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另一条早期较可靠的资料是西周末史伯⑴说:“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继)⑵。以他平他谓之和⑶,故能丰长而物归之⑷。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⑸。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⑹。”(《国语·郑语》)这种抽象趋势是向元素说方面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其意近于元素的化合。全部有关五行的文献中,只有这一条这样强调。故只讲五行说是古代元素说,是朴素的唯物论,并未道及五行说的主要方面。它继续发展是向生克乘侮——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并与天地万事万物相配的方向进步的。这是五行说与西方四元素、四体液说⑺很不相同的地方。正是这种发展趋势,使五行说与阴阳说结合到一起去了。(或受阴阳思想影响)中国亦有水一元说,见《管子·水地篇⑻》,《内经》中也可见其影子。为免离题太远,此处不引。① 【自注】①《管子》的水一元论如下: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⑴。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国而贼⑵。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⑶。秦之水,甘最(冣)而稽,淤滞而杂⑷,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⑸。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沉滞而杂⑹,故其民谄谀而葆诈,巧佞而好利⑺。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⑼。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⑽。故水一则人心正⑾,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⑿,民心易则行无邪⒀。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⒁。”《管子·水地》 不过,同篇的开头,却是土一元论。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⒂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管子·水地》 虽然不如水一元论更完善,却可看出《管子》曾经多人编纂。 《内经》中水一元论影子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⒃,盐者胜血⒄,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⒆,其民华食而脂肥⒇,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补注】 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房注:“以水道回复,故令人贪。以其躁速,故令人粗勇也。” 《管子校注》:“翔凤案:王念孙云:‘道’当为‘遒’,字之误也。……‘道’即水路,躁急而旋,王以为误字,非是。‘贪粗而好勇’,‘贪’与‘好’为形容词,不是贪财。” ⑵淖弱而清,故其民轻国而贼:房注:“以其淖弱故轻佚,清则明察,故人果贼也。” 《管子校注》:“翔凤案:房注‘果贼’,郭沫若以为‘乃果敢之误’。‘贼’与‘敢’形不相似,声义亦不相通,无缘致误。……‘贼’同‘札’,有札实之义。‘果贼’即果札,谓其有决断,非谓其果敢有勇也。郭说非是。” ⑶浊重而洎(音记ji),故其民愚疾而垢:房注:“洎,浸也。浊重故愚,浸则多所渐入,故疾垢也。” 《管子校注》:“翔凤案:《周礼·士师》‘祀五帝则洎镬水’,注:‘洎,谓增其沃汁也。’与‘重浊’义相因,谓其夹泥垢。……《尔雅·释言》:‘疾,壮也。’重浊之人多壮,此常见者。” ⑷甘最(冣)而稽,淤滞而杂:房注:“冣,绝也。稽,停留也。谓秦水绝甘而味停留,又泥淤沉滞,与水相杂也。” 《管子校注》:“俞越云:……徐锴曰:‘古以聚物之聚为冣。’此二句之义,盖谓泔汁会聚而停留,淤泥沉滞而混杂也。’” ⑸其民贪戾,罔而好事:房注:“以其泔而稽,故贪戾。以其滞杂,故诬而好事。” ⑹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沉滞而杂:房注:“齐晋,谓齐之西而晋之东。枯旱,谓其水惨涩而无光也。” 《管子校注》:“俞越云:‘齐’与‘晋’声相近。《周易·释文》曰:‘晋,孟本作齐’,是也。《管子》原本作‘晋之水’,声误谓‘齐’,校者旁注‘晋’字,传写并入正文,遂作‘齐晋之水’矣。尹注谓是‘齐之西而晋之东’,此曲说也。王氏《杂志》谓涉上文而误。