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941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0:0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4月14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淫羊藿”“狗脊”“败酱”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与大家共同学习了《神农本草经》中的“淫羊藿”“狗脊”“败酱”三味药的有关内容。
        淫羊藿别名仙灵脾(《唐本》)、放杖草(《日华》)、弃杖草(《日华》)、千两金(《日华 》)、干鸡筋(《日华》)、黄连祖(《日华》)、三枝九叶草(《图经》)、刚前(《本经》)。
弘景曰∶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
        狗脊别名强膂(《别录》)、扶筋(《别录》)、百枝(《本经》)、狗青(《吴普》)。
恭曰∶此药苗似贯众,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而肉作青绿色,故以名之。
时珍曰∶强膂、扶筋,以功名也。《别录》又名扶盖,乃扶筋之误。《本经》狗脊一名 百枝,《别录》萆 一名赤节,而《吴普本草》谓百枝为萆 ,赤节为狗脊,皆似误也。
两味药都主治,
1. 肝肾亏虚,兼感风寒湿邪,症见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足膝软弱者,可与萆解、菟丝子配伍,以补肝肾,祛风湿。
2. 年老肾虚尿频不禁者,可与益智仁、茯苓、杜仲等配伍,以益肾缩尿。[
败酱别名苦菜(《纲目》)、苦 (《别录》)、马草(《别录》)。
弘景曰∶根作陈败豆酱气,故以为名。
时珍曰∶南人采嫩者,曝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陈酱气,故又名苦菜,与苦 、龙葵同 名。亦名苦。
全草(药材名:败酱草)和根茎及根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祛瘀,治慢性阑尾炎,疗效极显。
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薏苡败酱散”是一个著名的方剂。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1942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0:45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老师您好,给您汇报以下预告内容: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4月15日)晚上和大家一起学习中药学的补阴药。凡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等功效,能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阴虚症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及若干慢性疾病,最常见的有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补阴药大多甘寒滋腻,故凡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胀便溏者均不宜食用。

今天分享的是以下中药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龟板、鳖甲、黑脂麻。

敬请期待黄小平的分享,望曹东义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批评指正。
      祝贺黄小平院长在上海讲座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药学》补阴药的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龟板、鳖甲、黑脂麻的有关内容。
           目前上海,正处于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中医药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事实胜于雄辩,中医药大有作为。
         瘟疫的早期,多为表证,无论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或者利湿解表,扶正解表,或者通达膜原,都是为了退热。
养阴的方药,往往在热病后期使用,尤其是古代的时候,不输液,所以有“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的说法。
当然,新冠肺炎后期,很多人心身疲惫,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而心烦意乱,失眠少槑,这个时候选用养阴药的机会,就很多。
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仍然离不开中医药的作用,养阴药的作用不可忽视。
必须早做准备,而不能“临时抱佛脚”。
      感谢黄小平的讲述和分享。

1943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4月1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七章:SARS促使外感学说与时俱进。
       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在历史上既是寒温论争的历史,也是在论争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第一节:《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古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积累了一些防治经验,并由古代医学家的不断研究、总结,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由这些理论指导着人们更有效地防治外感热病。
        第二节: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
       在病因不能直接检验的时代,“伤于风寒"与“感于温病”的病因,只能靠推测,也就是“审症求因”,以“伤寒”或以“温病”命名外感热病,只能是间接的推测,不如以发热作为病名那样直接和具体,又没有可以验证的金标准,所以外感热病的病因也就成了两千年中见仁见智、寒温论争的根源。
      第三节:温病概念的演变。
      清代温病学家关于温病的定义,基本上不取仲景的观点,都认为温病大多是从表起病,逐渐深传入里,而不是里热外发;温病可以发于四季的任何季节, 而不局限于春季;温病的概念可以包罗很多 外感热病,而不仅仅是春季的伏气温病一种;因为大多温病初起有表证,所以必须发汗解表,而不是仲景所做的直清里热。
       第四节: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
        伤寒与温病的治疗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所不同的只是解表法。从辛温发汗到辛凉解表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外感热病表证治法的进步,也反映出古今医家对外感热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古今温病概念的变迁。
     届时我们共同以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回归中医》这本书的第二十七章:SARS促使外感学说与时俱进。
       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理论与经验,不断进步,学说日渐丰富,但是历史上寒温论争,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也应该统一起来,以便面对外界。
       第一节:《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第二节: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
           第三节:温病概念的演变。
            第四节: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
            另外,应该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包容古今热病经验,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各自封闭”的寒温论争,并且应该在“后外感时期”,处理好外感与内伤杂病的“转化”,比如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或者一系列的脏腑损伤,后续“康复”问题。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

