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志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06-8-7 17:29:23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人参味甘为土,甘补脾,土归脾,故为君药:甘草味甘为木,甘补脾,木归肝不归脾,乃助人参补脾,药量同君,故为臣药:干姜味辛,辛泻脾,与君药相反,药量同君,故为反佐药:白术味苦,以燥脾湿,迎合脾脏所喜,药量最小,加减变化最大,故为使药.
182
发表于 2006-8-8 16:19:44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如以药量分君臣佐使,我有两点不理解:
1、大泻方用3两的两味、三味、四味的都有,规律性不强;大补方君、臣、佐皆只有一味药,而使药是4味。
2、以药量分君臣,如何在经法图中体现主脏与他脏的攻补关系,亦即如何把图填出来?
希望先生有空谈谈,大家继续探讨。
183
发表于 2006-8-10 11:02:03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至真要大论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样一来,就让我们跳出了经方只有一味君药的误区,臣药也可多味.我也认为不可根据药量分君臣佐使,也分不清楚.关于大泻方药量规律性不强,而大补方药量却很有规律,所以我个人认为大泻方也应该很有规律,其规律就是要以大泻心汤为圭臬.这也符合五大小补泻组方规律存在些许生硬机械之套.
小泻汤无使药,大补汤为二君二臣二佐一使.大泻汤为一君三臣二佐,泻汤为二君二臣一佐.
184
发表于 2006-8-10 16:17:15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内经云:至真要大论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本经云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陶弘景注云:  本说如此。按今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势力不周故也。而检仙经世道诸方,亦不必皆尔。
   根据以上经典,按药量分君臣肯定行不通,按味数分君臣,在唐以前,看来也不一定有统一的标准。既然这两项都不足以作为分君臣的标准,那么“小泻汤无使药,大补汤为二君二臣二佐一使.大泻汤为一君三臣二佐,泻汤为二君二臣一佐”又是依据什么分出来的呢?是根据药物的性味所入脏腑吗?陶弘景指出:主于补泻的为君。他所言的“补泻”是只是补还是只是泻?是针对本脏而言还是他脏而言?
185
发表于 2006-8-11 10:16:21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主于补泻的为君,就是主于补或主于泻的为君.如人参主于补脾故为小补脾汤之君<附子为泻脾之君>.小泻心汤黄连味苦为火,苦泻心,火归心,故为君,黄芩味苦为木,苦泻心,木归肝不归心,乃助黄连泻心,故为臣,大黄味咸,咸补心,与君药相反,故为反佐药,所以说小泻汤无使药.<主补心之君为代赭石>.大补汤乃子母同补达到大补其母,<子能令母实>.将两个小补的君臣佐使相加,自然就有了二君二臣二佐一使,当然,君中又有大小君之分,分量重补本脏则为大君,分量轻补子脏的就是小君了.
186
发表于 2006-8-12 09:07:13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大补方、大泻方的君臣佐使搞清楚了,小补、小泻方也自然清楚了。我们看大补方,以大补心为例,按先生的理解,咸分君臣,苦反佐,酸收使。剩下的人参、甘草分别入脾入肝味甘,姜入脾味辛,他们和本脏的关系分别是子、母的关系,请问,这三味根据什么分为君臣佐,最后构成二君二臣二佐一使的关系?如人参是君,为什么代赭(也有认为是旋覆)不能也是君?毕竟在这里人参不入本脏,不是直接的主于补泻!
    我认为,不能尽用后世的方剂理论来这里硬分,连伤寒论方的配伍,都不一定如教科书所言。
187
发表于 2006-8-14 11:40:38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我已言明小补心之君为代赭石,大补心之大君也应为代赭石,小君是人参,根据只能是难经七十五难的"子能令母实".要大补该脏,就应该连其子脏一起补.所以必须先弄懂小补小泻汤,大补汤就好解.但是大泻汤该如何解得更完美,仍有疑点.
后世的方剂理论是明代才产生的,当时他们只看到内经有君臣佐使,但无经方可应用,而伤寒论不讲五行及君臣佐使,所以后人根本不知道汉代是如何用君臣佐使指导组方的.而法要的问世,若看作是汉隋时期的内容,甚至与至真要大论接近或同期,那就是中医界石破天惊之事,可仍无定论,或可谓讳莫如深.
188
发表于 2006-8-14 21:58:55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我和先生的理解还略有不同。我处理问题的原则是把方、25味药精、经法图柔和到一块看,找到补泻方的主脏和次脏,再紧扣原文分析。
    在大小补心方中,旋覆和代赭哪个是主(君),我处理的根据是:依据规律,主于补或泻的前两味药味一样,但所入脏器不同。味归本脏,又入本脏的那味药为主(君)。这20个方都是这个规律。在大小补心方中,旋覆味咸人心正符合这个规律。而代赭不在25药精中,根据规律推断它应为咸,但并不能确定它也入心。如也入心,则重复了,规律就破坏了。
    法要的用药很有规律,讲究攻补兼施,动态平衡。如大补方如先生理解,大泻方和它完全一样,只不过大补方的“子”是两味药,大泻是一味而已,理完全同。
    王冰加的七篇大论是晋、六朝文应该能肯定。多数专家也认为法要是两汉以后,唐以前的文字。
189
发表于 2006-8-17 15:15:49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代赭石为君,我已在第13页阐述.
大补汤的子脏是三味药.如小补肝汤的桂枝干姜五味子也在大补肾汤中.
190
发表于 2006-8-22 22:06:10 | 只看该作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竹叶作小补肾汤之臣药又作小补火汤之反佐药<水克火>;甘草作小补脾汤之臣药又作小补肾汤之反佐药<土克水>;干姜作小补肝汤之臣药又作小补脾汤之反佐药<木克土>;五味作小补肺汤之臣药又作小补肝汤之反佐药<金克木>;复花出现在小补心汤又作小补肺汤的反佐药,所以复花只能作臣药,那么代赭石就必须是君药了./”
hkc0207君:
    你的上面的解释并没回答我的问题:即“依据规律,主于补或泻的前两味药味一样,但所入脏器不同。味归本脏,又入本脏的那味药为主(君)。这20个方都是这个规律。在大小补心方中,旋覆味咸入心正符合这个规律。”
    其次:我不明白“竹叶作小补肾汤之臣药又作小补火(案:应为心)汤之反佐药<水克火>;”。补肾汤的竹叶和补心汤的竹叶怎么会有生克关系呢(<水克火>)?难道两个汤同时喝?再说了,一味药在不同方中用多的是,难道都要找一下他们之间的生克关系?以甘草为例,在大补方中,五方就有四方用了甘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17:32 , Processed in 0.14498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