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08:31 | 只看该作者
⑵各得其序:郭象注:“不待为之。”
成玄英《疏》:“夫二气氤氲,四时运转,春秋寒暑,次叙天然,岂待为之而后行之!”
⑶然若亡而存:“然”前脱一“惛”字,当补之。郭象注:“昭然若存则亡矣。”
成玄英《疏》:“惛然如昧,似无而有。”
⑷油然不形而神:郭注:“絜然有形则不神。”
成《疏》:“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油然无係,不见形象,而神用无方。”
⑸畜:畜养,养育。
⑹此之谓本根:郭注:“畜之而不得其本性之根,故不知其所以畜也。”
成《疏》:“亭毒群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08:55 | 只看该作者
⑺知北游:意为知向北方游历。知,是假托人名。本篇以论道为主。作者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它是虚无的、无处不在的;它产生万物,又支配万物。这是一种关于宇宙本体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李真瑜、田南池、徐莉注译《庄子》)
成《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
陈鼓应说:“《知北游篇》,主旨在谈道。‘知北游’,知向北方游历。知,音智,这里是寓言,讬为人名。取篇首三字作为篇名。”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0:09 | 只看该作者
⑻礼论:本文是一篇介绍礼的专题论文,是我们了解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文献。文中主要阐述了礼的起源、内容、作用及意义。荀子认为礼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统治者为了调节人的欲望而制定的,是人为的;礼不只“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更是为了确立等级差别,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因此礼是治国之本,是“人道之极”。荀子认为死生如一,特别重视丧礼,因此对丧礼作了详细阐述。(方勇、李波译注《荀子》)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0:37 | 只看该作者
⑼荀子论阴阳的话还有不少:如《荀子·天论》云:“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所志于阴阳者,以其见知之可以治者矣”、“是故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此句出现二次)”等。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1:06 | 只看该作者
⑽汉人所谓阴阳家,实则阴阳五行家,且谈五行尤多:冯友兰说:“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知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史记·律书》谓之十母)、地支(《史记·律书》谓之十二子)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不过后来阴阳家即根据此等配合以立说。至《吕氏春秋》及《礼记》中所载之《月令》,则此等配合,即已成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中国哲学史·第二篇经学时代·第二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金栋按:冯氏所谓“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与成熟的《内经》理论多么吻合。
顾颉刚说:“汉儒生在以阴阳五行为信条的社会里,便没有不受阴阳五行说的浸润的,阴阳五行即是他们的思想的规律。”(《古史辨自序(下册)·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和历史·一、五行说的起源》)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2:0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3.原始的五行说
论者多言,史料所载的五行说最早在《尚书·洪范》。其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已将五行初步抽象,每行有基本性质,并配有五味。但无论从文意,还是从排列顺序中都看不出有生克乘侮的意思,故象是较原始的。至于最原始的说法始自何时,当然不会早于铜(最早用的金属)较多使用(在我国是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以前。有人说五行源于商人的五方概念,理由勉强。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21 21:43 编辑

【补注】
⑴原始的五行说:本段内容亦见先生另一部著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三讲五行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⑵史料所载的五行说最早在《尚书·洪范》:顾颉刚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它在经典上的依据,为《尚书》的《甘誓》和《洪范》。这两篇中,都有‘五行’字样,而《洪范》讲‘水、火、木、金、土’的性质尤为明显。……《洪范》一篇出于战国之末,其中所载的五行之说即是战国时邹衍一辈人的学说。”(《古史辨自序(下册)·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和历史·一、五行说的起源》)
金栋按:据李学勤《周易溯源》考证,“《洪范》绝不是晚出的作品,其年代应早到西周”,从而否定了“疑古过勇”的顾氏“出于战国之末”的说法。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21 22:02 编辑

⑶一曰水……五曰土:古人认为这里的五行顺序乃按五行之生数排列。
《尚书大传》云:“皆其生数。”
