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931
 楼主| 发表于 2022-4-12 20:24:5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2年4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分享《瘟疫学》。他将讲述三方面的内容:一、瘟疫的三焦辨证,二、瘟疫的表里辨证,三、瘟疫的气血津液辨证。
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分享了《瘟疫学》的内容:一、瘟疫的三焦辨证,二、瘟疫的表里辨证,三、瘟疫的气血津液辨证。
      喻嘉言论温病,他在吴鞠通之前,提出了一个三焦辨证,他从哪受到启发呢。他说受到了《平脉篇》的启发,他说“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就是从这些字里边,他说这就是“赤文绿字,开天辟地之宝符,人自不识耳”。他从这里体会到微言大义,要从上焦下焦中焦解决问题。
喻嘉言在有些地方,也引用吴又可的观点,他说“谓人之鼻气通于天,故阳中雾露之邪者为清邪,从鼻息而入于阳,入则发热头痛项强,正与俗称大头瘟  蛤蟆瘟之说符也”。
这样的学说与吴又可的说法是符合的,就是“人之鼻气通于天,口气通于地”。后来温病学家也是如此,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然后,“逆传心包”。所以,也是学的吴又可。
喻嘉言说“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从口鼻来的这个邪气,到了中焦去了以后。说“依次分布上下”。其实这依次到了中焦再分布上下,这就是“邪出膜原”,出来以后,向上向下传播的这么一个过程。喻嘉言说“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所以把“解毒”的这个思想突出出来。
喻嘉言,实际上也是化裁了经方,来治温病,就是把张仲景的这些方子,来加减变化,就能够在当时取得疗效。所以喻嘉言为后世的温病学,提供了系列方药,他还有和解方,有小柴胡汤、小柴胡加桂枝汤、柴胡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汤、小柴胡去人参加五味子汤、小柴胡加芒硝汤。
疏风的方里有荆芥散、独活汤等等,限于平篇幅,不再多录。但其内容很丰富,可以自学。
感谢曹传龙的讲座和分享。

1932
 楼主| 发表于 2022-4-12 20:25:3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4月1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上)
阑尾炎这个病名在中医文献上是找不到的。但是按照传统中医的治疗经验,阑尾炎是可以用中药治疗的,并且这一治疗方法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有了。更使我们自豪的是,这一治疗方法经过千百年来无数医者的临床实践,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西医截然不同。西医对于阑尾炎的治疗,都主张在24小时内施行外科手术,把阑尾截除,这差不多已是不移的定论,其它方法只是辅助治疗,此外似无其它根治疗法。但是,从中医所发表的文献来看,一致都认为阑尾炎即古时所称的肠痈,并且用治疗肠痈的内服药法治疗阑尾炎效果甚佳。就连日本的汉医也有同样的认识。“ 肠痈”病名,始见于《内经》和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医根据张仲景的经验,对阑尾炎多用下法,故许多学习了西医理论之后的中医同志对本病不敢沾手。因为按照西医的理论,对阑尾炎是禁用泻药的,因为用泻药有并发阑尾穿孔的危险。因此,对这一问题有加以讨论的必要。下面先探讨一下肠痈是否和阑尾炎相同。其次再讨论阑尾炎是否可以用泻下法,它的治疗根据何在。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 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上)
      中医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需要互相沟通。毫无疑问,阑尾炎这个病“古代就有”,中医也不是没有治疗过阑尾炎,而且还有很好的疗效。
     那就是说,中西医的认识方法不一样,所以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西医依靠构成论来认识疾病,所以精于病理解剖,所以擅长手术局部切除。
中医依靠生成论,并且强调整体观念。所以中医靠非手术的汤药,或者依靠针刺、艾灸,在体表,在肢体上解决问题。
因此,邓铁涛先生说:“阑尾炎这个病名在中医文献上是找不到的。但是按照传统中医的治疗经验,阑尾炎是可以用中药治疗的,并且这一治疗方法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有了。”
       发挥中医自己的长处,千方百计治好患者,不仅是为了避免手术,而且还可以找到另外的发展道路。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座和分享。

1933
 楼主| 发表于 2022-4-12 20:28:35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4月12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26讲《经脉》第十(2)。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经脉十(2)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腨)、腳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1934
 楼主| 发表于 2022-4-12 23:29:5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4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述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淋证因于太阴阳明合病、口疮屡见厥阴病、尿频因于太阳太阴合病等内容。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淋证因于太阴阳明合病、口疮屡见厥阴病、尿频因于太阳太阴合病等内容。

