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栋按:《易传》不是孔子所作,前人已有定论。 《周易探源·序》云:“《易传》的作者,二千年来都认为是孔子,甚至现在还有人这样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易传》不是孔子作的。宋欧阳修已经指出:‘《系辞》而下非圣人之作,以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易童子问》三)从《易传》中备列几种解说或同或异,乖戾不一,就可以看出不是一人之言了。《易传》的内容思想,跟《论语》所载的孔子的思想不一样,证明它不会出于孔子之手。孟子私淑孔子,极力为孔子宣传,但他只说孔子作《春秋》,不说孔子著《易传》。先秦儒家也没人这样说过。这些,近人论证已详(见《古史辨》第三册《上编》),已成定案。”
陈鼓应说:“传统的说法以《十翼》为孔子所作……但通过从欧阳修始,经崔述一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易传与道家思想·<彖传>与老庄》)
但自帛书《周易》出土后,现代多数学者经考证认为《易传》与孔子有关。
张立文说:“《易传》中有些篇章可能同孔子有关,起码与孔子的后学有关。然自北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对孔子作《十翼》提出怀疑以后,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其基本倾向和观点是:《易传》非孔子所作;《易传》是秦汉间传《易》者所作,而非春秋战国时所作,与汉人看法相对立。愚以为完全肯定《易传》为孔子所作,虽属不当,但完全否定孔子作《易传》,也大可不必。《论语·述而篇》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儒林传》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据地下文物出土证明,《史记》所载基本可靠,况司马迁为伟大的史学家,著述态度严肃。另孔子是鲁国人,他在鲁国看到过《易》、《春秋》,是完全可能的。《论语·子路篇》载孔子引用《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可见。孔子与《易》发生过关系,当无疑。晚年居鲁,潜心整理古籍。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周易》做些注释,也是可能的。亦可能孔子口述,弟子记录或后学据他的思想写成。然而,《易传》虽以儒家思想注释《易经》,但亦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帛书周易注译·<帛书周易>浅说》)
廖名春说:“关于孔子与《易传》的关系,人们多怀疑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之说。而帛书《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恰与司马迁说相合。特别是孔子与子贡就学《易》发生的争论,对于研究《周易》的儒学化过程尤为重要。从《要》所载史实,我们可知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曾经有过相当大的变化。他晚年以前肯定是视《周易》为卜筮之书而不加以重视的,所以当他晚年好《易》时,其弟子子贡就以他的‘它日之教’来加以反对。而孔子这时已认识到《周易》有‘古之遗言’,有文王之道,所以他不顾其得意门生的激烈反对,冒着‘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的危险,而潜心于其‘德义’的研究,从而开辟了一条迥异于史巫之筮的治《易》新路。”(《<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第九章帛书<周易>经传述论》)
又说:“总体来说,《易传》的思想源于孔子,孔子与《易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战国时期的孔子后学对《易传》各篇也做了许多创造、发挥工作。因此,《易传》的作者主要应是孔子及其后学。”(《<周易>经传十五讲·第十讲<易传>的形成和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