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仁海中西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看太白侠先生是如何“依然本着追求真理、健康发展中医之目的进行探讨”的?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5-9-14 06:12:23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应象是什么意思呢?应,應,金文,本义:息息相通。大雁在迁徙时有一种息息相通的共鸣,自觉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以“人”字阵形整齐飞行。《説文解字》:應,當也。《説文解字》:當,田相值也。本义,当,两块田地面积相对等。故有应当一词儿,表示就该如何。象,就是五行藏象。具体见《素问·六节藏象论》,该篇讲解了什么是藏象,五行藏象是四象、五行、六节藏象之一。
======================================
      回复:
    太白侠说的太精彩了!不知道仁海先生能不能看得懂!
     我再重复说说:阴阳“应”的就是五行藏象!“应”就是息息相关!这就是《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内经》中确确实实存在一个阴阳五行学说!有理有据。

     仁海先生回答:确实有阴阳学说,也有五行学说!太白侠的标题是:存在不存在”阴阳五行学说“,你没有回答主题!到底有没有阴阳五行学说?!有还是没有?!你反驳应该说:无“!请直接回答后,再说出“无”的论据!

    仁海先生的反驳无效!已经输了!
182
发表于 2015-9-14 06:23: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9-13 22:55 编辑

      
    请仁海先生按照辩论的规则:论题、论点、论据、说理、结论,好好整理文字,
183
发表于 2015-9-14 07:2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9-13 23:28 编辑

       排除干扰,维护管理层的权威,保证辩论的正常运行。
     我们的论坛一直是争争吵吵,不了了之,浪费了无数资源、人力、时间。这一次废除五行的辩论,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反反复复征求意见,千辛万苦制定的规则,现在运行良好,中途不能改变规则。这牵涉到管理层的威信,少数人一嚷嚷,就变卦!今后哪个人还相信管理层,一次失信,永远都回不来了。

              看看我们论坛的其他帖子,还没有发表几个帖子,开始口水战,甚至于骂人、不文明的语言……不了了之,还让人生气!如此下去,论坛早晚关闭。
     擂台下也可以发表意见!不同的看法,可以另外设擂台,定规矩。

184
发表于 2015-9-14 08:21:14 | 只看该作者
       鉴于反方无可争辩地,违反规则第5条:“必须有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链条要完整,逻辑须严谨,否则判定为输。”违反规则第8条:“须直面对方观点,不能过多提及辩题观点以外的话”,我方申请终止该辩题辩论,提请监督小组仲裁,抓紧时间,进入下一辩题。
=================================
      支持太白侠。仁海先生故意回避主题!输了!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11:2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9-14 07:24 编辑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选派的合适队友已经插入到你们的核心位置了,可要好好地珍惜哈。建议辩论之对方提前明确各自的责任,免得很快地内斗起来哟、、、、、、
186
发表于 2015-9-14 11:21:28 | 只看该作者
      综上所述,《内经》中,确实有“阴阳学说”,也确实有“五行学说”,但没有对方所谓的一个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
==============================================
     回复:
    《内经》中没有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应象论”中明明是阴阳五行学说!“应象”已经说的明明白白!请仁海先生把“应象”解释一下!
187
发表于 2015-9-14 11:25:42 | 只看该作者
      【《内经》中没有阴阳五行学说】,违背常理!挑战常识!还需要反驳吗?!
       支持仁海先生意见的请表态!看看几个人!
188
发表于 2015-9-14 11:5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9-14 21:50 编辑

  完全是诡辩术,(诡辩术不是攻击语音,是一种不论技术)


论点:
     《内经》中有“阴阳学说”,有“五行学说”,但没有一个什么所谓的“阴阳五行学说”。




论据:
一、《素问·阴阳应象论》中有“阴阳学说”:“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二、《素问·阴阳应象论》中有“五行学说”: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
“南方生热,热生火,、、、、、、。
“中央生湿,湿生土,、、、、、、。
“西方生燥,燥生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
   反驳:这个五行废除不废除?去掉这一部分,行不行?请回答!

三、《内经》中未发现明文规定有一个“阴阳五行学说”。
      反驳:要求明文规定是诡辩!无理要求!也没有明文规定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论证:
    一、《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确实有“阴阳学说”,也有“五行学说”,但这并不能证明二者是一个不能分离的什么“阴阳五行学说”。
       反驳:“应象”一词证明阴阳五行是一个学说!你没有证据证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学说!没有明文规定“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二、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确介绍了“五行学说”,但文章中在最后论述诊治疾病的原则时,还是重申重视“阴阳学说”轻视“五行学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反驳:《内经》中没有证据废除五行!请在内经中找出废除五行的证据!
   
   三、请问,“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分别是何时创立的?二者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吗?如果不是同一时代的东西,那么是如何会成为一个整体的?
    反驳:下面有需要的论题   
     四、在诊治疾病时,只用“阴阳学说”,不用“五行学说”,能更清淅、更明了、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那么,这就充分说明“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不是一个整体。
      反驳:没有证据!瞎说。


结论:
综上所述,《内经》中,确实有“阴阳学说”,也确实有“五行学说”,但没有对方所谓的一个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
     反驳: 违背常理,挑战常识!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12:28:4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9-14 07:56
完全是诡辩术,(诡辩术不是攻击语音,是一种不论技术)

通知:该评论无效。
190
发表于 2015-9-14 12:52:12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全文如下: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板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法阻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股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明,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干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儒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阻必阳,重阳必阴。故日:冬伤于寒,春必湿病;春伤于风,复生飧泄;夏伤于身,秋必疾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 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 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微,在声为笑,在变动 为优,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股热;苦 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 湿,在地为主,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吉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 为吵,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 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 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 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 股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威,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 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威,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日: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政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股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展,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家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酒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惧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法阻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隘,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现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阻必阳,重阳必阴。故日:冬伤于寒,春必湿病;春伤于风,复生飧泄;夏伤于身,秋必疾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正是这一段话,把上下文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
    请仁海先生反驳这一段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15:39 , Processed in 0.0557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