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83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0:2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2-1-11 20:27 编辑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1月6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决明子”“丹参”“茜草”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依靠《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决明子”“丹参”“茜草”三味药。
        决明子、《神农本草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本草求真》:决明子,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
丹参,(1)《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2)《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3)《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4)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5)《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茜草,《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又以此也。陆玑云∶齐人谓之茜,徐人 谓之牛蔓。又草之盛者为 ,牵引为茹,连覆为 ,则 所化之说,恐亦俗传耳。《土宿真君本草》云∶四补草,其根茜草也。一名西天王草,一名 四 藏器曰∶有名未用,苗根,即茜根也。茜、苗二字相似,传写之误尔。宜并之。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1832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0:27:32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师兄师姐、各位同道,本周五(2022年1月7日)给大家分享交流中药学中的补虚药。凡具有补虚扶弱作用,功能治疗人体虚损不足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可叫做补益药。

补虚药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可配合袪袪邪的药物,用于邪盛正虚的病人,以达到扶正袪邪的目的,从而战胜疾病;另一个方面是用于人病体虚的病人,能增强体质,消除衰弱的症状,辅助机体的康复能力,使之能早日恢复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劳动。因此,补虚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决不是消极地用于“延年益寿”,对于在身体健康、机体活动能力正常的情况之下,就不须服用这类药物。

补虚药主要用于虚症。所谓虚症,一般说来,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等不同类型。补虚药根据它的效髓及应用范围,一般也分为补气药、助阳药、养血药、滋阴药等。

敬请期待黄小平的分享,请大家批评指正!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分享交流了《中药学》中补虚药的有关内容。
    虚实是中医的基本概念,这是中医关于邪正斗争的经验总结。
凡是邪气盛,则为实;精气正气不足就是虚。
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无病需要养生“防虚”,有病就难免虚。因此,补虚的药几乎每个方子里都有。其目的就是让人重视维护正气,即使在抗击邪气的时候,也不忘扶正祛邪。
因此补虚扶弱,治疗人体虚损不足的药物,经常被人们选用,或者在家里“常备不懈”。
因此,补虚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决不是消极地用于“延年益寿”,让人不得病的医学,才是最好的医学。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座和分享!

1833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0:2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1月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二章:勿忘与邪气“讲和"。
      邪气与正气的斗争,在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人们对于邪气的认识,有过分强调邪气“恶”的一面,甚至不惜将其妖魔化,却往往忽视邪气可转化的一面,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第一节:失正即成邪,邪就是不正。
       第二节:“正气”与“邪气"的互相转化。
       第三节:与邪气讲和的度就是和。
      与“邪气讲和",不是无能不是妥协,而是给生命以宽缓的环境,让肌体自身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之中,达到自我和谐,稳定发展。以此长生久视,“与万物俱沉浮于生长之门"。
       第十三章:中医为何能认识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第一节:中西医的不同疾病观。
西医依据的主要是病理病灶,中医依据的主要是证侯特征及其变化。
      第二节:病灶与证侯分别构成客观依据。
       中医可以把握的证侯,西医一样可以见到,关键是如何评价与取舍的问题;是依靠证候,认为证侯可靠,还是否定证侯,认为证侯只是表面现象的问题。
       第三节:证型是证侯的特殊表现。
       “辨证论治”是辨证侯,还是辨证型,意义大不相同。中医的治疗主要是从改变病人的微观着眼,紧紧依靠病人的自然恢复能力,而不是追求对抗,不是切除、介入、移植。所以,中医是善于改变复杂微观变化的巨医学,因为它掌握运用的不是单一化合物,而是具有复杂结构、众多化学分子集团的中药。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回归中医》第十二章:勿忘与邪气“讲和"的有关内容,朱良春先生对这一观点也很赞赏和鼓励,写了序言加以推荐。
      邪气与正气的斗争,无论外感还是内伤,都是中医的主要依据,其抓手就是证侯特征及其变化。
      病灶与证侯分别构成客观依据,病灶是结果,病证是当下。病灶小,病证大。病灶可以是一个点,病证大到代表整体,精神肉体都包括。
       中医可以把握的证侯,西医一样可以见到,关键是如何评价与取舍的问题;是依靠证候,认为证侯可靠,还是否定证侯,认为证侯只是表面现象的问题。
       证型是证侯的特殊表现,急性病变化快,按六经或者卫气营血传变,不好分证型。西医认为“辨证”太灵活,没有理论指导做不到,就让中医分证型,就是把证型作为疾病的“亚单位”,也就把中医的诊治纳入西医的疾病之下“分型治疗”,不再用“辨”,也不需要再“论”了,按型用方,据说这是老中医的经验,治不好就是“中医无效”,一举数得,改造中医。但是,推广几十年,不成功,中医“太顽固”,又把辨证论治捡起来了。
            撼山易,撼中医难。
      中医深厚的学术原理,落在西医眸光之外,需要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不是当个中医就能代表中医。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座和分享!