1944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2:07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4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第十章阴阳原理,第三节阴阳学说的医学原理,及第四节创新发展现代阴阳学说的部分内容,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祝世讷先生《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第三节阴阳学说的医学原理,及第四节创新发展现代阴阳学说的有关内容。
         阴阳是中医经典《内经》的元概念,是中医指导临床的大智慧,中医用阴阳概括天地万物的属性和运动,并且把变化的原因、动力都归于阴阳,
         中医的阴阳思想是用象来概括,比如白天和夜晚分属于阳和阴,不用数字、数据来区别白天和夜晚,而是用阴阳来说明。
         数据和数字很复杂,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阴阳很容易。
比如,你去买的苹果、梨、桃子,如果用化学分析的数据,很难区分它们,但是,从象来说,就很容易。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45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2: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4月1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下)
三、中医治疗肠痈的原则:
中医治疗肠痈的原则多根据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1)肠内有痈脓的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法;
(2)脓未成的用大黄牡丹湯法。
唐宋以后的治法与方药也多由此演变,因此可以说历代的医家都以仲景法为讨论中心。但对于仲景这两个治疗方法,中医也有分歧的论点。
四、中西医治疗阑尾炎的原则:
西医治疗阑尾炎的原则是:禁用泻剂。叶·穆·塔列耶夫的《内科学》中关于阑尾炎的治疗项内写道:“采用保守疗法时,宜实行绝对安静,腹部放置冰囊,禁用灌肠、泻剂、鸦片剂,宜行绝对的饥饿疗法,仅许可一口一口地少量饮水。⋯⋯”
而中医治疗本病,则主要是用大黄牡丹湯之类的泻剂。因为中医的理论是:“邪气”与“卫气”相干于肠内,加之遇热,血气蕴积结聚而成。所以,治疗之法必定要使邪有出路。“邪”在于肠,它唯一而又最便捷的出路就是肛门,邪有出路,热积乃散,便不成脓而病可愈,而大黄牡丹湯正是合于这一理论的一张良方。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 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的有关内容。
中医治疗肠痈的原则,既和外科治疗疮疡有相同的内容,也有六腑以通为用的特点。张仲景《金匮要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湯为代表。
唐宋以后治法与方药逐渐有所发展和丰富。中西医并存的背景下,很多治疗也必须兼顾两者的特点,千方百计,只为患者健康。
当然,中医除了内服汤药,还有很多外治方法,也对改善病症、治愈疾病,有很大帮助。
当年陪伴尼克松访华的记者,得了急腹症,就感受和报道了中医艾灸和针刺治疗的神奇效果,引发了轰动。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46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3: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4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述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偏痛多属寒凝瘀滞,郁证病在三阳,郁证也见少阴病等内容。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偏痛多属寒凝瘀滞,郁证病在三阳,郁证也见少阴病等内容。

        中医药重视人的整体性,而且是时空化的整体,五脏六腑都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十指连心。
        治病需要辨证论治,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活法巧治,杂合以治”,而不是邯郸学步,不会变通。
          《内经》强调“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因此,有证候,就可以有方药。
法无定法,方无必然之方,是为活法巧治,内服外用,对证就好。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47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6:05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4月19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27讲《经脉》第十(3)。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经脉十(3)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1948
 楼主| 发表于 2022-4-26 20:3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2年4月2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只有中医药才能解决13亿国人健康。我国100多年来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失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不少的民族精英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民族虚无主义,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否定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西学东渐,虽然带来了许多积极的东西,但是其负面影响更大,导致西方文化居于统治地位,在中国造成了“科学主义”,要用西方的一切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当然也要用西医药标准来裁判中医药,使中医药目前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濒临灭绝。然而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在我国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建立起以中医为主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必须在教育体系、卫生体系、人才队伍和发挥特色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做到小病不出门,小伤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做到就地解决,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而这样的目标西医药是绝对做不到的。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关于“只有中医药才能解决13亿国人健康”的有关内容。

        中医院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学术体系,也是大众身边的医学,与炎黄子孙生死相依血脉相连走过了几千年。
近代以来,备受列强欺凌,民族自信受到摧残,很多人希望“全盘西化”救中国,丑化祖先,说“中国古代无科学”“中国百事不如人”,中医药也在劫难逃,几乎被取消。
医随国运,随着国家的富强,中医药迎来了复兴的伟大时刻。
但是,前进的道路充满坎坷,需要大家不懈奋斗。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1949
 楼主| 发表于 2022-4-26 20:36:4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4月21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龙骨”“麝香”“牛黄”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龙骨”“麝香”“牛黄”三味药。
       龙骨,别名:陆虎遗生、那伽骨、生龙骨、煅龙骨、五花龙骨、青化龙骨、花龙骨、白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龙骨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虽然龙骨出自《神农本草经》,但是时代不一样了。
这样的宝贵资源,我劝大家尽量不用,可以用牡蛎等来代替。
        麝香,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寸香、元寸、当门子、臭子、香脐子。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马麝M. 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 L.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辛,温。入心、脾、肝经。开窍,活血,散结,止痛。
真麝香不容易获得,假货时有。请注意,能不用,是高手。
牛黄(cow bezoar) 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牛科动物牛胆囊的胆结石。在胆囊中产生的称"胆黄"或"蛋黄",在胆管中产生的称"管黄",在肝管中产生的称"肝黄"。
牛黄完整者多呈卵形,质轻,表面金黄至黄褐色,细腻而有光泽。中医学认为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平。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治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肿痛、口疮痈肿、尿毒症。天然牛黄很珍贵,国际上的价格要高于黄金,大部分使用的是人工牛黄。

感谢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1950
 楼主| 发表于 2022-4-26 20:40:1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

      今天(2022年4月22日)分享的内容是“ 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行相克,五法,六经气血多少,六不治,六腑”等中医术语。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
轻身重财,二不治。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有一于此,则难治也。
        祝贺雷宝淳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的有关内容。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感谢雷宝淳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21:33 , Processed in 0.07405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