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取类比象,邀请中西医融合先生、王锡民教授、仁海于先生、gl101先生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4-11-1 15:56:45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是一个大题目,因为整个的中医学本来就是发源自取象比类的。应该认识到,过去人经常说的医易同源其实就是“取象比类是医学的来源”的意思,因为取象比类是有一个参照物的,这个参照物传统叫做易像。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可以不必以易像为参照物,也可以另外以八个或者另外一个数目的定位标志作为参照物,也一定同样可以把万事万物归类,以此建构一个大同小异的体系,一个同样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体系。这样看来,问题不是易像的神圣性发挥了什么作用,而是取象比类本身就是一种很有用处的方法论。这样说并不是亵渎圣明,而是实话。那么这样的把互不相干的概念联系到一起,却能够得出一些能够在实际上得到验证的结论,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这样看来,取象比类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探讨的哲学话题,一个有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认识论之谜。

点评

说得好!  发表于 2014-11-1 17:53
182
发表于 2014-11-1 17:42:49 | 只看该作者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1-1 15:53
这一点倒不必发愁,因为中医的治疗不需要精确的定位,这是西医和中医的区别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医也不需 ...

恩恩   是的是的     看前面的讨论    似乎有许多人认为     有了现代医学的科学的精确定位就要抛弃中医古老的(也因此常常被认为是原始的落后的)模糊查找   这是很需要避免的错误认识

点评

先生明理!  发表于 2014-11-2 09:26
183
发表于 2014-11-2 06:3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11-1 22:40 编辑

     介绍一下参考系,有助于理解取象比类

           经典力学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对运动的描述却具有相对性。要确定一个质点的位置,或者要描述一个质点的运动都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彼此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这些被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当把参考系的概念引伸到医学领域时,中、西医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是相对真理,西医是相对真理,现代医学也是相对真理。病人是客观存在,患者就医时首先展现在医生(中医和西医)面前的是一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动态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此时病人只存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分别使用中药或西药,同一病理状态消失,病人痊愈,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一状态所产生的不同表述,是因为对同一状态使用了不同的参考 系。尽管参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内在的联系,可能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参考物。对病理状态(证)的表述,中医采用的参考系是脉象、舌象、症状和体征;西医采用的参考系是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检查,包括各种化验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及遗传学诊断等。可见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
        在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处于一定阶段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因此形成了两个不同概念体系。
184
发表于 2014-11-2 09:27:30 | 只看该作者
丸药尤其是水丸形态类似于植物种子,也就具有下降的特点,例如李东垣治长安王善夫一案:
185
发表于 2014-11-2 09:30: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1-2 01:31 编辑

    李东垣治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大.坚硬如石.腿脚亦胀裂出水.双睛凸出.昼夜不得眠.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服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李曰.病深矣.非精思不能处.因记素问有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闭.是无阴而阳气不化也.凡利小便之药.皆淡味渗泄为阳.止是气药.阳中之阴.非北方寒水阴中之阴所化者也.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北方之阴.肾水不足.膀胱肾之室.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非膈上所生也.独为关.非格病也.洁古云.热在下焦.填塞不便.是关格之法.今病者内关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随处以禀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黄柏、知母.桂为引用.丸如桐子大.沸汤下二百丸.少时来报.服药须臾.前阴如刀刺火烧之痛.溺如瀑泉涌出.卧具皆湿.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李惊喜曰.大哉圣人之言.岂不可遍览而执一者乎.其证小便闭塞而不渴.时见躁者是也.凡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气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湿.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别耳.

    震按:前贤之不可及者.以其善悟经旨而创立治法耳.若今人不过寻章摘句.即旧时成法尚未通晓.岂能另标新义.恰合病情乎.
                                                                 ——《古今医案按》

186
发表于 2014-11-2 09:3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1-2 01:34 编辑

    请注意,这里的丸药一次性顿服200丸,如此大剂量是为了沉降迅速。口服以后果然立即奏效,本方也就随之成为千古名方。
     本案说明了形和重量的重要意义,是取象比类的运用。而西方自然科学追求的是藏在现象(形式)背后的“质”(本质)的意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187
发表于 2014-11-2 17:37: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先生奉献的病案以及提示。
188
发表于 2014-11-3 07:46:4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象
     什么是类
189
发表于 2014-11-4 10:3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1-4 02:37 编辑

       习取象比类的方法就是经常运用,经常运用于医学、药物、天地万物、社会人事等,思路自然也就灵活纯熟了。其实古人对于取象比类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中庸》所说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把天下国家视为一个放大了的家庭,这就是取象比类。中国人在婚嫁红白喜事以及建筑布局相面占卜等民俗文化方面,无不贯穿取象比类于其中。例如,目不识丁的村夫村妇也知道哥东弟西的居处原则。买猪买牛就有很多讲究,在我的农村老家,五十年代就存在一种专门为买卖牲畜在挑选各种是职业,叫做“头口经纪,”他们可以通过目测挑选出脾气温顺的畜生,由于其准确性很高,所以可以赖以 为生。

    总之,取象比类是一种由参照物求出两种事物之间的共同性的方法,它是中国人自古依然源远流长的、土生土长的观察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究竟正确与否,貌似怪诞的哪一些结论很难评价,但是在中医的辨证施治方面确实可以验证其有效性的,这是我们最为惊异的事实,只是很可惜,只有熟谙于中医临床才能体会到这一点,这也就是取象比类至今在学术界不被认识的原因。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前,所有的中国古人都是这样生活着,认识着,这样思考问题的。我猜想这种认识论一定是在孔夫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知几千年了。

190
发表于 2014-11-4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1-4 02:41 编辑

       我的体会,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中,思绪不能漫无条理的随意漂浮,它必须在一定的参照物的限制下思考,这个参照物就是所谓的易像,易像一共八个,但是可以推导出很多结论。另外,思维还必须接受阴阳五行规定的限制。在上面关于柿子的取象比类思维中,引入了五行金性和五味涩味以及季节秋季。还必须接受传统认识论里面有一些基本观念的对于概念意义的限定,如上面“物极必反”和柿子由涩转化为酸的看法。阴阳是时间概念的拓展,五行是方位空间概念的延伸,在有一些情况下,还要受到医学基本理论原理的限制。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能实现取象比类的正确运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11:14 , Processed in 0.1198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