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981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3:2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5月19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百合”“知母”“贝母”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
        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神农本草经》中的“百合”“知母”“贝母”三味药的有关内容。
        百合花很好看,寓意深刻,受人喜爱。中药百合,可以食用,并且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医圣张仲景最善于使用百合,把“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疑难病,称之为“百合病”,也就是只有百合能够治疗这类疾病,方子里必须有这味药,把“诸药不能治”的怪病治好。
我在临床上,也很喜欢百合,很多处方里都有这味药。我认为,它名不虚传,实在是一个好药。
相比之下,我对“和中国老”的甘草,用的比较少。
          知母清胃热,与石膏配合,加粳米,甘草,竟然被称为“白虎汤”,可见知母清胃热的力量不容小看,当然知柏地黄丸,也是对知母善于制相火、清虚热的重视。
         贝母善于治疗肺虚咳嗽,这也是大家常用的药物。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1982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4:2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

      今天(2022年5月20日)分享的内容是“ 七情药性,七冲门,七诊,七表脉状,八里脉状,奇经八脉,八风,八会”等中医术语。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 七情药性,七冲门,七诊,七表脉状,八里脉状,奇经八脉,八风,八会”等中医术语。
       中医受中华文化影响,对于数字有很深的研究,其根源来于《河图·洛书》
《黄帝内经》说: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感谢雷宝淳的讲座和分享。

19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5月21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三十一章:吴又可的特殊贡献。
      吴又可《温疫论》成书于公元1642年。《温疫论》不仅继承与发展了宋以前的伤寒学说、《素问》《灵枢》倡导的热病学说,而且发展了古代的疫病理论和开创了杂气致病学说,为清代温病学奠立了基础。
      今天晚上我们学习本章第二节: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吴又可对外感热病的病因学说,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为后世温病学说大变仲景伤寒病因学说提供了借鉴。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回归中医》
      第三十一章:
      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吴又可通过邪伏膜原学说,避开了解表发汗的麻黄汤和桂枝汤。
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的异气、疫气学说,摆脱了传染病对六淫邪气的推导,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不再由皮毛而入,治疗直接清理瘀堵,或者透热外散,
为后世温病学说大变仲景伤寒病因学说提供了借鉴。
     也在实际上做成了“阳明乃温病之渊薮”,使治疗更直接和简洁。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84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5:4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2年5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分享《瘟疫学》。他将讲述湿热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温热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分享了《瘟疫学》湿热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吴鞠通说,盖湿热蒸而生苔,或黄、或白、或青、或黑。皆因病之深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而然。如春夏间石上土 之阴面生苔者然。
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暑温、湿温,古来方法最多精妙,不比前条温病毫无尺度,本论原可不必再议,特以《内经》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之明文,是暑与温,流虽异而源则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又以历代名家,悉有蒙混之弊,盖夏日三气杂感,本难条分缕晰。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人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1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6:1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5月2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试论中医治疗烫伤的理论与方法