孔颖达《尚书正义》(《疏》):“万物之本,有生于无,著生于微。及其成形,亦以微著为渐。五行先后,亦以微著为次。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质,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亦是次之宜。”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郑康成曰:‘此数本诸阴阳所生之次也。’[疏]《白虎通·五行篇》云:‘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准也,养物平均,有准则也。木在东方。东方者,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躍,触地而出也。火在南方。南方者,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金在西方。西方者,阴起始,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土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郑注见《史记集解》。
云‘此数本诸阴阳所生之次’者,阴阳谓天地。《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第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月令》疏引郑注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于中央。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故其次如此。”
金栋按:孙氏之“注”,乃取“五家三科”之说,即司马迁古文说,《尚书大传》欧阳氏、夏侯氏今文说,马融、郑玄(康成)之孔壁古文说。孙氏之“疏”,乃孙星衍本人者,在“疏”中对经文及五家三科之“注”一一诠释。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皆其生数。……刘云:《左传》疏:‘《洪范》以生数为次,六府以相克为次。’”
又按:李学勤说:“《洪范》五行的次序,是水、火、木、金、土。我曾指出,这是由于当时数说五行尚未按照相生相克的次第,同当时数说方向的习惯有关。……西周人数说方向,可说东、南、西、北,也可说东、西与南、北。……《洪范》数说五行,是水、火与金、木这样交叉说的。《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也是交叉数的。这是西周人讲五行的习惯。”(《周易溯源·第一章西周、春秋的<易>》)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4:25 | 只看该作者
⑷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汉典》)
⑸最早用的金属:考古研究证明,我国最早使用金属的是青铜器,当在殷商(或之前)时代,即公元前1562年(16世纪)?~前1066年(11世纪)?亦即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
范文澜说:“相传《夏小正》是夏朝的历书……还没有发现铜器。……商朝早期已有高度的制青铜器技术。”又说:“商朝早期已经出现了高度的青铜器文化”、“商朝生产工具,主要的已经不是石头工具而是金属工具。”(《中国通史》)
张荫麟说:“商人已有铸造青铜(铜锡合金)器的工艺,铸造工场的遗物曾在殷墟找到。”(《中国史纲·商代文化》)
⑹有人说五行源于商人的五方概念:窦福志认为:“关于起源问题,1941年,胡厚宜结合出土甲骨文与传世文献,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中提出了‘五行说’导源于商代的四方观念的观点。首次揭示了甲骨文中有关‘四方’和‘四方风’的记载,并与《尚书·尧典》、《山海经》、《夏小正》和《国语》诸书所记‘四方’和‘四方风’互相印证,指出商代已有四方观念。后又发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补证》、《论殷代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等一系列文章,进一步论证商代已有五方观念。……同时认为四方和四方风已是原始‘五行说’的滥觞。”(《先秦文献中阴阳五行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15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18:0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另一条早期较可靠的资料是西周末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种抽象趋势是向元素说方面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其意近于元素的化合。全部有关五行的文献中,只有这一条这样强调。故只讲五行说是古代元素说,是朴素的唯物论,并未道及五行说的主要方面。它继续发展是向生克乘侮——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并与天地万事万物相配的方向进步的。这是五行说与西方四元素、四体液说很不相同的地方。正是这种发展趋势,使五行说与阴阳说结合到一起去了。(或受阴阳思想影响)中国亦有水一元说,见《管子·水地篇》,《内经》中也可见其影子。为免离题太远,此处不引。
【自注】《管子》的水一元论如下: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国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甘最(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沉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而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管子·水地》
不过,同篇的开头,却是土一元论。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管子·水地》
虽然不如水一元论更完善,却可看出《管子》曾经多人编纂。
《内经》中水一元论影子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补注】
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房注:“以水道回复,故令人贪。以其躁速,故令人粗勇也。”
《管子校注》:“翔凤案:王念孙云:‘道’当为‘遒’,字之误也。……‘道’即水路,躁急而旋,王以为误字,非是。‘贪粗而好勇’,‘贪’与‘好’为形容词,不是贪财。”