183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0:2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日晚上(2022年1月9日),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根据《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一书讲述中药。
中药功效,我们知其然的同时还需知其所以然,这样才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周日晚,我们谈中药应用的有关知识。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在周村讲座成功!他根据《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一书讲述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从神农本草经的传说,到历代反复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用药经验,有过很多经验。
如何认识和驾驭中药,有过很多探索。
古人认识中药,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几千年的研究。
进入近代,西方化学技术制药传入之后,很多人从化学成分来认识中药。
当时有人提出“废医存药”,就是不再承认中医理论对中药的指导了。
有关做法,在当代大行其道。如何守正创新?目前没有取得共识,但是青蒿素的研究获了诺贝尔奖,似乎坚定了化学成分研究的事情。
因此,
如何看待中药功效,如何确定其所以然?
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缘木不能求鱼,道路坎坷,未来尚未可预期。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1835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0:30:1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1月1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医师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五章“医话随谈”中的部分内容。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问斋医案·伏邪》讲解
蒋宝素论伏邪,本于《内经》、《难经》之旨,参以诸家,既崇尚邪伏膜原之处,又有经中伏气的见解,可供我们进—步研索。从其留下的医案来看,伏邪为病往往见证重险,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可见这一学说是不可轻易扬弃的。
但由于蒋宝素过于尊经,又禀于父亲、师父之教导,对邪伏之途径,仅认为系外邪“循毫毛而入腠理”,然后内传深伏,对明清温热学家提出的温邪从口鼻而入之见解,未曾道及,诚属憾事。然而蒋宝素先生主张伏邪的实践价值则是肯定的,因证立方,所用通里攻下、养阴化邪诸法堪称允当。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继续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关于伏邪,或者伏气的部分内容。
这是朱老研究《问斋医案·伏邪》,对于蒋宝素论伏邪的有关讨论。

朱老认为,它虽然本于《内经》、《难经》之旨,参以诸家,既崇尚邪伏膜原之处,又有经中伏气的见解,可供我们进—步研索。从其留下的医案来看,伏邪为病往往见证重险,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可见这一学说是不可轻易扬弃的。
但由于蒋宝素过于尊经,又禀于父亲、师父之教导,对邪伏之途径,仅认为系外邪“循毫毛而入腠理”,然后内传深伏,对明清温热学家提出的温邪从口鼻而入之见解,未曾道及,诚属憾事。然而蒋宝素先生主张伏邪的实践价值则是肯定的,因证立方,所用通里攻下、养阴化邪诸法堪称允当。

伏邪,或者伏气,是为了追溯疾病的远期原因,也就是当时近期没有这个条件,所以提出“伏邪”,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伤寒例》,是张仲景为了解释为什么有人发烧而不惡寒?
这就是伏气温病。
其他人有引申和扩展应用。