中医治疗湯火烫伤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和四世纪刘涓子的《鬼遗方》已有湯火灼伤的处方记载。公元六世纪《集验方》、《巢氏病源》已对于火烧伤的治疗提出了初步理论,认为不宜冷水冷物外治,以免热气内攻。到唐代《千金要方》继承了唐代以前的经验而提出了辨证处理方法:火伤闷绝不识人的治疗方法,以新尿冷饮或冷水和蜜饮之;及火烧坏烂的治法。唐代以后,对于烫伤的治疗方法日多,并受《千金要方》的启发,除了外治法外,还开始重视内服药治法,认识了烫伤对全身的影响,进而进行整体治疗。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试论中医治疗烫伤的理论与方法的有关内容。
       这是一个外科的疾病,中医往往属于全科,而烧烫伤又是常见病,所以很多中医都会治疗,而且治疗的历史很悠久,是一个光荣的传统。
邓老分析说,烫伤本非六淫之邪,与六淫之火本不相同。病人原无内病,与温病由于冬不藏精,阴分先伤,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热自内外并发者有所区别。但烫伤的原因不离于热,热伤皮肤,当小面积烫伤时,热不足为害;当烫伤面积较大时,对人体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病除热之外,还有毒,肌肤腐烂,外毒时有内攻的可能。所以,本病的严重性便在于热毒夹攻。同时,本病的演变,除了如温病的入营入血之外,更有由于两邪相加正气不支,不足以抗邪,而出现邪盛正虚的凶险现象。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时刻保持正气,以抗拒热毒内攻。峻剂的使用,也必须细加斟酌。
外治必须以止痛、解火毒、防腐为主,切忌用冷水或其他冷敷。
处方:(1)清凉膏:管季耀氏修订《医宗金鉴》方。
制腐、清凉、止痛、生肌。
石灰冰500克(陈石灰热水浸一宿,将水面如冰者取起,趁湿乳细),大梅片30克(乳细),生油2000克。
上药搅匀,用消毒纱纸开贴,热即换。
( 2)保生救苦丹:《证治准绳》方。治湯火伤、止痛、防脓。
生寒水石,不拘多少(研极细末,香油调涂)。
若已化脓腐烂,则以去腐生肌为主,除采用清凉膏、保生救苦丹之外,还可用下方:
( 1)珠珀生肌膏:谢培初老医生方。
正蜜蜡660克,川白蜡240克,琥珀105克,珍珠末28克(后入),安息香油90克,猪脊肥肉煎成油1200克,将上药煎成软膏。
( 2)退肿去腐膏:管季耀方。治烫伤日久,红肿腐烂。
当归120克,川连60克,田七末6克,麻油500克。
将各药放入熬枯,入黄蜡120克搅匀,隔火炖二枝香,取起密封放阴处去火气,用消毒纱布开贴。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2-5-24 21:00 编辑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5月24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32讲《灵枢•经筋》第十三。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骨干),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疒贵)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