⑵淖弱而清,故其民轻国而贼:房注:“以其淖弱故轻佚,清则明察,故人果贼也。”
《管子校注》:“翔凤案:房注‘果贼’,郭沫若以为‘乃果敢之误’。‘贼’与‘敢’形不相似,声义亦不相通,无缘致误。……‘贼’同‘札’,有札实之义。‘果贼’即果札,谓其有决断,非谓其果敢有勇也。郭说非是。”
⑶浊重而洎(音记ji),故其民愚疾而垢:房注:“洎,浸也。浊重故愚,浸则多所渐入,故疾垢也。”
《管子校注》:“翔凤案:《周礼·士师》‘祀五帝则洎镬水’,注:‘洎,谓增其沃汁也。’与‘重浊’义相因,谓其夹泥垢。……《尔雅·释言》:‘疾,壮也。’重浊之人多壮,此常见者。”
⑷甘最()而稽,淤滞而杂:房注:“冣,绝也。稽,停留也。谓秦水绝甘而味停留,又泥淤沉滞,与水相杂也。”
《管子校注》:“俞越云:……徐锴曰:‘古以聚物之聚为冣。’此二句之义,盖谓泔汁会聚而停留,淤泥沉滞而混杂也。’”
⑸其民贪戾,罔而好事:房注:“以其泔而稽,故贪戾。以其滞杂,故诬而好事。”
⑹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沉滞而杂:房注:“齐晋,谓齐之西而晋之东。枯旱,谓其水惨涩而无光也。”
《管子校注》:“俞越云:‘齐’与‘晋’声相近。《周易·释文》曰:‘晋,孟本作齐’,是也。《管子》原本作‘晋之水’,声误谓‘齐’,校者旁注‘晋’字,传写并入正文,遂作‘齐晋之水’矣。尹注谓是‘齐之西而晋之东’,此曲说也。王氏《杂志》谓涉上文而误。夫上文有‘齐之水’、‘楚之水’、‘越之水’、‘秦之水’,何独误作‘齐‘乎?是犹未明其致误之由也。……翔凤案:晋多山,黄河一曲,杂泥沙俱下,流缓则淤滞。冬季水涸,则疾旋而下。‘枯旱’指涸,‘运’指回旋。旱则悍,《鹏鸟赋》‘水激则旱兮’,是其证。‘齐’上属为句。《论语》‘学而不思则罔’,皇《疏》:‘诬罔也。’‘齐’为齐同,好从事与大家齐同。”
⑺其民谄谀(而)葆诈,巧佞而好利:房注:“以其运,故谄谀。以其枯旱,故葆诈。以其淤杂,故巧佞而好利。”
《管子校注》:“孙星衍云:《困学纪闻》十引‘谀’下有‘而’字。戴望云:朱本‘谀’下有‘而’字,此本脱。翔凤案:《说文》:‘葆,草盛茂。’‘葆’谓藏其诈。”
⑻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房注:“沉故愚戆而好贞,翠杂故轻疾而易死。”戆,音杠gang,愚傻。
⑼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房注:“轻故易清,劲故好正也。”
《管子校注》:‘安井衡云:古本‘间’作‘简’。戴望云:《意林》引‘閒’作‘简’,元刻同。翔凤案:‘閒’为不急,义胜。”
⑽其解在水:房注:“言解人之邪正,尝水而知。”
《管子校注》:“朱长春云:‘其解’,即其说也。翔凤案:《说文》:‘解,判也。’即分别之意。上文各国之水不同,由分别而得。”
⑾水一则人心正:房注:“一,谓不杂。”
《管子校注》:“陶鸿庆云:‘水一则人心正’当作‘水正则人心一’,上文云‘唯知其詑者能为之正’,故知‘水一’当为‘水正’。翔凤案:房注‘一,谓不杂’其言是也。”
⑿一则欲不污:房注:“人心既一,故欲不污秽。”
⒀民心易则行无邪:房注:“易直则无邪也。”
《管子校注》:“王念孙云:‘一则欲不污’本作‘民心正则欲不污’,与下句对文。‘民心正’、‘民心易’,皆承上文言之。今本‘正’误作‘一’,(涉上文‘水一’而误。)又脱‘民心’二字。尹注非。陶鸿庆云:尹于‘一则欲不污‘注云’人心既一,故欲不污秽’,故知‘人心正’当作‘人心一’。又‘民心易则行无邪’,‘民心’二字涉上文而衍。‘易则行无邪’与‘一则欲不污’句法一律。翔凤案:‘一则人心正’,‘一则欲不污’,与人心正则欲不污同。古人不尚对偶,王说非是。”
⒁其枢在水:房注:“枢主运转者也。言欲转化于入,但则水之理,故曰‘其枢在水’也。”
金栋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⒂根菀:房注:“苑,囿,城也。”
《管子校注》:“安井衡云:古本‘菀’作‘苑’。王引之云:‘菀’与‘根’义不相属,‘根菀’当为‘根荄’。下文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本原’、‘根荄’、‘宗室’,皆谓根本也。……形相似,故‘荄’误为‘菀’。 ……翔凤案:《诗·都人士》‘我心菀结’,《笺》:‘犹结也,积也。’《素问·大奇论》‘五藏菀热,四气调神’,与此篇义合。‘根菀’者,结而积之于根也。非误字。”
⒃鱼者使人热中:高校教参《内经》:“热中,热积于体内。鱼性热,夺食鱼则热积于内而外发疮疡。《素问集注·卷二》注:‘夫五方之生物,所以养生,如偏于嗜食,皆能致病也……鱼性属火,故使人热中。’”
金栋按:《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三·鲤鱼》:“肉:[气味]甘,平,无毒。[日华曰]凉,有小毒。[宗奭曰]鲤,至阴之物,其鳞故三十六。阴极则阳复,故《素问》言鱼热中。王叔和言热则生风,食之多能发风热。日华言凉,非也。风家食之,贻祸无穷。[时珍曰]按丹溪朱氏言:诸鱼在水,无一息之停,皆能动风动火,不独鲤也。”
⒄盐者胜血:高校教参《内经》:“盐味咸,咸入血,少则养,过则害。过多食盐则伤血。《宣明五气》云:‘咸走血,血病无多食盐。’《类经·论治类·九》注:‘食咸者渴,胜血之征也。’”
金栋按:《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⒅陵居:陵,高大的山,名词用作状语,即依山陵而居。如《素问集注》:“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依山陵而居,故多风。”
⒆不衣而褐荐: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不衣,指不穿棉、绸之类的衣服。《素问集注·卷二》注:‘不事服饰也。’褐,兽毛或粗麻制成之短衣;荐,草席。褐荐,此指身披毛皮、草席之类以御寒、遮盖。”(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教参又在想当然。棉花最早在宋代才传入中国,此前怎么会穿棉布衣呢!又,丝绸之类也不是寻常百姓常穿的。汉代的平民也不准穿绸缎。所谓“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也。
⒇华食而脂肥:“脂肥,言身体壮实。《类经·论治类·九》注:‘华,浓厚也,谓酥酪膏肉之类。饮食醇厚,故人多脂肥。’”(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明明是脂而且肥,却言身体壮实,虽非大误,却是全不顾原文。今人固然认为脂肥不一定好,但瘦弱则肯定体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8 01:35 , Processed in 0.05302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