~4讲)
  第一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与形成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
  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与学术价值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
  下篇 经文选读
  第一章 阴阳五行(第5~14讲)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一段 阴阳的概念与应用
  第二段 阴阳转化与应用
  第三段 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第四段 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第五段 阴阳亢盛为害及调摄阴阳养生
  第六段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养生问题
  第七段 治病必求阴阳及早期治疗
  第二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
  第三节 素问·六微旨大论
  第二章 藏象(第15~30讲)
  第一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一段 十二脏之相使
  第二段 医学探微
  第二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
  第三节 素问·五脏别论
  第一段 以藏泻分脏腑
  第二段 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神
  第四节 素问·经脉别论
  第一段 生病起于过用
  第二段 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第五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第一段 太阴阳明异位、受病不同
  第二段 论脾病四肢不用之理
  第六节 灵枢·本神
  第一段 神的分类与概念
  第二段 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
  第三段 五脏所藏及其病证
  第七节 灵枢·营卫生会
  第一段 营卫运行与会合
  第二段 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其功能
  第八节 灵枢·决气
  第三章 经络(第31~32讲)
  第一节 素问·骨空论
  第一段 风从外人的病证以及针刺取穴法
  第二段 冲、任、督脉循行及其病证
  第三段 水腧五十七穴及寒热病灸法
  第二节 灵枢·经脉(节选)
  第四章 病因病机(第33~47讲)
  第一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
  第一段 生气通天
  第二段 阳气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 论阳气失常则受邪而病
  第四段 阴精的作用以及阴阳和调的重要性
  第五段 五味偏嗜所伤
  第二节 素问·玉机真脏论
  第一段 病气的逆传和顺传
  第二段 病有以次传和不以次传
  第三段 五实五虚及其生死
  第三节 素问·举痛论
  第四节 素问·调经论
  第一段 有余不足及其调治原则
  第二段 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之病及调治法
  第三段 气血失调而生虚实之证
  第四段 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第五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六节 灵枢·百病始生
  第一段 病因不同,所伤异位
  第二段 两虚相得则病
  第三段 病气传变及其病机
  第四段 积块病生成的病因与病机
  第五段 内伤病的病机及治疗原则
  第五章 病证(第48~61讲)
  第一节 素问·热论
  第一段 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
  第二段 六经热病的症状、治法与饮食护理
  第三段 两感病的症状及预后
  第四段 根据夏至划分温病与暑病
  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
  第一段 论阴阳交的症状、病机与预后
  第二段 论风厥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第三段 论劳风的症状与预后
  第四段 论肾风的症状与病机
  第三节 素问·咳论
  第四节 素问·举痛论
  第五节 素问·风论
  第六节 素问·痹论
  第一段 论痹证病因、证候分类及治疗原则
  第二段 营卫逆乱受邪为痹及痹证寒热与多汗的病机
  第七节 素问·痿论
  第八节 灵枢·水胀
  第一段 论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病机与鉴别
  第二段 论肠覃、石瘕的病因、症状及其鉴别
  第六章 诊法(第62~66讲)
  第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
  第一段 择时诊病及诸诊合参
  第二段 论四诊决死生之法
  第三段 脉应四时
  第四段 论色脉互参及尺肤诊
  第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
  第一段 论调息诊脉法
  第二段 论五脏平病死脉
  第三段 虚里诊法
  第四段 论水肿、黄疸、胃疸、妊娠诊断要点以及脉逆四时
  第三节 灵枢·五色
  第七章 论治(第67~73讲)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二节 素问·异法方宜论
  第三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
  第一段 时移病异,治法宜变
  第二段 水肿病的病机与治疗法则
  第四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
  第一段 论五脏应时及其所苦之治法
  第二段 五脏所欲之治法
  第三段 饮食五味调养五脏
  第五节 素问·标本病传论
  第六节 素问·五常政大论
  第七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一段 各种治法的应用举隅
  第二段 制方法则
  第八章 养生(第74~80讲)
  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一段 养生的原则
  第二段 肾气与生命阶段及生殖能力的关系
  第三段 养生水平不同,结果也有差别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第一段 四季养生之原则
  第二段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第三节 灵枢·天年
  第一段 论生命源于先天
  第二段 长寿的特征
  第三段 论人体生命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第四段 短寿的特征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9:04:2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精)