谢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836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0:33:13 | 只看该作者
   今晚8点(2022年1月11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14讲《本输第二(1)》。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本输第二(1)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183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1:20:0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1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继续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关于朱老临床用药经验总结,讲述肺系病证药对和胃肠病证药对。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朱老临床用药,肺系病证药对和胃肠病证药对的有关内容。
          牛蒡子  山药
【用量】牛蒡子10g,山药30g。
【功效】滑痰益肺。
【主治】外感咳嗽已久,咳痰不畅,肺虚体弱者。
【按语】近代医家张锡纯谓:“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因山药“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并能“降肺气之逆”,二味同用,补散相济,肺脏自安。
地龙  僵蚕
【用量】地龙15g,僵蚕10g。
【功效】化痰,通络,平喘。
【主治】痰热咳嗽,过敏性哮喘。
【按语】风痰阻络之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者亦效。
地龙  海螵蛸
【用量】地龙、海螵蛸各15g。
【功效】化痰通络平喘,制酸止痛。
【主治】①支气管哮喘日久不愈者。②胃溃疡脘痛泛酸,日久不愈者。
【按语】地龙清络化痰平喘,海螵蛸止血敛酸止痛,二药合用,通敛并施,对消化性溃疡具有良效,虚寒性溃疡者忌用。
  感谢听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 20:21:4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2年1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曹东义老师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脾胃派奠基人李东垣,金元四大家补土派--李杲(李东垣)。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公元11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石家庄市,因战国之东垣城在今市区东古城村,与赵佗同里,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和《医学发明》等。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李杲师承张元素,后又历经战乱,对饥劳失调、情志所伤而致内伤疾患的诊治颇有心得,又深感当时医界诊治有误,故晚年集多年体会,著成此书以正时误,书成后束之高阁达16年,经人劝说,始于1247年拿出刊行。可见李杲治学是相当严谨的,唯恐贻误后人。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河北中医五千年》关于脾胃派奠基人李东垣的事迹。
金元时期,北方动荡,异族入主中原,生民备受战乱与疾病的困扰。国破山河在,中医为民生。
在大众啼饥号寒,民不聊生的时代,四大家补土派大师李杲(李东垣)应运而生。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石家庄市),富甲一方。又历经战乱,因母亲有病误治而发奋学医,对饥劳失调、内伤疾患的诊治颇有心得,故晚年重视学术传承,有罗天益传其道。著述颇丰,影响深远。
他主张脾胃一虚百病由生,九窍不通,肺气先绝,因此,创立升阳散火、补中益气治法,影响深远,流誉后世,造福当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839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 20:24:00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中医五千年,都在故事中,有道、有术、有文化!

今晚(2022年1月13日,周四)8点,相约燕赵中医书院《曹东义漫谈中医五千年》系列讲座第9讲——《诗经》与先秦诸子百家的医药生活,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带你穿越时空,走进中医五千年。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184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 21:32:3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1月13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远志”“龙胆”“细辛”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远志”“龙胆”“细辛”三味药。

        远志,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别录》)。



「发明」好古曰∶远志,肾经气分药也。

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 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经》云∶肾藏 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 以时上,故善忘也。陈言《三因方》远志酒,治痈疽,云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力尔。

     龙胆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本经》)。除胃中伏热,时 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别录》)

。治小儿壮热骨热,惊痫入心,时疾热黄,痈肿口疮(甄权)。客忤疳气,热病狂语,明目 止烦,治疮疥(大明)。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元素)。退肝经邪热, 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李杲)。疗咽喉痛,风热盗汗(时珍)。

细辛别名小辛(《本经》)、少辛。

颂曰∶华州真细辛,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

时珍曰∶小辛、少辛,皆此义也。按《山海经》云,浮戏之山多少辛。《管子》云,五 沃之土,群药生少辛,是矣。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05:54 , Processed in 0.05762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