      中医说的“淋证”是小便淋漓不畅,有热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等不同情况,与西医所说的淋病,有所不同。西医说的是性病,而且侧重于“病原菌”的检测,中医强调证候,而不管“病原菌”如何。

       口舌生疮,原因很多,有脾胃湿热、阴虚火旺的常见情况,也可以有肝郁化火,或者肝郁脾虚等不同。需要辨证论治,而不是“执方疗病”的“守株待兔”。

       尿频属于太阳膀胱者多为湿热下注,属于少阴肾经的多见阴虚火旺,太阴脾影响到尿频,则更需要把脾主运化的原理分析清楚。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35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1:59:2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2年4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曹东义老师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在中国得到空前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尽管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医学还没有发现抗菌素,当时的医学水平还算不上是现代医学,但是实证医学的长处,使那些笃信实验的医学家,对中医学奉若神明的阴阳五行、六淫七情、脏腑经络学说,大加贬斥。当然,事情的变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其中一开始是中医界主动接受西医学说,后来则不得不接受西医学说,并逐渐将中医学有关认识用解剖学加以衡量,自认为“不科学”,这是一个“逐渐失去自我”的过程,这个变化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敬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河北中医五千年》关于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大冲击,医学水平还算不上是现代医学,但是实证医学的长处,使那些笃信实验的医学家,对中医学奉若神明的阴阳五行、六淫七情、脏腑经络学说,大加贬斥。
王清任《医林改错》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余云岫、汪精卫消灭中医,中医人奋起反击,为求生存奋斗了一百年,这个变化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医随国运,迎来复兴;
痛定思痛,走向成功。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36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0:0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4月14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淫羊藿”“狗脊”“败酱”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与大家共同学习了《神农本草经》中的“淫羊藿”“狗脊”“败酱”三味药的有关内容。
        淫羊藿别名仙灵脾(《唐本》)、放杖草(《日华》)、弃杖草(《日华》)、千两金(《日华 》)、干鸡筋(《日华》)、黄连祖(《日华》)、三枝九叶草(《图经》)、刚前(《本经》)。
弘景曰∶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
        狗脊别名强膂(《别录》)、扶筋(《别录》)、百枝(《本经》)、狗青(《吴普》)。
恭曰∶此药苗似贯众,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而肉作青绿色,故以名之。
时珍曰∶强膂、扶筋,以功名也。《别录》又名扶盖,乃扶筋之误。《本经》狗脊一名 百枝,《别录》萆 一名赤节,而《吴普本草》谓百枝为萆 ,赤节为狗脊,皆似误也。
两味药都主治,
1. 肝肾亏虚,兼感风寒湿邪,症见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足膝软弱者,可与萆解、菟丝子配伍,以补肝肾,祛风湿。
2. 年老肾虚尿频不禁者,可与益智仁、茯苓、杜仲等配伍,以益肾缩尿。[
败酱别名苦菜(《纲目》)、苦 (《别录》)、马草(《别录》)。
弘景曰∶根作陈败豆酱气,故以为名。
时珍曰∶南人采嫩者,曝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陈酱气,故又名苦菜,与苦 、龙葵同 名。亦名苦。
全草(药材名:败酱草)和根茎及根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祛瘀,治慢性阑尾炎,疗效极显。
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薏苡败酱散”是一个著名的方剂。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0:45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老师您好,给您汇报以下预告内容: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4月15日)晚上和大家一起学习中药学的补阴药。凡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等功效,能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阴虚症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及若干慢性疾病,最常见的有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补阴药大多甘寒滋腻,故凡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胀便溏者均不宜食用。

今天分享的是以下中药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龟板、鳖甲、黑脂麻。

敬请期待黄小平的分享,望曹东义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批评指正。
      祝贺黄小平院长在上海讲座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药学》补阴药的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龟板、鳖甲、黑脂麻的有关内容。
           目前上海,正处于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中医药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事实胜于雄辩,中医药大有作为。
         瘟疫的早期,多为表证,无论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或者利湿解表,扶正解表,或者通达膜原,都是为了退热。
养阴的方药,往往在热病后期使用,尤其是古代的时候,不输液,所以有“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的说法。
当然,新冠肺炎后期,很多人心身疲惫,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而心烦意乱,失眠少槑,这个时候选用养阴药的机会,就很多。
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仍然离不开中医药的作用,养阴药的作用不可忽视。
必须早做准备,而不能“临时抱佛脚”。
      感谢黄小平的讲述和分享。