   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痉,在外者不能挽,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1987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1:30:3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5月2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的总论部分,主要学习虫类药的发展史和虫类药的主治功用。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的总论部分,学习虫类药的发展史和虫类药的主治功用。
       朱老说,远在4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40余种药用动物;3000多年前,开始了对蜂蜜和蚕的利用;而珍珠、牡蛎的养殖,最早也见于我国,距今约2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谋求生存而与自然斗争,曾经“饮血茹毛”,“山居则食鸟兽”,“近水则食鱼鳖螺蛤”(《古史考》),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治疗作用的虫类,逐步认识了虫类药物,奠定了虫类药学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例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虽是古代地理著作,但其中记载药物达146种,动物药占83种,如“河罗之鱼,食之已痛”、“青耕之鸟,可以御疫”。《诗经》是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也记载了珍贵的古代史料,其中述及动物160种,部分具有医疗作用。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专著,反映了西汉以前药物学的发展。该书记载的242种药物中有草、谷、菜、木、果等植物药,也有兽、禽、鱼、虫等动物药,还有雄黄、水银等矿物药。其中动物药54种,很多药物的功效和适应症都与后世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书中还记载了有关药物的采集、收藏方法等。《五十二病方》是最早记载虫类药的著作。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88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21:16:1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5月25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学习《河北中医五千年》。梅毒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传染病,梅毒、结核、麻风并列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关于梅毒的起源和传播有很多说法。在我国解放初期消灭梅毒的斗争中,有一位河北籍的中医专家盛子章,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和政府的表彰。另外历史是沉重的,只要一撒手,它就带着一切荣辱成败,裹挟着所有爱恨情仇,一起向生活的底层沉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人遗忘了。历史又是鲜活的,它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就可以捡起许多碎片,研究其中的花纹,分析其色彩与思想,甚至集腋成裘,汇集成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历史陈列。更有一种别具慧眼的人物,在历史刚刚翻过一页,人们的记忆还依然清晰可辨的时候,就趁机抓住了这刚刚翻过的一页,稍加整理,象保存标本一样把它收集起来,留待日后深入细致地进行反思研究。祖籍河北唐山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瑞贤教授就是这样别具慧眼的哲人。他一下子就发现了文革期间中草药运动的珍贵价值。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了《河北中医五千年》关于河北中医专家盛子章战胜梅毒的事迹,以及祖籍河北唐山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瑞贤教授主持文革期间中草药运动珍贵资料的事迹。
老中医盛子章研制的“三仙丹”、“清血搜毒丸”、“漱口灵”等秘方治疗梅毒功效很高,1956年随河北省卫生厅医疗队奔赴河北省各地巡回医疗,仅40天根治梅毒患者27 300余例。其后1963年3月国家卫生部组成以盛子章为首的“灭梅”医疗队,深人内蒙、甘肃、东北等地,仅在甘肃省天水县的5个区1年多的时间治愈梅毒病人23 187例,翌年复查无一例复发,蜚声国内外。被誉为“治梅专家”, 1959年获国家金质奖章,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文革期间的《河北省中草药》一书的编写任务。全省共采集标本20多万份,各县市自留一份后上交来的标本有10万余份,2035种,经鉴定后定为药用的有1208种,其中植物药1057种,动物药100种,矿物药30种,菌类及其他药21中,比过去本省药材收购品种增加一倍以上,还发现了不少贵重缺短药材和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新药材。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21:17:2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5月26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竹叶”“栀子”“枳实”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神农本草经》中的“竹叶”“栀子”“枳实”三味药。
       竹茹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枳实”,具有破气,散痞,泻痰,消积的作用。. 冶胸肚胀满,胸痹,痞痛,痰癖,水肿,食积,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枳实破气消积满,除痞力强效较速。. 枳实苦酸性微寒,宿食易消除气滞。. 湿热泻痢而后重,冲墙倒壁效更强。.用于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疼痛,是张仲景《伤寒论》大小承气汤的主要成分。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1990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0:58:2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5月27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中医教育之失误。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中医临床疗效能否持续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能否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中医事业能否发展壮大,都与下一代中医传承者的培养、教育休戚相关,但不容乐观的事实是:目前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太缺乏中医特色,培养的中医人员实在难以担当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任,模式单一,否定了中医应用了几千年的成熟的传承教育和自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硬是按照西医药的规律,将中医药细分为中医学院、中药学院、针推学院等等,造成了医不懂药,药不懂医,违背了中医的自身规律。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继续与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关于中医教育之失误的有关内容。

贾谦先生的《报告》说:百年来我国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失误。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失误,更是整个中华文化教育的失误,换句话说,我国教育缺失了自己的文化内容,我们子孙学的很多都是西方文化,使我们的孩子淡忘了中华文化,淡忘了根,日趋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因此,很多人已经不大知道我们的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和文化”,不大相信代表未来医学方向的中医药,不仅不把中医药视为成熟的理论医学,反倒视为糟粕,视为“伪科学”、“反科学”,直到今天,还主张要中医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学习别人的好东西,可以丰富自己,但要消化地吸收,即同化外来文化,而不是异化自己。我国曾有两次“海归”热潮。第一次是清末出国留学生归国热潮。绝大多数回国后在祖国建设、科技发展、文化革命、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等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詹天佑、梁思成、鲁迅、孙中山等等。但是,个别“海归”受西方文化影响,有时并没有很好消化吸收,而是生吞活剥地学,囫囵吞枣地往回拿。回来后对自己祖宗留下的许多东西看不惯。例如,余云岫、鲁迅、汪大燮、钱玄同等在日留学,回国后认为中医落后,乃是受日本废除汉医、独尊西医思潮以及汉字落后论的影响。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9:44 , Processed in 0.0497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