返利后最低价:
23.4元(卓越网)  
价格范围: 23.4~23.4元  (

相关信息:   【作者】刘炳凡编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7535722733
【版次】1  
【勤斋藏书】
(全球中医药论坛)学海无涯:
刘炳凡研究员新著《黄帝内经临证指要》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后,省内外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0
   =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路志正教授:《黄帝内经临证指要》既补《内经》之不逮,又紧密指导临床为指归,治理、法、方、药于一炉,嘉惠后学,促进中医学之发展,功莫大焉。特别是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值得学习和敬佩。i3R7[
   fIX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主任医师:《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广征撷采,联系实践,融汇古今,指导临床,方随证见,法循机受,可谓空前理论联系实践之矩著。6T&#35;aN';
   n
   广东省中医管理局徐复霖副局长:作者毕数十载之经验,穷尽中医药之奥窍,值此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期(或者说如何存真时期)得以付梓,可喜可贺。《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之价值,不啻现时,随着岁月之流逝,其价值将越来越大,而能著述此类书者,尤其是结合临床者,将是凤毛麟角。/`LrE"
   :xfsiN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孟庆云教授:当今世著很多,但多是作者群的堆砌,甚至大书无魂。《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三十万言,独自命笔,运思不辍,以其真积力久之功,创辟新解,令人感到中医学术正逢春发青,有天不丧斯文之概。《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从立题构思到理论章句,皆有熔经铸史的气魄,珠玉在前,可堪为传世之作。?&#36;C(
   A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教授:《内经》之所以为历代医家必读之经典古籍,实以其所言皆中医学之大道也。其理至深,其义至奥,熟读细味,并反复实践,方能得其真。《黄帝内经临证指要》积作者六十余年实践所得,以验案证至理,名之曰“临证指要”,一语破的,启迪后学,实为当今书海中仅见者。i*C&#36;+q
   ~V.+Q
   浙江省上虞市中医院柴中元副主任医师:《内经》为中医之典籍,注释者不少,但莘莘学子,颇有学用睽隔之弊,《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从学以致用着眼,在《内经》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佳惠医者,功不可没。H,v`3
   %M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余瀛鳌教授:《黄帝内经临证指要》据《内经》中有关临证内涵,广收博采相关文献,力求与医疗实践密切结合,以“指要”和明示学术渊源,阐析微义等形式,填补了《内经》学术临床研究的空白,嘉惠医林,厥功甚伟。Es
   ?T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长林研究员:《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将《内经》分类编排,在按语中写下作者六十余年医心之得,是极为珍贵的,它是中国医史之新的思想,为作者所独创,给后学以明示。iY_)R
   .g6e@r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吕炳奎教授:《黄帝内经临证指要》是近半个世纪来第一本高水平的中医学著作。真正是把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临床的教科书。是中青年中医的好教材,给他们提高学术水平的指南和通途。]P.8,X
   cH>
   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钟诗珍副主任医师:《黄帝内经临证指要》撷取历代经学精华,采近贤谠论名言,折衷于数十年宝贵医疗经验,积学深思,探幽启秘,凡经义切合实用者尽在本中。提纲契领,诠表精当。类证既极完备,系方多选奇良。规模已具,大法已明,学术上的新见解、新经验,用于指导医教研,堪称宝鉴。QAo4v
      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黄帝内经临证指要》既立足于继承,又不断创新,理论紧密结合临床,乃高职称者之高级读物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02日 07:05pm 时添加 -=-=-=-=-

放大图片
  内经临证发微(中医经典临证发微)


新浪价:41.50
市场价:50.00 [url=][/url]



作者:王庆其

译者:王庆其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7-10-1 0:00:00

内容介绍】
  
<br />本书系王庆其教授据其多年教研《内经》及临床实践中运用《内经》的<br />经验编撰而成,并征集当代医家在《内经》指导下之临床验案,发经旨之幽<br />微,述临证之得失。全书从“阴阳五行篇”、“藏象篇”、“病因病机篇”<br />、“病证篇”、“治则治法篇”共五个方面来阐述经典之要旨,五大篇又细<br />分为《内经》之原文条目,从《内经》原文条目结合临床医案进行分析,把<br />经典之要义运用于中医临床之精华阐透无疑。<br /> 本书可作为中医临床医师提高临床疗效、融会贯通中医经典的参考书。 <br />  
  

【本书目录】
  
<br />阴阳五行篇<br /> 阳化气,阴成形<br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br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二)<br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三)<br /> 阳气者,柔则养筋<br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一)<br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二)<br />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br /> 阴阳和,故能有子<br /> 阳加于阴谓之汗(一)<br /> 阳加于阴谓之汗(二)<br /> 阳加于阴谓之汗(三)<br />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br /> 清阳出上窍<br /> 亢则害,承乃制(一)<br /> 亢则害,承乃制(二)<br /> 天运当以日光明<br />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br />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br />藏象篇<br />病因病机篇<br />病证篇<br />法则法治篇 <br />  
  

【作者介绍】
  
<div>王庆其,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br /> 1944年出生于上海中医世家,1981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师承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裘沛然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40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心身疾病等。从事内经教学20余年,曾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学术著作25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兼任《辞海》中医学科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div>
【勤斋藏书】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0:58: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黄帝内经词典
主编 郭霭春 副主编 李思源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1年12月1版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6:06:4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习经参考书介【原创】

内经答问
吴弥漫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9:25 , Processed in 0.05753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