1938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4月1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七章:SARS促使外感学说与时俱进。
       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在历史上既是寒温论争的历史,也是在论争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第一节:《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古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积累了一些防治经验,并由古代医学家的不断研究、总结,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由这些理论指导着人们更有效地防治外感热病。
        第二节: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
       在病因不能直接检验的时代,“伤于风寒"与“感于温病”的病因,只能靠推测,也就是“审症求因”,以“伤寒”或以“温病”命名外感热病,只能是间接的推测,不如以发热作为病名那样直接和具体,又没有可以验证的金标准,所以外感热病的病因也就成了两千年中见仁见智、寒温论争的根源。
      第三节:温病概念的演变。
      清代温病学家关于温病的定义,基本上不取仲景的观点,都认为温病大多是从表起病,逐渐深传入里,而不是里热外发;温病可以发于四季的任何季节, 而不局限于春季;温病的概念可以包罗很多 外感热病,而不仅仅是春季的伏气温病一种;因为大多温病初起有表证,所以必须发汗解表,而不是仲景所做的直清里热。
       第四节: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
        伤寒与温病的治疗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所不同的只是解表法。从辛温发汗到辛凉解表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外感热病表证治法的进步,也反映出古今医家对外感热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古今温病概念的变迁。
     届时我们共同以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回归中医》这本书的第二十七章:SARS促使外感学说与时俱进。
       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理论与经验,不断进步,学说日渐丰富,但是历史上寒温论争,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也应该统一起来,以便面对外界。
       第一节:《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第二节: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
           第三节:温病概念的演变。
            第四节: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
            另外,应该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包容古今热病经验,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各自封闭”的寒温论争,并且应该在“后外感时期”,处理好外感与内伤杂病的“转化”,比如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或者一系列的脏腑损伤,后续“康复”问题。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

1939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2:07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4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第十章阴阳原理,第三节阴阳学说的医学原理,及第四节创新发展现代阴阳学说的部分内容,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祝世讷先生《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第三节阴阳学说的医学原理,及第四节创新发展现代阴阳学说的有关内容。
         阴阳是中医经典《内经》的元概念,是中医指导临床的大智慧,中医用阴阳概括天地万物的属性和运动,并且把变化的原因、动力都归于阴阳,
         中医的阴阳思想是用象来概括,比如白天和夜晚分属于阳和阴,不用数字、数据来区别白天和夜晚,而是用阴阳来说明。
         数据和数字很复杂,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阴阳很容易。
比如,你去买的苹果、梨、桃子,如果用化学分析的数据,很难区分它们,但是,从象来说,就很容易。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40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22:02: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4月1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下)
三、中医治疗肠痈的原则:
中医治疗肠痈的原则多根据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1)肠内有痈脓的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法;
(2)脓未成的用大黄牡丹湯法。
唐宋以后的治法与方药也多由此演变,因此可以说历代的医家都以仲景法为讨论中心。但对于仲景这两个治疗方法,中医也有分歧的论点。
四、中西医治疗阑尾炎的原则:
西医治疗阑尾炎的原则是:禁用泻剂。叶·穆·塔列耶夫的《内科学》中关于阑尾炎的治疗项内写道:“采用保守疗法时,宜实行绝对安静,腹部放置冰囊,禁用灌肠、泻剂、鸦片剂,宜行绝对的饥饿疗法,仅许可一口一口地少量饮水。⋯⋯”
而中医治疗本病,则主要是用大黄牡丹湯之类的泻剂。因为中医的理论是:“邪气”与“卫气”相干于肠内,加之遇热,血气蕴积结聚而成。所以,治疗之法必定要使邪有出路。“邪”在于肠,它唯一而又最便捷的出路就是肛门,邪有出路,热积乃散,便不成脓而病可愈,而大黄牡丹湯正是合于这一理论的一张良方。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 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的有关内容。
中医治疗肠痈的原则,既和外科治疗疮疡有相同的内容,也有六腑以通为用的特点。张仲景《金匮要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湯为代表。
唐宋以后治法与方药逐渐有所发展和丰富。中西医并存的背景下,很多治疗也必须兼顾两者的特点,千方百计,只为患者健康。
当然,中医除了内服汤药,还有很多外治方法,也对改善病症、治愈疾病,有很大帮助。
当年陪伴尼克松访华的记者,得了急腹症,就感受和报道了中医艾灸和针刺治疗的神奇效果,引发了轰动。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22:36 , Processed in 0.05434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