夫上文有‘齐之水’、‘楚之水’、‘越之水’、‘秦之水’,何独误作‘齐‘乎?是犹未明其致误之由也。……翔凤案:晋多山,黄河一曲,杂泥沙俱下,流缓则淤滞。冬季水涸,则疾旋而下。‘枯旱’指涸,‘运’指回旋。旱则悍,《鹏鸟赋》‘水激则旱兮’,是其证。‘齐’上属为句。《论语》‘学而不思则罔’,皇《疏》:‘诬罔也。’‘齐’为齐同,好从事与大家齐同。” ⑺其民谄谀(而)葆诈,巧佞而好利:房注:“以其运,故谄谀。以其枯旱,故葆诈。以其淤杂,故巧佞而好利。” 《管子校注》:“孙星衍云:《困学纪闻》十引‘谀’下有‘而’字。戴望云:朱本‘谀’下有‘而’字,此本脱。翔凤案:《说文》:‘葆,草盛茂。’‘葆’谓藏其诈。” ⑻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房注:“沉故愚戆而好贞,翠杂故轻疾而易死。”戆,音杠gang,愚傻。 ⑼轻劲而清,故其民闲(閒)易而好正:房注:“轻故易清,劲故好正也。” 《管子校注》:‘安井衡云:古本‘间’作‘简’。戴望云:《意林》引‘閒’作‘简’,元刻同。翔凤案:‘閒’为不急,义胜。” ⑽其解在水:房注:“言解人之邪正,尝水而知。” 《管子校注》:“朱长春云:‘其解’,即其说也。翔凤案:《说文》:‘解,判也。’即分别之意。上文各国之水不同,由分别而得。” ⑾水一则人心正:房注:“一,谓不杂。” 《管子校注》:“陶鸿庆云:‘水一则人心正’当作‘水正则人心一’,上文云‘唯知其詑者能为之正’,故知‘水一’当为‘水正’。翔凤案:房注‘一,谓不杂’其言是也。” ⑿一则欲不污:房注:“人心既一,故欲不污秽。” ⒀民心易则行无邪:房注:“易直则无邪也。” 《管子校注》:“王念孙云:‘一则欲不污’本作‘民心正则欲不污’,与下句对文。‘民心正’、‘民心易’,皆承上文言之。今本‘正’误作‘一’,(涉上文‘水一’而误。)又脱‘民心’二字。尹注非。陶鸿庆云:尹于‘一则欲不污‘注云’人心既一,故欲不污秽’,故知‘人心正’当作‘人心一’。又‘民心易则行无邪’,‘民心’二字涉上文而衍。‘易则行无邪’与‘一则欲不污’句法一律。翔凤案:‘一则人心正’,‘一则欲不污’,与人心正则欲不污同。古人不尚对偶,王说非是。” ⒁其枢在水:房注:“枢主运转者也。言欲转化于入,但则水之理,故曰‘其枢在水’也。” 金栋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⒂根菀:房注:“苑,囿,城也。” 《管子校注》:“安井衡云:古本‘菀’作‘苑’。王引之云:‘菀’与‘根’义不相属,‘根菀’当为‘根荄’。下文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本原’、‘根荄’、‘宗室’,皆谓根本也。……形相似,故‘荄’误为‘菀’。 ……翔凤案:《诗·都人士》‘我心菀结’,《笺》:‘犹结也,积也。’《素问·大奇论》‘五藏菀热,四气调神’,与此篇义合。‘根菀’者,结而积之于根也。非误字。” ⒃鱼者使人热中:高校教参《内经》:“热中,热积于体内。鱼性热,夺食鱼则热积于内而外发疮疡。《素问集注·卷二》注:‘夫五方之生物,所以养生,如偏于嗜食,皆能致病也……鱼性属火,故使人热中。’” 金栋按:《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三·鲤鱼》:“肉:[气味]甘,平,无毒。[日华曰]凉,有小毒。[宗奭曰]鲤,至阴之物,其鳞故三十六。阴极则阳复,故《素问》言鱼热中。王叔和言热则生风,食之多能发风热。日华言凉,非也。风家食之,贻祸无穷。[时珍曰]按丹溪朱氏言:诸鱼在水,无一息之停,皆能动风动火,不独鲤也。” ⒄盐者胜血:高校教参《内经》:“盐味咸,咸入血,少则养,过则害。过多食盐则伤血。《宣明五气》云:‘咸走血,血病无多食盐。’《类经·论治类·九》注:‘食咸者渴,胜血之征也。’” 金栋按:《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⒅陵居:陵,高大的山,名词用作状语,即依山陵而居。如《素问集注》:“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依山陵而居,故多风。” ⒆不衣而褐荐: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不衣,指不穿棉、绸之类的衣服。《素问集注·卷二》注:‘不事服饰也。’褐,兽毛或粗麻制成之短衣;荐,草席。褐荐,此指身披毛皮、草席之类以御寒、遮盖。”(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教参又在想当然。棉花最早在宋代才传入中国,此前怎么会穿棉布衣呢!又,丝绸之类也不是寻常百姓常穿的。汉代的平民也不准穿绸缎。所谓“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也。 ⒇华食而脂肥:“脂肥,言身体壮实。《类经·论治类·九》注:‘华,浓厚也,谓酥酪膏肉之类。饮食醇厚,故人多脂肥。’”(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明明是脂而且肥,却言身体壮实,虽非大误,却是全不顾原文。今人固然认为脂肥不一定好,但瘦弱则肯定体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